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性状鉴定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107个中药性状鉴定常用术语中药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多种基原,品种繁杂、形态各异。
历代广大医药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把鉴别中药真伪优劣的经验,概括成形象生动、易懂易记的专业术语,是值得珍惜的一份宝贵财富。
一、植物部分1.珠疙瘩:指野山参稀疏参须上着生的瘤状突起,形似珍珠,习称“珍珠点”。
2.核艼:指人参芦头上生的不定根,形似“枣核”的艼为鉴定野山参特征之一。
3.雁脖芦:指野山参干枯而坚实、呈扭曲细长的芦头,形似雁脖,故称“雁脖芦”。
4.芦碗:指芦头上的圆形或半圆形的凹状根茎痕。
如野生桔梗、人参等。
5.芦头:指根类药材顶端的短根茎:如南沙参、奶参等。
6.狮子盘头:指药材芦头膨大,具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形如“狮子盘头”。
党参等。
7.蚯蚓头:指药材根头部尖锤状,有密集横向环纹,形似“蚯蚓头”。
如防风。
8.鹦哥嘴:指天麻(冬麻)一端有红棕色的芽茎残留,形状像“鹦哥嘴”。
9.点状环纹:指天麻全体具密环菌寄生形成的“点状环纹”。
10.肚脐眼:指天麻一端具圆盘状疤痕,似“肚脐眼”,故名。
11.观音座莲:指松贝平放能端正稳坐,似观音座上的莲花状,故名“观音座莲”。
12.怀中抱月:指松贝外层两鳞片大小悬殊,大鳞片呈心脏形,小鳞片镶嵌于大鳞片之中露出部分,似新月形,故称“怀中抱月”。
13.虎皮斑:指炉贝表面具深黄色斑点,形似“虎皮斑”状。
14.马牙状:指色白炉贝,形似“马牙”者。
15.玉带腰箍:指毛慈姑(杜鹃兰)假球茎中腰部具2~3条微突起的环带,俗称“玉带腰箍”。
16.扫帚头:指根类药材顶端具纤维状的毛,形似扫帚,如红柴胡、禹州漏芦等。
17.穿蓑衣:指藜芦的顶端残留有棕毛状维管束,形如蓑衣。
故有藜芦“穿蓑衣”之谓。
18.戴斗笠:指禹州漏芦顶端具有许多丝状物(为叶柄维管束残存),故有“漏芦戴斗笠”之称。
19.鸡爪:指川连根茎多簇生成束状分支,形似鸡爪,故名“鸡爪黄连”。
20.过桥:指黄连根茎中间较细长光滑的茎杆,俗称“过桥”或“过江枝”。
中药鉴定学——性状鉴定性状鉴定就是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鉴定方法,来鉴别药材,这些方法包含了丰富的传统鉴别经验,具有简单、易行、迅速的特点。
性状鉴定和来源鉴定一样,除仔细观察样品外,有时亦需核对标本和文献。
性状鉴定包括以下内容:1.形状药材的形状一般比较固定。
叶和花类药材多皱缩,须先水浸泡,展平后观察。
2.大小应观察较多的样品,得出比较正确的药材的大小数值,表示药材的大小,一般有一定的幅度。
3.颜色药材的颜色各不相同,药材的色泽一般应在日光下观察。
色泽的描述包括表面和断面色泽,大部分药材的色调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二种色调组成的应以后一种色为主,如黄棕色,以棕色为主。
4.表面特征指药材表面是光滑还是粗糙,有无皱纹、皮孔或毛茸等。
5.质地指药材的软硬、坚韧、毓松、致密、黏性或粉性、角质样等特征。
有些药材因加工方法不同,质地也不一样。
6.折断面指药材折断时的现象,如易折断或不易折断,有无粉尘散落等及折断时的断面特征。
应注意是否平坦,或显纤维性、颗粒性或裂片状,断面有无胶丝等。
可通过观察皮部与木部的比例、维管束的排列方式、射线的分布、油点的多少等特征鉴别药材。
7.气利用药材的特殊香气或臭气鉴别药材,如麝香。
对气味不明显的药材,可切碎后或用热水浸泡后再闻。
8.味是口尝药材的实际滋味,每种药材的味感是比较固定的,药材的味感也是衡量药材品质的标准之一,如黄连、黄柏以味越苦越好;尝药时要注意取样的代表性,尝味时要取少量在口里咀嚼约1分钟,使舌头的各部分都接触到药液。
对有强烈刺激性和有毒的药材,口尝时要特别小心,取样要少,尝后应立即吐出漱口,洗手,以免中毒。
