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读后感1000字_1000字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道德经》高中读后感1000字5篇《道德经》高中读后感1000字篇1《老子》,又称《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从东方走到了西方,鲁迅先生更是高度评价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读《老子》,只觉意蕴深远,令人自然而然地融入那个无欲无求的世界,下面便是我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
《老子》一书,分为道、德两篇,虽只五千余字,却系统阐述了以“道”为核心范畴的思想体系,形成了极具象征性的文化特色。
初读前,我对其还仅停留在“无为而治,消极避世”的印象上,直至认真品读后,才深觉这更是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境界,收益匪浅。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的确,最善的人就好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正是深受其影响,以这样的从容姿态、包容性品格、和谐相处的深厚情怀,共同推进社会文明的互补互融,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在生活或工作中,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而了解自己的人是更加明智的。
别人是有力量的,而战胜自己才叫强大。
知足常乐,有积极行动力的人能更加长久。
确实,一直以来我们总对别人要求太多,却忽略了对自我的反省与审视。
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充分了解自我,才能取长补短,更好的完善自我。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以相反相成的辩证观点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道法自然,揭示了宇宙中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也是我们追求天人合一需遵循的原则。
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无所作为,而是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不好大喜功,那样便会有更大的作为,联系当前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一定程度上正是吸收借鉴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弘扬民族精神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时代在发展,社会也在进步,人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对于理想的选择也是各有异同。
老子道德经的读后感1000字以上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道德经》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道德经》读后感篇1纵观几千年来各家对道德经的了解可谓是百花奇放,从修身到治国,再到宗教的崇拜都有,种种的一切所言之道只不过是停留在人的一切现象学上,我对老子的道的解释用一句话来概括: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
这即是道。
对道的了解首先不执着于道这个名字,老子起这个道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能够打个比如:就我们生活的地球来说,人从现象去看地球它是静止,所以说是相对的,但是地球又是从白昼到黑夜再到一年四季之变化,所以说地球又是运动着的,循环不息,而且也是绝对的。
有了这个绝对的动之后,地球展示给我们面前的并不以人的意志而刻意运动而是展示在我们面前是静,而这种静是人客观所发觉不到的。
我能够用风来比喻,风吹到你的脸上你觉得一丝的凉快,但是你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又存在着,看似无其实有,由于你不晓得它什么时分吹过来,这就是老子首篇道的宇宙自然观,而从人的角度上,要到达这种境地,是需求修行的,而这种修行是要让人理解万物变化开端,老子说过人的道就如婴儿的一样,人从生命降生开端,运动曾经存在了,而这种运动不断到人死为止,而老子的道并不是生也不是死,它是对一个绝对运动着的生命要做到像风一样的静静的运动着,只要做到静你才干到达这个道,而我说的这个静不是绝对的静,而是运动着的静,老子的水就是一个最好的比喻,水是运动着的,而这种运动是如此的自但是不加修饰!对如今所谓的唯心唯物强加给道是不适宜,由于道曾经包括了一切现象中的唯心和唯物。
《老子》又名《道德经》,共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
《道德经》的中心是“道”。
它继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提醒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
并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无神论思想。
《老子》读后感(推荐5篇)《老子》读后感(一)是谁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悠悠地述说着亘古的智慧?是谁在漫漫的岁月轮回里传递着不变的真理?是谁只留下五千言却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哲思?是他,哲学的圣者,生活的智者——老子。
他就如一颗璀璨而又古老的恒星,散发出神圣的光芒,透过数千年的时光,照耀在宇宙深处的每一个角落。
老子具有非同一般的智慧,那一双犀利的明眸洞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渴望着宁静与恬适的生存方式,力图避开现实的纷纷扰扰,追求那一份纯真的心灵自由,这种超乎其然的生活态度,为后人指明了一条新路,令人神往,令人渴望。
他的思想,他的哲学,总与‘道’息息相关。
道是万物的本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通过一个‘道’字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否定了一切唯心论和宗教主义。
