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向异性多层砂岩油藏矢量化井网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27.12 KB
- 文档页数:3
各向异性地层性质及测井响应1. 均匀各向异性介质中的电阻率测井响应均匀各向异性介质中电偶极⼦和磁偶极⼦视电阻率表达式,即普通电阻率测井和感应测井的测量结果为:a R R =gm R =2V H H VR R σλσ==为各向异性系数;θ为相对地层倾⾓;对于层状地层,垂向电阻率总是⼤于⽔平电阻率:V H R R ≥,因此,各向异性系数α通常总是⼤于1的。
下⾯给出两种特殊情况的结果:1)对于θ=0的特殊情况,即直井情况,H a R R =;2)对于θπ=/2(90度)的特殊情况,即⽔平井情况,a R =。
因此,在有倾⾓的各向异性地层中,普通电阻率测井或感应测井仪器反映的是地层垂向电阻率和⽔平电阻率的加权平均:由0度时的H R 变化到90度时的从物理机制看,感应测井在直井中的涡流是⽔平⽅向的,因此仅得到⽔平电阻率,⽽在斜井中由于涡流存在于两个⽅向,所以其读数为垂向和⽔平向电阻率的平均值。
在直井中,感应测井只是反映地层⽔平电阻率,普通电阻率测井或侧向测井也主要反映地层⽔平电阻率,这是常规电测井在反映各向异性⽅⾯的局限性。
2. 各向异性指数系数[2,4,12]在各向异性地层中,电阻率测井的响应还与井下仪器的结构有关,不同测井仪器测量出的视电阻率之间往往存在明显的差异。
如在泥岩层中,感应测井仪测量的视电阻率明显低于0.4m 电位测井仪;在砂泥岩互层,梯度测井仪测量值异常地低。
因⽽利⽤各种电测井仪的响应差异可识别电阻率各向异性地层。
在垂直井眼中,假定地层是⽔平的,砂泥岩薄互层、不同粒度⼤⼩的砂岩层、岩层中薄层的电阻性或电导性条带等都使地层表现为各向异性。
各向异性指数主要与砂泥岩电阻率反差程度和砂泥岩相对厚度有关。
图1是砂泥岩互层⽔平电阻率、垂直电阻率与各向异性指数关系图。
图1中R sh =1.0Ω·m ,Rsd=10.0Ω·m 。
h sh =h sd ⽬处是各向异性指数2λ最⼤的地⽅,约为3,此时R h 约为1.8Ω·m ,⽽R v 约为5.5Ω·m 。
《低渗透油藏井网部署的油藏工程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变得日益重要。
低渗透油藏因其储层特性,开发难度大,需要精细的井网部署和高效的开发策略。
因此,研究低渗透油藏的井网部署及相应的油藏工程方法,对于提高采收率、降低开发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低渗透油藏的井网部署策略及其在油藏工程中的应用。
二、低渗透油藏特征低渗透油藏是指渗透率较低的油藏,其储层特性决定了其开发难度。
低渗透油藏的主要特征包括:储层渗透率低、孔隙度小、非均质性强、含油饱和度低等。
这些特征导致油藏开采过程中存在采收率低、产能递减快等问题。
三、井网部署原则针对低渗透油藏的特性,井网部署应遵循以下原则:1. 合理规划井网密度和井距:根据储层特性和产能要求,合理规划井网密度和井距,确保井网能够覆盖整个油藏。
2. 优化井位选择:根据地质资料和储层特性,选择合适的井位,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采收率。
3. 考虑经济因素:在满足产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开发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四、油藏工程方法研究针对低渗透油藏的井网部署,可采用以下油藏工程方法进行研究:1. 地质建模与储层评价:通过地质建模和储层评价,了解储层的空间分布、渗透率、孔隙度等参数,为井网部署提供依据。
2. 数值模拟技术: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建立油藏模型,模拟不同井网部署方案下的油藏开采过程,评估各方案的采收率、产能及经济效益。
3. 历史拟合与优化:根据实际生产数据,对历史拟合结果进行优化,调整井网部署方案,提高采收率。
4. 动态监测与调整:通过动态监测技术,实时监测油藏开采过程中的产能变化、压力变化等数据,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井网部署方案。
五、实例分析以某低渗透油藏为例,采用上述油藏工程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地质建模和储层评价,了解储层的空间分布和特性。
其次,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建立油藏模型,模拟不同井网部署方案下的开采过程。
