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对生物圈的危害有哪些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赤潮”对海洋生物的危害□韩晓光 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急剧增殖、大量聚集在海面上形成的漂浮带,它破坏海水中原有正常的生物链,是使海水被生物染色而改变颜色的现象。
世界上赤潮生物大约有200种,我国沿海赤潮生物有80余种,大连市近海赤潮生物有43种。
赤潮因海水变红而得名,实际上,赤潮发生时,海水不一定都是红色的。
海水的颜色随着形成赤潮生物的种类不同而发生不同的颜色变化。
由夜光藻引起的赤潮是粉红色的,由中缢虫引起的赤潮是红色的,由绿色鞭毛虫引起的赤潮是黄绿色的,由骨条藻引起的赤潮是灰褐色的,由异弯藻引起的赤潮是酱油色的等。
赤潮是海洋三大公害之一。
赤潮对海洋生物有着致命的危害。
赤潮不仅能破坏海洋渔业资源,还可导致海水污染,恶化海洋环境,甚至赤潮毒素还可在海洋生物体中积存,危及人类健康。
近年来,在菲律宾和危地马拉,就有60多人因食用被赤潮污染的海洋生物而丧生。
随着工业的发展,气温的升高,排污量的加大,海水长期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为赤潮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赤潮暴发的次数越来越频。
在大连地区连续暴发的赤潮,导致海洋水产养殖生物的大量死亡,都与赤潮种类、毒性有一定的关系。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赤潮使大连地区养鲍业瘫痪、对虾养殖业减产。
在大连机场口岸,连续两年鲍鱼的出口量为零,在机场口岸贸易史上实属罕见。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几百万元人民币。
减少赤潮对海洋生物的危害,减少由赤潮引发造成的经济损失,其防治和研究工作是一个新课题。
目前赤潮的防治主要有控制富营养化防治法、赤潮的化学防治法、赤潮的物理防治法、赤潮的生物防治法四种方法。
主要以预防为主,来减轻赤潮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图片报道 为配合全国铁路危包开验,常州局认真对企业送检的包装容器进行严格测试,确保运输安全。
图为检验人员正在对200升闭口钢桶进行跌落试验。
(刘建民 江可宁摄影报道) ④如果过去的经验显示提出的办法不可行,FDA 会否决申请人改进程序。
赤潮成因、危害和防治总结一、赤潮成因1、人为原因:化学原因。
营养性污染物来源: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岸农业生产超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积累于土壤中,随江河排泄于海洋或湖泊;陆地水体周围牧业活动;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现代化工发展,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和污水(日常生活淘米、洗菜、洗衣、洗澡、排泄物冲洗的生活污水也含有较多的氮和磷。
特别是含磷洗涤剂的使用,使生活污水含磷量很高。
)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近海过度海水养殖向水域投放饵料,导致海湾、浅海区营养物质增多。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含有较多的有利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氮和磷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2、自然原因:(1)地形:海湾、浅海海域相对封闭,水体交换能力弱,自净能力差;形状或轮廓,如渤海湾C形海湾,喇叭形海湾。
海温和盐度。
(2)气候水文气象:干旱少雨,光照足;风力小;海流缓慢;春夏温暖季节水温较高,加速生物新陈代谢,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气候异常:如温室效应(3)生物原因:引起赤潮的藻类生物的暴发性繁殖或大量聚集产生赤潮。
二、危害1、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2、赤潮对海洋渔业(养殖业、捕捞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1)赤潮生物吸收阳关,遮蔽海面,水体中植物光合作用受阻而死亡。
(2)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
(3)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4)有些赤潮生物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3、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可能随食物链转移引起人类中毒或死亡。
三、防治:预防方法: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加强环境保护,控制工业及城镇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严防污染及富营养化;农业生产限制使用化肥、农药;禁止生产洗涤剂企业生产含磷洗涤剂;改善水质和底质生态环境,含氮和磷的污水中种植芦苇、蒲草等;选择对水质有净化作用的养殖品质进行混养、轮养、立体种植;在发生赤潮时,不引水排灌;育苗最好用沙滤池过滤的水或沉淀池沉淀后的水;控制有毒外来赤潮物种侵入。
初一地理知识点复习之赤潮危害
初一地理知识点复习之赤潮危害
破坏生态平衡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
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
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
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
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破坏渔业和水产资源
赤潮破坏鱼、虾、贝类等资源的主要原因是:
1.破坏渔场的饵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
2.赤潮生物的异常发展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
3.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4.有些赤潮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总结:生态环境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场所,保护好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赤潮的具体概念赤潮是指海洋中水体突然大规模富营养化,导致海水变得浑浊,呈现红色或棕红色的现象。
这种现象是由海洋浮游植物,特别是一些藻类大量繁殖造成的。
赤潮通常在气温升高、光照充足、海水中有大量营养物质(如氮、磷等)并且环境稳定的条件下发生。
这些营养物质进入海洋来源主要有农业、工业、城市排污等。
在富营养化的海洋环境中,浮游植物生长迅速,形成大规模的藻类堆积,最终形成赤潮。
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有重要影响。
首先,赤潮会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失衡。
因为赤潮中的大量浮游植物会消耗水中的氧气,造成水体缺氧,导致其他生物无法生存。
此外,一些赤潮藻类还会释放毒素,对其他生物造成伤害甚至死亡。
例如,一些赤潮毒藻会产生麻痹性毒素,导致大量海洋生物死亡,对渔业和旅游业产生严重影响。
其次,赤潮还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
一些赤潮藻类产生的毒素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食物中毒。
特别是对于以贝类、鱼类等海产品为主要食物的人群,赤潮毒素的存在对他们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因此,当赤潮发生时,当地政府往往会发布有关海产品食用的警告,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
赤潮也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像上文提到的,赤潮会对渔业和旅游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由于赤潮导致海洋中的大量鱼类和贝类死亡,渔民的捕获量会大幅减少,降低了他们的收入。
此外,赤潮通常会导致海滩变得污染,有时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对旅游业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赤潮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性都带来了不利影响。
为了减少赤潮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减少废水和农业化肥的排放,以降低水中营养物质的浓度。
此外,加强海洋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预警赤潮的发生,可以帮助相关部门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对于已经发生的赤潮,可以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进行控制和消除。
例如,使用氧气注入技术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降低赤潮物种的数量。
总之,赤潮是海洋中水体富营养化而产生的现象,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带来了严重影响。
赤潮
如今的环境污染已经不光是陆地上的了。
大海也受到了污染,据数据报告,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沿海每年发生赤潮的次数是上世纪80年代3倍。
其危害极大,给海洋环境,海洋渔业,水产养殖甚至于人的生命健康都带来了危害。
用石灰治理赤潮,其后果令人担忧。
所谓“赤潮”其实是漂浮在海面上的浮藻类。
原生动物或细菌异常增殖的生成物。
它并不限于红色,有时还可能是蓝色或黑色,但它们通常被统称为赤潮。
赤潮可通过三种途径危害海洋生物:一是病毒的传播,这种情况如“禽流感”一样使海洋生物受害。
最终导致食入有毒的海洋生物的人受害;二是赤潮在其生成和增殖过程忠大量吸收海水中的氧,使海水缺氧而导致其它海洋生物死亡。
三是快速和大面积生成吃朝可以将有些海洋生物的呼吸道堵塞。
使其窒息而亡。
因此,赤潮的发生必会给海洋渔业和水产养殖业带来严重危害,一旦赤潮来袭,就会把许多涉及到的商人受损,使他们的利益化为乌有,所以有人提出来制止石灰,其方法极为简单,遇到赤潮时马上扔下石灰。
石灰遇水成为氢氧化钙。
这是一中强碱。
另外赤潮使许多生命遇到它都会性命难保。
这样赤潮与养殖区之间形成了一条隔离带。
养殖区生物即可逃过一劫了。
但是在海面上撒石灰也污染了海水,杀死了其它海洋生物。
如果频繁地向海中撒石灰,这些石灰堆积在还底,将来带给我们的可能又是另一种灾难后果。
我们还是应当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防止和减少污染物向大海排放,从而减少乃至避免赤潮的发生,这才是根本之策。
为什么赤潮有危害
为什么赤潮有危害?资料表明,每年4月至6月是浙江东南沿海的赤潮爆发期,许多水产品受到赤潮影响,但并非在这段时期内所有的水产品都不能食用。
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有些有毒,有些没有毒,若水产品被有毒浮游生物污染,体内有可能就会残留毒素。
假如人吃了这样的水产品,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首先,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因此也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其次,赤潮生物第一优势种为链状亚历山大藻,该藻种可产生麻痹性贝毒。
麻痹性贝类毒素是我国海洋赤潮毒素中最常见的毒素之一,其毒性极强,尚无特效的解毒方法。
