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例题课堂展示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16
小说阅读教案(含例题)第一章:小说的基本概念与特点1.1 小说的定义: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叙事为主,通过塑造人物、描绘场景、展开情节等方式,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1.2 小说的特点:虚构性、叙事性、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社会意义等。
1.3 小说与故事、传奇、神话等其他文学体裁的区别。
第二章:小说的构成要素2.1 人物:小说中的角色,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人物的性格特征、形象塑造等。
2.2 场景: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场景的作用和意义。
2.3 情节:小说中的故事发展,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的安排和推进。
2.4 主题:小说的核心思想,通过情节、人物、场景等表现出来。
第三章:小说的阅读方法与技巧3.1 快速浏览: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故事背景等。
3.2 细致阅读: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变化、语言描写等,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
3.3 分析与解读:从人物、情节、场景、主题等方面入手,深入理解小说的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4 批判性思维:对小说中的观点、态度、价值观等进行客观评价,形成自己的见解。
第四章:小说阅读实例分析4.1 选择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如《红楼梦》、《骆驼祥子》等。
4.2 分析小说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故事背景等。
4.3 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创作意图,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小说的现实意义。
第五章:小说阅读实践5.1 自主选择一部小说进行阅读,可以是课内教材推荐的小说,也可以是自选的小说。
5.2 按照第三章的阅读方法与技巧,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
第六章:小说的人物塑造6.1 人物类型:扁平人物、圆形人物、典型人物等。
6.2 人物描写手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6.3 人物之间的关系:主次关系、敌对关系、合作关系等。
6.4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对主题的作用。
第七章:小说的情节安排7.1 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堂演练:第八单元13《子夜》含解析第八单元人在都市13《子夜》吴老太爷进城《子夜》不仅顾及到社会空间上的全景展现,而且更注意到社会结构的全景式表层模拟。
他把每一个都作为他所属的阶级的“标本"来塑造。
写出他们所具有的社会角色特性。
像吴荪甫、赵伯韬等不同类型的资本家,像吴老太爷、曾沧海等不同特点的地主。
像李玉亭、范博文等不同模式的知识分子,既是“单个人”,又都是带有特指意义的社会角色。
他们个人的命运事实上反映了某一社会群类的基本状况。
在进行大规模的全景式描写时,茅盾注意在具体的情节安排上虚实结合、远近结合,因为这样才能显示出作品的色彩与波澜,也才符合生活的实际。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美字体赏美文鲁迅谈《子夜》很是刻薄梁迎春《子夜》是茅盾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反映了旧中国矛盾重重的社会现实,在1933年出版发行即引起强烈反响。
鲁迅认为国内文坛仍受压迫及反对者趁势活动外,亦无甚新局,但对茅盾作的三十余万字《子夜》的出现,还是感到由衷欣喜的,因为两三年间并无别的大作出现.鲁迅说的有些牵强,因为他还没有读到《子夜》,自然不能妄自评论.那么鲁迅读了之后,又是作何感想呢?鲁迅在1933年12月致吴渤的信中说,《子夜》诚然如来信所说,但现在也无更好的长篇作品,这只是作用于知识阶级的作品而已。
能够长久的东西,我也举不出。
想必鲁迅拜读之后,有了些许的叹息,否则怎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但是鲁迅却没有道明其中的缘由何在,給我们留下了一团迷雾。
《子夜》的创作背景是1930年的春末夏初,当时的政局比较混乱,国民党内部发生混战,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起义势已燎原。
欧洲经济恐慌让民族工业濒于破产,导致民族资产阶级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