在我看来,道的就是一种客观规律,看不见,摸不着,而世间的.每个细微之处都存在着道的本真。
做人之道,为学之道,谋事之道,道道相关,处处都是智慧,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和领悟。
每个人都必须生活,做人为学谋事之道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颇为重要,道德有无,道德高低,决定着你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式和成效。
《老子》教我们的是修身之法,以来提高精神境界,让我们学会生活。
每个人都渴望着自由与快乐,而烦恼无处不在,坎坷接踵而至,若要从中解脱,主动权在自己手上。
“有勇气去改变能改变的,有肚量去接受不能改变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只有这样,方可身心自由,才能有更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老子》之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无为。
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无所谓,无所为吗?其实不然。
无为的精华之处在于它的玄理,有太多的人无法真正理解无为的,把其归为消极避世的人生观。
然我的理解有所不同,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不为所欲为,不胡作非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无为是顺道办事,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顺自然发展的一种高姿态的智慧。
“不做也完美”从某种角度看,确实有道理。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
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但是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
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能够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
名可名,十分名。
说的是能够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一样的名称。
同谓之玄都同样能够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那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哀悼短信舆。
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
这是对上方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
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2):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
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一样心态层面。
《老子》的道德经感悟读后感《<老子>的道德经感悟读后感》《道德经》,这部传颂千年的经典之作,犹如一座蕴藏无尽智慧的宝库,每次打开都能让人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老子以其深邃的思考和简洁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宇宙、人生和社会的宏大画卷。
开篇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便让人陷入深深的思考。
这似乎在告诉我们,真正的“道”是无法用言语完全准确表述的,那些能够被轻易说出和定义的,往往并非其最本质的内涵。
这让我意识到,在生活中,我们所追求的许多东西,或许都只是表面的、暂时的,而真正重要的、永恒的“道”,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和领悟。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一段论述让我明白了世间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没有“无”,也就无所谓“有”;没有“难”,“易”也失去了意义。
就如同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往往会觉得痛苦和艰难,但正是这些困难,让我们在克服它们之后,更加珍惜成功的喜悦和轻松。
而且,“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与祸也并非绝对,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这让我懂得了在顺境中要保持警惕,在逆境中不要绝望,因为一切都在变化之中。
在为人处世方面,《道德经》也给了我许多启示。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将最高境界的善比作水,水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甘愿处于众人都厌恶的低下之处。
这让我反思自己在与人相处时,是否能够像水一样,保持谦逊、包容和无私。
我们常常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争得头破血流,却忘记了真正的成功和幸福并非来自于争斗和索取,而是来自于奉献和付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了解他人是一种智慧,了解自己才是真正的明智。
能够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量,能够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更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和不足,却很难正视自己的问题。
只有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超越,才能不断提升自己,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读老子心得体会1000字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人称为老子。
