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与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体能训练是一种提高身体各项功能以及增强体能水平的训练方法。
它包括了力量、耐力、速度、柔韧性和敏捷性的提高,旨在使人体能够在各种活动中更为出色和高效地表现。
本文将会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对体能训练进行阐述。
首先,体能训练的理论基础是靠近人体自然规律和运动生理规律的一种训练方法。
人体的体能包括了四个基本要素,即心肺功能、肌肉力量、柔韧性和体重控制。
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人体在各种活动中的表现水平。
体能训练的目标是通过系统的训练,以达到提高和平衡这四个要素的效果。
其次,体能训练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力量训练。
力量是体能训练的基石,力量训练可以通过增加肌肉的体积和重量,提高肌肉的收缩力量。
常见的力量训练方式包括负重训练、徒手训练和器械训练等。
负重训练采用负重器材,例如哑铃、杠铃等,通过进行卧推、深蹲等动作,让肌肉承受更大的负荷从而提高强度。
徒手训练主要通过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动作来增加肌肉的力量。
器械训练则利用训练器械的辅助作用,使力量训练更为灵活和精确。
二、耐力训练。
耐力是身体进行长时间持续活动的能力,耐力训练主要是为了提高心肺功能。
常见的耐力训练方式有有氧运动和间歇训练。
有氧运动包括慢跑、快走、游泳、骑车等,通过适应性运动增加体能,改善心肺功能。
间歇训练则是通过有节奏地进行高强度运动和低强度运动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心血管系统的适应能力和耐力水平。
三、速度训练。
速度是体能训练中重要的一个方面,速度训练主要是为了提高动作的爆发力和反应速度。
常见的速度训练方式有冲刺训练、爆发力训练和技巧训练等。
冲刺训练可以通过短跑、蹲跳等动作来提高爆发力和加速度。
爆发力训练则可以通过跳跃、争球等动作来提高肌肉的爆发力。
技巧训练则是通过练习特定的运动技巧,增加反应速度和动作灵活性。
四、柔韧性训练。
柔韧性是体能训练中常常被忽视的一个方面,但它对于预防运动损伤和提高身体活动能力非常重要。
常见的柔韧性训练方式有伸展训练和瑜伽训练。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体能训练是一种系统的训练方法,旨在提高个体的身体素质,包括耐力、力量、爆发力、敏捷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体能训练的理论和方法:1. 身体系统分析:体能训练的第一步是对个体的身体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这包括对个体的基本身体素质、身体健康状况和运动表现进行评估。
分析结果将帮助制定个体的训练计划。
2. 训练原则:体能训练的原则包括个体化、循序渐进、适度刺激和综合性等。
个体化意味着训练计划应根据个体的特点和目标进行调整。
循序渐进表示训练应逐渐增加难度和强度。
适度刺激指训练应有足够的挑战性,但不过度。
综合性表示训练应涵盖多个身体系统和能力。
3. 耐力训练:耐力是体能训练的基本能力之一。
耐力训练可以通过长时间、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来提高,如长跑、游泳和骑自行车等。
4. 力量训练:力量是体能训练中的另一个重要能力。
力量训练可以通过重量训练、核心训练和爆发力训练等来提高。
重量训练可以使用器械、哑铃和杠铃等设备进行,核心训练主要是强化躯干肌肉群的稳定性和力量,爆发力训练则注重迅速释放力量。
5. 敏捷性和灵活性训练:敏捷性和灵活性是体能训练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敏捷性可以通过快速、精确的动作来锻炼,如跳跃和变向跑。
灵活性可以通过伸展运动和瑜伽等来提高。
6. 训练计划设计:训练计划的设计应考虑个体的目标、时间和能力等因素。
通常,训练计划会包括不同阶段和周期的训练,以逐步提高个体的身体素质。
7. 休息与恢复:休息和恢复是体能训练中同样重要的环节。
适当的休息和恢复可以让身体有时间调整和修复,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总之,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涵盖了对个体身体系统的全面分析和评估、基于训练原则的训练计划设计、耐力、力量、敏捷性和灵活性等各方面的训练方法。
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个体能够提高身体素质,提升运动能力。
体育科学中的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总结体育科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关注运动的各个方面,其中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是体育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旨在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预防运动损伤、优化运动表现等。
本文将对体育科学中的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进行总结。
一、运动训练理论的基本原则1. 个体化原则:不同个体的身体条件、心理素质和运动能力不同,因此训练计划需要根据个体的特点进行调整和优化。
个体化的训练计划可以更好地发挥运动员的潜力,并减少运动伤害的风险。
2. 渐进负荷原则:运动训练的负荷应该逐渐增加,从而使运动员适应训练的强度和量。
这个原则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耐力、力量和灵活性等关键能力。
3. 多样化原则:将不同的训练方法、训练手段和训练任务结合起来,以达到全面提高运动员综合能力的目标。
4. 高质量原则:在训练中,强调动作的正确性和技术的规范性,保证运动员的训练质量。
只有正确的动作和技术,才能在比赛中发挥出最佳的水平。
5. 可逆性原则:训练效果有其时间限制,如果训练停止,运动员将会逐渐失去之前所获得的训练效果。
因此,持续性的训练非常重要,以保持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6. 变化原则:在训练计划中,适当引入变化可以激发运动员的积极性和学习动力。
变化可以包括训练强度、训练频率和训练内容等方面。