茅盾提笔酝酿《子夜》正赶上这几件大事,他的本意是想通过农村与城市红色革命的发展,来反映这个时期中国革命的整(有删改)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
第四单元从士林到官场6 《儒林外史》匡超人《儒林外史》中最令人叹息的人物是匡超人(匡迥),他本是一个事亲孝顺、勤奋好学的人,马二先生也尽心尽力地帮助他,而匡超人却掉进了世俗的漩涡,又结识了潘三这样的坏人,他还帮着潘三干了几件坏事,当潘三被抓时,他立刻和潘三断了联系,害怕官府查出自己来,这也是不正义之举。
之后,他不但不学好,反而变得爱吹牛,对事不懂装懂,匡超人最终得到的是名士牛布衣歧视的一笑。
匡超人本来很好,可深受八股文的毒害,又交了坏兄弟姐妹,落得如此下场。
令人感到可惜!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美字体赏美文吴敬梓传胡适我们安徽的第一个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县的吴敬梓.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他生于清康熙四十年,死于乾隆十九年(西历1701-1754)。
他生在一个很阔的世家,家产很富;但是他瞧不起金钱,不久就成了一个贫士。
后来他贫困不堪,甚至于几日不能得一饱。
那时清廷开博学鸿词科,安徽巡抚赵国麟荐他应试,他不肯去.从此,“乡试也不应,科岁也不考,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
后来死在扬州,年纪只有54岁。
他生平的著作有《文木山房诗集》七卷,文五卷(据金和《儒林外史跋》);《诗说》七卷;又《儒林外史》小说一部(程晋芳《吴敬梓传》作五十卷,金跋作五十五卷,天目山樵评本五十六卷,齐省堂本六十卷)。
据金和跋,他的诗文集和《诗说》都不曾付刻。
只有《儒林外史》流传世间,为近世中国文学的一部杰作。
做,便是专制君主困死人才的唯一妙法。
要想抵制这种恶毒的牢笼,只有一个法子:就是提倡一种新社会心理,叫人知道举业的丑态,知道官的丑态;叫人觉得“人”比“官"格外可贵,学问比八股文格外可贵,人格比富贵格外可贵。
社会上养成了这种心理,就不怕皇帝“不给你官做”的毒手段了。
(选自《胡适文存》有删节)本文除运用了语言、心理描写方法外,还成功地运用了细节描写.如:离别新婚妻子辛小姐时,匡超人“含着一包眼泪”,而闻结发妻子郑氏死时,却是“落下几点泪来”,淋漓尽致地揭示了他的虚伪;再如:匡超人吹嘘曾经选过九十五种选本,风行海内,连外国都有,北方五省读书人都拜“先儒匡子之神位”,被当场揭露还嘴硬,对人物最富特征的细节进行了夸张描写。
小说阅读教案(含例题)第一章:小说的基本概念与特征1.1 小说的定义: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绘生活场景、表现思想感情为主要手段,具有较长篇幅和丰富内涵的文学作品。
1.2 小说的基本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主题1.3 小说的特点:虚构性、抒情性、描写性、完整性第二章:小说的阅读方法与技巧2.1 阅读前的准备:了解作者背景、作品背景、作品类型及特点2.2 抓住故事线索:关注情节的发展,理清人物关系,理解事件之间的联系2.3 深入剖析人物: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动机与冲突2.4 把握主题思想:从作品的情节、人物、场景等方面提炼主题思想第三章: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3.1 人物形象的分类: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群像3.2 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3.3 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方面入手,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在精神第四章: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4.1 情节结构的类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4.2 情节安排的技巧:悬念、抑扬、照应、转折4.3 分析情节结构的方法:梳理故事线索,分析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把握情节的推进逻辑第五章:小说的环境描写分析5.1 环境描写的类型:自然环境、社会环境5.2 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暗示主题5.3 分析环境描写的方法:从描绘的具体内容、表现手法、与人物和情节的关系等方面入手,揭示其深刻的内涵第六章:小说的主题分析6.1 主题的含义:小说传达的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作品表达的对生活、人性、社会等方面的深刻认识。
6.2 主题的表现手法:直接表现、间接表现、寓言象征、讽刺幽默等。
6.3 分析主题的方法:从情节、人物、场景、象征等方面入手,提炼和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第七章:小说的语言风格分析7.1 语言风格的类型: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荒诞主义等。
