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测量级别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3
变形监测采用哪个等级,主要按下列方法确定。
(1)以高层建筑阶段平均变形量为依据;(2)以某些固定值为依据;(3)以高层建筑最小变形值为依据;(4)以预估变形量或变形速度为依据;(5)以地基允许变形值为依据。
在实际监测中,通常根据高层建筑的地基允许变形值来推算,高层建筑的地基允许变形值一般是由设计单位给定的或者由相应的建筑规范规定的。
地基允许变形值包括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和局部倾斜四种。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规定,常用的高层建筑地基允许变形值,可以求出相应的允许变形量,根据实际情况取其就得到应该采用的测量精度。
由此可进一步确定采用的观测手段、仪器设备等,也为监测网网形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
经过广大测量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近30年的共同努力,在变形监测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发挥了实用效益。
以我国为例:①利用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反演论,于1993年准确地预测了1996年发生在丽江大地震。
②1985年6月12日长江三峡新滩大滑坡的成功预报,确保灾害损失减少到了最低限度。
它不仅使滑坡区内457户1371人在活泼前夕全部安全撤离,无一伤亡,而且使正在险区长江上下游航行的11艘客货轮船及时避险,免遭灾害。
为国家减少直接经济损失8700万元,被誉为我国滑坡预报研究史上的奇迹。
③隔河岩大坝外观变形GPS自动化监测系统在1998年长江流域抗洪峰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确保了安全度汛,避免了荆江大堤灾难性分洪。
科学、准确、及时地分析和预报工程及工程建筑物的变形情况,对工程建筑物id施工和运营管理极为重要,这一工作术语变形监测的范畴。
由于变形监测涉及到测量、工程地质、水文、结构力学、地球物理、计算机科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因此,它是一项跨学科的研究,并正向着边缘科学发展。
也已经成为测量工作者和其他学科专家合作的研究领域。
神经网络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
半个多世纪以来,它经历了一条由兴起到衰退、又由衰退到兴盛的曲折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 初始发展阶段: 1943年,心理学家W.S.McCulloch和数学家W.Pitts在研究生物神经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简单的人工神经元模型,即后来所谓的“M-P模型”,虽然M-P模型过于简单,且只能完成一些简单的逻辑运算,但它的出现开创了神经网络研究的先河,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依据;1949年心理学家D.O.Hebb发表了论著《行为自组织》提出了Hebb学习律;1957年,F.Rosenblatt提出了著名的感知器模型,这是一个真正的人工智能网络,它确立了从系统角度研究神经网络的基础;1960年,B.Widrow和M.E.Hoff提出了自适应线性单元网络,同时还提出了Widrow-Hoff学习算法,即后来的LMS算法。
2.0.6 对一个实际工程,变形测量的精度等级应先根据各类建(构)筑物的变形允许值按本规程第3、4章的规定进行估算,然后按以下原则确定∶1当仅给定单一变形允许值时,应按所估算的观测点精度选择相应的精度等级:2当给定多个同类型变形允许值时,应分别估算观测点精度,并应根据其中最高精度选择相应的精度等级;3当估算出的观测点精度低于本规程表2.0.5中三级精度的要求时,宜采用三级精度;4对于未规定或难以规定变形允许值的观测项目,可根据设计、施工的原则要求,参考同类或类似项目的经验,对照表2.0.5的规定,选取适宜的精度等级。
2.0.7 变形测量的观测周期应符合下列要求:1对于单一层次布网,观测点与控制点应按变形观测周期进行观测;对于两个层次布网,观测点及联测的控制点应按变形观测周期进行观测,控制网部分可按复测周期进行观测。
2变形观测周期应以能系统反映所测变形的变化过程且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根据单位时间内变形量的大小及外界因素影响确定。
当观测中发现变形异常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3控制网复测周期应根据测量目的和点位的稳定情况确定,一般宜每半年复测一次。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适当缩短观测时间间隔,点位稳定后可适当延长观测时间间隔。
当复测成果或检测成果出现异常,或测区受到如地震、洪水、爆破等外界因素影响时,应及时进行复测。
4变形测量的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适当增加观测量,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
5不同周期观测时,宜采用相同的观测网形和观测方法,并使用相同类型的测量仪器。
对于特级和一级变形观测,还宜固定观测人员、选择最佳观测时段、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观测。
2.0.8 建筑变形测量,除使用本规程规定的各种方法外,亦可采用能满足本规程规定精度要求的其他方法。
3 高程控制3.1 网点布设3.1.1 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对于建筑物较少的测区,宜将控制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对于建筑物较多且分散的大测区,宜按两个层次布网,即由控制点组成控制网、观测点与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3.0.1 下列建筑在施工和使用期间应进行变形测量:1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2 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3 加层、扩建建筑;4 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5 需要积累经验或进行设计反分析的建筑。
