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化工现状与发展思考_写在_十三五_之前_田亚峻
- 格式:pdf
- 大小:421.62 KB
- 文档页数:8
我国煤化工技术的现状以及发展前景分析煤化工技术是指通过煤炭资源转化为各种化学品和燃料的技术。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资源之一,但煤制气、煤制甲醇、煤制乙二醇等煤化工领域的技术仍然存在着技术不成熟、产业规模小、环境污染等问题。
本文将分析我国煤化工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一、煤化工技术现状1. 技术不成熟中国的煤化工技术起步较晚,技术发展相对滞后,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尤其是在高端化学品领域,如煤制苯、煤制苯乙烯、煤制合成氨等方面,我国技术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
2. 产业规模小煤化工技术应用于产业的规模较小,目前主要局限在煤制气、煤制油、煤制甲醇等领域,还未形成一条完整的煤化工产业链,整个行业生产、供应链较为薄弱。
此外,煤化工行业中的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产能无法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3. 环境污染严重煤化工技术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排放至环境中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目前煤化工产业中的环境污染严重,企业应对环保标准要求的不足,导致环保投资成本很高,限制了行业的发展。
1. 煤化工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我国煤炭产业面临资源减少、煤价提高、环保压力大等问题,而煤化工则具有可替代的优势,可以为煤炭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一种有效的方式。
未来煤化工产业在技术研发及应用上将继续努力,推动行业向更高端、更环保的方向转型。
2. 煤气化技术及合成氨技术将成为重点发展领域。
煤气化技术和合成氨技术在未来将成为煤化工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未来煤气化技术将重点发展生产煤制甲醇、乙二醇等中低端化学品,这些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需求,可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合成氨技术具有应用广泛的特点,未来的发展潜力较大,可以服务于农业、化工等方面的生产。
3. 煤化工行业将进一步整合目前中国的煤化工企业过多过散,竞争激烈,固有成本较高。
未来煤化工行业将进一步整合,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集团,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4. 鼓励技术创新我国政府一直鼓励企业加强科技研发,提高技术含量。
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引言概述:煤化工产业是指利用煤炭资源进行化学转化,生产煤化工产品的一种工业形式。
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煤化工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广阔。
本文将从煤化工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煤化工产业现状1.1 煤化工产品种类繁多煤化工产业生产的产品种类繁多,包括煤制气、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燃料油、煤制化肥等。
这些产品在能源、化工、农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对推动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
1.2 煤化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投资的增加,中国煤化工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中国已经建成为了一批大型煤化工项目,如山西大同煤制气项目、内蒙古大同煤制油项目等。
这些项目的建设不仅提高了煤化工产业的整体水平,还促进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1.3 煤化工产业面临的挑战尽管煤化工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煤化工技术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其次,煤化工产业对环境的影响较大,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此外,煤化工产业还需要解决原料供应、能源消耗等问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煤化工产业发展方向2.1 创新技术的应用为了提高煤化工产业的技术水平,需要加大对创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例如,可以引入先进的煤气化技术、催化剂技术和分离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同时,还可以探索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途径,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2.2 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煤化工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是煤化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可以通过提高管理设施的效率、加强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3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煤化工产业需要通过产业升级和转型,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可以发展煤炭深加工技术,生产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
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提高整体竞争力。
我国煤化工技术的现状以及发展前景分析煤化工技术是以煤炭为原料进行化工生产的一种技术,是我国煤炭资源优势的重要体现之一。
随着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煤化工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我国煤化工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一、现状分析我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煤炭储量居世界前列。
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煤化工技术作为将煤炭资源转化为化工产品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目前,我国煤化工技术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包括煤到油、煤制合成气、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烷基苯乙烯等多个技术路线。