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被尊为道祖。
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欢迎大家参阅。
读老子心得体会1今年暑假里,我有幸地接触到《老子》,那时小姨来我们家,看到我整日地看电视或玩电脑,无所事事,人没有一点精神,就把我叫到跟前给我讲述了《老子》的历史,还有它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学习《老子》对自身和社会的益处,以及如何学习的方法。
听了小姨的讲述,使我体会到现在的我们,吃穿不愁,但以自我为中心,缺少责任感,以至于到了身心枯竭的地步,都未曾意识到。
当时,我就下决心好好地学习《老子》,通过自身的学习健康身心、净化心灵。
我最初的学习方法,是每天早上8:00开始,背诵7遍《老子》的“双一章”(《德经》、《道经》第一章),背时全身放松,心无杂念,匀速背完7遍,结束时双手合十,感谢老子。
刚开始背,还感觉不到什么。
两个星期以后,感觉早上诵读后,一整天都精力充沛,每次大声诵读后,还能感觉到胸腔里有震颤的感觉,不但身体有了好转,而且心情开朗、精神饱满,“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不出门户,能知天下大事;不窥视窗外,能知天理人心)这句话已经成了我学习的座右铭,并时刻督促自己向这个方向努力。
《老子》真是包含着无穷的力量和智慧,一个月后,在小姨的指导下,我开始背诵整本《老子》,因为小姨告诉我要想领会《老子》更多的能量和智慧,最好全部背诵下来。
于是我就制定了背诵计划,每天除了背诵7遍双一章外,还要背诵下来《老子》中的其他章篇。
背下来后再背写一遍,第二天背下一章时复习上一章。
《老子》读后感1《老子》又称道德经,它的作者是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老子。
《老子》一书流传到今天已有两千多年,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它的学习和研究,想必也是不计其数了。
那么,为什么老子一书历经两千多年仍有如此多的人去学习,并且一代代地流传下去呢?其原因之一,当然是其内容所富含的哲理性以及其思想的重要性了。
有人认为它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中国哲学的主根;有人认为它是一本讲政治谋略的兵书;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篇长篇哲理诗;而在我看来,它是一本生活百科全书,当中的内容既易读懂又耐人寻味;既富含哲理,又贴近生活,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
《老子》这本书中有太多太多的智慧,仅凭字面上的理解和阅读是完全不够的,必须得要更深入的研读,才能体会和感受其真正的含义。
《老子》一书中,对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其意思是:君子做人做事,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当知道了解某件事可以做才去做,知道某件事不能做就不去做。
而我的理解很简单,“有所为”就是有所作为;“有所不为”是有时候需要放弃。
比如,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固然可以去想,但是一定不要去做;想做而又力不从心的事最好不要做,这也是一种智慧。
所以鸡蛋碰石头的事就应该绕开,应提高眼力,看出美丽面纱下的危险,不为其表象所迷惑。
“有所为”,是人生的希望所在,有了这种希望,再难的路我们也会奋勇前进;“有所不为”,不是为自己什么也不做而找借口,也不是为自己没做出什么成绩而找托词,更不是为自己没有本事做辩护。
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有所不为,要想达到做人的最高境界,就得抛弃所有的杂念。
记得曾有人说过:人的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我们只有一双手,每只手有五个手指头,有时候我们的两只手不能什么都伸出去,因为一只手的五个手指头不能什么都抓住,所以我们应该去抓该抓的、值得抓的东西,就是这个道理。
读完《老子》这本书后,我有很多感触,在学习和生活态度上也有很大的改变。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于宇宙之间,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而我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高中生,激烈的高考竞争使我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来应对没完没了的作业、练习,为此我感到身心疲惫,很多次在脑海中浮现了放弃的念头,但,我并没有放弃,使我重拾信心的是老子所说的那句话:“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老子》读后感1000字(精选5篇)《老子》读后感1今年春,忘了是几月几日,先生拿出三个紫砂杯,让我从中选一个,说是在文化城那边买的。
我一眼看上其中一个上有“修心养性”字样的杯,盖上还有一个小“太极”。
由喜读《道德经》到偏爱与“道”有关的书和物,这就是“爱屋及乌”吧。
《老子》第二十八章我觉得对“修心养性”是有帮助的,他教人顺乎自然、安守清静、无为、不争之心、为天下式。
二十八章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如要解释这段话,就是说:知道要用雄(刚强)的手段保护自己,可却不与人争雄,反而甘心守雌(柔顺),这样,就会如天下溪流归注,得到天下人的归服,最高的不变的德不离散,他更能回返原有的童心(赤子心),达到纯真的境界。
所以有“小儿是神的肯定”之说。
知道要显露表现自己,使人知道自己光明的一面,却不与人争表现,而甘愿隐伏,甘居黑暗。
这样的人能成为天下人的榜样和典范,其最高的不变的德不会出差错和过失,而能返朴归真,回归于纯天然而与道合一(无极乃太极之母)。
知道光荣和富贵的一面,却不与人争光荣与富贵,而甘居耻辱和平常。
这样的人心胸开阔,得天下人的归服,其最高的不变的德是充足的,更能复归于万物的本来,朴是至真至纯的。
朴被破坏,朴散成为具体的器物。
圣人在朴被破坏的基础上,以浑朴的原则建立管理和领导,所以,善治和完美的管理是顺天道,使万物各遂其性而行,也就是依从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主张顺乎自然,一切不要勉强。
人工有损自然,因为天地也是受大自然的驱迫,而不自主的在那里不停的工作。
大自然是什么?便是万能的天道。
所以人当服从天道,不能自作主张。