通过历史拟合与优化,确定最佳井网部署方案。
胜利油田水驱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做法与应用效果分析作者:张艳梅来源:《教育科学博览》2014年第03期摘要:胜利油田水驱油藏覆盖地质储量约占总储量的80%以上,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但仍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而精细油藏描述就是进一步提高开发效果的重要手段。
重点介绍了胜利油田水驱油藏精细油藏描述现状与做法,阐述了水驱油藏精细油藏描述成果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胜利油田水驱油藏精细油藏描述现状发展方向1 胜利油田水驱油藏精细油藏描述现状与做法1.1 开展储层构型研究夹层是油田开发中后期控制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层内夹层对油层的分割作用和对注水的遮挡作用控制着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
在小层或单砂体精细描述的基础上,以层次分析、模式拟合为研究思路,首先结合野外露头、现代沉积以及井网资料建立不同层次(如复合河道砂体、单一河道砂体、单一点坝砂体、点坝砂体内部增生体等层次)的构型模式,然后应用岩心、高分辨率测井、测井精细解释、水平井、动态监测等资料,对开发井网条件下的井间构型进行拟合和预测,建立储层构型约束下的三维精细地质模型。
储层构型研究能加深层内夹层及层内非均质性的描述,并可用于油藏数值模拟,为表征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奠定基础。
1.2 低级序断层描述低级序断层延伸短、断距小,基本不控制油气的聚集,但影响油藏注水开发的水驱状况,是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控制剩余油的主要因素。
油藏综合地球物理新技术为提高低级序断层描述精度提供了新的手段。
在构造模式、物理模拟和力学成因分析的指导下,认识到大断层应力转换带可直接产生低级序断层(四级以下小断层),改变了以前断层逐级派生的观点。
以岩石物理及地震正演模拟为支撑,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高分辨率成像的基础上,钻井和地震资料联合储层反演提供了储层三维空间精细地球物理属性模型,提高了低级序断层的描述精度,精度达到断层落差5~10m、延伸长度小于100m。
1.3 剩余油分布定量预测水驱油藏剩余油富集区主要受低级序断层、夹层和物性差异等油藏非均质以及注采方式对储层中流体渗流产生的分割作用控制。
低渗透砂岩气藏开发指标数值模拟预测贾成业;姬鹏程;贾爱林;孟德伟;张啸枫【摘要】以苏里格气田苏14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技术,建立气藏精细地质模型并进行数值计算,对低渗透砂岩气藏不同井网井距下的开发指标进行预测.计算结果表明:针对苏里格型砂体规模较小、储量丰度低的低渗透砂岩气藏,800m×600m井网为最优井网,可以实现单井累计采气量和区块生产井数最大化;在800m×600m井网、区块整体稳产10年的情况下,单井最终采出量为2160×104m3,稳产期采收率为12.90%,气田最终采收率为29.76%.【期刊名称】《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0(032)005【总页数】5页(P100-104)【关键词】苏14区;随机地质建模;数值模拟;开发指标;低渗透砂岩气藏【作者】贾成业;姬鹏程;贾爱林;孟德伟;张啸枫【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鄂尔多斯分院,北京,海淀,100083;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陕西,西安,71002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鄂尔多斯分院,北京,海淀,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鄂尔多斯分院,北京,海淀,100083;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对外合作经理部,北京,东城,10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48;TE319气田开发指标预测是气藏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编制气田开发规划和开发方案的重要依据。
