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三棵银杏树》
- 格式:ppt
- 大小:2.32 MB
- 文档页数:41
教学目标:1.认识银杏树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的思想感情2.通过阅读,认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
让学生了解本文“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的叙述顺序。
3. 积累有关描写银杏树的好词句。
重点难点:1、了解本文“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叙述的。
2、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课前预习一、自学生字(扩2个以上的词语并用形近字组词)二、词语(理解带生字的词语和重点词语并造句)三、质疑(结合课文按顺序提3到4个问题并思考课后题)四、收集作者叶圣陶的资料五、归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六、归纳主要内容七、找出优美的比喻句和拟人句进行理解(做在本子上)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根据昨天的预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出示课题《三课银杏树》二、了解学生预习情况1、师生简介叶圣陶。
2、同学们见过银杏树吗?谁亲眼见过或者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了银杏树,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出示多媒体,银杏树图片和介绍。
1、你通过预习了解了课文写了些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学生自由谈。
2、读通全文,指名读。
3、学生再默读课文,想想每段讲了什么?(让学生分好段)(a 三棵银杏树生长的位置,b 三棵银杏树生长缓慢,c按四季的变化来描述三棵银杏树的特点。
)4、生词新词(1)学生自读生字新词。
(3)联系课文内容或查字典理解以下词。
忽略:没有注意到。
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三、学习第一段1、学生朗读第一段。
(出示课件)2、理解“站”在句子中的作用。
3、再读理解:“……像两个亲密的朋友,手牵着手,肩并这肩。
”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比喻拟人,表达了喜爱之情。
)4、第一段主要写了(见课件)四、学习第二段1、学生朗读第二段。
(出示课件)2、读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银杏树生长很慢)你从哪些词了解到生长缓慢?(没有人知道、似乎)似乎还能用什么词替换?3、再次读父亲的话,理解。
4、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见课件)第二课时一、学习3——7自然段整体进入,导入复习“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的叙述顺序。
三颗银杏树教学目的: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抓住哪几个季节写银杏树的样子,以及抓住银杏树的哪几个部分来介绍它的特点。
3.进行读懂每句话,了解句与句联系的训练,弄清三棵银杏树各长在哪里。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抓住哪几个季节写银杏树的样子,以及抓住银杏树的哪几个部分来介绍它的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直观教学,形象揭题银杏树在南方是见不到的,教师出示课题后,可先向学生展示银杏树的图片或录像,观察银杏树叶和果实的标本,让学生感知银杏树的美丽,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认读生字词和分段朗读课文,教师了解学生预习情况,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我”家的三棵银杏树给“我”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三、理解词句,想象画面1.三棵银杏树生长在哪里?先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一自然段,说说空地的位置(“我”家的屋后)、大小(十丈见方)和周围的环境(前边和右边沿着河,左边是人家的墙),教师出示板画,再让学生把画好的三棵银杏树按课文中说的位置贴到板画上,接着说说最后一句话“像两个亲密的朋友,手牵着手,肩并着肩”的意思。
(空地中央的这两棵银杏树高矮差不多,枝繁叶茂,距离很近,连枝叶都搭在一起了。
)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看出”图画,加深对词句的理解。
学生再次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讨论,这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说的是什么?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先讲屋后空地的大小、周围的环境,再概括地说空地上有三棵银杏树,最后具体地说三棵银杏树各长在什么地方和它们大致的样子。
)2.这三棵银杏树的年纪有多大了?朗读第二自然段。
(1)父亲说:他小时候,树就这么高,这么大了。
联系上下文看看版画或投影树有多高多大了。
(三棵银杏树枝繁叶茂,靠右边的一棵树荫能投到河里,中央的两棵树连枝叶都搭在一起了,空地上有大片的树荫。
)(2)“有多大年纪了,没人知道”说明了什么?(3)“似乎”一词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用“似乎”这个词?在学生理解这些词句的意思后,教师小结:这三棵银杏树是古老的树,生长缓慢。
三棵银杏树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银杏树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的思想感情并受到美的熏陶。
2.进行读懂每句话和注意句与句之间联系的训练。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偶尔”、“虽然……却”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通过理解词句,认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学生通过查字典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二)练习用“偶尔”、“虽然……却……”造句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二)练习用“虽然……却……”造句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银杏树吗?银杏树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写的文章《三棵银杏树》。
