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诒让文字学之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孙诒让的墨学研究一、学术背景在近代百年墨学研究历程中,孙诒让是个划时代的人物,他以《墨子间诂》这部墨学巨著奠定了他在近代墨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孙诒让治墨学大约始于1873年。
他治《墨子》已经不同于乾嘉一些学者用子书比勘经书了。
他在《墨子间诂·自序》中说:“身丁战国之初,感悕于犷暴淫始之政,故其言谆复深切,务陈古以剀今。
亦喜称道《诗》、《书》及孔子所不修《百国春秋》,惟于礼则右夏左周,欲变文而反之质。
”他还说:“然周季道术分裂,诸子舛驰,荀卿为齐、鲁大师,而其书《非十二子篇》于游、夏、孟子诸大贤,皆深相排笮。
洙泗龂龂,儒家已然,墨儒异方,畦步千里,其相非宁足异乎?综览厥书,释其纰驳,甄其纯实,可取者盖十六七,其用心笃厚,勇于振世救敝,殆非韩、吕诸子之伦比也。
”在他看来,墨学一些主张是战国那个时代的产物,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墨学的评价已经不同于清代的许多学者。
考察孙氏治墨学原因,有三个方面不可忽视。
其一是自明末起,已有学者涉猎墨学。
李贽、傅山等都对墨学有所研究,特别是乾嘉时期,汪中、毕沅、张惠言、翁方纲、王念孙等对《墨子》均有不同程度的校注,墨学虽仍然受到排斥,但日渐显露复兴的迹象。
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中源”说一度非常盛行,《墨子》日渐受到重视,这一切为孙氏治墨学逐渐铲除了学术思想上“儒学独尊”的禁锢,同时也提供了文本上的方便。
其二,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积贫积弱暴露无遗,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孙诒让,身怀“国家兴旺,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不可能不思考国家民族的危亡。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向来有以著述表达忧国忧民之志的传统,孙诒让自然也不例外。
墨家“勇于振世救弊”的精神恰好适合救亡图存的需要,孙诒让显然也关注墨家的“救世”精神。
他在《与梁卓如论墨子书》中说:“让少溺于章句之学,于世事无所解。
曩读墨子书,深爱其掸精道术,操行艰苦,以佛氏等慈之旨,综西士通艺之学,九流汇海,斯为巨派。
徒以非儒之论,蒙世大垢,心窃悕之。
国学大师孙诒让的简介孙诒让,是中国晚清时期著名的经学大师,不仅在经学著作方面很有建树,而且在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不菲的成就。
因为一生都与书籍著作打交道,所以孙诒让生平就如他笔下的书一样,既简单平淡又耐人寻味。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国学大师孙诒让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孙诒让,十三岁就著成《广韵姓氏刊误》,十八岁写成《白虎通校补》,一生著作达35种,对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学、考据学、校勘学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主要著作《周礼正义》是解释周礼最精审详备之作,《墨子间诂》为训诂名著,被誉为“现代墨子复活”,《契文举例》是考释殷墟文字最早著作。
孙诒让苦心经营,筹建资金五十来万,领导温处十六个县先后成立学堂三百余所,为浙南近代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地方启蒙运动和刷新乡土社会风气起着巨大作用。
近代学术界俞曲园、章太炎、张謇、朱芳圃、徐世昌、梁启超、鲁迅、郭沫若、胡适等对他都有中肯的高度评价。
《清史稿》482卷为他列传,温州和瑞安各地还修建了“籀园”、“怀籀园”、“籀公楼”等建筑物,来纪念这位大学问家和大教育家。
国学大师孙诒让的学术经理孙诒让的治学是由父亲发蒙的。
其父衣言,道光三十年成进士,入翰林,历官中外垂二十年。
他五岁时即随两亲居北京,从父读书识文义。
九岁,受《周礼》,十岁即旁涉群籍,日以浏览《汉魏丛书》为乐。
咸丰八年(1858年),孙衣言出任安徽安庆知府,他才从北京返归里门。
