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美纺织品市场与价格的考察
- 格式:pdf
- 大小:208.65 KB
- 文档页数:2
日本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及中日贸易分析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日本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及中日贸易分析一、日本的纺织服装产业概况1、日本的纺织服装产业日本的纺织工业在全国约有160个基地,雇用人员68万人,占全部制造业用工的10%,再加上纺织批发和零售等有关人员在内,总人数达到183万人。
目前,日本的纺织工业以高新技术为背景,其产品在环境保护、医疗卫生、信息工程、工农业、军工用品、航空航天和建筑土木等非服装领域也有多种用途,广泛地支援着其他工业的生存和发展。
日本有不少世界着名的纺织品企业,如东丽公司、钟纺、东洋纺、龙吉尼卡和远东纺织等,其销售额一直排在世界前100强。
今日2005年以来,日本纺织行业的生产明显下滑,上半年日本大部分类别的化纤生产产量环比下降了%,为47474吨,1-6月累计生产化纤286618吨,同比下降%。
长丝类纤维6月份的产量下降了4%,为43066吨,1-6月累计生产263653吨,同比下降%。
6月份化纤纱的产量下降尤为严重,仅为5911吨,环比下降%;1-6月累计生产34061吨,同比下降%;6月份面料的产量保持平稳,长丝类织物1-6月累计生产亿平方米,同比下降%;短纤类织物1-6月累计生产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005年日本棉纺织能力继续急剧萎缩,进入6月份棉纱的产量环比下降%,棉布的产量环比下降%,降至亿平方米,此外,6月份棉布的装运量也非常小,下跌了19个百分点,只有亿平方米。
1-6月累计生产棉布亿平方米,同比下降%。
日本的纺织技术领先世界,但它的服装产业在达到顶峰后开始萎缩,其生产规模和产量趋小。
日本已经由纺织品服装净出口国转为纺织品服装净进口国。
日本的化纤技术、纺织品染色后整理、新产品开发、纺织机械设备、时装品牌设计和经营和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日本将技术与面料的完美结合使得各种新型面料精品甚多。
日本机械、电子工业的繁荣更为纺织机械的现代化提供了便利条件。
2021-2022学年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高三(上)第二次调研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1.殷周之际,中国政治与文化急剧变革。
殷人认为其有天下是“天命降监,下民有严”,西周成王则告诫诸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由此可知,殷周之变的内涵之一是()A. 走向贵族分封政治B. 神权政治色彩消除C. 敬天保民观念产生D. 形成家国一体格局2.汉武帝提拔一些文人近臣,授予他们侍中、大司马一类头衔,让他们参与处理朝政。
及至汉昭帝幼年即位时,内朝正式成为一个凌驾于三公九卿之上的朝政决策机构;东汉时尚书台参与政事决策,到唐代成为外朝的执政官行宰相职权。
以上现象说明()A. 内朝官员职权的不断异化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C. 官僚内部间矛盾非常尖锐D. 有效协调中枢各机构关系3.自秦朝开始,中国诸多封建王朝皆修长城以防游牧民族侵扰,长城成为“夷夏之防”的标志;康熙帝当政时则断然否决官员修缮长城的建议,并决定不再修理、派兵驻防。
康熙时期的这一做法表明()A. 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加强B. 北方边患危机彻底消除C.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D. 重陆轻海传统遭到了摒弃4.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
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
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A. 适应了古代专制权力强化的趋势B. 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C. 保障了监察权力机构的高效运作D. 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5.美国法官霍姆斯对古罗马自然法的理解为:“每个人心中都有对完美的欲求,以至于那些无法拥有完美的人,通过灌醉自己来满足这种欲求。
那些试图证明真理之绝对性的哲学家,都是在试图满足自己的这一欲求。
”这反映出自然法()A. 以伦理化为主要目标B. 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C. 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D. 以道德完美为基本法则6.根据1875年宪法,法国参众两院均有权通过法律,其中,众议院在财政立法方面处于优先地位,而且有权推翻内阁;而参议院则有权组成高等法院,以起诉和审判犯了罪的总统。
2023天津高考真题历史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7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Ⅰ卷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单项选择题Ⅰ:1~13题,每题3分,共39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有学者把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将第一个阶段形容为“满天星斗”,第二个阶段为“月明星稀”,第三个阶段为“”。
