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中考试题集锦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14
出师表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出师表》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诸葛亮D. 曹操答案:C2. 《出师表》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A. 诗歌B. 散文C. 议论文D. 小说答案:C3. 《出师表》中提到的“先帝”指的是谁?A. 刘备B. 孙权C. 曹操D. 袁绍答案:A二、填空题4. 《出师表》中,“________”一句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忠诚和对国家事务的关心。
答案: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 文中“________”一句,诸葛亮表明了自己对国家兴亡的责任感。
答案: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三、简答题6. 简述《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
答案: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一是开张圣听,希望后主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二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表明内外政令应当一致;三是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强调要公平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
四、阅读理解7. 阅读《出师表》中的以下段落,回答问题:“臣闻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1)这句话反映了诸葛亮对于什么的认识?答:这句话反映了诸葛亮对于法律制定和执行、听取意见和意见效果的认识,强调了执行法律和意见的实效性比制定和听取本身更为重要。
(2)诸葛亮在这段话中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什么?答:诸葛亮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对于国家的治理,不仅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建议,更要确保这些法律和建议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和实施。
五、写作题8. 以“忠诚与责任”为话题,结合《出师表》的内容,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答案:略(考生需根据《出师表》中诸葛亮的忠诚和责任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写作)六、结束语通过以上试题,我们可以看出《出师表》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其内涵的忠诚、责任和智慧等价值观,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学习到诸葛亮的优秀品质,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出师表中考试题及答案《出师表》中考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______年写的,是一篇______文。
答案:227年,辞赋。
2.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他之所以能够被刘备重用,是因为______。
答案:先帝不以臣卑鄙。
3.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他之所以能够被刘备重用,是因为______。
答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二、选择题:1. 《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到自己“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他忧叹的是什么?A. 国家的未来B. 个人的前途C. 百姓的疾苦D. 以上都不是答案:A2. 《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到的“先帝”是指:A. 曹操B. 孙权C. 刘备D. 董卓答案:C三、简答题:1. 请简述《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出的“忠臣”形象。
答案: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出的“忠臣”形象是忠诚、勤勉、谦逊、无私。
他自述自己“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表明他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和责任感。
同时,他强调自己“不敢妄自菲薄”,表明他虽然谦虚,但对自己的能力和贡献有着清晰的认识。
2. 请简述《出师表》中诸葛亮对于“先帝”刘备的忠诚。
答案: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表达了对“先帝”刘备的深厚忠诚。
他提到自己“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表明他对于刘备的遗命和国家的未来深感忧虑。
同时,他提到“先帝不以臣卑鄙”,说明刘备对他的信任和重用,而诸葛亮则以实际行动回报这份信任,体现了他对刘备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责任。
四、论述题:1. 论述《出师表》中诸葛亮的忠诚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展现了极高的忠诚精神。
他不仅忠诚于刘备,更忠诚于国家和人民。
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如“夙夜忧叹”和“恐托付不效”,来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诸葛亮的这种忠诚精神,不仅在当时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赞扬,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形象成为了忠诚和智慧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
五、翻译题:1. 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004山西省(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2、联系两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1分)13、甲段中加点的两个字,“胄”的读音是:“身”的意思是乙段中加点词语“不毛”的意思是(3分)14、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1分)15、“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2分)16、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对)(3分)(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三个即可)12.先帝13.Zhòu; 亲自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14、恢复汉室一统霸业(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兴复汉室”“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等)15、“天下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6、有关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等等有关成语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有关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等有关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三个即可)2004江都市(三)阅读下面《隆中对》中的文段,完成28—30题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苑、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字可兴矣”28.(1分)用“/”给下面语句标出正确的停顿高祖因之以成帝业29.(2分)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是()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士,高祖因之以成帝业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30(2分)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①曹操:②诸戎、夷越:2004兰州市(三)阅读下面《隆中对》中的文段,完成28—30题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苑、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字可兴矣”28.