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当代中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论当代中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论当代中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论当代中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论当代中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摘要:中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与实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针对现阶段中学生环保观念比较淡薄的现状,文章认为加强中学生中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应开展以下工作: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渗透生态文明意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丰富课堂授课技巧;坚持用文化的思维进行生态情感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态习惯;建设生态学校文化等工,只有这样中学生态文明意识培养才能在实践中走向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关键词:中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由于国际国内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包括国家政府、国际组织、环保人士和社会公众在内的更多人都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国家正在努力调整发展战略,提倡经济发展要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经验,将此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相结合,制定出适合我国发展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绿色发展路线。生态文明教育是近年来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和国内外教育改革发展潮流的一种重要的德育活动。中学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是我国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枢纽环节,其教育对象是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成长中的中学生,尤其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加强相关研究工作。

二、培养中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意义

中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前提,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以提高人们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为目的,通过进行有系统地引导受教育者自觉遵守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规律、有计划地积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组织地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教育活动,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生态文明教育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和多样性等特征。

现阶段中学生环保观念比较淡薄,而且大部分中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社会环保活动,这就影响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观念。许多学生不但不会对身边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甚至还会无意识地对脆弱的生态进行破坏。目前我国己经在许多中学开展了生态意识教育课程,大多是结合当地生态环境优势和生态环境现状对中学生进行生态教育,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们的生态意识逐步提高,在进行传统教育的同时将生态意识教育与各学科相结合,逐步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我国的生态教育是伴随着中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而同时发展起来的,

从20世纪70年代20世纪90年代,我国生态意识教育逐步由高校教学发展到中小学、幼儿园教学。目前我国己经基本建设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态意识教育体系,

相比我国的生态意识教育而言,国外对生态意识教育的重视较早,许多西方国家对青少年的生态意识教育也基本上贯穿于整个学生时代,并借助遍及全社会的广泛宣传,促使国民的生态观念向正确的科学的方向养成,并以自己高度自觉的行动将其贯彻在日常生活之中。国际社会普遍将生态环境意识教育视为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各国均为生态意识教育的良好发展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日本在国际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以环境破坏公害教育入手开始了生态意识教育的长期发展历程。日本的生态意识教育是从二战后逐步发展的,其中经历了许多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也形成了一套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的生态意识教育体系,并在2003年制定了生态环境教育法,实现了生态环境教育的法制化,成为日本生态环境教育方面的新成果。要促使生态意识教育的不断进步就必须通过法律途径将许多生态意识教育的基本观点和原则进行规范。因此我们要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以此把我国的生态意识教育做的更完善,把我国国民的生态保护观念强化与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培养中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策略与方法

意识培养中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性以后,针对现存问题,到我们应该重点改进和加强学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整体规划与组织实施,切实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的作用。

(一)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渗透生态文明意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甚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们可以通过经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生态文明意识是生态文明意识素养的基础,是对社会生态环境现状存在的现实反映,同时又能反作用于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善与和谐社会建设。要克服以往学校教育中生态文明意识教育薄弱的局面,确立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的教育理念,切实通过学校教育,加强中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关键是将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纳入整个课堂教学体系中来,要认真落实相关的教学内容,优选相关的教材,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效果。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要结合当前生态环境的现状,包括人口的数量,环境的承载能力,温室效应产生的巨大生态危机、我国的水体污染、沙尘暴、物种灭绝等;要为学生提供生态文明意识读物,如《增长的极限》、《寂静的春天》、《濒临失衡的地球》,以及观看各种科教片如南

极洲臭氧层空洞持续扩大、热带雨林不断减少、湿地不断减少等专题片;要让学生有一种亲临其境感,以鲜活的资料和实地情景增强学生对生态文明意识的认识给学生一定心灵上的震撼和洗礼。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丰富课堂授课技巧

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已经得到多方共识,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是十分艰巨的教育任务。教师是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自身生态文明意识的强化以及生态文明意识教学能力的增强,是对学生进行包括生态文明意识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保证。随着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深化,首先要求教师具备较丰富的生态知识和较强的生态素养教育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生态科学知识融入课堂教学;而且也要求教师能够通过自身言行示范来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和应用生态科学知识。如在进行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课《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我们可以穿插科学发展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知识的讲授,让学生明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其次,生态科学普及课程的开设,其主要向学生讲述生态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尤其是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生态科学知识。学校应将生态课作为全校学生入学的必修课程,将生态科学知识的获取作为学生基本素质之一。如在进行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九课《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时,可以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学生开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教育活动……实践证明,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必须平时渗透在教学中。

再次,要通过课外的参与和研究,提高学生对生态科学知识的接受能力,并转化为生态科学意识。例如,在讲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绿色的“能量转化器”时,可向同学们介绍生物发电,具体如下:

师:“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能量的最终来源。

那么,太阳能是如何被生物利用的?

生: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师:对!绿色植物能够吸收太阳能,并通过光合作用将它转化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因此各种植物的秸秆(如棉花、玉米的秸秆)中就贮存着大量的能量,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如何利用其中的能量?

