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3
- 格式:docx
- 大小:21.87 KB
- 文档页数:2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标本,了解不同生物的形态特征,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提高对生物结构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显微镜是一种放大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仪器,通过显微镜观察标本,可以清晰地看到生物的细胞结构、组织构造等。
本实验选取了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标本,通过观察它们的形态结构,了解不同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植物叶片、动物组织切片、微生物培养物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酒精灯、镊子、切片刀、剪刀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显微镜擦拭干净,调整好焦距,调整好照明。
2. 观察植物叶片:(1)将植物叶片切成薄片,用滴管滴一滴水在载玻片上。
(2)将叶片薄片放在载玻片上,用盖玻片轻轻盖住。
(3)调整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细胞结构、组织构造等。
3. 观察动物组织切片:(1)将动物组织切片放在载玻片上。
(2)调整显微镜,观察动物组织的细胞结构、组织构造等。
4. 观察微生物培养物:(1)将微生物培养物滴在载玻片上。
(2)调整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大小等。
5. 记录观察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叶片:(1)细胞结构:叶片细胞呈长方形,细胞壁厚,细胞质丰富,细胞核明显。
(2)组织构造:叶片由表皮组织、叶肉组织和叶脉组织组成。
表皮组织细胞排列紧密,叶肉组织细胞排列疏松,叶脉组织细胞排列整齐。
2. 动物组织切片:(1)细胞结构:动物组织细胞呈多边形,细胞壁薄,细胞质丰富,细胞核明显。
(2)组织构造:动物组织由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组成。
上皮组织细胞排列紧密,结缔组织细胞排列疏松,肌肉组织细胞呈长条状,神经组织细胞呈神经纤维状。
3. 微生物培养物:(1)形态:微生物呈球形、椭圆形、杆状等。
(2)大小:微生物直径在0.5~5微米之间。
六、实验结论通过观察植物叶片、动物组织切片和微生物培养物,我们了解了不同生物的形态特征,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注意力集中能力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注意力集中能力是人们进行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的重要能力之一,它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为了研究注意力集中能力的影响因素,本实验旨在探讨不同刺激难度、试验时间对注意力集中成绩的影响,并验证注意的集中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的作用。
二、实验目的1. 比较刺激难度对注意力集中成绩的影响。
2. 比较试验时间对注意力集中成绩的影响。
3. 验证注意的集中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的作用。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多因素实验设计,以刺激难度和试验时间为自变量,以注意力集中成绩为因变量。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1)刺激难度阶段:分为简单、中等、困难三个难度等级。
(2)试验时间阶段:分为30秒、60秒、90秒三个时间等级。
(3)注意力集中成绩阶段:记录每个被试在每个刺激难度和试验时间等级下的正确率。
2. 实验对象本实验招募了3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其中男性15名,女性15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
3. 实验材料本实验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刺激呈现,刺激内容为简单的几何图形和文字。
实验过程中,被试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刺激的识别和判断。
4. 实验程序(1)实验开始前,向被试介绍实验目的、程序和注意事项。
(2)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刺激难度和试验时间等级。
(3)每个被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刺激识别和判断任务。
(4)记录每个被试在每个刺激难度和试验时间等级下的正确率。
四、实验结果1. 刺激难度对注意力集中成绩的影响通过方差分析发现,刺激难度对注意力集中成绩有显著影响(F(2,56) = 3.54, p < 0.05)。
具体而言,随着刺激难度的增加,被试的正确率逐渐降低。
