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骑马上天山》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3
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骑马上天山的场景和相关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和创造的能力。
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询问等方式,了解更多关于天山的相关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勇敢、坚韧的品质,面对困难不退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骑马上天山的场景和相关文化背景。
2.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所描述的景色和情感的理解。
对天山相关文化背景的了解。
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和创造的能力。
1. 课文文本《骑马上天山》。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用于了解更多关于天山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天山的美丽景色,引起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天山有什么了解?骑马上天山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4. 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讲述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5. 想象与创造: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自己骑马上天山的场景。
学生展示自己的描绘,大家共同欣赏、交流。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天山的相关知识。
3. 发挥想象,写一篇关于骑马上天山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3.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如何?4. 学生对天山的相关知识了解多少?5. 学生在想象与创造环节的表现如何?根据反思结果,教师应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骑马上天山》课件课时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1课时作者:X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了解文章背景,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询问他人等方式,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难点:体会文章描绘的美景,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课件展示天山美景,引导学生欣赏。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询问他人等方式,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 合作学习(1)小组内交流讨论,理解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2)小组代表发言,总结本组学习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灵活运用。
5. 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描绘的美景。
(2)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6. 课堂练习(1)课后作业: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
(2)拓展练习: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你对天山的认识和感受。
五、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大意的理解程度。
2. 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针对拓展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天山地区的风土人情。
《骑马上天山》学案——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状物。
二、学习过程
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 进入天山
(1)你看到了什么景物?
(2)文中是怎样形容云影的?
(3)你还能找到类似描写手法的句子吗?这些景物你还会怎么形容?
3. 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 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
5.根据文中提示的游览路线,找出表示文章写作顺序的词语。
6.写出你所找出的最美的句子,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品味。
(任选二句)句子一:
妙处:
句子二:
妙处:。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精神。
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子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团结互助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3. 培养学生观察力、合作精神及朗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 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
3. 培养学生通过关键词、句子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课文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4. 学生分组合作所需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我国美丽的天山风景,引导学生欣赏并产生兴趣。
引导学生谈论对天山的认识和了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充分理解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学生分小组讨论,通过抓关键词、句子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力和合作精神。
3. 课堂练习:设置有关课文内容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及时进行反馈和讲解。
4. 总结与拓展: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针对课文内容,进行相关拓展活动,如欣赏天山相关的诗歌、故事等。
5. 布置作业: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要求学生在家长的监督下完成,加强家校合作。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观察力、合作精神等。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骑马上的天山的壮丽景色和民族风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体会课文中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 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骑马上的天山的壮丽景色和民族风情。
3. 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关注本文作者骑马上的天山经历。
b.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天山吗?天山的美景你们知道多少?2. 自主学习:a.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查阅字词意思。
b.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板书重点生字词。
3. 课堂讲解:a.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骑马上的天山所见所闻。
b. 学生跟随教师思路,感受天山的壮丽景色和民族风情。
4. 合作学习:a.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课后练习题。
b. 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答案。
5. 情感升华:a.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a. 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生字词。
b.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骑马上的天山的美景图。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延伸,了解我国其他地区的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天山景色及骑马的相关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
(2)运用地图、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天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借助课文中的描述,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美景,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对家乡、对祖国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会生字词。
难点:学会欣赏自然美景,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 课件:课文动画视频、天山美景图片、生字词卡片等。
2. 教学资源:课文原文、天山相关资料、朗读录音等。
3. 教学工具:计算机、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动画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天山的认识和印象。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天山美景。
3. 欣赏天山美景(1)展示天山美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学生分享自己对天山美景的感受和想象。
4. 小结与作业(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和课文理解。
(2)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动画视频、图片展示等多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在欣赏天山美景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得到了提高。
但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播放课件和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天山的美景,激发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骑马上天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10个生字(含1个多音字)。
会写8个字。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积累佳句。
3.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状物。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独立理解文章的内容,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感受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状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一)1、听歌,设问:有谁知道你们刚才听到的歌名叫什么吗?你从歌词里能猜到与什么相关?2、揭题,导入新课。
天山是我们祖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
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连绵持续的山峦,像孔雀开屏,艳丽迷人。