(1分)用“/”给下面语句标出正确的停顿高祖因之以成帝业29.(2分)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是()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士,高祖因之以成帝业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30(2分)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①曹操:②诸戎、夷越:(三)28.高祖/因之/以成帝业29.A 30.①此诚不可与争锋②西和诸戎,南抚夷越05黄冈隆中对(节选)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子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上,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自董卓已来( ) (2)名微而众寡( )(3)挟天子而令诸侯( ) (4)利尽南海( )10.翻译下面文言语句(2分)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译文:11.问题探究: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3分)(1)(2)(3)12.简答:(3分)(1)诸葛亮在对前景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请从文中任举一例说明(可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2)联系实际,谈谈“人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2分)9.(1)通“以”(2)而且(并且)(3)挟持(控制)(4)物资(4分,每处1分)10.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筐(竹篮、竹筒)盛着食物、用壶装着水(酒水)来迎接将军你呢?(2分,如关键词漏译或错译,酌情扣分)11.(1)夺取荆、益二州,作为“霸业”的根基(2)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与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3)联吴抗曹,并从荆、益二州出兵(3分,每小题1分,答题顺序可颠倒,意同即可) 12.(1)①曹操“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②孙权“贤能为之用”⑧刘备“总揽英雄”(1分,可选其中一例回答)(2)当今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善于发现人才,珍惜人才,用好人才(2分,意同即可)05荆门一、文言文(共13分)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3.下面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挟持,控制B.利尽南海利:利用C.国险而民附附:归附D.时先主屯新野屯:驻扎4.下面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①贤能为之用②不足为外人道也B.①而其主不能守②舍生而取义者也C.①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D.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②辍耕之垄上5.句子翻译(3分)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译文:6.填空(3分)选文中诸葛亮对三方形势的分析十分准确:分析曹操,指出他具有政治和优势;分析孙权,指出他具有地理和优势;分析刘表,既指出他具有交通和优势,也指出了他软弱无能的一面,此为刘备争霸天下定下了大计7.简答题(3分)选文中“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一句,反映了诸葛亮什么样的思想?3.B 4.5.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这个意思吗?(本题要注意“殆”、“资”及反问语气,翻译意思对即可)6.兵力(或“军事”、“军队”)人才、民心(只答一词亦可)、物产(或“物资”)7.天命观(或“唯心主义”,意思对即可)06天津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回答1721题(12分)【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乙】班超字仲升,扶风①平陵②人,徐③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辫,而涉猎书传永平④五年,兄固⑤被召诣校书郎⑥,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扰当效傅介子⑦、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1”注释:①扶风:汉朝郡名②平陵:汉朝县名③徐:徐县.汉朝县名④永平:汉明帝年号⑤固:班超的哥哥班固,《汉书》的作者⑥校书郎:官名.⑦傅介子:西汉冒险家,以计斩楼兰王闻名于世17.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具体含义(2分)①由是先主遂诣亮()②不耻劳辱()18.乙文中有一个句子与甲文中的“时人莫之许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找出这个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19.将乙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2分)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译文:20.下面的句子中有一个通假字,试推测是哪一个字并写出本字(2分)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通假字是,本字是21.刻画人物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较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4分)答:16. (2分)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每句1分,有错漏不给分)17.(2分)①去拜访②以……为耻辱(认为……是耻辱)(每词1分)18.(2分)左右皆笑之(多写不给分)19. (2分)家中贫寒,常作为受官府雇佣的抄书人来谋生(供养家庭)或:家中贫寒,常被官府雇佣抄书来谋生(供养家庭)20.(2分)通假字:研本字:砚(各占1分)21. (4分)相同之处:两文都有对人物的正而描写和侧面描写,如甲文开头的话和乙文的大部分文字都属正面描写甲文除开头的正面描写外,均为侧面描写;乙文的“左右皆笑之”,也是侧而描写不同之处是,甲文以侧面描写为主;乙文以正面描写为主或:甲文的正面描写有对行为的描写和对外貌的描写;乙文的正面描写既有对行为的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但无对外貌的描写甲文的侧面描写既有对行为的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乙文的侧面描写只有对行为的描写(从两种不同的角度分析均可,异同各占2分,不结合文本扣一半分)2006安徽濉溪(二)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甲)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兵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3分)(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2)由是先主遂诣亮()(3)先帝不以臣卑鄙()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2分)(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2)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17、翻译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4分)(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18、回答下列问题(4分)(1)甲文段着重记叙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哪两件事?表明作者高洁志趣的句子是哪句?(2)乙文段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请作简要说明15、(1)拜访(2)到……去,这里有“去拜访”之意(3)身份低微,出身鄙野16、(1)因为(2)总共17、(1)我原来是平民,亲自在南阳耕种,只希望在动乱的年代中苟且保全生命,不要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2)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当时一般人没有谁同意他这种比附18、(1)三顾茅庐、临危受命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如正面写诸葛亮隐居时的不平抱负,侧面写徐庶的推荐兰州市2007二、文言文阅读(共23分)(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一11题.