人一旦食用含有此毒素的贝类,可引起人体神经肌肉麻痹,轻者出现口唇麻木和刺痛感、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状,重者可导致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对于轻微的毒素、重金属等,人体可以自行排解。
提醒海鲜爱好者,尽量不要经常吃、大量吃。
如发现误食,出现中毒症状,要马上拨打120,尽快到医院处理。
近年来,赤潮灾害的频繁发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因此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赤潮能否预报并借以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业已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但由于赤潮成灾机理的复杂性,现在看来赤潮预报还是一个很遥远的事。
但这不能成为我们目前止步不前的理由。
更多赤潮的形成与对人类的危害的海洋灾害小知识,尽在,由于时间关系,到这里又该和大家说再见了,不过我们下期的看点会更加精彩哦。
赤潮——凶猛的海洋生态灾害高晓华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214400赤潮是海洋中的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所谓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实际上是许多赤潮的统称。
海水颜色变化出现红色、绿色、黄色、棕色等异常的现象,甚至还可能出现无颜色的赤潮,如膝沟藻、裸甲藻、梨甲藻等。
总之,赤潮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海洋生态灾害。
内陆的湖泊、河流也可能发生赤潮生物疯长而引起水华(淡水中为水华,海洋中则为赤潮)。
那么赤潮究竟有哪些危害,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一、赤潮的危害赤潮的发生不仅严重威胁海水养殖业、海洋渔业资源,恶化海洋环境破坏海洋生态平衡,损害滨海旅游业,而且人类还可能因为食用被赤潮生物毒素污染的海产品而中毒,甚至死亡。
因此,赤潮已成为世界沿海国家面临的一种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
同时也是内陆地区湖泊、河流等重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赤潮的危害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危害1、赤潮发生时,大量赤潮生物能遮蔽照射到水下的阳光,影响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甚至破坏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正常运行。
危害2、有些赤潮生物还能分泌黏液或在死亡分解后产生黏液,这些黏液和带黏液的赤潮生物,可以粘附在海洋动物的鳃上,妨碍海洋动物的滤水或呼吸过程,导致鱼类等海洋生物窒息死亡。
危害3、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和赤潮生物死亡时的分解,能消耗大量游离的氧,使水体缺氧,极易造成海洋生物窒息死亡。
危害4、有些赤潮生物(如:甲藻)还能释放毒素,毒死其它生物,直接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
危害5、赤潮生物死亡分解还会影响水体的酸碱度和光照度,影响海洋生物的生理活动,导致生物种群和结构的改变。
因此赤潮已成为世界沿海国家所面临的一种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
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
联合国已经于1990年把赤潮列为当时世界三大近海污染问题之一。
浅谈赤潮的危害及暴发机制摘要:近十几年来,由于海洋污染日益加剧,我国赤潮灾害也有加重的趋势,由分散的少数海域,发展到成片海域,一些重要的养殖基地受害尤重。
因此,对赤潮的发生、危害的研究已逐渐成为热点。
文章从物理、化学、生物三个方面对赤潮发生原因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简要介绍了赤潮的危害。
关键词:赤潮营养盐盐度种间关系一、前言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近二十年来,随着有害赤潮(Harmful algal blooms,HABs)发生频率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和危害的加剧,有害赤潮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科学和环境问题。
二、赤潮的危害1.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
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
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就会遭到干扰和破坏。
2.赤潮对海洋渔业资源的破坏。
在发生赤潮的海域,渔场的饵料基础遭到破坏,造成渔业产量严重减产。
赤潮藻类的异常繁殖,可引起鱼、虾、贝、蟹等经济生物因窒息而死。
3.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虾、贝等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其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
这些鱼、虾、贝、蟹等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会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三、赤潮暴发因素分析1.物理因素(1)温度。
海水温度的高低及其变化情况是赤潮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海水的温度直接控制着赤潮的发生、发展及消亡。