生 1:用来烧火做饭。

生 2:现在做饭都用煤气了。

生 3:用以做沼气。

师:很好!但他们腐熟需要很长时间。同学们有没有想过用它门来发电。这样既可以节省大量的燃煤,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又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秸秆作为清洁的可再生资源,其平均含硫量只有 3.8?,远低于燃煤的 1%平均含硫量。可有效避免秸秆露天焚烧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燃烧产生的草木灰还可作为钾肥还田使用,具有良好的环保和社会效益。因此,我们应该综合各种资源,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生态科学意识的熏陶,是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者通过传递伦理道德、伦理哲学的观念,可以促使学生严于律己,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念,形成全球责任意识和生态意识学生应该改变自身狭隘的自利观,实现从仅仅对自己的前途和利益负责意识到为对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盛和世界的和谐的大局意识的转化,并内化为学生的自我意识。

(三)坚持用文化的思维进行生态情感教育

心理学认为,情感体验能够加深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印象,从而强化个体先前的有关认识,是认知转化为行为的必经阶段。生态文明意识教育认知的完善只是生态素养提高的起点,还需要通过生态情感体验,进一步强化对生态认知的认识和感受。孔子曰:敬天以事之人们敬畏自然,用自然世界发展之规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合理改造自然,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平衡,获得可持续的发展。而人类在发展历程上无限制的向自然索取,对自然资源滥采滥伐,破坏了平衡的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发展。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有着深刻的联系,需要通过生态情感体验,加强生态文明意识教育认知,这是认知转化为行为的必经阶段。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情感体验能够加深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印象。我们应该让学生多接触自然,到自然中去感受自然的雄威与壮观。例如组织登山、徒步旅行,让他们背着背包,带着帐篷、睡袋,在尊重自然能够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穿行于自然之中,既能开阔视野,不局限于一隅,又能获得心灵和精神上的满足,从而强化先前有关生态文明意识教育认知,体会人与自然在本质上的深刻联系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统,培养他们在生活中爱护环境,节约资源。

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有着深刻的联系,除了自然、物理、化学上的联系之外,另外有家园感、故乡情等,使人在敬畏自然的情境下,又与自然有着亲近感。教育者通过设计生态情景,设定情境主题,动员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对自然的亲近和喜爱,诱发出学生内心世界对自然的真切感受,引导学生在内外交融的情形下进行深刻感悟,促使学生对自然产生深切的体验,加深与自然的亲近感等。让学生深入到自然的深处,与自然进行心灵的对话,例如丰收季节去感受农民丰收的喜悦;去辽阔的牧场,感受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壮阔;去莽莽森林,感受树木参天的带来的震撼等等,都将促使学生在感受自然之美中,获得对自然美的喜爱和体验。欣赏名人名画如齐白石的虾、郑板桥的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

等,都体现了作画者对自然的深厚情感和高超的审美艺术。培养学生的生态审美感,唤起学生对自然生态平衡的美感,享受自然带来的美丽和欢乐,还可以通过旅游去感知自然的魅力和伟大。比如

经过精心的准备,长假期间,我们酝酿已久的生态旅游终于成行了。一辆大巴车载着我们一行 50 人,由此开始了我们的徒步生态之旅。漫步在保护区内,随处可见大面积绿色植物,静静地伫立着,红中带绿、绿中透黄,给深秋的黄河口披上了一套五彩的盛装。大片大片的芦苇一眼望不到边,一去数百里,连绵不断,铺天盖地,一朵朵饱满的苇穗或淡紫或粉白,摘一朵放在手中,它的绒软软的、蓬蓬的,一会儿就随风飘走了,白天鹅在水中尽情的戏嬉,啄食着小鱼儿、小虾儿,不断地有鸟儿飞过,使你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湿地那迷人的魅力和野性。不知不觉一天的行程快要结束了,同学们在广阔的湿地上尽情地奔跑、跳跃、欢呼、歌唱……,久久不愿离开。

(四)培养良好的生态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说了这样一句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通过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情感地不断训练、对生态榜样进行模仿,并与生活实践密切结合,从而养生态文明意识习惯。在现代法治社会,依法环保将成为生态人的一个重要体现。生态人是指具备生态意识,并在经济与社会活动中能够做到尊重自然生态规律,约束个人与集体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个人或群体。生态人需要有相关法律作为其道德的底线和精神支撑。身边的很多实例和社会事实可以作为培养学生环境素养的材料。例如

1988 年发生在上海市的甲型肝炎是因为人们食用了污染的毛蚶而引起的,毛蚶的主要产地在江苏省启东县,当地水源污染严重,而每只毛蚶每日能过滤 40 升水,将甲肝病毒在体内浓缩并在贮存;又如 2003 年肆虐的“非典”,也是因为人们随意采食果子狸等野生动物而引起的;再如 1956 年发生在日本熊本县水俣湾附近的“水俣病”是由于居民长期食用了水俣湾中含重金属汞的海产品所致:该市附近的一家公司将含汞的废水排入水俣湾水体,汞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最后导致人畜患病。还有因植被减少而导致的沙尘暴,工业废气污染引起的酸雨等等。