9.水试水试法是利用药材在水中或遇水发生沉浮、溶解、颜色变化、透明度、膨胀性、旋转性、黏性、酸碱变化等特殊现象进行鉴别药材的一种方法,如西红花加水浸泡后,水液染成金黄色。
10.火试是利用药材在火烧时,能产生特殊的气味、颜色、烟雾、闪光和响声等现象,来鉴别药材的方法。
中药鉴定的基本程序中药鉴定是中药产业中的关键环节,其主要目的是确定中药材的真实性、质量和完整性。
以下是中药鉴定的基本程序,包括样品采集、样品预处理、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基因鉴定、综合评价和结果报告。
1.样品采集在进行中药鉴定之前,必须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
样品应来自具有合法资质的供应商或生产商,并按照国家药品标准进行采集和保存。
在样品采集时,应注意记录药材的生长环境、采收时间等信息,以便进行综合分析。
2.样品预处理样品预处理是中药鉴定的基础环节,包括对样品的清洗、干燥、破碎、研磨等步骤。
预处理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后续的鉴定工作,同时防止杂质、水分等因素对鉴定结果的影响。
3.性状鉴定性状鉴定是利用感官和简单的工具对中药材进行观察和检验,以判断其外观特征和内在质量。
鉴定内容包括形状、大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气味等方面,通过观察和描述,可以初步判断药材的真伪和优劣。
4.显微鉴定显微鉴定是通过显微镜等工具对中药材进行微观结构的观察和检验,以确定其真伪和来源。
显微鉴定包括对植物细胞、组织结构、细胞内含物等的观察和分析,以及利用显微化学方法对药材进行成分的定性和定量研究。
5.理化鉴定理化鉴定是通过化学和物理方法对中药材进行成分的分析和鉴定。
这些方法包括光谱分析、色谱分析、原子吸收光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通过理化鉴定,可以确定药材中主要成分的种类和含量,进而评估其质量和药效。
6.基因鉴定基因鉴定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中药材进行基因水平的鉴定。
通过对药材的基因组DNA进行提取、扩增和测序,可以确定中药材的种属、品种和亲缘关系等信息。
基因鉴定具有准确性和特异性高等优点,已成为中药材来源和质量鉴定的重要手段之一。
7.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是根据以上各个鉴定环节所得结果,对中药材的整体质量进行评估。
评价内容包括真伪、产地、采收时间、药用部位、含水量、杂质含量、农药残留量等方面。
综合评价是中药材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之一,可为中药材的生产、流通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一、药材性状鉴定1.外观特征:包括颜色、形态、大小等方面的特点。
2.质地鉴定:根据药材的质地,如脆性、韧性、酥性等,进行鉴别。
3.气味鉴定:根据气味的强弱、特点及气味的性质,如芳香、腥臭等,进行鉴别。
4.味道鉴定:根据药材的味道,如甘、苦、辛等,进行鉴别。
5.触感鉴定:将药材用手触摸,感受其表面光滑、粗糙、湿润等特征进行鉴别。
二、组织结构鉴定1.细胞形态学:通过显微镜观察药材细胞的形态、大小、排列等特征进行鉴别。
2.细胞壁鉴定:根据细胞壁的厚度、层数等特征,进行鉴别。
3.组织构造:包括细胞组织的排列方式、细胞间的距离等特点。
三、化学成分鉴定1.色素成分:通过色谱等方法进行分析,确定草药中的色素成分。
2.酸碱度鉴定:通过浸泡药材,观察其对酸碱指示剂的影响,判断药材的酸碱性。
3.挥发油成分:通过蒸馏、萃取等方法,分离提取挥发油,然后进行成分分析,鉴定药材中的挥发油成分。
4.醇酚成分:通过色谱、红外光谱等方法,进行分析鉴定。
5.生物碱成分:通过色谱等方法,确定药材中的生物碱成分。
四、药理作用鉴定1.体内药效学:通过动物实验、离体器官实验等方法,观察药材对动物体内的药效作用,评价其药理作用。
