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便秘
- 格式:doc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2
老年性便秘的中医辨证思路探讨标签:便秘;老年病;中医药疗法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便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的一种病症。
便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病症之一,也是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诱发因素和致死因素,故及时而有效地治疗老年性便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中医对老年性便秘的常规辨证是八纲辨证及脏腑辨证,但笔者临证发现其以下治疗难点:①远期疗效不佳,用药则效,停药复发;②长期用药易耐药;③病证常虚实夹杂,病情复杂迁延,辨治难度高;④苦寒泻下之剂对排便不尽感及排便不畅等症状缓解效果不佳,甚至加重病情;⑤长期服用大黄等易致大肠黑变病,故制约其临床使用,从而影响整体疗效。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要提高治疗老年性便秘的临床疗效,须改变固有思路,才可能获得满意疗效。
兹将辨证思路阐述如下。
1 临证思路1.1 重视患者体质老年性便秘离不开衰老这一体质因素,其表现为面焦鬓白、发堕齿槁、天癸竭、地道不通等形态学的改变,但从功能角度分析,均可归纳为肾气亏损、阳明脉衰、五脏皆虚,以及因虚衰而正气不足、祛邪无力所造成的阴阳失衡,气化失调。
老年人因脏腑功能衰退的生理特点,使其患病常易出现以下病证特点:肝阳上亢易生风,肺胃不降易宿便,脾虚不化易生痰,情志不调易挟郁,气血不畅易成瘀,脾肾阳虚易虚寒,阴虚血热易虚火,营卫不和易外感,病程迁延易入络,正虚邪敛易缠绵等。
据此,笔者将其辨治原则归纳为:平衡阴阳,调节升降,疏达气血,顾护脾肾,治养结合。
其中平衡阴阳、调节升降为总纲,而治疗则是上述原则的具体运用。
用药时宜注意以下几点:①苦寒泻下之剂易折伤脾胃阳气,故用之不宜过猛,可酌加生姜、干姜、豆蔻、砂仁等反佐以顾护脾胃阳气;②生地黄、麦冬、玄参等增液行舟之剂易滋腻碍脾,可配砂仁、焦三仙、木香、荷叶等芳香化浊之剂,健脾醒脾;③老年人宿便壅阻之“下实证”常与其上热下寒、上实下虚之体质间杂,需仔细分辨;④老年人总以脏腑虚损为主,纵遇阳明腑实之证,亦不可攻伐太过,中病则止,或攻中兼补。
便秘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便秘是指大便排出不畅或排便困难的症状。
中医认为,便秘的产生与脾胃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肝郁气滞等有关。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辨证:1.脾胃虚弱型: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脘腹胀满、口干口渴、舌质淡红、苔薄白等。
这种情况下,需要调理脾胃功能,增加水分摄入,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煮熟的蔬菜等。
2.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燥、色黑、形状细长、口苦口干、胸胁胀痛等。
这种情况下,需要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可使用一些调气活血的中药,如柴胡、川楝子等。
饮食上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水果和蔬菜。
3.肾阳虚弱型: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结、小便不畅、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等。
这种情况下,需要补肾壮阳,可使用一些温补肾阳的中药,如菟丝子、山茱萸等。
论治:1.茵陈蒿汤:茵陈、蒿子、枳壳各等分,加入适量水煎煮成汤后饮用。
适用于脾胃虚弱型便秘。
2.丹参麻黄丸:丹参、麻黄、桂枝、防风、芍药等草药研磨成粉末,配制成丸剂。
适用于气滞血瘀型便秘。
3.菟丝子膏:菟丝子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白糖和水煮熬成糊状。
适用于肾阳虚弱型便秘。
4.艾灸:将艾叶燃烧后,用灰烬熏烤脐部。