(11分)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9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 以弱为强者B 曹操比于袁绍贤能为之用信义著于四海C 此用武之国D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⑴此诚不可与争锋争锋:⑵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资:⑶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殷:⑷总揽英雄揽11.诺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是如何“三分天下”的?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4分)二、文言文阅读(共23分)(一)(11分)9.(3分)D10.(4分)(1)争强、争胜(2)资助、给予(3)兴旺富裕(4)招致、罗致11.(4分)对曹操“不可与争锋”(1分);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1分);劝刘备先取荆、益二州,等待机会,然后进取中原(2分)(意思对即可)课外相关文段2008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12分)燕昭王招贤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①,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②,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③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④,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注释]①共国:共同治理国家②致:招致,引来③趋:奔赴④追北:追击败北的敌人15.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 (2)孤之愿也( )(3)燕国殷富( ) (4)燕王吊死问孤(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意思(3分)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17.从文中看,燕昭王最终能击败强齐的原因是什么?(2分)我的理解:18.你觉得阅读本文在当今有什么现实意义?(3分)我的感悟:答案:15、(1)降低身份,指谦卑;(2)愿望;(3)殷实富足;(4)慰问16、郭隗说:“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纳有才能的人,那就从(敬重)我开始,(我这样才能不高的人都受到礼遇)何况是比我有才能的人呢?他们又怎么会因为与燕国很远而不来投奔您呢?” 17、①招纳贤士;②与百姓同甘共苦18、示例:人才是取得胜利的法宝,我们必须尊重人才,用好人才,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促进我们社会的和谐稳定2008年岳阳市(二)文言文比较阅读【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节选自《出师表》)【乙】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①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③今王诚欲致④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⑤,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官而师之士争凑⑥燕(节选自《燕昭王求贤》,有删改)【注】①厚:丰厚,用做动词②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多指宦官③三:指很多,虚数④致:招来⑤见事:被任用⑥凑:聚集,奔赴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由是感激( )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遂许先帝以驱驰( ) (4)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A.苟全性命于乱世/ 况贤于隗者乎B.受任于败军之际/ 臣闻古之君人C.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D.遂许先帝以驱驰/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10.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2分)士争凑燕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分)(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译文:(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译文:12.结合两篇选文,概括刘备和燕昭王对待人才的共同之处(2分) 8.(1)此(或“这”,或“这件事”)(2)身份低微,见识短浅(3)答应(4)买9.B10.士/争凑燕11.(1)三次到我住的草庐拜访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天下大事(2)于是不到一年,有很多匹日行千里的马送到燕国12.思贤若渴,尊重人才,虚心求教(意思接近即可)。
专题39:《出师表》(原卷版)真题专练【1-2023年天津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出师表》的节选文字,回答问题。
ㅤㅤ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ㅤㅤ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ㅤㅤ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躬.耕于南阳躬:亲自B.至于斟酌损益.益:益处C.以告.先帝之灵告:祭告D.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慢:缓慢(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先帝不以臣卑鄙..B.奉命于危难..之间C.先帝知臣谨慎..D.恐托付..不效(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作者从叙述自己身世入手,追述了先帝三顾茅庐、自己临危受命这两件往事。
B.第②段写作者已经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重任,以此回报了先帝的知遇之恩。
C.第③段作者阐明了自己和其他朝臣的责任,并以“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来劝勉刘禅。
D.选文句句发自肺腑,情辞恳切,体现了“表”这种文体“动之以情”的特征。
【2-2023年山西省中考语文真题】经典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班级举办了“学习先贤美德•体悟生命意义”专题学习活动。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中考文言文试题—《出师表》(2)
[题目]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 解释下列实词的意思。
(1) 布衣( ) (2) 咨( )
(3) 驱驰( ) (4) 倾覆( )
2. 指出下列加点虚词的意思。
(1) 咨臣以当世之事( )
(2)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3. 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不/求闻达/于诸侯
B. 遂许/先帝/以驱驰
C.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D. 躬/耕于/南阳
4. “先帝不以臣卑鄙”的正确理解是 ( )
A. 先帝不拿我当小人物看待
B. 先帝不因为我卑劣低下
C. 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微
D. 先帝不认为我品质不好
5. 表明作者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句子是
____,____
[题解]
第1题。
考查实词解释。
答案: (1)平民 (2)询问 (3)奔走效劳 (4)兵败
第2题。
考查虚词的意思。
答案: (1)拿 (2)到
第3题。
考查朗读停顿辨正。
答案:B
第4题。
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辨正。
答案:C
第5题。
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辨正。
答案: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初中出师表试题及解析答案一、选择题1. 《出师表》的作者是谁?A. 诸葛亮B. 刘备C. 曹操D. 孙权答案:A2. 《出师表》中“出师”的意思是?A. 出征B. 出家C. 出走D. 出仕答案:A3. 《出师表》中“表”的意思是?A. 表格B. 表达C. 表露D. 表征答案:C4. 《出师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 描述战争B. 表达忠心C. 叙述历史D. 抒发感情答案:B二、填空题1. 《出师表》中“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意思是先帝的事业还没有完成就去世了。