我国低渗透砂岩气藏多属陆相沉积环境下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1-3],如苏里格气田,由于储集层物性差,有效砂体规模小、连通性差、空间分布复杂,气井单井控制面积和控制储量小,储量动用程度和采收率低,确定合理的开发技术指标是保证气田开发经济效益的重要工作。
油气田开发指标预测技术和方法根据其基本原理,一般可分为5大类[4-6]:(1) 经验公式法,包括:采收率预测公式、水驱特征曲线、产量递减方程等,根据大量油田实际参数进行统计回归分析,得到各类开发指标与油藏物性参数间的经验统计关系,从而预测出油气田主要开发指标;(2)水动力学公式法,这类方法主要是建立渗流力学模型,进行油气田开发前期的开发指标变化趋势和开发机理研究;(3)物质平衡方程法,一般用于弹性驱动、溶解气驱和水驱油田的开发指标预测和开发机理研究;(4)通用预测方法,指在研究一般经济、控制和人工智能等问题时建立起来的通用预测方法,借用到油气田开发领域,包括:时间序列分析、神经网络法、灰色预测法等;(5)油藏数值模拟法,采用偏微分方程组描述油藏开采状态,通过有限差分法进行数值计算,预测不同时间点油藏的生产动态特征,进而预测油藏开发期末的各项开发指标。
一、油田基本情况文卫马地区位于东濮洼陷北部,横跨中央隆起带和西部斜坡带两大构造单元,内部发育卫东、卫西、明5、马寨四大断裂系统,控制着该区的构造、沉积、油气运移和聚积。
文明寨、卫城属中央隆起带北端的断块隆起构造,内部又被众多次级断层切割形成复杂的垒堑相间的复合断块构造;马寨油田为东倾的马寨断层和六塔断层形成的断阶带,整体划分为三个台阶,各台阶均发现了油层。
构造的复杂性和沉积类型的多样性决定了油气藏类型的多样化和油气水关系的复杂性。
按油藏埋深和储层物性可划分为浅层中高渗油藏和深层低渗油气藏两大类型。
浅层油藏储层物性好,低温低矿化度,原油性质稍差,地质储量3887×104t、占总储量的61.06%;深层油气藏储层物性差,多含气顶,高温高矿化度,但原油性质较好,地质储量2479×104t、占38.94%。
(表1)文卫马地区油藏特征参数表所管辖的文明寨、卫城、马寨、古云集四个油田,目前综合含水83.2%,采油速度 1.21%,采出程度26.46%,工业采出程度72.80%,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11.05%,整体处在高含水高速开发后期。
文明寨、卫城、马寨油田综合含水在80%以上,处于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古云集油田处在开发初期上产稳产阶段。
二、优化射孔技术的主要依据1、射孔是目前主要的完井方式。
2、射孔是措施增效的重要手段。
统计96年以来开发数据,补孔措施增油占年措施增油量的30%以上,2001年1-9月补孔措施增油比例为38.3%。
3、油藏类型多样化和油田目前开发现状为射孔优化提供了条件。
①深层油藏储层低渗透,常规射孔不能有效发挥导流能力;②浅层油藏胶结疏松,存在出砂现象;③事故油水井多,特别是套变井给射孔施工增加了难度。
目前全厂有事故油水井449口,占总井数的47.4%,其中套变井285口,占30.1%;④油田层间矛盾突出,高含水期油田强弱水淹层交替出现,存在隔层薄、层间易造成水串等问题;⑤油田长期注水开发,部分井层存在污染,影响出油或注水能力;⑥部分井层固井质量不好。
非均质渗透率油藏井网模型选择
闫宝珍;许卫
【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
【年(卷),期】1998(025)006
【总页数】3页(P51-53)
【作者】闫宝珍;许卫
【作者单位】大庆石油学院;辽河石油勘探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43
【相关文献】
1.非均质砂岩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注采井网调整研究——以克拉玛依油田四1区克下组油藏为例 [J], 张旺青;殷红;唐彬;张景
2.基于井网单元的非均质低渗透油藏产能计算方法 [J], 刘今子;邸伟娇;宋考平;高立;董驰;朱维耀;董丽娜
3.非均质油藏矢量化井网部署研究与应用效果 [J], 何芬
4.注采优化提高平面非均质低渗油藏井网水驱波及效率 [J], 郭迎春; 曲全工; 曹小朋; 季迎春; 邹建; 苗明; 宋黎光; 冯海如; 王志兴
5.多层非均质油藏井网调整技术与应用 [J], 周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