煤制合成气技术已经成熟,并广泛应用于我国煤化工行业中。
煤制合成气可以用于制备多种产品,如甲醇、烯烃、苯乙烯等,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我国在煤制油、煤制甲醇等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多个煤制油项目,产出的合成油已经成功应用于交通运输领域。
煤制甲醇则被广泛应用于化工行业中,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甲醇产品。
我国煤化工技术的现状是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技术路线完善、产品丰富、产业链条完整。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能耗较高、环保压力大、技术装备需进一步完善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煤化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二、发展前景分析在当前能源结构调整和环保要求的背景下,煤化工技术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资源,其综合利用可以有效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安全风险,同时也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环保减排的目的。
煤化工技术可以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化工领域提供丰富的产品。
通过煤制油技术可以生产出符合国家标准的合成油,为我国的交通运输领域提供新的能源选择;通过煤制甲醇技术可以为我国的化工领域提供大量的甲醇产品,可以替代部分天然气的使用。
煤化工技术可以为我国提供更多的化工产品。
煤制合成气可以制备多种产品,如甲醇、烯烃、苯乙烯等,这些产品可以替代石油化工产品,降低我国的对进口原油的依赖,保障国家的化工产品供应。
煤化工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煤化工是指将煤作为主要原料,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有机化合物或燃料的一种工业化学过程。
它在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能源产业、化学工业和化肥生产等。
本文将对煤化工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首先,就煤化工的现状而言,煤化工作为国内化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家,拥有丰富的煤资源,这为煤化工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动煤化工的发展,通过引导资金、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等手段,不断促进煤化工技术的升级和优化,提高煤化工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
其次,煤化工在能源领域的应用也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比传统煤炭利用方式,煤化工可以通过气化等工艺将煤转化为气体或液体燃料,以及化工产品。
这有效解决了煤炭高排放问题,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
煤化工产品中,煤制天然气(CTL)和煤制合成油(CTL)已经成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之一。
同时,煤炭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技术也在不断完善中,为我国能源转型和碳减排提供了新的路径。
此外,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煤化工在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煤化工产业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更加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通过引入新的环保技术,推进绿色煤化工的发展,可以降低煤化工过程中的排放物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煤化工产业也面临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以及实现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挑战。
展望未来,煤化工产业有望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步伐。
一方面,煤化工技术将更加注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产业链的能耗和排放。
新的煤化工技术将更加灵活多样,并更加注重环境友好型。
比如,煤基合成天然气技术可以制取天然气替代传统燃料,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另一方面,煤化工产业将更多地与新能源、智能制造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相结合。
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监控煤化工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我国煤化工技术的现状以及发展前景分析目前,我国煤化工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
煤化工技术主要通过将煤转化为煤制品和化学品,实现煤资源高效利用的目标。
煤化工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环境意义,对我国煤炭和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高效利用煤炭资源、减少对天然气和石油的依赖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煤化工技术的现状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煤制油技术,即将煤转化为液体燃料。
我国煤制油技术已取得重要突破,建设了多个煤制油示范项目,如山西中煤宝源煤制油示范项目。
该技术的发展有望实现煤炭资源向油品资源的转化,大大降低能源结构对石油的依赖。
第二,煤制气技术,即将煤转化为合成气。
我国煤制气技术已逐渐成熟,建设了多个煤制气项目,如山西阳煤煤制气示范项目。
煤制气技术的发展有助于煤炭转化利用和清洁能源替代,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
尽管我国煤化工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煤化工技术需要大量投入和长周期研发,在经济回报和环境效益方面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煤化工技术对水资源和二氧化碳排放等环境问题具有一定挑战。
国际油价的波动和清洁能源技术的竞争也对煤化工技术的发展带来一定压力。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发展煤化工技术具有天然优势和巨大潜力。
从长远来看,我国煤化工技术发展的前景仍然广阔。