2. 试验时间对注意力集中成绩的影响通过方差分析发现,试验时间对注意力集中成绩有显著影响(F(2,56) = 5.21, p < 0.05)。
具体而言,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被试的正确率逐渐降低。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2. 掌握观察空气的基本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主要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空气的组成和性质,了解其在大气环境中的作用。
三、实验器材1. 试管若干2. 红磷3. 燃烧匙4. 集气瓶5. 澄清石灰水6. 胶头滴管7. 玻璃片8. 铁架台9. 酒精灯10. 烧杯11. 滤纸12. 铅笔13. 实验记录本四、实验步骤1. 观察空气的组成(1)将一根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火焰的燃烧情况。
(2)将一根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集气瓶中,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2. 观察空气的性质(1)取一根红磷,用燃烧匙将其点燃,观察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现象。
(2)将燃烧后的红磷放入集气瓶中,观察集气瓶中气体体积的变化。
(3)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澄清石灰水,滴入集气瓶中,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3. 分析实验结果(1)观察火焰在空气中的燃烧情况,发现火焰逐渐熄灭,说明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的氧气。
(2)观察石灰水在空气中的变化,发现石灰水无明显变化,说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较低。
(3)观察燃烧后的红磷在集气瓶中的变化,发现集气瓶内气体体积减小,说明空气中含有氮气。
(4)观察石灰水在集气瓶中的变化,发现石灰水无明显变化,说明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较低。
五、实验结论1. 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组成。
2. 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对燃烧有重要影响。
3.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较低。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2. 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做好实验记录。
七、实验反思本次实验通过观察空气的组成和性质,使我对空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我也认识到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遵守实验规范的重要性。
实验室安全实验报告(3篇)实验室安全实验报告(精选3篇)实验室安全实验报告篇1关于20__年10月18日实验室发生试剂瓶爆炸这一安全事故,回想依旧心有余悸。
实验室安全工作关系到我们自身的安全及整个公司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应受到格外的重视。
现简要做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及预防的报告如下:一、实验室用水、用电、用火的控制用水:1、节约用水,用完后及时关掉2、用器皿盛水,不得将水洒在化学试剂上3、相关人员要经常检查上下水是否完好用电:1、实验室用电管理必须符合安全用电管理规定,大功率仪器使用专线,严禁与照明灯公用,谨防因超负荷用电着火2、实验室内各种电路设备开关、插座、插头等要保持完好可用状态3、实验室高压高频设备定期检修,要有可靠防护措施4、实验室内不得用明火取暖,严禁抽烟;有机溶剂与明火要隔开5、手上有水或潮湿勿接触电器用品或用电设备,严禁使用水槽旁的电器插座(防漏电)6、实验室专业人员应该严格按照仪器、设备性能和操作方法规范操作7、电器插座勿接太多插头,避免超负荷引起火灾防火:1、电炉等加热设备谁用用及时关闭开关2、乙醚、酒精、丙酮等易燃有机溶剂,实验室不得存放过多;不得倒入下水道,避免积聚引起火灾3、万一着火,冷静判断,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氺、沙、泡沫、二氧化碳或四氯化碳灭火器灭火二、易爆品的控制1、预防热爆炸,强氧化剂和强还原剂需分开存放,使用时轻拿轻放,远离热源2、防止支链爆炸,防止可燃气体或蒸气散失在空气中,保持室内良好的通风;大量使用可燃气体或有机溶剂时,严禁使用明火和可能产生火花的电器。
三、化学试剂和毒品及腐蚀品的控制四、实验室人员安全培训五、各部门应指定自己的安全值班员或监督员,负责日常活动时的安全监督六、意外事故的一般处理程序1、当员工在作业时发生意外人身伤亡事故时,实验室的任何人员应根据伤亡程度立即实施救助措施。
当施救无效时可呼救附近任何人员帮助拨打“120”紧急救助电话求助。
采取救助的同时,应设法通知实验室的领导做善后处理。
最新实验三实验报告xuting实验名称:最新实验三实验目的:1. 验证新型材料Xuting的物理性质。