2.细胞实验:通过体外的细胞实验,观察药材对细胞的作用,评价其药理作用。
3.受体结合实验:通过受体结合实验,验证药材对受体的结合作用,评价其药理作用。
4.酶活性实验:通过测定酶活性的方法,评价药材对酶的活性影响。
以上是中药鉴定学知识点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药材的性状、组织结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鉴定与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药材的质量、药效及其合理应用。
这对于中药的制药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鉴定方法中的性状鉴定中药性状鉴定是中药鉴定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通过观察、记录和比较药材的形态特征、外观特征和组织结构等性状来判断药材的真伪和质量。
中药性状鉴定包括外观性状鉴定和断面性状鉴定两个方面。
外观性状鉴定主要是通过观察药材的外形、色泽、气味、口感等特征来确定药材的真伪和质量。
常用的外观性状包括形态性状、色泽性状、气味性状和口感性状。
形态性状是指药材的整体外形特征。
形态性状鉴定主要包括观察药材的大小、形状、外观是否完整、是否受虫害、是否有破损等等。
例如,人参的形态应该为纤细圆形,外观完整,无病害,无虫蛀。
色泽性状是指药材的颜色特征。
色泽性状鉴定主要包括观察药材的颜色是否鲜艳、一致、没有明显的变色和变质现象。
例如,黄芩的药材应为金黄色,质地坚实,颜色一致。
气味性状是指药材的气味特征。
气味性状鉴定主要通过闻气味来判断药材的品质。
例如,当归的气味应具有特殊的香气,苦瓜的气味应特殊味。
口感性状是指药材在口中的感觉特征。
口感性状鉴定主要通过咀嚼或品尝药材的口感来判断其品质。
例如,花椒的口感应为辣味、麻味,仙茅的口感应为涩味。
断面性状鉴定则主要是通过切割药材的横截面,观察和比较其组织结构、断面形态等特征来判断药材的真伪和质量。
断面性状鉴定主要包括断面的形态、颜色、纹理和组织结构等。
断面的形态是指断面的整体外形特征。
例如,当归的断面应为乌黑色,具有明显的条纹状纹理。
断面的颜色是指断面的颜色特征。
例如,茯苓的断面应为白色,质地坚硬。
断面的纹理是指断面的细微纹理特征。
例如,丹参的断面纹理应呈现明显的放射状纹理。
组织结构是指药材的不同部位在断面上的组织形态特征,例如细胞形态、细胞排列方式、组织密度等。
例如,川贝母的组织结构应为密集的纤维状细胞。
总之,中药性状鉴定在中药鉴定中具有重要地位,能够通过观察、比较药材的形态特征、外观特征和组织结构等性状来判断药材的真伪和质量,从而保障中药质量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同时,正确的性状鉴定也对于制定中药标准、鉴别药材、评价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药材性状鉴定的基本内容药材性状鉴定是中国传统中医药学中的一项实验学工作,对药材的形态、质地、色彩、气味和其它各种性状进行分析鉴定,以鉴别和识别药材。
许多药材性状鉴定的基本内容是一样的,根据中医学的观点,可以将药材的性状归类为形态特征、化学特征、物理特征、功效特性以及植物特有的微生物、病毒和毒素等,把它们放在一起,分析药材的可靠性。
一、形态特征:形态特征是指药材的外观,包括大小、形状、材质、色泽、分枝等。
中医药学家们一般根据药材的形态特征来做出相应的判断,例如有些药材本身具有一定的颜色,可以按照它们的色彩来识别药物质量。
形态特征也可以分析药材的所属科和属,以及是否拥有药效。
二、化学特征:化学特征是指药材的化学成分,包括有机物、无机物、植物酚类、水分等,通过检测它们的成分来鉴定药物是否拥有药效,从而判断药物的纯度、有用成分等。
三、物理特征:物理特征是指药材的密度、抗压性、熔点、溶解性和粘度等,通过检测这些特征可以判断药物的熔点、溶解度等。
四、功效特性:功效特性是指药材的药效,可以根据化学特征综合判断药物的功效特性,从而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毒性特点及药效的有效性。