二、常见的运动训练方法1. 有氧训练方法:有氧训练主要通过长时间、低至中等强度的运动来提高心肺功能。
常见的有氧训练方法包括跑步、骑自行车、游泳和有氧操等。
有氧训练对于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耐力和燃烧脂肪非常有效。
2. 力量训练方法:力量训练旨在提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常见的力量训练方法包括举重、健身器械训练和体能训练等。
力量训练对于提高爆发力、预防运动损伤和改善姿势控制非常重要。
3. 灵敏度训练方法:灵敏度训练主要通过快速反应、精确控制和敏捷移动来提高运动员的敏捷性和协调性。
常见的灵敏度训练方法包括速度训练、反应训练和敏捷性训练等。
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实用方法体能训练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针对人体各项功能进行系统性地训练,提高身体素质和机能水平的过程。
它是现代运动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和实用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1.人体生理学基础:了解人体的基本生理结构和功能,特别是与运动相关的器官和系统,如肌肉、骨骼、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等。
只有了解人体的生理机制,才能科学地进行体能训练。
2.运动生理学原理:运动生理学研究运动对人体的影响,包括运动对心血管系统、肌肉系统、神经系统和代谢系统等的影响。
运动生理学原理包括心肺功能、肌肉力量、耐力和灵活性等方面。
了解这些原理,可以根据不同的训练目标和需求,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
3.训练负荷原理:训练负荷是指通过训练刺激,对器官和系统进行适度的刺激,以促进人体的适应和提高。
训练负荷原理分为超负荷原理和适应性原理。
超负荷原理是通过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时间,超过人体适应范围来刺激身体的适应能力。
适应性原理是指人体对长期训练适应后,需要适当增加训练强度和种类,以继续提高。
4.训练周期化原理:训练周期化是指将训练划分为不同的周期,以达到全年训练目标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周期有微周期、中周期和宏周期。
微周期是一周内的训练计划,通常包含不同类型和强度的训练项目。
中周期通常为几周到一个月,完成一个训练目标。
宏周期是从一个赛季到另一个赛季,通常包含多个中周期,用于规划和安排全年的训练计划。
二、体能训练的实用方法1.训练目标的确定:在开始训练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训练的目标是什么,例如增强力量、提高耐力、增加灵活性等。
只有明确了训练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2.训练计划的制定:根据训练目标,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
计划包括训练的时间、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等要素。
要合理安排不同类型的训练,包括力量训练、耐力训练、柔韧性训练等,以满足不同的训练需求。
3.训练方法的选择:选择适合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
浅谈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和实践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作为一种专门为挖掘人体的潜力,为在重大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而组织的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实践活动。
实践表明,缺乏科学理论与方法学指导的盲目训练和单纯的“苦练”已经无法保证运动员在竞技比赛中取胜。
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必须适应现代体育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扭转过往那种紧靠经验行事的观念,提高训练的科学化进程。
标签:运动员;体能训练一、一般身体训练一般身体训练,是指在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运用多种多样的非专项的身体训练手段,以增进运动员健康,提高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的机能水平,促使运动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为专项身体训练打好基础。
一般身体训练的目的,是全面协调、发展人体各肌肉群的力量素质,并按照不同运动专项特点的需要,在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按比例发展不同代谢、供能的各种身体素质,以改善运动员有机体的协调能力、运动速度,为形成合理的专项运动技术创造有利条件。
同时,促使运动员整体素质、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各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以逐步达到专项身体训练目标和专项成绩目标所需要的神经肌肉的协调能力,承受大负荷训练的机能能力,为专项运动能力的逐步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专项身体训练专项身体训练就是在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采用与专项有紧密联系又密切相关的专门的身体练习,改善与专项运动成绩直接相关的专项运动需要的素质,以保证掌握合理的专项技术、战术及其在比赛中有效的运用。
一般身体训练是专项身体训练的基础。
专项身体训练又是专项运动能力改善和提高的基础。
随着专项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对一般身体训练所提供的基础及专项身体训练水平的要求也就越高,以适应专项运动成绩逐步提高的要求。
训练研究证明,专项身体训练,有利于一般身体训练水平的发展。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关系。
但是,在强调专项身体训练的同时,决不能忽视一般身体训练。