就一般情况而言,短时间内急剧的温升,可能会刺激赤潮生物细胞的大量繁殖而发生赤潮。
Anderson等在实验室内模拟了CapeCod附近海域的水温变化,发现温度升高到16℃以上时,孢囊的萌发率显著升高。
陈菊芳在大亚湾的研究结果表明,海水温度的迅速升高与下降,是导致Peridinium quinquecorne Abe赤潮发生与消亡的主要因素。
赤潮简介“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它是海洋中某一种或某几种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海水变色,影响和危害其它海洋生物正常生存的灾害性海洋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爆发时,因赤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可呈现红、黄、绿等不同颜色。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
他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
(海洋局提供)赤潮的危害(1)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
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状态。
当赤潮发生时由于赤潮生物的异常爆发性增殖,这种平衡遭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
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赤潮海域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增高、pH值增高、溶解氧增高、化学耗氧量增高。
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2)赤潮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赤潮生物的异常爆发性增殖,导致了海域生态平衡被打破,海洋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游泳生物相互间的食物链关系和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异常或者破裂,这就大大破坏了主要经济渔业种类的饵料基础,破坏了海洋生物食物链的正常循环,造成鱼、虾、蟹、贝类索饵场丧失,渔业产量锐减;赤潮生物的异常爆发性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鳃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区域性海洋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化学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另外,有些赤潮生物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3)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有些赤潮生物还能分泌一些可以在贝类体内积累的毒素,统称贝毒,其含量往往有可能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
赤潮对沿海鱼虾塘养殖的影响与防治措施近年来,沿海发生赤潮越来越频繁,不但对近海渔业影响很大,而且对沿岸的鱼虾塘养殖的鱼虾蟹影响也很大,赤潮多发生存春秋季,是养殖的旺季,给养殖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我们不但要了解赤潮的形成原因,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赤潮发生之后,对鱼虾塘养殖的鱼虾蟹有什么影响,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经济损失,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沿海赤潮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点:①海区赤潮生物的存在;②海区水体富营养化是赤潮生成的物质基础;③有适宜赤潮生物快速繁殖的生态环境,包括氮、磷等营养盐、水温、盐度、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等;④在海况、潮流和气象条件等因素的作用下,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和细菌等在短时间内暴发性繁殖或高密度聚集,引起水色异常,是一种生态现象。
赤潮又称红潮或有害水华。
海洋浮游微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据记载40OO多种海洋微藻中有26O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
因为这些微藻颜色小同,在海水中除了变成红色之外,还能变成桔红色、黄色、褐色、绿色等。
在海水盐度较低或淡水鱼虾塘中绿藻会大量繁殖,形成绿色有害的藻华。
鱼虾塘的藻华形成,有的是从海区进水,引入海区赤潮生物而形成;有的是池塘微藻大量繁殖而形成的。
这些赤潮生物大量繁殖,对鱼虾养殖会产生极大影响,造成巨大的济损失。
二、赤潮对鱼虾蟹养殖的危害1.引起养殖的鱼虾蟹类缺氧或死亡赤潮生物繁殖、生长、代谢以及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需要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中的溶解氧急剧下降,轻者使养殖中的鱼虾蟹和贝类(常做混养种类)浮头,严重者会使养殖动物死亡。
赤潮生物会分泌粘液状物质,或赤潮生物死亡后产生粘液,养殖的动物呼吸时或在滤食过程中呼吸器官被赤潮生物粘液堵塞,而窒息死亡。
同时有些赤潮生物含有毒素,它们活着时会释放毒素,当它们大量繁殖、死亡后也会分解毒素释放到水中,当养殖的动物吞食这些有毒素的赤潮生物时,会引起中毒或死亡。
赤潮——环境污染的恶果赤潮——环境污染的恶果每当提到海洋总让人联想起湛蓝的海水、美味的海鲜。
自古以来海洋总是源源不断地向人类提供大量的鲜美的海产品。