五、植物特有的微生物、病毒和毒素:这些特征是指药材中存在的病毒、微生物、毒素等,它们可能会影响药物的有效性和质量,因此,在鉴定药材的时候,也需要重点检查这些特征,以确保药物质量。
总之,药材性状鉴定可以从形态特征、化学特征、物理特征、功效特性以及植物特有的微生物、病毒和毒素等多个方面结合起来,以鉴别和识别药材的可靠性。
尽管以上的性状鉴定方法和标准都是一致的,但是由于药材的特定物质、分类不同,以及使用的方法不同,因此药材性状鉴定的细节可能会有所不同。
重要的是,以上细节的分析及其严格的执行方式,对药物质量的确保有着很大的帮助。
中药鉴定的四种方法及特点
1. 来源鉴定:应用植(动、矿)物的分类学知识,对中药的来源进行鉴定,确定其正确的学名,以保证品种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常通过观察植物形态、核对文献资料、核对标本等步骤进行。
这种方法能够确保中药来源的准确性,是中药质量控制的首要环节。
2. 性状鉴定: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鉴定方法,来鉴别药材的外观性状。
性状鉴定的内容主要包括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断面、气、味、水试、火试等。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对鉴定者的经验要求较高。
3. 显微鉴定:利用显微镜来观察药材的组织构造、细胞形状以及内含物的特征,用以鉴定药材的真伪和纯度。
显微鉴定常配合来源、性状及理化鉴定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当药材的外形不易鉴定,或药材破碎或呈粉末状时,此法较为常用。
这种方法需要鉴定者具有植物(动物)解剖的基本知识,掌握制片的基本技术。
4. 理化鉴定:利用某些物理的、化学的或仪器分析方法,鉴定中药的真实性、纯度和品质优劣程度。
包括密度、硬度、熔点、凝点、泡沫指数和溶血指数、折光率、旋光度、膨胀度等物理常数的测定,以及微量升华、荧光分析、电泳分析、化学定性分析、化学定量分析、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等化学指标的测定。
这种方法能够准确地鉴别中药的真伪和优劣,但需要专业的仪器设备和操作技能。
总之,这四种鉴定方法各有特点,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中药的鉴定。
医学精品中药鉴定学实验课教案一、实验课程简介1. 课程目的:通过本实验课程,使学生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正确识别和鉴别常见的中药材和中药饮片。
2. 课程内容:本实验课程内容包括中药的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等三个方面。
二、实验一:中药性状鉴定1. 实验目的:学习中药性状鉴定的基本方法,掌握中药的形状、颜色、气味、味道等特征,能够准确识别常见的中药材。
2. 实验材料: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甘草等常见中药材。
3. 实验步骤:a. 观察中药材的外观形状,记录形状、大小、表面特征等。
b. 嗅闻中药材的气味,记录气味特点。
c. 品尝中药材的味道,记录味道特点。
d. 对比不同中药材的性状特征,进行鉴别。
三、实验二:中药显微鉴定1. 实验目的:学习中药显微鉴定的基本方法,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巧,能够观察和识别中药的显微特征。
2. 实验材料: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甘草等常见中药材的粉末。
3. 实验步骤:a. 制作中药材粉末的玻片标本。
b. 使用显微镜观察中药材的显微特征,如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等。
c. 对比不同中药材的显微特征,进行鉴别。