类似的实例举不胜举,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运用这些实例,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环境被破坏的严重后果,自觉保护环境,增强环境意识。要让学生懂得各种保护自然环境的法规与条例,自觉地遵守生态法则,明确依法环保的重要性,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作为自我环境保护行

为的依据,从根本上养成依法环保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的学习、实践和生活中,学生应该以环境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守生态规章制度,如节约用水用电、将废旧电池等垃圾自觉分类回收等。依照生态法律、法规,开展日常生活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依法环保行为习惯,最终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素养。生态榜样能够对生态行为产生昭示、引领作用,能够促进学生对其模仿和行为再现。例如《可可西里》真实展现了世界上原生态保护最完美的地区的现状,巡山队长日泰及众多巡山队员就是生态榜样。游览各种生态园,生态园的建设都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保护及改善现有自然环境为前提,形成的一种集旅游、观光、度假、商务和培训的场所,并且还配备有学生训练基地,也可以发掘身边的生态榜样。

我国当前,为了消费而消费的现象层出不穷,高档消费、奢侈品消费的不良消费方式也渗透到学校园中。部分学生用父母辛苦赚来的血汗钱买高档的化妆品、名牌服装,经常出入各种高档消费场所等。生态消费方式受制于自然界的承载力,消费水平必须适应于经济发展水平。对学生进行生态消费方式教育,倡导学会理财、支出有度、量力而行,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让其明白对物质的占有并不是人生的根本意义,还有可能会导致人的精神世界的极度空虚,甚至因此铤而走险,走上偷窃、抢劫的道路。生态消费习惯,对周围的同学能产生影响,从而在更广的范围上,形成生态消费的理念。当前交通工具发达不少学生极度缺乏锻炼,有病不求医,缺乏主动体检;作息时间不科学,三餐饮食无规律,不能保证睡眠时间;长时间处在空调环境中,面对电脑长坐不动,造成与家人缺少交流沟通;其中有学生浪费粮食现象严重。要摒弃这些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提倡生态的生活,按照自然个体生物钟和生存发展的规律生活,积极锻炼、饮规律,主动拓展生活范围,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等,对学生进行生态生活方式教育,并成学生必备的一种素质。要为其开展心里疏导,谈心等,促使其将负面的情绪转化为正面积极的情绪,形成一种生态的生活方式。

(五)文明意识的培养的大环境:建设生态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学校和学校教职工在教书育人和组织管理生活中,为追求和实现共同目标而创造和形成的观念形态和文化形式的总和,它包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心理取向以及规章制度、校风校貌、学校精神和学校形象等。郑金洲教授认为:“学校文化为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它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学校内部,具体体现于学校主体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之中。置身于其中的师生能够真切地感受、体会到它,因而具有强大的感染作用和导向作用。”显然,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需要用文化熏陶感染其中的个体,依靠个体创造生态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自身形成与发展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

校园文化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中,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校园生态系统应该是“外在美”和“内在美”的有机统一,其既要保持自然环境的清新和生机盎然,又要注重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从而形成真正的内生态平衡。以下内容可作为制定校园宣传环保行为规范的参考:

(1)节约用水——一水多用,使用节水水龙头。

(2)保护水源——慎用洗涤用品(如选用无磷洗衣粉)。

(3)节约能源——随手关灯,使用节能灯,少用空调等电器。

(4)关心大气质量——禁止焚烧垃圾,尽量不用煤做饭、取暖。

(5)珍惜木材——爱惜纸张,不送贺卡,少用一次性筷子。

(6)垃圾分类投放——回收可利用资源,消除垃圾公害。

(7)保护生物多样性——拒食野生动物,拒用野生动物制品。

(8)减少“白色污染”——不用泡沫饭盒,少用塑料袋。20

(9)谨防有毒金属污染——回收废旧电池

首先,校园物质文化生态文明化。合理规划和布局校园的各种设施设备、草坪和水源、雕像、宣传栏等,在充分绿化的基础上控制校内各种污染,保持校内水环境的清澈、干净,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且符合生态伦理的要求,增强校园物质文化的生态文明化。

其次,校园精神文化生态文明化。学校宣传部门必须充分发挥校园精神文化的主渠道作用,用更多的形式与活动来宣传与推广生态文明理念。设置文化专栏,经常刊登或者转载有关生态文明理念的文章;开设生态网站,设专题专刊,组织学生进行生态文明大讨论;建设生态专栏,提出创建生态文明校园的口号。充分发挥校园精神文化的主导作用,用多样的形式和活动去宣传与推广生态文明的理念。

再次,校园制度文化生态文明化。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他们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在制定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以人为本,保证学校规范能够切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和发展,如将节约用水用电、禁止践踏草坪和破坏公共设施等写入校规,将不奢侈浪费、节约粮食等作为学生守则的内容等;在组织机构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中,应力防机构臃肿、人才多余等非生态的因素,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促进校园部门结构和人员的优化等等,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和发展。

