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_轴系统理论的提出与在我国实践中的应用_孙东琪
- 格式:pdf
- 大小:2.84 MB
- 文档页数:8
点轴群理论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启示点轴群理论是城市规划和设计领域中的一种基础性理论,在中国城市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从点轴群理论的基本概念、应用特点以及在中国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应用等方面,分析这种理论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启示。
一、点轴群理论概述点轴群理论是城市规划和设计中的一种基础性理论,它指出城市的组织形式通常是由点、轴和群三部分组成的。
其中,“点”指代城市中的重要节点,如广场、商业中心、政府机构等;“轴”指代连接这些节点的主要道路,如主干道、地铁线路等;“群”则指代规模较大、内部结构复杂的区域,如住宅区、工业区等。
这三者相互交织,构成城市的组织和空间结构。
点轴群理论认为,城市的组织形式决定了城市的功能布局、交通运输、资源利用等方面。
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点轴群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城市设计、交通规划、景观规划等领域。
二、点轴群理论的应用特点1. 组织性强:点轴群理论是一种较为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可以有效地指导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组织。
2. 可塑性强:点轴群理论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变化。
3. 实践性强:点轴群理论是一种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其应用通常不局限于学术领域,而是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
点轴群理论已经在中国城市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
以下是该理论在中国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应用:1. 地铁规划地铁是当今城市交通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而点轴群理论可以在地铁规划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基本思路是将地铁线路作为“轴”,连接各个重要的城市节点,形成点轴群。
例如,北京市地铁规划中,将地铁路线设置在城市的主要干道上,以确保各个节点之间的快速联系。
这样就能够形成以地铁为轴,连接北京市多个功能节点的点轴群。
2. 商业中心规划商业中心是城市中的重要节点,也是城市功能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点轴群理论可以在商业中心规划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其基本思路是将商业中心看作城市中的“点”,并且在主干道两侧建立商业街、商业广场等商业配套设施,形成以商业中心为点,以主干道为轴,以商业配套设施为群的点轴群。
点轴系统理论及其拓展与应用:一个文献述评■贵州财经学院2007年第2期《总第127期)文章编号:1003—6636(2007)02—0030—07;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经济与管理]点轴系统理论及其拓展与应用:一个文献述评吴传清,孙智君,许军(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摘要:点轴系统理论自1984年提出以来,随着该理论在科学基础,形成机理,过程模式等方面的不断完善,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衍生的"11..型空间开发战略广泛应用于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成效显着.自该理论提出以来,在理论拓展和实践应用中涌现出一批成果,点轴系统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不断深化.关键词:点轴系统:中心地理论;增长极:"T"型空间结构Pole-axisSystemTheoryanditsExpansionandApplication:ALiteratureReview'WUChuan—qing,SUNZhi-jun,XUJan(ResearchCenterofRe~onalEconomics,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WuhanUn iversity,Wuhan,Hubei430072,China)Abstract:Sinceitwasadvancedin1984,pole-axissystemtheoryhasbeenimprovedintermso fscientificfoundation,formationmechanismandprocesspattern,andacomprehensiveandsystematictheorysystemhasbeenf ormedpreliminarily.T-shapedspatialdevelopmentstrategy,derivedonthisbasis,hasbeenwia~lyappliedinterritori aldevelopmentandeco-nomicdistributionwitharemarkableSUCCESS.SincethetheoryWasproposed,achievementshaveemergedinitstheoreti—calexpansionandpracticalapplicationwithdeepenedresearchandapplication.1words:pole—axissystem;centralplacetheory;growthpole;T-shapedspatialstructure 点轴系统理论和农业区划被誉为我国人文地理学界最卓有成效的两大应用性成果.ll点轴系统理论提出的"T"型空间开发模式对我国的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点轴系统理论的产生背景,科学基础和演进历程(一)点轴系统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陆大道在《关于"点一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一文中强调指出:"提出点轴系统和'T'字型结构,有(20世纪)80年代我国和区域发展的深刻背景."