四、实验三:中药理化鉴定1. 实验目的:学习中药理化鉴定的基本方法,掌握中药的理化特性,能够通过化学反应等方法鉴别中药。
2. 实验材料: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甘草等常见中药材。
3. 实验步骤:a. 提取中药材的有效成分。
b. 进行化学反应,如显色反应、沉淀反应等。
c. 对比不同中药材的理化反应结果,进行鉴别。
五、实验四:中药材的真伪鉴别1. 实验目的:学习中药材的真伪鉴别方法,能够识别和鉴别真假中药材。
2. 实验材料:真假中药材样本。
3. 实验步骤:a. 观察中药材的外观形状、气味、味道等特征。
b. 使用显微镜观察中药材的显微特征。
c. 进行中药材的理化反应测试。
d. 对比真假中药材的特征,进行鉴别。
六、实验五:中药粉末显微鉴定1. 实验目的:深入学习中药粉末显微鉴定技巧,熟悉不同中药粉末的显微特征,提高鉴别能力。
2023《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叶类中药性状鉴定1500字叶类中药通常是指以叶子为药材的中药,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丰富的药理活性成分。
为了正确鉴别和使用叶类中药,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药性鉴定知识。
本文将从叶类中药的性状、药材的采收加工和药效成分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性状鉴定1.叶片外型:观察叶片的形状、大小、基部和顶端的形态特征,常见的有心脏形、线状、椭圆形、圆形等。
2.叶片边缘:观察叶片边缘的形态特征,常见的有整齐、锯齿状、波状等。
3.叶面颜色:观察叶面的颜色,根据颜色的深浅可以判断叶片的新鲜程度和质量。
4.叶质:用手轻轻触摸叶片的质地,判断是否柔软和韧性。
5.气味:闻叶片的气味,根据气味的浓淡和特殊气味判断叶类中药的质量和真伪。
二、药材的采收和加工1.采收时间:根据各种叶类中药植物的生长特点,选择正确的采收时间,通常以药材的生长周期、开花时间和收获时间等为依据。
2.采收部位:根据药材的采收部位不同,对于叶类中药可以采收整枝、全株或仅采叶片等。
3.干燥加工:采收后的叶类中药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常见的方法有晾晒、烘干、炒制等,以保持药材的营养成分和药效。
三、药效成分1.挥发油:叶类中药中常常含有丰富的挥发油,如薄荷脑、桉叶油等,具有清凉、祛风、镇痛等作用。
2.鞣质:叶类中药中含有的鞣质可以起到收敛、止血、抗菌等作用。
3.黄酮类物质:叶类中药中常常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如芍药苷、木脂素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4.生物碱:某些叶类中药中含有一定量的生物碱,如茄碱等,具有抗炎、抗菌等作用。
以上仅为叶类中药性状鉴定的一些基本知识,叶类中药种类繁多,每一种药材都有自己的性状特点和药效成分。
在学习和应用中药时,我们还需要结合具体的药材特点和相关的中药学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正确鉴别和使用叶类中药。
中药材性状鉴定是中药鉴定的有效方法中药鉴定有基原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等方法。
但因设备条件所限,在中药采集、加工、应用等方面,中药鉴定人员首选的方法是中药性状鉴定。
中药性状鉴定是按药用部位的形态进行鉴定。
每种药材,不论是植物类、动物类还是矿石类,往往都有其特别之处。
鉴定者或观其形,或辨其色,或尝其味,或感其质,或兼而有之,既简捷又实效。
很多中药品种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准确鉴别。
1 形状不同的药材,往往有其独特的外形,而且这些外形特征一般较为固定。