适用于脾胃虚弱型便秘。
5.针灸:通过刺激穴位来调理身体内的气血运行。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天枢等。
适用于气滞血瘀型便秘。
6.推拿按摩:对腹部进行按摩,促进肠动力和消化液分泌。
适用于脾胃虚弱型便秘。
尽管上述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便秘症状,但在使用时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并遵循中医医生的指导。
此外,饮食上的调整也是很重要的,应避免过食油腻、辛辣刺激食物,多摄入高纤维食物、水果和蔬菜,保持饮食的多样性和均衡性,有助于预防和缓解便秘。
肛肠病术后便秘的中医辨治肛肠疾病术后便秘是指在肛肠手术后出现便秘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肛肠疾病术后便秘是由于手术后脏躁内结,气血不畅,导致气滞不化,津液不润,肠道功能减退而引起的。
针对这一问题,中医提出了一些辨治方法,以期改善患者的症状,恢复肠道功能,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中医治疗肛肠疾病术后便秘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辨证施治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主要是辨证施治,首先需要明确患者的病情特点,如便秘的性质、时间、频率、伴随的症状等。
然后根据不同证候进行辨证施治,常见的证候包括气滞、血瘀、湿热等。
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有效地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以期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促进排便的目的。
二、中药治疗中医治疗肛肠疾病术后便秘的常用中药包括大黄、芒硝、枳壳、郁金、生大黄、芒硝、枳实、木香、白芍等。
这些中药具有疏肝理气、清热泻火、活血化瘀、润肠通便等作用,可以有效地改善便秘症状。
在选用中药治疗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开出合适的中药方剂,以期收到良好的疗效。
三、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通过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促进脏腑的功能,改善身体的循环系统,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可以在腹部的穴位,如中脘、关元、气海等穴位进行针刺,以促进肠道的蠕动,增加排便的频率。
针灸还可以调节肝胆、脾胃等脏腑的功能,改善整体的身体状况,从而对肛肠疾病术后便秘有一定的疗效。
四、推拿治疗推拿是一种通过按摩、揉捏、拍打等手法,刺激皮肤、筋膜、肌肉、脏腑等组织,以调理人体机能,防治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推拿治疗肛肠疾病术后便秘主要包括腹部推拿、腰部推拿、尾骨推拿等。
通过推拿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加肠蠕动的频率和力度,改善排便问题,达到治疗的目的。
五、生活调理除了中医治疗,患者在平时还需注意生活调理。
饮食方面,应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避免进食过多油腻、辛辣和刺激性食物。
习惯性便秘的中医辨证论治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学(上半月)》 2021年第4期主任医师王豪(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江西南昌 330008)习惯性便秘属于中医“脾约”“阴结”“阳结”“大便燥结”等范畴。
中医学认为,便秘的基本病变虽属大肠传导失常,但与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脾虚传送无力,糟粕内停,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而成便秘;胃与肠相连,胃热炽盛,下传大肠,燔灼津液,大肠热盛,燥屎内结,可成便秘;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之燥热下移大肠,则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而成便秘;肝主疏泄气机,若肝气郁滞,则气滞不行,腑气不能畅通而成便秘;肾主五液而司二便,若肾阴不足,则肠道失润,若肾阳不足,则大肠失于温煦而传送无力,大便不通,均可导致便秘。