80年代世界上不少优秀运动员,只重视专项身体训练,破坏了人体整体素质协调能力的发展,导致运动成绩下降,运动创伤反复出现,甚至终断了运动生命,其实例是不少的。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1、体能训练时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专项需要并通过合理负荷的动作练习,改善运动员身体形态,提高运动员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充分发展运动素质,促进运动成绩提高的过程。
2、它是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的基础,并对掌握专项技术、战术,承担大负荷的训练和激烈的比赛,促进运动员身体健康,防止伤病延长运动寿命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体能训练包括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一般体能训练:指运动员身体健康,提高各器官系统机能,全面发展运动素质。
改善身体形态,为专项成绩提高打好基础的训练。
专项体能训练:用直接提高专项素质的练习以及专项有紧密练习的专门性体能练习,最大限度地发展对专项成绩有直接关系的专项运动素质,以保证掌握专项技术在比赛中顺利有效的运用,而创造优异成绩的训练。
4、根据运动训练理论和体能训练的实际要求,提出几个原则,包括:自觉性原则,区别对待原则,一般与专项训练原则,“三从一大”原则,系统训练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及回复原则。
5、自觉性原则:基本要求:1:对运动员加强训练目的性和正确价值观的教育。
2: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3: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4:满足运动员合理需要,正确的运用动力。
6、区别对待原则:整个训练过程必须依据该运动员的特点进行安排,使之得到最大的发展。
理论依据:1:运动专项需要的多样性。
2: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
3:运动训练和比赛条件的多变性。
基本要求:1:掌握运动员个体特征。
2:正确认识运动员专项的基本特征。
3:充分考虑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条件。
4:处理好运动队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5:教练员要及时准确的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
7、一般和专项训练原则:一般训练的目的是为专项运动成绩的提高打下良好运动素质、技术战术、心理品质各方面的基础;专项训练的目的则是直接为创造优异的专项成绩服务。
但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理论依据:1:有机体式一个有机的整体。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体能训练是指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和适应能力,以达到提高运动表现和促进身体健康的目的。
体能训练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对于运动员的训练和竞技表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普通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体能训练的理论基础和常用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体能训练的理论基础。
1. 运动生理学基础。
体能训练的理论基础之一是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研究了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适应机制,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在运动中的变化规律。
了解运动生理学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制定体能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训练强度和训练方式,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2. 运动训练学理论。
另一个体能训练的理论基础是运动训练学理论。
运动训练学研究了运动训练的规律和原则,包括训练的可塑性、超适应性、过载原则等。
通过深入了解运动训练学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避免训练过程中的错误和不良影响,确保训练效果的最大化。
二、体能训练的常用方法。
1. 肌肉力量训练。
肌肉力量训练是体能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使用哑铃、杠铃、器械等进行重量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改善运动员的爆发力和持久力。
肌肉力量训练还可以预防运动损伤,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表现。
2. 有氧耐力训练。
有氧耐力训练是指通过长时间、中低强度的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行等,来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水平。
有氧耐力训练可以增加心肺功能,提高血液循环能力,增强身体对氧气的利用能力,从而提高运动员的持久力和抗疲劳能力。
3. 灵敏度训练。
灵敏度训练是指通过各种灵敏性训练方法,如平衡训练、速度训练、灵敏度训练等,来提高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和协调能力。
灵敏度训练可以增强运动员的动作技能和运动表现,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应变能力和竞技水平。
4. 柔韧性训练。
柔韧性训练是指通过拉伸训练、瑜伽、普拉提等方法,来增强肌肉的柔韧性和关节的活动范围。
柔韧性训练可以预防运动损伤,改善运动员的动作技能,提高运动表现和身体的协调性。
运动员体能训练核心要素与训练路径剖析
