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的基本派别
- 格式:docx
- 大小:17.06 KB
- 文档页数:6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相对。
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
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物质不同的表现形态,精神是物质的产物,物质不依靠精神而独立存在;人的认识是对事物的反映。
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或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
一般指古代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历史阶段。
如中国古代用“五行”(金、木、水、火、土)或气(阴阳、元气、精气),古希腊用原子、水、火,古印度用“四大”(地、水、火、风)等物质形态来说明世界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学说。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即形而上学地看待世界事物的哲学学说。
其特点是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认为运动只有数量增减和场所变更,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外力推动;认识是人直观的机械的反映;人的意志、动机在社会历史中起决定作用。
其典型形式是16~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
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重要作用。
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盛行于欧洲。
它肯定世界是物质的和运动的,同时用机械力学原理来解释一切现象和过程,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把自然界和社会的变化过程归结为数量增减、位置变更,把运动看作是外力的推动,否认事物运动的内部原因、质的变化和发展的飞跃。
也叫机械论。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用辩证方法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从它的本质来讲是物质的,物质按照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规律运动、发展,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哲学基本派别和观点汇总1、唯物主义发展的阶段: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古希腊德模克利特的原子论哲学是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理论成就,它认为世界万物由不同形状、大小的原子和虚空组成的2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近代自然科学相结合,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猜测性,但又存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历史观是唯心主义这三个根本缺陷;当时自然科学理论只有力学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建立在这一科学成果基础上的唯物主义理论,不能不用机械的观点去解释自然界中各种不同质的现象和过程,把一切事物的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过程;18世纪中叶,自然科学主要是处于搜集材料的阶段,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静态的研究,形成了一种孤立的、静止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被哲学家提升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就使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具有了形而上学的性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只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则是唯心主义的,即唯心史观;庸俗唯物主义:把十九世纪的近代唯物主义庸俗化,把意识等同于物质,看做大脑的分泌物,哲学上一般不把它作为唯物主义的一种历史形态;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2、哲学的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1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2唯心主义是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3、物质和运动关系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4、运动和静止1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2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5、量变与质变1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属于激变论2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属于庸俗进化论6、否定观1辩证的否定观: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观实质是扬弃2形而上学否定观: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7、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1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它表面上抬高必然性,实际上是把必然性降低为偶然性,往往会导致宿命论;2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把一切看成是纯粹偶然的,根本否认必然性,它既会导致唯意志论,也会导致宿命论;3既承认必然性,也承认偶然性:认为有些事情是纯粹必然的,有些事情是纯粹偶然的,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看成是没有联系的两种孤立的现象;8、反映论1直观反映论:认为认识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2能动反映论: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反映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第三,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唯理论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可靠性,而认为感性认识是靠不住的;2经验论则片面强调感性认识的可靠性,而认为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3唯理论和经验论又各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不仅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各持一端,而且在认识论的前提上也是根本错误的,即都是否认反映论,不坚持人的认识是从物到感觉的唯物主义路线;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但是,从感觉、经验出发,既可以沿着客观主义的路线走向唯物主义,也可以沿着主观主义的路线走向唯心主义;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10、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绝对主义真理观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相对性,认为人们可以一下子穷尽绝对真理,把已有的理论看成永恒不变的教条,现实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2相对主义真理观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客观性,怀疑科学理论的可靠性,把真理看成是主观随意的东西;在现实中表现为怀疑主义和诡辩论11、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社会可以和生物有机体相比拟,社会与其成员的关系有如生物个体与其细胞的关系;社会达尔文主义根据自然界"食物链"现象提出"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并以此解释社会现象;作为一种社会学理论,这种观点无可厚非;然而,把生物学中的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等概念引进社会学,就未免有些牵强;至于他把生存竞争作为社会发展的规律,则完全混淆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差异;12、旧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所有的哲学旧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13、折中主义;折衷主义也叫折中主义,它把各种不同的观点无原则地拼凑在一起的做法及有关理论;其特征和表现是: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固定的立场,只把各种不同的思潮、理论,无原则地、机械地拼凑在一起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杜林的二元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梳理:一、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这一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与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①合理性:本质上是正确的。
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②局限性: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①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②局限性: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哲学、哲学基本问题及哲学的基本派别一、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爱智慧。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世界观: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生观: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一定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
哲学世界观与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人生观的关系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进入自身认识和实践领域的自然现象、自然性质、自然发展规律,以及人和自然关系等问题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本质、发展规律,以及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目的、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目标和意义等问题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2、哲学是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一一部分世界一一特殊规律哲学一一整个世界一一一般规律3、哲学是世界观,同时又是一般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方法论就是关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哲学是一般方法论一一指导一一一门科学或具体科学的方法的理论是具体方法论二、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1、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的,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哲学的主要派别(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第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
给我们提供了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科学标准,使我们能够科学地把握各种哲学派别的本质。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区别哲学基本派别的惟一科学的标准。
依据哲学家怎样回答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哲学区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所谓唯物主义,就是主张物质(存在)第一性、意识(思维)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
所谓唯心主义,就是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
一切哲学,归根到底不是属于唯物主义,就是属于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所以它们都是一元论哲学。
哲学史上的二元论,否认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两个各自独立、互不依赖的本原,是哲学上的折中主义。
但它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而必然陷入唯心主义泥潭,所以它并未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争论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第二性的实质,主要是用什么观点、沿着什么路线去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第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所有的唯物主义者和比较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都是可知论者,可见,在可知论中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
不可知论是违背事实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武器。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作为哲学的非基本派别,并未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基本派别。
不可知论只是表现了哲学路线上的某种不彻底性,本质上也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第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
首先,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以及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它大体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或历史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