庄子说:“吾在天地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也就是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为人道之极轨,守不争之德,守住清静、柔弱、抱一、寡欲之心,遵循自然、玄妙的法则修行。
《老子》读后感《老子》读后感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
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
老子说的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
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刘耿立王子猛为悼王。
王子朝杀悼王自立。
晋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为敬王。
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败,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图书亦被带走。
于是,老子遂被罢免而归居。
形势的变化,使老子的地位发生变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转变,由守礼转向反礼。
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后来,他西行去秦国。
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知道老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
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
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飘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
《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
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
最通行的有西汉时道学家河上公,注,三国时魏国哲学家王弼注,还有清朝时魏源的《老子本义》,等等。
道法自然《老子》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道法自然《老子》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道教故里楼观台大兴土木,重修庙宇,规模宏大,器宇轩昂。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教,它把春秋末年的老子抬为开山之祖,老子著有的《道德经》,区区五千字,在世界上,每字平均卖家最高。
《道德经》是老子以出世的精神和理念为当权派写成的气势磅礴的入世名山之作,阐扬"道"和"德"主旨。
老子在挥洒五千字后西出函谷关,不知所向。
后人把老子曾经谈经论道的楼观台作为道教故里,以纪念老子。
秦岭北麓的楼观台古木参天,溪水淙淙,竹林成海,是一处求道成神的仙境。
以前课堂上听老师批评老子思想落后,总希望社会倒退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深入读《道德经》,发现老师误解了老子,我们也在错误的品评老子。
一、老子在哲学上首先提出"道"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道,这种观点直抵宇宙本体。
哲学家和神学家都在思索宇宙本原,中国古代哲学家有"五行"之说,认为宇宙由水木金火土五种物质组成;印度古代神学家认定宇宙由地火水风四种物质构成;西方神学家则认为上帝创生世界。
老子的宇宙生成论和物质构造的直觉猜想,认为天地万物概由阴阳二气和合而成的冲气组成,既不同于一,又不同于二,故称之为三,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与近代西方实证科学中的原子构成学说十分近似。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都在二千五百年前老子的构思当中,实在难能可贵!老子提出的"有无相生,祸福相依"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是先秦时代的.哲学高峰。
二、在政治上,老子反对战争,主张无为而治。
高中语文《老子》四章读后感悟作为一部古代道家经典著作,《老子》自问世以来,历经千年依旧倍受推崇。
本文将对《老子》四章进行阅读感悟的分享。
在阅读《老子》四章之前,我对老子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他的身份是著名哲学家,但是却没有意识到他的思想极大的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感受到了《老子》所呈现出的智慧,并开始从中汲取力量。
《老子》四章,提出了世界万物皆由道所构成的思想。
这种思想传达的信息,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我在阅读中体会到,人类和自然界不应该成为对立的两极,而是应该和谐共存。
每一个人都是世界的一部分,每一个人都没有超越整体的能力,这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
《老子》不仅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认知,同时在文学艺术方面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老子》中的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刻,给读者带来了最纯粹的思想和情感的体验。
更为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具有了更为广阔而深邃的视界。
在《老子》中,我独自体会到了它所表达的道的含义,我理解为道便是一种无形无处不在的存在。
世界上每一件事物,都拥有着它们自己的道。
道既未创建此世界,也未被此世界所创建,它存在于万物之中。
以道为核心的思想,对于人类的认知和美学也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回顾整个阅读过程,我领悟到“不能语言表达”的道,并非仅仅是在诠释道的内涵,更是在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地生活。
感悟道的真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身边的一切事物,并摆脱纷扰的世俗束缚。
