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第二故乡”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8
明朝王阳明简介
王阳明(1272-1329),字宗英,号醉翁,汉族,山东济宁(今属山东省)人,明朝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经济学家。
祖籍山东济宁市海阳县贾庄村,先后在长安、襄阳等地,曾任宰相、中书舍人、户部尚书等职,被誉为“明宗室阳明”。
他在国家诸多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最为重要的成就是,他着手了弘治天下的大型改革工程,改革了地方行政机构,改革了军队头领组织,完成了清洁江山、改革朝政的改革计划。
此外,他还在教育、佛学、哲学、经济、文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发表许多著作,为社会和学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后世尊为“汉明先生”、“明代圣人”。
;。
阳明故居绍兴简介阳明故居是位于中国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的一座历史名胜。
作为中国明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王阳明的故居,它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阳明故居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精美的园林建筑而闻名于世。
第一部分:前言绍兴阳明故居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5世纪。
作为中国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的故居,阳明故居展示了他的生活环境和思想。
座落在风景如画的环境中,阳明故居是一座典型的古典园林建筑,以其独特的文化遗产价值而闻名于世。
第二部分:阳明故居的历史和背景阳明故居建于明代,是王阳明在他的家乡绍兴居住和从事学术研究的地方。
这座建筑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设计的精华,展示了明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阳明故居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相融,以其高度精心设计的建筑结构和独特的景观而闻名。
其主要建筑群分为前、中、后三个院落,每个院落都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功能。
整个故居遵循传统的建筑规划和审美原则,与自然环境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宜人的居住和学习环境。
第三部分:阳明故居的特点和特色阳明故居独特的设计和建筑风格使其成为了一座备受瞩目的文化遗产。
整个故居以平衡与和谐为设计原则,力求融合自然和人类创造的美。
一些独特的特点包括:1. 园林设计:阳明故居以其独特的园林设计而闻名。
内部的花园,湖泊和小桥梁与外部的自然环境相互交融,创造出一个宜人的环境。
来访者可以在园内漫步,欣赏其优美的景色。
2. 建筑风格:阳明故居采用了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如重檐歇山顶,斗拱和富丽堂皇的装饰等。
建筑物的设计和材料选择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和独特之处。
3. 文化遗产价值:阳明故居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它是了解明代社会生活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窗口。
第四部分:阳明故居的参观体验和教育价值来访绍兴阳明故居的游客可以参观这座历史古迹,体验传统文化和古老建筑带来的独特魅力。
参观者可以欣赏到建筑物的艺术设计,了解明代社会和王阳明的哲学思想。
王阳明故居导游词王阳明故居地处余姚城区传统历史街区武胜门路西侧,阳明东路以北。
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达____多平方米。
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反映出明代浙东官宦建筑的一些典型特点,用材粗壮、气势恢宏,各幢建筑结构严谨,按中轴线对称分布,主次建筑分布有序,饰件素雅。
整个故居既给人以庭院深深之感,又不失端庄和典雅之气度。
故居建筑自南至北沿中轴线分别为门厅、轿厅、砖雕门楼、大厅及瑞云楼、后罩屋。
其中,砖雕门楼系仿木结构建筑,四柱三间,柱为石质,所饰砖雕斗拱、翘昂、面砖雕刻细致,工艺精湛细腻,体现了当时砖雕技艺的水平。
大厅--“寿山堂”系三开间高平房,高大宽敞,结构古朴大方,用材粗大稳实,构件装饰严谨。
