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街道视角下的城市道路功能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18 MB
- 文档页数:5
城市道路旧路改造设计分析 —以惠州惠阳区御和路改造提升工程为例发布时间:2022-07-16T08:10:33.500Z 来源:《建筑设计管理》2022年4期作者:杨守信[导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及车流量急速上升。
杨守信深圳华粤城市建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及车流量急速上升。
城市道路已不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量需求,另外还有部分道路已达到设计年限,出现各种病害,不仅影响路面行车的舒适度,同时还增加道路维护成本,为缓解城市道路交通压力以及解决道路病害,需要对旧路进行提升改造。
本文以惠州惠阳区御和路改造提升工程为例,结合实际情况,对御和路道路现状进行了分析,在遵循改造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分析了御和路改造设计要点,以期为同类旧路改造设计项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道路;现状;设计原则;旧路改造;设计要点1 工程概况惠州惠阳区御和路位于惠阳区西北部,起点为叶挺大道,跨淡水河,终于和兴路,沿线与莲塘北路、三和大道、清岭路等路相交,周边用地性质主要以居住用地、产业园区为主。
道路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总长度约3.2 KM,面积约115200㎡,设计时速为40km/h,道路红线宽度36m,现已接近使用年限,路面出现结构性破坏或功能性缺陷,严重影响了道路使用质量,同时还增加了道路养护工作量。
另外,因局部开挖后回填修补强度不足造成道路出现破损等各种病害,影响了路面行车的舒适性。
充分考虑御和路现状特点,结合改造需求,提出如下改造方案:沥青路面改造,增设渠化岛;机动车道拓宽至15.0 m,双向4车道,3m 绿化带作为机非分隔带,新建3.5 m非机动车道,结合树池位置,新建2.5 m人行道。
通过道路提升改造,提升城市道路的交通功能。
2 御和路现状问题分析通过现场调查发现,御和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见图1):2.1路面病害严重,行车舒适度较差御和路为双向4车道,现已接近使用年限,随着近年来市区人口和车辆保有量的增加,道路交通压力日益增大,导致道路路面出现老旧、破损等问题,严重影响行车舒适度和行车安全。
JIANGSU URBAN PLANNING 江苏城市规划2016年第8期总第261期基于完整街道理念的路侧停车平面布局研究【摘要】为缓解日益突出的城市停车问题,在建筑后退空间较大的情况下,可融合建筑后退空间和人行道空间,合理设置路侧停车泊位。
本文充分领会完整街道理念(completestreets)对以车为本的传统街道进行反思和修正,兼顾道路的交通功能和生活空间功能,同时考虑消防通道等方面因素,对路侧空间进行功能分类整合,提出将停车泊位和车辆出入通道等交通功能空间靠近道路设置,将人行道和盲道等生活功能空间结合临街建筑物设置,尽可能的做到人和车的交通流线分离。
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西宁市西关大街海一大厦道路停车场改造工程项目进行了实例研究。
【关键词】路侧停车;完整街道;交通功能;生活功能;平面布局1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机动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停车难问题日益凸显。
西宁市2015年的机动车拥有率约167辆/千人,私人小汽车16.3万辆,近5年来年均增长超过20%。
根据现状停车调查,西宁市中心城区基本车位需求约16.3万个,出行车位需求约6.9万个,而停车泊位总供给约19.6万个,停车设施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道路交通功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在城市道路范围内,在不影响行人、车辆通行的情况下,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施划停车泊位。
因此,在建设实践中,除了加强配建、路外和路内停车位的建设以外,可以结合建筑后退空间和人行道,适当设置路侧停车泊位,缓解城市停车压力。
2完整街道城市道路既承担着小汽车、公交等交通功能,也承担着游憩、购物等生活空间功能。
但在长期的规划建设实践中,人们主要考虑道路的交通功能,特别是机动车等快速交通的服务水平,首要目标是如何提高单位时间内机动车的通行能力,而对道路的生活空间功能关注甚少,突出表现在许多道路的慢行空间缺失或不连续,慢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得不到保障。
美国“完整街道”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顾永涛朱枫高捷【摘要】“完整街道”“Complete Streets)理念是美国对“车本位”发展模式的反思,是新世纪街道设计理念的重大转变。
本文分析了“完整街道”理念产生的背景和设计原则,总结了“完整街道”对我国城市街道设计和建设的四点启示:提倡交通的公平性,鼓励传统绿色交通出行,塑造有活力的街道,建设低冲击模式的街道。
【关键词】完整街道;街道;启示引言长期以来,美国的城市街道主要是为机动车服务的,街道设计的首要目标是如何提高单位时间内机动车的通行能力,而对行人和自行车的出行关注甚少,许多美国街道缺乏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因而行人和骑车人的安全得不到保障,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难以发展。
近年来,这种“车本位”的发展模式受到了广泛质疑,2003年美国精明增长联盟负责人David Goldberg提出了“完整街道”(Complete Streets)的概念,倡导完善行人和自行车设施,鼓励人们步行、骑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2005年,美国“全国完整街道联盟”(The National Complete Streets Coalition)成立,完整街道运动在全美迅速扩散开。