其治疗当分虚实而治。
实证的治则是以祛邪为主,据热、冷、气秘之不同,分别施以泻热、温散、理气之法,辅以导滞之品,标本兼治,邪去便通;虚证以扶正为先,依阴阳气血亏虚的不同,主用滋阴养血、益气温阳之法,酌用甘温润肠之药,标本兼治,正盛便通。
六腑以通为用,大便干结,解便困难,可用下法,但应在辨证论治基础上以润下为主。
1.肠道热结证大便干结,腹部胀满,按之作痛,口干口臭或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宜清泻肠热。
方用麻子仁丸:大黄10克,枳实15克,厚朴15克,火麻仁15克,杏仁10克,白蜜10克。
若津液已伤,可加生地黄15克,玄参15克,麦冬15克,以养阴生津;若兼血虚,加当归12克,熟地黄20克;兼郁怒伤肝,易怒目赤者,加服更衣丸以清肝通便。
2.肠道气滞证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胁腹痞满,腹中胀满而痛,舌淡红,苔薄腻,脉弦。
治宜理气导滞。
方用六磨汤加减:木香15克,乌药12克,沉香12克,大黄9克,槟榔12克,枳实12克。
可加厚朴12克,香附10克,柴胡15克,以助理气之功;若气郁日久,郁而化火,可加黄芩15克,栀子12克,龙胆草10克,以清肝泻火;若气逆呕吐,可加半夏15克,旋覆花10克,代赭石20克;若七情郁结,忧郁寡言,加白芍12克,柴胡12克,合欢皮10克,以疏肝解郁;若跌仆损伤,腹部术后便秘不通,属气滞血瘀者,可加桃仁12克,红花12克,赤芍10克,以活血化瘀。
便 秘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或有便意而排出困难的症状。
本篇所讨论的是经常发作的习惯性便秘;至于并见于其他疾患过程中的便秘,则为一时性的现象,这里不予叙述。
【病因】1. 辛辣炙食品,进食过多,燥热内盛,热移于下,致令肠间干燥,宿垢滞留,发生便秘。
2. 忧思郁结,气机失于疏畅,以致津液不行,肠失传导之职,形成便秘。
3. 气血亏虚,气虚则传送无力,血虚则肠失濡润,而治便秘。
一般多见于老年体弱,或产后失血过多,或大病之后气血未复的患者。
4. 肾阳不足,蒸化无能,肠失温润,以致浊阴凝结,引起便秘。
正如张景岳所说:“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阳气不行,则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
”【辨证施治】便秘的一般症状,是大便燥结,排出困难,三、五日或六、七日大便一次。
有些患者除便秘外,并无其它兼证,但长期便秘患者,往往因粪便的燥结,引起痔核或肛门造裂;或有腹胀嗳气,头晕纳减等现象。
兹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分述如下:1. 燥热内结:口有热臭味,腑胀溲赤,苔薄黄腻,脉滑实有力,治宜清润通便,用麻子仁丸①或更衣丸②。
2. 气滞不行,腹胀或痛,嗳气胸痞,苔薄腻,脉象多弦。
治宜顺气行滞,用六磨汤③加减。
3. 气血亏虚:气虚的,便后乏力,气短汗出,舌薄腻,脉虚软,治宜益气润肠,用黄芪汤④加味;血虚的,形瘦唇白,头晕目眩,咽干口燥,舌多中剥,质淡红,脉细小,治宜滋阴润燥,用五仁丸⑤加生熟地、当归、鲜首乌之类。
4. 浊阴凝结:一般多见于老人,很少伴有其它兼症,或有轻度腹痛,按之则舒,得温则减,口和舌淡,脉多沉迟,治宜温肾通便,用半硫丸⑥或苁蓉润肠丸⑦,随症选用。
【附方】①麻子仁丸(《伤寒论》):麻仁,杏仁,芍药,大黄,川朴,枳实。
②更衣完(录自《时方妙用》):芦荟,朱砂。
③六磨汤《证治准绳》:沉香,槟榔,木香,乌药,大黄,枳实。
④黄芪汤(《金匮翼》):黄芪,陈皮,麻仁。
⑤五仁丸(《世医得效方》):桃仁,杏仁,松子仁,伯子仁,郁李仁。
⑥半硫丸(《局方》):半夏,硫磺。
中医辨证医治便秘的原理
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辨证医治便秘的原理是基于中医的整体
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
中医辨证医治便秘注重通过辨证施治,即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中医将便秘分为多种类型,如气滞型、阳虚型、阴虚型等,每一种类型对应不同的病因和病机。
通过辨证分型,中医可以确定患者体质和病情,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便秘时,中医通常采用中药配方来调理。