点轴系统理论的提出与当时的国内外环境息息相关.从国际上看,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大范围地向外进行资本转移和产业迁移.我国沿海地区拥有巨大的地缘经济优势,成为国际资本,产业转移的承接基地.从国内来看,沿海地区由于长期的历史积累,比中西部地区拥有更好的基础设施,对外贸易,人才等条件,因而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心.通过沿海若干中心城市(点)的发展,辅之以合理的轴线建设,既可充分发挥聚集经济的作用,也可拉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关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选择的激烈争论,为点轴系统理论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启蒙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前苏联的地域生产综合体收稿日期:2006—12—09作者简介:吴传清(1967一),男,湖北石首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导,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理论;孙智君(1969一),女,湖北洪湖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理论;许军(1984一),男,江西新余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理论.理论和西方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一度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出现了20世纪50年代工业重点项目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和60'.70年代的"三线建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建设和经济发展,但因其严重违背了我国的地学基础和客观经济规律,成效甚微.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将重大工程项目大部分置于沿海岸地带和沿江地带,事实上已不自觉地按点轴系统理论布局生产力.东部经济由此迅速发展,逐步拉大了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因此,20世纪80年代中期,政界和理论界在是否应该继续支持重点发展沿海地区的问题上产生了争论,直接促成了"战略转移之风"盛行,并产生了为此服务的诸多理论观点.1.梯度推移论和反梯度论梯度推移论认为,由于资金的稀缺和技术水平的差距,经济发展应由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依次梯度推进,最终实现区域发展的均衡.反梯度论则认为:技术的梯度差距只是暂时的和人为的,只要投入资金,人才等要素,落后地区也可通过技术创新赶超先进地区;就中国而言,中西部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如果进行适当开发,或许会比东部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2.国土开发及区域发展的跳跃论跳跃论认为:国家将大量的资金用于沿海地区的经济建设,直接造成了中西部投资需求萎缩和区域差异的扩大;中央政府必须给予中西部地区资金,政策等优惠措施,这不仅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原则,而且更是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客观要求.跳跃论的核心仍是主张将国家发展战略重点由沿海地区跳跃至中西部地区.此外,还有许多学者极力倡导区域均衡发展论.总之,各种观点处于激烈的争论中.点轴系统理论的提出,既考虑了区域差异扩大带来的地区利益冲突,也更着眼于我国的地理基础和经济发展实情.点轴渐进式扩散的发展道路,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实践证明,这是我国在空间开发实践过程中的正确路径选择和方向.(二)点轴系统理论的科学基础1.理论渊源总体而言,点轴系统理论的主要学理渊源可归纳为以下三大方面:(1)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点轴系统理论是建立在德国经济地理学家瓦尔特?克里斯塔勒(Walter?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论基础上的.L2克氏在1933年出版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中详. 细论述了中心地理论的逻辑结构和理论框架.该理论的核心是阐述如何在一定区域内构建空间结构合理的城市等级体系,实质上是关于城市等级——规模的学说.中心地理论关于空间集聚和空间扩散规律的思想有机地嵌入进点轴系统理论之中,成为该理论的主要基石.(2)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着名经济学家佩鲁(F?Perroux,1950)提出. 起初它是用来描述关键产业(Keyindustry)对相关产业的联系效应,乘数效应等经济关联.布代维尔等将增长极概念赋予空间内涵后,增长极理论逐渐演变为一种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战略理论.佩鲁(1955)认为,"经济增长并不是同时在任何地方出现,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L3J.增长极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和统帅,对周围地区具有"极化"和"扩散"效应.在发展的初期,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它对外围地区的辐射能力逐渐累积.点轴系统理论吸收了"增长极"作为区域发展极点的观点,并成功地将其转化为点轴系统理论的重要骨架——"点"(各级中心城市).增长极理论是点轴系统理论"点"的思想源泉.(3)松巴特的生长轴理论.沃纳?松巴特(WemerSombart)倡导的生长轴理论是点轴系统理论中"轴"论的理论渊源.L4生长轴理论认为:随着重要交通经济带的建立,连接各主要中心城市的交通干线周围将形成有利的区位,聚集经济将发挥作用,生产成本随之下降.生产轴实质是人口,产业密集带.点轴系统理论十分重视"轴"的作用和功能. 陆大道在解释社会经济客体空间相互作用时,生长轴理论的"轴"线思想贯穿其中,并进一步将其演化为"发展轴?(开发轴).另外,德国规划界有关发展轴的具体实践也丰富了陆大道对"轴"的认知.总之,生长轴理论是点轴系统理论的脉络一"轴"的理论雏形.此外,赫格斯特兰(T?Haegerstrand)的空间扩散理论,早期的古典区位理论同样也是点轴系统理论的重要理论渊源.