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是提高其运动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敏捷和柔韧性等方面。
通过综合训练这些核心要素,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整体素质,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在比赛中的能力。
力量是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力量是运动员完成高强度运动的基础,包括肌肉力量、爆发力和核心力量等。
力量训练主要通过重复和负荷逐渐增加的方式进行,包括举重、负重跑和核心训练等。
力量训练可以提高肌肉的收缩力和爆发力,从而增加运动员的爆发力和耐力,提高竞技表现。
速度是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另一重要要素。
速度训练主要包括爆发速度和最大速度的提高。
爆发速度训练主要通过短跑训练和爆发力训练来实现,可以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快速启动和冲刺的能力。
最大速度训练主要通过长跑和间歇训练来实现,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耐力和最大速度表现。
耐力是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耐力训练主要包括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的提高。
有氧耐力训练主要通过长时间的低强度有氧运动进行,如长跑和游泳等,可以提高运动员在持续长时间的比赛中的耐力和恢复能力。
无氧耐力训练主要通过高强度的间歇运动进行,如短跑和无氧器械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在高强度运动中的耐力和忍耐力。
柔韧性是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柔韧性训练主要通过拉伸和伸展训练来实现,可以提高肌肉和关节的柔韧性,减轻运动员在运动中的肌肉损伤风险,提高运动的效果和效率。
运动员体能训练核心要素与训练路径剖析体能训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敏捷性、柔韧性、平衡性等多方面的训练。
对于运动员来说,体能训练是提高竞技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实现优秀成绩的基础。
1.力量训练力量是绝大多数运动项目的基础。
力量训练能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能力,从而增强运动员的爆发力和持久力。
力量训练主要包括负重训练、自重训练和训练器械训练。
核心力指的是人体稳定性的支持系统,包括腰背肌群、腹肌和髋部肌群等。
核心力训练能够提高运动员正常运动时的稳定性,防止运动伤害的发生,并能提升运动员的运动效率。
耐力训练是指持续的、低强度的训练,包括长跑、游泳和单车等。
耐力训练能够提高心肺功能,让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更好的持久力和耐力能力。
4.速度训练速度训练是指短时间内迅速爆发出最大功率的能力,其中包括加速度和最高速度。
速度训练能够提高运动员的爆发力和最高速度,为比赛中的突破和夺取胜利提供保障。
5.柔韧性训练柔韧性训练是指通过伸展和拉伸养护肌肉,使肌肉柔软并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从而降低运动员受伤的风险。
柔韧性训练能够提高运动员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
6.平衡性训练平衡性训练是指通过体位训练和平衡器材训练来提高人体平衡能力。
平衡性训练是很多运动项目的基础,如滑雪、冰球等。
平衡训练能够提高运动员的技能和反应能力。
以下是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路径:1.制定训练计划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计划应该根据运动员所属项目的要求、个人特点、年龄和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要科学、合理、系统、标准化。
不同阶段的训练计划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初级运动员的训练计划可能更注重基础练习,中高级运动员的训练计划可能更注重专业技术和体能训练,还会结合赛季安排和比赛计划进行调整。
2.分解训练要素为了更好地训练运动员的体能,需要将各个体能要素分解为更小的部分,从容易到难的顺序逐个进行训练。
比如,为了提高运动员的耐力训练,可以从简单的步行、慢跑开始,然后逐渐增加运动的难度和运动的时间,如距离的增加和间隔的减少等。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一、名词解释1、体能训练学:又称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是指研究和揭示体能训练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方法的一门综合性技术理论学科。
2、体能: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体能训练: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专项需要并通过合理负荷的动作练习,改善运动负身体形态,提高运动员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充分发展运动素质,促进运动成绩提高的过程。
4、身体形态:人体外部与内部的形态特征。
5、身体机能:运动员有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
6力量素质: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7、速度能力: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
8、耐力素质:运动员克服疲劳的能力。
9、柔韧素质: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以及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
10、运动性疾病:机体对运动过量或缺乏,不适应或训练不当,引起机体内环境紊乱或原有的内环境紊乱加剧,发生身体机能异常或疾病,甚至生命活动障碍而出现的症状和体征。