总之,进行生态意识教育既是生态文明意识建设的必然逻辑,也是历史发展进程的必然要求。在贯彻落实我党的十八大精神过程中,要切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建设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我国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要求我们要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作为重要目标,形成生态文明意识建设的良好环境,使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过程中,能够创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意识。

四、结语

中学生态文明意识培养是我国学校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体系的重要枢纽,是对中学德育在建设生态文明新时期的拓展与延伸。它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和基本要求以及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生态思想为理论依托,以推动科学发展观在中学贯彻落实、提高当代中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推动中学德育与时俱进和中学环境教育转型升级为现实需要,其内容涵盖生态警示教育、生态自然观教育、生态平等观教育、生态科技观教育、生态消费观教育六个方面,体现出衔接性、体验性、渗透性、层次性、趣味性和长期性六个方面的基本特点。中学生态文明意识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施中需要着力强化政府专项支持力度,加速构筑学校教育主阵地,深入挖掘家庭教育潜力,并有机整合社会教育力量,凝聚各方教育合力,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形成系统育人的生动局面,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良好生态道德素质、全面发展的“理性生态人”。在当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开展中学生态文明意识培养显得尤为紧要。随着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入落实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强力推进,中学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必将在实践中走向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

[2]杨成.开展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研究[J].青年探索,2009,(3).

[3]华启和.试析德育中的生态道德教育[J].江西社会科学2002,(10).

[4]刘革.关于生态文明与教育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2,(5).

[5]钱俊生,赵建军.生态文明:人类文明观的转型[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2).

[6]杨国.关于生态文明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8,(1).

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近年来,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持续雾霾天气的出现,“生态文明”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规律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它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文明形态,是人类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走向更高文明形态的必然选择,人类从顺服、敬畏自然到盲目的征服自然,必然要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合理状态。应当看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人口剧增、粮食紧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欠衡、贫富差距扩大化等诸多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选择生态文明道路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已成为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三、建设生态文明面临的重大挑战 1.我国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一方面,我国历来是世界人口大国,这一点不容忽视。尽管我国从建国初期就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但是庞大的人口基数仍然使我国人口每年急剧增长。另一方面,人口的素质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和道德素质亟待提高。 2.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突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源能源。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资源能源的需求,同时,由于长期粗放增长,导致我国资源的保障能力快速降低,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屡见不鲜,资源能源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的瓶颈作用日益显著。虽说我国地大物博,资源总量较大,但人均资源拥有量相对不足,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资源短缺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3.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为了追求经济快速发展,一些地区由于无序开发和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导致因盲目开发带来的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多,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少,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森林生态功能衰退;草地退化,湿地萎缩;水土流失逐年严重,土地沙化和石漠化加速,沙尘暴现象频现;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日益严重;大气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有害外来物种入侵频繁,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自然灾害频繁,导致各类自然资产损失与自然灾害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财产的直接经济损失日益增大。 四、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现实的目标。建设生态文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渗透到物质、制度、思想等诸多层面,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1.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既是发展问题,又是民生问题,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对的重大挑战。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

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境意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知识和技术的传授,也包括观念、行为和习惯的培养。要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要潜移默化,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在各学科教学中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是目前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也是提高环境教育质量和效果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呢? 下面,结合我校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加强宣传,建立忧患意识。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目的就是让学生清楚的知道人类生存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包括空气污染、水土流失、农田锐减、河水变黑等,从而树立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与能力。 1、注重宣传,加强引导 为尽可能让学生了解环保对于我们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了解和掌握日常生活与环保行动的密切关系。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红领巾广播站、电视台、板报、橱窗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环境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环保自觉性。学校每年邀请环保局领导及专家来校作环保讲座,每年开展科普宣传月活动,把环境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班会,通过班、队会,晨会,让每个学生都广泛参与到主题宣传活动中来,利用读书、网络搜索、家庭调查等多种方式,在学生中大力开展减碳的宣传教育活动。我们还在红领巾广播、升旗仪式时宣传各中队典型的环保小卫士,树立典型,让全校队员向他们学习。 学生德育部门还将环保与行为习惯结合在一起,将环保意识提升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要求学生爱绿护绿,不在校园里乱扔乱抛杂物。少先队每周不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活动场所与个人卫生意识。如:教室整洁、课堂摆放、卫生责任区、衣着整洁与个人行为等,进行逐项打分,所获成绩列入班级文明评比积分里。这样有效地从德育突破,随机教育,从大处着手,从小事入手,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 2、环境熏陶,耳濡目染。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小学生的认知结构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我校在培养环保意识的同时,还加大对校园环境建设的投入。2008年底,城区建设,我们八道小学换建到新的教学楼,学校的办学设施、办学条件有了质的飞跃。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我们把低碳环保的理念渗入其中,在操场增设绿化带,在教学楼内摆放种类不同的绿色植物。我们还专设了培养室,用于各种动植物的养殖;开辟了种植园,种植各种应季的农作物。教学楼内,“爱护花草树木”、“保持环境卫生”、“请珍惜每一滴水”等标语随处可见,学校努力让每一堵墙会说话,让每一块牌子会歌唱,让每一株花木育情感,让每一处景点有意蕴,真正做到“校园处处是文化,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最重要的是从哪些方面做起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最重要的是从哪些方面做起?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工程。保护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环保工作者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做好宣传工作,认真履行职责,承担生态治理的责任,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生态文明。 一、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彻底消除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摈弃旧的观念,改变一些政府官员惟GDP增长论英雄的观念。在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更需要我们转变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生活观念、消费观念,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建设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需要我们环保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用好这一制度,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使国家保护环境的意志在经济发展中真正得到体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建设生态文明,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内涵。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必将有力地促进包括政治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的进步,将对中国

