高一地理必修1笔记
- 格式:pdf
- 大小:188.80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4)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6)1. 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 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8)分类特点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9)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 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光球层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色球层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冕层太阳风(太阳结构P6)3.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11年)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图示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地点天系统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4)太阳系银河系其余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余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一般行星(课本P6)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挨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8)分类特色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由(课本P9)外面条件安全稳固的宇宙环境——各行其道,互不扰乱自己条件适合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一、为地球供给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假如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根源是核聚变反响。
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地,典型城市拉萨,太阳辐射能困穷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供给光热资源;⑵保持地表温度,是促使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期间生物固定此后累积下来的太阳能;⑷平时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根源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种类光球层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记色球层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冕层太阳风(太阳结构P6)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⑴世界很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11 年)有必定的有关性(课本P11 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信衰减或中止;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祸、地震等自然灾祸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二节,第三节,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图示运动方式环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环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地理高一第一册知识点笔记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基本形态与运动- 地球的形状:近似于一个扁球体- 地球的自转:自西向东,每天完成一次自转- 地球的公转:绕太阳公转,完成一年- 坐标系统:经度和纬度的划分2. 地球的地理环境- 大洋和大陆的分布- 海洋的主要特征:面积广阔、平均深度深、盐度高、水温低 - 大陆的特征:面积相对较小、平均高度高、气温变化较大3. 地球的地理事件- 地质构造:地壳构造和板块构造- 地壳构造:地壳的形成和演变- 板块构造:板块的运动和造山带的形成第二章:地球的气候与天气1. 气候与气象- 气候的概念与特点- 气象的研究对象和内容2. 气候要素- 温度:地球表面的温度变化与影响因素- 降水:降水形式和分布规律- 湿度: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的概念与测量方法 - 风:风的产生、分类和作用3. 气候类型- 热带气候:副热带高压与赤道低压的相互影响 - 温带气候:冷、暖空气交汇带的形成和影响 - 寒带气候:高纬度地区的寒冷气候特点第三章:地球上的生命1. 生物圈与生物多样性- 生物圈的概念与范围-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分类2.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3. 生物分布与适应- 生物分布的规律与影响因素- 生物的适应特征和方式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1. 资源的分类与能源- 自然资源的分类与特点- 能源的种类与利用2. 水资源与土壤资源- 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土壤资源的特性与保护3.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的概念与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路径这些是地理高一第一册的知识点概要,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地理学科内容丰富多样,需要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来更好地掌握,只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理解地理学的精髓。
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宇宙环境一、地球在宇宙中位置天体系统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4)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一颗一般行星(课本P6)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缘由(课本P9)一、为地球供应能量1.太阳大气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其能量以电磁波形式释放出来。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课本P8图1.7)⑴供应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主要能量来源(太阳结构P6)2.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⑴世界很多地区降水量年际变更和黑子变更周期(11年)有肯定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难、地震等自然灾难发生及太阳活动有关。
其次节,第三节,地球自转和公转★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推断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更推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缘由——地球不透亮、不发光; ⑵昼夜交替产生缘由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一般行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与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缘由(课本P6)其次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供应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供应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层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记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冕太阳风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⑴世界很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更和黑子变更周期(11年)有肯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难、地震等自然灾难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图示运动方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二、太阳直射点移动★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推断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更的推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高一地理必修一每章笔记1. 地球的家园1.1 地球的基本构造哎呀,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地球的家园,这可是地理的开篇大菜哦。
地球分成三大层次: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就是我们平时站着的地方,像一个薄薄的蛋壳;地幔就像地壳下面的海绵,厚厚的一层,里面的岩浆在不停地流动;地核则是地球的“心脏”,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液态的,内核则是固态的。
总之,这个地球啊,真是分层分得很精细。
1.2 地球的运动地球除了转转转,还有公转和自转。
自转就是地球自己绕着自己的轴转,咱们的白天和黑夜就是这么来的。
公转呢,就是地球绕着太阳转,这可是一年四季变化的根本原因哦。
记得大家可别搞混了,不然冬天跑到南极去穿短裤,那可真是“骑虎难下”啦!2. 地形与地貌2.1 地形的种类地球上的地形真的是五花八门,山、丘、平原、盆地,样样都有。
山就是高高的,有时候像雄伟的巨人;丘则是小山,矮矮的,比较温柔;平原呢,就是平平的,像是大地的绒毯;盆地则是四周高,中间低,有点像一个大碗。
各位小伙伴,这些地形的“大家伙”都是咱们地理学习的好朋友哦。
2.2 地貌的形成地貌是怎么来的呢?那可得从地壳运动说起。
咱们的地壳可不是什么安稳的地方,它在不停地动,有时候会推高形成山,有时候会把原本的山压低形成平原。
这个过程就像是地球在做瑜伽,不断地调整姿势,最后才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可真是“千锤百炼”啊!3. 气候与天气3.1 气候的影响因素气候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看出来的,它是长时间的气象条件的总和。
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纬度、海拔、距离海洋的远近等等。
纬度决定了太阳光的强弱,海拔则影响温度的高低。
距离海洋远近则决定了降水量,远离海洋的地方干燥,靠近海洋的地方湿润。
各位同学,这就像给气候“量体裁衣”一样,让它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
3.2 天气现象天气的变化可是一天一小变、三天一大变。
比如雨、雪、风等等,这些都是天气的表现。
下雨时,雨滴就像天上的眼泪;刮风时,风就像调皮的顽童,吹得树叶沙沙作响。
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笔记归纳1.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笔记归纳篇一区时、地方时的计算1、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2、区时: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
T1一T2=N1一N2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T为区时,N为时区序号。