11、格斗项目特征:运动员双方以徒手或手持兵器的方法,遵循一定的规则,以对方的身体为攻击目标寻求胜利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
二、填空1、“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指: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科学地进行大负荷训练的原则。
2、体能训练涉及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健康等诸因素。
3、速度能力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移动速度。
4、广义体能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
5、竞技状态分为:形成、保持、消失三个阶段。
6足球运动的项目特征:整体性、对抗性、多变性、易行性。
7、足球运动员的体能特征:特异性、时间局限性、个体性、整体性。
8、篮球运动的项目特征:整体协作性、技战术运用的开放性、对抗性、节奏性、多变性、准确性。
9、徒手格斗的技术方法一般为:踢、打、摔、拿。
10、发展力量耐力的主要方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循环训练法、重复训练法。
11、运动性疲劳总结为:形体疲劳、脏腑疲劳、神志疲劳。
三、问答1, 影响力量能力的因素?1),中枢神经系统发放冲动的强度与频率2),肌肉的组织形态结构a, 肌纤维的类型b, 肌肉的生理横截面c, 肌肉内肌纤维的数量d, 肌肉的支撑附着面e, 肌肉纤维的长度「3),肌肉的反应特征2, 发展和提高速度力量要注意的问题?1),要尽最大可能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2),要在已经获得的力量的基础上,在快速完成动作的过程中,培养表现这种力量的能力3),速度力量练习与单纯发展力量的练习相结合4),速度力量训练的负荷量要适宜5),学习动作时,对动作的速度要求应严格区别对待3, 影响速度能力的因素?1),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2),能源物质的储备及相应酶的活性3),动作技术的熟练程度4),肌肉的组成部分4, 速度障碍影响原因与应对措施P42 (小题,大概清楚)①动作的速度和频率都产生较牢固的稳定状态;②刚参加训练者,不急于搞过细的速度专项训练,先进行预备性的全身身体训练,主要突出速度力量的训练;③高级运动员,应在一定阶段内减少速度练习,增加速度力量练习及其他一般素质的练习和专项素质的练习;④破坏速度障碍主要办法是创造一定的补充条件来突破形成的最高速度;⑤削弱和破坏速度障碍的依据是动力定型的空间特征较时间特征稳定5, 影响耐力素质的因素1),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2),有机体活动时能量交换和获得的机能能力3),有机体机能的稳定性4),有机体的机能节省化,协调的完善,力量合理的分配6, 耐力训练的主要手段及基本要求?主要手段:_1),各种形式的长时间跑,如持续跑、变速跑、变换训练环境的越野跑、法特莱克跑、间歇跑。
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科学方法与实践研究作为一名运动员,身体的体能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专项运动员来说,体能训练几乎是基础。
而体能训练并不是简单的进行一些全身性肌肉训练,而是需要科学的方法和实践研究,才能有效的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本文将就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科学方法和实践进行详细讨论。
一、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和功能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体能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包括耐力、爆发力、速度、灵活性等等。
这些身体素质在运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也是竞技运动员在赛场上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
因此,体能训练可以说是运动员发展的基础,也是运动员成功的关键。
1.1 增强肌肉的耐力和爆发力体能训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增强肌肉的耐力和爆发力。
耐力是指长时间的持久力,爆发力则是指短时间内猛烈的反应和力量释放。
这两种力量在很多竞技运动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比如长跑、游泳、网球、拳击、跑步等等。
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肌肉的耐力和爆发力,从而使运动员的表现得到大幅度提升。
1.2 提高身体的速度和敏捷度另一个体能训练的功能是提高身体的速度和敏捷度。
在很多运动项目中,速度和敏捷度是非常关键的,比如足球、篮球、田径等。
运动员通过科学的体能训练,可以提高身体的速度和敏捷度,使得在比赛中更快更灵活的反应和应对,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1.3 促进身体的健康和防止运动损伤除了上述两个功能,体能训练还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和防止运动损伤。
数据表明,定期进行体能训练能够降低很多常见的健康问题,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等。
此外,合理的体能训练还可以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保证运动员的身体健康。
二、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科学方法2.1 制定训练计划想要进行科学的体能训练,首先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训练计划。
训练计划应该基于运动员的个人情况,包括年龄、体质、技能水平等等。
在制定训练计划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训练的强度和频率,以及训练的阶段性和重点。