3.0.3建筑变形测量工作开始前,应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的等级和要求、变形类型、测量目的、任务要求以及测区条件进行施测方案设计,确定变形测量的内容、精度级别、基准点与变形点布设方案、观测周期、仪器设备及检定要求、观测与数据处理方法、提交成果内容等,编写技术设计书或施测方案。
3.0.4建筑变形测量的级别、精度指标及其适用范围应符合表3.0.4的规定。
3.0.5建筑变形测量精度级别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基基础设计为甲级的建筑及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变形测量工程,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规定的建筑地基变形允许值,分别按本规范第3.0.6,条和第3.O.7条的规定进行精度估算后,按下列原则确定精度级别:1) 当仅给定单一变形允许值时,应按所估算的观测点精度选择相应的精度级别;2) 当给定多个同类型变形允许值时,应分别估算观测点精度,根据其中最高精度选择相应的精度级别;3) 当估算出的观测点精度低于本规范表3.0.4中三级精度的要求时,应采用三级精度。
2) 受基础施工影响的位移、挡土设施位移等局部地基位移的测定中误差,不应超过其变形允许值分量的1/20。
变形允许值分量应按变形允许值的1/2采用;3) 建筑的顶部水平位移、工程设施的整体垂直挠曲、全高垂直度偏差、工程设施水平轴线偏差等建筑整体变形的测定中误差,不应超过其变形允许值分量的l/10;4) 高层建筑层间相对位移、竖直构件的挠度、垂直偏差等结构段变形的测定中误差,不应超过其变形允许值分量的1/6;5) 基础的位移差、转动挠曲等相对位移的测定中误差,不应超过其变形允许值分量的1/20;6) 对于科研及特殊目的的变形量测定中误差,可根据需要将上述各项中误差乘以1/5—1/2系数后采用。
建筑变形测量的级别是指根据测量的目的、方法和精度要求将建筑变形测量分为不同
的等级。
常见的建筑变形测量级别一般分为以下几个:
一级变形监测:一级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相对较高,适用于对建筑物结构整体变形、
地基沉降等进行较为精确的监测。
通常需要采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和方法,如全站仪、测斜仪等。
二级变形监测:二级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相对较低,适用于对建筑物局部变形、土体
位移等进行较为简化的监测。
通常需要采用常规的测量仪器和方法,如水平仪、测距
仪等。
三级变形监测:三级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较低,适用于对建筑物整体变形、地基沉降
等进行初步的监测。
通常采用简化的测量仪器和方法,如水准仪、刷线仪等。
需要注意的是,建筑变形监测的级别是根据测量的目的和精度要求来划分的,并非严
格的标准化分类。
具体的测量级别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整和确定。
在进行
建筑变形测量之前,应根据具体项目的要求制定详细的测量方案,确保测量结果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
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指标及评定方法摘要:本文结合相关标准,探讨了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指标的含义及其估算方法,并对沉降观测结果的精度评定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评定;精度指标0 引言沉降观测的精度要求取决于观测的目的、该建筑物的允许变形值以及建筑物的结构与基础类型[1]。
由于沉降观测的精度直接影响到观测成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因此精度指标的确定及评定是沉降观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然而,在现实工作中,建筑物沉降观测的精度评定经常被忽视,不少测量工作者甚至不清楚精度指标的含义及精度评定的方法。
本文结合标准《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gj32/j18-2006及《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的要求,对建筑物的精度指标及评定进行深入探讨,弄清精度指标的概念及精度评定的方法。
1 基本概念在测量中,由于受到测量仪器、观测者、外界条件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产生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测量误差分为偶尔误差和系统误差两大类,所谓精度,就是描述偶然误差分布的参数,精度越高,表示偶然误差的离散度越小,观测成果越可靠,反之亦然。
为了衡量观测精度的高低,利用一些数字反映误差分布的离散程度,这些数字称为衡量精度的指标,较常用的精度指标为方差和中误差,计算公式如下:(1)(2)方差和中误差是表征精度的绝对数字指标,权、协因数(权倒数)则是表征精度的相对数字指标。
设有观测值,对应的方差为,如选定任一常数,协因数的计算公式为:(3)则称为的协因数或权倒数,为单位权中误差。
对于水准测量,常用每公里观测高差中误差或者每测站高差中误差作为单位权中误差。
2 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指标及评定方法2.1 精度指标根据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要求,建筑沉降观测的精度级别、指标如下表所示[2]:表1 沉降观测的级别、精度指标及其适用范围精度级别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mm)主要适用范围特级±0.05 特高精度要求的特种精密工程的变形测量一级±0.15 地基基础设计为甲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重要的古建筑物和特大型市政桥梁等变形测量二级±0.50 地基基础设计为甲、乙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场地滑坡测量;重要管线的变形测量;地下工程施工及运营中变形测量;大型市政桥梁变形测量等三级±1.50 地基基础设计为乙、丙级建筑的变形测量;地表、道路及一般管线的变形测量;中小型市政桥梁变形测量等考虑到沉降测量的自身特点及其小范围测量的环境,同时为了便于使用和数据处理,选用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作为精度指标。
