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2017届高三地理复习研讨会资料区域农业生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茅娉婷
- 格式:ppt
- 大小:4.80 MB
- 文档页数:17
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二: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江苏省邗江中学叶慧“农业”是必修二人文地理的核心知识,在高考中所涉及的试题所占比重大,考查难度也不小。
虽然农业与每个学生息息相关,但是由于生活在城市环境,所以对农业的了解仅限于教材。
复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真正的了解农业,认识农业。
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引导学生对考点知识进行梳理与拓展,建构知识框架和思维建模,比如通过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生能够掌握区位因素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二是通过经典例题,拓展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基础知识和习题的分析,由学生自行完成,使学生掌握一套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对有些难度的问题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第一课时:农业区位因素及农业区位选择【知识构建】考试说明中本课涉及的考点主要是“农业区位因素”。
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了解农业的概念及特点;二是知道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掌握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三是结合具体案例能够分析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区位因素。
根据考试说明对本课内容进行知识构建,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1.结合一些农业活动和农业现象,了解农业生产的特点。
2.通过案例分析,说出影响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限制性区位因素,运用思维导图构建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并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3.结合具体的区域,学会农业生产活动的布局,并能评价某区域的农业区位条件。
4.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重难点分析】1、复习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2、复习难点:构建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课前准备】结合《考试说明》,阅读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三: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仪征中学李玉军【考试说明要求】●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重要内容之一。
以开发资源和能源为经济支柱的区域,其经济长期发展往往难以可持续。
当资源、能源枯竭,或市场经济条件发生变化,其区域经济就会出现下滑,因此必须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德国鲁尔区是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传统工业区,其区域发展优势条件、存在问题与综合整治措施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典型的借鉴意义,如山西能源基地的建设、东北老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等.本节课复习的思路一是引导学生对考点进行梳理与拓展,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并明确分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基本思路:即分析区域特征-—探寻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二是通过典型例题的解题训练,提升学生解答同类试题的思路、技巧和方法。
第二课时: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知识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开发条件;二是能源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三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图1【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教师提供的教学案相关图表对高考考点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的缺漏。
2.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3.利用近几年典型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拓展训练题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重难点分析】1、复习重点:结合地理图表对比鲁尔区和山西省能源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能源综合利用的措施及评价。
2、复习难点:利用本节知识去分析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的现实问题。
【课前准备】提前准备山西省及其周围行政区图,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示意图等。
区域可持续发展扬大附中东部分校马莉第2学时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设计思路】区域综合开发,首先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找到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劣势条件,对优势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对劣势条件图1本课复习时针对不同的区域案例,采取“掌握分析思路,提升答题能力”的方法,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或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运用图文资料,找出区域的优势和问题,提出合理的区域综合开发治理方案,解决区域实际问题。
同时学会归纳区域综合开发的基本方法,形成思维模型,训练答题规范,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知识构建】【教学目标】1.以某流域为例,从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流域内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方面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2。
针对流域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治理的措施.3. 以某区域为例,从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等条件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4. 针对区域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5.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
6. 针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课前准备】课前检测:关于考试内容要求的自我诊断。
【课堂活动设计】的对策措施[内容解析]对流域进行开发,除考虑流域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特征,因地制宜对上、中、下游进行开发与治理外,还要考虑流域的整体性特征,进行综合开发与治理。
流域综合开发应以问题治理为中心,以优势的开发为重点,两者兼顾,实现全流域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发展。
总体分析思路如下所示:(1)了解流域概况,分析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一般要考虑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条件和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人文地理条件,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客观分析。
(2)结合有利因素,分析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结合流域开发的有利条件,制定出其开发方向。
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应以河流的利用和治理为核心,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要对流域内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与治理.具体内容一般包括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土地利用、提高水质等。
