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政治的悲剧与国际关系理论的悲剧
- 格式:pdf
- 大小:349.75 KB
- 文档页数:10
基于中国视角的《大国政治的悲剧》解读作者:路玮丽,王慧玉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24期内容摘要: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中,米尔斯海默根据美国的发展史,推断中国将效仿美国、谋求霸权,从而对美国国家利益和现行国际秩序形成威胁。
米尔斯海默将中国的发展推断为“中国威胁”,固然是基于其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还受到历史记忆和镜像思维影响。
学术界应破解该错误推断,构建诠释中国和平崛起的理论,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更好的舆论氛围和发展空间。
关键词:《大国政治的悲剧》镜像思维中国威胁论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中,美国学者米尔斯海默提出,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国家永远不可能准确把握别国的意图。
因此,为了确保生存与安全,理性的大国总是尽可能攫取超出其对手的权力。
他总结了美国的发展之路,指出美国的发展史充满扩张与征服,并预测,中国必然将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能力,“会像美国支配西半球一样支配亚洲”。
[1]他坚持认为中国也会谋求霸权,“也就是说实际上会效仿美国”, [1]从而对美国形成威胁。
中国的发展被米尔斯海默预测为“中国威胁”,原因何在?固然,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是该推断的主要根源。
同时,镜像思维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视角。
美国经过大陆扩张、海外扩张,逐渐发展成强国、超级大国,其崛起路径和历史记忆不可避免地影响对中国崛起的认知。
厘清这种认知的根源,有利于化解中美认知差异、避免战略冲突、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一.镜像思维是米氏“中国威胁论”的认知根源镜像思维是导致分析判断失误的一种认知障碍,指的是分析人员设想本国处于类似情况时会采取何种行为与意图,以此来预测别国的行为与意图,从而导致错误的判断。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成功融合了文化迥异的各国移民,更容易认为别国的思维方式、战略意图与美国相似,即更容易受到镜像思维的影响。
美国情报史上因镜像思维导致的情报失误并不鲜见:在珍珠港事件中,美情报机构认为,日本会正视美日实力悬殊的现实,不可能悍然对美发动袭击,然而事实证明,日本人的意图与行为显然与美国人不同。
解析《大国政治的悲剧》内容简要:本文旨在解析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大国政治的悲剧》,就其基本概念与核心观点;主导变量与理论模型;理论的延伸与比较;写作的方法与方法论;以及米氏版的“中国威胁论”这一具体问题进行批判行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大国政治的悲剧》是理论与现实相脱节的悲剧。
关键词:解析;大国;大国政治;悲剧国际政治的历史就是大国兴衰的历史,从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1】到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2】再到基辛格的《大外交》,大国政治始终是国际政治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
2001年底,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斯海默的新作《大国政治的悲剧》【4】一书出版,在国际政治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誉为“继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后国际政治理论的中现实主义的最重要贡献,是国际关系课程的标准教材”【5】下文,笔者将对这一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进行批判性解析,以求揭示进攻性现实主义的本质。
一基本概念与核心观点(一)基本概念米尔斯海默强调,国际政治即大国政治,因为“大国对国际政治发生的变故影响最大。
所有国家——不管是大国还是次大国——其基本命运都从根本上取决于那些最具实力国家的决策和行为。
例如,1945-1990年间,世界上几乎每个角落的政治都深受美苏角逐的冲击”。
【6】何谓大国?米尔斯海默认为“大国主要由军事实力来衡量,一国要具有大国资格,它比须拥有充足的军事资源,以承受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打一场全面的常规战”,【7】这一大国的定义与马丁.怀特的大国定义有相似之处,怀特认为“大国是能够自信地对另一个大国开战的国家”【8】,但怀特同时强调“大国是具有普遍利益的国家,即拥有同国家体系本身一样广泛的利益”【9】。
用军事实力这个变量来衡量“大国”,在怀特时代还有情可原,因为当时二战刚刚结束,军事力量作用很大,但在60年后的21世纪,国际政治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使软权力的作用变的更加重要。
【10】经济的相互依赖、国际舆论与道德以及国际机制作用的增强,使得军事力量的作用相对下降,战争的代价沉重。
学号:1101211530姓名:金晟专业:国际关系课程:国际关系理论专题浅谈进攻性现实主义——评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大三下学期保研之前,有一位老师在课上布置了一个饶有意思的讨论题:用进攻性现实主义(offensive realism)分析同学保研过程的行为。
这大概是第一次用进攻性现实主义的视角去看待和自己生活如此紧贴的事项,笔者记得当时在同学们之间有许多富有想象力的辩论和探讨,也发现进攻性现实主义独特的视角对于我们理解事情有很大的意义。
当然,进攻性现实主义不仅仅是提供一种视角,它还是现实主义大阵营中的一种重要理论范式。
米尔斯海默(John J.Mearsheimer)是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大国政治的悲剧》(“The Strateg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一书被认为是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是1979年华尔兹(Kenneth Waltz)的《国际政治理论》(“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之后现实主义最有分量的著作。
在书中,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进攻性现实主义”是分析大国政治乃至国际关系的最具解释力的理论范式之一,认为该理论“即便不能不能照亮每一个角落和缝隙,但在大部分时间内它仍是引导人们穿越黑暗的极好工具”1。
作者成书于10年前,也是冷战结束10年后,10年时间过去了,国际政治格局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中国的强大,似乎对《大国政治的悲剧》最后一章做了正面的回应。