如何设置拨号连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收费标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三十五--变形测量2010-11-28 14:23:50| 分类:注册测绘师|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2、变形测量方案设计(1)基本要求变形测量工作开始前,应收集相关的地质和水文资料及工程设计图纸,根据变形体的特点、变形类型、测量目的、任务要求以及测区条件进行施测方案设计,确定变形测量的内容、精度级别、基准点与变形点布设方案、观测周期、观察方法和仪器设备、数据处理分析方法、提交变形成果内容等,编写技术设计书或施测方案。
变形测量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一般应采用国家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或所在地方使用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但也可采用独立系统。
当采用独立系统时,必须在技术设计书和技术报告书中明确说明。
变形观测周期的确定应以能系统的反应所测变形体的变化过程、且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并综合考虑单位时间内变形量的大小、变形特征、观测精度要求及外界因素影响情况。
对高精度变形监测网,应该同时顾及精度、可靠性、灵敏度及费用准则进行监测网的优化设计,以确定可靠和经济合理的观测方案。
在变形测量过程中,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即刻通知工程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采取相应的措施:(a)变形量达到预警值或接近极限值;(b)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c)变形体、周边建(构)筑物及地表出现异常,如裂缝快速扩大等。
(2 )变形测量等级与精度变形测量的等级与精度取决于变形体设计时允许的变形值的大小和进行变形测量的目的。
目前一般认为,如果观测目的是为了使变形值不超过某一允许的数值从而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则其观测的中误差应小于允许变形值的1/10~1/20;如果观测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其变形过程,则其观测精度还应更高。
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规定的变形等级和精度要求如表1所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Code for deformation measurementof building and structureJGJ8—2007J719—2007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 0 0 8 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710号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的公告现批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 8—2007,自2008年3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3.0.1、3.0.1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7年9月4日前言根据建设部建标[2004]66号文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外先进标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原《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进行了修订。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符号和代号;3.基本规定;4.变形控制测量;5.沉降观测;6.位移观测;7.特殊变形观测;8.数据处理分析;9.成果整理与质量检查验收。
修订的内容是:1.将标准的名称修订为《建筑变形测量规范》;2.增加了第2、7、9章和第4.5、4.8、6.4节及附录C;3.将原第2章作较大的修改后成为目前的第3章;4.将原第3、4章修改并合并为目前的第4章;5.在第4、5、6章中分别增加“一般规定”一节;6.将原第6章中的日照变形观测、风振观测和裂缝观测放人第7章;7.对原第7章作了较大的修改和扩充后成为目前的第8章;8.对有关技术要求和作业方法等作了较为全面的修订;9.设置了强制性条文。
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进行解释,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规范主编单位: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北京东直门内大街177号,邮政编码:100007)本规范参编单位: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深圳市勘察测绘院有限公司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武汉市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长沙市勘测设计研究院重庆市勘测院北京威远图数据开发有限公司本规范主要起草人:王丹陆学智张肇基潘庆林王双龙王百发刘广盈张凤录严小平欧海平戴建清谢征海陈宜金孙焰1 总则1.0.1为了在建筑变形测量中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范。