我国煤制油、煤制气和煤制化学品技术的成熟和商业化推广可以有效实现煤炭资源向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化,提高煤炭产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煤化工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天然气和石油的依赖,增加能源供应的多元性。
煤化工技术的发展也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清洁能源和煤炭的协同发展。
煤化工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煤化工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一、行业概况煤化工行业是以煤炭资源为原料,通过煤炭气化、合成气制备、合成工艺等技术,生产合成气体、合成油、合成油品和化学原料等产品的工业部门。
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资源,而煤化工作为煤炭资源的高附加值利用领域,在中国的能源结构转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现状分析1. 市场需求:煤化工产品是能源、化工、材料等行业的重要原料和中间产品,市场需求量大。
尤其是在石油资源短缺的情况下,煤化工产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2. 技术水平:我国煤化工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煤炭气化和合成油技术等方面。
尽管煤炭气化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我国在合成油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 政策支持:煤化工产业已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土地政策等,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发展趋势分析1. 提升技术水平:我国煤化工行业应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国际先进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并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以提高煤化工技术的水平。
2. 加强资源整合:煤炭资源在我国的地区分布不均,煤化工企业应通过与煤炭企业的深度合作,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实现资源整合,提高整体竞争力。
3. 产业链延伸:煤化工行业应发展多元化产品,拓展产业链。
通过开发高附加值的化学品、新材料等产品,增加行业的利润空间,提高行业的竞争力。
4. 绿色化发展:煤化工行业应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煤化工技术的绿色化发展。
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排放等措施,实现煤化工产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5. 国际市场拓展:煤化工行业应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应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寻找合作机会,通过合作提升企业的技术与管理水平。
四、政策建议1. 完善产业政策:加大对煤化工行业的资金投入,提高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创新研究,推动煤化工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一、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煤化工产业是指利用煤炭资源进行化学转化和加工,生产化学品、燃料和能源产品的一类产业。
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与煤炭资源的丰富性和能源结构调整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
目前,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首先,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化工产业具备了良好的原料基础。
其次,煤化工产品种类丰富,包括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化肥、煤制合成氨、煤制甲醇等。
再次,煤化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链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
此外,政府对煤化工产业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增加,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市场推动。
然而,煤化工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煤化工产业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包括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其次,煤化工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升级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再次,煤化工产业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和风险,需要加强安全管理和监控措施。
二、煤化工产业发展方向为了进一步推动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 加强煤化工技术创新和升级。
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科技人才培养,推动煤化工技术的创新和升级,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
特别是在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等领域,应该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提高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2. 推动煤化工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通过加强产业规划和布局,调整煤化工产业的结构,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特别是在煤制化肥、煤制合成氨等领域,应该加大投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占有率。
3. 加强煤化工产业的绿色发展。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推动煤化工产业的绿色发展。
特别是在二氧化碳的减排和污染物的治理方面,应该加大投入,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 创新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模式。
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煤化工产业的创新发展。
