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中考试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91.00 KB
- 文档页数:12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与朱元思书》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A.风烟俱. 净(都)B.一百许. 里(许多)C.皆. 生寒树(都)D.窥谷忘反.(返回)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生动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B.开头一段是总写,叙写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沿江两岸的奇丽山水,诱人景色。
C.第二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补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D.第三段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景象。
3.“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B.文中通过写水的“缥碧”、“直视无碍”、“急湍”这三个特点来表现富春江水之“异”。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出富春江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令人陶醉其中,流连不已。
D.文章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感。
答案1.B.(许:约数,左右)2.D(春天,错。
应为秋天)3.指追逐名利的人和热衷于官场的人。
4.B(“缥碧”三个特点,错。
特点:清,急) 试题2: 《与朱元思书》阅读练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中考试题分课精编《三峡》◎名句积累(共17小题)【2016年贵州省遵义市】1.篇段积累——默写郦道元的《三峡》选段。
(4分)绝巘多生怪柏,,,,。
【2016年黑龙江哈尔滨市,】2.虽乘奔御风,。
(郦道元《三峡》)【2016年江苏省常州市,2012年湖南省张家界市】3.故渔者歌曰:“,!”(郦道元《三峡》)【2016年宁夏维吾尔自治区,2015年四川省乐山市,2012年宁夏】4.巴东三峡巫峡长,。
(郦道元《三峡》)【2016年四川省绵阳市】5.春冬之时,,回清倒影。
(郦道元《三峡》)【2015年福建省泉州市,2013年山东省烟台市】6.其间千二百里,,不以疾也。
(《三峡》)【2015年广东省汕尾市】7.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2015年黑龙江省绥化市,2015年辽宁省葫芦岛市,】8.,良多趣味。
(《三峡》郦道元)【2015年江苏省徐州市】9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郦道元)【2015年辽宁省营口市】10.《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衬托出山势雄浑高耸,给人以壮丽绚美之感的句子是:,。
【2014年河南省】11.郦道元《三峡》一文中,描写春冬之时江水十分清澈的句子是:“,。
”【2014年湖南省益阳市】12.,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2014年内蒙古赤峰市】13.郦道元《三峡》中“至于夏水襄陵”至“良多趣味。
”【2014年陕西省】14.至于夏水襄陵,。
(郦道元《三峡》)【2013年江苏省宿迁市】15.《三峡》中“,”两句将自然景物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2012年辽宁省大连市】16.郦道元在《三峡》中,用“,”写出了春冬之时,人们俯视江面所见的水色各异、风光秀丽的景象。
【2012年山西省】17.重岩叠嶂,。
(郦道元《三峡》)【答案】1.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2.不以疾也3.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4.猿鸣三声泪沾裳5.素湍绿潭6.虽乘奔御风7.清荣峻茂8.清荣峻茂9.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10.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11.(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12.巴东三峡巫峡长1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初二上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B.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C.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知道)D.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齐:整齐)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吾日三省吾身。
B. 温故而知新。
C. 学而时习之。
D. 见贤思齐焉。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二、填空题5.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请将文中的“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分别翻译成现代汉语。
6.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请解释“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的含义。
三、简答题7. 请简述孔子在《论语》中提倡的学习态度。
8. 请分析孔子在《论语》中关于“仁”的论述。
四、翻译题9. 翻译以下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 翻译以下句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五、阅读理解题11. 阅读以下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请解释“志于学”的含义。
(2)请分析孔子在这段话中所表达的人生阶段及其意义。
六、写作题12. 以“我眼中的孔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对孔子及其思想的理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富贵不能淫》经典练习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畎.亩()傅说.() 丈夫之冠.()胶鬲.() 拂.士() 拂.乱()【答案】畎.亩(quǎn)傅说.(yuè)丈夫之冠.(guàn)胶鬲.(gé)拂.士(bì) 拂.乱(fú)【解析】考查字的读音,平时积累就可以。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父命.之() (2)与民由.之()(3)威武不能屈.()(4)妾妇之道. ( ) (5)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 (6)居.天下之广居 ( ) (7)无违.夫子( )(8)往之女.家()【答案】(1)教导、训诲(2)遵循(3)使屈服(4)三从四德(5)这样(6)居住..(7)违背(8)往之女家(“女”,同“汝”,你)【解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通假字“女”,同“汝”,你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女子之嫁也A. 丈夫之.冠也(《富贵不能淫》)B.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C. 往之.女家 (《富贵不能淫》)D. 与民由之.(《富贵不能淫》)【答案】 A【解析】例句中的“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A.与例句同;B.助词,的;C.音节助词,不译;D.代词,文中指正道。
)4. 翻译下面句子。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1)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2)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解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节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广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亲戚畔. 之畔:⑵攻亲戚. 之所畔亲戚:⑶委而去. 之去:⑷域. 民不以封疆之界域: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 为了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4. 本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与《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蕴含的观点有相同之处。
其相同之处是什么?你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是什么?答案1.⑴通“叛”,背叛⑵内外亲属⑶离开⑷限制2.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天时、地利、人和)⑵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道、者、寡)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4.相同之处:两句话都强调了人心向背的重要性。
启示只要围绕人心向背来谈。
试题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节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第1段列举古代先贤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
B.选文第2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的观点。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选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①月色入户 ________ ②欣然起行________③水中藻、荇交横 ________ ④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第①②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②③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在描绘中庭景物时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试题带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②委而去之________③亲戚畔之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需即提出论点,并将“天时”“地利”“人和”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没有被攻下,是因为攻城者没有占据有利作战的天时。
C.四不“非不”强调了再优越的地利条件,也不如人心所向、上下团结重要。
D.全文设喻说理,析理精微,突出了孟子“以民为本,推行仁政”的主张。
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周亚夫军细柳》,完成下面练习。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曰:'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意思①天子且至________ ②军霸上 ________ ③改容式车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3)最后一句说“群臣皆惊”,一个“惊”字,含义丰富,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2.阅读下面文段和诗歌,完成下面练习。
清白堂①记(节选)[宋]范仲淹一日,命役徒芟②而辟之,中获废井。
即呼工出其泥滓,观其好恶,曰:“嘉泉也”。
乃扃③而澄之,三日而后汲视。
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文余,绠④不可竭。