年十三,治校雠之学,即草成《广韵姓氏刊误》一卷。
十六岁,读江藩《汉学师承记》及《皇清经解》,知清儒治经、史、子、小学的家法。
年十八复著《白虎通校补》一卷。
到了廿六岁,便开始草创《周礼正义长编》。
他在治学道路上,尝自言:“少耽文史,恣意浏览,久之,则知凡治古学,师今人不若师古人,故自出家塾,未尝师事人,盖以四部古籍具在,善学者自能得师。
”可见他幼承家学,从少即打下坚实基础,到后来博极群书,其所以著作等身,学术超越前人,主要是出于自己的专攻。
《契文举例》研究孙诒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园艺学大师。
他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经学、文献整理、古籍训诂、古文字学等领域。
孙诒让对古文字的研究主要在金文方面,但对甲骨文的涉猎很晚。
然而,他是甲骨文研究的开创者,其研究成果不容忽视。
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后,第二年便殉难了,没有顾得上对甲骨作著录和研究。
1903年刘鹗将其所得甲骨编为《铁云藏龟》出版。
当时学者半信半疑,章炳麟直指之为伪造。
而孙诒让读其书即如获至宝,以为这是研究商代文字的可靠资料。
他说:“不意衰年睹兹奇迹,爱玩不已,辄穷两月力校读之,以前后重复者参互采绎,乃略通文字。
”他冥思苦想,发奋钻研,考释其形义,用分类法把甲骨文字的内容作了区分,并对大部分单字逐个进行辨析,于次年(1904)写出第一部系统研究甲骨文的专著——《契文举例》(二卷)。
该书分日月、贞卜、卜事、鬼神、卜人、官氏、方国、典礼、文字、杂例十篇,既释文字又考制度,开了古字考释与古史考证相结合的先例。
孙诒让考释的字共有185个,虽然多半是在和单个金文的比较中认出来的常用字,但他毕竟是较系统地研究甲骨文字的第一人。
1905年,孙诒让又进一步把金文、甲骨文、石鼓文及贵州红岩石刻文字与《说文》古籀互相勘校,举其歧异所在,明其省变之原,探索古文、大小篆的沿革,著为《名原》七篇,对古文字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把古文字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峰。
在古文字研究方面,孙诒让还著有《名原》二卷,该书综贯音、形、义,从商周文字辗转变易之轨迹,探明古文字的源流,并开启了用甲骨文考证古文字的先河,被誉为“划时代的作品”。
孙诒让的《契文举例》为第一部系统研究甲骨文的著作,然而问世后,当时文字学家评价不高。
《契文举例》撰成后不久,孙诒让曾以《契文举例》手稿寄赠罗振玉、刘铁云和端方。
1917年王国维在上海获得此书手稿,王氏曾说:“此书虽谬误居十之八九,然筚路椎轮,不得不推此矣。
”又说:“其说不无武断。
”王氏又将书稿寄给罗振玉。
专业领航ZhuanYeLingHang教师·TEACHER1032019年11月Nov.2019一、孙诒让生平孙诒让(1848—1908),又名德涵,字仲容,浙江瑞安人。
中国晚清时期经学大师、著名教育家,一生涉猎广泛,在经学、子学、文字学、教育学、地方志研究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
他的一生以46岁和53岁为转折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46岁之前(1848—1894)。
孙诒让出生书香官宦家庭,父亲治学严谨,孙诒让从小便受到家庭影响,喜爱读书。
后又随着父亲宦游京师江浙等地,跟随父亲接触到莫友芝、唐仁寿等许多当时著名学者。
受到鼓励和激发,他更加沉迷于学术研究,十三岁便写成《广韵姓氏刊误》。
46岁到53岁(1895—1901)。
这期间甲午中日战争惨败,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全民激愤。
这件事刺激到了孙诒让,他认为国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于是他从学术里清醒过来,不再只是捧着经书,而开始关注国家命运。
53岁以后(1901—1908)。
经过义和团运动之后,孙诒让更想要实现自己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一些政治思想,于是大力推行变法改革,想要以此拯救国家于危难。
他撰《周礼政要》,详细记叙他的变法主张。
另外,他还大力在家乡办学,试图兴教强国。
二、孙诒让生平成就(一)孙诒让的经学、子学成就孙诒让在经学、子学上的成就集中体现在《周礼正义》和《墨子间诂》上。