“世界咖啡屋”课外阅读(小说)教学课堂案例作者:原露施来源:《少男少女·教育管理》2021年第11期摘要:小说包括人物、情节和环境三个要素,是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
要根据小说的特点进行阅讀,把握小说的各个要素和分析小说内容。
为了探讨如何让阅读变得更有收获,利用有效的阅读策略指导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笔者运用世界咖啡屋的教学模式以《窗边的小豆豆》为例,进行尝试与实践。
关键词:世界咖啡屋;小说阅读;《窗边的小豆豆》;教学案例一、“世界咖啡屋”教学模式“世界咖啡屋”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起到引导对话、分享知识、达成共识的作用。
其操作流程简图如下图所示。
“世界咖啡屋”阅读模式讲究在教学中实施“读读、讲讲、议议、练练、做做”五个教学环节。
针对现在学生阅读的有效性以及如何提升小学生阅读素养,世界咖啡屋式的教学模式具有方式多变、互动多向、有效推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作用。
“世界咖啡屋”是一个灵活、易于操作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对话、彼此分享知识以及发现新的行动机会的能力。
基于鲜活的系统思维,这种创新方法为学生创造了动态的对话关系,这种关系能让学生围绕最重要的问题形成机构或共同体自身的集体智慧。
“世界咖啡屋”作为一种高效学习法,具有可视化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心理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但在阅读方式上,仍存在单一式的学习,一般是教师布置阅读任务,可学生由于没有掌握整本书的系列阅读方法,在自由阅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所以四年级是世界咖啡屋教学模式的启蒙阶段。
笔者尝试在四年级学生中采用“世界咖啡屋”的模式,围绕“读、思、议、写、拓”五个方面引导学生,推动《窗边的小豆豆》整书通读,帮助学生理解整本书的主要内容。
在此过程中,利用有效的阅读策略指导学生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提高阅读兴趣,提升阅读素养。
三、整书通读将“世界咖啡屋”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引入阅读课堂,可以让学生在宽松、自由、民主、平等的环境中,通过交谈深度解读文本、解决阅读问题、在相互理解中寻求共识、与书本对话。
角落里的阳光威廉·斯托①1980年7月1日,我驱车前往我的超市召开员工会议。
结束时已是下午两点,我惊讶地发现是个黑黑的男孩正用一块灰色抹布帮我擦车。
汗水浸透了他灰白的牛仔裤,他穿一双破旧的布鞋,看得出是贫民窟的孩子。
②我轻轻地拍了一下他的肩膀,他“啊”了一声转过来,一张黝黑成熟的脸,惊恐不已地看着我。
我笑着向他伸出手说:“嗨,你好!我叫汤姆·特尔斯。
”他迟疑了一会儿慢慢地伸出手:“您好,汤姆先生!我叫比尔·莱特。
”我从口袋里抽出一百美元给他,可他慌忙摇头,轻轻地说:“我在广场上等您四个小时,不是为了这个。
”我越发诧异了。
因为小家伙告诉我他喜欢我的“保时捷”。
“您能把我送到家吗?就三英里不到的路程。
”这个狡猾的比尔,他是想在同伴和家人面前炫耀吧?③十五分钟后,我把车停在了一栋破旧的楼房前。
他跳下车,一边跑一边对我说:“请您务必等五分钟!”不一会儿比尔就出来了,他的神态和步伐就像这辆豪华的轿车是他的一样骄傲神气。
我看到,他的背上背了一个小女孩,女孩的手臂和腿都可怕地萎缩了。
比尔把小女孩放在车座上后告诉我:“其实她是我的姐姐,今年十七岁,是小儿麻痹症。
”然后我听见比尔对他姐姐说:“记得上次我跟你提起的那种车吗?瞧,就是这种。
弟弟有钱了一定买给你。
”比尔双手叉腰,眼睛闪闪发光。
原来他为我擦车,在太阳下等我四个小时又要我送他回家的目的,就是让他姐姐亲眼见识一下他将来要送给她的礼物的样子。
我被他那种相信能够给予别人而且因能付出而满足的样子深深地感染了!④后来我又去了比尔的家,他的家比我想象的更为糟糕。
比尔的母亲做清洁工。
姐弟和母亲相依为命。
比尔除了照顾姐姐外,每天还要去老人院做五小时的护理工作,他刚刚十六岁。
⑤离开时我再次把一百美元放在比尔残疾的姐姐手上,可比尔还是硬塞给了我:“我们自己行。
”我给超市的人事经理打电话,告诉他明天将有个很棒的小伙子到理货部报到。
这次比尔没有拒绝,我比他自己更清楚他能胜任这项工作,况且它会给他带来比原来工作高三倍的报酬。
⑥等我三个月后再去超市时,差不多每个员工都向我提起比尔。
理货部说他能吃苦耐劳,活儿也干得漂亮;服装部则称赞比尔理的货比任何人都整齐而有条理;甚至连化妆部都说比尔永远有一张自信乐观的脸庞。
⑦比尔说,他一看见我的车就觉得离梦想近了一步。
这真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员工:即使他在最阴暗的角落走路,人们也会发现他身上温暖、灿烂的灿烂。
⑧他会成功的,是的,我深信。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17.第②段说:“这个狡猾的比尔,他是想在同伴和家人面前炫耀吧?”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18.请从描写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赏析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3分)比尔双手叉腰,眼睛闪闪发光。