未来的发展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二、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 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及与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生态文明的提出是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在当前经济发展中,我们仍然存在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三高一低”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沙漠化、植被减少、水旱灾害等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尤其是在一些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生态环境破坏尤为严重。在人类社会进入到物质文明丰富的今天,需要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这才是更高层次的发展。要在全社会确立这一思想和观念。 我们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和宣传生态文明,要通过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告诉广大民众,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健康成长的物质条件和可靠保证,有益于人类的身心健康,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格,净化人的心灵,规约人们的行为,推动人的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向更高层次进化。 我们环保工作者尤其是基层环保工作者,常年奋战在环保工作第一线,为贯彻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全社会宣传环保,促进环保工作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我们环保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不仅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变成我们自己的自觉行动,更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宣传生态文明,提高生态意识,继续发挥我们在宣传环保、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方针政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树立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为此大力加强对人民公众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其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至关重要。本文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缺失表现入手,探讨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 一、加强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的意义 1.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与教育,对促进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具有其特殊意义,因为大学生受过良好的教育,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是我国整体生态意识水平提高的关键。然后就目前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具有基本的生态保护意识,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比如生活中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毁坏公共设施、践踏草坪等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屡有发生,生态道德并没有成为大学生的普遍行为准则。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存在着令人担忧的情况,迫切需要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因此,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生态意识现状 1.对生态文明缺乏科学认知 1.生态文明意识是生态伦理素质的基础,生态文明知识的多少决定着生态伦理的高低。在问卷调查中对于废旧电池污染的严重性和温室效应的认识,竟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独辟专章集中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在于其“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关键词:生态文明,科技文明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本次盛会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领会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文明建设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人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本世纪以来,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 人口剧增、资源过渡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南北差距扩大等日益突出, 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严重的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当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生态危机的根源通常被人们归纳为三大问题: 人口增长、技术影响、消费方式。这些影响因素虽然重要, 却往往被误解或夸大, 从而掩盖了其根本性问题。快速增长的人口通常被列为环境破坏的头号原因。而人口爆炸多出现于发展中国家, 可是多数的环境破坏, 尤其是那些具有全球性后果的环境破坏, 却是由人口已相当稳定的工业国一手造成。人口增长同环境破坏只不过是同一根本疾患的不同表征而已。 科学技术。无可否认, 对于造成当今生态危机的现状, 科学技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8 世纪纺织机器、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吹响了工业革命的号角。在短短100 年里人们就创造了过去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进入20 世纪中叶, 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激光通讯、海洋开发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技术的出现, 标志着新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可是, 生态环境已经在在科技的穷追猛打下千疮百孔。因此, 科学技术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利剑”, 在为人类带来充分舒适的同时也为人类埋下了一颗危险的炸弹。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特殊国情的必然抉择,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全面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速度也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和污染物的产生量大幅度上升,这就使我国本己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

浅论培养生物教学中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

浅论培养生物教学中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 当今社会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出现,人类支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不可否认,高科技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高度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发展的学习能力。因而素质教育的重点也就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上,但我们还应看到:人类在主动支配自然的过程中,出现人口巨增、资源过度开发、环境严重破坏等严重后果。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和重大领域的主题之一。改革开放的中国,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从生物学角度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已是刻不容缓。下面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抓住课堂这个中心环节,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统一意识 生态环境观念淡薄,生态环境与人类及其它生物关系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和了解,是人们目前不能有效地保护,甚至破坏生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念,激发他们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的热情,就理所应当地成为生态环境教育的首要任务,而要较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条主渠道。 现行中学生物学教材的许多章节都含有生态环境的知识,在讲到这些内容时,我们注意突出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教学。如树叶的片状结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日光照射;鱼类的梭形和用鳃呼吸是适于水中生活的标记:兽类的四肢结构和用肺呼吸是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如