《周礼正义》大量吸收前人研究《周礼》的成果,广泛收集使用各地文献资料,对《周礼》进行了十分详细的注释和疏解,是《周礼》学的集大成之作。
《周礼正义》是孙诒让用时最久、耗费精力最多的一部著作,是清人对诸多经书的新疏中出版最晚但成就最高的学术巨著,梁启超称它是“清代经学家最后的一部书,也是最好的一部书”。
《墨子间诂》是孙诒让对晚清之前墨学研究成果的重要总结,是清代墨学研究复兴的里程碑,至今还没有任何一本《墨子》校注的成就和影响能超过并取代《墨子间诂》。
值得称赞的是,孙诒让在《墨子间诂》一书中一些见解,与光学、力学等近代西学的知识有相通之处,可见孙诒让思想的先进性。
孙诒让先生对甲骨文研究的开山之功甲骨之先四堂之上文/王本兴孙诒让(1848-1908)一提到甲骨文,人们就首先想到“甲骨四堂”(雪堂罗振玉、观堂王国维、彦堂董作宾、鼎堂郭沫若)。
再说其他人物似乎就不那么熟悉和认真了。
而对清末经学家、文字学家、甲骨文研究的开山鼻祖孙诒让先生却提及较少,知之者亦相对不多。
甚至有一些大型的辞典工具书在论述书法史、艺术史的甲骨文部分时,连孙诒让先生的名字亦不曾提及。
这确实令人遗憾和惋惜。
不错,孙诒让先生(1848一1908)在世只有短暂的60个年头,他一生最大的嗜好就是读书和研究,整理古籍。
他生性善良,是一个真正做学问的“书呆子”。
他著作等身,学术成就宏富,在经学礼制、文献校勘、典籍训诂、国学教育诸领域里建树卓越。
特别是在甲骨文领域里,他撰著了我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契文举例》,可谓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是立下了开山之功的第一大功臣。
所以章太炎先生称他是:“三百年绝等双”。
予以为在甲骨文领域里,可以用八个字来给孙先生定位,那就是:“甲骨之先,四堂之上”。
孙诒让墓(1848-1908)众所周知,能称得上“甲骨之先”的人,应有三位,第一位当是王懿荣先生(1845一1900),他首先在1899年发现了甲骨文,并确定其为殷商文物。
然而,他还没有来得及对甲骨文进行进一步研究探讨时,即在发现甲骨文的第二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他就为国殉难。
故而王懿荣先生是最先发现甲骨文的学者。
第二位系刘鹗先生(1857一1909),字铁云。
他从所藏5000多片甲骨文中,选拓了1058片。
1903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甲骨著作《铁云藏龟》,让世界第一次见到了甲骨文的模样,并第一次向世人提出甲骨文“为殷人的刀笔文字”。
他在《铁云藏龟》序文中确认了55个卜文单字(其中错释了13个)。
由于卜文字体特异,无法辨别其义。
6年后,即1909年7月,他贫病交加,卒于新疆迪化。
刘鹗也就成为最先拓印甲骨文的学者。
第三位就是孙诒让先生,孙字仲容,一作仲颂,号籀庼,又作籀膏,一名徴君,晚号越东逸民。
孙诒让《札迻》之校勘学研究
札迻作为汉代记史诗文的代表作,早已成为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们的研究热点。
这部著作以外史的题材,囊括了关系到社会文明发展及演变的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史价值。
此外,它还是章句语意复杂、格式复杂的作品,给学术研究者们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因此,对《札迻》之校勘学研究可以说是对《札迻》文本编撰与古代史料实验及其文本解读研究的重要补充,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校勘学是一种重要的古文字学领域,最重要的内容是要确定历史文献的唯一正版,以确保文献的完整性和内容的准确性。
而《札迻》的校勘学研究便是对《札迻》现有校本中的混乱词语、般配注释等做出系统性分析和理解,并以此来校正《札迻》的正确性。
首要的任务就是比较各家的校本,将其中有区别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参考古代历史言语资料,重新综合。
同时,还需要根据《记载函大辞》等通刊,对所有已经发现的遗漏、错别字和混同字等现象,进行研究和识别,以及相关的修正。
札迻的校勘学研究虽然任务艰巨,但其价值更是不言而喻。
研究古札迻可以既
提升学术眼界,又能更好地理解史实,以及人文发展背景下的文化心态;更重要的是,这种研究也是一种文学和史书宝贵资料的保护。
如果不对《札迻》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可能会丢失一些宝贵的文化信息,甚至有可能破坏文本本身,当有关部门着手系统研究和保存《札迻》时,这能使我们调整历史视角,更加直观的了解古代汉代的文明。