人类历史以及人类社会经历了至少几千年的斗转星移,历史长河中多少记忆随着尘埃一起湮灭,而留下来的大多是围绕大国所展开的,米氏认为国际政治即大国政治,“因为大国对国际政治所发生的变故影响最大。
所有国家——不管是大国还是次大国——其命运都从根本上取决于那些最具实力国家的决1【美】米尔斯海默著,王义桅、唐小松译:《大国政治的悲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9策和行为”2。
读《大国政治的悲剧》有感9·11恐怖袭击后不久,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问世。
该书一出,立刻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轰动。
根据作者逻辑推理出的中国威胁论,以及作者对此开出的药方“离岸平衡手”一时成了众多学者和媒体热议的焦点。
对于中国威胁论,我认为我们不应人云亦云,感情用事的从民族主义的角度出发,一以辟之。
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批判的去看待它。
从客观的角度说,美国学者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是一部严肃的国际关系理论专著,作为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它被认为是自1979年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后的现实主义又一里程碑式巨著。
米氏的理论落脚于欧亚大陆可能出现的地区霸权对美国构成威胁这一美国式的经典命题。
《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的中心思想是:国际政治是大国政治,权利分配决定了大国政治的模式,影响联盟的形成;大国意志在陆地上的表现是地区霸权,而水域的阻遏力量使全球霸权不可能实现;大国政治的历史是修正主义国家间冲突的过程,尽管全球霸权无法实现,但大国一刻也没有停止这一企图,因此大国间处于无休止的安全竞争状态;美国是世界上唯一成功实现地区霸权的国家,它扮演了一种离岸平衡手的角色,以防止出现任何地区霸权;随着中国的崛起,中美间激烈的安全竞争将不可避免,因此他主张遏制中国。
作者强调在21世纪初,欧洲的德国和亚洲的中国对美国构成挑战,并提出了美国应该扮演离岸平衡手的角色。
这只是其长期理论研究的现实推测,并非专门针对中国。
根据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无论哪个国家在21世纪崛起,并且实力与美国旗鼓相当,都会对美国构成威胁;而在作者的分析中,中国恰恰是将在21世纪崛起的国家,故而根据其理论逻辑,作者认为强大的中国会对美国构成挑战。
作者的结论只是其理论逻辑的自然延伸,但往往被简单的视为对中国威胁论的阐述,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但这并不意味着米尔斯海默的思想没有危害性。
米氏的理论并非是出于对中国的无知或者偏见,而是基于抽象的理论得出的必然结论。
大国政治的悲剧(修订版)该书可与现实主义理论大师汉斯·摩根索、肯尼思·华尔兹关于国际政治中现实主义理论的经典著作相媲美,在许多方面甚至还有所超越。
任何一个对国际事务感兴趣的学者都不得不认真对待他的观点。
——塞缪尔·亨廷顿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内容简介】随着冷战的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苏对抗的局面不复存在,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于大国关系前景的乐观态度。
许多人认为国际体系中的大国安全竞争和战争已经消亡,国际社会将从此河清海晏、歌舞升平。
然而,米尔斯海默却认为21世纪的世界仍然危机四伏,提出了进攻性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希望借本书“打破天下太平的迷梦”。
在书中,米尔斯海默考察了1792年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以来至20世纪末期的大国关系,解释了国家为什么争夺权力、大国过去如何表现以及可能怎样行动。
米尔斯海默提醒人们,国际政治从来就是一项残酷而危险的交易,在一个没有国际权威统治他国的世界里,大国一律损人利己,追逐权力,试图通过成为支配性国家来保护自身安全,在此过程中大国间必然产生冲突,这就是权力政治的悲剧。
特别附录清华大学教授、国际关系专家阎学通与米尔斯海默精彩辩论【作者简介】约翰·米尔斯海默著名国际关系学者、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R.温得尔·哈里森杰出贡献教授、国际安全政策项目主任,国际关系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2020年获美国政治科学协会詹姆斯·麦迪逊奖。
主要著作包括《大幻想:自由主义之梦与国际现实》《大国政治的悲剧》《以色列游说集团与美国对外政策》(与斯蒂芬·沃尔特合著)、《常规威慑论》等。
【目录】现实主义是西方基督教世界的理论(代译序)中文版前言英文修订版前言英文初版前言致谢第一章导论第二章无政府状态与权力竞争第三章财富和权力第四章地面力量的首要地位第五章生存战略第六章行动中的大国第七章离岸平衡手第八章均势与推卸责任第九章大国战争的原因第十章中国能不能和平崛起附录阎学通对话米尔斯海默:中国能否和平崛起?。
解析《大国政治的悲剧》内容简要:本文旨在解析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大国政治的悲剧》,就其基本概念与核心观点;主导变量与理论模型;理论的延伸与比较;写作的方法与方法论;以及米氏版的“中国威胁论”这一具体问题进行批判行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大国政治的悲剧》是理论与现实相脱节的悲剧。
关键词:解析;大国;大国政治;悲剧国际政治的历史就是大国兴衰的历史,从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1】到保罗 . 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 2】再到基辛格的《大外交》,大国政治始终是国际政治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
2001 年底,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斯海默的新作《大国政治的悲剧》【 4】一书出版,在国际政治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誉为“继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后国际政治理论的中现实主义的最重要贡献,是国际关系课程的标准教材”【 5】下文,笔者将对这一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进行批判性解析,以求揭示进攻性现实主义的本质。
一基本概念与核心观点(一)基本概念米尔斯海默强调,国际政治即大国政治,因为“大国对国际政治发生的变故影响最大。
所有国家——不管是大国还是次大国——其基本命运都从根本上取决于那些最具实力国家的决策和行为。
例如, 1945-1990 年间,世界上几乎每个角落的政治都深受美苏角逐的冲击”。
【 6】何谓大国?米尔斯海默认为“大国主要由军事实力来衡量,一国要具有大国资格,它比须拥有充足的军事资源,以承受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打一场全面的常规战”,【 7】这一大国的定义与马丁. 怀特的大国定义有相似之处,怀特认为“大国是能够自信地对另一个大国开战的国家”【 8】,但怀特同时强调“大国是具有普遍利益的国家,即拥有同国家体系本身一样广泛的利益”【 9】。