果这种适应不能持续,该生物就会被生态环境所淘汰。在生物的进化中,生态环境是其必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生物的进化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其所处的生态环境。 另外,生物作为生态环境的组成成分,其行为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能调节大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平衡;腐生细菌对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也起着作用。这些现象都说明了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生物和环境是一个统一的矛盾体,是不可分开的。 2、注重人口、资源和环境教育的有机结合,树立学生的生态整体意识 人口、资源和环境是构成生态环境的三要素,要搞好生态环境教育,就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人类社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物质资料再生产,生态环境诸因素是社会的自然财富,是发展生产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生产力的要素。但是由于人们对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重视不够,导致了环境极度恶化。如: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世界上受到沙漠威胁的人口达28亿。我国土地沙漠化的速度正以每年66.7万公顷的速度发展。 近几年,沙尘天气频繁发生,特别是今年沙尘天气频率加快,间隔变短,强度增大,虽然与风力、气温、降水及相关土壤状况异常、气候作用与沙尘源等有主要关系。但是,经过国家环保总局近日与中国科学院联合首次进行探索沙尘暴科学考察结果看,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人为破坏,造成了土地沙化不断扩张,为沙尘的天气提供了主

大学生如何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大学生如何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总书记在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必将在建设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现在全国上下践行这份理念,并落实在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理解生态文明,具有现代的生态文明意识,学校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充分体现了当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而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又是重中之重。 我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和观念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而推进我们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高我们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措施。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我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呢,我想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做。 1、课堂教育 课堂是学生们获取科学知识,提升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之一。要在课堂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就要求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拓展教育途径,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坚持育人为本,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态文明素质。生态文明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林生院多开展教育,就是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这种现代文明意识,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并唤醒他们的生态伦理良知,培养其健全发展的自觉性; 2、实践活动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要将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有效载体,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和品德教育。 坚持实践育人,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社会辐射效应。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正确理解生态文明观,实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看,实践比书本知识更能启迪人的心灵,更能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生态的情感,树立和增强生态文明的信念。因此学院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实践育人,引导学生养成“绿色”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实践活动中提升生态文明素质。 现代社会,伴随着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人类逐渐认识到树立科学、进步的生态文明意识对全球生态保护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教育观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策略,并辅之以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对有效提升我们林生院学生的的生态文明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施方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施方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施方案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我校拥有秦岭火地塘林场这一独特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以此为依托,在全国高校率先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既是我校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培育新一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客观要求,也是深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必然选择,对彰显我校产学研办学特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背景与意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以科学发展观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不断克服人类活动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十七届六中全会也把生态文明纳入新的文化建设任务。这是党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我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 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和合格接班人的重任,不论是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还是认知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培养,都需要迫切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 秦岭横贯于中国中部,是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被尊为华夏文明之龙脉。其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以及环境特征成为生态环境观测研究的重要基地,成为我

国生态资源保开发试验的重点区域。对秦岭资源与文化的开发利用必然成为开展生态 文明教育的最广阔、 有效而乂独具特色的教育场所。 我校火地塘林场,承担着生态环境监测、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重任,历经50 余年发展,訂前已有能力和基本条件承担生态文明教育的任务。以此为基础,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造就了诸多的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和丰硕的科研成果。如牛春山教授对秦岭林业资源的研究、周尧教授对秦岭昆虫资源的发掘……等等,后继的一大批学者也对秦岭的历史文化资源、动植物资源、林业环境及文化资源开展了深入研究,为立足火地塘基地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以此为依托,建设“秦岭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可以促使广大青年学生接近自然、热爱自然,培养他们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和素养,还能激发他们热爱生命、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高尚情感。同时,也能提升我校学科建设创新能力、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二、生态文明教育目标 深度挖掘现有秦岭自然与文化资源,加快建设一批生态文明教育系列课程,将火地塘试验林场建设成大生物学类课程实践教学的“大基地”、非生物类学生生态文明教 育的“新课堂”、陕西乃至海内外高校师生和领导干部开展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教育 的“新学校”。形成一套特色化的教学模式、一个功能完备的教学基地、一系列精品 化的课程和一套优质网络教学资源。 通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使学生学到生物科学与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学生自然与生态环境的认知能力;让学生切身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感知生态环境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认知秦岭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其热爱自然,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的情感,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三、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设置

浅谈企业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企业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和意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其中最显著的亮点有三个:一是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二是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三是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其中包括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途径。这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重要升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顶层的科学完善,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 企业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企业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和谐发展,也是企业发展由追究社会经济指标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或者说绿色企业转变的需求。 企业既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考量,更要把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低碳经济作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自觉意识和市场意识,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表率,做以人为本、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企业的表率。

三、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一)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企业的文化。在企业文化上,强化绿色财富观、绿色幸福观、绿色管理观、生态人格的培育,从而提升企业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为构建环境友好型企业提供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和环境伦理基础。集团企业文化提出的“强基精管”管理观和“创新发展”的工作方针契合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 (二)做好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大力推广节能、环保、高效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和新理念,做好高耗能技术设备的升级改造,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污染排放,在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的提升,切实做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三)做好企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首先要做好资源的优化利用。通过技术更新改造替代传统工艺和落后产能,节约有限的城市土地、能源,最大限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其次,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氛围。通过政策时势导向、企业文化渲染、职工群众向好意愿,倡导和创造科学发展、绿色健康的发展理念和工作环境,实现企业与社会、人与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发展。再者,形成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长效机制,加强制度方面建设与完善,保持和延续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生命力。 (四)做好企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领导和运行机制,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加强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形成包含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创新技术等企业经济、环境管理和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做好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入。 (五)做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工作。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工作,通过形势分析、决策诠释、动态报道、典型宣传、深度报道等形式,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企业员工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和主体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刘 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430200)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两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我们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文章结合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就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提出自己的思考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 经济建设 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随着资源的枯竭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也越来越显的重要和紧迫。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但是要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必须要协调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两者的关系,做到统筹发展。 一、 生态文明概述 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 )是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包括对天人关系的认知、人类行为的规范、社会经济体制、生产消费行为、有关天人关系的物态和心态产品、社会精神面貌等方面的体制合理性、决策科学性、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性、行为自觉性、公众参与性和系统和谐性。王朝全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称,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文化伦理形态[1]。对于什么是生态文明,学者们的具体表述各有所长,但大多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乃是生态文明的基本要

