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高中物理实验
- 格式:ppt
- 大小:2.64 MB
- 文档页数:89
高中物理实验新课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掌握光的折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
实验器材:白色纸板、尺子、直尺、玻璃棱镜、激光笔、黑色胶布、水杯、水
实验原理: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其折射角与入射角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根据折射定律,入射角、折射角和折射率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sinθ1/sinθ2=n,其中n为该介质的折射率。
实验步骤:
1. 将白色纸板固定在桌面上,用黑色胶布在纸板上做一个标记(如一条直线)作为光线入射线。
2. 将玻璃棱镜放置在纸板上,并调整位置,使得激光笔的光线垂直入射到玻璃棱镜的一侧表面上。
3. 在玻璃棱镜的另一侧用尺子作为法线,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并记录下数据。
4. 重复以上步骤,分别用空气和水做介质,测量不同介质下的入射角和折射角。
实验数据处理:
1. 计算空气、玻璃和水的折射率,根据折射定律的公式n=sinθ1/sinθ2计算出各介质的折射率。
2.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并总结出折射规律。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用力过大导致仪器损坏。
2. 在激光笔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眼睛安全,避免直接照射眼睛。
3. 测量时要准确记录数据,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延伸:
1. 可以尝试使用不同形状的玻璃棱镜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形状的玻璃棱镜对光的折射路径的影响。
2. 可以尝试使用不同介质进行实验,探究不同介质对光的传播路径的影响。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光的折射规律,培养实验能力和观察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重视演示实验;重视实验探究的过程;重视实验的差异性与冲突性;重视实验过程中的突发事件;重视实验装置改进与创新;重视课外小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7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一直以来都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也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而实验教学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在提高学生物理素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人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就物理实验教学做如下深入思考。
一、重视演示实验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创设物理情景,引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和积极思维。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要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采的物理现象和物理情景,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师在演示实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观察、探究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实验的启发性与趣味性。
演示的形式不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多让学生上台做演示实验或协助教师做实验,增加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
让学生在亲身观察体验和操作中,加深理解物理现象和规律,并学习一些实验操作方法。
二、重视实验探究的过程探究的核心是“以思维为中心”,即教师课堂上所用到的手段和方法都应该服务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即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思维与能力的训练。
如果教学中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就容易使探究流于形式。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的改进摘要: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几年的高考越来越重视对实验的考查,利用学生所学过的知识,对实验仪器或实验方法加以重组,完成新的实验目的的设计型实验越来越得到重视。
我们教师应加强实验教学研究,制定良好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从而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物理实验改进1.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的实验要求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物理课程的总目标是: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要通过实验学习基本的操作技能,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及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
新课标指出:“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注重对学生实验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改变过去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方式,把实验地位空前提升。
因此,强调重视实验,改进实验,成为对物理教学的基本要求。
2.传统高中物理实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物理教学中,传统实验面临着以下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2.1实验条件不足的局限。
现有实验仪器普遍精度低,误差大,可重复性差,影响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深入理解,对学生的设计要求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也限制了学生探究和钻研的深度和广度。
2.2实验本身难度和可见度的局限。
物理实验中,空间上细微过程人眼难以观察,一般借助于显微镜可以实现细致的观察。
时间上细微过程难以捕捉,难以一记录,是物理实验的一个难点,瞬间变化的可视化尤其是难点。
传统的实验仪器由于人眼观察与手工记录的断续性,确实难解决这个问题。
2.3实验数据仅靠人眼观察,手工记录,操作耗时费力,实验教学的效率低下。
如利用气垫导轨进行“牛顿第二定律”的演示,由于仪器装置与实验步骤很多,要达到理想效果很难,并且由于数据处理又太繁,并且由于实验中需要多次重复实验、以及人为的各种因素拖延时间,教学任务较难完成,而且后排的同学看不清实验现象。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关键词】高中物理探究式学习实验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多数学校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均提倡关注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促进课堂同实验的有机结合,这一理念反映出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重要性。
笔者总结自身高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设计符合学生学习层次的探究课题物理知识跟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择取符合学生认知及其生活经验的内容与课程内容联系,把这些日常生活经验适时适度地引入课堂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镜子与白纸谁亮”为课题,让学生开展探究。
笔者将光学实验室设置成暗室,并准备手电筒、镜子以及白纸等实验材料,这些材料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笔者先让学生猜测:在同样的情况下,拿手电筒分别照射镜子和白纸,是镜子亮还是白纸亮?学生众口一词:“镜子比较亮。
”教师让学生进行实验,组内同学轮换着打手电筒和观察结果,学生却发现实际情况是白纸比镜子亮。
教师再引导学生改变手电筒入射光束的角度,结论仍然如此,只是观察的角度需要随之变化。