用军事实力这个变量来衡量“大国”,在怀特时代还有情可原,因为当时二战刚刚结束,军事力量作用很大,但在 60 年后的21 世纪,国际政治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使软权力的作用变的更加重要。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斯海默出版的《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堪称从现实主义理论你角度对冷战后可能陷入危险之中的大国关系进行最为系统阐述的著作。
该书的出版适逢其时,与9`11事件后美国日趋保守和强硬的国际政策恰成呼应,从而颇受国际关系界的重视。
冷战结束后,政界和学界对国际关系理论存在两种主要的观点,即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
乐观主义如中国存在的“民主和评论”他们对民主和平的进步高奏凯歌。
而悲观主义者正如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而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是悲观派中的一个典型的权威著作。
此书的理论基础很简单,按照坐着的说法,本书的目的是为了重新回归并发现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在当代的意义,以挑战当前流行的自由主义国际政治的乐观主义思想。
在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中,尼尔斯海默的理论是最狂热的,是一种“攻击性的现实主义”。
这种理论是古典现实主义和结构现实主义的柔和。
①这种攻击性现实主义吧现实主义推向了极端。
攻击性现实主义理论在强调结构决定性的前提下,断定国家追逐权力的本性也是未泯的,就是说,国家总是尽力所为,以获得最大化的权力,以成为霸权国家。
通常我们认为,国际结构很少鼓励国家去追求额外的权力,国际结构使国家尽力维持既有的均势;但是攻击性现实主义认为,世界政治上竭力维持现状的国家是很少的。
大国政治的悲剧: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中,约翰·米尔斯海默教授列举了大量的事实,并以缜密的逻辑阐述了骑“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
进攻性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决定了安全的稀缺性,为获取安全而展开的激烈竞争迫使国家采取进攻性的战略,结果便常常导致冲突和战争,大国被迫最大地扩充他们的相对权利,因为这是获得安全的最佳途径。
在这部著作中他指出:21世纪早期,中国的崛起将“像美国支配西半球一样支配亚洲”而“美国将竭力阻止中国获得地区霸权,因为美国不能容忍世界舞台上存在与之匹敌的竞争对手,其结果便是中美之间激烈而危险的安全竞争,这种竞争类似于美苏冷战期间那种对抗,这就是近些年来我们所熟知的”中国威胁论“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的中心思想是:国际政治是大国政治、权力分配决定了大国政治模式影响联盟的形式;大国意志在陆地上的表现是成为地区霸权(为了最安全的生存),而水域的阻遏力量使全球霸权不可能实现;大国政治的历史是修正主义国家间冲突的过程,尽管全球霸权无法实现,但大国一刻也没有停止这一企图,因此大国间处于无休止的安全竞争状态;美国是世界上唯一成功实现(美洲)地区霸权的国家,他扮演了一种“离岸平衡手”的①古典现实主义:自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出版以来,古典主义曾经一度是国际关系中最具主导性的理论。
【学习经验】大国政治的悲剧读后感《大国政治的悲剧》这本书一开始作者就对以人性现实主义、防御性现实主义、进攻性现实主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做了总结;并深刻地阐述了国际关系现实与理论的关系;以军事与理论、历史与理论的完美结合复兴了地缘政治理论;以进攻性现实主义检验历史并验证这一理论;以外交行为为基点的研究,深化传统联盟理论、均势理论和战争理论。
它的假设前提是在一个无政府社会的国际体系中,国家为了生存必须得为权力而相互竞争,即使是生活在和平时代的国家也会为了权力而参与无情的权力竞争。
而这种权力竞争的根源是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因此,国家必须做好准备,应付来自除自身以外的各种危机和挑战。
笔者觉得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弱肉强食影响着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理论范式,当国家拥有足够多的相对权力时,它的生存几乎可以得到保障,相反,软弱只能招致麻烦,强大的国家往往会占弱小国家的便宜,强者越强,弱者在这过程中要不发愤图强,要不消声灭迹。
但是,一个国家也不是无休止的强大,没有哪个国家能够获得全球霸权。
在作者看来主要原因在于地面力量、海上力量、空中力量水域的阻遏力量等因素的影响,即使是现今富强的美国也无法实现称霸全球的梦想。
然而,美国可以获得地区霸权,而美国确实也是在西半球这样做的,同时美国也恰当的运用离岸平衡手战略(推卸责任与均势战略的结合),确保除美国以外的另一地区不会有大国成为霸权国。
21世纪是一个强调和平与发展的世纪,大国关系深刻地影响着国际社会。
进攻性现实主义仍然影响着大国政治,按照其理论推理推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即中国在未来数十年内仍然保持其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它也可能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力量,像美国支配西半球一样支配亚洲。
中国将会寻求地区霸权,因为优势地位是生存的最好证明。
如果说美国的战略利益在于不让远处大国插手西半球的事务,那么中国的利益所在无疑是将美国军队赶出亚洲。
在作者看来,中国威胁论成立的话,那么中国的精英阶层将会使用理想主义的辞令来描绘中国的外交政策。
《大国政治的悲剧》观后感<<大国政治的悲剧>>是美国学者米尔斯海默有关国际关系理论的专著。
是一部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全文分为导论、无政府状态与权力竞争、财富和权力、地面力量的首要地位、生存战略行动中的大国、离岸平衡手、均势与推卸责任、大国战争的原因、21世纪的大国政治等十章。
全文观点鲜明逻辑清晰行文流水,可读性强。
这本书的鲜明特点就是逻辑清晰。
环环相扣。
作者精心建构了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
对其中任何一个小论点的攻击看来都难以撼动整个大厦的根基。
而且从理性的角度分析该书的论点很合理。
把人性自私的一面发挥到极致,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高峰,我们只有登上自由主义的高峰才能去俯瞰它本书于2001年10月在美国出版以后,便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和新闻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在冷战后理论界一片“历史终结论”、“大战过时论”和“民主和平论”的声音中,作者指出在一个没有国际权威统治他国的世界里,大国一律损人利己,追逐权力,并成为支配性国家,在此过程中大国间必然产生冲突,这就是国家的悲剧,作为本书的结论,作者约翰·米尔斯海默认为中国将是美国最大的威胁。
