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3复习小说三要素
- 格式:ppt
- 大小:441.50 KB
- 文档页数:21
高考小说知识点高考中,小说作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重要部分,常常让考生感到困惑和棘手。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高考小说阅读,下面就来梳理一下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一、小说的三要素1、人物人物是小说的核心。
高考中常常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包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品质、心理等。
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以及他人的评价等方面来把握人物形象。
比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她的勤劳善良与命运的悲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她一次次的讲述阿毛的故事,我们能感受到她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2、情节情节是小说的骨架。
它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高考可能会考查情节的概括、情节的作用以及情节的合理性等。
情节的作用主要有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主题等。
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买刀寻仇、草料场被烧等情节,一步步将林冲逼上梁山,展现了他从隐忍到反抗的性格转变。
3、环境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可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
社会环境描写则能反映时代背景、揭示社会本质。
在《孔乙己》中,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众人的态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
二、小说的主题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高考中要求考生能够理解小说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
主题的表现往往是含蓄的,需要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分析来领悟。
比如《边城》描绘了一个美丽而纯净的湘西世界,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美和田园生活的向往。
三、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1、叙述视角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能让读者了解故事的全貌,有限视角则更能让读者产生代入感。
2、叙述人称常见的有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人称能使读者产生亲切感,第二人称增强与读者的交流,第三人称则更客观全面。
不同的叙述人称和视角会对小说的表达效果产生影响。
四、小说的表现手法1、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能使小说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2、描写手法包括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细节描写等。
高中语文必修三复习资料小说单元知识链接小说按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
小说按内容可分为:历史小说、现代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科幻小说等。
小说三要素1、人物2、情节3、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命题方向:1、人物 2、情节 3、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4、主题小说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塑造(描写)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
①抓肖像(神态、外貌);②抓语言(对话/独白);③抓动作(及所做的事);④抓心理;⑤细节描写(神态、语言、动作等);⑥白描⑦对比突出其中直接描写: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白描等。
间接描写(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环境描写、对比)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①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②然后划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③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④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思路:1. 是一个怎样的人2. 具有什么性格和品质特征3. 人物形象的意义。
某一人物在文中的作用:①(人物上)自身形象特点及形象意义;与另一人间的烘托作用:映衬或反衬;②(情节上)推动某一情节的发展;③(主题上)凸显某种主题文言文单元《寡人之于国也》复习检测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王好( )战弃甲曳( )兵而走衣( )帛庠( )序养生丧( )死无憾鸡豚( )狗彘( )之畜( )然而不王( )者涂有饿莩( ) 数罟( )不入洿( )池二.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直不百步耳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涂有饿殍通三.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寡人之于国也古义今义河内凶古义今义请以战喻古义今义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今义弃甲曳兵而走古义今义或百步而后止古义今义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义今义四.写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①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寡人之于国(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 ②王然而不王者( )梁惠王曰( )③以请以战喻( )可以无饥矣( )以时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义( )④食狗彘食人( ) 食而不知检( )⑤之填然鼓之( ) 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 ) 申之以孝悌之义( )五.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①填然鼓之( )②树之以桑(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④谨庠序之教( )⑤然而不王者( )六.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1.数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④数罟不入洿池( )2.发①百发百中( )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 )③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
[键入文字]
高二语文必修三现代文知识点:文学常识
