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读后展示课
- 格式:ppt
- 大小:17.52 MB
- 文档页数:38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1.学会精读、略读、浏览,结合使用阅读方法,了解作品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记录自己的阅读体验,学会联系作品,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
3.文学联系实际,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思考个人价值观、人生目标与社会贡献之间的关系,促进个人情感与理智的成熟发展。
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副对联吗?——“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是一副挽联,你们知道悼念的是谁吗?对,就是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作品,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小说、杂文为主,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唯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新课教学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整体感知作品1.作者简介刚刚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相信同学们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谁能介绍一下?(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补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野草》。
3.写作背景《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创作于1926年,最初在《莽原》杂志上发表。
1926年,北洋军阀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
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
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1928年结集出版,更名为《朝花夕拾》。
2.作品介绍《朝花夕拾》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寻花之旅——《朝花夕拾》名著导读课教学目标:1.掌握《朝花夕拾》作者、作品等文学常识2.运用跳读法,了解《朝花夕拾》主要内容3.感受鲁迅的成长,懂得珍视与重视生活教学过程:一、任务内容一天,柯南在家中收到了一封匿名信,信上写到:亲爱的江户川柯南先生,我们老板最近陷入了困境之中,他听闻鲁迅先生在遭遇艰难的时候借助一朵极其珍贵的“花”走了出来,现委托你在一天之内帮助我们找到它。
二、追寻线索柯南正在思考,一个神秘人发来了消息。
神秘人:你们想找那位先生留下的“宝藏”,只有真正的有识之士才能拥有,证明你的能力,才能得到一部分线索进入下一阶段。
1.神秘人的考验(一):说说你对鲁迅的了解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20世纪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且介亭杂文》等。
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请翻开下列卡片,获得神秘人的提示。
提示一: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
提示二:1926年3月,北洋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
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
提示三:1926年8月,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因为倡导新思想被校内守旧派排挤和针对。
提示四:《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全集共10篇内容。
其中前5篇写于北京,后5篇写于厦门。
2.神秘人的考验(二):谜题神秘人:你的表现证明了你有能力踏入这一场“寻花之旅”,想要得到鲁迅先生的“花”,请解开下面的谜题,获得下一步线索。
谜题:鲁迅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答案:“鲁迅”是他1918年5月在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首次使用的笔名。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推荐中学生阅读的第一本经典名著,《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本回忆性散文集,比较完整的记录了鲁迅从幼儿到青年时期的生活,共收入10篇散文,外加一篇《小引》和一篇《后记》,其中不少篇目已编入初中语文课本,这些内容有趣而不失思想深度,具有很强的示范性。
本课将从作者,作品的背景,主要内容,重要片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二、学情分析通过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的分析,得出以下学情: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阅读知识,并且已经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鲁迅和《朝花夕拾》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可以侧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品读赏析部分重要片段,激发阅读兴趣。