2. 研究Xuting在不同环境下的性能变化。
3. 分析Xuting的应用潜力及其对现有技术的影响。
实验材料:- Xuting样品- 高温炉- 压力测试装置- 电子显微镜- 化学分析仪器实验步骤:1. 准备Xuting样品,并对其进行初步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测试。
2. 将Xuting样品置于高温炉中,分别在200°C、400°C和600°C 的温度下加热2小时,记录其质量、颜色和结构的变化。
3. 使用压力测试装置对Xuting样品施加不同级别的压力,记录其抗压性能。
4. 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Xuting样品的微观结构,分析其晶格排列和缺陷情况。
5. 进行化学分析,确定Xuting的主要成分及其可能的化学反应性。
6. 根据实验数据,评估Xuting在极端条件下的性能,并探讨其在工业、航空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实验结果:1. Xuting在常温下的物理性质稳定,具有良好的硬度和韧性。
2. 高温实验显示,Xuting在400°C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但在600°C时仍保持相对稳定。
3. 抗压测试结果表明,Xuting具有出色的抗压性能,适合用于承载重压的环境。
4. 微观结构分析揭示了Xuting具有独特的晶体结构,这可能是其优异性能的关键。
5. 化学分析确认了Xuting的主要成分,并预测了其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性。
6. 综合实验数据,Xuting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表现良好,有望在多个领域替代传统材料。
结论:Xuting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展现出了卓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其在高温和高压环境下的稳定性,以及独特的微观结构,预示着其在工业应用中的巨大潜力。
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提高Xuting的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上,以便更广泛地推广其应用。
实验报告范文模板3篇Experimental report template编订:JinTai College实验报告范文模板3篇小泰温馨提示:实验报告是把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
本文档根据实验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实验报告范文模板2、篇章2:实验报告范文模板3、篇章3:实验报告范文模板篇章1:实验报告范文模板例一定量分析实验报告格式(以草酸中h2c2o4含量的测定为例)实验题目:草酸中h2c2o4含量的测定学习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及有关仪器的使用;学习碱式滴定管的使用,练习滴定操作。
h2c2o4为有机弱酸,其ka1=5.9×10-2,ka2=6.4×10-5。
常量组分分析时cka1>10-8,cka2>10-8,ka1/ka2<105,可在水溶液中一次性滴定其两步离解的h+:h2c2o4+2naoh===na2c2o4+2h2o计量点ph值8.4左右,可用酚酞为指示剂。
naoh标准溶液采用间接配制法获得,以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此反应计量点ph值9.1左右,同样可用酚酞为指示剂。
一、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用台式天平称取naoh1g于100ml烧杯中,加50ml蒸馏水,搅拌使其溶解。
移入500ml试剂瓶中,再加200ml蒸馏水,摇匀。
准确称取0.4~0.5g邻苯二甲酸氢钾三份,分别置于250ml锥形瓶中,加20~30ml蒸馏水溶解,再加1~2滴0.2%酚酞指示剂,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半分钟不褪色即为终点。
二、h2c2o4含量测定准确称取0.5g左右草酸试样,置于小烧杯中,加20ml 蒸馏水溶解,然后定量地转入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温度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常用温度传感器的性能特点及适用范围;3. 学会使用温度传感器进行实际测量;4. 分析实验数据,提高对温度测量技术的理解。
二、实验仪器与材料1. 温度传感器:热电偶、热敏电阻、PT100等;2. 温度测量仪器:数字温度计、温度测试仪等;3. 实验装置:电加热炉、万用表、连接电缆等;4. 待测物体: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的物体。
三、实验原理1. 热电偶测温原理:利用两种不同金属导体的热电效应,即当两种导体在两端接触时,若两端温度不同,则会在回路中产生电动势。
通过测量电动势的大小,可以计算出温度。
2. 热敏电阻测温原理:热敏电阻的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根据电阻值的变化,可以计算出温度。
3. PT100测温原理:PT100是一种铂电阻温度传感器,其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线性变化,通过测量电阻值,可以计算出温度。
