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课堂】 《游园》教学设计(2)-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 格式:docx
- 大小:27.59 KB
- 文档页数:5
目录•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分析与解读•学情分析与策略选择•教学过程与活动安排•评价方式与标准制定•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游园》一文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汤显祖及其创作背景。
鉴赏《游园》中的曲词,感受其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学习并掌握文中涉及的文学常识和修辞手法。
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性思考和表达。
培养学生珍视传统文化、传承经典的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体会《游园》中的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戏曲的兴趣和热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游园》的主旨和情感内涵,鉴赏其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曲词中的意象和韵味,感受其独特的审美魅力。
同时,由于古文语言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学生在理解文意和表达思想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帮助。
教材分析与解读《游园》背景及作者简介《游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中的一折,写的是杜丽娘与柳梦梅在梦中于花园相会的故事。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江西临川人,明代著名剧作家、文学家。
他的戏曲作品以《牡丹亭》最为著名,与《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为“临川四梦”。
文本内容梳理与赏析文本内容《游园》一折通过描绘杜丽娘在春日游园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她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自由爱情的向往。
赏析重点该折戏曲文辞优美,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环境烘托,成功塑造了杜丽娘这一经典形象。
主题思想阐释爱情主题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梦中相会,表达了作者对真挚爱情的赞美和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人生哲理作品通过杜丽娘的形象,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人性的尊重。
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艺术特色《游园》一折以抒情为主,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环境烘托,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新教材高一必修下册《游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教材高一必修下册《游园》章节,详细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诗句翻译、主题思想分析、艺术特色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内诗词《游园》的背景、生字词、诗句翻译及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诗词的艺术魅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诗句的深入理解和主题思想的把握。
教学重点:诗歌的背景、生字词、诗句翻译、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和音乐,带领学生进入游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及诗歌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时空背景。
3. 生字词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课内生字词,为理解诗句打下基础。
4. 诗句翻译:逐句翻译诗句,解释难点,确保学生正确理解诗意。
6. 艺术特色探讨: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7.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8. 随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反馈纠正。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背景2. 生字词3. 诗句翻译4. 主题思想5. 艺术特色6. 例题解析7. 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翻译诗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分析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的艺术特色。
2. 答案:(1)诗句翻译: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的地方,禅房前后花木繁茂。
(2)艺术特色:通过对仗、意象等手法,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字词学习2. 诗句翻译3. 主题思想分析4. 艺术特色探讨5.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一、生字词学习1. 曲径通幽(qū jìng tōng yōu)2. 禅房花木深(chán fáng huā mù shēn)3. 山重水复(shān chóng shuǐ fù)4. 柳暗花明(liǔ àn huā míng)二、诗句翻译1. 保持原诗的意境和情感,避免直译。
古诗词诵读《游园【皂罗袍】》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游园·皂罗袍》教案及逐字稿【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品味戏曲语言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关注戏曲中的人物个性,体味杜丽娘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生活的诉求。
审美鉴赏与创造:提高鉴赏戏曲的能力,在诵读中体会戏曲语言的抒情性与音韵美文化传承与理解:体味杜丽娘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体会戏曲艺术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教学重难点】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体会戏曲语言的抒情性和音韵美【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问答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这学期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想必已经发现其中经常穿插着《牡丹亭》和《西厢记》的影子,在二十三回中,就有一个黛玉回房路过梨香院听到有人在唱《牡丹亭》的唱词的情节,这段正好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皂罗袍】的曲词。
而二十三回的标题叫做:“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这个警,其实也是一种情感上的启蒙,正如《牡丹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一样”,戏里戏外都唤起了人们对于最原始的情感的需要,这也是它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啊。
虽然我们早读已经读过很多遍了,但是我相信很多同学对他的背景,表达的思想还是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的,所以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这段曲词。
二、教学目标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教学目标。
三、作者简介·汤显祖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作者其人。