数量如此巨大的鱼、虾、贝等海洋动物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食物是什么呢?海洋中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浮游藻类的功劳是首屈一指的。
浮游藻类是一类光合自养生物,它们是海洋中的“生产者”,是初级生产力的主体。
它们以阳光为能源,无机物质为营养,利用CO2合成生命物质。
它们构成了食物链的基础。
因此,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浮游藻类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
氮、磷是合成蛋白质、核酸等生命物质的重要元素。
在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营养物质,特别是氮、磷的含量是很低的,往往成为浮游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
在自然生态循环过程中,海洋中的氮、磷等浮游藻类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底矿物质的溶解、固氮微生物直接从空气中固定N2以及雨水冲刷地表使地表营养物质经河流流入海洋。
进入海洋的营养物质总体上保持相对平衡,海洋中浮游藻的生物量也相对稳定。
然而如果在局部海域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突然增加,造成海水“富营养化”,在适宜的光照、水温、风浪等条件下,浮游藻类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繁殖,甚至可使每毫升海水中的藻细胞数量达数十万个以上,主要集中在表层到几米深的水层中,由于这些藻类多呈红褐色,“赤潮”由此得名。
形成赤潮的藻类种类很多,最常见的是甲藻和硅藻类。
有的藻呈绿色,故有的赤潮也会呈绿色或其他颜色。
赤潮的发生是灾难性的。
赤潮的发生破坏了局部海域的生态平衡,可引起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鱼、虾、贝类会因为大量的藻细胞堵塞鳃后窒息而死;赤潮发生后,由于赤潮藻类细胞浓度太大,很快就会死亡、分解,海洋细菌会利用藻细胞中的有机物大量繁殖,细菌繁殖过程中又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进而造成各种海洋动物缺氧死亡;赤潮藻类还会产生一些剧毒的毒素,有的毒素毒性与河豚毒素的毒性相当。
海洋动物摄食这些藻类后,其毒素会积聚在动物体内。
海洋赤潮事件对附近地区水产业的影响调查海洋赤潮是一种由海水中的藻类异常繁殖引起的现象。
这些藻类通常生长于富含养分的水域,当养分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它们会大量繁殖,形成大规模的藻类堆积,即所谓的赤潮。
虽然赤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然现象,但人类活动也被认为是其发生和扩散的主要原因之一。
海洋赤潮事件不仅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也对附近地区的水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对海洋赤潮事件对附近地区水产业的影响进行调查。
首先,海洋赤潮事件对附近地区水产业造成的直接影响是损害水产养殖业的收益和生产能力。
赤潮中的毒性藻类会释放出有毒物质,对养殖海产品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鱼类、贝类和虾类等水生生物吸入有毒物质后会出现中毒症状,不仅导致大量死亡,还会减少存活下来的水产品质量,影响其市场价值。
养殖场还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和技术手段来减少藻类堆积对水产品的危害,这增加了生产成本。
其次,海洋赤潮事件对附近地区的渔业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赤潮会导致水域变得浑浊,堆积的藻类会消耗大量水中的氧气,造成水中缺氧,对鱼类等渔业资源的生存环境造成直接的威胁。
大规模的鱼类死亡事件会造成渔业资源的减少,使得渔民的收益减少,甚至可能导致一些渔业从业者失去生计。
此外,渔民也需要进行额外的净化工作来清除赤潮所带来的藻类,这同样增加了渔业成本。
此外,赤潮事件对附近地区的旅游业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海洋赤潮通常会导致海水变得混浊,颜色发黑,并散发出刺激性气味。
这使得沿海地区的海滩沙滩、海域的景色受到破坏,给游客带来不好的游览体验。
赤潮还可能释放出有害物质,对游泳者的健康构成威胁,进一步削弱了当地的旅游业。
旅游业是许多沿海地区的主要经济支柱,赤潮事件的发生将导致游客流失以及旅游收入的减少。
最后,海洋赤潮事件还会对附近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长期影响。
赤潮中大规模的藻类繁殖会消耗大量水中的氧气,导致水中缺氧,同时也会释放有毒物质,这对其他海洋生物造成了威胁。
小型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数量的减少将进一步影响食物链的平衡,从而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产生连锁反应。
赤潮——环境污染的恶果发表日期:2003年4月24日已经有65位读者读过此文赤潮——环境污染的恶果每当提到海洋总让人联想起湛蓝的海水、美味的海鲜。
自古以来海洋总是源源不断地向人类提供大量的鲜美的海产品。
数量如此巨大的鱼、虾、贝等海洋动物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食物是什么呢?海洋中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浮游藻类的功劳是首屈一指的。
浮游藻类是一类光合自养生物,它们是海洋中的“生产者”,是初级生产力的主体。
它们以阳光为能源,无机物质为营养,利用CO2合成生命物质。
它们构成了食物链的基础。
因此,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浮游藻类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
氮、磷是合成蛋白质、核酸等生命物质的重要元素。