这次探究实验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拉近了学生与实验的距离,在观察、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物理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可见,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一些趣味性实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探究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且能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成功,调动其参与物理实验的积极性。
二、创设实验情境,引出研究课题创设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能从视觉层面、听觉层面和感官层面,持续调动学生分析、观察问题以及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带着新奇的感受走进物理实验,从“未知”达到“真知”,拉近物理知识和学生的距离。
教师可以以物理实验或物理规律的形成和演变作为题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
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他认为较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比较轻的物体快。
新课程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新课程高中物理演示实验》高中物理演示实验的内容,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参照人教版等主流教材版本内容,力求使实验覆盖全面、适用性强,适用于高中不同版本教材的教学需要。
实验设计巧妙,追求超越与创新,不但强调现象的真实性、可视性,而且注重引发兴趣、启发思考,力求反映新课程的要求和当代科学成果,提升对知识、现象的理解。
第一盘01 瞬时速度的测量02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03 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04 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05 物体的微小形变06 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07 探究分力与合力的关系08 研究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第二盘01 验证牛顿第一定律02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03 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第三盘01 超重与失重02 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03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04 摩擦起电05 接触起电06 感应起电07 法拉第圆筒实验08 研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09 观察电容器的充电与放电过程10 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第四盘01 伏安法测电阻02 探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长度、截面积的关系03 描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04 电压表内阻的测定05 电流表的改装06 探究电源输出电压与内电压的关系第五盘01 电源电动势与内阻的测定02 探究电源的输出功率与外电路电阻的关系03 门电路04 各种磁体的磁感线05 直导线切割磁感线06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07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圆周运动08 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09 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10 楞次定律第六盘01 自感现象02 交流电的产生03 交流电的有效值04 变压器05 观察电感与电容对交流电的影响06 示波器观察交流电波形07 光敏电阻的特性08 热敏电阻的特性09 传感器—干簧管10 分子引力11 扩散运动12 布朗运动13 气体的等温变化14 气体的等容变化15 表面张力第七盘01 探究单摆做简谐运动的周期02 利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03 简谐运动的时间位移图像04 共振现象05 三棱镜对光的折射06 测定玻璃砖的折射率07 光的全反射08 光的干涉与衍射09 薄膜干涉10 光电效应现象11 光谱管12 LC电路中的电磁振荡13 阴极射线管。
谈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高中物理相对于初中物理,更偏重于计算,物理实验做得少一些。
那么是不是物理实验可以少做,甚至不做呢?肯定不是。
不但要做,还要做出效果来。
物理教学,实验是基础,更是知识的源泉。
在新课标理念下如何做好实验教学呢?一、物理实验教学中要给学生自主空间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变革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教学必须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实践,满足他们的实践需要,保护和扶植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为了顺利完成知识内容,让学生在指令下机械地操作,使学生实验流于形式,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亲身体验。
因此,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满足他们的实践需求。
例如,在做研究单摆的实验中,让学生首先对不同的单摆分别测定30个周期的时间,通过学生的研讨,发现问题:“单摆的周期为什么会有很多种结果?”。
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讨论并总结出原因:测量方法的不正确、摆长的不一样等。
通过讨论,学生注意到了实验中的细节,这要比教师一味的讲解效果好得多。
学生只有主动地亲身参与实验教学,才能真正掌握实验技能和方法,才能学会主动交流与合作,才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二、物理实验教学要给学生合作空间“学生实验”是必做的实验,着重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素养,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能够形成比较规范的实验报告。
验证性实验以检验已知概念或关系为主要目标,是一种步骤驱使的教学活动。
通常,验证性实验的实验器材、实验方案通常由教科书、实验手册或教师给定或提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按事先制定的步骤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按部就班”地操作,其智力活动水平相对不高。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验证性实验更强调行为与规则的统一,它可以促进学生对物理学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
对于验证性实验,笔者认为不需要学生课前做许多预习,甚至可以不预习。
根据验证性实验的特点,可由前后四人组成小组(一般是两人一组的)当堂共同预习,事后再分组实验。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必做实验有哪些?1 长度的测量2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3 探究弹力和弹簧深长的关系4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5 验证动量守恒6 研究平抛运动7 验证机械能守恒8 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9 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10 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平面上的等势线11 测定金属电阻率12 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13 电流表改装电压表14 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池内阻和电动势15 用多用电表探测黑箱内的电学元件16 练习使用示波器17 传感器的简单应用18 测定玻璃的折射率19 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高中化学22个必做的实验内容必修11.萃取与分液2.离子的检验(Cl-、Ag+、SO42-、CO32-、NH4+、Fe3+)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4.钠的性质5.氢氧化铝的两性6.铁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7.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8.氨及铵盐的性质9.二氧化硫和浓硫酸的性质必修210.探究钠、镁、铝单质的金属性强弱1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2.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13.原电池的工作原理14.乙醇的主要性质15.乙酸乙酯的制取和乙酸乙酯(或油脂)的水解16.葡萄糖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化学反应原理17.电解池工作原理18.温度、浓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19.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20.中和滴定21.FeCl3(或SnCl2)水解的促进或抑制22.沉淀的转化福建省高中化学新课程学生必做实验。