为了不断提高大家的综合学习能力,小编为大家提供高二语文必修三现代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2、长篇小说《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
小说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
作品的主题也没有局限在个人爱情悲剧本身,而是围绕着中心事件,展开了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描绘了一幅极其广阔的社会生活图画,说明了整个封建社会已是千疮百孔,摇摇俗坠。
深刻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政治吏治、婚姻制度、伦理关系,悲愤满腔地控诉了封建主义的残酷无情和灭绝人性,歌颂了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宣告了这一社会必然走向灭亡。
在中国,《红楼梦》被评价为剖析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林黛玉进贾府》是全书的序幕之一,通过一个从未到过贾府的人物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一个庞大的封建大家族进行了介绍,环境描写细致真实,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栩栩如生。
林黛玉的美貌多情、体弱多病、生性敏感、言行谨慎等,王熙凤的泼辣、精明能干、刁钻狡黠、善于逢迎等,贾宝玉的英俊多情、任性率真和敢于反叛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1。
小说文体知识点一、小说三要素1、人物2、情节3、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2、结构:A、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B、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C、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D、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情节的总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A、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
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例1:他走了。
例2:我们爬上了山。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例2、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
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例1:《最后一课》中: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例2: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
例3:祖国啊,母亲!我爱你,中国!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上了轮船,离开钱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D、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1、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小说阅读考点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语言、主题。
具体考查角度:1.把握故事情节;2.揣摩人物形象;3.赏析环境描写; 4.概括小说主题;5.分析写作技巧;6.品味语言特色。
一、小说基本知识概述小说的定义: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小说:一种以很小的篇幅,反映生活中极短时间内发生的较单一的事件的文学体裁。
三要素:人物[描写手法]情节[构建方法]环境[自然社会]把握形象特点把握主题思想鉴赏写作技巧(1)情节结构的特点;(2)环境或人物描写方法;(3)作品的表现手法;(4)文章构思技巧;(5)文章语言特色。
人物形象1.“人物性格特征分析题”解题思路——是什么⑴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
情节往往是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的过程。
⑵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
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
⑶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
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⑷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
形象的典型意义往往要根据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来思考,而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人物之间的关系等,往往也与其典型意义有关。
⑸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
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特别提示:人物形象特点与性格特点的区别性格特点包括人物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容。
形象特点不仅包括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还包括外貌、身份、地位、职业等。
2.人物描写的方法——怎么写⑴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
(注意概括介绍)⑵侧面描写:景物或环境烘托、他人衬托。
3.常见题型⑴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与技巧;⑵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⑶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小说概念及三要素知识点归纳小说概念及三要素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
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⑴正面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
⑵侧面描写:侧面烘托、别人的描述、作者的议论等.(3)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作特写式的描写 (4)白描手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小说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对比法:《林冲见差拨》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贱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
衬托:是指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为了突出主要对象用另外的人或物来陪衬的手法。
人们常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就是这个意思。
衬托可以从正面衬托,也可以从反面衬托。
(3)烘托:“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侧面烘托、环境烘托)各种描写方法的作用: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⑷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设题类型1、分析人物形象。