综上所述,《札迻》之校勘学研究重在分析正本正统的文本,从而研究出古代
社会文明、历史发展等重要内容,使古人所遗留下来的文献不丢失,更加认识当时所有相关历史及文明内容,深刻了解历史文明将为文化学习和研究提供宝贵资源和信息。
孙诒让生平及学术思想述略孙诒让(1900-1962),字文轩,号夏山,浙江嘉兴人。
他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也是中国现代史学专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学术研究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古代文字学、考古学等多个领域,对中国古代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孙诒让的生平及其学术思想进行简要的述略,以展示这位杰出学者的学术成就和影响。
一、生平孙诒让生于清朝咸丰二年(1852年),他在家中是姥母的嫡长孙。
从小就受到家庭教育的熏陶,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他进入江苏南京的金陵大学学习,并成为著名历史学家梁启超的学生。
在梁启超的熏陶下,孙诒让开始对中国古代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开启了他的学术之路。
孙诒让曾任南京金陵大学、北平中央研究院等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教授和研究员,从事中国古代史学、文化史和考古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他还担任中国古代史学会的会长,曾多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并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他还曾担任各类学术期刊的编辑和主编,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学术思想孙诒让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中国古代史学、考古学等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
他的学术思想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1. 突破传统,注重实证研究孙诒让在中国古代史学领域的最大贡献之一是他对传统历史观念的挑战。
他提出了“实证主义”的历史研究方法,注重对史料的实证分析和考证,严谨地对史实进行考察和核实。
他还注重对考古学的研究,并通过对考古现场的实地调查和考察,对中国古代历史进行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和研究。
2. 注重史料的整理和研究孙诒让注重对史料的整理和研究,他曾参与了对中国古代史料的整理工作,如《旧唐书》、《新唐书》等重要史书的整理工作。
通过他的努力,许多珍贵的史料得以保存和继承,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3. 关注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孙诒让在中国古代史学领域的研究不仅注重对史实的考证和分析,还注重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孙诒让文字学之研究
【摘要】:孙诒让作为清末最后一位朴学大师,在经学、诸子学、文献学、训诂学、校勘学、文字学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学前承清代主流学术乾嘉学派之遗风,后启现代学术之先河。
因此,全面系统地考察、总结孙诒让的学术成就,对于梳理十九世纪后半叶和二十世纪的学术史,探究现代学术发展的走向、乃至对今天的学术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其主要著作问世近百年来,却很少有人作过全面的研究,即使是某一领域的,也几乎没有专门的全方位的研究。
这对于学术研究是极为不利的。
本文即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对孙诒让文字学进行的全面的、系统的、综合的研究。