点轴系统理论与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生长轴理论等虽有极强的渊源关系,但相比较而言,它更贴近实际空间,可操作性更强(见下表),它是点轴系统理论综合各种理论精髓的结晶.点轴系统理论与其理论基础的比较表硒攀内容体系不同应用目标各异:中心地理论是阐述社会经济客体空城市等级——规模学点轴系统理论与间集聚和扩散过程;具说,适宜城市规划;点中心地理论比较有相同的等级关系,逻轴理论用于国土开发, 经济布局,是空间结构葬思维定式组织理论.前者中"轴"是外生变量,后者则是内生变量关于空间集聚和扩散增长极理论侧重"极"的学说.且首先是集的发展,而点轴理论强点轴系统理论与聚,然后是扩散;都是调总体区域发展;前者增长极理论比较社会经济客体的空间适用于高度工业化社形态;重视"极"和会背景,后者各个阶段都适合且突出了"轴""点"的作用的重要性点轴系统理论与关于社会经济客体空生长轴理论有轴无点. 间作用和空间扩散的点的定位模糊;点轴理生长轴理论比较理论;"轴"线思维论以线串点,点线结合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2.理论创新点轴系统理论的科学性,除上述表现外,还体现在对区域可达性和渐进式扩散理论的独特见解. (1)区域可达性.区域可达性是指一个区域(国家,地区,城市,线状和点状基础设施)与其他相关区域(同样包括国家,地区,城市,线状和点状基础设施)进行物质,能量,人员交流的方便程度,便捷程度.Jl8区域可达性是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区域可达性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区域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区域可达性"概念的提出,对于建立点轴空间结构系统至关重要.要提高一个点的可达性,按惯性思维直接建立交通线与外界连接即可,但要在特定区域内增强分散的一系列点的通达程度,必须采取点轴空间结构模式,在中转过程中合理衔接不同节点区域, 提高整个区域的可达性."区域可达性"概念的提出增强了点轴系统理论的现实说服力,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2)渐进式扩散理论.在空间扩散理论方面,瑞典学者赫格斯特兰贡献卓着.他指出:类似物体空间相互作用原理,社会经济客体(特别是工业和第三产业设施)存在空间扩散和空间集聚两种倾向.①他提出"扩散通道"概念,概称空间扩散的方向和路径.这些理论成果构成了陆大道点轴渐进式扩散理论的重要理论依据.空间扩散方式可分为墨渍'式扩散和跳跃式扩散两类,两者各有其缺陷.点轴系统理论由此提出了全新的扩散方式——点轴渐进式扩散.这种新的扩散方式是指从扩散源出发,沿着线状基础设施束扩散物质和非物质要素,并在新的次级聚集点汇合,通过不同层次的发展轴实现区域可达性的增强,最终形成点轴空间结构系统.渐进式扩散理论是点轴系统理论科学性的重要保障, 也是点轴系统理论创新之所在.(三)点轴系统理论的演进历程点轴系统理论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陆大道在1984—2003年近20年间对该理论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其间经历了产生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嬗变阶段.1.产生期(1984--1986)点轴系统理论最早见于陆大道在1984年l0月于乌鲁木齐召开的全国经济地理和国土规划学术讨论会上所作的(2ooo年我国工业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的报告,该报告正式文本发表于1986年. 1985—1986年间陆大道还发表了《工业的点轴开发模式与长江流域经济发展》(1985),《潜力理论与点轴系统》(1986)两篇论文.尽管陆大道在这一时期提出了"点一轴系统"的理论模型和"T"字型空间结构模式,但没有对该理论的科学基础及形成机制进行深入阐述,因而理论的深度略显薄弱.2.发展期(1987—20o2).点轴系统理论提出后,陆大道在《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1988)J,《中国工业布局的理论与实践》(1990)..,《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1995)Jl等专着,以及《我国区域开发的宏观战略》(1987),《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提出"点一轴系统"和"T"型结构以来的回顾与再分析》(2001),《关于"点一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2002)等论文中,从不同角度对点轴系统理论进行系统性的完善.内容涉及点轴系统理论的科学基础,点轴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模式,演化阶段,形成机理,发展轴的结构与类型,区域t~)Haegerstrand?T.AspekterderRaeumlichenStrukturvonSozialenKommunikationsnet zenundderinformationsausbreitung.Kiepenheuer[M].Witsch.Berlin.1970.367t.-369.转引自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提出"点一轴系统"和…T型结构以来的回顾与再分析[J].地理,2001,56(2):129.可达性,位置级差地租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等.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点轴系统理论渐趋成熟.3.成熟期(2003)陆大道在《中国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2003)[1314-7,《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2003)¨]31H等着作中,对点轴系统理论进行了概括与总结,宣称"点轴系统理论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体系"_lM,这标志着点轴系统理论进入成熟阶段.二,点轴系统理论的基本内容点轴系统中的"点"指各级中心地,亦即各级中心城(镇),是各类区域的集聚点,也是带动各级区域发展的中心城镇.点轴系统中的"轴"指在一定的方向上联结若干不同级别的中心城镇而形成的相对密集的人口和产业带;由于轴线及其附近地区已经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并且还有较大的潜力,又可称作"开发轴线"或"发展轴线".[51137点轴系统理论是关于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理论之一,是生产力布局,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的理论模式.