寿山堂内明间廊下挂有姜东舒所书的“真三不朽”匾,这是历来对王阳明一生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皆居绝顶的确切评价。
王阳明故居王阳明故居的主体建筑——瑞云楼为重檐硬山、五间二弄的二层木结构楼房,有先人端云送子传说,故名端云楼。
楼下明间檐下悬有史树青先生题写的“瑞云楼”匾,明间前檐柱的楹联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内檐柱的檐联为“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
”王阳明诞生时他祖母梦见神仙瑞云送子的佳话,遂将此楼称为瑞云楼,王阳明在此楼度过了他的童年时光。
主楼建筑面积____多平方米,七楼七底,重檐硬山,结构简朴,气势较大,展现了浙东地区明清楼宅建筑的基本风貌。
主楼设有王阳明史迹陈列,展览以翔实丰富的图片资料和实物,展示了王阳明先生作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功、立德、立言皆居绝顶”人物光辉灿烂的一生。
瑞云楼是王阳明父亲王华考中状元前租自莫氏。
明成化八年,王阳明诞生时,他祖母梦见神仙瑞云送子的佳话,遂将此楼称之为瑞云楼。
王阳明在此楼度过了他的童年生活,待王华任职京师,即择地龙山里第构筑新居,此楼又租给钱氏。
至弘治九年(1496),王阳明的得意门生、大儒钱德洪亦降生于此楼,实乃历史之巧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王守仁的后代子孙介绍王守仁的哪些子孙著名导语:王守仁的后代子孙介绍王守仁的哪些子孙著名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王守仁的后代子孙介绍王守仁的哪些子孙著名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
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
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有《王文成公全书》王守仁的儿子是王正宪、王正亿,孙子是王承勋、王承学、王承恩。
王正亿(1526年-1577年),明朝人物,世袭新建伯。
小名正聪,字仲时,号龙阳,浙江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人。
王正亿是明朝哲学家、功臣王守仁的长子。
生于明朝嘉靖五年。
娶妻黄氏,有子二人,长子王承勋(漕运总兵),次子王承学。
又娶侧室祁氏,祁氏生有一子五女,子王承恩。
王守仁因军功被封为“新建伯”伯爵。
王守仁逝世后,爵位被生活常识分享。
王阳明永久的墓地展开全文王阳明永久的墓地2009-04-08 21:38:23.0四周一片寂静,鸟鸣声如同清澈的流水围绕在鲜虾山的周围,更增添了这里的静寂。
这是傍晚时分,我来到兰亭花街洪溪鲜虾山边,探访王阳明墓。
王阳明的墓背靠鲜虾山。
墓地四周,古松挺立,群山连绵,青峰欲滴。
走到他的墓边,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至,心里也感到格外澄明,精神顿觉清爽。
清明时节,王阳明的墓上几抔新土绽着点点嫩绿,清风轻拂,嫩绿轻摇,令人情思悠悠。
在这无声的暮色里,王阳明的墓在一种宁静之中与天地融成了一体。
王阳明也许一直在追求着这种宁静。
他一生多次躲进阳明洞里,躲进那群山环绕的静谧里,他潜心治学,却并非为隐而潜,而是心中追求着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种大的宁静。
他以超人的韧性,一生追寻着文事武备,成为儒学第一流人物,构筑起自己的心学体系。
王阳明不仅是心学大师,也是一名风水大师。
鲜虾山的墓地就是他自己亲手所选的,也是王阳明风水理论最好的注释。
他的墓坐北朝南,左有青龙(庙山),右有白虎(印山),前有朱雀(大岗山),后有玄武(鲜虾山),其来山两侧,有蝉翼,虾须水过,洪溪水兜,前方两边青山如仆人相侍,婉转至远天之外。
近观远看,阳明墓明堂开阔而不散,朝案青秀,青田小山点缀其间,水出坤方,水口紧藏。
这便是他最后追求的宁静?一个人在其生前死后,都追求与天地相宁静,那是怎样的一种智慧?我喜欢到王阳明的墓前走走或坐坐,不为别的,只是因为一份宁静难觅。
我一直钦羡阳明先生心中那一份“我来汲东溟,烂煮南山石。
千年熟一次,欲饷岩中客”的洒脱和意境,敬仰他生平“拄杖夜撞青天开”“化作钧天满太清”的万丈豪情。
读他的诗文,特别是他和友人的诗章,我常常在想,他这样深爱着宁静的人,在生前也会有很多的知己和朋友吗?。
王阳明在贵阳的古迹王阳明,这位明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在贵阳的古迹,更是贵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贵阳的阳明祠,是王阳明在贵阳留下的重要古迹之一。
这座祠堂始建于清朝,是为了纪念王阳明在贵阳时期的教化贡献而建。
阳明祠坐落在贵阳市中心的南明河边,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祠堂内供奉着王阳明的塑像,以及他的生平事迹和思想成就的介绍。
每年,都会有许多游客来到这里,了解王阳明的历史和文化,感受他的思想和哲学。
除了阳明祠,贵阳还有许多与王阳明相关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比如,王阳明在贵阳时期曾经居住过的阳明洞,是贵阳的名胜之一。