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三: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第1课时: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学习目标】1.说出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历史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2。
解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利用图示说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3.了解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含义,运用案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4。
利用近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学习策略】1. 列表比较几种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阶段的主要特点、产生条件及其影响,从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得出人地关系的正确选择—-可持续发展论。
2. 读图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举例说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3。
结合区域工农业生产案例,应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分析、解决现实世界的生产、生活问题。
【课堂活动】考点诠释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一、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探究活动1:读图1,完成相关问题,说明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关系.图1是“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认识图中各部分的含义:(1)明确内圆与内、外圆之间的圆环空间所表示的含义.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内、外圆之间的圆环空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
(2)明确各组箭头表示的含义。
箭头①②表示人类通过、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箭头③④表示指人类将和(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
箭头⑤⑦表示人类通过对环境产生影响(包括正面和负面影响)。
箭头⑥⑧表示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包括良性和恶性影响).(3)结合图分析,环境问题是怎么产生的?从环境问题形成机制上看,在①②过程中,能引起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开采利用自然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的再生速度,从而产生、;在③④过程中,能引起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任意排放有害物质超过了环境的,从而产生。
(4)图2反映的人类社会与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二、认识三种人地关系思想探究活动2:读图2,认识三种人地关系思想,完成表1。
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三:区域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学习目标】1。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造成的危害。
2.以各种资料为背景材料,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3。
针对区域的环境问题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治理的措施。
4.结合案例,分析图表、文字等相关资料,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利用近几年高考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学习策略】1.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典型地区的新闻事件或环境问题的发展为背景,综合分析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主要环境和发展问题及该问题的成因、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2.利用区域图等背景资料,将区域地理与人文地理进行有机结合,学会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及治理的基本方法。
掌握案例分析法在实际情景下的具体运用。
第1课时: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知识目标】1。
以某区域为例,了解该区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荒漠化和水土流失)2.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该区域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3.了解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危害4。
针对区域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问题,提出综合治理的措施【课堂活动】考点诠释: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造成的危害、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思路:参考图示(图2):图2一、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1、水土流失成因的成因及危害探究活动1:阅读“黄土高原位置的过渡性示意图”(图3),说出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
教师使用多媒体投影展示“黄土高原位置的过渡性”,指导学生读图、归纳其地理环境特征。
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生态环境脆弱)人为原因:(人地矛盾尖锐)梳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当地及其他地区的危害.(主要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学生读图3填空,回顾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特征.分组讨论、交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归纳分析环境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的思维模型,形成稳定的答题规范.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400mm干湿地区:距海洋的距离地势黄 土 高 原地理位置的过渡性生态环境图3干湿地区: 植被: 植被: 农业类型:农业类型:低高近远探究活动2:读“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成因图"(图4),找一找黄土高原与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的相同原因,从经济角度看,哪个地区造成的损失更大?失的原因解题能力.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黄土高原与教师使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成因图”(图4),指导学生读图归纳两学生读图分析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产生水土流失的共同原因。
高考专题复习第二课时 农业地域类型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学习目标】1.通过案例学习,提升对区域农业生产条件的评价能力,能根据图文信息准确概括区域农业生产特点。
2.通过课堂讨论,提升比较分析能力、提取信息和运用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全球意识【学习策略】1.认真完成导学案,自主整理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特点、发展条件,主动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提前准备好“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分布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分布图”等课堂分析需要的材料。
【课堂活动】探究活动1:农业地域类型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图2商品谷物农业东 南 亚东 南亚亚水稻种植业布 宜 诺 斯 艾斯大牧场放牧业墨累-达令盆地图1(1)请说出图1所示四种农业地域类型或农业类型的名称(2)说出图1四种农业地域类型在图2中间世界图中的主要分布区。