概括而言,点轴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点轴空问结构系统的形成过程社会生产力地域组织的空间过程模式遵循一定的规律.区域发展实践证明,无论是否自觉,人类经济活动总是沿着发展轴线来布局生产力和社会基础设施.陆大道指出:"在匀质和未开发的区域内,任何一个经济客体要存在和运行,就必须有其它客体与其发生联系;由于人们对社会交往的需要和对基础设施(道路,机械动力设备,通信,能源和水源供应,城市设施以及市场等)的共享,社会经济客体必然要在一个地区或点上集中起来.点的出现是由于集聚效应,规模效应的作用,空间中点的形成是点轴系统形成的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内出现了大量无序的点.由于相邻社会经济客体必然存在关联,这就导致连接两个或多个点的线状基础设施(轴)的出现.点与轴的空间组合构成了简单的空间结构."点"逐渐发展为城市,并有等级之分,而发展轴线也有不同规模,联接不同区域并提高整个区域的可达性."点一轴"必然发展到"点一轴一集聚区".集聚区也是"点",只不过规模和辐射力更大.不同规模和等级的"点","轴"最终形成了点轴空间结构.此即点轴空间结构系统形成的基本模式.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地理基础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点一轴"空间结构的形成其有不同的内在动力,形式和等级规模体系..(二)点轴空问结构系统的演化阶段根据对现实中社会经济和社会空间组织形成过程模式的分析,社会经济"点一轴"空间结构的形成可细分为四个次序阶段.1."点一轴"形成前的均衡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经济发展水平停留在农业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客体在匀质空间内呈无组织分布,经济效率较低.点,轴都在酝酿发展中,聚集效应发挥潜在作用促进生产要素的集中.2.点轴同时形成阶段.这一阶段对应的时期是工业化初期,空间结构特征发生明显变化,点与轴同时出现,点轴带动区域的快速发展.3.主要"点一轴"空间结构系统形成.随着经济发展步人工业化中期,社会结构,空间结构发生剧烈变动.点轴不断扩大,初步形成等级体系.区域生产力沿轴线布局,附近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区域经济发展迅猛.'4."点一轴"空间结构系统形成.这一阶段区域进入全面有组织状态,但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都将减弱.点轴空间结构的形成既是区域自组织过程的结果,也更是科学的区域发展政策和规划使然. 经济发展进入了工业化后期或后工业化时期,区域发展回归"平衡".(三)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制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是社会经济客体运动的必然结果,反映了社会经济客体空间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背后有着深刻的机制驱使.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存有空间集聚和空间扩散两个趋向,这是社会经济客体运动的基本特征,也是点轴系统的形成机理.点的形成是由于空间聚集的需要,因为聚集效应能影响区域内的要素集中,获得规模效应和正外部性.然而空间集聚并不总是有效率的,当集聚的外部性逐渐处于主导地位时,空间扩散就成为必然选择.空间集聚和空间扩散从来都是双向进行的.只有既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又注重空间关联和空间扩散,社会经济资源的利用才能实现最佳组织和最佳规模.点轴渐进式扩散是点轴空间结构系统形成的关键.点轴渐进式扩散直接导致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社会经济客体发自一个或多个扩散源,沿着若干线状基础设施(束)(也称"扩散通道")渐次扩散社会经济"流",在距中心不同距离的位置形成强度不同的新集聚.由于扩散力随距离延伸而衰减规律的作用,新集聚的规模也随距离的增加而变小,相邻地区扩散源扩散的结果使扩散通道相互联结,成为发展轴线.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发展轴线进一步延伸,新的规模相对较小的积聚点和发展轴不断形成.区域可达性和位置级差地租是点轴空间结构系统形成的重要原因.空间可达性要求点轴渐进式扩散,位置级差地租制约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两者共同作用于区域开发模式的选择,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格局和发展方向.(四)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作用效果点轴系统是区域发展的最佳结构;要使区域最佳发展,必然要求以"点一轴系统"模式对社会经济客体进行组织.点轴系统之所以可以导致区域的最佳发展,是因为:1."点一轴系统"模式可以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客体必须在空间集聚成点,发挥集聚效果的客观要求.2.以"点一轴系统"模式发展可以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市的作用.3.以"点一轴系统"模式发展可实现生产布局与线状基础设施之间最佳的空间组合.4.以"点一轴系统"模式发展有利于城市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便捷的联系.5.可以使全国战略与地区战略较好地结合起来,提高资本运作效益和管理组织水平._1三,点轴系统理论的拓展与具体应用陆大道提出"点一轴系统"理论和"T"型结构模式后,引起了政界和理论界广泛的关注,从点轴系统理论的发展及其具体实践应用两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深化了点轴系统理论的研究.,(一)点轴系统理论的拓展1.双核结构模式论双核结构模式是指在某一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海港城市,河港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或是由区域中心城市与边缘城市(边境城市,边界城市)组合而成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_l现实中的发展轴并不是无边界,必须要有起点和终点,端点城市的功能定位决定了相应的空间格局.从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所构成的特殊发展轴出发,所提出的双核型空间结构模式论可视为对点轴系统理论的深化与拓展.