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docx

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一、提高生态文明的意识 意识是指人类为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包括生态伦理意识、生态价值意识、生态科技意识、生态审美意识等。生态文明意识是人们正确对待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 1.生态伦理意识。生态伦理意识体了人类自我超越的理性本性,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我们必须把生态环境意识上升为道德伦理意识,使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是危害他人、危害人类的不道德行为。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来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类自身。人类要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否则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报复,1982年10月28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世界自然宪章》指出:“每种生命形式都是独特的,无论对人类价值如何,都应得到尊重,为了给予其他有机体这样的承认,人类的行为必须受到道德约束。”生态伦理学要求人类不能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而损害他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 2.生态价值意识。呈现在人类面前的自然界原本是一个多样性的价值体系,除了经济价值外,还有生态价值、美学价值、存在价值等,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是生态环境作为生产要素直接进入社会生产过程而被人类经济活动消耗性利用所具有的价值。生态环境的生态价值是由生态系统自身功能的生态服务价值,生态环境的存在价值是生态系统提供给自然界的全部生物的现存的环境资源的价值、及能满足人类精神文化和道德需求的环境资源价值,如美丽的风景,濒危物种等。当今社会,人们过多关注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忽略甚至无视生态污染和资源短缺等严重社会问题,只有建立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使用的代价系统,实行自然有偿使用的政策,才能有效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提高生态环境价值意识。 3.生态科技意识。科学技术的双重性决定了它既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又要受到社会文化价值观和人的目的的规范。人的文化价值观是规范科学技术的主导力量。要树立从人类征服自然和统治自然,向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的根本性转变的生态科技意识。确立生态科技意识,人们才能正确认识科技的双重效应和合理地应用它,使科学技术在人与自然之间发挥更大的调节作用。不至于科技只有利于人类的需要。而忽视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等负面效应。 4.生态审美意识。生态审美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生态关联。美在于世界的整体联系。整体生态是个完整有机的系统。生态失衡,危及整个生态系统破坏生态美。不论是如画风景,还是美丽生动的生物,它们决不仅仅是一个个自然物,它们能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带给人一种境界的提升,承认生态中每一个生命的价值,树立万物平等的观念,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与自然为友,就是追求生态美。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使在现代科学结构下“祛魅”的自然重新“返魅”,恢复和彰显自然的美丽于神圣。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完整版

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摘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人类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思考的问题,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文明才会继续,社会才会发展,这一问题,也是党中央一直贯彻的问题,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可见,生态问题不仅是问题还是难题,本文就是从生态建设的意义、目标、措施等方面的阐述。 关键词:生态文明 随着社会否认进步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只有全社会牢固树产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必然性和意义 我们党创造性回答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的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南澳县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陆地面积平方公里,90%以上是山地,海岛岛屿沿岸水深10m以下的海域达平方公里,是优良鱼类、贝类、藻类的栖息地和繁殖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粤海明珠和东方夏威夷之称。然而记者乘船在海上航行40分钟到达南澳岛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13根浸泡在大海中的水泥桥墩从码头一直排向大陆;岩石泥土裸露,水土流失严重。离开码头沿海岸向北,只见一处填海工地上大车在不断向海中填倒土石,挖土机正在把一棵棵树木连同泥土一块铲起,这座小山头已被挖掉一半填进了海里。据介绍这个工程需要挖山600亩,填海300亩。沿着环岛公路,记者看到了几处这样的填海工程,有的已停工,有的已填好并建设了油库、水泥厂等项目,但都是半截子工程,并没有开工使用。在岛上的后宅镇,几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向记者反映,县里在1997年征用了6亩多耕地给海关大楼建了附属设施,又在今年征用了1000多亩土地(其中有40余亩耕地),出让给一家公司建北门坑游乐园,使他们几户无地可耕了。 生态文明的发展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期待和利益的。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实践论文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根据我国国情,生态文明的建设面临许多问题。但生态文明的建设可逐渐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 关键字:生态文明;问题;对策;意义 一、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不仅人口基数大,而且人口密度也大。虽然各种自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人均资源相当贫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多种重要资源短缺,加上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对资源具有较高的需求,使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 1、人口问题突出。首先,庞大的人口规模对资源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加剧了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其次,人口老年化问题严峻,青少年人口比重严重偏低。使得我国老年抚养系数快速上升、社会保障压力加剧、老年医疗和养老等问题突出。 2、资源形势十分严峻。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多,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高质量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工矿、交通和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我国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大型和超大型矿床比重较小,贫矿、难选矿和共伴生矿多,尤其是铁、铜、铝土、铅、锌和金等多为贫矿,难选比重大,开采成本普遍比较高,实际可供利用的资源比例较低。 我国是水资源紧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在我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资源的有限性和人们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瓶颈。 3、环境日益恶化。我国在获得巨大经济发展的背后,却付出了更大的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和生态成本。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大量消耗甚至破坏自然资源为代价的。改革开放后,我国生态退化的局面不但没有得到扭转反而更加严重,如果继续实行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问题只会变得更加严重。空气持续恶化,水污染日益严重,金属污染呈现高发态势。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战略任务表明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目的就是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4、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人类大面积砍伐森林,对于动物来说森林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居所。森林中的植物为它们提供食物,森林没有了,它们便失去了生存的环境,于是鸟类和哺乳动物大幅减少。鸟类少了各种害虫失去了天敌大量繁殖起来给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大量砍伐森林还会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淤