常见问法: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概括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分析塑造人物的具体方法和作用。
常见问法:分析小说人物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必修三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1、小说的三要素是( )、( )、( )。
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故事的( )、( )、( )、( )四个部分。
2、长篇小说( )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
小说以( )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 )和( )的爱情悲剧为中心,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
《林黛玉进贾府》是全书的序幕之一,通过一个从未到过贾府的人物——( )的所见所闻,对一个庞大的封建大家族进行了介绍,环境描写细致真实,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栩栩如生。
林黛玉的美貌多情、体弱多病、生性敏感、言行谨慎等,( )的泼辣、精明能干、刁钻狡黠、善于逢迎等,( )的英俊多情、任性率真和敢于反叛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3、《祝福》围绕鲁四老爷家的几次祝福,塑造了( )这样一位纯朴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
她一生勤劳善良,对生活要求极低,到头来却挣不到鲁迅所说的一个“做稳了”的“奴隶”的资格,只能悲惨的死去。
深刻的揭露“四权”(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对中国妇女的迫害,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吃人的本质。
4、《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 )后期的代表作,1954年凭借此作“精通于叙事艺术”而获得了( )奖。
本文通过主人公( )与( )的顽强搏斗的描写,表现了一种奋斗的人生观,即使面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
也许结果是失败的,但在奋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凭借着勇敢坚毅、自信和永不服输的精神如何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文章赞美和讴歌了不服输的( )精神。
5、李白,盛唐诗人,字(),号()。
现存诗歌九百多首,人称()。
他的诗歌想像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彩瑰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之后的伟大的()诗人。
杜甫曾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6、杜甫,字(),后世称为()。
他生活中唐朝由盛而衰的时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历经战乱,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高考小说知识清单一、小说基本构成1.小说概念及三要素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2.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1)小说塑造是典型形象,即个性+类型(共性)。
在微型小说中,一般塑造的是共性(类型)人物。
典型形象:个性化和概括化高度统一的形象。
个性:指创造的艺术形象,具有独一无二的个性品质特征。
共性:形象具有概括性,揭示人物所共有的普遍性的本质。
(2)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1)描写方法:①正面描写或直接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②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主要包括环境烘托和其他人物的烘托)。
(2)情节设置:误会、巧合、矛盾等。
(3)第三者叙述、议论、介绍等。
注意:小说中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3.小说的情节结构(1)构成: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
(2)情节的特点:①完整,②紧凑集中,③自然推动发展,④一波三折,⑤将情节推向高潮。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描写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都有不少的作用。
二、小说的一般要求:1.完整的故事情节2.鲜明的人物形象3.典型的环境4.深刻的主题5.精巧的构思三、小说各要素作用:角度一般是4+1:人物、主题、情节、结构+读者(引起阅读兴趣、感染力强,引起共鸣、发人深思、使人身临其境、留白,留下想象的空间等)(一)分析重要情节(细节)的作用(角度4+1)①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高考语文小说知识点及答题技巧一、概念: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应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二、小说三要素:(一)人物:典型的艺术形象(主要形象,次要形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1、塑造人物的方法:(1)正面描写:肖像、语言、行动、神态、心理描写(注意概况介绍)侧面描写:侧面烘托(别人的描述,作者的议论)、对比:环境,景物描写(2)典型细节:肖像、语言、行动、神态(3)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答题:人物性格特征的概括或人物形象概括的注意事项:1.用四字词语概括(天真善良等)2.全面客观:圆形人物:人物形象立体丰满;扁平人物:单一,片面(中国神话人物):性格特点:脾气秉性、品行操守、态度价值观(四字词语)形象特征:性格特点加肖像,身份地位职业(小知识分子,小市民)(用句子)(二)情节:①(序幕)②开端(矛盾冲突的开始,主人公出场)③发展(矛盾冲突发展到激烈的过程)④高潮(命运、矛盾即将解决)⑤结局⑥(尾声)1、小说情节的作用:一、推动情节发展二、使情节出现起伏,陡起波澜,吸引读者三、使内容更完整,(首尾圆合)蒙太奇手法(片段组合法):使叙事简洁明快,集中紧凑2、情节安排的基本方法(特色特点,艺术技巧,怎样讲的故事):第一人称:我:①真实②充分融入人物情感与心理刻画,使小说更具感染。
③使故事情节更加充实完整。
第二人称:你:亲切,更便于抒情第三人称:上帝视角他:可以更直接客观全面地展现人物与情节,不受时空限制2.叙述的顺序(倒叙,补叙,插叙,顺叙)倒叙:增强文章生动性,引人深入设置悬念(避免平铺直叙与结构单调)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出必要铺垫,照应,补充,使情节更完整,结构严谨,内容充实;与上下文形成对比补叙:有助于更好的表现主题,使文章更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必不可少)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
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3.情节特点/情节安排特点:叙事人称,叙事方式,情节安排技巧①贯穿全文的线索(往往带标题中),可以作为线索的事,物,人,时间,空间,情感②全文情节一波三折(突转/误会)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加故事,戏剧性可读性③小说情节首尾呼应,使情节结构更加完整4.行文是否有线索三、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和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历史条件,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活动等),社会关系等四、标题含义:表层:实质的字面理解深层:虚指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