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热电偶测温实验(1)将热电偶插入电加热炉中,调整加热炉温度;(2)使用数字温度计测量热电偶冷端温度;(3)根据热电偶分度表,计算热电偶热端温度;(4)比较实验数据与实际温度,分析误差。
2. 实验二:热敏电阻测温实验(1)将热敏电阻插入电加热炉中,调整加热炉温度;(2)使用数字温度计测量热敏电阻温度;(3)根据热敏电阻温度-电阻关系曲线,计算热敏电阻温度;(4)比较实验数据与实际温度,分析误差。
3. 实验三:PT100测温实验(1)将PT100插入电加热炉中,调整加热炉温度;(2)使用数字温度计测量PT100温度;(3)根据PT100温度-电阻关系曲线,计算PT100温度;(4)比较实验数据与实际温度,分析误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热电偶测温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热电偶测温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误差在±0.5℃以内。
分析误差原因,可能包括热电偶冷端补偿不准确、热电偶分度表误差等。
2. 实验二:热敏电阻测温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热敏电阻测温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误差在±1℃以内。
实验报告模版实验题目:探究光的反射与折射规律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探究光的反射与折射规律,理解光在介质中传播的机理。
实验器材: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白色光源、光屏、直尺、三角板、半圆形度盘。
实验步骤:1.使用光屏过滤掉杂光,将白色光源置于光屏下方。
2.用直尺在光屏上画出一条直线,用粉笔标记出起点A 和终点B,以此为基础线。
3.使用凸透镜将光线聚焦到基础线上,调整透镜位置及焦距,使得光线聚焦到基础线上的特定点C。
4.使用平面镜,调整镜面角度,观察光线在镜面上的反射现象,将反射光线标记出来。
5.使用直尺将起点A与反射后的光线标记点D连接,将终点B与反射光线标记点E连接。
6.使用三角板记录下起点A、和反射光线的标记点D的法线的角度α,记录下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β。
7.使用尺子测量起点A与终点B之间的距离,记录下来。
8.重复以上步骤,使用凹透镜、折射面镜,观察光的折射现象,记录下相应的数据。
实验结果:使用凸透镜观察光的反射现象,记录下数据如下:α=30°,β=60°,AC=6cm,BD=6cm。
使用凹透镜观察光的折射现象,记录下数据如下:α=30°,β=60°,AC=6cm,BD=4cm。
使用折射面镜观察光的折射现象,记录下数据如下:α=30°,β=45°,AC=6cm,BD=4cm。
实验结论:1.光在通过平面镜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2.光在折射时,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入射角与折射角不相等。
3.当光由光密介质向光疏介质传播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由光疏介质向光密介质传播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4.在凹透镜中,光线向透镜中心凸的方向弯曲,聚光性质表现为像会变小,距离透镜越近的物体会产生更小、更倒置的像。
5.在凸透镜中,光线向透镜中心凹的方向弯曲,发散性质表现为像会变大,距离透镜越近的物体会产生更大、直立的像。
第1篇实验名称:氯化钠的提纯实验目的:1. 了解氯化钠的提纯方法及其原理。
2. 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3. 通过实验,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
实验原理:氯化钠提纯的原理是利用氯化钠和杂质的溶解度差异,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等步骤,将氯化钠从粗盐中分离出来。
实验用品:1. 仪器:烧杯、漏斗、玻璃棒、蒸发皿、铁架台、酒精灯、滤纸、药匙、托盘天平、量筒。
2. 试剂:粗盐、蒸馏水。
实验步骤:1. 溶解:1. 称取约5g粗盐,放入烧杯中。
2. 用量筒量取约50mL蒸馏水,倒入烧杯中。
3. 用玻璃棒搅拌,直至粗盐完全溶解。
4. 观察溶液是否浑浊,若浑浊,则继续搅拌直至溶液澄清。
2. 过滤:1. 将滤纸折叠成漏斗状,放入漏斗中,并用少量蒸馏水润湿,使其紧贴漏斗内壁。
2. 将溶液沿玻璃棒慢慢倒入漏斗中,使溶液液面低于滤纸上沿。
3. 观察滤液是否澄清,若澄清,则过滤成功。
4. 若滤液仍浑浊,则重复过滤步骤。
3. 蒸发:1. 将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中。
2. 将蒸发皿放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
3. 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至溶液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4. 待蒸发皿中的固体冷却后,用药匙取出。
4. 结晶:1. 将蒸发皿中的固体放入干燥的容器中。