但同时七年级学生由于受到年龄限制,对散文、整本书的把握不够具体,条理不够清楚,本课还应该教会学生阅读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目标通过上述,对教材的内容与特点及学生基本情况的分析,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背景和主要内容,深入理解重要篇目。
2.借助略读与精读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3.品析典型人物,引发对人生、社会的深入思索。
依据上述目标,确定了教学重点难点:培养阅读兴趣,学会阅读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在语文阅读教学更应该如此,《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阅读应该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
所以,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法,读书指导法,和合作探究法。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学目标1.明确阅读整本书要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学生学会在默读中快速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2.以《朝花夕拾》为例,树立整本书阅读意识,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引导学生注意思考书中提出的自己也遇到的社会或生活中的问题;在阅读实践中学习如何克服阅读障碍。
3.通过整本书的导读,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对名著阅读的深层兴趣。
教学重难点以《朝花夕拾》为例,树立整本书阅读意识,消除与经典的隔膜:通过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内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和烦恼,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用默读法阅读《五猖会》引导学生注意思考书中提出的自己也遇到的社会或生活中的问题;在《狗·猫·鼠》的阅读中学会如何克服阅读障碍。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实践体验法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预计用时:5分钟,设计目的:明确经典读起来确实有隔膜,但是我们可以尝试消除。
)在课堂的开始,老师想先了解了解同学们,调查一下同学们平时的读书情况。
问题1:平时喜欢读些什么书?选择以下类型中最喜欢、最愿意去读的一种类型,举手示意。
PPT出示:网络小说:《斗罗大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漫画:《知音漫客》恐怖悬疑:《十宗罪》《西游记》、《红星照耀中国》(PPT展示课前调查结果。
)经典名著:问题2:阅读名著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同学们可以随意吐槽。
(PPT展示课前调查结果。
)问题3:同学们一般阅读“名著导读”推荐篇目的出发点是什么?(PPT展示课前调查结果。
)小结:从我们刚刚的调查可以发现,同学们在阅读经典名著上确实存在问题,由于同学们年纪还太小,视野、经历、见识有限,无法和经典深层次地交流,很多因素造成了我们现在一提起读经典,读名著就头大。
但是正因为经典经过时间的沉淀,岁月的磨砺,他能给我们的是当下流行的“文化快餐”所不能给予的智慧与力量。
第三节读后提升课教学目标:1.读一本完整的书,要学会阅读“小引”及“后记”。
2.阅读《朝花夕拾》的“小引”及“后记”,通过跳读、批注、摘抄三种方式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
3.探究作者的写作缘由,体悟作者的情感宣泄方式。
教学重难点:重点研读“小引”和“后记”中的内容,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环节一:“小引”导入,初探写作原因今天,我们再次来触摸鲁迅先生的经典散文集—《朝花夕拾》,如果把散文集的名字还原到书中,我们找到的是这样一句话:多媒体展示如下内容: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
请大家进行摘抄,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很明显,作者更喜欢的是《朝花夕拾》这个书名,你从哪个字可看出来?【明确】从“还”字中可看出鲁迅的得意之情。
2.这句话出自《朝花夕拾》“小引”部分,请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什么是小引。
【明确】小引,即写在诗、文前面的简短说明;它的作用是叙述著作缘由并引起下文。
3.作者在“小引”中叙述了他的“著作缘由”了吗?请勾画相关语句。
学生活动:学生跳读并勾画相关语句。
多媒体展示如下内容:a.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
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
b.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
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
【明确】作者的著作缘由:①寻找一份宁静;②对儿时的回忆。
环节二:“后记”为结,深挖写作缘由1.在“小引”部分,作者还说:“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
”大家如何解读这句话?【明确】因为年幼,对当时的社会现状认识不清,难以记录,只好“朝花夕拾”借此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也可以看出来,不是所有的回忆都是美好的。
2.研读后记选文,勾画阐述作者观点的议论句,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成长,生命最美的姿态——《朝花夕拾》主题阅读探究活动一:猜人物,说故事师:今天我们来对《朝花夕拾》进行整本书回读,在回读之前,我们先做一个课前热身——“猜人物,说故事”,检验一下大家的阅读成果。
请阅读下列句子,猜猜句子所描述的人物是谁。