截止2011年,美国23个州出台了支持完整街道的政策或法律,例如2008年加州颁布了“加州完整街道法案”(The California Complete Streets Act)。
1.美国完整街道理念概述1.1 完整街道的定义美国“全国完整街道联盟”给出的定义是:“完整街道的设计和运行应为全部使用者提供安全的通道。
各个年龄段的行人、骑车人、机动车驾驶员和公交乘客,以及所有残疾人都能够安全出行和安全过街。
建设完整街道意味着交通部门必须改变过去优先考虑小汽车的做法,确保所有人出行的安全”。
1.2 完整街道的发展目标发展完整街道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目标:(1)安全街道——机动化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结果,不能因为机动化影响步行、自行车交通的安全;确保行人、自行车和汽车各行其道,提高街道的安全性。
完整街道视角下的城市道路功能分析摘要:街道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在城市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基于完整街道的理念,将城市道路的功能归纳为交通功能、公共活动功能和通道走廊功能三类。
根据城市道路的服务对象和服务特征,将城市道路的交通功能分为快速交通功能、慢速交通功能、慢行交通功能和公共交通功能;城市道路的公共活动功能分为各类商业、社交、休憩休闲、运动等公共活动服务;城市道路作为城市中的带状构筑物,可以作为各类市政基础设施敷设的通道走廊。
提出城市道路的功能是复合的,各项功能应合理组合,以充分发挥城市道路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功能;公共活动功能;通道走廊功能;功能复合1城市道路的功能复合1.1功能复合的基本原则以机动交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交通功能是城市道路的基本功能,根据机动交通的出行行为特征,又可分为通过性交通、集散性交通和到达性交通,分别由不同等级和标准的道路承担。
根据现行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城市道路按其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和对沿线的服务功能等,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4个等级。
快速路和交通功能较强的主干路(可称为“交通性干路”)以服务通过性的快速机动交通为主;其他主干路和次干路以服务集散性的慢速机动交通为主,可总称其为集散性干路;支路主要服务到达性的慢速机动交通。
在此基础上,考虑城市道路对于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的服务功能,考虑城市对于公共活动空间需求和其他市政基础设施敷设走廊需求的满足,并与上述机动交通功能形成科学合理的组合。
城市道路的功能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但应避免城市道路功能组合的两种情况:一是将过多的功能集中于一条道路;二是城市道路功能的不恰当组合。
1.2快速路的功能复合快速路的主路需要符合中央分隔、全部控制出入、交通流连续等方面的要求,主要服务于过境的、对外的和城市内部中长距离的通过性快速机动交通。
快速路辅路是主路与周边其他道路的衔接纽带,集散进出主路的机动交通,从功能分类考虑,可归为集散性干路。
“完整街道”发展综述叶朕李瑞敏【摘要】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里,以私人小汽车为核心的道路系统一直是国内外进行道路交通规划与建设的核心。
然而,随着私人机动化交通负面影响的日渐显现及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要求道路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必须满足各种形式的出行要求。
本文主要针对美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提出的完整街道(“complete street”)政策,简述其发展历史、效果与设计方法,并简介美国塔科马市完整街道的案例。
【关键词】道路设计;完整街道;交通政策1 前言在美国,每年近5000 位行人或自行车出行者死于道路交通事故。
在2007 年和2008 年,美国发生行人死亡的交通事故超过50%发生在干道,超过40%发生在无人行横道处[1]。
这些事故多发道路都有一些共同特点,如缺乏人行道或人行横道、车道太窄无法容纳自行车出行、换乘等车的公交乘客的空间很少或基本没有、缺少残疾人设施等,从本质上而言即是“不完整的”街道。
随着对城市功能与道路功能的不断深入理解,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要求未来道路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必须满足各种交通方式的出行需求,而不能仅着眼于为小汽车交通提供便利。
目前街道设计已经是一个衡量社区特性和生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由此也导致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改善街道的功能和景观;方便行人和自行车出行;减少潜在的超速和其它安全问题;引入恰当的设计元素,如绿化带和分离的人行道,营造良好的街道氛围;在某些环境中采用较小的街区,如沿住宅、商业和市区的走廊,以缩短步行距离。
2 完整街道的概念与发展历史2.1 完整街道的概念美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提出了完整街道(“complete street”)政策。
完整街道是一种交通政策和设计方式,通过对街道、公路和桥梁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运行和维护,以保障道路上所有交通方式出行者的通行权,满足出行需求和安全要求[2]。
完整街道的规划和设计以适应于所有当前的和未来的出行者为目的,而不仅是驾车出行者。
“完整街道”概念在美国得到推广
doggerel网站
【期刊名称】《上海城市规划》
【年(卷),期】2016(0)5
【摘要】第八大街是美国纽约市的第一个“完整街道”。