让我们随着作家碧野骑着新疆的蒙古马一起上天山去游一游吧。
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二、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1、指名认读词语:(课件二)伊犁、哈萨克、撇下、矗立、白缎、洄水涡、饮马、马鞍、鳞光、炙烤绣花、俯视、马蹄、斑斑点点、触摸2、指名读课文。
点评,纠正读音。
3、读过课文后,天山留给你的整体感受是什么?三、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你能找出文中表明游览路线的句子吗?2、汇报。
出示句子:(课件三)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
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
这三个句子都是表示地点转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就是作者游览的行踪。
同时,这三个句子也是每段之间的过渡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过渡:骑在马背上,从进入天山,一直到到天山深处,一路上,看到了哪些美景?这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骑马上天山》,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自然景物的美,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感受作品中自然景物的美,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品中一些生僻词语的含义。
2. 体会作者运用景物描绘表达情感的手法。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理解关键词语。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中的美景描绘,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解答学生疑问。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标记生僻词语。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美景描绘,体会作者的情感。
4. 讲解难点: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找出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八、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的拓展活动,如参观天山、写一篇以天山为题材的作文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作品中的美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骑马上天山》课件课时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骑马上天山》,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骑马上天山》,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2.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解释生僻词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3 课文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歌曲等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课堂讲解:按照教学目标,进行课堂讲解,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掌握相关知识点。
3.3 课堂练习:设置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第四章: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抄写生僻词语和优美语句。
5.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观的短文。
5.3 预习下节课内容。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解答,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6.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的美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第七章:教学评价7.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7.2 课后作业:通过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7.3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互相评价,促进学生的相互学习和进步。
第八章:教学资源8.1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骑马上天山》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
本文节选自《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用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奇异瑰丽的风光,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宛如一曲优美的抒情长歌。
《骑马上天山》先写天山外“戈壁滩炎暑逼人”,再写“进入天山……立刻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再写“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优美”,“再往里走就像是春天”,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交待了作者先后游览的位置,也写出了这些地方的变化特点。
文章选取天山三处最具有特色的景物:雪峰、密林、野花,为我们展示了独具风韵的雪山之夏。
第二自然段开头即以“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解释了盛夏季节进入天山会有秋天般的凉爽的原因,然后依次写了高大静美的雪峰、壮观的雪水、清澈的溪流,观察角度由高到低,由远而近。
文中形容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雪水飞泻似千百条闪耀的“银链”,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这些比喻都非常贴切生动。
而蓝天和云影衬托出了雪峰的高大、静美,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出了天山的寂静,也为天山增添了许多生机。
第三自然段用“蜿蜒无尽”形容森林之广大,用“参天巨伞”形容“密密的塔松”。
森林茂密,日影细碎,马蹄溅水,再偶传几声鸟鸣,这些景象相映成趣,交织成一幅幽静的山林图。
第四自然段写了天山深处的花溪美景,以写野花为主,铺其色,炫其艳,状其大,显其多,夸其高,极尽描绘之能事。
山色柔嫩,山形柔和,五彩缤纷的野花遍及溪流两岸,犹胜“春天的花园”。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积累佳句。
3.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状物。
4.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山河的教育,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难点:学习抓住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状物。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用文段,创境导入
1.“天山不仅给人一种稀有美丽的感觉,而且更给人一种无限温柔的感情。
它有丰饶的水草,有绿发似的森林。
当它披着薄薄云纱的时候,它像少女似的含羞;当它被阳光照耀得非常明朗的时候,又像年轻母亲饱满的胸膛。
……”无论谁读到这样的句子,都不禁对文中的所描述的地方——天山充满了向往之情。
2.今天,天山不再遥远,我们有幸随著名作家碧野一道“骑马上天山”,去领略天山美丽的风景,去亲近她明媚的面容。
揭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词,认一认,记一记。
2.同桌分读课文,互查字音。
3.认读生字词语,重点指导:疆、撇、蹄。
4.默读全文,边读边标出文中提示游览路线的句子。
三、自主阅读,理清线索
1.理清路线:碧野先生仿佛是我们的向导,带着我们畅游天山,你能找到提示我们游览路线的句子吗?指名读。
他游览的地方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
2.自读品味:顺着这条线路,作者饱赏了天山哪些景物?选择你所喜欢的一两处景物美美地读一读,勾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与收获,或者是疑问。
交流,质疑解疑。
四、主题展示,丰富认知
1.天山留给你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呢?——奇、美。
你了解天山吗,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它的资料呢?
2.“美丽的天山”主题展示——学生展示有关天山的资料。
师相机补充出示天山图片,介绍天山。
3.诗人笔下的“天山”也令人神往。
诵读积累有关天山的诗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唐·李白
“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
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
”——清·洪亮吉
“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
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
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
”——汪曾祺
4.小结,评价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五、课后研读,丰富积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词句之美。
2.练写生字,积累本课优美词句及诗词。
第二课时
一、感知美
1.碧野先生写道:“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连绵不断的山峦,像孔雀开屏,艳丽迷人……”那近在脚下的天山又如何呢?
2.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天山,去感受天山最真切的美。
入题。
二、亲历美
1.小组合作,出示学习任务:
(1)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天山的什么美景?有什么特点?
(2)这个片段(或句子)有何独特的韵味?
(3)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感受表达出来?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雪峰、密林、野花三个片段进行发言,相机引导。
(1)学习第二自然段。
朗读思考:这段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
文中是怎样形容云影的?你认为形容得贴切吗?
你还能找到类似描写手法的句子吗?想象雪水、浪花的景象,说说你还会怎样形容它们?
讨论:写了天山的寂静为何还要写溪流、游鱼的活跃?
请把你的感受用朗读表达出来。
指名读,配乐齐读。
(2)学习第三自然段。
思考交流:描写了天山的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
文中是怎样形容出塔松的特点的?
出示塔松图片,你还有什么奇妙的形容?
讨论:文中说马蹄溅水、几声鸟鸣“增添了密林的幽静”,这样写是不是互相矛盾?
男女生比赛读。
(3)学习第四自然段。
自读思考: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
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此时的你正骑马走在花海之中,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渴望?
交流感受。
快把我们的心情读出来吧。
指导读,配乐读。
3.升华:置身于溪流花海之中,满眼的明媚,扑鼻的芳香,怎能不使人心情舒畅、浮想联翩呢?难怪作者对天山赞不绝口呢。
学生读最后一自然段,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对天山的赞美。
三、延续美
1.天山如此美景,请参考课文的优美词句和自己搜集的诗文、图片资料,为天山写几句赞美的话,或写一首小诗。
你还可以变幻成天山上的一片云、一条小鱼、一朵花等,以它们的口吻来写也很好。
2.师生展示作品,交流,教师引导赏析得意之作。
3.摘抄和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和句子,课外读读《天山景物记》以及碧野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