总而言之,《老子》四章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经典著作,阅读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重新寻找内心的纯真和本真。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同时也为我们的心灵提供了一种安抚和成长的机会。
⽼⼦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1篇)⽼⼦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1篇) ⽼⼦的哲学被称为“智者的低语”、“滋润⼼灵的⽢泉”。
⼈们看事物多是从正⾯看,⽽⽼⼦却是从反⾯看。
其中“以柔克刚”,就是⽼⼦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世上竞争者取胜之道。
接下来⼩编为你带来⽼⼦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1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道德经读后感篇1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式,事物的产⽣、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观的基本思想。
虽然⽂章⼤部分⽤近乎诗体的语⾔,有些晦涩难懂,但⽤“博⼤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但是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为”,“尊重规律”。
第⼀段“道可道,⼗分道,名可名,⼗分名。
”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能够⽤语⾔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
“名可名,⼗分名。
”说的是能够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的名(但并不永恒)。
“故常⽆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
“此两者,同出⽽异名。
”是说有和⽆这两⽅⾯都同出于道却有不⼀样的名称。
“同谓之⽞”都同样能够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
“⽞之⼜⽞,众妙之门。
”那⾥指的是这种⽞⽽⼜⽞的道是⼀切奥妙的门径。
这⼀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对规律的理解。
在《道德经》⾥,道指的就是规律。
⽽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然的,变化的,不为⼈所控制的。
”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规律。
”这是⼀种⼗分朴素的辩证思想。
全⾯体现了我国古代⼈民对⼤⾃然的探索与思考,⽽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的,是⼗分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仅对中国传统⽂化思想产⽣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切都会顺利,⽽违背规律会得到⼤⾃然的惩罚。
《老子》的道德经感悟读后感《<老子>的道德经感悟读后感》说实话,读《老子》的道德经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场奇妙的冒险。
以前总觉得这种经典古籍肯定晦涩难懂,没想到真正读进去之后,还真有不少让我眼前一亮的地方。
就拿“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来说吧。
一开始,我真是被这几个字绕得晕头转向,啥叫道可道非常道啊?但琢磨久了,好像有点明白了。
这就好像我们生活中的好多事情,真正能说清楚的、能定义明白的,往往不是那个最本质的东西。
比如说爱情,你能准确地说出爱情到底是啥吗?不能吧!那种心里头暖暖的、时时刻刻惦记着一个人的感觉,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这就是“非常道”,真正的道,是没法用简单的言语来完全表达的。
还有“知足者富”这一句,让我想起了我家隔壁的王大爷。
王大爷一辈子没发过大财,就守着自家的小院子,种种菜,养养花。
他的孩子们都挺有出息,在大城市里工作,老想把他接过去享清福,可王大爷就是不愿意。
有人就说他傻,放着好日子不过。
但王大爷总是笑笑说:“我在这小院里,每天能看到自己种的菜长大,能闻到花香,心里踏实,这就够了。
”你看,王大爷这就是知足啊!他不追求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他觉得自己富有。
不像现在好多人,拼命赚钱,买大房子、好车子,可心里还是空落落的。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给我的印象也特别深。
水这东西,看起来柔柔弱弱的,没啥脾气,但其实厉害着呢!它能滴穿石头,能适应各种形状的容器。
这让我想起那次去爬山,半道上遇到一条小溪。
溪水顺着山势往下流,遇到大石头,它就绕过去;遇到小坑洼,它就填满。
一路上不管遇到啥障碍,它都不慌不忙,就这么一直流啊流。
当时我就想,做人要是能像水一样,不硬碰硬,懂得变通,该多好啊!“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让我想到了单位里的小李。
小李这人工作特别踏实,从不和别人争功抢名。
有啥难活儿累活儿,他都主动揽过来,也从不抱怨。
一开始,大家都觉得他傻,光知道干活儿不知道表现。
《老子》读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老子的帮助读后感其一,王蒙的语言太罗嗦,老子的帮助读后感。
也许是王蒙老了,爱絮叨,老年人大都如此;也许是王蒙怕读者不明白他的意思。
总之,他颠三倒四、翻来复去地说了又说,不厌其烦,却让人读着有点烦。
王蒙充分发挥了汉语的优势,而且耐心地把读者想像为小学生,运用了大量的同义词、近义词来解释描述同一件事,让人实在难以忍受。
其二,王蒙还是没有彻悟。
书中,王蒙一再强调自己现在很超脱、很看得开,彻底想明白了。
但字里行间,可以读得出王蒙还是很看不开的,他还是有些火气,有些怨气,象是受了委屈的孩子,虽然想表现得豁达大度一点,但言辞间总还是掩饰不住内心的真实感受;又象是失宠的佳人,虽然想显得淡泊从容一些,但却忍不住为花落而伤春。
读过南怀瑾的《老子他说》,南老则真正是通家,是了家,其言辞柔和,不偏不倚,心态淡定,无欲无求。