2. 在干燥容器中放置一段时间,让固体自然结晶。
3. 取出结晶后的氯化钠,用托盘天平称量。
实验现象:1. 粗盐溶解后,溶液呈无色透明。
2. 过滤过程中,滤液澄清,滤纸上残留少量固体。
3. 蒸发过程中,溶液逐渐浓缩,蒸发皿中出现固体。
4. 结晶过程中,固体逐渐增多,形成晶体。
实验结果:1. 称量得到的氯化钠质量为4.5g。
2. 与原粗盐质量相比,提纯后的氯化钠质量提高了10%。
实验分析:1. 本实验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等步骤,成功将氯化钠从粗盐中分离出来。
2. 实验过程中,溶液澄清,滤液无杂质,说明过滤操作成功。
3. 蒸发过程中,固体逐渐增多,说明氯化钠在溶液中的溶解度较小。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材料分析技术,了解材料的成分、结构、性能等基本特征,并掌握材料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通过本次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研究素养。
二、实验原理材料分析技术主要包括光谱分析、热分析、力学性能测试、电学性能测试等。
本实验主要采用光谱分析、热分析、力学性能测试等方法对材料进行分析。
1. 光谱分析:通过分析样品的光谱图,确定样品中的元素成分和含量。
2. 热分析:通过分析样品在加热过程中的热性能变化,确定样品的相组成、热稳定性等。
3. 力学性能测试:通过测试样品的力学性能,如抗拉强度、抗压强度、硬度等,了解样品的力学性能。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光谱仪、热分析仪、万能试验机、样品研磨机、天平等。
2. 试剂:无水乙醇、丙酮、盐酸、硝酸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制备:将样品研磨成粉末,过筛,取适量样品用于光谱分析和热分析。
2. 光谱分析:将样品粉末置于光谱仪中,进行光谱分析,记录光谱图。
3. 热分析:将样品粉末置于热分析仪中,进行热分析,记录热分析曲线。
4. 力学性能测试:将样品制备成标准试样,进行力学性能测试,记录测试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光谱分析结果:通过光谱分析,确定了样品中的主要元素成分和含量。
2. 热分析结果:通过热分析,确定了样品的相组成、热稳定性等。
3. 力学性能测试结果:通过力学性能测试,确定了样品的抗拉强度、抗压强度、硬度等。
根据实验结果,对样品的成分、结构、性能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样品主要成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含量分别为60%和40%。
2. 样品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熔点约为1200℃。
3. 样品的力学性能较好,抗拉强度约为500MPa,抗压强度约为600MPa,硬度约为HRC60。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材料分析技术的应用,掌握了材料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培养了实验技能、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研究素养。
实验报告范文(通用1)实验名称:甲醇水溶液粘度的测量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粘度的测量方法和粘度与浓度的关系,了解甲醇水溶液的性质和特点。
实验原理:当两层液体隔有无限小距离,外层静止不动而内层沿着内壁缓慢流动时,内层流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随高度而不同,最靠近内壁时速度最小,离内壁越远而速度越大,因此液体内部各层之间存在相对运动。
这种相对运动为内摩擦力,内部层与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分子内部之间的不规则活动所引起。
液体粘度的大小与液体内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分子排列的紧密程度有关。
实验仪器:粘度计、甲醇、蒸馏水、容量瓶、移液管、计时器、温度计、实验台等。
实验步骤:1. 用甲醇和蒸馏水配制出5%、10%、15%、20%、25%五种不同浓度的甲醇水溶液。
2. 将各种浓度的溶液分别取一定的量,称重记录质量。
3. 将溶液倒入粘度计中,注意勾兑均匀。
4. 将粘度计放置于恒温水浴中,控制温度为25℃,20分钟后进行测量。
5. 用移液管用力吹两下,将移液管中的空气全部排出,将粘度计倾斜成一定的角度,记录滑球上升的时间。
6. 对每种浓度的溶液分别进行5次测量,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数据。
实验结果:浓度/% 时间/s5 11.1310 8.3215 6.7320 5.8925 4.96数据处理:1. 利用测量数据绘制出甲醇水溶液浓度与粘度的曲线。
2. 利用测量数据计算出甲醇水溶液的相对粘度和黏度,并绘制出相对粘度和黏度随浓度的变化曲线。
实验结论:由实验结果可知,甲醇水溶液随着浓度的增加,其粘度不断降低。
此外,相对粘度和黏度也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减小。
这些结果说明甲醇水溶液的内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随浓度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这一点为甲醇的应用提供了一些参考。