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的改进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精确、定量的科学,近几年的高考越来越重视对实验的考查,利用学生所学过的知识,对实验仪器或实验方法加以重组,完成新的实验目的的设计型实验越来越得到重视。
本文通过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的实验要求分析入手,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的改进。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物理实验改进一、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的实验要求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物理课程的总目标是: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要通过实验学习基本的操作技能,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及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
新课标指出:“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注重对学生实验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改变过去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方式,把实验地位空前提升。
因此,强调重视实验,改进实验,成为对物理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传统高中物理实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物理教学中,传统实验面临着以下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一)实验条件不足的局限现有实验仪器普遍精度低,误差大,可重复性差,影响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深入理解,对学生的设计要求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也限制了学生探究和钻研的深度和广度。
(二)实验本身难度和可见度的局限物理实验中,空间上细微过程人眼难以观察,一般借助于显微镜可以实现细致的观察。
时间上细微过程难以捕捉,难以记录,是物理实验的一个难点,瞬间变化的可视化尤其是难点。
传统的实验仪器由于人眼观察与手工记录的断续性,确实难解决这个问题。
(三)实验数据仅靠人眼观察,手工记录,操作耗时费力,实验教学的效率低下如利用气垫导轨进行“牛顿第二定律”的演示,由于仪器装置与实验步骤很多,要达到理想效果很难,并且由于数据处理又太繁,并且由于实验中需要多次重复实验、以及人为的各种因素拖延时间,教学任务较难完成,而且后排的同学看不清实验现象。
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摘要】物理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实验教学的任务,并把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作为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力求通过实验来加强中学物理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物理实验教学意义现状分析教学建议一、发展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意义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对于物理学科的教学定位有着明确的规定,指出高中物理教学”必须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从事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除掌握必要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外,对于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通过物理的学习所培养的各种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也是高中物理课程所要达到的重要的教学意义,要达成以;上教学目的,物理实验教学是最为基础也是极为重要的实现手段。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虽然物理买验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传授物理学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我国现阶段的实验教学却是高中物理教学中薄弱的环节,具体表现为一下两方面:1.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作用被轻视;现在很多中学物理实验的教学中,都存在着轻视实验教学的现象,不管是课堂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都存在以下问题。
①以黑板实验代替真实演示实验。
没有实验器材,仅仅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完成一次”讲实验”的过程,而不是”做实验”。
②学生分组实验走马观花。
2缺失设计性实验;物理实验不应只有验证和巩固知识的作用,还应当有第三种作用,那就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我们国家现在所处的国情,全国都在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实验正是一种有效的载体和途径。
设计性实验包括探索性的实验和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的实验,这些都需要学生自主的思考和进行方案的设计。
三、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完善建议在以后的教学当中,如何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保护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发挥好物理实验教学在新课程教学中的作用仍是当今物理教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人教版高中物理实验目录课程简介人教版高中物理是针对高中学生开设的物理课程,通过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和原理。
本实验目录旨在提供一份详细的实验目录,供教师和学生参考。
实验目录1. 实验一:测量密度- 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物体的密度。
- 实验步骤:- 准备一个和一定数量的物体。
-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 用标定过的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计算物体的体积。
- 根据公式密度 = 质量 / 体积,计算物体的密度。
- 实验结果和分析:记录实验中测得的质量、体积和计算得出的密度,并进行分析。
2. 实验二:测量弹簧的力学特性- 实验目的:通过实测弹簧的应变和外力关系,研究弹簧的力学特性。
- 实验步骤:- 准备一个弹簧、一块挂钩和一组已知质量的物体。
- 将弹簧悬挂起来,挂钩挂在弹簧下方。
- 逐渐往挂钩上悬挂物体,记录弹簧的伸长量和所加的质量。
-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弹簧的应变力曲线,分析弹簧的力学特性。
- 实验结果和分析:记录实验中测得的伸长量和所加质量的数据,并绘制应变力曲线,分析弹簧的力学特性。
3. 实验三:测量光的折射角- 实验目的:通过测量光的入射角和折射角,研究光的折射现象。
- 实验步骤:- 准备一个透明材料的棱镜和一束单色光。
- 将光线从空气中射向棱镜,并用一个尺子测量光线的入射角。
- 观察光线在棱镜内部的折射现象,并用尺子测量光线的折射角。
-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光的折射率,并进一步研究光的折射规律。
- 实验结果和分析:记录实验中测得的入射角、折射角和计算得出的折射率,并进行分析。
4. 实验四:测量电流与电阻关系- 实验目的:通过改变电压和测量电流,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 实验步骤:- 准备一个直流电源、一个可变电阻和一个电流表。
- 将电源正极连接到电阻上,负极接地。
- 逐渐改变电阻值,记录电流的变化。
-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曲线,分析电流与电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