这里环境幽静,风景优美,是王阳明进行哲学思考和写作的重要场所。
洞内还有王阳明留下的诗文和题词,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后人了解和研究王阳明的思想和成就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此外,贵阳还有许多与王阳明相关的文化活动和传统习俗。
比如,每年农历正月初九的“上九会”,是贵阳传统的民俗活动之一。
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王阳明在贵阳时期的教化贡献而设立的。
在这一天,贵阳市民会到阳明祠进行祭拜和祈福,祈求一年的平安和幸福。
这个传统习俗已经延续了数百年,是贵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王阳明在贵阳的古迹是贵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古迹不仅见证了王阳明的历史和文化成就,也反映了贵阳人民对于文化和历史的珍视和传承。
通过对于这些古迹的参观和了解,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王阳明的思想和成就,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贵阳的历史和文化。
在游览这些古迹时,不仅可以欣赏到古建筑的风格和特点,还可以通过听取专业导游的讲解了解更多关于王阳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
此外也可以阅读相关的书籍和研究资料获取更多信息。
最后在参观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文明旅游的习惯遵守景区的相关规定保护文物古迹和环境不随意触摸或破坏文物保持文物的原始状态对于拍照摄像等行为也需要遵守景区规定避免对文物造成损害。
坐镇赣城,指挥四府正德十一年(1516年),王守仁被兵部尚书王琼举荐升任右金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四府。
当时,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四省交界处山深林茂,地形复杂,起义军山寨林立,形成浩大的声势。
谢志珊在赣南称王,池仲容在广东龙川霸,詹师富在福建漳州称雄,龚福全在湖南郴州割据。
他们各占一方,相互连成一片。
王阳明自正德十一年一直到正德十四年(1519年),在赣州有四个年头。
他逐个平伏了赣、粤、闽、湘边境的诸路起义军,解决了十几年来令明朝廷头痛的一个大问题,也除掉了四省地方政府的心腹之患。
王阳明为了让地处边远地方的客家人有知识,有文化,听从朝廷的统治,建设一个城市乡村秩序安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人们安居乐业的社会,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城市建设,不世不功王阳明为赣州城的建设花费了很多精力。
有据可查的有很多,如:1、扩寻吉南赣宁道署在府城南,以前是南赣巡抚治。
明宏治八年都御史金泽创建。
正德十三年,王阳明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道署范围很大,设施完全。
堂前是露台;有宾馆、门屏、坊额等;后堂有抑抑堂、早燕居。
有两个轩:思归轩和仕学轩;有一座楼外楼,叫宜南楼;有三座亭:无逸亭,君子亭,观德亭;有射圃。
王阳明有《思归轩赋》。
2、增建大校场在府城镇南外,明正统二年,指挥佥事冯广重建,后倒塌。
正德十二年,王阳明重修并增建了营房。
3、修筑城墙正德十年春,大雨滂沱,洪水为害,赣州城倒塌了一千三百余丈。
正德十三年夏,久雨,洪灾,赣州城又倒塌了三十八丈,时任赣州府知府的邢珣在王阳明的指使下,修补完整。
建崇义县,筑崇义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都御史王阳明镇压谢志山农民起义后,奏割上犹、南康、大庾三县地成立县,及茶寮、铅厂、长龙等三个巡检司。
县治设横水,并以崇义里里名为县名,隶属南安府。
王阳明上书朝庭曰:“以往为贼所据,今幸则平,必建立县治,以示控制”。
县治所在地的横水,在崇义县有独特的地理位置。
余姚与王阳明有关的景点
余姚与王阳明有关的景点有以下几个:
1. 龙泉山:这是一处江南园林式的小众观景胜地,山上有一眼龙泉,甘甜清澈,永不干涸。
山上的中天阁是王阳明讲学的地方,还有龙泉石井、朱舜水纪念碑、四先贤故里碑亭、子陵亭、严子陵祠等景点。
从王阳明故居或阳明古镇步行即可到达。
2. 王阳明故居:这是王阳明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也是他多次重返祭祖、讲学、探亲的地方。
这里由新建伯牌坊、阳明广场、王阳明故居建筑群等多个单元组成,给人以高远、开阔、幽深的多重感受。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旅游网站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封面故事 I I I[over 5tory王阳明与杭州的“亲密接触”文I黄卓娅 策划|梁易8明代中期,江浙大地出现了一位思想界的 巨擘、宋明理学集大成者、东亚地区最家喻户晓的人物之------王阳明。