怎样培养中小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怎样培养中小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它已经影响到人们的生存发展。最早在党的十七大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还强调指出“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十七大报告首 次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我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观念的一次升华。进入21世纪,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成为世界发展的动力,然而人类不断地推陈出新,发展新的工艺,生活 质量提高了,新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环境遭到破坏,如水土、植被、空气等等。发 展是一柄双刃剑,我们既要发展,又要保护好生态,那么作为学生的我们,肩负着重 大使命,该做些什么呢?在校期间,我们应该响应党的号召,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 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为我们的社会,校园环境保护和建设 做出应有的贡献,作为教师的我们,怎样从小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呢? 一、要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现在的学生思想单纯,环保意识浅薄,自觉性差,得需要教师的教育与引导。但是,他们敢做,热情,易受感动;同时他们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对于这方面的教育,我采取在班会、课活期间,利用班班通播放关于“地球现状与环境保护”的视频还有“各地市县环境问题” 视频等等。然后写心得体会并在班级交流,评出一,二,三等奖,把评出的文稿粘贴班级版报上,供大家阅读。另外,我还开展环保主题班会。通过班会一方面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另方面让他们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如在开展《保护校园环境,人人有责》主题班会时,先让他们去收集校园存在的问题,自己整理小组内交流,让他们意识到保护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保护校园环境开始。再有,我还利用板报的形式宣传环保方面的相关信息,至于板报是由各小组去搜集整理在出板报,班级评比优秀板报,教师给与奖励,这样不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丰富了的知识,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培养良好的环境理论知识和环境道德观,关心、爱护并参与环保的意识,提高了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们逐渐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环境保护关系到子孙后代大事。 二、保护环境,从小养成良好习惯至关重要。 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 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习惯的重要性,它可 以左右人的命运,所以小学阶段养成好习惯大为重要。我这个班级是从三年级接的, 这个班级独生子女多,单亲家庭大约占三分之一,这些孩子大多数任性,散漫,懒惰;为此,我下定决心一定要严格要求,带领他们认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 生日常行为规范》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要求他们从小事做起,如:坐如钟,站如松,行要稳;早晚要刷牙,做事有始有终,课间要静,集队做到快,静,齐。爱护校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专业:自动化 班级:B140409 姓名:印杏 学号:B14040935 2016年12月29日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摘要:生态文明是对充满灰色的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主张以循环生产模式替代单向线性增长模式,以资源输入减量化、产品使用和服务寿命延长化、废物再生资源化为指导原则,把生产和生活方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生态治理转变,和谐统一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的工业文明已发展到一定阶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人类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努力优化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真保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生态文明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潮流,这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前提。它包括从物质经济向生态经济、物质社会向生态社会、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它追求的是人类与自然互利共生和协同进化,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脱钩、经济与环境双赢。免费论文参考网。当前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形势,我们必须大力倡导生态文明,通过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等各种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免费论文参考网。我们与其不能忽略,提升全体国民的现代生态意识将是中国生态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所在,如果我们不能找到实现生态现代化过程中种种关乎意识的关键节点,找到行之有效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那么,中国环境退化的趋势将不可避免。显然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让生态文明意识融入每个人的神经,深入人类的各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已显得尤为重要。 一、生态文明建设对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当然,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个全球问题,不论是对我国还是全世界都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需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在工业文明所倡导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人类却追求物质利益而舍弃生态环境。对生态环境缺乏保护和建设意识,不合理利用土地、森林、水和矿产等资源,从而使得生态环境面临严峻形势。这些生态问题不仅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还威胁了人类的环境安全。要解决这些生态问题,人们必须加强对生态文明的研究,从而未解决当前的生态问题保驾护航。 2.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生态文明是一种高级的文明形态反映的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全新的、和谐的状态。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就是要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辩证统一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求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等方面,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持续发展从自然属性角度上分析,就是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要求实现不超过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要求在生存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品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