《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2001年出版后不仅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而且受到各国外交界的高度重视。
虽然人们很难断定米尔斯海默理论对华盛顿的保守势力有多大影响,但由于该书出版恰逢“9·11”事件之后不久,其保守主义历史观以及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正好与当前小布什政府的对外政策提供了完整的战略思考和理论基础。
《大国政治的悲剧》以长时段的历史考证,认定国际政治即大国政治。
大国的生存意志是追求自身权利最大化及地区霸权,因而大国间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冲突。
但由于海洋的阻遏作用,使全球霸权不可能获得。
故此约翰·米尔斯海默主张美国仿效英国曾扮演的角色,即不要指望成为全球霸权,而是扮演最后关头的裁决者的角色,防止欧亚大陆出现潜在霸权。
大国政治的悲剧读后感读后感一嗨,亲爱的小伙伴们!最近我读了一本超棒的书,叫《大国政治的悲剧》。
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就在想,这书的名字听起来好严肃啊!但读着读着,我就被深深吸引住啦。
书里讲的那些大国之间的博弈和较量,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
以前我觉得大国之间嘛,不就是互相合作,一起发展嘛。
但这本书告诉我,远没有那么简单!原来背后有着那么多的利益考量、权力争夺。
比如说,为了争夺资源,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大国之间会使出各种招数。
有时候表面上和和气气,背地里却在暗暗较劲。
这让我明白了,国际政治就像一场复杂的游戏,每个国家都在努力争取自己的利益。
而且哦,作者分析问题的角度也很独特。
他不是简单地说谁对谁错,而是从更深层次的原因去探讨。
这让我也学会了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能只看表面。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世界的认识都深刻了好多。
以前看国际新闻,就是看个热闹。
现在呢,我能试着去分析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影响啦。
这本书虽然有点深奥,但真的很值得一读。
小伙伴们,要是你们也对国际政治感兴趣,不妨试试看,说不定会有新的收获哦!读后感二嘿,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聊聊我读《大国政治的悲剧》的感受。
这本书呀,一翻开就像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你知道吗?原来大国之间的政治斗争那么复杂!就好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每个国家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谋划,勾心斗角的,可精彩啦。
比如说,为了争夺能源,大国们可以用尽各种手段。
这让我突然意识到,世界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和简单。
还有啊,书里提到的一些历史事件和案例,真的是让我目瞪口呆。
原来那些看似平常的决策背后,隐藏着那么多的算计和谋略。
不过呢,读这本书也让我有点小郁闷。
为啥呢?因为感觉这个世界太现实,太残酷啦。
但是反过来一想,这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推荐几本关于国际关系的书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际关系变得日益复杂且重要。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读者来说,阅读相关的优秀书籍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以下为您推荐几本备受赞誉的国际关系著作。
《大外交》是亨利·基辛格的经典之作。
基辛格以其亲身经历和卓越的外交智慧,深入剖析了从黎塞留到冷战后的世界外交格局的演变。
书中不仅展现了重大国际事件背后的决策过程,还揭示了外交策略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微妙关系。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能够深刻理解外交在国际关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外交家们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权衡利弊、谋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由塞缪尔·亨廷顿所著。
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这一具有争议但又引人深思的观点。
他认为在冷战后的世界,文明的差异将成为国际冲突的主要根源。
这本书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世界的政治格局,思考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与融合,以及如何在多元文明的世界中构建和平与稳定的秩序。
《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是汉斯·摩根索的重要作品。
摩根索被视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书中强调权力在国际关系中的核心地位,认为国家利益是由权力来界定和保障的。
这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框架,对于理解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博弈和国家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世界秩序》同样出自亨利·基辛格之手。
在这本书中,基辛格探讨了现代世界秩序的起源、发展以及面临的挑战。
他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欧洲、亚洲和美洲等地区的秩序演变,并对当今全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对于关心世界未来走向和国际秩序变革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不可错过的佳作。
《论中国》也是基辛格的作品之一。
这本书聚焦于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
基辛格以一个外国观察者的视角,结合他与中国领导人的交往经历,深入分析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和作用。
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发展的读者,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大国政治的悲剧》与米尔斯海默的悲剧
饶咬成
【期刊名称】《湖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5(000)010
【摘要】约翰·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确实是一个悲剧,它是米氏带着悲观主义有色眼镜审视国际政治的必然结果.米氏自身天生的悲观主义来自于他的文化背景、经历和美国学者的心理优势.
