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问题
- 格式:ppt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24
幼儿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对策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发育行为科王真真一、概述(一)、儿童心理行为发展内容感知觉情绪情感认知个性语言社会交往智力道德……(二)、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遗传因素:基因、染色体、遗传性疾病等;2.环境因素:营养、疾病;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儿童期是个体一生中,心身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早期经验的重要性。
早期经验: 指个体生命初期,在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中,与抚育者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及形成的体验印记。
实际上,不管成人有无意识,个体童年时期的每一个细节体验,都将构成经验储存在个体大脑中,对其终身产生影响。
家庭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家庭影响幼教机构影响认知(智力因素)30-50% 20%个性行为(非智力因素)75% 5-10%(影响大,并不等于影响好。
恰恰是因为影响大,当影响不好的时候,结果会更糟糕。
)教育误区一:认识上的误区“有些家庭教育的缺失是父母素质本身不高。
”这个观点不成立。
家庭教育关键因素不取决于家长社会地位和文化平,而是取决于父母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二:方式上的误区1、多物质少时间2、重智商轻情商3、重结果轻过程4、过多注重己愿5、棒喝教育过多四种父母类型1、溺爱型:向孩子注入过剩的爱,有时会起到妨碍孩子自立的副作用;2、放任型:基本上对孩子的教育无关心,给孩子无限制的自由;3、支配型:对孩子发出过剩的命令并强迫孩子遵从;4、均衡型:严格与温柔均衡,和孩子保持适当的亲子关系。
(最佳亲子关系)几点忠告:1、儿童发展强调全面综合发展;2、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3、家庭中夫妻关系永远第一重要,而非孩子;4、永远保持良好、有效的沟通,不了解孩子就没有成功的教育;5、孩子是家庭的衍生,孩子的任何优点和缺点都与家长、家庭有关。
二、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对策(一)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1.言语障碍:发音的准确性和保持言语流畅性及节律所表现的缺陷及困难。
一、问题心理行为的判断标准以下五个标准必须同时满足,方可判断为儿童有问题心理行为:1、问题行为和年龄是否相称?2、特殊心理行为出现的频率;3、特殊心理行为持续的时间(出现3个月以上,家长必须予以重视。
一般需要半年以上的观察期才能确诊。
)4、特殊问题行为的严重程度(要同时符合两个条件:影响社交、影响知识接受,才能认定为严重)5、心理反应是否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二、学龄前常见心理行为问题1、神经发育性问题。
3-6岁的孩子,神经发育最快。
大脑智力发育相当于成人的80%以上。
神经发育性问题不是非器质性问题,一般是是暂时性的功能性障碍。
种类:排泄功能障碍、睡眠障碍、神经性呕吐、抽动症等。
(1)抽动症。
一般见于5岁以上孩子,小学居多,男孩多于女孩。
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眨眼、挤眉、皱额、伸脖、咬舌、清嗓等行为。
(2)睡眠障碍。
有三类孩子容易出现入睡困难:体质不佳,性格多变、敏感;神经发育较快,植物神经营养不够,缺乏维生素B1、B6、B12等;睡眠习惯不好或入睡环境欠佳。
2、情绪方面的问题。
表现:波动、易怒、过分焦虑引起的神经性敏感、过分依赖家长和老师、与别的孩子关系恶劣或敌对等。
3、性格方面的问题3岁以前成为气质,3岁以上形成性格。
性格的70%为先天遗传。
表现:易发脾气、粗鲁、反抗性强、好斗;或者过分胆怯、孤独。
4、习惯方面的问题表现:咬指甲、眨眼、玩“鸡鸡”、偏食等,多见于5岁左右的孩子。
如吸吮手指,可以持续到13、14岁,但形成在学龄前时期,往往与性格特点有关(内向、敏感)。
5、语言发育的问题表现为:语言发育延迟、口吃、选择性缄默等。
(1)口吃。
半数以上在5岁前发病,为功能性口吃,思维敏捷但语言发育不成熟,即“脑比口快”。
(2)语言发育迟缓。
18个月大不会讲单词、30个月大不会讲短句即可确诊。
在深圳地区常见(粤语、普通话、英文等在一个家庭同时使用),或者是语言刺激不够(父母工作繁忙,由家中老人和保姆带孩子)(3)选择性缄默,3-5岁起病,小学最明显(家里有话,学校没话)。
婴幼儿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婴幼儿时期是个体心理行为发展的关键阶段,婴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会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婴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种类及影响因素。
一、婴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种类婴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离焦虑:婴幼儿在与主要照料者分离时出现情绪紧张、哭闹等反应。
2. 抑郁情绪:婴幼儿可能因环境变化、疾病或其他原因表现出情绪低落、不愿与人交流等情况。
3. 情绪失调:婴幼儿可能因外界刺激、生理需求等导致情绪波动较大,表现出情绪不稳定。
4. 睡眠问题:婴幼儿的睡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夜间醒来频繁、睡眠时间不规律等。
二、婴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婴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出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对婴幼儿的心理行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教养方式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婴幼儿的心理行为。
2. 遗传因素:婴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父母或其他近亲中存在睡眠问题等心理行为问题的可能会增加婴幼儿患此类问题的风险。
3. 生理因素:婴幼儿的生理状态如健康状况、生长发育等也会对其心理行为问题产生一定影响。
4. 外界刺激:婴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外界刺激也会影响其心理行为发展,比如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因素。