变形监测:是对监测的对象或物体进行测量以确定其空间位置及内部形态随时间的变化特征。
又称为变形观测或变形测量。
形态监测:是对建筑物的点、线、面、体的形态变化检测倾斜监测:监测体的竖向中心线在不同高度的点对其相应底部点的偏移现象称为倾斜挠度监测:是对建筑物的基础、上部结构或构件等在弯矩作用下因挠度引起的垂直于轴线的线位移监测裂缝监测:主要对裂缝的分布位置、走向、长度、宽度、深度及其变化情况实施监测。
振动监测:是对监测体在动荷载的作用下产生的变形进行检测。
变形允许值:建筑物能承受而不至于产生损害或影响正常使用所允许的变形值变形速率:单位时间的变形量监测周期:前后两次监测的时间间隔监测频次:单位时间内的检测数监测报警值:为保证工程结构质量和安全,以及周边环境安全,对检测对象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异常所设定的警戒值建筑变形:建筑的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及其场地受荷载和环境影响作用而产生的形状或位置变化现象。
基坑:为进行建筑物基础、地下建筑物施工所开挖行成的地面以下空间沉降差:同一建筑物的不同部分同一时间段的沉降量差值基准点:为进行变形监测而布设的稳定的、需长期保存的测量控制点工作基点:为直接观测监测点而在现场布设的相对稳定的测量控制点监测点:直接或间接布设在监测体敏感位置上能反应其变形特征的测量点基坑支护结构:为保证基坑开挖和地下结构的施工安全以及保护基坑周围环境,对基坑侧壁进行临时支挡、加固的一种结构体系建筑边坡:在建筑场地及其周围,由于建设工程开挖或填筑施工所形成的人工变坡或对建筑物安全或稳定有不利因素的自然边坡锚杆:将拉力传至稳定岩土层的构件沉降监测常采用的方法:精密水准测量、精密三角高程测量、液体静力水准测量、GNSS测量水准位移监测方法:基准线法(视准线法、激光准直法、引张线法)精密导线法(无定向导线测量、弦矢导线法)交会法变形监测目的:分析和评价建筑物的安全状态;验证设计参数;反馈设计施工质量;研究正常的变形规律和预报变形的方法变形监测特点:周期性重复观测;精度要求高;多种观测技术的综合应用变形监测精度:如果观测的目的是为了使变形值不超过某一允许的数值而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则其观测的中误差应小于允许变形值的1/10~1/20;如果观测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其变形的过程,则其中误差应比这个数小的多。
建筑变形测量等级划分建筑变形测量是指对建筑物进行变形监测和测量,以评估建筑物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它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建筑物变形问题,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根据建筑物的变形情况,可以将建筑变形测量等级划分为以下几个级别。
一、一级变形测量一级变形测量是对建筑物进行全面、系统的变形监测和测量。
主要针对大型建筑物、重要基础设施和特殊工程进行,如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地铁隧道等。
一级变形测量要求具备高精度、高稳定性和高灵敏度的测量仪器和设备,能够对建筑物的各个部位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测量,以获取准确的变形数据。
二、二级变形测量二级变形测量是对中小型建筑物进行的变形监测和测量。
主要包括一些住宅楼、商业楼和小型桥梁等。
二级变形测量主要侧重于对建筑物的整体变形情况进行监测,通过设置少量的测点,进行定期的监测和测量,以评估建筑物的变形情况。
三、三级变形测量三级变形测量是对建筑物进行常规的变形监测和测量。
主要适用于一些小型建筑物和临时结构物,如单体别墅、临时建筑和广告牌等。
三级变形测量主要通过设置有限的测点,对建筑物的主要部位进行定期的监测和测量,以及时掌握建筑物的变形情况。
四、四级变形测量四级变形测量是对建筑物进行日常巡查的变形监测和测量。
主要适用于一些小型建筑物和非重要结构物,如民房、棚户区房屋等。
四级变形测量主要通过目视巡查和简单的测量方法,对建筑物的明显变形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以发现和解决建筑物的安全隐患。
建筑变形测量根据建筑物的规模和重要性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通过合理选择测量方法和仪器设备,可以及时监测和评估建筑物的变形情况,保障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
建筑变形测量在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预防和解决建筑物的安全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今后的建筑工程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建筑变形测量,并不断提高测量技术的精准度和可靠性,以保障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Code for deformation measurementof building and structureJGJ8—2007J719—2007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 0 0 8 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710号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的公告现批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 8—2007,自2008年3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3.0.1、3.0.1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7年9月4日前言根据建设部建标[2004]66号文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外先进标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原《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进行了修订。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符号和代号;3.基本规定;4.变形控制测量;5.沉降观测;6.位移观测;7.特殊变形观测;8.数据处理分析;9.成果整理与质量检查验收。