如野山参形如“芦长碗密枣核芋,锦皮细纹珍珠须”;党参形如“狮子盘头芦”;黄连形如“鸡爪”;天麻形如“鹦哥嘴”;防风根头如“蚯蚓头”;海马形如“马头蛇尾瓦楞身”;粉防己形似“猪大肠”等,皆取其形也。
观察药材性状时,如系干燥、皱缩的全草、叶、花类等药材,应先用温水浸泡,待其展开后再观察。
2 颜色各种药材多有不同的颜色。
如黄连、丹参、紫草、乌梅、青黛、白芷、红花、金银花、牵牛子,皆取其色也。
药材不同、加工方法不同、贮藏时间不同,都会影响药材的颜色。
观察颜色应在白天的自然光下或日光灯下进行。
3 气味气味包括气和味两方面:含挥发性物质的药材,多有特殊的香气,如丁香、厚朴、牡丹皮、鱼腥草,皆有嗅之难忘之气;对“气”不强烈的药材,可将其切碎或用热水浸泡后再闻。
而辨别药味则需口尝,如乌梅酸、龙胆苦、肉桂甘、干姜辛辣、细辛麻等,口尝药材时,至少要嚼1分钟,才能准确尝出味道;对具刺激性及有毒的药品口尝时不能太多,尝后立即吐出,并嗽口、洗手或嚼食甘草等,以免中毒。
4 表面检查药材表面是否光滑或粗糙,有无皱纹、皮孔或毛茸等。
如白头翁根头部的白毛(叶柄残基);羌活环节紧密似蚕;金毛狗脊表面密生金黄色毛茸;白芷有唇形皮孔等,都是重要的鉴别特征。
5 质地质地指药材的坚硬、松软、致密、粘性、粉性等特征。
如南沙参因质地泡松而称为“泡沙参”;粉性强的有粉葛根、天花粉、山药等;质坚硬者如穿山龙、郁金等。
简述中药鉴定的依据和方法中药鉴定是指通过对中药材的性状、成分、微量元素以及理化性质等方面进行分析鉴定,来判断其真伪、质量和品质等特征。
中药鉴定的依据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性状鉴别中药性状鉴别是通过肉眼观察、手感、气味等方式来鉴别中药材的外部特征,如形态、大小、颜色、气味等。
黄芪的鉴别中就要观察其外形特征,真品应该形态完整,色泽黄白,无虫蛀、霉烂;假品则可能形态不规整,色泽不纯等。
二、化学成分鉴别中药鉴定也可以通过化学成分的分析鉴别来进行,这包括对中药材中活性成分的提取和检测。
通过色谱、质谱等仪器对中药进行成分分析,来鉴别中药的纯度和活性成分含量。
三、显微鉴定显微鉴定是通过显微镜等工具对中药材进行细胞结构、细胞器和微观形态等方面的观察,来鉴别中药的真伪。
通过显微鉴定可以观察到中药材的纤维形态、维管束形态、细胞间气孔等微观特征。
四、理化性质鉴定中药的理化性质包括溶解性、熔点、比重、旋光度等,这些性质的测定可以帮助鉴别中药的真伪和质量。
中药水解物的溶解性可以用来鉴别其纯度和真伪。
五、微量元素分析微量元素分析是通过对中药材中微量元素组成的检测来鉴别中药的来源和生长环境。
不同地区的土壤和水质不同,植物吸收的微量元素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微量元素分析可以帮助鉴别中药的产地和真伪。
六、生物鉴定通过对中药材的DNA序列、酶谱、抗原和酶活性等生物特征的分析,来鉴别中药的真伪和品种。
生物鉴定可以帮助精确识别中药植物的种属和属相。
中药鉴定的依据和方法主要包括性状鉴别、化学成分鉴别、显微鉴定、理化性质鉴定、微量元素分析和生物鉴定等多个方面。
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全面地鉴别中药材的真伪、质量和品质,保障中药的安全有效使用。
中药鉴定技艺一、药材性状鉴别药材性状鉴别是中药鉴定的基础方法,通过观察药材的外观、颜色、纹理、气味等特点,对药材进行初步的鉴别。
常见的性状鉴别方法包括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等。
二、显微鉴别显微鉴别是通过显微镜观察药材的显微结构,进而鉴别药材的方法。
通过对药材的细胞、组织、纤维等进行观察,可以准确地区分不同药材的特征。
三、理化鉴别理化鉴别是通过化学和物理的方法对药材进行鉴别。
通过测定药材中的化学成分、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等手段,可以对药材进行深入的鉴别。
四、伪品鉴别伪品鉴别是中药鉴定中的重要环节,因为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伪品。
通过对正品和伪品的外观、显微结构、化学成分等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准确地鉴别出伪品。