结语在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及时发现和处理心理行为问题至关重要。
父母和照料者应注重对婴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观察,并借助专业机构的帮助,帮助婴幼儿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行为。
同时,也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影响婴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因素,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婴幼儿心理行为的健康发展。
【字数约800字】。
儿童常见行为问题的成因与解决方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会面临着孩子行为问题的困扰。
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失控、社交困难等。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深入了解这些行为问题的成因,并采取恰当的解决措施,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儿童行为问题的成因分析生理因素我们需要关注孩子的生理发展状况。
有研究表明,一些生理因素,如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营养不良、睡眠障碍等,都可能导致儿童出现行为问题。
例如,注意力不集中通常与大脑前额叶区域发育迟缓有关;情绪失控则可能源于大脑边缘系统的神经调控能力不足。
因此,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生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相关问题。
心理因素除了生理因素,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表现。
一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如自尊心脆弱、情绪管理能力差、挫折应对能力弱等,都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行为问题。
例如,社交困难可能源于孩子缺乏自信,无法与他人良好互动;情绪失控则可能源于孩子无法适当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环境因素孩子的成长环境也会对其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不利的家庭环境,如家庭关系紧张、教养方式不当、家庭教育缺乏等,都可能导致儿童出现各种行为问题。
例如,家庭关系紧张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行为表现;而教养方式不当则可能助长孩子的不良行为。
因此,我们应该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为他们提供充满关爱和支持的家庭氛围。
解决儿童行为问题的有效方法针对上述儿童行为问题的成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有效方法来解决:提升儿童的生理健康水平。
这包括注重孩子的营养摄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及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的生理问题。
培养儿童的心理素质。
这包括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挫折应对能力,让他们学会合理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这包括父母要以身作则,维持良好的夫妻关系,采取适当的教养方式,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关爱和支持的家庭氛围。
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学龄前期儿童有哪些常见心理及行为问题?一、发育问题1、智力障碍: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损害,表现为智力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低于同龄儿童水平。
心理测验时智商和社会适应商数都低于70。
2、孤独症类疾病:主要包括儿童孤独症和阿斯伯格综合征,表现为语言障碍、刻板行为与兴趣狭窄、社会交往功能障碍三大主要症状。
大部分孤独症儿童同时存在智力障碍。
3、运动发育障碍:表现为身体运动以及手运动的控制和协调障碍。
4、语言发育障碍:包括单纯的语言表达障碍、混合性语言障碍、发育性发音障碍以及口吃。
二、行为问题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主要表现注意集中障碍和冲动多动行为。
2、幼儿攻击性行为:以攻击他人和破坏物体为主要表现。
3、咬指甲:表现为反复啃咬指甲及其周围的皮肤。
4、吸吮手指:表现为反复吸吮手指行为。
5、暴怒发作:表现为受到挫折后大发脾气,在地上打滚、哭闹、情绪爆发等现象。
6、屏气发作:在受到挫折后情绪爆发时,出现呼吸暂停,伴有口唇发绀、面色苍白,甚至有倒地抽搐、意识丧失等现象。
7、习惯性摩擦综合征:表现为反复出现双腿伸直交叉摩擦,或以会阴部倚靠在物体上摩擦,并伴有面红出汗的现象。
8、进食问题:表现为偏食、挑食、厌食、吃饭速度慢以及异食癖等各种进食行为问题。
9、睡眠问题:表现为入睡困难、夜醒、磨牙、梦魇、梦惊和睡行等各种形式的睡眠障碍。
10、抽动性障碍:表现为反复刻板地、不自主地出现眨眼、挤眼、缩鼻、歪嘴、摆头、点头、张嘴、耸肩、肢体抖动、清嗓子、喉中发出怪声和秽语等症状。
11、遗尿症:表现为5岁以后的儿童还反复出现夜间或午睡时小便尿在床上的现象。
三、情绪问题1、儿童恐怖症:过分地害怕某些特殊物体、特殊动物、特殊场景的现象。
2、社交恐怖症:在与陌生人交往时过分胆小害怕,紧张不安。
3、儿童分离性焦虑:害怕与亲人分离而拒绝上幼儿园,一旦分离或面临分离时就焦虑、紧张、身体不适和哭闹,回到亲人身旁一切恢复正常。
儿童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儿童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表现及防治方法如下:(一)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表现儿童心理卫生问题主要指发生在儿童期的行为偏异。
狭义上等同于行为问题,广义上则泛指所有的心理社会问题,也就足那些在严重程度、持续时问上都超过相应年龄允许范围的异常行为。
儿童期有以下较多见的心理一行为问题:1. 学业相关问题:学习困难、注意力障碍、自控能力差、活动过度、拒绝上学等,多发生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初入学儿童。
其中有些问题属于从学龄前期向学龄期过渡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适应不良。