修订的内容是:1.将标准的名称修订为《建筑变形测量规范》;2.增加了第2、7、9章和第4.5、4.8、6.4节及附录C;3.将原第2章作较大的修改后成为目前的第3章;4.将原第3、4章修改并合并为目前的第4章;5.在第4、5、6章中分别增加“一般规定”一节;6.将原第6章中的日照变形观测、风振观测和裂缝观测放人第7章;7.对原第7章作了较大的修改和扩充后成为目前的第8章;8.对有关技术要求和作业方法等作了较为全面的修订;9.设置了强制性条文。
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进行解释,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规范主编单位: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北京东直门内大街177号,邮政编码:100007)本规范参编单位: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深圳市勘察测绘院有限公司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武汉市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长沙市勘测设计研究院重庆市勘测院北京威远图数据开发有限公司本规范主要起草人:王丹陆学智张肇基潘庆林王双龙王百发刘广盈张凤录严小平欧海平戴建清谢征海陈宜金孙焰1 总则1.0.1为了在建筑变形测量中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范。
JGJT8-9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程Specifications for Building Deformation MeasurementsJGJ/T 8-97主编单位:建设部综合勘查研究设计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8年6月1日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程》的通知建标[1997]308号根据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城科(84)153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主编的《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业经审查,现批准为推荐性行业标准,编号JGJ/T 8-97,自1998年6月1日起施行。
本规程由建设部勘察与岩土工程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负责归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主编单位负责,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7年11月14日1 总则1.0.1 为了在建筑变形测量中,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及其场地的各种沉降(包括上升)测量和位移测量。
1.0.3 确定测量精度所依据的变形允许值和变形测量所用仪器的检验项目、方法及维护要求,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2 一般规定2.0.1 建筑变形测量应能确切反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场地的实际变形程度或变形趋势,并以此作为确定作业方法和检验成果质量的基本要求。
2.0.2 测量工作开始前,应根据变形类型、测量目的、任务要求以及测区条件进行施测方案设计。
重大工程或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的项目,尚应进行监测网的优化设计。
施测方案应经实地勘选、多方案精度估算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后择优选取。
2.0.3 变形测量的实施,应符合下列程序与要求∶1应按测定沉降或位移的要求,分别选定测量点,埋设相应的标石标志,建立高程网或平面网,亦可建立三维网。
高程测量宜采用测区原有高程系统,平面测量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
JGJT8-9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程Specifications for Building Deformation MeasurementsJGJ/T 8-97主编单位:建设部综合勘查研究设计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8年6月1日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程》的通知建标[1997]308号根据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城科(84)153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主编的《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业经审查,现批准为推荐性行业标准,编号JGJ/T 8-97,自1998年6月1日起施行。
本规程由建设部勘察与岩土工程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负责归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主编单位负责,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7年11月14日1 总则1.0.1 为了在建筑变形测量中,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及其场地的各种沉降(包括上升)测量和位移测量。