特别是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方面,应该加强政策支持和市场导向,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一、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煤化工产业是指利用煤炭资源进行化学加工,生产煤化学产品的产业。
目前,煤化工产业在中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以下将从产业规模、技术水平、产品结构和环境影响等方面对煤化工产业的现状进行详细介绍。
1. 产业规模煤化工产业在中国的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目前,中国已经建成了一批大型煤化工生产基地,如山西阳泉煤化工园区、内蒙古鄂尔多斯煤化工基地等。
这些基地集中了大量的煤化工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煤炭开采、煤制气、煤制油、煤制烯烃到煤制化学品等环节都有相应的企业进行生产。
煤化工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技术水平煤化工产业在技术水平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煤化工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目前,中国在煤化工领域具有一定的技术实力,已经掌握了一些核心技术,如煤制气、煤制油等关键技术。
同时,国内的煤化工企业也在不断加强技术研发,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
煤化工产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3. 产品结构煤化工产业的产品结构日益优化。
在过去,煤化工产业主要生产煤制气和煤制油等传统产品。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煤化工产业的产品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
目前,煤化工产业不仅生产传统产品,还涉足了新兴领域,如煤制烯烃、煤制化学品等。
这些新产品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为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4. 环境影响煤化工产业对环境的影响逐渐减小。
过去,煤化工产业由于使用传统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污染。
然而,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的出台,煤化工产业开始转变发展方式,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环保设施,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煤化工企业也在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
煤化工产业对环境的影响逐渐减小,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引言煤化工产业是中国的主要传统产业,“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煤化工技术,尤其是现代煤化工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煤直接液化技术、煤间接液化技术、煤制烯烃技术、煤制乙二醇技术、煤制天然气技术和煤制芳烃技术相继获得突破,并相继进入或者即将进入稳定的商业化示范运行阶段,这为应对中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日益严重所带来的能源安全问题开辟了一条可靠的技术途径。
受国内巨大的市场缺口吸引,“十二五”期间全国各地掀起了发展现代煤化工的热潮。
然而现代煤化工产业尚处于工程示范阶段,工程技术经验相对匮乏,工程优化尚未完成,其大规模工业化可能存在投资高、新鲜水消耗大、碳排放强度高、环境影响严重等风险问题,如何清洁高效发展煤化工一直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而今,中国即将进入第十三个五年发展阶段,煤化工行业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新五年计划,对于指导煤化工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笔者所在团队在文献调研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从煤化工的产业规模、产业分布以及产业消耗与排放等方面,阐述中国煤化工产业的现状,综合各地的发展规划,来揭示发展趋势,并结合中国的国家建设、能源供应安全、资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等,对中国煤化工的发展空间和约束空间做了双向剖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建议,希望能够为有关部门制定煤化工产业“十三五”规划提供有益的参考。
1中国煤化工的重要地位1.1中国煤化工的现实地位在中国,焦炭/半焦、合成氨、电石、甲醇是煤化工的主要的传统产品,而这些传统煤化工产品对国家的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
譬如,焦炭是钢铁等冶金工业的重要原料,2012年中国生产焦炭耗煤5.84亿t,约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16%,重要作用可见一斑;合成氨工业对国家的农业发展至关重要,2012年中国以煤为原料的合成氨产量占总产量的76.1%,该比例还呈上升趋势;电石是有机合成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之一,2012年中国生产电石1869万t左右,75%以上的电石消费用于生产PVC;甲醇是重要的基础有机化工原料和能源替代品,2012年中国生产甲醇3121万t,以煤和焦炉气为原料生产甲醇的比例分别为70.6%和13.5%。
此外,煤炭也是制取芳香族化合物的重要原料,许多多环类芳香族化学品都来自煤炭热解,一些高价值化学品如咔唑、喹啉、噻吩等只能来自于煤焦油的深加工,具有不可替代性。
煤化工主要产品大约有数十余种,衍生产品多达百余种,在化学工业中占有重收稿日期:2014-09-30作者简介:田亚峻(1972—),男,山西平遥,高级工程师,博士,1994年本科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煤化工专业,现从事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研发、能源利用全生命周期评估以及能源战略研究等工作,E-mail:tianyajun@nicenergy.com。
中国煤化工现状与发展思考———写在“十三五”之前田亚峻(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北京102209)摘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煤化工的产业规模、产业地域分布、产业消耗与排放等方面对煤化工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对煤化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从石油安全、国家建设需求等角度,探索了中国煤化工的发展空间;同时又从煤炭资源、水资源和碳排放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煤化工发展的约束空间。
综合以上,提出了促进中国煤化工健康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煤化工,现状,清洁高效发展,发展空间,制约因素,建议文章编号:1005-9598(2014)-06-0001-08中图分类号:TQ54文献标识码:A第6期(总第175期)2014年12月煤化工Coal Chemical IndustryNo.6(Total No.175)Dec.20142014年第6期煤化工要地位。