常用的中药有泻下药、滋阴药、补益药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师会根据中药的性味、功效和配伍原则来组方。
例如,对于气滞型的便秘患者,中医会选用具有活血通络作用的药物,如柴胡、枳实等。
对于阴虚型的便秘患者,中医会选用具有滋阴养阴作用的药物,如生地黄、玄参等。
此外,中医还强调养生调理和饮食调节在治疗便秘中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合
理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可以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胃肠功能的正常运行。
中医建议患者合理饮食,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等。
此外,适量运动和保持心情舒畅对促进肠道蠕动也有积极作用。
总的来说,中医辨证医治便秘的原理是通过辨证分型,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采用中药调理,并结合养生调理和饮食调节,达到改善便秘症状的目的。
中医的疗效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临床实践的验证,但治疗效果会因个人差异而有所不同,因此建议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时,应选择专业正规的中医医院或中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分型辩证食疗治便秘(你好名老中医堂)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过长,通常两三天不大便,或有便意但排便困难,大便往往干燥。
便秘日久,常常会引起腹胀、腹痛、头晕、食欲减退、睡眠不安等症,并易继发痔疮、肛裂等病。
中医认为,便秘不仅与大肠的传导功能失调有关,而且与脾胃的升降纳运、肾的温化功能失常有关。
中医古今病名很多,有“阳结”、“阴结”、“虚秘”等,病因多由于饮食失节、劳倦过度、情志失调、老年体虚等导致大肠功能失常所致。
便秘的分型辩证:在临床上,便秘可分为胃肠燥热证(热秘、阳结)、气机阻滞证(气秘)、气血阴虚证(虚秘)、阳虚寒凝证(寒秘)和痰湿阻滞证(湿秘)。
热秘:大便干结,数日一行,小便短赤,心烦急躁或兼发热,口干口臭,腹胀腹痛,夜寐不安,舌红苔黄,脉弦数。
气秘:大便干结,排便困难,胸闷胁胀,嗳气频作,心烦易怒,舌稍红苔薄白或腻。
虚秘:大便干结量少,自觉用力仍难以排出,心悸气短,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周身倦怠,五心烦热,两目干涩,舌淡或干瘦而红,苔薄白或少苔,脉沉细或细数。
寒秘:大便干或不干,形寒怕冷,小便清长,口淡不渴,手足不温,面色青白,腰膝无力,腰腹冷痛,舌淡苔白,脉沉迟。
湿秘:大便黏腻难以排尽,便意频频,腹胀,胸脘痞闷,痰涎壅盛,头晕困倦,身重懒动,食欲不振,食后痞满,舌胖苔厚腻,脉濡或滑。
看病找名医,请到你好名老中医堂。
中医食疗治便秘热秘1、白萝卜蜜汁:白萝卜300克,蜂蜜30毫升。
白萝卜切碎榨汁,加入蜂蜜,空腹一次服下。
2、海蜇拌黄瓜丝:海蜇50克,黄瓜150克,醋、香油、盐适量。
切丝生拌食用。
气秘1、胡萝卜拌白菜心:胡萝卜100克,白菜心500克,芝麻酱、香油、白糖、米醋适量,切碎拌匀食用。
2、红薯奶粥:红薯250克,牛奶100克,粳米100克。
红薯切碎与粳米同煮,煮至半熟,放入牛奶。
3、萝卜饮:白萝卜150克,胡萝卜50克,冰糖20克。
萝卜切块煮烂后,加冰糖食之。
4、香蕉粥:香蕉200克,粳米50克,同煮成粥食之。
中医关于便秘的辨证论治便秘是指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间隔时间不长,但粪质于结,排出艰难或有便意而排便困难。
损伤较重,常可出现便秘。
脊柱损伤者,便秘尤其多见。
(一)病因病机1.瘀血蓄结胸、腹、脊柱、骨盆等损伤,瘀血蓄积腹中,由于血瘀气滞,肠道传导功能失常,而致便秘。
2.血虚肠燥伤后失血过多或亡血,或伤久阴液耗损,血虚肠燥,而致便秘。
3.热盛津枯伤后反复发热,出汗,津液干枯,而致便秘。
4.气虚失运损伤后期,气血大衰,中气不足,脾胃运化无权,肠道传导功能衰退,致成便秘。
(二)辨证论治1.瘀血蓄结胸、腹、脊柱等损伤,伤后腹满腹胀、腹中坚实、疼痛拒按、按之痛甚,舌质红、苔黄厚而腻。
治宜攻下逐瘀,伤在脊柱、胸部,用鸡鸣散;伤在骨盆、腹部,用桃仁承气汤;伤在四肢,用当归导滞汤。
还可用番泻叶3~6 g泡饮,有良好的泻下作用。