【总页数】3页(P108-110)
【作者】饶咬成
【作者单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湖北,丹江口,442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0
【相关文献】
1.大国政治的悲剧与国际关系理论的悲剧 --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解析[J], 王义桅;唐小松
2.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的批判——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解读 [J], 隋竹玉;;
3.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的批判——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解读 [J], 隋竹玉
4.进攻性现实主义:自然状态下大国的战略选择——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评介 [J], 周骏
5.《大国政治的悲剧》霸权逻辑的脆弱性——评约翰·米尔斯海默的“中国威胁论” [J], 宋衍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大国政治的悲剧》有感——进攻性现实主义以及中国威胁论的相关看法浙江大学龙禹豪约翰・米尔斯海默先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芝加哥大学温德尔・哈里森杰出贡献教授,他的代表作《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于2001年出版后不仅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而且受到各国外交界的高度重视,其详细阐述的中国威胁论的理论依据,更是引起了中美以及其他各国的关注。
冷战结束后,现实主义的江河日下和理想主义的死灰复燃,永久和平论、相互依存论、国际制度和平论的甚嚣尘上。
但是,冷战结束后的今天,世界仍然处于动荡与非和平之中。
他的这本著作就是基于以上现实从而系统论述了国家关系特别是大国之间将永远处于互相猜忌利用这一悲观境地的事实,并且用详细的论点来证明了这一观点,用事例来证明乐观主义的虚幻,从而进一步提出了进攻性现实主义的核心论点,最终,根据这一论点推演出“中国威胁论”。
作为一个有独立思考意识的人,我不希望我们中国的同胞仅仅因为该书对于中国威胁论的理论论述就对于该书秉行一味否认的态度,而应该从理智的角度出发来读懂作者的观点从而得到自己的结论,不论是否定还是赞同。
而在我看来,作者对于中国威胁论的阐释以及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理论是不够严密的,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片面的。
对于进攻性现实主义,作者的观点是:“国际政治从来都是一项残酷而危险的交易,而且可能永远如此。
虽然大国竞争的烈度时有消长,但他们总是提防对方,彼此争夺权力。
每个国家压倒一切的目标是最大化的占有世界权力,这意味着一国获取权力是以牺牲他国为代价的。
然而,大国不止是为了争当大国中的强中之强,尽管这是受欢迎的结果;它们的最终目标是成为霸主,即体系中唯一的大国。
”这段话的一个观点是,任何一个成为大国的国家都将拥有成为唯一一个霸主的野心,这样的“想法”使得作者有继续论述下去的理由,但在我看来这难道不是作者的臆想么?尽管作者在文中给出了各个国家现存的一些“定时炸弹”——那些不知道哪天会突然成为两个国家冲突导火线的因素,但这仅仅是一种建立在简单概率论上的可能,历史这么长,冲突难免有,若因为这种冲突爆发的可能就表示一种悲观的论点,那么岂不是这种论点本身更加悲观呢?进攻性现实主义其片面之处在于作者将所有国家以及所有的民族都描绘成和美利坚民族一样的具有内心深处“渴望”战争的“富有冒险性的正义感”,而这完全不符合客观事实。
大国政治的悲剧读后感读后感一嘿,朋友!最近我读了一本叫《大国政治的悲剧》的书,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一开始啊,我就被这本书的名字给吸引住了。
心想,这得是多深刻的洞察才能写出这样的书呢。
读着读着,我发现里面讲的东西真不简单。
书里提到大国之间的权力争斗,那叫一个激烈!让我感觉就像在看一场超级大戏。
你想啊,各国都为了自己的利益,使尽浑身解数,勾心斗角的,可不精彩嘛!但同时也让我有点小感慨,大家就不能和平共处,一起共赢嘛?然后呢,作者分析的那些案例和历史事件,让我对国际政治的复杂性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觉得就是你强我弱,你争我夺,可没这么深入想过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不过读完这本书,我也有点小郁闷。
为啥大国之间就不能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呢?非得争个你死我活的。
但又一想,也许这就是现实吧,利益面前,谁都不容易让步。
呢,这本书让我这个对大国政治一知半解的人,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想法。
推荐你们也读一读,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哦!读后感二亲,我来跟你聊聊我读《大国政治的悲剧》的感受哈。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会不会很枯燥啊?结果一读起来,根本停不下来!你知道吗?书里把大国之间的那些事儿讲得特别清楚。
就好像把大国们都拉到了一个舞台上,让咱们能看清楚它们的一举一动。
那些权力的博弈,利益的权衡,真的是惊心动魄。
我就一直在想,这些大国的领导人得多头疼啊,每天要面对这么多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有时候为了国家的利益,可能不得不做出一些艰难的决定。
还有啊,书里提到的一些历史事件,让我明白了很多现在国际局势的根源。
原来很多事情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有着长长的因果链条。
读完之后,我觉得自己看世界的眼光都不一样了。