今天的思想界,掀起“阳明热”的思潮,除了王阳明先生在时间上是 距离我们最近的古代圣贤的原因之外,还因为 他创立的学说与学派是中国文化向周边区域输 出最成功的范例之一。
王阳明出生在离杭州不远的余姚。
南宋时 期的杭州,一片繁华。
但在元朝铁蹄的践踏后, 留给我们的对于杭州城的记录是一片空白。
直 到明朝嘉靖时期,才开始经济复兴。
王阳明生于 宪宗成化年间,卒于世宗嘉靖年间,他生平所在的杭州,正好处于经济冷落期到初步复兴的时 期。
阳明先生对杭州十分钟爱,虽然来的次数不 多,但是每次在杭州居住的时候,都会游遍西湖 及周边的山山水水,一边欣赏自然的旖旎风光,一边和西湖边寺庙里的和尚高谈阔论,谈禅论 道。
这些来源于生活的哲学积累,无疑对他之后 “心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和 推动作用。
王阳明与杭州、与西子湖是有情有缘的,虽 然他没有在杭州任过职,但却在这里留下了不 少痕迹,值得我们后人去追寻和回忆。
我们不妨 挖掘王阳明与杭州的联系和发展脉络:在五百2020年12月号(上)I9封面故事 I I I [m/er 5tary多年前,先生来过几次杭州?来了杭州又做了哪些事情,发生了哪些意想不到 的“偶然”呢?这些个“偶然”在推动“心学”思想发展中又有哪些积极作用呢?1482年,与杭州擦肩而过1472年,大儒王阳明出生在余姚县。
当时余姚县隶属于绍兴府管辖,离杭 州不远,属于古吴越之地。
现代人流行“拼爹”一说,换到明朝的王阳明,他也有这个资格,因为他的 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的状元郎。
高中后的王华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一 职,后来又被委任翰林院学士、礼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南京吏部尚书等官 职。
因为父亲一直在京城工作,所以,童年时期的王阳明是跟着祖父王伦度过 的,只能从亲戚邻居口中偶尔听到有关父亲的消息和情况,在他的内心深处, 一直是以父亲为榜样和梢模的。
教育名家介绍中国:孔子(公元前551---前479享年73岁)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
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美国被尊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其学说对中国四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以及对世界文化、思想影响极大。
198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时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在教育体制上,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开创了“有教无类”的局面;在培养人材上,主张“为政以德”、“学而优则仕”;在教学指导上,实践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在学习方法上,提倡“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待学术的态度上,“述而不作”成了孔子开始的儒家传统。
孔子整理《诗》、《书》等典籍,传说删定中国第一部编年史《春秋》,《论语》集录了孔子的言行,成为儒家经典。
朱熹(1130.10.18---1200.04.23享年71岁)字符晦,号晦庵,别称紫阳,世称朱子。
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
中国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当时最博学的学者。
南宋时期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朱熹是继孔子后的另一座高峰,其精神影响之深远、传播之广泛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罕见的。
朱子是既述又作,构建自己理学体系最成功和最活泼的学者。
所谓“述”,实质上是一种借助对儒家经典的注解和诠释来阐发自己思想和理论的创作方式。
朱熹一生,著述极丰,是中国历史上著作最多的儒家学者之一,其中最有影响的有《四书集注》、《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朱子家礼》;在教育方面的贡献:提出教育目的是“明天理、灭人欲”,教育范围含“小子之学”、“大人之学”,即儿童教育和大学教育。
王守仁(1472---1529享年58岁)字伯安,号阳明。
余姚(今属浙江)人。
中国明代哲学家、教育家。
王阳明旅游景点
王阳明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与王阳明相关的旅游景点:
1. 王阳明故居:位于中国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王家坝村,是王阳明出生和成长的地方。
故居现已成为纪念馆,保存了王阳明的家书、遗物和影像资料。
2. 王阳明墓:位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王府山上,是王阳明的陵墓。
墓区内有王阳明纪念馆,展示了他的生平事迹和思想。
3. 王阳明纪念碑:位于中国浙江温州市瓯海区阳谷镇,是王阳明故里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纪念碑上刻有王阳明的名言和思想。
4. 王阳明故里:位于中国浙江温州市瓯海区阳谷镇,是王阳明的出生地。
故里内保存了王家祠堂和王家庙等建筑,展示了王阳明的家族历史和文化。
5. 王阳明文化园:位于中国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是以王阳明为主题的文化景区。
园区内有王阳明雕像、纪念堂和景观建筑,展示了王阳明思想的内涵和影响。
以上是与王阳明相关的旅游景点,可以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感受王阳明的思想和贡献。
各位领导: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阳明故居。
这儿呢是王阳明故居的门前广场。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座牌坊,牌坊上端写有“新建伯”三个大字,“新建伯”是王阳明在50岁时皇帝赐于的封号,当时家乡造了“新建伯”牌坊,立在现在的阳明小学前。
上世纪60年代,牌坊被毁,幸好有人将新建伯的匾额封在学校的墙内,这才得以保存下来。
而我们眼前这座牌坊是05年根据原有牌坊复建的。
正中间的匾额就是原来的那块石材,所以他的颜色跟旁边的石材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是原件。
在“新建伯”三个字的下面,大家可以看到26个小字:“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守仁”,这些都是王阳明在不同时期的官职与封号。
再看一看牌坊背面,上书有“柱国”二字。
“柱国”是古代的一种官名,有保护国都的意思。
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弘治甲乙未科进士王守仁”。
王阳明虽然只是进士,但其历史功绩远远超过其父王华在内的余姚明代的三位状元。
眼前这座铜像就是王阳明先生。
其实王阳明并不是这样大腹便便的,他生有肺病,人形消瘦,此铜像是一座意像,意在显示王阳明先生的伟人风范。
大家请看,这是照壁,又称影壁,古时有“开门不见山”的风水理念,因王阳明故居面对着龙泉山,所以在门厅外加筑了照壁。
现在请大家随我入内参观。
明成化八年,王阳明出生于此,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代。
故居占地5000多平方米。
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以中轴线为标准依次为照壁、门厅、轿厅、仪门、大厅、主楼,除此之外东西厢房。
在故居里面布展了关于王阳明的三个陈列厅及阳明时代的一系列的复原陈列。
请往这边走。
现在我们眼前看到的是轿厅,古代南方有一定身份的人陆路出行都是坐轿子的。
所以这里放置有一顶便轿,平时,轿厅只开边门,有重要客人来访时才开启中门。
各位请随我入内参观。
这扇门叫做仪门,礼仪的仪。
仪门在明清时期非常的盛行,大户人家宅院一般都建有仪门,在故居当中是以砖雕门楼的形式出现,上面雕刻的是中国的传统图案,我们可以进去看看。
感谢百度文库让我们在这里与你相见,您的下载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宁波名人故居简介
宁波啊,那可是个充满故事的地方,名人故居可不少呢。
就说王阳明故居吧。
这王阳明可了不起啦,他的思想在历史上那是闪闪发光的。
走进他的故居,就好像能看到他小时候在这儿读书、思考的模样。
那房子虽然经过岁月的洗礼,但依旧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味。
你能想象他在这儿如何一点点琢磨出那些伟大的哲学思想吗?感觉这小小的故居里,充满了智慧的气息,就像有个智慧小精灵在每个角落飞舞。
还有天一阁,那是范钦的故居呢。
范钦这老爷子可真是个书痴,他收集的那些书啊,简直就是个巨大的宝藏。
天一阁就像一个神秘的书的城堡,那一排排书架,那些古旧的书卷,仿佛都在悄悄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站在里面,你会觉得自己像是走进了一个知识的神秘花园,周围都是等着被发现的宝藏。
这范钦也是个很有性格的人,为了保护这些书,定了好多有趣的规矩呢。
再说说蒋介石的故居。
不管对他的评价如何,他的故居也是很有看头的。
那建筑有着典型的江南风格,白墙黑瓦,透着一种古朴又大气的美。
走在故居里,看着那些房间的布局,那些老物件,就好像能看到当年蒋介石在这儿生活的点滴。
他小时候在这儿玩耍,长大了从这儿走出去,开启了他复杂的一生。
这些名人故居啊,就像是一颗颗明珠,镶嵌在宁波这块土地上。
它们不仅仅是一座座房子,更是一段段鲜活的历史,一个个有趣的灵魂曾经栖息的地方。