1.0.3 确定测量精度所依据的变形允许值和变形测量所用仪器的检验项目、方法及维护要求,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2 一般规定2.0.1 建筑变形测量应能确切反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场地的实际变形程度或变形趋势,并以此作为确定作业方法和检验成果质量的基本要求。
2.0.2 测量工作开始前,应根据变形类型、测量目的、任务要求以及测区条件进行施测方案设计。
重大工程或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的项目,尚应进行监测网的优化设计。
施测方案应经实地勘选、多方案精度估算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后择优选取。
2.0.3 变形测量的实施,应符合下列程序与要求∶1应按测定沉降或位移的要求,分别选定测量点,埋设相应的标石标志,建立高程网或平面网,亦可建立三维网。
高程测量宜采用测区原有高程系统,平面测量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
沉降变形观测水准测量等级选择及精度评定1、目的(1)在技术设计中,根据竖向位移监测精度、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选用合适的的水准测量等级。
(2)在施测过程中,判断观测数据质量是否符合监测精度要求。
2、规程规定竖向位移监测可采用几何水准的方法。
围护墙(边坡)顶部、立柱、基坑周边地表、管线和邻近建筑物的竖向位移监测精度应根据其竖向位移报警值按表1确定。
表1 竖向位移监测精度要求(mm)注: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是指相应精度与视距的几何水准测量单程一测站的高差中误差。
3、理论计算测站高差中误差是直接评定观测作业质量的指标,是在平差前进行的粗略评定。
其计算方法为:(1)按照水准网环线闭合差Mω=±√1N [ωωn]其中:N闭合环数,一般应大于20个。
n闭合环测站数。
ω环线闭合差。
(2)按照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14N[∆∆n]其中:N往返测段数。
n测段测站数。
Δ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单位为毫米(mm)。
(3)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计算公式M∆=±√14n [∆∆R]其中:n测段数。
R测段长度,单位为千米(km)。
Δ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单位为毫米(mm)。
(4)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计算公式M w=±√1N [ WW F]其中:N水准环数,一般应大于20个。
F水准环周长,单位为千米(km)。
W经过各项改正后的水准环闭合差,单位为毫米(mm)。
(5)水准测量精度根据《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和《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和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M w不应超过表 2规定。
表 2 水准测量精度单位为毫米(mm)(6)由于每千米的测站数量根据等级水准的视线长度可以大致推算出来,见表 3。
表 3 视线长度与测站数注意区分上述公式中,同样的M∆其含义不同,但根据测站数量与公里数的关系,设定1千米为一个测段,设定测站均匀,则可以推算出测站高差中误差与每千米偶然中误差的关系。
如何设置拨号连接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收费标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
三十五--变形测量
2010-11-28 14:23:50| 分类:注册测绘师|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2、变形测量方案设计
(1)基本要求
变形测量工作开始前,应收集相关的地质和水文资料及工程设计图纸,根据变形体的特点、变形类型、测量目的、任务要求以及测区条件进行施测方案设计,确定变形测量的内容、精度级别、基准点与变形点布设方案、观测周期、观察方法和仪器设备、数据处理分析方法、提交变形
成果内容等,编写技术设计书或施测方案。
变形测量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一般应采用国家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或所在地方使用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但也可采用独立系统。
当采用独立系统时,必须在技术设计书
和技术报告书中明确说明。
变形观测周期的确定应以能系统的反应所测变形体的变化过程、且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并综合考虑单位时间内变形量的大小、变形特征、观测精度要求及外界因素影响情况。
对高精度变形监测网,应该同时顾及精度、可靠性、灵敏度及费用准则进行监测网的优化设
计,以确定可靠和经济合理的观测方案。
在变形测量过程中,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即刻通知工程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采取相应
的措施:
(a)变形量达到预警值或接近极限值;
(b)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
(c)变形体、周边建(构)筑物及地表出现异常,如裂缝快速扩大等。
(2 )变形测量等级与精度
变形测量的等级与精度取决于变形体设计时允许的变形值的大小和进行变形测量的目的。
目前一般认为,如果观测目的是为了使变形值不超过某一允许的数值从而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则其观测的中误差应小于允许变形值的1/10~1/20;如果观测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其变形过程,则其
观测精度还应更高。
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规定的变形等级和精度要求如表1所
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