不再那么简单地认为这个国家好,那个国家坏。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难处和考量。
不过,我还是希望大国之间能多一些合作,少一些对抗。
毕竟,和平发展对大家都好嘛。
怎么样,听我这么一说,你是不是也对这本书有点好奇啦?。
大国政治的悲剧读后感读后感一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一本叫《大国政治的悲剧》的书,可真是让我感触多多呀!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就被它深深吸引了。
书里讲的那些大国之间的政治较量,真的是惊心动魄。
感觉就像在看一场超级刺激的大片,只不过这可不是虚构的,而是真实发生过或者正在发生的事情。
你知道吗?大国之间的博弈可不简单,不是说谁的拳头硬谁就说了算。
这里面有好多复杂的因素,像经济啦、文化啦、外交啦等等。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决策,都可能引发一连串的反应,影响到整个世界的格局。
读着读着,我就在想,咱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大国的政治决策其实和咱们每个人都有关系。
比如说贸易战,可能会让一些企业倒闭,好多人失业。
这可真是“蝴蝶效应”啊!而且,我发现大国之间也不是一直敌对的,有时候也会合作。
但这种合作又充满了小心思,都怕自己吃亏。
这就像是一群聪明的小伙伴在玩游戏,既要合作过关,又要提防着对方抢了自己的好处。
这本书让我对大国政治有了全新的认识。
不再觉得那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而是实实在在能影响到我们生活的。
怎么样,你们是不是也想来读一读,感受一下这其中的精彩呢?读后感二亲爱的小伙伴们,我来跟你们聊聊我读《大国政治的悲剧》的感受哈!哇塞,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一开始,我还以为会很枯燥,没想到越读越有意思。
书里描述的大国之间的争斗,那叫一个激烈。
感觉就像在一个大舞台上,各个大国都在使出浑身解数,想要成为最耀眼的那个。
可是,这过程中充满了算计和阴谋,真的是让人感叹政治的复杂。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大国为了争夺资源和利益,那手段是五花八门。
有时候表面上和和气气,背地里却在悄悄较劲。
这让我明白了,不能只看事情的表面,背后的真相可能会让人大吃一惊。
还有哦,书里提到的那些战略和策略,真的是太烧脑了。
大国的领导人就像是在下一盘超级大的棋,每一步都要考虑得特别周全。
稍有不慎,可能就会满盘皆输。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好像也变得聪明了一点,看问题不再那么简单了。
《大国政治的悲剧》读书笔记《大国政治的悲剧》是一部严肃的国际关系理论专著,作为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它被认为是自1979年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后现实主义又一里程碑式的著作。
作者米尔斯海默是美国著名的国际关系学者,1970年毕业于西点军校,任空军军官五年之久,具有渊博的国际关系历史与军事知识。
米尔斯海默的理论落脚于应对欧亚大陆可能出现的地区霸权对美国构成威胁这一美国式的经典命题。
作者在书中指出,在21世纪初,欧洲的德国和亚洲的中国可能对美国构成挑战,并提出美国应该扮演“离岸平衡手”(offshore balancer)的角色。
这是作者理论上的推测,并不是针对中国,作者认为21世纪在亚洲对美国的全球霸权能够构成威胁的潜在霸权国是中国,美国应在亚太地区保留其大量驻军,以防止一个崛起的中国对美国的亚太主导话语权构成挑战。
作者提出,日本虽然有称霸亚洲的野心,但是它缺少核武器,这是一个重要的威慑力量,也是当今时代一个国家想要提升地位不可缺少的条件;此外日本虽然具备成为霸权国的条件,但是其与亚洲大陆被大片海域隔开,现在的中国与朝鲜比以前强大了许多,即使日本想要两栖登陆,也很难突破这两者的防守。
俄罗斯在2020年之前要成为东北亚的潜在霸主国也不太可能,难以想象它在经济上超过日本和中国。
但即使它出现奇迹般的经济增长,它在人口上也很难超越中国;同时,俄罗斯的疑难问题掺杂着它对欧洲和南部边界的严重安全关注,这限制了它能投入东北亚的军事资源。
中国具备成为一个潜在霸权国的人口、领土、资源、经济实力、军事力量,并且现在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很可能超越美国。
中国是21世纪崛起的国家,作者认为强大的中国会对美国的霸权构成威胁。
这是作者根据理论推导出来的,而非作者主观上认为中国会对美国构成威胁。
基于理论上的推导,2002年米尔斯海默明确的提出联合日本、越南、韩国、俄罗斯、印度共同遏制中国的观点。
我认为进攻性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抹杀国家个性,单纯的从理论推导来决定实践的走向,其所杜撰的“中国威胁论”只是为美国霸权的合法性寻找逻辑基础的现实举措。
学号:姓名:xx专业:国际关系课程:国际关系理论专题浅谈进攻性现实主义——评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大三下学期保研之前,有一位老师在课上布置了一个饶有意思的讨论题:用进攻性现实主义(offensive realism)分析同学保研过程的行为。
这大概是第一次用进攻性现实主义的视角去看待和自己生活如此紧贴的事项,笔者记得当时在同学们之间有许多富有想象力的辩论和探讨,也发现进攻性现实主义独特的视角对于我们理解事情有很大的意义。
当然,进攻性现实主义不仅仅是提供一种视角,它还是现实主义大阵营中的一种重要理论范式。
米尔斯海默(John J.Mearsheimer)是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大国政治的悲剧》(“The Strateg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一书被认为是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是1979年华尔兹(Kenneth Waltz)的《国际政治理论》(“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之后现实主义最有分量的著作。