2. 《出师表》中“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描述了当时国家的形势。
3. 《出师表》中“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4. 《出师表》中“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表明了作者的忠诚和决心。
三、简答题1. 请简述《出师表》的写作背景。
答案:《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公元227年写给后主刘禅的一篇表文,目的是请求出兵北伐,以实现先帝刘备的遗愿。
2. 《出师表》中诸葛亮表达了哪些情感?答案:诸葛亮在文中表达了对先帝刘备的忠诚、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北伐的决心。
四、阅读理解阅读《出师表》全文,回答问题:1. 诸葛亮在文中提到了哪些人?答案:诸葛亮在文中提到了先帝刘备、后主刘禅、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许靖、糜竺、简雍、孙乾、刘琰、魏延、杨仪、费祎、郭攸之、董允、向宠、张裔、蒋琬、费诗、姜维等人。
2. 诸葛亮在文中提出了哪些建议?答案:诸葛亮在文中提出了加强内政、选拔贤才、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等建议。
五、作文题1. 以《出师表》为背景,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
要求:结合《出师表》的内容,发挥想象,创作一篇以诸葛亮为主角的故事。
出师表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出师表》是以下哪位历史人物写给哪位历史人物的表?A. 蔡邕写给曹操B. 杨修写给刘备C. 诸葛亮写给刘备D. 诸葛亮写给曹操答案:C2. 以下哪句话不是《出师表》中的内容?A. 臣闻,人生在世不称意,明公在上,何不致仕归田?B.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C. 昔先帝曰:……夫群贤周急,独斯须与二十三士奋死力耳!D. 故具以表状参于陛下。
答案:A3. 《出师表》中,诸葛亮说自己的年龄是多少?A. 42岁B. 47岁C. 52岁D. 57岁答案:D4.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是《出师表》中诸葛亮用来表达什么意思的?A. 他来自南阳B. 他曾经是一个农民C. 他是一个普通的百姓D. 他懂得农业知识答案:C5.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没有在《出师表》中被诸葛亮称赞过?A. 曹操B. 杨修C. 王朗D. 郭嘉答案:A二、简答题1. 《出师表》中的“出师”是指什么?答案:指诸葛亮向刘备请命率领军队出征北方。
2. 《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到了自己的一些才能,请列举其中三项。
答案:智谋高超、治国有方、统兵能力强。
3. 诸葛亮给刘备写表的目的是什么?答案:表达自己忠诚、请求得到出征北方的机会、希望国家能够稳定发展。
4. 《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到了两位外戚,请简要介绍一下他们分别是谁。
答案:王朗和杨修,分别是诸葛亮的外祖父和姑父。
5. 《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有何表述?答案:诸葛亮在表中多次表达自己对刘备的忠诚,如“臣闻,人生在世不称意,明公在上,何不致仕归田?”、“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等。
三、论述题请简要论述《出师表》在历史上的意义。
《出师表》是中国历史上一份重要的文献,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记录了诸葛亮的忠诚和爱国精神,以及他对国家和刘备的深切关切。
这份表达对历史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出师表》展现了诸葛亮的忠诚精神。
在国家面临危机、社会动荡的时候,诸葛亮展现了一个公仆应有的职业道德和忠诚精神。
中考精选《出师表》理解题(含答案)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执法方面,诸葛亮主张惩罚“作奸犯科者”,奖赏“为忠善者”。
B.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希望后主广开言路。
C.选文提及先帝“痛恨于桓、灵”,意在劝勉后主亲贤远佞,使汉室兴隆。
D.作者在文末叙写个人经历,是为了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表明自己的忠心。
2.《出师表》能流传千古,原因之一是其言辞质朴,情真意切。
请以“遂许先帝以驱驰”为例,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3分)3.针对文中画线句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看法:诸葛亮写《出师表》时刘备已经去世,那么,即使出师未果,也不会对“先帝之明”造成影响,所以诸葛亮的担心是多余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见解?(3分)答:4.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
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答:5.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
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三点即可)(3 分)答:6.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
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3 分)答:7.由(乙)文中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有何评价吗?举出一例即可。
(4分)8.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臣不胜受恩感激9.结合选文概括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原因。
10.从选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
(2分)答:11.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你心目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4分)12.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答13.阅读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回答后边的问题。
《出师表》中考试题集锦【附答案】一、①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1、这段文字选自的《出师表》,“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由是感激( )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故五月渡沪( )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 )⑤深入不毛( ) ⑥臣本布衣( )⑦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______________。
4、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临危委重任和______________。
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5、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
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①六出:______________②东和:______________③收二川:______________④七擒:______________⑤北拒:______________⑥排人阵:______________6、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B、以伤先帝之明C、悉以咨之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7、用一个成语概括: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划线语句的内容:______________。
8、“由是感激”中的“是”指代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作答)。
9、"此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中的"此"指代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用原文作答)。
10、概括这两段的文字的内容。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作者强调自己本来的志向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2019年长春市)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回答问题【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乙】晏子为齐相,出。