与“月明星稀”的形容相类似的是()A. 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B. 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C. 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D. 大一统国家典型形态2. 秦朝灭亡后,项羽在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取得咸阳后没有称帝,而是分封诸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他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遂率部东归。
这主要反映了项羽()A. 目光远大B. 观念传统C. 审时度势D. 优柔寡断3. 表格反映了()唐朝租庸调制和两税法A. 减轻部分农民的负担B. 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C. 强化农民的人身依附D. 增加政府的算赋收入4. 汉初采取郡国并行制,后爆发“七国之乱”;曹魏创立九品中正制,后出现门阀士族把持政权;唐朝在边境重地设置军镇,后藩镇势大引发“安史之乱”。
对上述三组历史现象的共性。
解释正确的是()A. 历史评判要以成败为基本依据B. 制度设立之初存在明显弊端C. 中央与地方矛盾导致社会动荡D. 历史事物之间因果关联复杂5. 下表所示英国对华贸易的总体状况直接导致了()英国对华贸易额及流入中国的白银统计表(单位:万英镑)A. 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B. 抢夺中国权益的加剧C. 以夷制夷主张的提出D. 列强瓜分狂潮的出现6. 1895~1898年间,强学会、知耻学会、粤学会、保国会、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等纷纷成立。
中日近代棉纺织品贸易的考察情况在跨入近代社会的时候,中国与日本几乎处于相同的困难境地。
国门被迫打开,西方物美价廉的商品铺天盖地而来,社会旧有的经济秩序与基础受到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面临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附庸的危险。
当清朝政府开始兴办洋务,对现有经济制度进行有限改革的时候,在日本,倒幕废藩后成立的明治政府,也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进展资本主义的政策措施,开始了闻名于世的“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与中国“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得两国从此走上了不一致的进展道路。
日本逐步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强国,并最终进展成为军国主义,而中国则慢慢坠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中日两国近代社会不一致的进展历程,在同时期双方的商品贸易中,特别是作为要紧交易商品的棉织品贸易中,有着充分与清晰的反映。
对中日近代棉织品贸易的研究与考察,不仅能够使我们熟悉其贸易本身的进展演变过程,而且有助于从一个侧面增加对两国近代社会不一致进展道路的认识与懂得。
本文论述内容的时间下限为“九·一八”事变前。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贸易的性质开始发生转变。
中日近代商品贸易在19世纪70年代往常,基本处于进展停滞状态。
要紧原因是日本政府对中日贸易采取了限制压缩政策。
铜,是当时两国间最大宗的交易商品。
清朝政府鼓励中国商人从日本输入铜,以供国内鼓铸货币之需。
因此,每年都有大量的铜从日本输往中国。
“顺治迄嘉道年间,常与[日本]通市。
江浙设官商额船,每岁赴日本办铜数百万斤。
”(注: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卷79,第47页。
)为了阻止铜的大量外流,日本幕府政府于十八世纪初颁布命令,限制来日中国商船数量及每只中国商船贸易额。
而且,这种限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力度也越来越大。
准许赴日中国商船的数额,颁布该政策之初的元禄元年(1688)为每年70艘,到宽政二年(1791)缩减到每年10艘。
每只商船的额定贸易数量从最初的钱6,000贯,降到2,740贯。
浅谈美日和美中贸易摩擦的比较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中国也进入了对外贸易摩擦的多发阶段。
其中中美贸易摩擦最为突出,而目前的中美贸易摩擦与20世纪70~80年代的美日贸易摩擦及其相似。
因此,对美日、美中贸易摩擦进行比较研究,吸取日本在处理日美贸易摩擦时的经验与教训,对我国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是很有意义的。
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美日、美中贸易摩擦的异同点,然后结合日本的经验教训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解决中美贸易摩擦的措施,以期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协调发展有所帮助。
随着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整个世界的贸易得到了协调有序的发展。
但是随着各国经济往来的增多,作为不同的经济主体,从本国利益出发,双方在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矛盾和问题,国际贸易摩擦频繁发生,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有日美贸易摩擦和中美贸易摩擦。