在书中,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进攻性现实主义”是分析大国政治乃至国际关系的最具解释力的理论范式之一,认为该理论“即便不能不能照亮每一个角落和缝隙,但在大部分时间内它仍是引导人们穿越黑暗的极好工具”1。
作者成书于10年前,也是冷战结束10年后,10年时间过去了,国际政治格局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中国的强大,似乎对《大国政治的悲剧》最后一章做了正面的回应。
人类历史以及人类社会经历了至少几千年的斗转星移,历史长河中多少记忆随着尘埃一起湮灭,而留下来的大多是围绕大国所展开的,米氏认为国际政治即大国政治,“因为大国对国际政治所发生的变故影响最大。
所有国家——不管是大国还是次大国——其命运都从根本上取决于那些最具实力国家的决1【美】米尔斯海默著,王义桅、唐小松译:《大国政治的悲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9策和行为”2。
大国政治的悲剧与国际关系理论的悲剧——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解析王义桅(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摘要:本文在评述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基础上,提出了把握国际关系理论的三个维度,即科学、假说和理念三层面及评判国际关系理论的三个层面:作者个性—国家性—时代性。
着重指出,分析国际关系理论的理念层面是把握其本质的关键所在;作为理念方面在国家性的重要体现,米氏理论和其他美国式国际关系理论一样,是美国例外论的又一展示——国际关系理论是解释美国之外的国家行为的,美国例外——这正是国际关系理论的悲剧。
文章在分析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不足时提出了国际关系理论的三大演绎律1)异化:即理论发展过程中既有不断肯定自我的过程,也有不断否定自我的过程,以获得现时代的合法性;2)同化:即各理论从泾渭分明到不断通约,在融合中展示自身特质,获得现时代的合理性;3)原教旨化:与任何其他人类思维形式一样,理论一旦形成,都具有原教旨倾向,即不断否定对立面来肯定自身,获得现时代的合目的性,并以此探讨对待国际关系理论的一般性问题。
关键词:进攻性现实主义、大国政治、悲剧中图分类号:D8文献标识码: A2001年底,美国国际关系学界最杰出的学者之一、芝加哥大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的新作《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出版1,立即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引起了极大反响。
该书是作者在“十年磨一剑”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其学术思想——进攻性现实主义(offensive realism)——的代表作,是对冷战结束后乐观的自由主义的有力回应,是“继1979年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后对国际政治中现实主义理论的最重要贡献……此书论述清晰,极具可读性,是国际关系课程的标准教材”2。
国际关系理论系谱中的《大国政治的悲剧》国际关系是以国与国关系形式表现的国家与世界的关系,与国内关系的根本区别在于国内是有政府状态的,而国际社会是缺乏最高权威,处于无政府状态。
生活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追逐的基本目标是生存与发展,以国际关系术语讲主要是安全与权力。
国际关系理论的不同学派及其争论首要的即是围绕权力与安全的关系而展开。
认为只有争取权力(强权)才能追求到安全(和平)的是经典现实主义(以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为代表3),认为各国权力必须受制于集体安全与国际道德的是理想主义(威尔逊“十四点计划”),及至集体安全(世界和平)与国际道德(国际法)以国际(内)制度、国家间相互依赖及国际组织等来体现,理想主义又发展到自由主义阶段,并派生出国际制度和平论(民主和平论)、经济相互依赖和平论、国际组织和平论等不同主张(拉塞特《三角和平:民主、相互依赖与国际组织》)4。
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分歧与争论虽林林总总,但其焦点不是围绕人性-国家性-国际性三个层面展开就是其引申和发挥;人性之善恶、国家是否为国际关系的惟一行为体、国际无政府状态的原教旨倾向与修正性企图,是区分这两大流派的根本,并集中归结为权力与道德的矛盾——政治现实主义之父马基雅弗利实现了权力与道德的分离,而自由主义试图结合之,产生出诸如康德“永久和平”的思想。
在战争与和平这一国际关系的永恒主题上,自由主义学派认为和平可以实现,现实主义学派则认为战争难以避免,从而展示了两派信念之乐观-悲观的根本分野。
但是,这些都是表象。
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是人类两大思维理念的根本分歧:现实主义思考的是世界的客观层面——自在世界,以战争状态来理解国际无政府状态。
试图洞察国际关系永恒的本质与终结性因素——恰如军事作为确保国家生存的最后手段一样;也因为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包括忽视国内因素,对人设计的各种制度、规则多大程度上能改变历史的必然性根本上持怀疑态度,以历史的长时段出发来审视现实,往往得出悲观的结论。
故此,现实主义强调历史的、军事的因素与影响,侧重历史的必然性因素,以历史审视现实。
而自由主义青睐主观层面——人化世界,即人的主观能动性多大程度上改变了和能改变客观世界的终结性力量,以自然(公民)状态来理解国际无政府状态,因此它重视人和制度的作用及历史的偶然性,以未来催生现实。
与现实主义思考国际关系的实然不同,自由主义侧重探讨世界的应然层面;与现实主义忧心忡忡于国家间非正常交往方式(战争、冲突)不同,自由主义关注于国家间交往的正常方式——经济、贸易、合作等主题。
及至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一般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而是认为国际社会本身由人的观念与社会实践建构而成,自由主义又发展到建构主义阶段(以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为代表5)。