19.小说的主人公是比尔,作者为什么在第⑥段写超市员工对比尔的印象?(2分)20.小说题为“角落里的阳光”,这里的“阳光”喻指比尔的哪些良好品质?请分条简答。
(4分)17.①用“我”对比尔的猜测,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反衬后文比尔梦想的与众不同。
(4分,每点2分)18.运用神态描写,表现了比尔坚定的自信心以及为家人付出的满足感。
(3分,手法1分,效果2分)19.从侧面表现比尔的良好品行。
(2分,手法1分,作用1分)20.①身处困境却自信乐观。
②自尊自强,不懈奋斗。
③热爱家人,懂得付出。
④热爱生活,拥有梦想。
⑤敬业爱岗,吃苦耐劳。
(4分,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天色已晚朱山坡①我已经三个月零十七天没有吃肉了,母亲终于答应祖母生日这天吃一顿肉。
为此,她将地里能卖的东西都贱卖了,终于凑足了六块钱。
这是三斤肉的钱。
午饭后,我撇开双腿,往镇上的肉行飞奔。
每到镇上,我总喜欢坐在肉行临街的长椅上,倾听从街对面的电影院传出来的人物对白,想象每一个角色的言行举止和观众各异的表情。
②屠户们看到我,对我说,小子,卢大耳说了,从今天起,“听电影”也要收费了,因为电影里的门门道道都被你听出来了。
我才不相信他们的鬼话。
我说,我今天不是来听电影的,是来买肉的,今天是我祖母生日,我必须买三斤肉回家。
屠户们大为意外,纷纷夸自己的肉,从没如此慷慨地给我那么多的笑容和奉承。
我对每一个肉摊的肉都评头品足一番,却没有掏钱。
我知道等到快打烊的时候,那些剩肉往往被他们忍痛贱卖。
我得跟他们耗时间。
时候还早。
反正我不缺时间。
屠户们看不见我的城府有多深,肤浅地对我冷嘲热讽,特别是老宋,说我妄想用六块钱买一头猪回家。
我不管他们,像往常那样,坐在肉行临街长椅上,安静地“听电影”。
③电影刚好开始。
一听片头音乐,便知道是日本电影《伊豆的舞女》。
这是一年来我第三次“听”这个影片了。
怪不得今天的电影院门口冷冷清清的,似乎连检票的卢大耳都不见踪影。
但当我听到薰子说话的声音时,心还是禁不住狂奔乱跳甚至浑身颤抖。
她从遥远的日本来到我的小镇,每次都只是和我相隔一条简陋的街道,一堵破败的墙,甚至只隔着粗鄙委琐的卢大耳。
她已经第三次来到我的身边,也许是最后一次了,我觉得我应该和她相见。
④入门确实没人把守,畅通无阻。
我拣一个角落把身子掩藏在座位里,马上就能看到薰子了!我下意识地直了直身,伸长了脖子,睁大了眼睛。
还快速地整理了一下仪表,双脚相互搓掉对方的污垢??⑤突然一只手将我从作为上拎起来,是该死的卢大耳!他低声地对我吼道:“我早料到你是一个小偷,今天偷到电影院来了!”卢大耳把我拖出电影院,扔到门外的大街上,还大声喊叫:语言里充满了轻薄和挑衅。
我本想跟卢大耳争辩,但电影院里传来了薰子的声音,那声音如此甜美、清澈、纯净,此刻更代表着慈爱和正义。
薰子在呼唤我了。
在剩下的时间里,她一共对着我笑了十一次,我确信,她已经看到了我,已经向我示意。
我们开始了漫长而伤感的告别??⑥电影院的灯光突然亮了起来。
卢大耳站在后面迫不及待地嚷道,电影结束了!⑦电影院的大门哐当一声关上了。
此时我才为刚刚花掉了的两块钱发愁。
母亲一再警告我,不要把钱花在别处,也许这是祖母这一辈子最后一次吃肉了,一定要拿着三斤肉回家。
我把口袋里的四块钱捏得紧紧的,快步穿过寂寥的街道。
然而,肉行已经打烊了,屠户们早已经不见踪影,干干净净的肉台散发着淡淡的肉味,两三只老鼠肆无忌惮地在我面前蹿动。
我惘然不知所措,一屁股坐在临街的长椅上,对着电影院嚎啕大哭。
⑧卢大耳在我的肩头上拍了三次我才觉察。
我抬眼看他。
他没有幸灾乐祸的意思,把一块肉送到我的面前,说:“三斤!”我不明就里,不敢接。
老宋贱卖给你的。
四块钱。
你把钱给我,我明天转给他。
”卢大耳说,“老宋说了,就当是他请你看了一回电影。
”卢大耳不像开玩笑。
我依然将信将疑。
“你不要?那我拿回家去,我也很久没吃肉了。
”卢大耳转身要走。
⑨我马上跑起来,把肉从他手里抢过来,把钱塞到他的手里,没等卢大耳反应过来,我已经飞奔在回家的路上。
(选自《朔方》2014年第2期,有删动)18.小说的情节曲折有致,富于变化。
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况。
(4分)19.小说的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20.文中画线句子都运用了描写,请选择一句指出具体方法并分析其效果。
(2分)A.我下意识地直了直身,伸长了脖子,睁大了眼睛。
还快速地整理了一下仪表,双脚相互搓掉对方的污垢??B. 肉行已经打烊了,屠户们早已经不见踪影,干干净净的肉台散发着淡淡的肉味,两三只老鼠肆无忌惮地在我面前蹿动。
21.小说中“卢大耳”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4分)18.①借买肉之机去听电影;②偷看电影却被抓;③因看电影而错过买肉;④受人帮助买到肉。
(4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19.①交代了当时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极度匮乏的社会背景;②初步展示“我”的性格特点;③为下文卖肉看电影埋下伏笔。
(3分,每个要点1分)20.A句运用动作描写,通过“直”“伸”“睁”“整理”“搓”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我”即将与熏子见面时的激动、渴望和真诚。