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③。
夫问其故。
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
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
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
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
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
④相:担任国相。
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
⑥自下:谦虚。
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
⑧对:回答。
16.解释下列短语。
(2分。
任选4个作答)(1)简拔:(2)裨补阙漏:(3)优劣得所:(4)意气扬扬:(5)名显诸侯: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4分)(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2)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18.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 )A.甲文是奏章,是典型的事实论证的写法,思路严密;直截了当,让人容易接受。
B.乙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C.甲文乃出师伐魏前所作,基本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D.乙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
用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19.诸葛亮和晏子都是古代名相,结合选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选用人才的标准有何不同。
(三)(2019年贵州安顺市)阅读《出师表》,完成10 一14 题。
(16 分)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 分)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②以光先帝遗德(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④悉以咨之(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 分)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
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13、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
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三点即可)14、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
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3 分)答:四、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8—12题。
(19分)【甲】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乙】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臣不胜受恩感激。
(选自《出师表》)【丙】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
”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
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
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注释】①的知:确切知道。
②封德彝:人名,太宗身边大臣。
③人庶:人臣庶民。
④魏武帝:曹操。
⑤教令:教化,命令。
(选自《贞观政要·诚信》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A.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B.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C.深鄙其为人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D.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牺牲玉锦,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9.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告先帝之灵”中“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皆以为贤B.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C.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D.不欲以诈道训俗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甲文中描写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表现大海的辽阔壮美;丙文中“流水清浊,在其源也”也是写水的,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曹操历来是个有争议的人物。
乙文中的诸葛亮和丙文中的唐太宗分别是如何评价他的?读了《观沧海》后,你认为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4分)答:(五)(2019年云南省大理市)(12分)阅读文言文《出师表》完成10-14小题。
臣本布衣,……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任选两个作答,多选不加分)(2分)(1)躬耕于南阳( )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庶竭驽钝( ) (4)以伤先帝之明(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由是感激放,遂许先帝以驱驰。
译文:1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
(2分)(1)受任于败军之际(2)先帝不以臣卑鄙13.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哪几件事?(3分)答:14.作为现代中学生,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3分)答:(二)(2019年云南省西双版纳)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齐桓公见小臣稷①,一日三至弗得见。
从者曰:“万乘②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
”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③,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
纵夫子骜禄爵,吾庸④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
(《吕氏春秋?下贤》)注:①稷(jì):人名。
②乘(shènɡ):量词。
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③骜禄爵者:指看轻功名利禄的人。
④庸:怎么。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任选两个作答,多选不加分)(2分)(1)躬耕于南阳躬:(2)猥自枉屈猥:(3)攘除奸凶攘:(4)一日三至而弗得见弗:11.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12.诸葛亮的“不求闻达于诸侯”和稷的“骜禄爵”的价值取向对你有什么启示?(2分)答:13.结合文意,说说【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桓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3分)答:14.请从内容或形式上对《出师表》作简要评析。
(3分)答:名著阅读(2分)1、《水浒传》是我国一部杰出的英雄传奇小说。
它成功地塑造了宋江、等108位梁山好汉的形象,讲述了浔阳楼题反诗、等一个个生动传神的故事。
这些奇人奇事构成了一个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
(2019年北京市)2、《名人传》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为三位伟大的艺术家写的传记,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23~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