双核结构模式论与点轴系统理论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表现在:(1)两者都属于轴线理论,但侧重点不同.两者在形态上都以点轴形式出现,但点轴系统理论中轴的重要程度高于点,而双核结构模式论中点的重要性明显强于轴线,是先有点再有轴线. (2)点轴系统理论中的开发轴线是确定的,但端点城市并不明确;双核结构模式论所揭示的是某一区域内两个不同功能城市之间的空间耦合关系,开发轴线有严格的端点城市限制.(3)双核结构模式论的适用范围一般仅限于有港口城市分布的地区,而点轴系统理论的适用范围则相对宽泛.我国国土开发的一级轴线由沿海与沿江两大轴线组成,呈现"水轴"的特点,这为双核结构模式与点轴系统理论的空间耦合创造了重要的现实条件.双核结构模式与"T" 型空间开发模式的有效结合,对开发我国沿海和沿江地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双核结构模式论吸收了点轴系统理论的核心思想,但在点的选择上更具科学性,在轴线的配置上更注重效率,因而推动了点轴系统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2.轴线区域开发模式论点轴系统理论提出后,催生了一批轴线区域开发模式论,如""字型模式论.J,"弗"字型模式论,"目"字型模式论博],"菱"形模式论等.这些模式论都是在点轴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就其实质而言,均属于轴线式开发模式论.在各种轴线式开发模式论中,"菱"形模式论最为典型.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建立多个增长极,建立以水路,陆路交通干线为纽带的区际经济技术联系的经济空间,采取点状跳跃式的区域开发模式,形成菱形状网络式的发展格局.具体而言,强调将上海,成渝,穗深,京津,武汉作为我国东西南北中地区的增长极点,形成菱形发展格局."菱"形模式论与点轴系统理论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更加突出了核心城市增长极的集聚和扩散作用,但它们都属于轴线开发模式论.总之,各种轴线区域开发模式论的提出,是运用点轴系统理论结合现实国情思考的产物,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点轴系统理论的外延.②陆玉麒在《区域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一书中首倡双核结构模式论;1998—2006年间先后发表1O余篇论文,从实证分析,理论分析,实践应用等层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已初步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不少学者,地方政府部门运用该理论从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及规划编制工作,已形成一批成果.对该理论发展及其应用论题将另文探讨.3.网络开发模式论网络开发模式论是在点轴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并吸收增长极理论中的某些有益思想,进一步提出的一种较系统的区域开发阶段论.④网络开发模式论强调;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类型区域应采取不同的区域开发方式与空间组织形式,落后地区宜采取增长极点开发模式,发展中地区宜采取点轴开发模式,较发达地区宜采取网络开发模式;任何一个地区的开发总是最先从一些点开。
控制科学与工程时间:2021.03.09 创作:欧阳法是一门研究控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 应用的学科。
它是2()世纪最重要的科学理论和成 就之一,它的各阶段的理论发展及技术进步都与生 产和社会实践需求密切相关。
11世纪我国北宋时代 发明的水运仪象台就体现了闭环控制的思想。
到18 世纪,近代工业采用了蒸汽机调速器。
但直到2() 世纪20年代逐步建立了以频域法为主的经典控制 翌途并在工业中获得成功应用,才开始形成一门新 兴的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
此后,经典控制理 论继续发展并在工业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在空间 技术发展的推动下,5()年代又出现了以状态空间法 为主的现代控制理论,并相继发展了若干相对独立 的学科分支,使本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更加丰富。
6()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许多新 方法和技术进入工程化、产品化阶段,显著加快了 工业技术更新的步伐。
在控制科学发展的过程中, 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与控制相结合的研究变得更加活跃;由于对大系统的研究和控制学科向社会、经 济系统的渗透,形成了系统工程学科。
特别是近2() 年来,非线性及具有不确定性的复杂系统向“控制 科学与工程”提出了新的挑战,进一步促进了本学 科的迅速发展。
目前,本学科的应用已经適及工 业、农业。
交通、环境、军事、生物、医学、经 济、金融、人口和社会各个领域,从日常生活到社 会经济无不体现本学科的作用。
控制科学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为基础, 研究各领域内独立于具体对象的共性问题,即为了 实现某些目标,应该如何描述与分析对象与环境信 息,采取何种控制与决策行为。
它对于各具体应用 领域具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而与各领域具体问题 的结合,又形成了控制工程丰富多样的内容。
本学 科的这一特点,使它对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有力 的推动作用,并在学科交叉与渗透中表现出突出的 活力。
例如:它与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开拓了知识工程和智能机器人领域。
点轴系统理论及其拓展与应用:一个文献述评
吴传清;孙智君;许军
【期刊名称】《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点轴系统理论自1984年提出以来,随着该理论在科学基础、形成机理、过程模式等方面的不断完善,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衍生的"T"型空间开发战略广泛应用于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成效显著.自该理论提出以来,在理论拓展和实践应用中涌现出一批成果,点轴系统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不断深化.