当大暑时,饮之若饵⑤白雪,咀轻冰,凛如也。
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
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
又引嘉宾,以建溪、日铸、卧龙、龙门之茗试之,则甘液华滋,悦人襟灵。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
因署其堂,曰:“清白堂”。
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
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宝元二年记。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完成试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 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 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 (睡觉)D.相与. 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__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的心境。
答案:1.A(念:想到)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④ (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1分) 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4.旷达(豁达)试题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完成试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
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月色入户,欣. 然起行()2)念. 无与为乐者()3)庭下如积水空明. ()2.翻译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答案:1.高兴地想到形容水的澄澈2.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3.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试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完成试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愚公移山》课内外阅读分层练第一部分:课内基础愚公移山①《列子》太行、王屋②二山,方③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④之南,河阳⑤之北。
【注】①选自《列子·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②[太行、王屋]山名。
太行山在山西和河北之间。
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yuán)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③[方]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④[冀(jì)州]古地名,包括今河北、山西、河南黄河以北、辽宁辽河以西地区。
⑤[河阳]古地名,今河南孟州西。
参考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数万尺。
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北岸的北面。
北山愚公者,年且①九十,面山而居。
惩②山北之塞③,出入之迂④也。
聚室而谋⑤,曰:“吾与汝⑥毕力平险⑦,指通豫南⑧,达于汉阴⑨,可乎?”杂然相许⑩。
其妻献疑⑪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⑫,如太行、王屋何⑬?且焉置土石⑭?”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⑮。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⑯,叩石垦壤⑰,箕畚⑱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⑲氏之孀妻⑳有遗男○21,始龀○22,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3。
【注】①[且]将近。
②[惩]苦于。
③[塞(sè)]阻塞。
④[迂(yū)]曲折,绕远。
⑤[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
⑥[汝]你,你们。
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⑦[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毕,尽、全。
⑧[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南部。
指,直。
⑨[汉阴]汉水南岸。
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⑩[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
杂然,纷纷的。
许,赞同。
⑪[献疑]提出疑问。
⑫[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
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魁父,小山名。
⑬[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
⑭[且焉置土石]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且,况且。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中考习题练习《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的比较阅读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9—12题。
(18分)【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晓雾将歇( ) (2)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12.填空。
(8分)(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4分)(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4分)《爱莲说》一、(2012年山东聊城)(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2分)①濯清涟而不妖②不蔓不枝2.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莲之爱,同予者何人?3.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2分)2012年浙江温州)(一)(10分)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4分)(1)不见曦月(2)沿溯阻绝(3)或王命急宣(4)每至晴初霜旦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章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袁鸣三声泪粘裳”有什么作用?(3分)二、(2012年四川凉山)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通“缺”B.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上C.其间千二百里间,相距D.清荣峻茂荣,茂盛2.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朝晖夕阴,气象万千B.或王命急宣或以钱币乞之C.哀转久绝沿溯阻绝D.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中依次写出了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
B.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的静景,也描写了“回清倒影”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C.第四段中写“高猿长啸”突出了秋天三峡的凄冷。
D.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引用渔歌歌谣,是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3分)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2012年广州市)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A. 则素湍绿潭B.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吴广素爱人家富良马,其子好骑C.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D.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属予作文以记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5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一千二百里长的三峡两岸,高山对峙,怪石嶙峋,峭壁重叠,群山绵延不断。
B.夏天的三峡有许多险滩,过往的船只不论是顺行还是逆行,其航道大都被阻隔断绝。
C.每逢到了春冬之季,三峡江水变得缓慢安详,青翠群山静静倒映在碧绿清澈的潭面上。
D.在雨后初晴或秋霜初降的早晨,三峡的山林水涧又展现出清凉热闹的另外一番景象。
一、(2012年福建泉州)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组是( )。
(3分)A.湖中人鸟声俱绝哀转久绝B.是日更定矣问今是何世C.问其姓氏望其旗靡D.强饮三大白而别乃记之而去2.解释加点词。
(4分)①余孥一小舟②见余大喜③及下船④客此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
(5分), ;4.在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3分)A.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2012年福建南平)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骧,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①阡陌交通()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③无论魏晋()④处处志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文中体现“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②。
(2分)4.选文第①段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2分)008重庆市山不在高,有仙别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4分)(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2)谈笑有鸿儒()(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4)无丝竹之乱耳()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1、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1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4分)2007武汉市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2分)①可爱者甚蕃( ) ②亭亭净植()1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良多趣味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
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3分)15.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
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
(2分)《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