(抢答)师:不错,同学们读书很认真。
接下来我们来说一说故事。
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用一两句话说说鲁迅和他/她的故事。
生:......活动二:聚焦求学,感悟成长1.师:我们对人物和故事进行了回顾。
下面我们进入本节课的重点:聚焦鲁迅先生三次求学的经历,从这三次求学经历中来感受鲁迅的成长。
请大家快速浏览,找出这三次求学所在的篇目。
生:分别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琐记》《藤野先生》这3篇文章中。
师:好,我们看到这三篇文章分别对应鲁迅哪个时期呢?分别在哪求学呢?请以童年、少年、青年鲁迅的视角,用第一人称说说在绍兴、南京日本求学的经历和感受。
(屏幕显示)示例:绍兴求学的经历,请学生个别朗读师:他们看到,它以作者“我的视角”,即第一人称概括了“我”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和感受,下面请同学们以同样的方式说说“我”在南京、日本的求学经历。
(生自由朗读示例,思考)生:我想说的是在南京求学的经历。
“我在南京首先从学于江南水师学堂感受就四个字——乌烟瘴气。
这里的学习生活非常单调,每天的科目都是重复的,而且这里的老师和同学都抱着一种“螃蟹态度”,非常蛮横。
后来我考取了矿路学堂,接触了格致学、地质学等新的学科,感到非常新鲜。
同时我还读了《天演论》,接触了新的知识和思想,感到非常欣喜。
但是这里有非常多歧视新学的人,也令我感到很不舒服。
毕业之后,我因为受父亲的病的影响,决心到日本留学学医。
”师:以少年鲁迅的视角,闸述了少年鲁迅在南京两所学校求学的经历,突出了鲁迅的求学感受。
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仍旧摆脱不了封建文化的桎梏,鲁迅对此非常失望、痛心。
但是,在南京求学时,鲁迅接触到一本新书——《天演论》,这为鲁迅的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让他有了更强的求知欲,也为他日后的求学埋下了伏笔。
《朝花夕拾》导读课教学目标:1.解读《朝花夕拾》小引,了解本书特点。
2.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童年趣事,出示文中几个童年生活片段,让学生带着兴趣和个人体验走进前几篇回忆童年的文章,消除与作品隔膜。
3.制定读书计划,初步领会整本书阅读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朗诵小学学过的诗歌《有的人》节选过渡:这首诗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写的,在这一首诗中,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鲁迅?鲁迅先生对敌人顽强斗争,对人民无私奉献,鲁迅先生一直以革命斗士的形象存在于我们的心中。
2.出示鲁迅不同时期的照片,让学生说说感受。
二、走进《朝花夕拾》,走进鲁迅鲁迅先生也年轻过,我们现在能找到鲁迅先生最早的照片就是20多岁的时候。
不过还好他留下了文字,通过文字我们照样可以认识到更早时候的鲁迅,让我们走进《朝花夕拾》,走进鲁迅。
1.读《朝花夕拾》小引,标上段落,逐段阅读,看看能得到哪些信息。
第1段:当时的社会环境——飞机轰炸,军阀混战第2段:作者很无聊,编编旧稿,看看花草,虽生之日,犹死之年——郁闷而痛苦。
第3段:作者时时想起儿时在故乡吃过的、玩过的,令人向往,从而点出了写作的内容。
第4段:明确指出这本书的内容是对故乡的人和事的回忆,交代每一篇具体写作的地点。
看得出作者受排挤受打击的流离不定的生活。
这本书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可以从书中了解中年鲁迅对自己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感受到他回忆时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分阶段的方式去读这本书,关注小鲁迅的生活经历,体会大鲁迅的思考。
三、读目录,大致归类哪些文章是鲁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哪些文章是鲁迅对青年经历的回忆?写童年: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写青年: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四、消除隔阂,走“近”童年鲁迅1.分享自己童年趣事2.出示几个片段,请学生带着小时候的视角观看,说说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
第四节读后展示课活动目标:展示学生运用所学名著阅读方法阅读《朝花夕拾》所取得的成果;培养学生阅读分享的习惯;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提升。
活动重点:展示学生运用所学名著阅读方法阅读《朝花夕拾》所取得的成果。
活动难点: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提升。
课时安排:1课时。
活动课前准备:分组:①求学之路组;②传统之思组;③身边之人组;④鲁迅探究组 2.教师指导:①求学之路组,运用“速读”“跳读”的阅读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快速梳理文章内容;②传统之思组,选用“精读”的阅读方法,字斟句酌地阅读文章,理解文章,把握作者的情感;③身边之人组,结合自已的生活经历读出自己的感受,学会评价作品中的人物;④鲁迅探究组,在阅读中注重对作家、作品及创作情况的研究,形成自已对作家、作品的个性认识。
活动过程:环节一:导入同学们,《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散文集,通过近一个月的阅读,大家已经完成了原著的阅读,相信大家都能够走进鲁迅的世界,走近鲁迅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行交流和分享吧!环节二:检查各个小组的活动课前准备情况整个阅读原著阶段同学们既按照老师教授的阅读方法读完了整本书—《朝花夕拾》,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了相应的阅读任务,现在请大家分小组交流和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也让老师检验一下你们对老师所教授的阅读方法的掌握程度。
下面请各小组推选出发言人,准备展示你们小组的阅读成果。