“完整街道”这个专业词汇创立于2003年,指的是综合考虑到行人、自行车、公共交通和小汽车等不同交通方式的街道,而不仅仅只考虑小汽车的优先权。
如今,建设“完整街道”的趋势在美国范围内得到了进一步推广。
2008年,第八大街的更新改造使得纽约市交通局开始认真地考虑如何将曼哈顿的街道设计得对行人和骑行者更加友好。
第八大街的更新措施包括:增加一条专用的与机动车道隔离的自行车道,增加一条专用的机动车左转道,在不改变机动车道数量的同时缩小机动车道的宽度。
更新改造的结果使交通事故率下降了35%。
【总页数】1页(P136-136)
【关键词】街道设计;美国;机动车道;更新改造;自行车道;专业词汇;交通方式;公共交通;
【作者】doggerel网站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91
【相关文献】
1.从汽车导向到完整街道:美国完整街道概述 [J], 陈挚;刘翠鹏
2.美国波士顿完整街道理念与实践的经验总结及对我国街道设计的启示 [J], 杨慧祎
3.美国\"完整街道\"的对城市道路设计的启示 [J], 钱磊
4.“完整儿童”观念在美国的早期演变 [J], 张斌贤;王蓝慧;祝贺
5.完整街道理念下的自行车道设计
——以美国迈阿密为例 [J], 范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紧凑城市视角下的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研究【摘要】文章从城市道路横断面之于紧凑城市规划建设入手,以集约化的规划手法,分析确定道路横断面各功能板块的具体尺寸。
进而常熟市城市道路交通及横断面为案例,分析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国外道路横断面发展的经验,针对不同道路两侧用地功能的城市道路提出了功能相异横断面。
【关键词】城市道路;横断面;集约化紧凑城市是一种高密度的,功能混合的城市空间形态。
它所侧重的是在于出行以低碳为主、对城乡格局的保护、降低化石能源消耗、支持公交和慢行出行、对公共设施有较强的可达性、提高市政基础设施利用率、城市核心区重构。
我国城镇化经过10余年的高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值得规划工作者反思的问题,其中规划用地一味求大,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盲目做大现状尤为突出。
2014年上海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期限可确定为2040年,将指导未来二十年的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
规划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严格控制城市发展规模,严守建设用地总量的“天花板”,依靠存量优化、流量增效和质量提高满足城市发展的用地需求,实现全市规划建设用地总量“零增长”。
按照相关规范要求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在城市建设用地中的比例宜为10%-25%,由此可见城市道路用地紧凑与否,关系着城市用地结构的紧凑性。
道路横断面规划是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横断面各板块的尺寸直接关系到道路的通行能力、两侧用地的使用效率、城市慢行系统的构建以及土地使用经济性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与社会生活的效率和质量以及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
基于以上判断科学的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必不可少。
在宏观上,依据总体规划和相关规划研究控制思路;在微观上,除了从扩大道路供给、倡导公交优先、强化慢行空间等,还必须充分利用道路空间,合理使用现有道路资源,最大限度的满足城市交通需求。
1 常熟市道路基本情况1.1道路发展概况截止2010年底,常熟市主城区道路总长度约为280.6km,其中主干路73km,次干路68.3km,支路97.1km,主、次、支的比例为1:0.94:1.33。
规划实践| 45 Exploration and Guidance of Urban Complete Street Elements Design from aPeople-oriented Perspective: A Case Study of Shenyang Complete Street ElementsDesign人本位视角下的城市街路全要素设计指引探索——以沈阳市街路全要素设计为例王文祺 夏镜朗 WANG Wenqi, XIA Jinglang街路是城市中人们驻足交往、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我国街路建设主要采用“宽马路、多车道、少路口”的方式以解决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致使城市街路日益缺乏特色与人性关怀。
通过总结沈阳市街路的空间使用特征,利用最新第4代大数据的调研成果分析,研究如何通过街路的要素化设计指引提升城市街路的亲切感和归属感,彰显城市文化和魅力,使城市街路从“车本位”回归“人本位”。
以期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高品质街路的建设指引和评价标准,优化城市街路管控体系,实现精细化管理。
Streets are important places for people to stop for communication,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in the city. Since the reformand opening up, facing the urgent need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streets in China mainly adopts the way of "wide roads, multiple lanes, and fewer intersections" to solve traffic problems, which leads to an increasing lack of characteristics and human care on urban street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al