每次去参观,都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和那些名人在心灵上进行交流,特别有意思。
第 1 页共 1 页。
老农读史王阳明与江西我的老家在江西南昌的一个偏僻乡村,小时候跟随父母到过几次省城南昌,印象最深的路是八一大道和阳明路。
八一大道,顾名思义,与“八一起义”有关,以“八一”命名的地点在南昌太多,不作列举。
而阳明路为什么叫阳明路呢?大概是因为它比较宽敞又通往八一广场、省政府等要地吧,所谓“阳关大道”,加上夜间总是灯火通明,所以叫“阳明路”并不稀奇。
当时,我是这么想的。
上高中后,历史老师告诉我们,南昌有“十大乡贤路”,而阳明路的命名,正是是为了纪念史上一位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圣人:王阳明,原名王守仁。
不但南昌有阳明路、阳明公园,赣州也有阳明路,吉安也有阳明路,樟树也有阳明路……除此之外,赣州还有王阳明落星亭、庐山还有王阳明记功碑……大家知道,这位全能大圣创立了阳明学派,也称“良知学”。
在中国儒学史影响巨大,并影响东南亚(日本、韩国、新加坡),成为2000年来直追孔孟第一人,究竟他和江西有着怎样的渊源呢?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位王老先生的简历:王守仁(1472—1529),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17岁那年奉长辈之媒约到南昌与江西布政司参议的女儿结婚,后带着妻儿回到浙江老家。
弘治进士,历任刑、兵部主事。
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受廷杖,被贬为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
龙场这个驿站也成为他人生道路最重要的驿站,也是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驿站,因为有了后来的“龙场悟道”,即阳明心学的诞生。
刘瑾奸党被剪除后,升迁到庐陵任知县。
正德十一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康、赣州,先后镇压福建、江西农民起义,平定宁王叛乱,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1592年卒于广西回浙江老家的途中,赣州大余县。
可见,王阳明的一生,除了出生以外都和江西有着不解的情缘。
一、在南昌结婚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王阳明按长辈们的约定到南昌迎娶江西布政司参议(相当于现今的江西省副省长)诸养和的女儿。
王阳明的“第二故乡”
——阳明诗溢“龙南情”
赖建青
著名思想家心学大师王阳明是浙江省余姚人,明代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时年二十八岁的他因在会试中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
王阳明步入官场后,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
步入官场后的王阳明虽然是任文职居多,但屡屡被朝廷指派率军平乱,征战南北,军功卓著却又一生坎坷,累遭贬谪。
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行色匆匆,只有龙南似乎与他特别有缘,让他格外亲切,“三顾频繁”,阳明诗溢“龙南情”,留下了许多的足迹和传说故事。
明朝正德12年冬(公元1516年),时任南赣巡抚的王阳明亲率大军南下,走进龙南,奉旨平定赣粤边际地区的“三浰之乱”。
正德13年春(公元1517年),经过3个多月的清剿,“三浰之乱”被平息,王阳明回师北上。
在龙南逗留期间,他为纪念平定“三浰之乱”的胜利,在杨村河上建造了一座风雨廊桥,命名为“太平桥”,并把杨村河改名为“太平江”,祈
愿从此天下太平;他为扼守沿海地区通往内地的古道隘口,在龙南程岭上建造了一座“镇南关”,让位于关隘东西两边的乡村都有了寓意的地名——关西、关东;他为奖掖平乱负伤的部下,在里仁老围的基础上按照“八门金锁阵”穿插交错的格局,建造了一座“八卦围”(又名栗园围);在丹霞石峰顶上的圣庙,他写下了“武力不如法力,力修力行力作善;当仁何必让仁,仁心仁德仁为宗”的对联,让这片巍峨奇特的丹霞石峰林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武当(龙南的小武当山);在玉石仙岩的玉虚洞中,他写下了向朝廷呈报平定“三浰之乱”战绩和奏请在和平设立县制等奏章;在龙南期间,王阳明还写下了五首格律诗,在玉虚洞发出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慨叹,并将玉虚洞称作“阳明小洞天”……
王阳明在龙南留下的五首格律诗中,《再至阳明别洞和邢太守韵》这首诗流露出了他对龙南深深的眷恋之情。
诗的题目中所提的邢太守名叫邢珣(公元1462-1532年),字子用,号三湖,安徽省当涂湖阳人,祖籍是河北,他
郎中,转任南京刑部郎中。
因得罪权贵太监刘瑾而一度被夺
府,是王阳明南赣巡抚任上最得力的助手。
明代正德年间,邢珣随王阳明来到龙南,他惊叹于玉石仙岩天然溶洞里鬼斧神工的神奇,即兴挥毫,写下了一首七
律,原诗曰:
玉石溶洞仙人居,蓬莱瀛洲景不如。
宦海浮沉多苦旅,漂泊何处是吾庐?