(3)请比较水稻种植业与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特点和区位条件的差异,并思考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方向。
(4)混合农业与大牧场放牧业都有畜牧业,其生产特点有什么不同?思考:我国牧区畜牧业应从这两种农业地域类型中借鉴什么?(5)根据已学知识填写表1表1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农业地域类型名称,并分析,与甲地区相比,乙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限制性条件分别是什么。
(2)小组合作讨论【案例分析】图4为“我国华北某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图中等高线单位:米)。
图5为该地区“生态农业结构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①该地区农业用地分布状况是_____ ,这反映了人类在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时,必须遵循_________原则。
②该地种植水稻的有利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为了促进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你认为,该地区农业生产结构最应该做何调整?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业地域类型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设计思路】农业地域类型与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一直是高考的重点,侧重考查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从材料中提取并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基于此,本课拟运用案例教学法,用对模拟区域和实际区域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分析,提高学生的上述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知识构建】本课的考试要点是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形成条件,还有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其具体要求包括二个方面:一是要能根据区域农业生产特点判断出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并能评价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二是能对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进行评价,能分析归纳区域农业生产的特点,并能对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措施。
【教学目标】1.通过案例学习,提升学生对区域农业生产条件的评价能力,使学生能根据图文信息准确概括区域农业生产特点。
2.通过课堂讨论,提升学生比较分析能力、提取信息和运用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全球意识【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综合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的提升,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因地制宜思想的强化,从文字、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强化,审题能力的强化。
2.教学难点区域农业生产条件的评价、存在问题的分析、区域农业合理发展方向的确定。
综合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强化。
【课前准备】编制导学案,让学生自主整理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特点、发展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对学生所做的导学案进行认真批阅,找出共性问题和虽是个性,但具有讨论的问题。
教师预设课堂情境,设置教学细节和课堂上学生合作讨论的形式、内容等。
让学生提前准备好“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分布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分布图”等课堂分析需要的材料。
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二: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江苏省邗江中学叶慧第三课时: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知识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其具体要求包括:了解某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和自然环境状况;分析某地区农业的不合理发展对区域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情境,将典型的不合理农业生产活动归类,分析其对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2。
以我国七大农产品主产区为例,学习小组任选一主产区,研究该区的农业生产状况,进一步理解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意识.【重难点分析】1、复习重点:结合具体地区,分析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复习难点:提出某地区农业的发展方向。
【课前准备】结合《考试说明》,回顾和掌握基础知识,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
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发现自己存在的疑点、难点,并做好记录(如表1所示),以便上课时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活动设计】第二部分:复习内容设计考点诠释1: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和四大牧区的分布探究活动1:结合图1说说中国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的种类和大概的分布,比较农作物、农业类型、农业地域类型三个概念之间的区别;结合图2知道中国四大牧区的分布。
图1图2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有关农业的概念区分教师展示导学问题;教师点评学生答案,明晰易错易混知识.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有关中国典型农作物的分布、四大牧区的分布学生有必要了解,这样方便理解各区域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地理环境问题.另外,有关农业的几个概念学生一直是是而非,有必要帮助学生辨别清楚.考点诠释2:以中国某地区为例,分析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探究活动2:读“我国七大农产品主产区规划图”,各学习小组任意选取一个主产区研究其农业发展状况,完成表1。
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二: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江苏省邗江中学 叶慧 第二课时:农业地域类型【知识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其具体要求包括:能够判断某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分析其生产特点及形成条件.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1.通过举例说明,能够区分有关农业的概念:农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农业类型、农业地域类型。
2。
阅读教材和补充的图文资料,通过比较的方法,归纳总结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生产特点及区位条件.3.通过本节课的复习,构建分析某农业地域类型的一般方法,帮助强化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观点。
【重难点分析】 1、复习重点:结合具体地区,分析其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生产特点及其区位条件。
2、复习难点:农业地域类型的判别,区位条件的分析。
【课前准备】结合《考试说明》,回顾和掌握基础知识,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发现自己存在的疑点、难点,并做好记录(如表1所示),以便上课时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活动设计】考点诠释1: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生产特点、区位条件.探究活动1:阅读教材,结合图组2、3,分析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生产特点、区位条件,并比较两者间的异同。
表2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比较图 2图3拓展 1.比较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特点的差异2。
亚洲季风区种植水稻的不利条件主要是什么?应对措施是什么?3。