2.情绪问题:如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孤僻,强迫观念、过分任性或冲动、退缩、恐惧等。
此类问题表现程度严重者,须排除精神性疾患。
3. 品行问题:如偷窃、经常说谎、逃学、破坏公物、攻击行为、各种破坏性行为等,男孩显著多于女孩。
4. 不良习惯:如习惯性抽动、吮指、咬指甲、摩擦癖、遗尿、口吃、偏食等。
判定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时,应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儿童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心理表现,由此表现出的占主导地位的、典型、本质的特征,称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不同年龄段儿童有不同的教育期望和要求。
只有将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和教育要求联系起来,才能对其是否存在心理一行为问题做出切合实际的判断。
第二,不能把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行为表现都视为心理一行为问题。
只有那些具有特殊性、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行为,才作为行为问题来对待。
多数儿童在发育的某阶段都会经历各种心理、行为方面的暂时性适应不良,称"心理社会发展失调",经适当的行为指导可痊愈;若久拖不治,问题常变得复杂而严重,导致心理障碍发生。
(二)儿童期心理行为问题的防治儿童期心理-行为问题有多种多样表现。
在基层幼儿园、学校中应着重针对以下四类(尤其第一类)问题进行预防和矫治:1. 学业相关问题(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儿童多动症",指由非智力因素引起的、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障碍、冲动、活动过度,并伴有学习困难和社会适应力低下的一组儿童行为异常症候群。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及常见问题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儿童未来的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
同时,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容易出现一些常见问题。
本文将就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及常见问题进行探讨。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1.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表现为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方面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感知觉能力快速发展,能够通过多种感官来认识世界;注意能力逐渐提高,能够开始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记忆能力不断增强,能够记住更多的信息;想象和思维能力也开始萌芽,开始进行简单的想象和推理。
2.情感发展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情绪表达和情感调节等方面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自我价值;情绪表达逐渐丰富,能够表达更多的情绪;情感调节能力也逐渐提高,能够逐渐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3.社会交往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发展主要表现为与同伴和成人之间的交往关系。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对同伴产生兴趣,与同伴进行简单的游戏和互动;同时,也开始形成与成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能够与成人进行简单的交流和互动。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常见问题1.注意力问题注意力问题是最常见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之一。
一些孩子很难集中注意力,无法专心完成一项任务或游戏。
这可能是由于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或者家庭环境过于嘈杂、刺激过多等原因造成的。
对于注意力问题,家长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提供适合孩子的游戏和活动,以及减少外界干扰等方式来帮助孩子提高注意力。
2.情绪问题学前儿童容易出现一些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这些情绪问题可能是由于孩子的生活环境不稳定、缺乏安全感等原因造成的。
对于情绪问题,家长可以多陪伴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同时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儿童心理健康标准及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儿童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尊重他人,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适应纪律约束和行为规范。
2. 富于同情心:乐于帮助别人,关心别人,表现出“利他”和“亲社会”的行为。
3. 心态平衡:保持愉快的心态,情绪稳定,能理智地分析遇到的问题,很少表现出焦虑不安或忧郁。
4. 活泼乐观:与人交往坦诚、随和,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遇到困难和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绪能很快释放,不淤积心里。
5. 意志力强:不怕困难和挫折,不达到目的不罢休,从不半途而废。
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还能排除外界和内心的干扰,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和工作。
6. 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喜欢观察事物,爱动脑筋,思维敏捷,对新鲜事物反应快,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而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包括:1. 咬指甲: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