板书课题:三棵银杏树(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标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及自然段序号。
2.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并确认字义。
3.让学生用填表法辅助自学。
例:(三)检查自学。
1.指名让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
2.注意正音。
“赛”、“虽”是平舌音。
“煮”和“炒”是翘舌音。
“剥”和“曲”是多音字。
3.可采用让学生判断正确读音的方式作巩固练习。
4.分析字形结构。
(1)投影出示生字。
(2)让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例:“肩”为半包围结构;“赛”为上中下结构。
也可以采用填表练习的方式作巩固训练。
例:(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1.让学生质疑:课文中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吗?2.教师释疑。
3.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古怪——“怪”在字典中是奇异,不平常的意思。
古怪一词指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使人觉得很奇怪或生疏、罕见的意思。
常用来形容脾气、样子。
文中说银杏树的支干有几支弯曲的程度与一般支干不太相同,写出了树枝的绚丽多姿、与众不同。
赤裸裸——“赤”和“裸”都有露出、光着的意思。
赤裸裸指光着身子,不穿衣服,常用来比喻毫不遮掩。
四年级上语文说课-2三棵银杏树西师大版2014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三棵银杏树》选自西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说教材《三棵银杏树》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散文。
作者用儿童的语言描写了自己家屋后空地上的三棵银杏树的年龄,然后按照四季的顺序描写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同时描写了银杏树在不同的季节带给我的快乐,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家乡银杏树的喜爱,表达了对家乡的喜爱。
本文的内容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运用儿童的语言和拟人化的写法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说目标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偶然袅袅屈曲歇口气一缕缕剥掉壳赤裸裸新衣裳扮演喜剧吸一管烟煮一锅饭黄叶落尽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了解作者主要想我么介绍了银杏树的位置、年纪、干、支、叶、花、果的特点。
4.结合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银杏树在作者眼中的可爱,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银杏树的喜爱,对家乡的喜爱。
5.模仿作者按照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说难点1.体会文章中的生动的句子,感受作者的细腻情思。
2.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写作的方法。
说策略1.读中感悟,引导学生借助课文的具体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2.展开想象,借助具体语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还原文字所描写的生活画面。
说教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四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重点结合我们乡中心校组织编写的导学案的内容,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三棵银杏树教学目标:1.认识银杏树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的思想感情2.通过阅读,认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
让学生了解本文“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的叙述顺序。
3. 积累有关描写银杏树的好词句。
重点难点:1、了解本文“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叙述的。
2、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1、同学们见过银杏树吗?谁亲眼见过或者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了银杏树,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出示多媒体,银杏树图片和介绍。
2、师补充:3、师生简介叶圣陶。
二、了解学生预习情况1、你通过预习了解了课文写了些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学生自由谈。
2、读通全文,指名读。
3、学生再默读课文,想想每段讲了什么?(让学生分好段)(a 三棵银杏树生长的位置,b 三棵银杏树生长缓慢,c按四季的变化来描述三棵银杏树的特点。
)4、听全文朗读,再次体会每段的意思。
5、生词新词(1)学生自读生字新词。
(3)联系课文内容或查字典理解以下词。
忽略:没有注意到。
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三、学习第一段1、学生朗读第一段。
2、给第一段配上插图,一学生或者几名学生上讲台画。
3、再读理解:“……像两个亲密的朋友,手牵着手,肩并这肩。
”说明了什么?(表达了喜爱之情)第二课时一、整体进入,导入复习“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的叙述顺序。
通过自学,我们已经了解到本文是按银杏树的(位置、树龄、外形)三个方面叙述的。
其中外形这个部分又是从(干、茎、叶、花、果)这五个部分展开描写的,这就是文章的写作顺序。
(同步出示投影:位置(屋后空地上)干三棵银杏树树龄(古老)芽外形——————叶花果二、检查自学,了解外形各部分的特点。
结合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在自学课文时,我们是运用“读课文、找句子、点词语”的方法完成填空,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1、先来看银杏树的位置。
生答:屋后的空地上投影出示确切的位置呢?引读第一节。
(出示比喻句)作者把两棵银杏树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