日本自1965年起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对美持续保持贸易顺差,顺差的规模以惊人的速度扩大,至1987年已达到598亿美元。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历了10年的经济萧条,自2000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中美经济摩擦不断加剧,中美贸易失衡取代日美贸易失衡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焦点,人民币升值和资本市场开放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此外,中美与日美贸易摩擦有许多相似之处的,在这个基础上深刻认识和分析日美贸易摩擦与中美贸易摩擦,吸取日本处理日美贸易摩擦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应对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采取正确的对外贸易策略,以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美日、美中贸易摩擦的相同点1.1贸易摩擦产生的直接原因都是对美存在巨额的贸易顺差20世纪70~80年代的贸易中,日本对美国一直保持巨额的贸易顺差(见表1),在20世纪70年代日美的贸易顺差为几十亿美元,在20世纪80年代进而上升为几百亿美元,在1987年时达到了567.67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峰值。
国际收支出现巨额的贸易赤字,日本成了美国最大的债主。
美国如何对待日元汇率的历史回顾与启示作者:刘辛元来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22期[摘要] 美国在日本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对待日元汇率问题上,采取迫使日元直接升值以及金融自由化的手段,从而以牺牲日本的经济利益为代价,获得国际贸易利益。
在正值人民币时期,通过回顾美国如何对待日元汇率从中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日元汇率固定汇率时代浮动汇率时代启示一、美国如何对待日元汇率的历史回顾1.“固定汇率时代”的日元汇率日本经济学家吉野俊彦在其《日元的历史》一书中写道:“日元的历史无异于日元的悲剧史”,事实确实如此。
1949年4月下旬,盟军总司令部决定采用单一汇率并设定为1美元=360日元。
该汇率作为美国操纵下的产物,日本政府没有自主地制定稳定货币的政策。
1美元=360日元的汇率维持了22年,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金本位体系保持的20年还长。
在漫长的22年间,日本为了维持该汇率而不断“抛售日元购买美元”,致使大量过剩流动性推动物价水平上涨,日本政府和日本银行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
尤其在1968年之前,对经济脆弱的日本来说这种代价更为惨重。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工业国都面临着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任务。
战后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体系,各国遵守该体系的基本规则,从20世纪50年代起至60年代,自由贸易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美国在维护“IMF——GATT体系”方面,充当了旗手的角色。
美国为什么在这一时期如此积极地推行自由贸易?原因是此时的自由贸易对美国有利。
美国在当时是工业发达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其高技术的产品能够大量出口,所以对其他国家的产品采取了开放本国市场的政策。
美国自由贸易政策的转折点是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争,以及由此引发的严重通货膨胀。
这一时期日本、联邦德国等新兴工业国的出现,美国产品的竞争力开始下降,并且其出口产品以农产品为主。
而日本主要是尖端技术工业品的出口。
滕铭明(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210048)摘要:本文根据1995-2019年中日双边纺织品贸易数据,对中日纺织品贸易进行分解,并分析三元边际对双边贸易增长的影响和贡献。
结果表明:该期间中国对日本纺织品出口种类全面,出口数量增速快,价格却有待进一步提升。
日本对中国出口从数量增长快转为价格提升,价格明显高于中国平均进口价格水平。
从贡献率来看,中国对日本纺织品的出口增长主要源于种类数量的深化,而日本对我国出口波动在不同阶段的推动力不同。
随着R C EP 的实施,将深化中日双边纺织品贸易合作。
关键词:中国;日本;纺织品贸易;三元边际中图分类号:F7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 (2023)03-0026-05T ernary m argi nalcharact eri st i cs and Pros pect A nal ys i s oft ext i l e export s bet w een C hi na and Japan under t hebackground of R C E P T eng M i ngm i ng(SchoolofEconom i csand M anagem ent ,N anj i ng Pol yt echni cI ns t i t ut e,N anj i ng 210048)A bs t ract :B as ed on t he bi l at er alt ext i l e t r ade dat a bet w eenC hi na and J apan f r om 1995t o 2019,t hi spaper decom pos est he t ext i l e t r ade bet w een C hi na and J apan,and anal yzes t he i m pact and cont r i but i on of t he t er nar y m ar gi n t o t he gr ow t h of bi l at er al t r ade.T he r es ul t s s how t hat dur i ng t hi s per i od,C hi na's t ext i l e expor t s t o J apan w er e com pr ehens i ve,t