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
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2. 吮吸手指:婴儿期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应逐渐消失。
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3. 屏气发作: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可能出现屏气发作的现象,表现为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等。
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4. 口吃: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5. 言语发育延迟: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
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6. 选择性缄默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
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儿童心理健康的信息,建议咨询专业人士获取帮助。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然而,一些孩子在心理行为发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问题,这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不良影响。
为了及早发现和干预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一些预警征象。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的预警征象。
一、儿童焦虑问题1.过度担心和害怕,常常表现为害怕离开父母、害怕黑暗、害怕陌生人等。
2.拒绝参与社会活动,不愿与其他儿童一起玩耍或参加集体活动。
3.频繁出现消化不良、头痛、胸闷等身体不适症状,无明确身体原因。
4.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出现分散注意力、难以专注学习等情况。
5.疑心过重,常怀疑他人对自己的意图和动机。
二、儿童抑郁问题1.情绪低落,经常哭泣、消沉,缺乏兴趣和乐趣。
2.自卑和自责,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
3.失眠或睡眠质量差,经常夜醒或早醒,并且感到疲倦。
4.食欲改变,可能出现食欲减退或食欲增加,导致体重下降或体重增加。
5.自我封闭,不愿与他人交流,总是独处。
三、儿童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问题1.注意力不稳定,经常分心,难以长时间专注于一个任务。
2.边做事边动,坐立不安,难以保持安静。
3.容易冲动,缺乏自制力,难以抑制冲动行为。
4.学习和社交困难,难以与他人合作,经常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的情况。
四、儿童自闭症谱系障碍问题1.沟通障碍,无视他人的眼神和手势,和他人交流困难。
2.重复和刻板行为,经常出现重复言语、重复动作等行为。
3.社交障碍,不善与他人相处,缺乏与他人互动的能力。
4.兴趣狭隘,只对特定事物或特定领域的活动感兴趣。
五、儿童行为问题1.攻击性行为,经常出现打架、咬人、损坏物品等行为。
2.反社会行为,常常违反规则,对他人不尊重,无视他人的权益。
3.情绪失控,难以控制自己的脾气,经常发脾气、撕扯东西等。
4.逃学或旷课,不愿去学校,经常逃学或旷课。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这些征象的出现并不一定就代表孩子有问题,但我们应该关注并及早干预。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指导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廖捷儿童行为发育又称心理发展或称心理发育,指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期间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也就是指儿童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
这一过程大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反应活动从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的方向发展。
2、反应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方向发展。
3、认知功能从认识客体的直接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内部本质方向发展。
4、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方向发展。
儿童行为发育包括:动作、言语、认知、人格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
而这些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成,同时又受不同年龄生理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及其制约。
婴儿期:儿童从出生到两岁左右,大致处于感知运动阶段,这一阶段儿童只有动作性的智力活动,而没有表象和运算的智力活动,如:粗大运动:包括抬头(3个月)、抬肩(4个月)、翻身(6个月)、坐(7个月)、爬行(8个月)、站立行走(12月)、跳(2岁)等。
精细动作:视线跟随、手握物、手指动作等.言语:从牙牙学语到明确含义的语言发展。
社会性:包括表情、微笑、认人、啼哭等。
幼儿期:幼儿期心理发展的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动作和言语的发展,其动作的发育有赖于知觉、体格和生理功能的发展。
而幼儿期是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语言的发展是先理解后表达,记忆以无意记忆、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但思维还不能摆脱实物及表象。
对社会性认识以自我为中心。
认为他人对世界的看法与已相同,开始出现社会道德感、理智和美感。
气质是个体之间表现出不同和行为方式,气质与能力和动机不同,能力是指“做什么"和“做得如何”,动机是“为什么做”,而气质是说明“怎样做”。
所以说:“行为方式就是气质"。
儿童气质学说的提出揭示了儿童行为多样化的本质,为儿童个体化养育提供理论的基础。
儿童气质不是一个单一的结构,而是由多个维度所组成的混合体,具体分为九个维度:分别是活动水平、节律性、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心境、持久性、注意分散度和反应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