在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营养物质,特别是氮、磷的含量是很低的,往往成为浮游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
在自然生态循环过程中,海洋中的氮、磷等浮游藻类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底矿物质的溶解、固氮微生物直接从空气中固定N2以及雨水冲刷地表使地表营养物质经河流流入海洋。
进入海洋的营养物质总体上保持相对平衡,海洋中浮游藻的生物量也相对稳定。
然而如果在局部海域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突然增加,造成海水“富营养化”,在适宜的光照、水温、风浪等条件下,浮游藻类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繁殖,甚至可使每毫升海水中的藻细胞数量达数十万个以上,主要集中在表层到几米深的水层中,由于这些藻类多呈红褐色,“赤潮”由此得名。
形成赤潮的藻类种类很多,最常见的是甲藻和硅藻类。
有的藻呈绿色,故有的赤潮也会呈绿色或其他颜色。
赤潮的发生是灾难性的。
赤潮的发生破坏了局部海域的生态平衡,可引起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鱼、虾、贝类会因为大量的藻细胞堵塞鳃后窒息而死;赤潮发生后,由于赤潮藻类细胞浓度太大,很快就会死亡、分解,海洋细菌会利用藻细胞中的有机物大量繁殖,细菌繁殖过程中又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进而造成各种海洋动物缺氧死亡;赤潮藻类还会产生一些剧毒的毒素,有的毒素毒性与河豚毒素的毒性相当。
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知识背景赤潮的危害(人教版初二上)一、赤潮对海洋生态平稳的破坏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
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淌差不多上处于相对稳固,动态平稳的。
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稳遭到干扰和破坏。
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显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
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育,导致一些生物躲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稳。
二、赤潮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赤潮破坏鱼、虾、贝类等资源的要紧缘故是:1、破坏渔场的铒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
2、赤潮生物的专门发制繁育,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
3、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环境严峻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4、有些赤潮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截了当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三、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存,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同意的水平。
这些鱼虾、贝类假如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体中毒,严峻时可导致死亡。
由赤潮引发的赤潮毒素统称贝毒,目前确定有10余种贝毒其毒素比眼镜蛇毒素高80倍,比一样的麻醉剂,如普鲁卡因、可卡因还强10万多倍。
贝毒中毒症状为:初期唇舌麻木,进展到四肢麻木,并伴有头晕、恶心、胸闷、站立不稳、腹痛、呕吐等,严峻者显现昏迷,呼吸困难。
赤潮毒素引起人体中毒事件在世界沿海地区时有发生。
据统计,全世界因赤潮毒素的贝类中毒事件约300多起,死亡300多人。
赤潮对生物圈的危害有哪些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
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
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那么赤潮对生物圈的危害有哪些呢?
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
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状态。
当赤潮发生时由于赤潮生物的异常爆发性增殖,这种平衡遭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
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赤潮海域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增高、pH值增高、溶解氧增高、化学耗氧量增高。
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随着沿海地区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含有有机质和丰富营养盐的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造成进岸海域的水
体富营养化,污染物不容易被稀释扩散,因此这些地区是赤潮多发区。
海水养殖密度高的区域由于自身污染也往往存在水体的富营养化,形成赤潮的可能性较大。
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对人体有很大伤害,想要知道赤潮的形成与对人类的危害是什么请到,更多的海洋灾害小知识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