本研究的主体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方法论”,讨论孙诒让考释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时所使用的方法。
从大的方面讲,可以分为据形考释、据音考释、据义考释。
具体地说,据形考释又分为“形体分析”与“历史比较”两法。
形体分析法中具体讨论了“偏旁分析”“形符通用通作”等问题。
历史比较法中具体讨论了“甲骨文与《说文》的比较”、“甲骨文与金文的比较”、“甲骨文与其他古文字的比较”。
据音考释又分为“利用文字的谐声关系考释甲金文”、“利用古音知识考释甲金文”。
据义考释分为“据上下文语义释字”、“据古代文献释字”“据文例句式释字”等几个小节。
第二部分是“规律论”,讨论孙诒让关于文字学理论的一些有代表性的重要论述。
分为“汉字起源论”、“汉字演变论”、“象形字发展三阶段论”“汉字结构论——转注论”等几个小节。
汉字起源论
中讨论了孙诒让关于“文字起源于契刻”、“文字起源于图画”的两个重要论断。
“汉字演变论”分析了孙诒让的“文字发展观”、“繁简论”“省变说”等学术观点。
“汉字发展三阶段论”分析了该学说的内容、并对该学说进行了评价。
“转注论”辩证地分析了这一学说的得与失。
第三部分是“字论”,分为“总论”和“分论”两个小节。
总论部分宏观地讨论了孙诒让考释甲骨文金文的总体情况,分为金文考释和甲骨文考释两个小的部分。
认为金文的考释历来评价较高,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甲骨文考释的评价,经历了由否定为主到肯定为主的转变过程。
客观地讲,孙诒让甲骨文考释的水平也是不低的。
分论部分讨论、考释了10个孙诒让在他的著作中曾经考论过的相关字,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文章的“引言”、“结语”部分简要地分析了孙诒让文字学研究的背景及其相关原因。
【关键词】:孙诒让甲骨文金文古文字文字学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H12
【目录】:目录3-5内容提要5-6Abstract6-8第一章引言8-12第一节研究孙诒让文字学的目的8-10第二节孙诒让研究文字学的背景10-11第三节本课题研究范围11-12第二章孙诒让考释文字的方法(上)--据
形考释12-55第一节形体分析法12-24一、偏旁分析12-17二、形符通用通作17-24第二节历史比较法24-55一、甲骨文与《说文》的比较24-41二、甲骨文与金文的比较41-51三、甲骨文与其他古文字的比较51-55第三章孙诒让考释文字的方法(中)--据音考释55-71第一节利用文字的谐声关系考释甲金文55-60一、“读、读为”例57二、“通(用)、声同字通”例57-58三、“假、借、假借”例58-60第二节利用古音知识考释甲金文60-71一、音近音同声符通作60-63二、含有音同音近声符字的通用63-65三、孙诒让考释甲金文所用的“一声之转”65-69四、孙诒让利用古音释字存在的问题69-71第四章孙诒让考释文字的方法(下)--据义考释71-89第一节据上下文语义释字71-74第二节据古代文献释字74-81一、据古文献辞例释字74-78二、据古代礼俗制度释字78-81第三节据文例句式释字81-89一、孙诒让据文例考释甲金文82-86二、孙诒让据句式句法考释甲金文86-89第五章孙诒让的文字学理论89-104第一节孙诒让论汉字起源89-93一、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89-90二、孙诒让论汉字起源90-93第二节孙诒让论汉字演变93-97一、孙诒让的文字发展观94二、孙诒让论文字繁简94-95三、孙诒让论文字省变95-97第三节孙诒让论象形字发展三阶段97-99一、“象形字演变三阶段”学说的内容97-98二、“象形字演变三阶段”学说的评价98-99第四节汉字结构方式--转注论99-101第五节“篆意”和“篆势”论101-104第六章字论104-135第一节总论104-110一、孙诒让金文的考释104-105二、孙诒让甲骨文的考释105-110第二节分论110-135一、释“櫜”110-115二、释“五”115-119三、释
“對”119-122四、释“(?)(籆)”122-126五、释“(?)((辶矍))”126-128六、释“(?)(鹱)”128-131七、射131-132八、爲132九、车132-133十、娩133-135结语135-137后记137-138主要参考文献138-141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