王老勉之矣!其三,王蒙的解读并没出什么新意。
王蒙大约也明白这一点,因此他也说明这本书主要是结合个人的感受来谈老子。
如果王老能立足于亲身感受,而不囿于自身感受,舍弃卿卿我我,解悟大道无边,那这书就真有价值了这段话让我想到了钱钟书先生。
“文革”后的学术界,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继往的平静。
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难免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但知他的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是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钱钟书先生在大楼门口遇到别人,也总是面带微笑,点一点头,侧身让对方先走,不管先来后到,不管熟识与否,也不管是不是后生晚辈。
这是一种有内涵的优雅,而这种优雅在有教养的前辈中十分普遍。
钱钟书先生长期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著作等身,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却能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待人谦逊有礼,我想这便是宠而不惊的典范了。
谁都明白,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你有得意的时候,但你不可能永远得意。
你也会有失意的时候,但也不可能永远失意。
《老子》的道德经感悟读后感《<老子>的道德经感悟读后感》《道德经》这部传颂千古的经典之作,宛如一座智慧的宝库,每次翻阅都能让人有新的领悟和收获。
老子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简洁的文字,为我们揭示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以及人生的真谛。
开篇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便让人陷入深深的思考。
它似乎在告诫我们,真正的“道”是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述清楚的,那些能够被轻易定义和描述的,并非永恒不变的“道”。
这让我意识到,在生活中,许多事物的本质往往隐藏在表象之后,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和体会,而不能仅仅依赖于表面的言语和定义。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展示了老子对于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深刻洞察。
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绝对的有或无、难或易、长或短、高或下。
成功与失败、快乐与痛苦、富裕与贫穷,这些看似对立的概念,其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当我们处于困境时,不应绝望,因为困境中往往蕴含着转机;而当我们身处顺境时,也不能骄傲自满,要警惕可能隐藏的危机。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的品质给了我极大的启示。
水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功争利,总是流向低处,甘愿处于人们所厌恶的地方。
这让我想到,做人也应该像水一样,拥有包容、谦逊和无私的品质。
在与人相处时,多为他人着想,不与人争斗,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
同时,水的适应能力也值得我们学习,它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的形态,无论遇到什么阻碍,都能坚定地向前流淌。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只有像水一样灵活适应,才能不断前行。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让我明白了了解他人固然重要,但了解自己才是真正的智慧。
能够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量,能够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目光放在与他人的比较和竞争上,却忽略了对自己内心的审视。
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思想和情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我超越。
《老子》十一章的读后感5篇《老子》十一章的读后感篇1其实我还是第一次读道德经呢,因为班主任这此布置的作业,没方法硬着头皮去图书馆借了本道德经,从读书馆回来的路上,拿着那本道德经,我忽然间觉得这本书该是我应该早去读的,看着封面上的几个大字,豁然间心境一片舒坦,终究是何由,我至今也不懂?道德经应该说分红上下两部,上部道,下部德。
(长沙马王堆出土过上德下道的版本,不过公认是上道下德)依照这种划分,我们来分开来看它。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
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义,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能够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义就是,万物都是逐渐生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慢慢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且不说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论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我们就不难晓得。
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偏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面。
读了《道德经》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
“天长日久。