若腹中虚寒停聚瘀血,用大黄等药,其血不下,反加腹膈胀满,喘促短气者,此因寒药凝滞不行,可用肉桂、木香为末,热酒冲服,瘀血自下。
2.血虚肠燥伤后内外出血过多,血虚阴亏,不能滋润大肠,常有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面色白,唇淡苔薄,脉沉细弱等表现。
治宜养血润燥,用润肠丸或五仁丸。
3.热盛津枯伤后常多发热,热烁津耗,阴液亏损;或因伤后卫气不固,自汗盗汗,汗出过多,亦伤津液。
常有口渴唇燥,舌苔黄燥,脉洪或滑数等症。
治宜清热润肠,用增液承气汤。
4.气虚失运久病气虚,或损伤后期,正气虚衰,中气不足,脾胃运化无权,表现为食欲不佳、胃纳甚少、精神倦怠、多卧少动,大便并不干结、便意甚弱、排便努挣乏力,甚至汗出短气、面色白,苔白质淡,脉细而弱。
治宜益气升阳,用补中益气汤加麻仁、白蜜、郁李仁等。
亦可用推拿疗法,在腹部由上向下按推,反复进行。
能促进肠道运行,增进脾胃运化。
便秘分虚实中医辨证治疗秋冬交替时节,肠胃也要“换季”。
这个时候,不少人都因便秘而感到郁闷:一进厕所就是十几二十分钟,费了不少劲却总在做无用功。
从临床来看,近日便秘和腹泻的患者均有增多,但剧增的主要还是便秘患者。
从中医治疗的角度看,便秘要先分虚实再辨证治疗。
像大便非常干结,同时伴有舌苔厚腻、口燥咽干、口舌生疮等症状的人,多因喜食辛辣食物所致,这些食物使人“上火”,在体内产生实热,从而造成便秘。
一般来说,患此类便秘的多为年轻人,且病程比较短。
而“虚秘”的症状则分两种。
阴虚患者多同时伴有手足心热、口渴等症状,如孕妇在分娩后易发生阴虚便秘;气虚便秘则表现为乏力、腹胀、排便无力,同时大便并非很干燥,更多表现为难以排出。
李主任介绍,特别是后一种,属于长期便秘,多发生在老年人和多病体弱人群中,这是气血不足导致的气虚便秘。
李主任提醒,不同症状的便秘,使用的药物是不同的。
像“实秘”一般是短期发作,可以暂时使用开塞露及一些口服的泻药。
而“虚秘”则不同,因本身即体虚,不能滥用泻药,否则会形成药物依赖,最好先到医院就诊,明确病情后再对症用药。
缓解便秘三重要定时排便非常重要。
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对预防便秘非常有效,这样身体会形成条件反射,到排便的时候肠蠕动就会加快,发生便秘的几率也就小了。
喝水、运动非常重要。
平时要多喝水,人在活动的时候胃肠蠕动增加,除快步走、散步、打太极拳等全身运动外,还可以每天坚持自我按摩,缓解便秘。
每天在睡觉前按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每次坚持30-50次,可以促进肠道的蠕动,有利于排便。
饮食调整非常重要。
多吃蔬菜、水果,特别是百合、藕、梨及芹菜、红薯等粗纤维的食物,多吃粗粮也对预防便秘有帮助。
中医治疗便秘的中药方剂大全便秘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认为其主要与脾胃功能失调、气血不足、津液亏损等因素有关。
治疗便秘的中药方剂众多,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可以选用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便秘的中药方剂:1. 麻子仁丸:适用于热结便秘,方中包含麻子仁、枳实、厚朴、大黄等药物,具有清热润肠、通便的作用。
2. 增液承气汤:适用于阴虚肠燥引起的便秘,方剂中包含生地黄、玄参、麦冬、知母等,具有滋阴增液、清热通便的功效。
3. 润肠通便汤:适用于津亏肠燥型便秘,方中药物有当归、生地、桃仁、火麻仁等,具有养血润燥、润肠通便的作用。
4. 六味地黄丸:适用于肾阴虚引起的便秘,方中包含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等,具有补肾滋阴、润肠通便的功效。
5. 大黄附子汤:适用于寒实便秘,方中药物有大黄、附子、细辛等,具有温阳散寒、通便的作用。
6. 四君子汤:适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便秘,方中药物有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具有健脾益气、调和脾胃的作用。
7. 理中丸:适用于脾胃虚寒型便秘,方中药物有干姜、人参、白术、甘草等,具有温中健脾、调和脾胃的功效。
8. 五仁丸:适用于血虚肠燥型便秘,方中药物有桃仁、杏仁、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等,具有养血润燥、润肠通便的作用。
9. 调胃承气汤:适用于气滞便秘,方中药物有木香、枳实、厚朴、大黄等,具有行气导滞、通便的作用。
10. 益气润肠汤:适用于气虚肠燥型便秘,方中药物有黄芪、当归、白术、火麻仁等,具有益气养血、润肠通便的功效。