试验报告模板最 3 篇关于试验报告篇一试验名称、光盘刻录机的使用操作试验仪器、DVD 光盘刻录机和 CD 刻录机试验步骤、CD 和 VCD 的操作步骤是、1、启动 NERO 软件,依次选择 CD,视频和制作视频光盘。
2、在“我的视频光盘”对话框中,按“添加”按钮添加视频文件,大小不超过光盘的容量、假设只有一个视频,可以不勾选“启动 VCD 菜单,单击“属性”可以更改视频轨道的标题等信息。
添加完文件后单击“下一步”,按钮。
3、在“我的视频光盘菜单”对话框中设置内容编排,背景,文字标题等信息。
4、单击“下一步”按钮,进入刻录参数设置界面并刻录光盘。
DVD 光盘的刻录、1、翻开 NERO 软件,在刻录光盘类型上一栏选择刻录 DVD 的格式。
2、添加数据文件,留意选择 DVD 光盘上的刻录类型。
3、在光盘内容的对话框中,单击“添加”进展文件添加。
4、在“选择文件及文件夹”对话框,在“位置”选择驱动器,然后选择名目或文件,单击“添加到刻录列表,添加完毕,按”已完成”关闭对话框。
5、此时返回到”光盘内容”对话框,蓝色为当前容量指示条,刻录的文件大小不能超过光盘容量上限。
6、在“最终刻录设置“对话框里设置刻录参数。
7、“刻录过程”对话框。
8、在“刻录过程”对话框中单击“下一步”,然后单击“退出”,选择“不保存”,关闭NERO软件界面窗口,光驱会自动弹出光盘。
试验目的、在于了解光盘刻录机的作原理,能够进展日常维护,能够排解遇到的常见故障,试验是由于使操作人员应把握光盘刻录机的操作步骤,学会使用光盘对文件资料进展分发和拷贝与永久存档,在实际工作中能胜任电子资料的治理工作。
这试验操作以便在日常办公国内工程中敏捷进展移动文件存储,提高办公效率。
试验总结、1、CD 光盘是不是能重复刻录,DVD 光盘只能刻录一次2、VD 的光盘和刻录 CD 的光盘是不是不一样的?是的,是不一样的,刻录 DVD 的是 DVD—R CD 的是 CD —Rcd 刻录空盘 dvd 刻录空盘都是存放数据资料的音乐cd 视频vcd 视频dvd 广义来说也是数据dvd 刻录盘容量大单面单层dvd 一般在 4.3g 左右能存放 3.5g 左右数据别放多了很简洁飞盘的 cd 刻录盘容量相对就小很多一般就700mb 可放 650mb 至 680mb 的数据也别放太多会刻飞的另外还有 cd—rw 和 dvd—rw 是可以反复擦写的刻录盘这样的盘比一般刻盘较贵一点刻录机消灭故障的缘由、这是由于系统安装了 nero express 后,自带的cd 刻录功能被屏蔽了导致。
第1篇实验名称:计算机基本操作与常用软件应用实验日期: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计算机实验室实验目的:1.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包括开关机、文件管理、系统设置等。
2. 熟悉常用软件的使用,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软件等。
3. 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实验内容:一、计算机基本操作1. 开关机操作(1)打开计算机,等待系统启动完成。
(2)使用鼠标点击屏幕左下角的“开始”按钮,选择“关机”选项。
(3)系统提示是否保存更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保存或取消保存。
(4)点击“确定”按钮,等待计算机完全关闭。
2. 文件管理(1)打开文件资源管理器,了解文件结构。
(2)创建文件夹:点击“文件”菜单,选择“新建”->“文件夹”,输入文件夹名称,按“确定”按钮。
(3)重命名文件或文件夹:选中文件或文件夹,右击鼠标,选择“重命名”,输入新名称,按“Enter”键。
(4)删除文件或文件夹:选中文件或文件夹,右击鼠标,选择“删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是”。
3. 系统设置(1)打开“控制面板”,了解系统设置。
(2)调整屏幕分辨率:在“控制面板”中找到“显示”选项,调整分辨率。
(3)设置网络连接:在“控制面板”中找到“网络和共享中心”,设置网络连接。
二、常用软件应用1. 文字处理软件(Microsoft Word)(1)创建新文档:点击“开始”按钮,选择“所有程序”->“MicrosoftOffice”->“Microsoft Word”,打开Word软件。
(2)输入文字:在文档中输入文字,可以使用“格式”工具栏进行文字格式设置。
(3)保存文档:点击“文件”菜单,选择“保存”或“另存为”,设置保存路径和文件名,点击“保存”按钮。
2. 电子表格软件(Microsoft Excel)(1)创建新工作簿:点击“开始”按钮,选择“所有程序”->“Microsoft Office”->“Microsoft Excel”,打开Excel软件。
实验3 存储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存储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掌握存储器的读写操作、存储容量计算以及不同类型存储器的区别和应用。
二、实验设备1、计算机一台2、存储器实验装置一套3、相关测试软件三、实验原理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中用于存储数据和程序的重要部件。
按照存储介质和工作方式的不同,存储器可以分为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
RAM 可以随机地进行读写操作,但断电后数据会丢失。
ROM 在正常工作时只能读取数据,且断电后数据不会丢失。
存储器的存储容量通常以字节(Byte)为单位,常见的存储容量有1GB、2GB、4GB 等。