2.2 确定合适的训练内容训练内容是体能训练的核心,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制定相应的训练内容。
运动员体能训练核心要素与训练路径剖析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和成绩。
一个优秀的体能训练计划不仅能够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还能够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够全力以赴地发挥自己的实力。
本文将分析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核心要素,以及训练路径的剖析,帮助运动员和教练更好地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计划。
一、运动员体能训练核心要素1. 功能性训练功能性训练是指通过一系列特定的运动动作和训练方法,针对运动员在比赛中所需要的功能进行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整体身体素质。
功能性训练主要包括力量训练、爆发力训练、柔韧性训练和核心稳定性训练。
力量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肌肉力量和耐力,增强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爆发力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爆发力和敏捷性,使运动员更具爆发力和灵活性;柔韧性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关节活动度和身体柔韧性,从而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稳定性和平衡能力,改善运动员的动作技术和协调能力。
功能性训练是运动员体能训练中最核心的要素之一。
2. 营养与体重管理营养和体重管理对于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同样至关重要。
科学合理的营养可以为运动员提供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加速身体恢复和适应训练的能力。
而体重管理可以帮助运动员控制体脂肪,提高身体负荷的耐受性,促进肌肉力量和爆发力的提升。
良好的营养和体重管理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整体身体素质和比赛表现。
3. 体能评估体能评估是指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以了解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水平和潜力,并据此制定针对性的体能训练计划。
通过体能评估,可以及时发现运动员的身体短板和不足,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使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4. 休息和恢复休息和恢复是运动员体能训练中同样重要的一环。
科学合理的休息和恢复可以帮助运动员加速身体疲劳物质的清除和肌肉损伤的修复,提高身体适应训练的能力。
而缺乏有效的休息和恢复会导致运动员身体疲劳积累,从而降低身体素质和比赛表现。
社会与教育现实之中。
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教育的现状与社会发展的程度与样态互成因果,具有不随人意志转移的规律性,可以预见的是,在当下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功利主义趋向甚嚣尘上的大背景下,学校教育以升学考试为手段所驱动的利害选择与功利取舍,将使体育课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弱势地位,那么体育教师有无良方改变自己的处境呢?梁漱溟在其《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曾经指出,中国社会是由职业分途而进一步阶层化的社会。
教师作为一门社会职业,其地位与可能扮演的角色决定于其掌握的“专业知识”的可靠性与专门性。
教师所掌握的学科知识以及传递这些学科知识所必备的教学知识越专业,其地位越牢固,越是无法被取代。
因此体育教师应该逐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学习与领会体育项目本身的学科知识,同时提高教学手段的效率性与专业性,这是提高自身社会地位的唯一途径。
参考文献[1]江宇.当代中国体育价值观的哲学思考[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6(6)[2]凯文·哈里斯著,唐宗清译.教师与阶级[M].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94[3]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4]李卫东.制约中国体育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因素分析[J].体育文史,1998.3[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作者简介:杨楠安阳工学院体育教学部。
)关键词:体能训练;理论基础;体能手段;体能发展趋势我国目前的体能训练在很多方面都缺乏了深刻的认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缺乏了相结合的追求。
本文将就体能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展开讨论,简单地介绍体能训练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方式的研究。
1目前我国体能训练的有关状况近年来,我国对体能训练的各方面要求都有所提高,针对体能训练对我国的体育运动情况和国民身体素质等方面,体能训练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的体育运动追求的一部风。
1.1我国体能训练的理论体系课程论观点是这样认为的:构建该课程内容体系是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的。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体能训练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系统的训练计划,来提高人体的各项运动能力,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度等方面。