以上方剂均需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以确保安全有效。
同时,治疗便秘还应配合适当的饮食调整和生活习惯改善,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便秘的中医辨证和治疗便秘的中医辨证和治疗便秘系因气阴不足,阳虚寒凝,或燥热内结,痰湿阻滞,使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的,以排便间隔时间延长,大便干结难解,或虽有便意而排出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范围】西医学中因肠动力减弱、肠道刺激不足引起的便秘,肠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便秘,直肠肛门病变如肛裂、痔疮等引起的便秘,以及药物作用引起的便秘,热病伤阴后的便秘等,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便秘可以作为独立存在的疾病,也可以见于许多疾病病变过程中。
【病因病机】一、病因1.饮食因素过度饮酒,或恣食辛辣肥甘厚味、煎烤之品,以致胃肠积热,津液耗伤,燥热内结于肠道,肠道失于濡润;或食量不足,或进食蔬菜过少,或饮水不足,或经常食用方便食品等,均可使水谷精微化源不足,肠道津液不足。
以上因素使大肠津亏而失于濡润,粪便滞留大肠而成便秘。
2.情志因素忧愁思虑,或郁怒伤肝,七情不和,均可使气机郁滞,进而导滞大肠传导失司,粪便滞留大肠,而成便秘;或气郁不解,而化火伤津,肠道失润,无水行舟,故大便干结不行;或气郁导致水津不布,肠道失润,而大便干结,或欲便不出。
3.劳逸过度贪逸嗜卧坐久少动,易致意志消沉,体力下降,脏腑失调,气血郁滞,以致胃肠运动减弱,气机呆滞,大肠传导失职,久则中气暗耗,津液布散失常,气机壅滞,营血不畅,传导失职而为便秘。
用脑过度,或积思难解,或长期夜间苦读,可致阴血暗耗,中气受损,血虚则肠道失于濡润,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而成便秘。
房劳过度,放纵嗜欲,可致肾精亏损中气耗伤,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精亏则肠道干涩而为便秘。
4.正气亏虚久病之后,或失血,或过用发汗、利小便之法,皆可致阴津受损,血虚津亏则大肠失荣,肠道不润,而排便艰难。
或病后阳虚,或素体阳虚或因过用苦寒药物,伐伤阳气,均可致阴寒内盛,滞留于肠道,阳气不运,阴津凝而固结,使津液不行,大肠传导失常致便秘。
二、病机1.发病本病多见于年老体衰,或久病,或饮食不节嗜食辛辣醇酒者。
便秘病中医诊疗方案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加减。
白术、茯苓、人参、大枣等。
中成药:六君子丸、香砂养胃丸等。
3.肺脾气虚证治法:益气固肾,润肠通便。
推荐方药:四物汤加减。
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等。
中成药:参苓白术散、八珍丸等。
4.肝肾阴虚证治法:滋阴养血,润肠通便。
推荐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熟地、山药、枸杞子、牡丹皮等。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养阴清肝丸等。
5.脾肾阳虚证治法:XXX补肾,润肠通便。
推荐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肉桂、附子、干姜、芍药等。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
二)辅助治疗1.膳食疗法:多食高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全麦面包等,避免过度饮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2.运动疗法: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症状。
3.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穴位,调节体内气血运行,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症状。
4.泻药疗法:在中医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的情况下,可适当使用泻药,但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滥用。