汤显祖,明代戏曲作家。
而关汉卿是元代的戏曲家。
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作家。
与莎士比亚同时代,一在东方,一在西方,遥相呼应,都是剧坛泰斗。
所以也有人把他称为是“东方的莎士比亚”,关汉卿也被称为是“中国的莎士比亚”,拓展一下,既然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都是同时代的人,他们的思想,戏剧又什么区别呢?为什么这一时期东西方都诞生了这样伟大的戏剧家,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研究一下。
《游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2.品味戏曲语言,反复诵读,体会唱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感受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鉴赏戏曲的能力。
3.体味杜丽娘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戏曲语言,反复诵读,体会唱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感受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鉴赏戏曲的能力。
难点体味杜丽娘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2.问答法3.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活动过程:【导入】《红楼梦》视频导入【任务一:作者作品】1.作者介绍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
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
汉族,江西临川人。
与莎士比亚同时代,一在东方,一在西方,遥相呼应,都是剧坛泰斗。
他的剧作"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中《牡丹亭》影响最大。
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益处惟在牡丹"。
2.作品介绍《牡丹亭》原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共五十五出。
《牡丹亭》与《西厢记》、《窦娥冤》、《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女主人公杜丽娘长得天生丽质而又多情善感。
她到了豆蔻年华,正是情窦初开的怀春时节,却为家中的封建礼教所禁锢,不能得到自由和爱情。
忽一日,她那当太守的父亲杜宝聘请一位老儒陈最良来给她教学授课,这位迂腐的老先生第一次讲解《诗经》的“关关雎鸠”,即把杜丽娘心中的情丝触动了。
数日后。
杜丽娘到后花园踏春归来,困乏后倒头睡在了床上。
不一会见一书生拿着柳枝来请她作诗,接着又将她抱至牡丹亭成就了云雨之欢。
待她一觉醒来,方知是南柯一梦。
此后她又为寻梦到牡丹亭,却未见那书生,心中好不忧闷。
渐渐地这思恋成了心头病,最后药石无治竟然死去了。
其父这时升任淮扬安抚使,临行将女儿葬在后花园梅树下,并修成“梅花庵观”一座,嘱一老道姑看守。
2024年(教学精品《游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九单元《游园》一课。
内容包括了《游园》全文的阅读与理解,重点分析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园林特点、游览体验以及作者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游园》一文的字词、句式及文章结构。
2. 领悟作者游园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园林特点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分析作者游园的情感变化及表达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游园》课文朗读录音、学习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著名园林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园林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课。
2. 朗读课文:播放《游园》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 讲解课文:(1)分析文章背景: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解析文章内容:详细讲解课文,分析园林特点、游览体验及作者情感表达。
(3)随堂练习:针对文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讲解,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游园中的美好景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板书设计1. 《游园》2. 内容:(1)文章背景(2)园林特点(3)游览体验(4)作者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根据课文内容,描绘一幅游园图,并配以文字说明。
(3)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结合具体句子进行解释。
2. 答案:(1)文章主题:表达作者对美好景色的喜爱及游园的愉悦心情。
(2)游园图:略。
(3)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推荐阅读:推荐与园林相关的文章,加深学生对园林文化的了解。
(2)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园林,亲身感受园林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游园》学历案(教案+学案)-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统编版同步学历案(必修下册)教学目标:1. 了解《游园》的作者及其作品背景;2. 理解《游园》的情节、主旨和艺术特色;3. 能准确地朗读出《游园》的诗句;4. 形成批判性的阅读思维;5.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游园》的情节、主旨和艺术特色;2. 形成批判性的阅读思维。
教学难点:1. 形成批判性的阅读思维。
教学方法:听说读写综合法、课堂导学法、情景模拟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通过翻译《游园》的名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 通过展示《游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所描述的内容;3. 提问,如:你们都去过园林游玩吗?你们对园林游玩有什么看法?Step 2:阅读文本并理解(50分钟)1. 分析作者及作品背景。
(1)提问:你们知道《游园》的作者是谁吗?他是什么时候写的这首诗?什么背景下写的?(2)让学生开放式阅读文本,学生自主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我的想法”。
2. 理解《游园》的情节和主旨。
(1)对于诗歌中所描绘的场景,学生们边读边想象,最后进行归纳整理,体验文本所传递的情感和氛围。
(2)分析诗中作者的情感变化,思考其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3. 朗读诗歌,体验文学艺术。
(1)边朗读边体验作者的感情变化,研究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2)组织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诗意。
Step3:文本解析(25分钟)1. 学生身份转化制,学生将自己的“我的想法”反馈给教师,并进行讨论。
2.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解析诗歌中的词句、修辞手法等,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Step4:反思交流(10分钟)1. 让学生对此次课程进行小结;2. 提出反思问题,如:课堂中,你们最喜欢的是哪个环节?对于对诗歌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理解?学生自习时间(10分钟)黑板设计:游园唐林则徐晴午舒唐服,霜晨笑峰峦。
新教材高一必修下册《游园》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新教材高一必修下册《游园》一课。
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二章第五节《诗意栖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游园”部分,详细探讨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艺术特色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特别是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和审美价值。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是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艺术风格和造园手法。