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市场条件有何差异?图 5图4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比较教师展示导学问题和图组2、3;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学、合作学、交流学;对于有争议的观点教师点评纠错.学生自主完成导学问题表2;小组合作讨论;一位小组代表交流本组成果,其他同学补充、纠错、完善。
通过对一类农业地域类型的比较学习,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学习效率。
图2 农业地域类型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课前检测】图1为三个地区(a 、b 、c)农业资料。
根据资料回答1—2题。
1.有关三个地区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 ①a 为混合农业 ②b 为商品谷物农业③c 乳畜业或大牧场放牧业 ④a 、b 、c 三地均为传统农业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有关三地农业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A .a 市场适应性强,有利于恢复地力B .b 生产规模大但单产低C .c 专业化程度和科技水平低D .a 、c 生产规模小,但商品率高目前,我国政府启动了能源作物培育计划,能源作物主要有:玉米、甘蔗、高粱、油菜、大豆、棉籽等。
图2是“我国部分能源作物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四种能源作物依次为 A .大豆、甘蔗、油菜、棉花 B .棉花、大豆、油菜、甘蔗 C .油菜、甘蔗、棉花、大豆 D .大豆、油菜、棉花、甘蔗 4.有关开发与种植能源作物带来的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B .促进能源可再生和综合利用C .可能引发对森林的乱砍滥伐D .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上海某商厦屋顶上铺满了一个个生态种植箱,这里被称为“屋顶农庄”。
商家专门从长白山运来优质土壤,吸引附近农民来租借种植箱种植蔬果。
屋顶农庄运作以来,整栋商厦夏季空调用电量下降……5.商家在经营屋顶农庄时,重点关注的因素是( )A. 土壤B. 地形C. 劳动力D. 市场6.除了经济效益外,开设屋顶农庄还可获得环境效益。
因为它有助于( ) A. 减少灰霾污染 B. 缓和热岛效应 C. 削弱紫外辐射 D. 增强雨岛效应【课后检测】 一、选择题:图图1图2 图3年降水量(mm )图4图1为欧洲四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图2是该区域某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经营方式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面向城市市场,商品化和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 .a B .b C .c D .d2.若图13中箭头线q 表示产品 流量最大,则该经营方式对应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 .a B .b C .c D .d 种植园农业,是热带地区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商品农业,广泛分布于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学时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习目标】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造成的危害。
2. 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因.3. 针对区域的环境问题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治理的措施。
4.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或矿产资源开发的区位优势与劣势.5。
分析区域在能源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6. 结合热点问题、热点地区,学会分析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学习策略】1。
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典型地区的新闻事件或环境问题的发展为背景,综合分析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主要环境和发展问题及该问题的成因、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2。
利用区域图等背景资料,将区域地理与人文地理进行有机结合,学会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及治理的基本方法。
掌握案例分析法在实际情景下的具体运用。
【课堂活动】课前作业:关于考试内容要求的自我诊断.知识建构:师生共同建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考点诠释1: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探究活动1:阅读中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小组合作归纳分析该问题的思路.案例:中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表1)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具体的分析思路:思维拓展: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一、解答生态环境问题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生态问题均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如土地荒漠化,西北主要为沙漠化,东南主要为红漠化,西南为石漠化,它们的成因和影响及治理措施均有一定的差异。
(2)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会影响其他区域,分析原因和影响时均要考虑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如长江中游洪水问题的成因有考虑上游的水土流失。
(3)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关联性,生态问题与环境污染也具有关联性,如水土流失和湖泊萎缩,森林草场的退化与生物多样性;淡水资源、耕地、湿地的减少均跟环境污染有关。
高考专题复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扬大附中东部分校茅娉婷【考试说明要求】第一学时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设计思路】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就开始了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越来越大,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由弱变强,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球。
与此同时,人类为解决各种环境问题的人地关系思想也在不断进步与深化.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历程及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进程,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这部分高考命题常通过①农业问题、工业布局调整等,考查其生态、经济、社会意义,进一步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个人所具备的可持续发展素养;②以我国某些区域图为背景材料,结合典型案例考查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侧重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知识都是本专题的基本知识和重点内容。
复习时首先应该重视回顾这些基础知识,其次要提醒学生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知识构建】【教学目标】1.知道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3.运用案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类型的内涵、产生条件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从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得出人地关系的正确选择—-可持续发展论,理解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课前准备】结合考试大纲,主要突出“回扣教材、夯实基础"的目的,对知识内容、体系进行梳理和建构.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