天地所以持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义是说天长日久,天地之所以能持久,是由于它们不为本人而生息,自但是然的存在,所以才干持久。
所以说圣人把本人置于后,反而遭到推崇,把本人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本身。
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干构成就了他本人。
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本人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收缩的经济时期,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
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道德经》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需你用心去读去了解,你会发现当中的道理我岂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涵养,是辩证的。
读老子《道德经》有感读后感1000字读老子《道德经》有感-读后感1000字导语:《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下面是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道德经》通篇潜藏的一个主题意识是,反对技巧,反对知识、反对乱为,主张静待事务自身的开展,自然成。
道家强调乱用知识、乱用技巧、乱用智力,是很危险的事情。
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根本特征。
主张靠事物开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劳而获,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几千年来,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视为保守、甚至反动。
我现在认为这种看法可能是不识货的表达。
道家强调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的根底是认为大自然自身会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开展,顺着自然本有的开展事态、追随自然的节奏是最聪明的做法。
乱思、乱想、乱研究、乱动颠倒了本末,把人的参与视为自然开展的主要条件,其实事物的开展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没有人的干预就能自然开展下去,如果人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最合理的自然开展。
一个“有知者”在干预自然的过程中,造成的麻烦比产生的利益大得多!人类那点可怜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缺乏败事有余!我个人认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学,对投资有强大的指导意义。
道家强调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逻辑和规那么后,必须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须少做少为,少思少想,别求知、别开展智力、别开展技巧。
严格来讲,道家这个思想对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
但是对投资来讲,道家的这些观点是最正确的。
投资你想得越多,出错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赔钱的风险越大,掌握的知识越多,自以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觉得自己聪明,乱为乱动的可能性越大。
所以,少掌握点知识,能不做尽量不做,投资成绩自动提高。
你知道终极的总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质性逻辑和法那么就可以,其他的东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
圣人不为大《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个与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观念:“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读后感1000字_1000字读后感
《老子》又称道德经,它的作者是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老子。
《老子》一书流传到今天已有两千多年,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它的学习和研究,想必也是不计其数了。
那么,为什么老子一书历经两千多年仍有如此多的人去学习,并且一代代地流传下去呢?其原因之一,当然是其内容所富含的哲理性以及其思想
“有所为”,是人生的希望所在,有了这种希望,再难的路我们也会奋勇前进;“有所不为”,不是为自己什么也不做而找借口,也不是为自己没做出什么成绩而找托词,更不是为自己没有本事做辩护。
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有所不为,要想达到做人的最高境界,就得抛弃所有的杂念。
记得曾有人说过:人的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我们只有一双手,每只手有五个手指头,有时候我们的两只手不能什么都伸出
去,因为一只手的五个手指头不能什么都抓住,所以我们应该去抓该抓的、值得抓的东西,就是这个道理。
读完《老子》这本书后,我有很多感触,在学习和生活态度上也有很大的改变。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于宇宙之间,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而我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高中生,激烈的高考竞争使我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来应对没完没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