use of Shenyang streets, uses the latest fourth-generation big data research results to analyze how to use street element design guidelines to enhance the sense of intimacy and belonging of city streets, highlight the city's culture and charm, and make urban streets return from "car-oriented" to "people-oriented". This paper strives to establish a set of practical and feasible guidelines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high-quality street construction to optimize the urban street management system and implement refined management.街路全要素;精细化管控;大数据分析;人本位complete street elements; refined management and control; big data analysis; people-oriented文章编号 1673-8985(2022)05-0045-07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1982/j.supr.20220508摘 要Abstract 关 键 词Key words 作者简介王文祺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硕士,****************夏镜朗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硕士0 引言街路是城市的骨架,是构成城市肌理、体现城市文化和塑造城市个性的重要元素,这里有生活在城市中每一位成员的共同记忆,舒适宜人的空间尺度、生动多样的交往空间、充满活力的商业氛围一直是人们对于街路的美好愿景。
基于全要素理念下的城市街道更新设计———以上海市吴淞路为例赵梓尧(安徽省城建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00)摘要:街道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格局下,需要为城市创造多元空间及复合功能。
在此背景之下,全国研究城市街道建设新模式的实践正积极探索与行动。
本文结合当前街道更新建设现状,以全要素设计为理念,选取上海市虹口区吴淞路街道为案例,从市政工程、景观绿化工程、建筑外立面及店招店牌工程几大方面对更新改造的方法进行探索。
方案中采用的设计思路及技术措施具有普遍性,意在为其它街道更新类项目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街道;全要素更新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1)24-0189-020引言城市街道作为城市居民活动最密集的公共场所,是城市风貌主要的构成要素,也是向外界展示城市形象及品质的重要窗口。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城市转型化发展,世界各大城市先后投入到街道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中国的城市道路设计也从单一的通行功能向通行与品质提升并重转移。
2018年,首届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召开,作为向全球展现中国形象及品质的舞台,上海虹口区政府以全市杆线下地、多杆合一政策实施为契机,将北外滩街道更新列为保障进博会的重点工程,而吴淞路作为北外滩街道重要的城市主干道,承载着北外滩的门户形象,是本次工程的重中之重。
1全要素设计理念本次吴淞路街道更新工程,设计团队首次应用当前新颖的街道更新理念—全要素设计理念。
与过去的街道设计理念相比,有以下三点的转变:(1)关注点转变:从单一的关注机动车通行转向关注市民日常文化活动需求,优先考虑公共交通,打造满足通行、休憩、交流等沿街活动的街道空间。
(2)边界转变:由道路红线范围转向街道全空间范围,从而实现道路空间、街道设施、建筑外立面与景观环境的整体塑造。
(3)内容转变:从道路工程设计转向街道全要素设计,重点突出街道的人文风貌及景观特色,实现市政设施、景观绿化、建筑外立面及店招店牌等各要素的精细化设计,全力打造绿色、共享、开放的品质街道。
– 52 –历史文化名街完整街道设计的分析与探讨——以苏州十全街设计为例□ 王 龙,魏桂芬,王雨幻(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深圳 518000)摘 要:历史文化名街作为城市的经脉,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同时又体现着时代的风采与变化,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历史街区中原有传统风貌及建筑肌理正快速消失。
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而位于苏州老城区的十全街早在吴王阖闾时代就已存在,承载着姑苏的历史文脉。
本文通过对苏州十全街进行调查与研究,初步探讨街道在交通体系、景观空间、文化建筑等方面面临的问题,从而提出对历史文化街道有效的品质提升策略及改造方案。
