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人生轨迹概览及其各时期文学、书法作品

  • 格式:pdf
  • 大小:335.15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人生轨迹概览及其各时期文学、书法作品

一、苏轼人生轨迹概览

北宋著名的历史人物苏轼(1037-1101)二十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中年以后,从北到南,却是接连被贬黄州、惠州,直到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岛。苏轼在1101年6月的《自题金山画像》自作诗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①

就是这跌宕起伏,四海飘零的一生,却被苏轼过得有模有样,有滋有味。

身处顺境,他能享受最好的,能讲究。

身处逆境,他能承受最坏的,能将就。

这份豁达和修养,让我们这些后来人,不由得一赞三叹。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写道:“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

这大概就是对苏东坡最好的诠释。

苏轼一生历经宋仁宗(1010-1063)、宋英宗(1032-1067)、宋神宗(1048-1085)、宋哲宗(1076-1100)和宋徽宗(1082-1135)五朝。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四川眉山人,初唐大臣苏味道②(648-705)后裔。与父苏洵(1009-1066)、弟苏辙(1039-1112)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苏家占三席。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农历虚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③在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1007-1072)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

①“儋州”即今海南岛。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因著名的“乌台诗案”被贬“萧瑟”的黄州,时年43岁。1085年宋神宗去世后,年幼的宋哲宗继位,改元“元祐”,由哲宗的祖母高太后听政,1085-1093年高太后听政期间,重新重用“旧党”,打压新政,苏轼在此期间权位一度亨达,但元祐四年(1089年)因政见不合苏轼自求外调知杭州,元祐六年(1091年)被召回朝不久又因政见不合,先后知颍州、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宋哲宗“子承父业”继续推进新政,改元“绍圣”,苏轼也于宋哲宗亲政改元之初的绍圣元年(1094年)被贬荒僻的岭南——惠州,时年57岁。更于绍圣四年(1097年)约60岁时被贬往凶险之地——儋州。所幸宋哲宗于1100年英年早逝,后宋徽宗(1082-1135)继位,苏轼遇赦得以北归,逝于常州,葬于汝州。一代文儒总算免于终老天涯海角之厄。

②著名唐诗《正月十五夜》的作者。全诗如下: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③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1007-1072),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1002-1060)。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1019-1083)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④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23] 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1021-1086)⑤变法开始。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因著名的“乌台诗案”被贬“萧瑟”的黄州,时年43岁。1085年宋神宗去世后,年幼的宋哲宗继位,哲宗的祖母高太后听政,1086年是为元祐元年,1085-1093年高太后听政期间,重新重用“旧党”,打压新政,苏轼在1085-1089期间权位日升,但由于政见不合,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自求外调知杭州。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虽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苏轼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宋哲宗“子承父业”继续推进新政,改元“绍圣”,苏轼也于宋哲宗亲政改元之初的绍圣元年(1094年)被贬荒僻的岭南——惠州,时年57岁。更于绍圣四年(1097年)约60岁时被贬往凶险之地——儋州。所幸宋哲宗于1100年英年早逝,后宋徽宗(1082-1135)继位,苏轼遇赦得以北归,逝于常州,葬于汝州。一代文儒总算免于终老天涯海角之厄。

苏轼的“人生地图”概括如下: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苏轼守母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

治平四年(1067)正月,宋英宗驾崩,太子赵顼继位,即宋神宗。次年改元“熙宁”。宋神宗即位不久,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不容,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⑥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徙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1079年)四

④苏轼母亲程氏于1056或1057年去世。

⑤王安石变法自始至终伴随着种种“阻力”,这些阻力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王安石于1074年、1076年前后两次被宋神宗“罢相”。

⑥1078年宋神宗改元“元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