he expor t vol um e i ncr eas ed r api dl y,but t he pr i ce needs t o be f ur t her i m pr oved.J apan's expor t t o C hi na has changed f r om a r api d i ncr eas e i n quant i t y t o an i ncr eas e i n pr i ce,w hi ch i s s i gni f i cant l y hi gher t han C hi na's aver age i m por t pr i ce.Fr om t he per s pect i ve of cont r i but i on r at e,t he gr ow t h ofC hi na's t ext i l e expor t st o J apan i s m ai nl y due t o t he deepeni ng of t he num ber of t ypes ,w hi l e t he dr i vi ng f or ces of J apan's expor t f l uct uat i ons t o C hi na ar e di f f er entatdi f f er ents t ages .W i t h t he i m pl em ent at i on ofR C EP,C hi na J apan bi l at er alt ext i l e t r ade cooper at i on w i l lbe deepened.K ey w ords:C hi na;J apan;T ext i l e t r ade;T er nar y m ar gi n收稿日期:2022-08-12基金项目: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科研北斗计划一般项目(N J PI -2022-Y B -06)作者简介:滕铭明(1983-),女,江苏盐城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跨境贸易、电子商务。
举足轻重的日本市场
晓波
【期刊名称】《中国纺织》
【年(卷),期】2006(000)003
【摘要】@@ 据行业2005年底统计数据显示,纺织行业出口市场首位是美国、其次为日本.在2005年逾千亿美元的出口创汇中,对日本出口金额为166.32亿美元,同比增长6.05%.rn在来自美欧及部分发展中国家针对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不断产生摩擦的形势下,日本仍然始终保持对中国纺织品的较高需求,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一方面对日本纺织品市场需求充分了解分析,有利于企业有针对性地做出相应的反应.另一方面也要保持充分的冷静,避免在中日纺织品贸易问题上重蹈摩擦覆辙.【总页数】2页(P110-111)
【作者】晓波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52.652.3
【相关文献】
1.举足轻重,持续关注肝病营养问题 [J], 孔明;段钟平;陈煜
2.5G是新基建中的领头羊引领效应举足轻重 [J], 彭健
3.日本市场对中国四大类食用菌依赖度研究
——基于中国、美国、韩国食用菌在日本市场的对比 [J], 万丽
4.板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J], 张林霞
5.举足轻重的仪式感——浅谈初中德育活动中的仪式教育 [J], 乔加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日近代棉纺织品贸易的考察doc23在跨入近代社会的时候,中国与日本几乎处于相同的困难境地。
国门被迫打开,西方物美价廉的商品铺天盖地而来,社会旧有的经济秩序和基础受到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面临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附庸的危险。
当清朝政府开始兴办洋务,对现有经济制度进行有限改革的时候,在日本,倒幕废藩后成立的明治政府,也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进展资本主义的政策措施,开始了闻名于世的“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与中国“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得两国从此走上了不同的进展道路。
日本逐步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强国,并最终进展成为军国主义,而中国则慢慢坠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潭。
中日两国近代社会不同的进展历程,在同时期双方的商品贸易中,专门是作为要紧交易商品的棉织品贸易中,有着充分和清晰的反映。
对中日近代棉织品贸易的研究与考察,不仅能够使我们了解其贸易本身的进展演变过程,而且有助于从一个侧面增加对两国近代社会不同进展道路的认识与明白得。
本文论述内容的时刻下限为“九·一八”事变前。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贸易的性质开始发生转变。
中日近代商品贸易在19世纪70年代往常,差不多处于进展停滞状态。
要紧缘故是日本政府对中日贸易采取了限制压缩政策。
铜,是当时两国间最大宗的交易商品。
清朝政府鼓舞中国商人从日本输入铜,以供国内鼓铸货币之需。
因此,每年都有大量的铜从日本输往中国。
“顺治迄嘉道年间,常与[日本]通市。
江浙设官商额船,每岁赴日本办铜数百万斤。
”(注: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卷79,第47页。
)为了阻止铜的大量外流,日本幕府政府于十八世纪初颁布命令,限制来日中国商船数量及每只中国商船贸易额。
而且,这种限制随着时刻的推移,其力度也越来越大。
准许赴日中国商船的数额,颁布该政策之初的元禄元年(1688)为每年70艘,到宽政二年(1791)缩减到每年10艘。
每只商船的额定贸易数量从最初的钞票6,000贯,降到2,740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