五、品质评价品质评价是对中药材品质优劣的评价。
通过对药材的外观、内在质量、有效成分含量等进行综合评价,可以确定药材的品质等级。
六、植物来源鉴定植物来源鉴定是通过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地理分布等对药材进行鉴别的方法。
通过对植物的特征进行识别,可以确定药材的植物来源。
七、药材产地鉴别药材产地鉴别是通过观察药材的生长环境、地理特征等对药材进行产地鉴别的方法。
通过了解药材的生长环境、气候条件等,可以确定药材的产地。
八、采收加工鉴别采收加工鉴别是对中药材采收和加工过程的鉴别。
不同中药材的采收季节、加工方法都有所不同,通过观察药材的采收和加工情况,可以确定药材的真伪和品质。
九、真伪鉴别真伪鉴别是对中药材真伪的鉴别。
由于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假冒伪劣药材,因此真伪鉴别非常重要。
通过多种鉴别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准确地鉴别出药材的真伪。
十、商品等级评价商品等级评价是对中药材商品质量的评价。
根据药材的外观、内在质量、有效成分含量等指标,可以将中药材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通过对药材进行等级评价,可以确定药材的价值和市场价格。
中药性状鉴定
性状鉴定是按药用部位的形态进行鉴定,以及老药工的经验鉴定。
药材中以植物类为最,其中又以种子植物为多,一般药用部分为根、根茎(根状茎、块茎、球茎、鳞茎)、叶、花、果实、种子、皮、木、茎藤及全草类。
全草类可参照基原鉴定,其他各类则可根据器官形性进行观察。
每种药材,往往都有其特别之处,先人已经总结出诸多经验,或观其形,或辨其色,或尝其味,或感其质,或兼而有之,言简而赅,传神易记,不失为最简捷、实效之法。
性状鉴定主要根据形、色、气、味、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火烧、入水等特征。
(1)形状不同的药材,往往有其独特的外形。
如野山参“芦长碗密枣核芋,锦皮细纹珍珠须”;党参具“狮子盘头芦”;味连形如“鸡爪”,又有“过桥”;天麻之“鹦哥嘴”;防风根头如“蚯蚓头”;海马“马头蛇尾瓦楞身”;粉防己形似“猪大肠”等,皆取其形也。
(2)颜色各种药材多有不同的颜色。
如黄连、丹参、紫草、乌梅、青黛、白芷、红花、金银花、黑白丑,皆取其色也。
(3)气味含挥发性物质的药材,多有特殊的香气。
如阿魏、丁香、鱼腥草、败酱、鸡矢藤,皆有嗅之难忘之气。
辛夷、甘草、五味子、苦参、盐附子,分别具辛、甘、酸、苦、咸五味,或兼而有之。
(4)表面指药材的表面是否光滑或粗糙,有无皱纹、皮孔或毛茸等。
如白头翁根头部的白毛(叶柄残基);羌活环节紧密似蚕;金毛狗脊表面密生金黄色毛茸;白芷有唇形皮孔等,都是重要的鉴别特征。
(5)质地指药材的坚硬、松软、致密、粘性、粉性等特征。
如南沙参因质地泡松而称为“泡沙参”;粉性强者如粉葛根、天花粉、山药;质坚硬者如穿山龙、郁金等。
(6)断面药材有易折者,有不易折者。
自然折断之断面,有粉性者,如山药;有纤维性者,如黄芪;有胶丝相连者,如杜仲;有平坦而粉性者,如牡丹皮。
不易折断,或断面不平坦者,可用刀横切之而后观察,特别是切制之药材饮片,切面之特征更显重要,并有许多经验鉴别传著于世。
广防己之“车轮纹”,乌药、黄芪之“菊花心”,川牛膝之“筋脉点”,山柰之“缩皮突肉”,茅苍术之“朱砂点”等,都是形象的鉴别特征。
(7)入水、火烧有些药材可通过简单的物理、化学方法加以鉴定。
如西红花入水,可见橙黄色直线下降,并逐渐扩散,水被染成黄色;秦皮入水可显蓝色荧光;龙骨、天竺黄噬之粘舌;琥珀与帛摩擦可吸附纸屑;海金沙火烧可全部燃尽,并发出轻微的爆鸣声及火光;青黛微火的烧,有紫红色的烟雾等等。
如上种种、既是老药工的宝贵经验,又蕴含着科学道理。
此外,药材的产地、生活习性、生态环境,亦有助于鉴别。
如潞党参、滇三七、川贝母、西红花、阳春砂、关苍术,皆叙其产地所出;冬虫夏草、夏枯草、半夏乃指其生活习性;车前草、雪莲花,可知其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