奉行权力决定安全的现实主义在与自由主义的不断论战中,自身也在分化,形成不同的分支。
其中一支引进国际结构的思想,主张以相对权力追求相对安全,即所谓的“防御性现实主义”(以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为代表6)。
围绕冷战结束及冷战后世界走向的争论则催生出现实主义的新支流——进攻性现实主义,主张以相对权力追求绝对安全,以米尔斯海默2001年出版的《大国政治的悲剧》为代表。
米尔斯海默在书中强调,国际政治即大国政治。
“因为大国对国际政治所发生的变故影响最大。
所有国家——不管是大国还是次大国——其命运都从根本上取决于那些最具实力国家的决策和行为。
”7那么,何谓“大国”呢?“大国主要由其相对军事实力来衡量。
一国要具备大国资格,它必须拥有充足的军事资源,具备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打一场全面常规战的能力。
”8大国政治为何处于一种悲剧状态?因为“大国注定要进犯他国”。
9所谓“悲剧”,其涵义有二:其一,大国安全竞争是零和博弈——这是悲剧的必然性:“国际政治从来就是一项残酷而危险的交易,而且可能永远如此。
……每个国家压倒一切的目标是最大化地占有世界权力,这意味着一国获取权力是以牺牲他国为代价的。
然而,大国……的最终目标是成为霸权,即体系中惟一的大国。
”10其二,国家的进攻性企图与权力和生存之间的不恰当紧密结合导致悲剧的恒久性:“国际体系中没有维持现状的国家,除了那种想对潜在的对手保持支配地位的一时霸权。
大国很少对眼前的权力分配感到心满意足,相反,它们时刻怀着以自己利益为中心的求变动机。
它们几乎总是拥有修正主义意图,倘若能用合算的代价达到目的,它们会以武力改变均势……除非一国达到了最高的霸权目的。
然而,由于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取得全球霸权,因此整个世界充斥着永久的大国竞争。
”11这种悲剧的持久性是以其彻底的现实主义为基础的,即不管大国的性质如何,都会遵循这种逻辑。
总之,《大国政治的悲剧》从历史的长时段出发,认定国际政治即大国政治。
大国的生存意志是追求自身权力最大化,即地区霸权,因而大国间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冲突。
而由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中美冲突将不可避免。
中国会和当年的美国一样,提出亚洲版本的门罗主义,将美国赶出亚洲,因而主张及时限制中国发展,反对接触而主张遏制中国。
人性现实主义·防御性现实主义·进攻性现实主义书中,作者根据“引起国家争夺权力的原因是什么”、“国家想要多少权力”将现实主义分为人性现实主义、防御性现实主义与进攻性现实主义。
人性现实主义,有时又被称作“经典现实主义”。
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一书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作。
他在该书中将国家性等同于人性,强调国家的“权力欲望”,认为国际政治的主要驱动力是体系中的“权力意志”。
防御性现实主义又常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主要体现在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
与摩根索不同,华尔兹并不认为国家内在的侵略性是由于被灌输了权力意志,而在于追求“生存”这一目标,无政府状态鼓励国家采取防范措施,使其维持而不是打破均势,因为“过多的权力”容易引起其他国家的联合抗衡。
因此,守住权力而不是增加它才是国家的主要目标。
围绕冷战结束的争论,罗伯特·杰维斯(Robert Jervis)、杰克·斯奈德(Jack Snyder)以及斯蒂芬·范·埃弗拉(Stephen Van Evera)通过集中关注名为“进攻-防御平衡”的结构概念为防御性现实主义的个案提供支持。
他们指出,无论何时,军事力量都被划分为要么偏重进攻要么倾向于防御两类。
倘若防御明显强于进攻,征服将变得困难,那么大国就不会萌发用武力攫取权力的动机,而是保护它们已经拥有的权力。
当防御占优势时,保护已有的权力就更为容易。
相反,倘若进攻更易于得手,国家就非常渴望征服他国,那么体系中出现频繁的战争也就在所难免。
不过,防御性现实主义认为,“进攻-防御”平衡常常向防御的方向严重倾斜,从而让征服变得极其困难。
总之,建立充分的均势加上防御比进攻所具有的自然优势,应该能打消大国寻求侵略战略的念头,而使其成为“防御的倡导者”12。
作者认为,“进攻性现实主义在国家需要多少权力的问题上与防御性现实主义分道扬镳了。
对防御性现实主义者而言,国际结构几乎不为国家提供任何寻求权力增生的诱因,相反它促使国家维持现有的均势,守住权力而不是增加它才是国家的主要目标。
而在进攻性现实主义者看来,国际政治中几乎看不到维持现状的国家,原因是国际体系为国家牺牲对手以获得权力创造了巨大的诱导因子,当利益超过成本时,它们就会抓住这一机会。
一国的终极目标是成为体系中的霸权。
”13进攻性现实主义者强调国际体系的霍布斯主义性质,在他们看来,国际体系中的无政府状态决定了安全的稀缺性,为获取安全而展开的激烈竞争迫使国家采取进攻性的战略,结果便常常导致冲突和战争。
正如米尔斯海默所指出的:“国家最初的动机是防御性的,但国际体系的结构迫使国家去作进攻性思考,有时则采取进攻性行动。
”14追求霸权的国家为什么不担心其他国家会组成均势联盟反对它呢?作者指出:“受威胁的国家常常会采用推卸责任而不是均势战略,因为在战争爆发时,推卸责任者可避免与侵略者打斗的代价。
”15这就突破了防御性现实主义的“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
本书一再强调,国际体系结构是通过世界是如何组成的五个假设来界定的,包括如下的几点事实基础:(1)国家是世界政治中的主要行为者,处于一个无政府体系中。
该体系缺乏一个凌驾于国家之上并能保护彼此不受侵犯的中央权威。
(2)大国都具备一定的进攻性军事能力。
(3)一国无法确定他国是否怀有敌意。
(4)大国高度重视生存。
(5)国家是理性行为者,能理智而有效地设计使其生存机会最大化的战略。
作者指出,上述五条中的任何单一命题都不能千篇一律地保证大国彼此“应该”采取侵略举动。
不过,当五个命题同时具备时,它们就为大国萌发并采取针对他国的进攻行为创造了强大动力,尤其可能出现三种总的行为模式:畏惧(fear)、自助(self-help)和权力最大化(power maxim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