存储容量的计算方法是:存储容量=存储单元个数 ×每个存储单元的位数。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熟悉实验设备首先,仔细观察存储器实验装置的结构和接口,了解各个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2、连接实验设备将计算机与存储器实验装置通过数据线正确连接,并确保连接稳定。
3、启动测试软件打开相关的测试软件,进行初始化设置,选择合适的实验模式和参数。
4、进行存储器读写操作(1)随机写入数据:在测试软件中指定存储单元地址,输入要写入的数据,并确认写入操作。
(2)随机读取数据:指定已写入数据的存储单元地址,进行读取操作,将读取到的数据与之前写入的数据进行对比,验证读写的准确性。
5、计算存储容量通过读取存储器的相关参数和标识,结合存储单元的个数和每个存储单元的位数,计算出存储器的实际存储容量。
6、比较不同类型存储器的性能(1)分别对 RAM 和 ROM 进行读写操作,记录操作的时间和速度。
(2)观察在断电和重新上电后,RAM 和ROM 中数据的变化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读写操作结果经过多次的读写操作验证,存储器的读写功能正常,读取到的数据与写入的数据一致,表明存储器的读写操作准确无误。
2、存储容量计算结果根据实验中获取的存储器参数,计算得出的存储容量与标称容量相符,验证了存储容量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实验名称:化学实验室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实验人员:XXX、XXX、XXX实验目的:1. 熟悉化学实验室的基本操作规程。
2. 掌握化学仪器的使用方法。
3. 学会正确进行化学实验记录。
实验原理: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基本操作,使实验者熟悉化学实验室的安全规范、操作流程以及化学仪器的使用方法。
实验材料:1. 化学试剂:NaOH、HCl、NaCl、KNO3等。
2. 实验仪器:烧杯、试管、酒精灯、滴定管、移液管、量筒、玻璃棒、铁架台、胶头滴管等。
3. 实验用品:实验报告纸、实验记录本、笔等。
实验步骤:一、称量1. 使用托盘天平称取一定量的NaOH固体。
2. 将称量好的NaOH固体放入烧杯中。
二、溶解1. 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
2. 用玻璃棒搅拌,直至NaOH固体完全溶解。
1. 将溶解好的NaOH溶液转移到滴定管中。
2. 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HCl溶液于锥形瓶中。
3. 用移液管将NaOH溶液滴加到锥形瓶中,直至溶液颜色发生变化。
4. 记录消耗的NaOH溶液体积。
四、数据处理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HCl溶液的浓度。
2. 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1. 称量NaOH固体质量:5.00g2. NaOH溶液浓度:0.1mol/L3. 消耗的NaOH溶液体积:20.00mL4. HCl溶液浓度:0.1mol/L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注意操作规范,确保实验安全。
2. 在称量过程中,注意使用天平的准确性和称量速度,避免误差。
3. 在溶解过程中,搅拌要均匀,防止局部过热。
4. 在滴定过程中,注意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确保滴定终点准确。
5. 数据处理过程中,注意单位的转换和计算精度。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化学实验室的基本操作规程,熟悉了化学仪器的使用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重操作规范,确保了实验的安全性。
同时,通过数据处理,我们得到了准确的实验结果。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将继续提高实验技能,为化学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大学计算机实验3-实验报告大学计算机实验 3 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我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熟悉特定计算机软件或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功能。
2、培养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相关任务。
3、增强对计算机系统和程序运行原理的认识。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进行,实验室配备了高性能的计算机设备,安装了所需的操作系统和软件工具,具体如下:1、操作系统:Windows 10 专业版。
2、应用软件:具体软件名称 1、具体软件名称 2等。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一)实验任务一:任务一的具体描述1、启动相关软件,熟悉其操作界面和基本功能。
2、按照给定的要求,进行数据的输入和处理。
首先,打开具体文件或项目,在相应的位置输入数据。