1.2中国煤化工的战略地位有关机构预测,如果中国国内石油产量长期维持在2亿t左右,则2020年和2030年的对外依存度将分别达到70%和75%左右[2]。
当今世界主要石油输出国局势不稳,中国石油进口渠道的长期稳定性得不到根本保障,潜伏着安全危机。
随着现代煤化工的迅速崛起,由煤炭生产各种传统石油衍生化工产品(汽油、柴油、烯烃、乙二醇等)已经成为现实。
中国煤炭资源优势相对突出,随着国家对化学品、燃料需求的迅速增长,在国内资源短缺和国际石油争夺剧烈的双重风险下,发展石油替代技术,实施煤炭替代石油战略,对国家能源安全意义重大,煤化工在国民经济和化学工业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加强。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加速,天然气的供需缺口越来越大,2013年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达31.6%,预计2020年中国天然气市场的缺口将达到1500亿m3左右,供不应求的局面将长期存在。
从天然气的安全供应考虑,煤制天然气也是可靠的战略保障。
2中国煤化工的产业现状2.1中国煤化工的产业规模2010年到2013年中国部分主要煤化工产品的产能、产量以及开工率的情况列于表1[3-5]。
从表1可见,从2010年到2013年全国煤化工产能产量均明显上升,2013年全国生产焦炭4.8亿t,比2010年增长23%;合成氨总产量达5543万t;生产电石2234万t,比2010年增长53%;2012年生产煤基甲醇2625万t,比2010年增长117%,2013年所有原料路线甲醇产量达到3585万t。
本研究估算,2010年全国焦炭/半焦、合成氨、电石和甲醇所消耗煤炭6.6亿t,占当年煤化工耗煤总量的95%以上,是最主要的煤化工产品,2012年该比例未发生明显变化,表明传统煤化工依然是煤化工产业的主体。
2011年全国生产合成氨5253万t(其中76.2%来自于煤炭),生产甲醇2295万t(其中77%来自于煤炭),焦炭产量约占全球的66%,合成氨约占32%,电石约占93%,甲醇约占28%,且均居全球之首,可见中国煤化工在世界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他产品的产能总规模较小,其中直接液化油品、间接液化油品、煤基烯烃、煤基乙二醇及煤基天然气等新型的煤基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多个项目示范成功,但是尚未形成大规模生产。
如2011年煤基烯烃的产能仅为80万t/a,煤基丙烯的产能为98万t/a,煤基乙二醇产能为20万t/a,煤直接液化产能108万t/a,间接液化产能50万t/a。
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中国煤化工产业的整体开工率较低,2010年除合成氨和焦炭外的其余产品的开工率都低于65%,甲醇和二甲醚情况尤为突出,只有40%左右,此后情况有所好转,但2012年甲醇开工率也只有61%左右,可见存在着产能过剩或者更准确地说结构性产能过剩。
2.2中国煤化工产业地域分布焦炭:中国的焦炭生产集中分布在炼焦煤主产地和钢铁主产地,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
山西、河北、山东三省的焦炭产量最大,2010年和2012年三省焦炭产量总和均约占全国焦炭总产量的44%,山西省是焦炭大省,2010年山西省焦炭产量约占全国焦炭总产量的22%,2012年约占19%,中国焦化产业整体分布极不均匀。
陕蒙宁晋及新疆地区是中国半焦主要生产基地,尤以陕西省榆林半焦产量最大、质量最好。
2012年陕西省半焦产能超过3500万t,占全国总产能的50%以上,其次是新疆、内蒙古和宁夏。
产品焦炭产能/万t5922260000610006480035007000454747094966739624002963323035002957358443335696产量/万t3886443271443234800020004000378240034204554314621738186922341212176726253585半焦煤基合成氨电石煤基甲醇2)注:1)2013年数据为所有原料路线合成氨产能与产量;2)煤基甲醇包含煤制甲醇和焦炉气制甲醇,不包括煤制烯烃配套用甲醇;3)2013年数据为所有原料路线甲醇产能与产量。
表1中国煤化工产品的产能、产量以及开工率开工率/%65.672.172.774.057.157.183.285.084.774.91)60.958.757.963.841.049.360.662.93)年份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0年2012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2014年12月图12012年中国煤化工原料煤消耗流图电石:电石以半焦为原料,是能源密集型行业,其产业集中区多以半焦主产区和电力价格低为特征。
中国的电石产业主要集中于西北、华北地区,以内蒙古、宁夏、新疆三省(区)居多,三省(区)总和在2010年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6%,在2012年约占60%。
合成氨:中国合成氨产业分布较广,尤其是中小型合成氨几乎在所有省(区)市均有多家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粮棉主产区和原料产地。
华东地区合成氨产量最大,2010年约占全国合成氨总产量的29%,2012年约占28%;其次为华中地区、西南地区和华北地区。
甲醇:2010年全国甲醇产量约30%分布在华东地区,其次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和华中地区;2012年华北地区成为主产区,产量约占全国甲醇总产量的30%,其次为华东地区和西北地区。
山东、内蒙古、陕西和山西等地凭借其资源优势,成为甲醇生产企业最为密集的区域,2010年—2012年合计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0%。
中国甲醇原料主要来自于煤炭,其次是天然气和焦炉煤气。
以煤为原料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山东、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等产煤区;以天然气为原料的企业主要集中在西南、华南等地区;以焦炉气为原料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山西、河北、山东等焦炭大省。
煤基化学品:以甲醇为中间产品的煤制烯烃,到2013年底,共有4个项目处于示范阶段,分别是神华集团在包头的60万t/a煤制烯烃项目,中国石化集团中原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原石化)在河南濮阳的20万t/a煤制烯烃项目,神华集团在银川的52万t/a煤制丙烯项目和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在多伦的46万t/a煤制丙烯项目。
2013年底煤基乙二醇也已有几个示范项目,分别是内蒙古通辽金煤化工有限公司的20万/a项目、河南濮阳永金化工有限公司的20万t/a项目、山东德州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5万t/a项目等。
煤基液体燃料:煤制液体燃料主要有煤直接液化、间接液化和煤经甲醇制汽油3种技术路线,截至2013年底,煤直接液化制油只有神华集团在鄂尔多斯108万t/a的示范项目,间接液化共有3个项目处于工程示范阶段,分别是内蒙古伊泰集团在鄂尔多斯一期16万t/a、神华集团在鄂尔多斯18万t/a和山西潞安集团在长治的16万t/a示范项目。
煤经甲醇制汽油有山西晋煤集团的10万t/a示范项目、内蒙古庆华集团的20万t/a项目以及新疆新业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10万t/a项目。
煤基气体燃料:煤制天然气的工程示范也取得初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