体能训练不仅是运动员提高竞技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普通人保持健康、塑造体型的有效途径。
在进行体能训练时,理论和方法的正确运用至关重要。
首先,体能训练的理论基础是运动生理学。
通过对人体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了解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从而为体能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了解肌肉的结构和运动原理,可以制定针对性的力量训练计划;了解心血管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以设计提高耐力的训练方案。
因此,理解运动生理学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计划至关重要。
其次,体能训练的方法包括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两大类。
有氧训练是指通过长时间、中低强度的运动,如慢跑、游泳等,来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
而无氧训练则是通过高强度、短时间的运动,如举重、短跑等,来提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
在实际训练中,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可以结合进行,以达到全面提高体能的效果。
另外,体能训练的理论和方法还需要根据个体特点进行个性化调整。
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在进行体能训练时,其训练计划和方法都应该有所差异。
年轻人可以注重力量和速度的提高,而中老年人则更应该注重耐力和柔韧性的训练。
因此,个性化定制训练计划是体能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最后,体能训练的方法还包括科学的营养补给和合理的休息安排。
在进行体能训练时,合理的营养补给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吸收训练带来的益处,加快康复和恢复的速度。
而科学的休息安排则可以避免过度训练带来的身体损伤和疲劳,保证训练效果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的正确应用对于提高运动能力、保持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运动生理学的理论基础,结合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的方法,个性化定制训练计划,科学的营养补给和休息安排,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体能训练,达到预期的效果。
希望本文能为广大体能训练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运动员体能训练核心要素与训练路径剖析随着体育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能训练逐渐成为运动员提高竞技水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良好的体能水平不仅可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表现,还可以减少受伤风险,延长职业寿命。
在体能训练中,核心要素的把握和训练路径的规划是非常关键的,本文将对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核心要素和训练路径做一些剖析。
一、核心要素1.有针对性体能训练要有针对性,不同项目、不同运动员的体能需求是不同的,所以训练计划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
比如短跑运动员需要注重爆发力和速度,而耐力型选手需要注重耐力和持久力。
针对性训练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表现。
2.全面性体能训练要全面,不仅要注重某一个方面的训练,还要注重整体平衡。
比如力量、柔韧、速度、耐力等方面都要得到充分锻炼,这样才能保证整体体能水平的提高。
3.科学性体能训练要科学,包括训练计划的制定、训练方法的选择等。
科学的训练可以提高训练效果,同时避免过度训练导致的伤害。
二、训练路径1.力量训练力量训练是提高运动员体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力量训练可以提高肌肉的爆发力和持久力,同时也可以预防运动损伤。
力量训练的路径主要包括基础力量训练和专项力量训练。
基础力量训练主要是通过器械训练(哑铃、杠铃等)来提高肌肉的力量。
这种训练方法可以逐渐增加肌肉的负荷,从而增强肌肉力量。
专项力量训练是针对具体运动项目而设计的力量训练。
篮球运动员需要注重下肢力量和爆发力的训练,而游泳运动员需要注重上肢力量的训练。
有氧训练主要是通过长时间、低强度的训练来提高心肺功能。
比如跑步、游泳、骑车等有氧运动可以很好的提高心肺功能。
平衡训练主要是通过平衡板、平衡球等器械来训练运动员的平衡能力。
这种训练方法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控制能力,增强运动员的稳定性。
协调训练主要是通过各种协调训练器械来提高运动员的协调能力。
比如绳索训练、台阶训练等可以很好的提高运动员的协调性。
通过对以上核心要素和训练路径的剖析,我们可以看出,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需要有针对性、全面性和科学性的训练。
浅析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与方法
作者:林克明李浩
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4期
【摘要】在现代竞技体育中,发展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运动训练的根本目的;而在一些体能要求较高的竞技运动项目中,挖掘运动员的体能潜力则是提高其竞技能力的重要因素,大量运动实践证明,在比赛双方实力均衡或者接近的情况下,哪一方的体能占优势,哪一方就能最终夺取最后的比赛胜利。
因此,研究体能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对于运动员正确的锻炼自己并取得比赛的胜利来说具有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体能训练;理论;方法