【总页数】7页(P30-36)
【作者】吴传清;孙智君;许军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5
【相关文献】
1.点轴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呼包鄂会展业联动发展研究 [J], 冯守宇
2.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J], 林筱颖
3.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内蒙古物流中心空间等级划分 [J], 林海英
4.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环青海湖地区旅游发展研究 [J], 赵丽华
5.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建构 [J], 宋国琴;郑胜华;章俊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坐标系的认识与运用一、引言在数学和物理学中,坐标系是一种重要的概念,它用于描述和定位空间中的点或物体。
了解和掌握坐标系的基本知识对于解决各种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坐标系的认识与运用。
二、二维坐标系二维坐标系是最基本且常见的坐标系形式。
它由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组成,分别称为x轴和y轴。
x轴和y轴的交点被称为原点,通常表示为O。
在二维坐标系中,每个点可以用一个有序数对(x, y)来表示,其中x表示点在x轴上的位置,y表示点在y轴上的位置。
三、三维坐标系三维坐标系是在二维坐标系的基础上引入了第三个轴,通常称为z 轴。
在三维坐标系中,每个点可以用一个有序数对(x, y, z)来表示,其中x、y和z分别表示点在x轴、y轴和z轴上的位置。
四、直角坐标系直角坐标系是指坐标轴两两垂直的坐标系。
二维直角坐标系由x轴和y轴组成,而三维直角坐标系则由x轴、y轴和z轴组成。
直角坐标系在几何学、物理学和工程学等领域中广泛应用,可以用于描述和解决各种空间问题。
五、极坐标系极坐标系是一种用极径和极角来表示点的坐标系。
在极坐标系中,每个点用一个有序数对(r, θ)来表示,其中r表示点到原点的距离,θ表示点与x轴之间的夹角。
极坐标系常用于描述圆形、旋转和周期性变化等问题。
六、坐标系的应用坐标系在各种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数学中,坐标系可以用于解决代数和几何问题,如求解方程、计算距离和求解图形的面积等。
在物理学中,坐标系可以用于描述物体的位置、运动和力的作用方向等。
在工程学中,坐标系可以用于设计和建模,如绘制平面图和三维模型等。
七、小结通过本文的讲解,我们了解了坐标系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无论是二维坐标系还是三维坐标系,无论是直角坐标系还是极坐标系,掌握坐标系的知识和技巧对于解决各种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读者通过学习和实践,能够更好地认识和运用坐标系,提高自己的数学和物理素养。
点轴群理论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启示点轴群理论最早由意大利建筑师马罗提于1969年提出,它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城市规划理念。
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点、轴、群三者的组合,实现城市的有序发展和精心设计,从而在城市建设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点轴群理论强调了城市规划中的三个要素:点、轴、群。
点是城市中的重要节点,可以是一个广场、公园、景点或者是地标建筑等;轴是城市的主干道或景观线,连接着不同的点;而群则是由点和轴组成的区域,是城市中的主要功能区域。
这三者相互结合,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城市规划。
在中国城市建设中,点轴群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点轴群理论强调了城市规划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通过点、轴、群的互相关联,可以实现城市规划的有序性和协调性,避免了城市建设中的片面性和碎片化。
这对于中国正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点轴群理论强调了城市规划中的区域功能的合理分配和配置。
在城市规划中,通过点、轴、群的组合,可以实现不同区域的功能布局和分工,从而实现城市中各种功能的有序发展和合理配置。
这对于中国城市中的土地资源利用、交通组织、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点轴群理论强调了城市规划中的人文关怀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城市规划中,通过点、轴、群的有机组合,可以促进城市中的人文关怀和城市的生态环境的改善。
在中国城市建设中,这对于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城市建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借鉴点轴群理论进行规划和建设。
上海浦东新区的规划就融入了点轴群理论,区域内的点(如陆家嘴金融中心)通过轴(如浦东大道)的连接形成了群,实现了区域内的有序发展和规划。
这些实践表明,点轴群理论在中国城市建设中具有实际可行性,并且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点轴群理论对中国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它强调了城市规划中的系统性、整体性、功能性以及人文关怀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第26卷 第1期Vo l126,No11 2009年1月海洋开发与管理January2009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大连市海洋旅游发展研究张海清 赵 丹(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大连 116029)摘 要 “点-轴系统”是最有效的国土开发模式,对区域内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以“点-轴系统”理论为基础,在分析大连市海洋旅游资源概况的基础上,提出大连海洋旅游的空间发展结构模式为1个中心、3个增长极、4个发展点、2条重点发展轴、2条发展拓展轴。
形成“点”、“轴”、“面”相结合的4个海洋旅游板块的空间结构体系,实现海洋旅游一体化及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点-轴系统”理论;海洋旅游;板块旅游;大连市1 大连市海洋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的理论依据111 “点-轴系统”理论“点-轴系统”理论是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先生对中心地理论、空间扩散理论和增长极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基础上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一经提出便被广泛应用于国土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
“点-轴系统”中的“点”是指各级居民点和中心城市(镇)。
“轴”指由交通、通信干线和能源通道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束,而轴线上集中的社会经济设施通过物质流和信息流对附近区域有扩散作用。
扩散的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作用于附近区域,与区域生产力要素相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点-轴系统”是区域发展的最佳空间结构,要使区域最佳发展,必然要求以“点轴系统”模式对社会经济客体进行组织。
“点轴系统”反映了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客观规律,是最有效的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模式[1]。
“点-轴系统”同样适用于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布局过程中的空间结构的构建的理论依据,旅游带就是在“点-轴”旅游空间规划下形成的。