2.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分析《游园》中的经典案例,提高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美的感知和评价。
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理解园林艺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和审美理念的理解。
教学重点:园林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艺术特色的识别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园林图片、模型、相关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苏州拙政园的图片,引出“游园”的话题,讨论园林中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展示图片,学生观察并发表看法。
教师点评,引出本课主题。
2. 知识讲解:讲解园林的历史背景,介绍苏州园林的发展脉络。
分析造园艺术,通过案例讲解苏州园林的布局、建筑、山水等元素。
3. 实践情景引入:观看苏州园林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园林的意境美。
分组讨论,分析园林中体现的设计理念和审美价值。
4.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分析苏州留园的造园特点。
5.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分析其他园林案例。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历史背景造园艺术审美价值2. 苏州园林特点设计理念布局特点建筑风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比较分析苏州拙政园和留园的造园艺术。
答案要点:包括两园的历史背景、设计理念、布局特点、建筑风格等。
2. 拓展延伸: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园林,绘制其平面图并分析其设计理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评估学生对园林艺术的理解程度。
游园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牡丹亭》剧情、了解明清传奇;2、了解作者及其戏剧主张,了解写作背景并理解杜丽娘的形象意义;3、赏析戏曲语言的特色;4、理解“融情于景”“呼告”等艺术手法;5、背诵默写《游园》《窦娥冤·滚绣球》《长亭送别之端正好+耍孩儿》导入《红楼梦》节选(第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这里黛玉见宝玉去了,听见众姐妹也不在房中,自己闷闷的。
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外,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道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
虽未留心细听,偶然两句听到耳朵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
”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
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
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一、文化常识积累(一)作者及戏剧主张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海若、海若士,晚年号茧翁,自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作家。
出身于书香之家,十三岁起受业于乡人徐良溥、罗汝芳,从罗汝芳处接受了王学左派思想。
二十一岁中举,并以善写时文而名播天下,被称为当代举业八大家之一。
一生经历嘉靖、隆庆、万历三个时代,那正是朝廷腐败、社会动荡的明代中晚期。
理学束缚思想,压抑人性,假道学大行其道,崇尚务虚;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兴起,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有所松动,思想趋于活跃;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怀疑程朱理学的思潮,新的观念逐渐形成。
(教学精品《游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游园》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游园》的阅读理解,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局部分析;学习生词、短语和句型;体会作者通过描绘景物抒发情感的表达方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体会作者情感。
2. 学习并掌握本课生词、短语和句型,提高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分析,以及作者情感的表达。
2. 教学重点:生词、短语和句型的学习,以及对自然景观的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游园图片,引发学生对游园话题的兴趣,进而引入课文学习。
a. 让学生描述图片中的景物,培养观察力。
b. 学生分享游园经历,激发学习热情。
2. 阅读课文a. 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b. 逐段分析,讲解生词、短语和句型。
c. 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体会作者情感。
3.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游园之美的表达方式。
a. 景物描绘的作用和方法。
b. 情感的抒发与景物之间的关系。
4. 随堂练习:仿写一段游园景物描绘,抒发自己的情感。
5. 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优美句子,进行欣赏和借鉴。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游园2. 生词、短语和句型3. 文章结构及作者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并解释课文中5个生词。
b. 仿写一段游园景物描绘,抒发自己的情感。
2. 答案:a. 生词解释:略b. 仿写段落: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生词、短语和句型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游览公园或景点,观察并描绘景物,尝试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式,提高写作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体会作者通过描绘景物抒发情感的表达方式”。
《游园》教学设计课文简介:《游园》是选自《牡丹亭》第十出《惊梦》前半部。
从情节看,“游园”是杜丽娘冲破礼教牢笼的第一个实际行动,是杜丽娘由生到死的关键。
【皂罗袍】是《游园》的高潮,刻画了杜丽娘千回百转的心态变化。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疏通疑难字词,读懂台词。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汤显祖及《牡丹亭》;从人物台词中深入理解杜丽娘形象特征。
3、审美鉴赏与创造:熟悉戏曲语言,品味曲词之妙和人物的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知中国古典文化的抒情传统,追寻作品包蕴的文化基因。
教学重点:读懂台词,理解杜丽娘形象特征教学难点:品味曲词之妙和人物的情感。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者简介汤显祖(1550—1616)明代戏曲作家。
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晚号茧翁,自署清远道人。
临川人(今江西临川)。
代表作:《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合称“临川四梦”)。
汤显祖最得意,影响最大的当数《牡丹亭》。
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汤显祖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12岁的诗作即已显出才华。
明代社会科举考试成了上层统治集团营私舞弊的幕后交易,成为确定贵族子弟世袭地位的骗局,而不以才学论人。