关键词:十全街;完整街道;慢行交通;景观特色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3400(2019)07-0052-04Historic and Cultural Streets Design–– Taking the Suzhou Shiquan Street as an ExampleWANG Long, WEI Guifen, WANG Yuhuan(Shenzhen Urban Traffic Planning Center Co., Ltd, Shenzhen 518000, China)收稿日期:2019-06-04第一作者简介:王龙 (1976-),男,满族,辽宁铁岭人,学士,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工程设计、交通规划。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the original traditional features and architectural textures in historical blocks are rapidly disappear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treets, as the meridians of the city, carry the memory of the city and reflect the style and changes of the times. Suzhou is a na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the Shiquan Street in the old city of Suzhou was already existed at the end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Suzhou Shiquan Street, initially discuss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street in the transportation system, landscape space, cultural architecture and so on, and propose effective quality improvement strategies and transformation plans for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treets.Key Words: Shiquan street; Complete street; Slow traffic; Landscape features0 引言十全街,原名十泉街,始称于宋,因旧有十口井得名,后改为十全街。
旧城道路改造城市设计的“加”与“减”许烨,王苑,陈眉舞,魏宁峰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扩张的放缓,存量用地规划成为常态,其中旧城道路沿线用地改造成为城市品质化建设的重要议题。
本文从“加”与“减”的辩证角度出发,在旧城道路改造的转变态势下,从基于存量空间的有限作为、注重人性关怀的空间营造和集成多方智慧的专业协同三个层面探讨旧城道路改造的创新思维。
并结合渭南市仓程路提升改造规划进行“加”与“减”的实践,以期对类似项目提供思路与方法借鉴。
关键词:道路改造,存量规划,有限作为,人性空间,专业协作,渭南1.引言随着城市扩张的放缓,城镇化不再单纯追求规模的增长,而是更加重视城镇品质和竞争能力的提升[1]。
城市道路作为城市的骨架,串联着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城市中承担交通的主要设施;同时城市道路空间组织也直接影响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城市景观,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载体。
伴随着新区道路的建设、旧城道路到了改造提升的阶段。
道路城市设计方面涉及类型较广,新区道路建设主要为开发建设型,而旧城道路则包括环境整治型、更新改造型、以及形象品质型等多类型。
目前,一些学术研究及研究实践开始积极关注旧城区道路改造的问题[2],但是尚未较多关注存量规划等方面研究。
在中国进入汽车城市的背景下,因盲目发展交通,使部分城市的旧城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破坏[3]。
仅重视机动车的通行能力及相关工程技术,而不注重行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抄袭现象严重,丧失个性;注重“面子工程”,忽略与周边地块联合。
本文在探讨旧城改造城市设计“加与减”理论及方法的同时,以陕西省渭南市仓程路为例,探讨“加”与“减”的实证反馈效果。
2.研究转变态势纵观新世纪以来国外先进城市在城市街道规划设计与实施的历程中不断探索,街道设计理念的正在逐步向务实、人文关怀和可实施方向发展。
特别是近几年,纽约、伦敦、阿布扎比等很多发达国家城市均编制或更新了街道设计导则[4],以此推动落实重要的交通政策,对道路交通建设和环境营造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140 | 城市研究作者简介陈 挚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所长,工程师,双学位硕士刘翠鹏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城市规划师,硕士Complete Streets in the United States陈 挚 刘翠鹏 CHEN Zhi, LIU Cuipeng从汽车导向到完整街道:美国完整街道概述不仅如此,66%的美国人希望有更多的出行方式可供选择,73%的美国人觉得目前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开车出行,57%的美国人想要减少使用小汽车的时间[2]。
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和社区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一场旨在营造更安全、更包容的交通网络的完整街道运动正在全国范围展开。
截止2014年,美国已有712部法规采用了完整街美国是建立在机动车上的国家,大量的空间和交通经费都花在了道路建设上。
据统计,道路交通建设占到美国交通经费支出的79%,公共交通为20%,自行车和人行系统建设仅占1%。
然而调查显示,美国人对交通经费使用的期望是:道路建设占37%,公共交通占41%,自行车和人行系统建设占22%,与实际支出情况大相径庭[1](图1)。
美国自1971年开始提出类似完整街道的理念以来,到目前共有712部法规采用了完整街道政策。
以洛杉矶为例,剖析了不同类型的完整街道政策所发挥的作用。
州政府通过完整街道法案,要求地方政府制定完整街道规划、颁布完整街道设计导则。
洛杉矶的交通规划采用了完整街道的策略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计划,通过完整街道设计导则来实现对具体项目实施的指导。
对比了美国完整街道与国内规划不同的设计方法,并总结完整街道政策对我国交通发展理念及规划管理的启示。