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作为一种专门为挖掘人体的潜力,为在重大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而组织的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实践活动。
实践表明,缺乏科学理论与方法学指导的盲目训练和单纯的“苦练”已经无法保证运动员在竞技比赛中取胜。
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必须适应现代体育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扭转过往那种仅靠经验行事的观念,提高训练的科学化进程。
一、体能与体能训练在国内外的研究概况与发展现状
国际运动医学委员会并制定了标准体能测试的6大内容(身体资源调查、运动经历调查,医学检查与测验、生理学测验、体格和身体组织测验、运动能力测验)。
1983年熊斗寅和卢先吾合译的《体育运动词汇》中的身体负荷能力(Physical capacity)也可以译为“身体能力”或“体能”,可解释为:本来的和已经达到的赖以完成各种不同结构与份量的负荷的运动能力的总称。
我国现行的《运动训练学》教材中田麦久等专家把体能视为运动员先天具有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经训练形成的运动员在专项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机体持续运动的能力。
对其给的定义为:运动员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运动员体能发展水平是由其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及运动素质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关于体能,运动素质和适能等运动训练学的术语、概念和释义国内外有过多种不同的理解和论述,在对诸学说进行分析与考察并汲取其共同点的基础上,可将体能定义如下:体能是指人体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训练获得的在形态结构方面,在功能及其调节方面、物质能量的贮存和转移方面所具有的潜在能力以及与外界环境结合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运动能力。
其大小是由机体形态结构、系统器官的机能水平、能量物质贮备及基础代谢水平等条件决定的,运动素质是体能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在运动时表现为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等各种运动能力。
这一概念阐明了如下三个层次的观点:1)体能是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训练途径获得;2)体能是一种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运动素质的综合运动能力;3)体能是一种潜在能力
与外在表现结合的结合体,其表现是与外界环境相结合的产物,换言之,体能的发挥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从现代竞技运动史来看,纵观近20年奥运会历史,连续5届奥运会的金牌和奖牌位居世界第一的美国无疑是国际竞技体育强国,美国的体能训练也走在世界的前列。
1994年美国第一部体能训练的专著《Essentials of Strength Training and Conditioning》出版。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美国体能训练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从体能训练所涉及的内容来看,体能训练不仅仅是狭义上的跑、跳、投,而是与训练学,人体运动生物学有机融合的综合性学科,因此,体能训练的专家常常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二、运动员体能恢复的方法学体系
(一)促进体能恢复的主要方法
1.训练学方法
主要是指在安排多年、全年及各个单元的体能训练中合理安排训练的节奏。
从负荷性质出发,安排好间歇时间和方式,注重安排轻松愉快、富有趣味性的恢复手段等。
同时,要利用活动性休息加速恢复。
如运动员主动的自我放松练习和伸展练习,这两种方法能有将效消除肌肉僵硬,减轻或消除肌肉酸疼现象。
2.物理学方法
主要是采用物理的方法,主要是利用光、电、温度、压力等物理刺激,以加速体内微循环进而达到活血散淤的作用。
如各种水疗、按摩、理疗、吸氧、空气负离子疗法等。
其中水疗包括淋浴、盆浴、浸浴、涡流浴、脉冲式水力按摩浴、桑拿浴和蒸气浴等。
3.医学与生物学方法
主要是根据项目特点对运动员训练后及时补充有机体的消耗。
生物学方法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恢复方式,主要是通过人体内的体液调节和利用生物的、人体的血液及器官制品来达到加速体能恢复的目的。
4.心理学方法
教练员在训练中可以考虑采用通过语言提示、暗示、诱导等心理训练方法,调节运动员大脑皮层的功能,加速疲劳的消除。
主要方法有自然暗示、放松训练和生物反馈以及音乐疗法等。
主要是通过调节大脑皮层的机能,调节呼吸、循环系统以及改善注意力等,以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
还可利用运动员的业余爱好,丰富其文化生活来转移精神紧张,减轻压力。
(二)体能恢复常用的监督方法与手段
1.观察法。
2.自我感觉法。
3.技能分析法,当机体疲劳时,会出现动作僵硬,协调性下降,动作无力,动作幅度速度减小、失误率升高,动作的连贯性和稳定性等均会下降或减弱。
当体力恢复后,上述症状可逐渐消失。
4.生理生化指标检查法。
通过心率、呼吸肌耐力的测定、肌肉力量的测定、心电图S-T段及T波的恢复、等指标来判断机体的恢复状况。
同时可结合有些生化指标来监督,如血乳酸、血清肌酸激酶、等,这些指标一般可在训练不同时段、训练后和第二天清晨取样测定。
5.心理机能测定法。
用心理学的方法判断机体的疲劳及恢复程度有很多方法,采用较多的有主观体力感觉等级表、反应时、闪光融合频率等方法。
参考文献:
[1]高强.体育、身体、知识-体育哲学的认识论维度[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03).
[2]马景芹,于涛.论近代西方哲学对体育哲学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