【课堂活动设计】考点诠释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考点诠释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基本原则图1[内容解析]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可持续发展实施的前提是明确其内涵和原则,具体内容如下表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考点诠释3: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内容解析]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在目前以经济发展为重要任务的阶段,面临更多的压力,更有必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必然性和途径分析如下:必然性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包括:1、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的素质,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
茅娉婷(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 江苏 扬州 225003)一、问题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实证研究中,美国学者提出了两个相对应的学习概念:浅层学习和深度学习。
浅层学习(surface learning)是一种机械式的学习方式,学习者为了完成任务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把信息作为孤立的、不相关的事实来接受和记忆。
[2]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
[3]新课改实施以来,“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学习方式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但在实际教学中,高三一轮复习课往往难以摆脱传统的一味讲解考点的老路子,灌输式浅层学习的课堂仍随处可见,深度学习的课堂亟待推行。
二、高三一轮复习教学策略高度信息化背景下的知识习得以知识的创生与意义实现为目标,需要深度的理解和基于情境的价值考量与研判。
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作用于情境的信息深度加工与知识建构。
[4]高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落实需要扎根于教师深度教学的课堂构建中,需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创设一种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地理学习情境,引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科学探究,经历思维的磨练、方法的感悟和情感的体验。
[5]1.创设真实、包含冲突的学习情境目前的高考命题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也需要高度重视真实的、开放的、复杂的情境,高三一轮复习课的课堂更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引入与课堂复习主题契合的热点事件,让学生在复杂的现实情境中,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剖析、理解真实的地理问题,学会用地理的眼光看世界。
以“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高频考点为例,笔者进行了如下课堂情境设计。
【课前了解】热点新闻1.新华网北京7月30日电: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另一方面我国粮食进口数量不断攀升;此外,粮食的库存量也达到近年高点——我国粮食正呈现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怪现象。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考试说明要求】第一课时农业的区位选择【设计思路】农业的区位选择及农业地域类型一直是高考的重点,侧重考查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从材料中提取并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基于此,本课拟运用案例教学法,用对模拟区域和实际区域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分析,提高学生的上述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知识构建】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
其具体要求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二是能对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进行评价,并能进行合理的农业布局;三是能综合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目标】1.构建起关于《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运用农业区位选择原理分析解决社会实际中关于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相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2.以具有逻辑关系的问题链为线索,采用课堂讨论、读图表分析和读材料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使学生学会分析、评价农业区位选择以及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娴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为问题解决提出合理建议。
运用对比分析法,培养学生的审题和解题能力。
3.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全球意识【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影响农业生产主要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农业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综合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的提升,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强化,从文字、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强化,审题能力的强化。
2.教学难点运用农业区位选择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综合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强化。
【课前准备】提前让学生结合教材插图复习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编制导学案让学生提前进行比较全面完整的预习,让学生在预习时主动发现自己在本节内容的学习存在的问题。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
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
高考专题复习第二课时 农业地域类型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学习目标】1.通过案例学习,提升对区域农业生产条件的评价能力,能根据图文信息准确概括区域农业生产特点。
2.通过课堂讨论,提升比较分析能力、提取信息和运用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全球意识【学习策略】1.认真完成导学案,自主整理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特点、发展条件,主动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提前准备好“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分布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分布图”等课堂分析需要的材料。
【课堂活动】探究活动1:农业地域类型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1)请说出图1所示四种农业地域类型或农业类型的名称(2)说出图1四种农业地域类型在图2中间世界图中的主要分布区。
(3)请比较水稻种植业与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特点和区位条件的差异,并思考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方向。
图2商品谷物农业东 南 亚东 南亚亚水稻种植业布 宜 诺 斯 艾 斯大牧场放牧业墨累-达令盆地图1(4)混合农业与大牧场放牧业都有畜牧业,其生产特点有什么不同?思考:我国牧区畜牧业应从这两种农业地域类型中借鉴什么?(5)根据已学知识填写表1表1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名称,并分析,与甲地区相比,乙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限制性条件分别是什么。
(2)小组合作讨论【案例分析】图4为“我国华北某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图中等高线单位:米)。
图5为该地区“生态农业结构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①该地区农业用地分布状况是_____ ,这反映了人类在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时,必须遵循_________原则。
②该地种植水稻的有利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为了促进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你认为,该地区农业生产结构最应该做何调整?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