确定各小组发言人,填写信息发布表环节三:分组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朝花夕拾》的阅读一定给大家带来了很多收获,在阅读前,老师也教给同学们了些相应的阅读方法。
现在请各小组发言人先向大家介绍本小组选用的阅读方法,然后展示本小组的阅读成果。
1.求学之路组师:求学之路组选用的是“速读”“跳读”的阅读方法,他们运用这种阅读方法,梳理出了鲁迅的求学之路,并探究了鲁迅求学之路坎坷不平的原因。
现在请求学之路组介绍他们的探究发现并讲述他们自己的求学故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消除与名家的隔膜:走近童年鲁迅——《朝花夕拾》专题阅读课教案教学目标1、阅读《朝花夕拾》整本书,全面认识鲁迅的童年生活。
2、学习默读、速读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中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3、感受《朝花夕拾》里的童真、童趣,了解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教学重难点1、学习默读、速读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中把握作品基本内容。
2、感受《朝花夕拾》里的童真、童趣,了解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课前准备多媒体《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听一听。
师:播放儿歌《童年》。
听过这首儿歌《童年》,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朝花夕拾》,去看看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体味鲁迅先生笔下的童真与童趣。
(多媒体出示课题和作者)二、比一比。
师:现在,让我们来比一比“谁知道的最多”。
《朝花夕拾》知多少1、1926年,鲁迅先后撰写了十篇性散文,并以《》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1928年结集出版,更名为《朝花夕拾》。
书中的《》《》《》《》等文章都对鲁迅的童年生活有所叙述或提及。
明确:回忆旧事重提《狗·猫·鼠》《阿长与》《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朝花夕拾》题目的含义是:____________ 。
明确:早上的花,晚上捡拾起来。
“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晚年时期。
据鲁迅说:“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
“鲁迅先生”知多少3、鲁迅的原名是?A、周伯宜B、周树人C、周作人D、周建人明确:B、周树人4、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以上文段中的“她”是(人名),最能体现“她”热心帮助“我”的一件事是:____________ 。
明确:长妈妈(阿长)长妈妈给“我”买来了渴慕已久的绘图《山海经》5、《五猖会》中,记叙鲁迅儿时要去看五猖会,然而最终对去“看会”,已觉索然无味的原因是?A、正要出发,“我”饲养着的可爱隐鼠却没有见,即刻使“我”愤怒。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敎學设计【敎學目标】1.指导學生通过寻找共鸣、知人论世、探究疑问,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2.引导學生學习分析人物的方法,引领學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
3.引导學生阅读过程中丰富人生感受和体验、思考人生问题、增强文化积累。
【敎學重点、难点】敎學重点:1.逐层深入阅读名著,结合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理解作品思想。
2.指导學生并引领學生提高阅读整本书的能力。
敎學难点:鼓励學生自主阅读、敢于质疑、學会简单赏析评价文學作品。
【學情分析】大家普遍感觉到鲁迅作品比较难懂,敎學时要多结合學生已掌握的作品资料,引导學生自學,促进學生讨论,最后由學生总结自己的感受与心得,并进行较为深层次的思考,培养写作能力。
本课设计为读后交流课,因此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敎學方法,充分调动學生的积极性,尊重學生的阅读体验,发挥學生的主体作用,并结合作品特点进行读书方法指导。
【导读设计】一、情境导入:著名的诗人臧克家曾经这样赞颂过一个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他自己也曾经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提问:同學们说说他是谁啊?——鲁迅。
(板书:鲁迅)著名的共产党人瞿秋白曾经这样形容鲁迅,说他是“野兽的奶汁所喂养大的狼。
”而且鲁迅也承认,说“对,我是狼”,“痛苦时索性躺在荒山里,在草莽中,舔着自己的伤口。
”还有人说鲁迅先生是一把匕首,是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锋利的尖刀。
提问:你能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形容一下他吗?说明你的理由。
鲁迅是。
——學生回答:鲁迅是战士、落红、树、鬼……小结:有人称他为魔,有人称他为神,有人称他为狼,甚至有人称他为鬼,可是他就不是“人”!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把鲁迅先生当作“人”,把他当作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审视。
这节课我们就从“人”的角度,通过解读他唯一的一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来解读他的生命轨迹。
(板书:鲁迅与《朝花夕拾》)二、了解内容,寻找共鸣:1.敎师出示《朝花夕拾》篇目目录,引导學生回顾作品内容:敎师简要介绍《朝花夕拾》,提问:《朝花夕拾》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其中哪个故事让你印象最深,你从中读出了鲁迅怎样的童年?(敎师引导學生回顾阅读的内容,并充分尊重學生的阅读体验,并适时引导學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