112 海洋旅游空间结构要素所谓海洋旅游,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以海洋为依托,为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为目的而进行的海洋游览、娱乐和度假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2]。
运筹学知识体系概述于玉琪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摘要:运筹学是包含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是最早形成的一门软科学.它把科学的方法、技术和工具应用到包括一个系统管理在内的各种问题上,以便为那些掌管系统的人们提供最佳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本文首先对运筹学做了简单介绍,并回顾了运筹学的产生和历史,同时介绍了运筹学研究对象、定义和特点,重点介绍了运筹学的各个分支及主要解决方法,深入探讨了各个分支的应用领域和具体解决问题。
关键词:运筹学;分支;解决方法1运筹学简介运筹学是包含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是最早形成的一门软科学。
它把科学的方法、技术和工具应用到包括一个系统管理在内的各种问题上,以便为那些掌管系统的人们提供最佳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它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与某一系统的最优管理有关的问题。
它能帮助决策人解决那些可以用定量方法和有关理论来处理的问题。
现在普遍认为,运筹学是近代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将生产、管理等事件中出现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运筹问题加以提炼,然后利用数学方法进行解决。
前者提供模型,后者提供理论和方法.运筹学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和军事活动中能用数量来表达的有关策划、管理方面的问题。
当然,随着客观实际的发展,运筹学的许多内容不但研究经济和军事活动,有些已经深入到日常生活当中去了。
运筹学可以根据问题的要求,通过数学上的分析、运算,得出各种各样的结果,最后提出综合性的合理安排,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虽然不大可能存在能处理及其广泛对象的运筹学,但是在运筹学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形成了某些抽象模型,并能应用解决较广泛的实际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运筹学已渗入很多领域里,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运筹学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现在已经是一个包括好几个分支的数学部门了.比如:数学规划(又包含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组合规划等)、图论、网络流、决策分析、排队论、可靠性数学理论、库存论、对策论、搜索论、模拟等.运筹学有广阔的应用领域,它已渗透到诸如服务、库存、搜索、人口、对抗、控制、时间表、资源分配、厂址定位、能源、设计、生产、可靠性、设备维修和更换、检验、决策、规划、管理、行政、组织、信息处理及恢复、投资、交通市场分析、区域规划、预测、教育、医疗卫生各个方面.2 运筹学的历史最早进行的运筹学工作是以英国生理学家希尔为首的英国国防部防空试验小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进行的高射炮系统利用研究。
中国大学慕课智能仪器设计基础答案1、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贝塔朗菲总结的系统的基本特性?A、整体性B、相关性C、复杂性D、层次性答案:复杂性2、西方围绕复杂系统产生的“新三论”包含以下哪一项内容?A、信息论B、控制论C、一般系统论D、突变论答案:突变论3、满意就是总体最优,而不是各子系统的要素最优。
答案:对4、系统工程的核心思想认为发明就是创造。
A.正确B.错误答案:B5、日本丰田公司发明了流水线生产模式,有效的降低了汽车的制造成本。
A.正确B.错误1、选择一个你所熟悉的系统说明系统的功能及其要素、环境及输入、输出。
答案:根据实际的系统能描述正确即可,没有固定答案。
2、请总结系统工程的特点。
答案:总预算BAC=4+10+12+4+8+6+10=54(万)3、结合系统工程应用领域,说明系统工程在你所学专业领域的可能应用及其前景。
答案:】判断题:1、以下哪一项不属于霍尔三维结构?A、时间维B、空间维C、逻辑维D、知识维答案:空间维2、系统分析流程不包含以下哪一项内容?A、初步分析B、规范分析C、综合分析D、决策分析答案:决策分析3、软问题是指目标、边界、约束均不清晰,但所有变量都可进行定量分析的问题。
4、西安交通大学怀祖教授将模型分为4类,其中判断模型是指用数学关系式来表达变量之间的关系。
A.正确B.错误答案:B5、与会者越多,头脑风暴法的效果越好。
A.正确B.错误答案:B1、请通过一实例,说明应用系统分析的原理。
答案:[写作要点]一、论文中要具体介绍组织的业务背景和组织结构,信息系统开发时的人员组成、任务分工和管理方式等内容,并明确指出你在其中承担的主要任务和开展的主要工作。
二、简要分析JRP的参与者,并说明每个参与者在会议讨论中所发挥的作用。
(1)负责人:通常是位于管理层的人,并且他的职权跨越系统项目中涉及的不同部门和用户,负责人通过鼓励用户主动参与JRP 会议对系统项目给予完全的支持,并负责做出需求是否入选的最后决策。
收稿时间:2016-02-11;修回时间:2016-03-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4153063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501137)作者简介:孙东琪(1985—),男,山东单县人,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与区域规划。
E-mail :sundq@ 。
※通讯作者:陈明星(1982—),男,安徽巢湖人,博士,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化与区域发展。
E-mail :chenmx@ 。
1984年10月在乌鲁木齐召开的“全国经济地理和国土规划学术讨论会”上,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首次提出了点—轴系统理论(Pole-Axis Sys⁃tem Theory ),并以《工业的点轴开发模式与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二〇〇〇年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为题分别于1985、1986年发表在《学习与实践》和《地理科学》上[1-2]。
随后,陆大道在对我国宏观区域发展长期研究与深入实践的基点—轴系统理论的提出与在我国实践中的应用孙东琪1,2,刘卫东1,2,陈明星※1,2(1.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北京100101)摘要:自1984年点—轴系统理论提出以来,至今已有32年的时间了,对我国学术界和国家战略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章对这一产生于中国土壤上的地理学理论及区域发展空间结构模式提出的背景、形成与发展过程、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阐述。
研究认为,点—轴系统理论揭示了点轴之间的互动关系,跳出了传统区位论中单一要素和静态的思维模式,重视对市场因素的考量,是基于我国有限资源条件下区域发展战略转移的最优路径。
由点—轴系统理论中提出的“T ”字型沿海和沿江经济布局被纳入《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成为我国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
点—轴系统理论和点—轴空间布局模式在诸多国家和区域战略规划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随着我国区域规划的兴起与发展,经济地理学者们不断地将点—轴系统理论应用扩大至各类型、各专业的区域战略决策中。
文章将有助于有关领域学者具体了解其内涵和意义,促进我国学者在区域发展研究实践中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