御赐千卷集藏号,暇观展读圣贤书。
几时仕宦能归隐,巾车遥望是乡土。
在第三次来到龙南之前,王阳明曾看到了邢珣这首咏吟玉虚洞的七律诗,此时旧地重游,颇有感慨,遂援笔写下了《再至阳明别洞和邢太守韵》诗句:
阳明山人旧有居,此地阳明景不如。
但在乾坤皆逆旅,曾留信宿即吾庐。
行窝已许人先号,别洞何妨我借书。
他日巾车还旧隐,应怀乡闾复兹土。
第一句诗的前半句:“阳明山人旧有居”,指的是自己曾经住宿过的今位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市)旅游度假区的“会稽山洞”,又称“阳明洞天”(“洞天”的说法源自于道教的三十六洞天。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道教有十大洞府,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源自唐代司马承祯编定的《天地宫府图》。
“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多以名山为主景,或兼有山水,被认为此中有神仙主治,乃众仙所居,道士居此修炼,则可得道成仙。
“洞天”意谓山中有洞室通达上天,贯通诸山,是构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体部分。
)会稽山的“阳明洞天”虽名为洞,实为一群山环抱的山谷,此洞属于宛委山景区。
“阳明”
在道教中指东方青帝,即太阳神。
“阳明洞天”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十大洞天,王守仁当年曾在会稽山的“阳明洞天”筑室讲学,他对“阳明”所指的东方青帝即太阳神十分景仰,就依洞天之名自号“阳明子”和“阳明山人”,后世称为阳明先生。
(而广西南宁青秀山的阳明洞,则是后人以王阳明先生事迹而命名。
)还有就是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因触犯当权宦官刘瑾,由京城远谪为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城)当驿丞。
在他谪居龙场期间,原住宿于县城,后移居城郊“东洞”。
在“东洞”居住期间,触景生情,因怀念会稽山旧地,王阳明遂将其更名为“阳明小洞天”,世称“阳明洞”。
(修文“阳明洞”前后三通,洞中有洞,可容百人以上,洞内保存有明、清、民国及历代仕官、名人瞻仰所书摩崖石刻40多方。
)
第一句诗的后半句“此地阳明景不如”,在这里王阳明由衷地溢表出自己对有着千姿百态天然钟乳石的玉石仙岩玉虚洞之喜爱之情,用“阳明景不如”五个字,非常明确地表达了无论是会稽山的“阳明洞天”还是修文的“阳明小洞天”都没有这里好的意思,可见阳明先生对玉虚洞非常地喜爱。
第二句诗的前半句“但在乾坤皆逆旅”,说的是人生在世有很多事都会不尽如意,甚至要历经艰难困苦王阳明巧妙地用“逆旅”两个字(与邢珣诗中的‘苦旅’两字相比,有
着更深的含义和内涵),非常准确地表述出自己屡遭贬谪的坎坷命运(后来,毛泽东主席的《七律·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诗句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
);第二句诗的后半句“曾留信宿即吾庐”,又表达了对会稽山旧地以及修文东洞的怀念,这些自己曾经住宿过的地方都是自己曾经的家。
诗的第三句“行窝已许人先号,别洞何妨我借书。
”说的是玉石仙岩中的几个天然溶洞当时都已有名号,即玉虚洞、观音洞和神仙洞,但这并不妨碍我到后洞去借书看书。
据相关史料和洞中的碑刻记载,宋朝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宋徽宗御赐图书120册,以及州郡府县筹集图书数百册,在龙南县的玉石仙岩玉虚洞设立了宋朝时期南赣地区第一个藏书阁。
《龙南县志》、《赣州府志》以及《王阳明全集》等相关史料记载,王阳明曾于明代正德13年(1518年)正月和四月两次来到龙南,共逗留79天。