B句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肉行打烊后冷清、寂寥的气氛,烘托了“我”希望落空后茫然无措、孤立无助的心情。
(2分,方法1分,效果1分)21.①是线索人物,串联了“买肉”和“看电影”;②使故事情节曲折,跌宕起伏;③从侧面突出了“我”对电影的痴迷;④反映了特定年代存在的人间温情。
(4分,每点1分。
从小说内容、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等方面,答出三点即可得4分)牵着母亲过马路阅读答案①周末下午携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
母亲说:“你们回来,妈给你们点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啊!”我便说:“我陪你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就买啥。
”②到菜市场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一条马路。
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
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很不灵便。
她提着菜篮子,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里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我宽容而耐心地听她诉说。
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母亲这把年纪,自然絮絮叨叨,别人不愿听,儿女们还能不听?③穿过马路,就是菜市场了。
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篮子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④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
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呀!⑤我上小学时,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
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
学校在城东,厂在城西,母亲担心我出事,每天都要送我,一直把我送过马路才折身回去上班。
横穿马路时,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牵着手走到马路对面。
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嘱:“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⑥20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的泥石路已经变成柏油路,昔日年轻的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
她一生吃了不少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像掠头发一样一一掠散,但永远也摸不去爱子的情肠。
⑦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她的手,对他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您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您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沉甸甸的鱼网……18、第(1)段中写“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第(7)段中写“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
(4分)1.第一段中,“喜不自禁”是什么意思?答: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2.第四段开头写“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颤抖”的原因是什么?答:母亲熟悉的动作使我的心灵受到触动,它让我想起儿时母亲牵我的情景。
3.文章中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两次牵手,这两次分别是?答:第一次:儿时,母亲牵着我过马路第二次:今天,我牵着母亲过马路4.请用两个字概括贯穿全文的线索:(牵手)牵着母亲过马路阅读答案1、①段中写“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第⑦段中写“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
(1)母亲为什么喜不自禁?(2分)(2)母亲为什么眼里闪过惊喜?(2分)2、第4段中“我的心灵震颤起来”的原因是什么?(2分)3、“我”周末回家做了些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分三点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