关键词:点—轴系统理论;理论意义;实践应用中图分类号:F119.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6)03-0001-08DOI :10.15957/ki.jjdl.2016.03.001Pole-Axis System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hina’s PracticeSUN Dong -qi 1,2,LIU Wei -dong 1,2,CHEN Ming -xing 1,2(1.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ing ,CAS ,Beijing 100101,China ;2.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China )Abstract:The theory of point-axis system,which has been applied for 32years since it was put forward in 1984,has animportant impact on China's academic and national strategic decisions.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reviews the background,formation,development process,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is Chinese famous geographical theory.It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int and axis has been revealed by the point-axis system theory,which outweighs the traditional location theory by including market factors,instead of the static and single-element analyzing mode.Thus it is an optimized path for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transfer strategy based on the limited resource conditions.The point-axis system theory and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model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many national and regional strategic planning.The "T"shaped coastal economic layout model,stemmed from the point-axis system theory,has been incorporated into "The National Program for General Planning of the national Land".With the rise of Chinese regional planning,the point-axis system theory has been extendedly applied to various regional strategic decisions by economic geography scholars.It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scholars in related fields to understand its meaning and significance,as well as go a long way towards achieving more innovative results in the related field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Key words:Pole-Axis System Theory;theoretical significance;practical application第36卷第3期经济地理Vol.36,No.32016年3月ECONOMIC GEOGRAPHY Mar.,2016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点—轴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发展轴的结构与类型”、“点—轴渐进式扩散”、“点—轴—聚集区”等多方面内容,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至1990年代形成了完整的点—轴系统理论体系。
理论提出以来,在多学科、多领域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3-10]。
点—轴系统理论作为我国人文地理学界最卓有成效的两大应用性成果之一[11],被完整地应用到《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成为我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T”字型结构的依据。
至今,该理论在区域国土开发和生产力布局、区域综合开发和发展规划以及区域旅游开发和规划中被广泛应用。
然而,近年来在一些学术论文和网络上,出现了相当数量关于点—轴系统理论是由波兰某学者最早提出的错误表述[12],其源头是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区域分析与规划》一书。
该书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教育部理科教材,加上2006年出版第二版,现在已经印刷了19次,影响范围很广。
由于被大量论文所引,给学术界带来了混乱。
经我们查阅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大量中文、英文、德文关于区域发展理论及模式的文献以及关于波兰该学者的著作及介绍,点—轴系统理论是最早由波兰学者提出的论断,没有任何历史资料、学术引文及其它令人信服的依据①。
几十年来,点—轴系统理论及根据该理论提出的我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的“T”字型战略,对我国学界和国家战略决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对这一产生于中国土壤上的著名地理学理论[13]及其在实践中的大量应用进行全面回顾和阐述,旨在使有关领域的学者能够更加具体地了解点—轴系统理论提出的背景、内涵和意义,正本清源,消除混乱,推动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的健康发展。
1点—轴系统理论提出的背景1.1我国三次重大发展战略跨区域转移的经验与教训陆大道早在1970—1980年代初就对我国几十年来年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刻的总结。
他认为,建国以来我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的宏观方针经历了三次重大调整。
第一次是1953—1963年,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区域由沿海转移到内地。
以当时的沿海和内地划分,前苏联援建的“156”项为重点工程,其中实际建设的是150项,沿海32项,只占全部项目的1/5;国内投资重点建设的694个项目,472个在内地,占68%,沿海只占32%。
由于用于沿海工业的改造、扩建、新建的投资很少,老工业基地,特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和华北沿海工业基础及发展潜力未得到加强和发挥。
由于缺乏大型的原材料项目及其配套项目,致使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内地。
1952—1957年,全国工业平均增速为15.5%,其中内地为17.8%,沿海为14.4%。
经济损失巨大。
第二次是1964—1977年,我国对全国发展实行“一二三线”划分,经济建设向“大三线”地区实施“战略转移”。
“三线”建设中,在缺乏地区协作条件和城市、基础设施等困难条件下,大规模搞基本建设,普遍实行“一厂一点”、“一厂一线”、“一厂一电”、“一厂一水”、“一厂一区”的功能布局。
这种方式虽然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奠定了我国工业及整个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但使宏观布局和微观布局都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严重问题,教训极其深刻。
主要表现在:①违背了我国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结构的基本特点,引起生产力布局、区域发展与资源、水源、交通、城市协作基础等条件在空间上严重不协调;②不符合幅员大国工业化发展的初、中期现实,生产力布局及区域发展的空间推移是一个渐进式过程的国际经验和发展规律;③不符合社会经济客体的合理空间集聚可以产生“外部经济”的客观规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