三、注意事项1.在治疗期间应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作息惯。
2.避免长期使用泻药,以免引起依赖性便秘。
3.在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健康,避免过度进食或暴饮暴食。
4.应定期复查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推荐方药包括六磨汤合四逆散加减,其中包括木香、乌药、槟榔、枳实、柴胡、香附、川楝子、白芍、生白术等。
此外,中成药如四磨汤、逍遥丸也可用于治疗便秘。
对于肺脾气虚证,推荐使用黄芪汤加减,其中包括炙黄芪、生白术、陈皮、枳实、升麻、柴胡、葛根、当归尾等。
中成药如补中益气丸、芪蓉润肠口服液也可用于治疗。
对于肝肾阴虚证,推荐使用增液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其中包括玄参、生地、麦冬、熟地、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山药、黄精等。
中成药如五仁润肠丸、六味地黄丸也可用于治疗。
对于脾肾阳虚证,推荐使用济川煎加减,其中包括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附子(先煎)、干姜、肉桂(后下)、薤白、葛根等。
中成药如苁蓉通便口服液、便秘通等也可用于治疗。
便秘是一种常见症状,指粪便在肠道内滞留过久,排出困难,或排便次数减少,通常在二三天以上不排便者,称为便秘。
《伤寒论》中“大便难”“脾约”“不大便”“不更衣”“阳结”“阴结”均是便秘的代名词。
因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的改变偶尔出现的便秘,或长期的2~3日一行的排便习惯,但无其他特殊不适的均视为正常。
除消化道器质性原因引起的便秘外,便秘均可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治疗,且疗效显著。
常见的便秘类型
实热便秘便质干结,腹中胀满,疼痛拒按,苔黄厚腻或焦黄起芒刺,脉实等,多见于面红、体壮、口臭或嗜食辛辣刺激、油炸荤腥等阳盛之人,也常见于热病过程中的伴随症状。
气滞便秘便质黏,厚重窘迫,欲便不得,脘胁撑胀,脉弦等,多见于暴忧暴怒、气机壅塞或久坐少动、气机不畅等肝郁肝旺之人。
气虚便秘便质软或不成形,时有便意,但解下困难,不伴腹胀,脉弱等,多见于易疲劳、多汗、肛门下坠感等脾肺气虚人群。
阳虚便秘便质硬,无便意感,时腹微胀,口中和(口中不苦、不燥、不渴),小便清长,舌质淡白润,脉沉等,多见于喜热畏寒、肢冷身凉等阳气素虚的老年人群。
阴虚便秘便质干燥艰涩,或呈羊屎状,咽干少津,舌红苔少,脉细弦等,多见于形体消瘦、汗吐下后津血不足等干瘦人群。
便秘治疗方药
以上几种便秘为临床常见,也有气阴不足、气阳亏虚、实热气滞、气滞阴亏等兼夹证,中医治疗需分别对待。
实热便秘者体质相对壮实,痞满燥实俱在,治疗上应以祛实为主,承气类方(大小承气汤等)、大柴胡汤、一清胶囊、牛黄解毒丸,甚或单味芒硝、大黄、番泻叶、牛蒡子等均可应用,“温病下不嫌早”,以攻下为务。
气滞便秘者肝胃气滞影响肠道的传导,治疗上以顺气通滞,降气通便为主,方选六磨汤、当归龙荟丸、枳实消痞丸、木香槟郎丸,甚或单味芦荟、荷叶、决明子、虎杖等均可应用。
气虚便秘者脾肺气虚在先,与脾胃肠道动力不足有关,治疗上以健脾补肺,理气消导助运为主,方选枳术丸,四君、六君、补中益气汤,甚或大剂量生白术单用。
阳虚便秘者温阳通便为要义,方选温脾汤、大黄附子汤、济川煎、苁蓉通便口服液等,甚或大剂量肉苁蓉单味应用。
阴虚便秘者肠道失于润养,大便艰涩,治疗以养阴生津、润肠通便为主,如增液承气汤、养血润肠丸、黄龙汤等,甚或应用单味蜂蜜、桑椹子、何首乌、火麻仁、黑芝麻。
凡此种种,临床证型多复杂出现,医者根据中医辨证结果对证用药,也可配合针灸等治疗恢复肠胃功能,治疗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
此外,临床上也可见为减肥而妄服通便药物,亦有老年人一味追求每日通便而频用泻药者,此举久之皆可伤及气血,不利于健康;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便秘之初,应先从恢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入手,或通过食疗的方式,自我调整排便习惯,无效则可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对于便秘合并便血、肛痛、消瘦、贫血等其他不适症状者,需尽快排除相关器质性病因,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