3、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4、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不与180°经线重合;在日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2.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笔记归纳篇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
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3.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笔记归纳篇三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4.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笔记归纳篇四1、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体积质量适中,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促进海洋的形成2、太阳活动标志:黑子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4)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6)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光球层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色球层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冕层太阳风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11年)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二节,第三节,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图示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运动周期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地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笔记总结1.地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笔记总结篇一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2.地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笔记总结篇二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雨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5月5日或6日。
“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笔记【导语】要巩固好高一地理知识点,这就需要制定好高一地理的学习计划,还要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作者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笔记》,期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1.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笔记篇一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情势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3、意义:坚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2.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笔记篇二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2、岩石圈范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融化→岩浆5、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②外力作用(风化、腐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腐蚀(在外力腐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腐蚀成谷地;向斜槽部遭到挤压,岩性坚固不易被腐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躲开断层3.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笔记篇三地球的运动(1)地球运动的一样特点自转:自西向东,恒星日(23时56分4秒),各地相等15°/小时(两极除外),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公转:自西向东,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平均1°/日。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分类特点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稳定的太阳光照。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大气热力作用;海洋比例大;昼夜交替周期适中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可以吸附空气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地球温度适宜。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⑴提供光热资源;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生物化学能: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珥。
日冕太阳风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⑴气候: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11年)有一定的相关性;天气: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⑵耀斑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干扰电离层,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太阳风在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⑷生物生长繁殖在活动高峰年较快。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图示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考点笔记(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考点笔记本店铺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考点笔记》,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1.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考点笔记篇一气候变化1、气候变化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的。
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复习笔记(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复习笔记本店铺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复习笔记》,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1.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复习笔记篇一昼夜长短变化规律⑴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笔记(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笔记本店铺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笔记》,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1.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笔记篇一(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地下水:潜水、承压水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高一地理必修一考点笔记整理7篇认识地理特点的过程,绝大多数情况下,要在分析要素特征和各部分联系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总结。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本文是勤劳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考点笔记整理较新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篇一1、天体: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2、天体系统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太阳: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2、太阳辐射: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3、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太阳活动类型: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②色球层:耀斑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高一年级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篇二地球:1、地球的普通性: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归纳篇三1.哪些内容应成为学习的重点内容(1)地理基本概念。
①能说明某种特点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
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②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对这类概念特别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
(2)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
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
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
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3)高纬环流: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
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
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
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
△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
△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
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
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
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
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
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
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