然后,运用软件提供的功能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3、观察数据处理的结果,检查是否符合预期。
(二)实验任务二:任务二的具体描述1、切换到另一个软件工具,了解其特点和使用规则。
2、依据给定的案例,进行模拟操作。
设定相关参数,如列举参数名称和取值。
运行程序,观察输出结果。
(三)实验任务三:任务三的具体描述1、综合运用之前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个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
2、制定解决方案,明确操作流程。
3、逐步实施解决方案,在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优化。
四、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通过以下方法得以解决:1、问题一:在进行具体操作时,出现了错误描述的错误提示。
解决方法:查阅相关的帮助文档和在线资料,发现是由于原因分析导致的。
通过具体的解决步骤,成功解决了该问题。
2、问题二:对于某个概念或功能理解不够清晰,导致操作失误。
解决方法: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经过他们的耐心讲解和示范,加深了对该内容的理解,从而能够正确完成操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一)实验任务一的结果经过数据处理,得到了具体的结果描述。
第1篇实验名称:程序循环结构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4月10日实验地点:计算机实验室实验目的:1. 理解循环结构在程序设计中的作用。
2. 掌握不同循环结构(如for循环、while循环、do-while循环)的语法和应用。
3.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循环结构进行编程实现。
4. 提高编程实践能力。
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编程语言:Python3.83. 开发工具:PyCharm实验内容:一、实验一:for循环结构1. 实验目的了解for循环的语法和使用方法,掌握其基本操作。
2. 实验步骤(1)编写一个程序,使用for循环打印1到10的整数。
(2)编写一个程序,使用for循环计算1到100的整数之和。
3. 实验代码```python打印1到10的整数for i in range(1, 11):print(i)计算1到100的整数之和sum = 0for i in range(1, 101):sum += iprint("1到100的整数之和为:", sum)```4. 实验结果程序成功运行,打印出1到10的整数和1到100的整数之和。
二、实验二:while循环结构1. 实验目的了解while循环的语法和使用方法,掌握其基本操作。
2. 实验步骤(1)编写一个程序,使用while循环计算1到10的整数之和。
(2)编写一个程序,使用while循环判断一个数是否为素数。
3. 实验代码```python计算1到10的整数之和sum = 0i = 1while i <= 10:sum += ii += 1print("1到10的整数之和为:", sum)判断一个数是否为素数num = 29is_prime = Truei = 2while i i <= num:if num % i == 0:is_prime = Falsebreaki += 1if is_prime:print(num, "是素数")else:print(num, "不是素数")```4. 实验结果程序成功运行,打印出1到10的整数之和以及29是否为素数。
实验三: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关系运算和逻辑运算
2. 掌握选择结构相关语句的使用
3. 训练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二、 知识要点
1. 关系运算及运算符
2. 逻辑运算及运算符
3. 选择结构相关语句if 、if-else 、if 嵌套、switch 等的意义、语法格式及使用
4. 容易混淆的“==”与“=”运算符
三、 实验预习(要求做实验前完成)
1. 写出6种比较运算符:
2. 写出3种逻辑运算符:
3. “a 和b 都是正数”的逻辑表达式是:
4. “a 比b 大,或者c 比b 大”的逻辑表达式是:
5. “a 等于b ,但是c 不等于d ”的逻辑表达式是:
6. “y 大于等于x1且小于等于x2”的逻辑表达式是:
7. “x 不等于0”的逻辑表达式是:
四、 实验内容 (要求提供:①算法描述或流程图②源程序)
1. 编程序,计算下面分段函数的值(if-else )
⎪⎩
⎪⎨⎧≥-<≤+<+=)15(102)150(53)0(10x x x x x x y
2. 编写程序,输入一个小写英文字母,如果它位于字母表的前半部分,输
出它的后一个字母;位于后半部分时输出它的前一个字母(if-else)。
3.输入某学生的考试成绩等级A、B、C、D(或a、b、c、d),要求按照等
级输出对应的分数段。
A级对应的分数段为85~100分;B级对应分数段
为70~84;C级对应分数段为60~69;D级对应分数段位60分以下(switch)。
4.输入某学生的考试成绩,如果在90分以上,输出“A”;80~89分输出“B”;
70~79分输出“C”;60~69分输出“D”;60分以下则输出“E”(if-else 或
swiitch)。
5.编写一个程序。
该程序读取输入直到遇到# 字符,然后报告读取的空格
数目,读取的换行符数目以及读取的所有其他字符数目。
五、实验结果(要求写出运行界面及输出的运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