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位及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商品化农业)
- 格式:pdf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11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练习(全国通用)第18讲农业区位和农业地域类型【基础知识梳理】农业的重要性2018年9月22日,在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主席向全国亿万农民祝贺中国农民丰收节。
他谈到: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
广大农民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静态因素)2.社会经济条件(动态因素)二、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1、季风水田农业(1)分布地区:东亚、南亚、东南亚(2)地位:季风水田农业所产稻米占世界稻米总产量的绝大部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
(3)区位因素: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生长;主要集中在平原、丘陵地区,地形较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稻米是当地人喜爱的粮食。
(4)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2、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乌克兰等国。
(2)经营方式:多为家庭经营,但我国东北和西北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国营的。
(3)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
社会经济条件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4)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补充1: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异同(1)相似之处: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有水源灌溉;地广人稀,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2)不同之处①纬度不同:我国纬度高于美国。
②气候类型不同:美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我国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③经营方式不同:我国是国营;美国是家庭经营,高度发达的工业、先进的科技、农工商一体化是其特殊的区位条件。
一、农业地域类型(1)概念: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较稳定的、成型的区域性农业生产类型,它是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2)农业地域类型的成因:自然条件差异;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农业生产方式和类型各具特色。
(3)分类: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如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如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以混合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谷物家畜农业、种植业和牧羊业或牧牛业并重的混合农业)。
1.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水田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2)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及区位优势自然因素:①气候: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热量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期。
②地形:集中在平原、丘陵地区。
③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④水源: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社会经济因素:①劳动力:水稻种植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劳动力多,东亚、东南亚劳动力和南亚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②种植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3)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成因及发展措施注意:水稻种植业的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低是针对亚洲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的,日本的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高。
2.商品谷物农业(1)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以生产小麦、玉米等谷物为主,产品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其经营方式一般以家庭农场为主,机械化水平高。
我国的东北、西北地区也有分布。
(2)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和专业化水平高。
(3)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发展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①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富,水热条件好(温带大陆性气候)②地形:地形平坦广阔(大平原、中央平原)③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④水源:水源充足(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社会经济因素:①人口密度: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竞争优势大②工业发达:工业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及电力、化肥和农药(机械化水平高)③科技: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一. 重点、难点1.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这是地理试题中常见的考点,大多是以材料分析或读图方式呈现,答题时要结合材料中提供的信息理清思路观点和结论,叙述力求符合图中提供的信息,又要符合地理学的基本原理,答题必须建立在对本题型知识的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正确无误。
2. 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影响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和亚洲水稻生产的特点。
二具体内容(一)农业生产活动1. 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的生产活动。
2. 特点:(1)地域性。
世界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同所致。
(2)季节性和周期性。
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随季节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
3. 投入与产出:(1)投入:①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地形、土壤等是农业生产的必要投入。
②生产资料:动植物、农具(提高生产效率)、化肥、农药(促进产出)等。
③劳动力。
④科学技术。
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
(2)产出:农产品。
①食用:粮食、果蔬、肉蛋等。
②工业原料:棉花、皮毛等。
4. 农业生产对象:动、植物。
5. 农业分类:(1)按生产对象分为①种植业:以植物为生产对象。
②畜牧业:以动物为生产对象。
③混合农业。
(2)按投入程度分为:①粗放农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程度低。
②密集农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程度高。
(3)按产品用途为分类:①自给农业:以解决自己及家庭成员的食品供应为目的。
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②商品农业:以销售产品为目的。
主要分布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一些地区(二)农业区位选择1. 主要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
①地形:高度:平原适宜耕作业;山地适宜畜牧业。
坡度:大于25°不适合种植业。
②气候:光照、热量(温差)、水分。
③土壤: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④水源(2)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②交通运输: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
③国家政策:国家对农业的干预手段。
农业地域类型及区位条件一、水稻种植业分布: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气候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区位优势:1、高温多雨的气候 2、地势低平,土壤肥沃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4、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5、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亚洲水稻种植的特点、原因及发展措施:二、商品谷物农业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美国发展的区位优势:三、大牧场放牧业分布:美国、阿根廷、(牧牛)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牧羊)阿根廷发展的区位优势: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一年四季都可放牧社会经济因素:1、地广人稀,租金低,有利于大规模经营 2、距海港近,产品便于运出,促进商品经营 3、增加科技投入,培育良种牛,改善交通运输,开辟水源,种植饲料四、混合农业分布: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澳大利亚发展的区位因素:五、热带种植园农业分布: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南北回归线间的热带常年高温多雨区)特点:①以单一热带经济作物为主②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耗劳力多③生产国为发展中国家,进口国多为发达国家,受国际经济旧秩序控制,有时增产却不增收六:农业区位优势条件分析一、自然因素1.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多、昼夜温差大2.水源:(充足)3.地形:(平坦)4.土壤:(肥沃)二、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广阔)2.交通:(便利)3.国家政策:(支持)4.劳动力:(成本低或资源丰富)5.科技: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6.工业基础:(好)练习:1、(1)A主要属于(农业地域类型),这里有大面积的-------------------------气候区。
(2)B区属于地域类型,种植的作物主要是和。
(3)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其农业的新增产值中, 60%以上是靠投入转化来的。
练习1:请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发展农业的自然区位条件.练习2:请分析青藏高原河谷农业的优势自然条件。
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1、影响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自然条件:热量——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
它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也关系到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光照——是地球生物的能量源泉,也是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条件。
光照长短、强弱的地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地形——地形影响水、热、光照条件,不同的地形类型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宜发展耕作业,山地宜发展林业、畜牧业。
也因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可以发展立体农业。
土地——土地资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
土地资料是有限的。
不同地理位置的土地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接近水源的土地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接近城镇的土地适宜于发展城郊农业和高效农业。
水分——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发展水稻生产和淡水养殖,水分条件较差的地方适合经营旱作农业或牧业。
●科学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市场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生产规模和类型。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
国家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2、农业地域类型分类:按生产对象分为种植业、畜牧业和混合农业;按投入状况分为集约农业和粗放农业;按产品用途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热带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地中海式农业、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等。
训练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论是平原还是山区都应大力发展种植业B.我国将小麦的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是改造地形的结果C.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D.自然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决定农业区位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下图表示某种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般模式,据图完成以下三题。
2.阶段I鲜花和蔬菜产区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地形平坦 B.气候优越C.距城区近 D.水源充足3.阶段Ⅱ鲜花和蔬菜产区的区位变化主要是因为A.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B.城市人口的增加C.交通的便利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D.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4.若甲城市在河北省,乙城市在广东省,则阶段Ⅱ运输量最大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C.秋季D.冬季5.1999年夏天,荔枝在京津地区售价偏低,其原因主要有A.北方居民普遍不喜食荔枝 B.京津地区荔枝丰收C.逢荔枝挂果“大年”京津荔枝供应量偏多 D.海运直达,运费降低6.美国东南部地区的蔬菜、花卉,供应东北部工业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市场需求 B.栽培技术 C.交通条件的改善 D.气候条件优越7.以下关于世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季风气候区都是水田农业②发达国家的农业均为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③热带种植园农业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④粗放畜牧业分布于热带和温带的干旱、半干旱地区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8.与欧洲相比,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在生产上的优势在于A.各个环节都由机械作业 B.有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的航运C.地广人稀,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 D.政府投资较多9.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是A.中国 B.法国 C.美国 D.加拿大20世纪70年代前,天然甲鱼很多且价格便宜,但无人愿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