万历五年、八年两次会试,当朝首辅张居正要安排他的几个儿子取中进士,为遮掩世人耳目,又想找几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作陪衬。
他打听到海内最有名望的举人无过于汤显祖和沈某等人,就派人去笼络他们。
但汤显祖洁身自好,一无所动。
他虽然并不反对张居正的政治改革,但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憎恶这种腐败的风气,因而先后两次都严峻地拒绝了招揽。
结果汤显祖名落孙山。
而且,在张居正当权的年月里,他永远落第了。
但因此,汤显祖却以高尚的人格和洁白的操守,得到海内人士的称赞。
2、文体知识从戏剧形式上看《牡丹亭》属于传奇。
明清传奇与元杂剧的区别:(1)杂剧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
(2)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但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传奇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
动作在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
(3)音乐上,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
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
(4)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细。
杂剧的主角是末、旦,传奇的角色是生、旦。
传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总之,明清传奇与元杂剧相比,规模更宏大,曲调更丰富,角色分工更细致,形式更自由灵活,因此更便于表现生活。
3、影响《牡丹亭》问世之后立刻广为流传,以至“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万历年间,江南才女冯小青曾在幽居水阁的凄寂生活中写下这样的诗句:“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
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可见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中青年女性的普遍处境。
一、细读《皂罗袍》1、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姹紫嫣红——美丽娇艳的鲜花开遍的迷人春色;断井颓垣——井干涸、回填,院墙坍塌,残缺不全,一片破败的景象。
“姹紫嫣红”的迷人春色与“断井颓垣”的荒废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杜丽娘从“姹紫嫣红”看到了自己青春的生命,而“断井颓垣”象征着那阴冷的生活环境。
明媚的春光被辜负,自己美丽的青春也只能在深闺中埋没!“原来”,“似这般”“都付与”几个词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带有无限的感叹和惋惜。
2、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直抒胸臆。
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这无限哀怨。
“奈何天”“谁家院”六个字里凝聚着杜丽娘对命运的感伤,是痛苦的心声。
杜丽娘面对良辰美景,而无赏心乐事,只有寂寞苦闷、无限哀怨。
“姹紫嫣红”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对仗工整,语言华美。
对比中蕴涵着对封建礼教和社会环境的强烈不满。
3、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这是杜丽娘想象中更开阔的春景:雕梁画栋,飞阁流丹;云燕霞蔚,碧瓦亭台,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
从狭小的园内扩展到寥廓的境界,正是女主人公心所向往的广阔天地。
这画面中,融进了追求,也融进了惆怅。
4、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锦屏人”深闺中人;“韶光”,春光,也指自己年华。
这句意是,我这深闺女子太辜负这美好春光。
总评:杜丽娘出生于官宦家庭,从小受封建家长的管束和封建礼教的压抑。
盛开的百花,绚烂的色彩,开启了他的心扉。
这段曲词细腻生动地描摹了一个少女青春萌动时的微妙心理,情真意切。
联系课外名著阅读:《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就曾用这支曲子来烘托刻画林黛玉的心理:“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二、拓展:《牡丹亭》主要情节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
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杜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
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
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
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
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
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
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
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
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
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
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三、《游园》六支曲子概览《游园》共六支曲子,前三支写出游之前,后三支写游园及回归。
作者描绘了一幅幅万花璀灿、莺歌燕舞、烟水画船、雨丝风片浓重不一的彩墨画面。
既刻画了杜丽娘美丽娴雅的人物形象,又描写了她晶莹纯碧的内心世界,更细致地表现了一个少女心灵上的徬徨苦闷。
【绕地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
(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乱煞年光遍:到处都是缭乱的春光。
贴:贴旦,次要女角。
沉烟:香料的一种。
【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
(贴)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栏。
(旦)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贴)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
(旦)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贴)分付了。
(旦)取镜台衣服来。
(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镜台衣服在此。
梅关:指大庚岭。
宜春髻子:相传是立春那天妇女的一种发髻装饰,上贴“宜春”字样。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遍。
(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晴丝:晴日烟气。
没揣:没想到。
菱花:指镜子。
彩云:指发卷。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zan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翠生生:言色彩鲜艳。
出落:衬托出。
茜:茜红色。
艳晶晶花簪八宝填:镶着各种宝石光闪闪的簪子。
八宝,泛指各种珍宝。
填,镶嵌。
爱好是天然:意为爱美是天性使然。
三春好处:比喻自己青春貌美。
“惜花”句:《开元天宝遗事》载,宁王惜花,以红丝串起金铃系在花梢上,有鸟鹊飞来,即拉铃驱之。
这里设想因担心小金铃牵拉过多伤到花而心疼。
【皂罗袍】(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闺中人)忒(tui太)看的这韶光贱!【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
春香呵,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燕莺呵!(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
啼红了杜鹃:开满红色杜鹃花。
荼蘼(mí):一种灌木,花白色,有香气。
剪:剪刀声。
呖呖li:象声词,鸟叫声。
【隔尾】(旦)观之不足由他缱(留恋),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四、布置作业完成《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