The concept of complete streets was first established in 1971 in the United States. Nowadays, a total of 712 jurisdictions have complete streetspolicies in place. This article takes Los Angeles as an example to analyse how different policies work together to achieve complete street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several complete streets design approaches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e current planning theory or method in China, and concludes how the concept of complete streets can inspire the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and policy making in China.完整街道 | 自行车 | 步行 | 交通 | 政策Complete streets | Bicycle | Pedestrian | Transportation | Policy摘 要Abstract 关 键 词Keywords 图1 交通经费使用情况及居民预期比较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刘岱宗:城市街道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为了汽车作者:***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0年第04期嘉宾简介刘岱宗,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中国可持续城市项目主任。
他在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战略、城市交通政策与规划、未来交通技术与战略、公共交通与慢行系统规划和设计、街道与公共空间设计以及大数据和量化城市领域有超过20年的经验,曾为国务院参事室、世界银行以及亚洲开发银行可持续交通与低碳城镇化的专家顾问。
“你想到一个城市时,你脑海中出现的是什么?是街道。
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看上去很有意思,那这个城市也会显得很有意思;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看上去单调乏味,那么这个城市也会非常乏味单调。
”——简·雅各布斯作为城市公共交通领域的专家,刘岱宗十多年来看得最多的是城市在发展,而街道却在死去。
2017年,他在一席的公开演讲《完整街道Street for All》,点击量超过了五百万,影响了很多公众对于城市和交通规划的认识,也让很多人意识到了转变出行结构,发展“多模式交通”的重要性。
他说,“未来我们需要把大家从小汽车上邀请回来,更好地更舒适地使用公共交通系统、自行车跟步行系统,这也是为了我们未来发展的需要。
”刘岱宗2015年加入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担任中国可持续城市项目主任,致力于“倡导行人友好型街道、城市公共空间更新与公共交通系统的质量提升”。
他主张抛弃以小汽车为导向的城市规划,转向“以人为本”,强调行人、自行车、公共交通等的重要性。
“当人们可以使用自行车,使用公共交通系统,街道就会从非常拥堵的状态,变得轻松活泼有活力,而且绿色交通能够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近日,本刊记者电话采访了刘岱宗,请他就城市街道规划以及未来出行模式进行了分享。
对话:Q|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A | 刘岱宗降低小汽车出行的“优越感”Q:考虑到安全以及便利性,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一部分人产生了买车的想法。
有人预测,疫情后车市会出现一轮“小高潮”。
通行能力解析一、道路通行能力的归纳1、基本通行能力:指在必然的时段,理想的道路、交通、控制和环境条件下,道路的一条车道或一平均段上或一交织点,知书达礼地希望经过人或车辆的最大小时流率。
(基本通行能力是在理想条件下道路拥有的通行能力,也称为理想通行能力。
)2、本质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指在一准时段,在本质的道路、交通、控制及环境条件下,一条车道或一平均段上或一交织点,知书达礼地希望经过人或车辆的最大小时流率。
(可能通行能力则是在详尽条件的拘束下,道路拥有的通行能力,其值平时小于基本通行能力。
)3、设计通行能力:指在一准时段,在详尽的道路、交通、控制及环境条件下,一条车道或一平均段上或一交织点,对应服务水平的通行能力。
(指在设计道路时,为保持交通流处于优异的运行情况所采用的特定设计服务水平对应的通行能力,该通行能力不是道路所能供应服务的极限。
)二、多车道路段通行能力1、一条车道的理论通行能力理论通行能力是指在理想的道路与交通条件下,车辆以连续车流形式经过时的通行能力。
在通行能力的理论解析过程中,平时以时间胸襟的车头时距h t和空间距离胸襟的车头间距 h s为基础,推导通行能力的理论解析模型。
其计算公式为:N0 =3600/ h t或 N0=1000Vh s式中: N 0——一条车道的理论通行能力(辆/h );h t——饱和连续车流的平均车头时距(s);V ——行驶车速( km/h)h s——连续车流的车头间距(m)。
我国对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进行了特地研究,在《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中建议的一条车道的基本通行能力和设计通行能力的规定以下表所示。
表快速路基本路段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设计速度( km/h)1008060基本通行能力( pcu/h )220021001800设计通行能力( pcu/h )200017501400备注:快速路应依照交通流行驶特色分为基本路段、分合流区和交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