这两次来到龙南都是为了平定“三浰之乱”和创立“南赣乡约”安抚百姓之事,来去匆匆,在玉石仙岩的时间仅3天。
王阳明这首《再至阳明别洞和邢太守韵》诗的创作和在玉虚洞藏书阁看书的时间等,俱没有文字记载。
从诗中可以看出,王阳明再次来到玉石仙岩玉虚洞藏书阁完全是为看书而来,“偷得浮生半日闲”,非官方活动,故而没有记入史料。
据传,王阳明此行在龙南逗留了60多天,其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玉虚洞里,看书、草拟奏章或修改文稿。
也就是这次的龙南之行,王阳明感悟出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道理……他将玉石仙岩玉虚洞命名为“阳明小洞天”
他日巾车还旧隐,应怀乡闾复兹土。
在诗的最后一句,王阳明深情地表示,有朝一日自己归隐或退休之时,龙南和家乡余姚才是自己最后的归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诗句)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宋.李清照诗句)
……
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系着“根”牵着“心”,“魂牵梦萦”的地方,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古往今来,文人雅士们不惜笔墨,写下了许多怀念家乡脍炙人口的诗句。
由此可见,能够与故乡相提并论的地方,肯定是自己人生中特别喜欢极其重要的地方。
阳明先生在诗中将龙南(兹土)和余姚(乡闾)作为自己最后的归隐之地,漾溢着他对龙南非常特殊的情感和眷恋。
龙南,能够与一代大儒结缘,并且能让阳明先生如此眷顾,或许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与“龙”有关。
据《龙南县志》记载,南唐保大11年(公元953年),朝廷在原名为“虔南场”的地方设立县制,以“位于百丈龙潭之南”为由,命名为“龙南”。
“百丈龙潭”在龙南县城西北部的龙头滩上,相传是东海龙王敖广之子小白龙为救一方百姓的危难,违抗天条私自到此地斩杀孽龙,而被玉皇大帝派太上老君和托塔天王李靖在龙头滩开掘“百丈龙潭”,将其囚禁于此,以龙头塔镇之,并立以“龙头塔不倒,则小白龙不得返回东海”之咒。
龙头滩、小白龙、龙头塔、百丈龙潭、龙头瀑布、龙头雪浪还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活动香火龙板凳龙,以及汶龙镇程龙镇和龙翔广场龙翔大道……龙南,是一个与神龙有着“剪不断,理还乱”千丝万缕关系的地方。
而阳明先生则是一个与神龙有着“剪不断,理还乱”千丝万缕关系的人:他出生于公元1472年(壬辰年),属龙;他的出生地是浙江省余姚的龙泉山下;他祖父的谥号是龙宣公;他悟道的地方是贵州龙场;他“立心”的地方是龙南;他仙逝的地方是南安府的青龙浦和黄龙乡交汇处……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诗句)
一个是与神龙有着“剪不断,理还乱”千丝万缕关系的地方,一个是与神龙有着“剪不断,理还乱”千丝万缕关系的人,于是才有了一种特殊的缘分,一种特殊的情愫。
相传,在王阳明第一次来到龙南的时候,时任南赣巡抚的他是从赣州坐轿子过来,沿路还经过了南康和信丰几个郡县。
可当进入龙南境内的那一刻起,集儒、释、道于一身且精通易经的王阳明立刻就感觉这块土地上“龙”气很重,顿时肃然起敬,马上吩咐下轿,他是一路步行,非常虔诚地走进了龙南县城。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或许,龙南是王阳明身居高位后第一个步行走进的县城,他当时也许没有想到这块“龙气氤氲”的土地,会是自己人生历程中有着非常特殊意义的地方,会成为自己心中的“第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