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生活中的材料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23
纸张【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纸张的形成,初步建立纸张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纸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外能积极收集与纸张有关的资料,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有关纸张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纸张的概念。
难点:掌握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纸张。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搜集各种各样的纸。
说一说它们各是什么纸?各有什么用途?二、活动推进,观察探究1.认识纸的形成?小组讨论和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或图片),再汇报交流。
归纳总结: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最杰出的贡献之一。
东汉时期的蔡伦,发明了用树皮、麻、破布等做原料制成的纸。
当时蔡伦造纸的主要工序有原料处理、制浆、打浆、抄纸、烘干等。
现代造纸工业仍然沿用了这些基本工序。
2.在生活中,纸的用途很多。
书写和印刷是纸的主要用途,纸还可以用来包装物品。
你知道纸还有哪些用途?纸的种类很多,目前我国的纸约有500多种。
按用途分,有印报的新闻纸、印书的凸版纸、印画报的胶版纸和铜版纸、印练习本的书写纸,还有各种各样的包装纸等。
三、汇报展示,建构新知让四个学生配合,实验已经填写报告。
四、延伸课堂,拓展观察今天我们学习了纸张的概念,并学会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纸张。
最后,给大家出一道课后思考题:画水墨画宜用什么纸?写钢笔字宜用什么纸?纺织面料【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纺织面料的形成,初步建立纺织面料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纺织面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外能积极收集与纺织面料有关的资料,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有关纺织面料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纺织面料的概念。
难点:掌握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纺织面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棉布、丝绸和人造棉等是常见的纺织面料。
你穿的衣服是用哪种面料做的?它们各是用什么原料做成的?二、活动推进,观察探究1.认识纺织面料的形成?小组讨论和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或图片),再汇报交流。
2021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第四单元《健康生活》最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第四单元健康生活1.我们的身体1.我们的身体很奇妙,就像一部复杂而精妙的机器,能完成各种动作,而且十分协调。
不良的环境也有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2.健康的含义除了身体上的健康之外,还有心理上的健康等等方面。
3.人必须要吃东西,吸入氧气,才能获得能量维持生命。
4.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对我们的一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惯非常重要。
5.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①遗传。
父母肥胖的,遗传给孩子的可能性比较大。
父母运动细胞比较活跃的,那么孩子运动方面的天赋可能比较高。
②饮食惯。
喜欢暴饮暴食的同学,肥胖的可能性大,肥胖又会导致人的运动能力下降,从而影响肺活量,影响50米跑、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的成绩。
③运动。
喜欢运动的同学,有运动惯的同学,肥胖的可能性比较小,并且肺活量比较高,50米跑、一分钟跳绳和一分钟仰卧起坐的成绩也会比较好。
研讨6.刚刚我们讨论了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有哪些,为了健康生长,我们需要做哪些努力呢?①积极参加劳动,加强体育锻炼。
劳动和体育锻炼可以促进我们的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因此我们可以积极参加劳动和体育锻炼。
②饮食方面,不暴饮暴食,不吃或少吃垃圾食品,合理搭配炊事,健康饮食。
③科学合理的生活作息,天天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工夫。
④注意自己的精神、情绪等方面的因素,积极调整情绪,防止抑郁、恐惧、紧张等等,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7.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除了遗传、饮食气、体育锻炼之外,不良的环境也有可1能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
8.哪些不良的环境,可能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哪些损伤?垃圾。
生活垃圾、工业垃圾等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还会对我们的水质、空气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抽烟。
吸烟有害健康,烟草中还有大量的对身体有害的物质,因此为了自己的健康成长,我们要远离吸烟。
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运动和力》第一课:我们的小缆车1.物体都受到一个()的力,这就是重力。
2.一定的拉力才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
3.在本课实验中,拉力大小是通过()来体现的。
4.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
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或压力。
重力都是()的。
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小车运动得越快。
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5.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反冲力和摩擦力。
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来测量。
6.()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树上的苹果往下落、水往低处流都是因为受到()的影响。
7.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的拉力。
水往低处流,人从滑梯上往下滑,向上抛的物体最终要落回地面⋯⋯这些运动都是因为受到自身()的作用。
8.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
9.小车 2 秒钟行驶了 60 厘米,如果想让小车 3 秒钟行驶 60 厘米,应该()A.加大拉力 B.增加载重量 C.减小拉力第二课:用橡皮筋作动力1.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他们会产生一个要()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
2.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3.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形状的力。
当他们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后,()就消失了。
4.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小车行驶的距离()。
5.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
6.()是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
7.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橡皮筋的弹力(),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行驶速度(),行驶距离越远。
8.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行驶距离越近。
《生活中的材料》实验教学设计一、探究问题人造材料的使用范围大大超过天然材料,人们不断地去创新发明新的材料以适应发展的需求,你想自己制作一种新材料吗?二、实验材料酒精灯、石棉网、打火机、烧杯 2 个、纯牛奶、白醋、勺子、纱布、碟子(课前把材料按小组摆放好,酒精灯检查能用,纱布扎在烧杯上)三、实验过程1.将盛着牛奶(约 100 毫升)的烧杯(或小锅)放在酒精灯上加热;2.当牛奶慢慢沸腾时加入几勺醋;3.移去酒精灯,不停地搅拌,直到混合物变粘;4.过一段时间,混合物冷却后,用纱布过滤掉多余的液体。
5.把过滤出来的物质用塑料汤匙弄平,放置几天,就变成了硬硬的“塑料”。
(要放足够的时间)四、实验注意事项1.酒精灯使用安全。
A、不能直接用酒精灯去点燃另外一盏酒精灯,而要使用火柴;B、不能直接用嘴吹灭酒精灯,而要使用灯帽熄火。
2.在加热时勿直接用手拿烧杯,以免烫伤。
3.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建议选用蛋白质含量高的纯牛奶。
4.醋选用食用白醋即可。
5.加入醋以后要把酒精灯移开,因为醋在加热的条件下挥发得更快。
五、《生活中的材料》实验教学设计讲稿(一)教材分析《生活中的材料》是科学三年级下册第 2 单元《材料的选择》中的第 7 课。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物体的特征、材料的性能的基础上,通过调查身边材料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利用材料的广泛性,能够初步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并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切入,让学生意识到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求,不断发明新材料。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调查身边的材料”,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调查身边的物品,进一步加深和拓展对材料种类的认识,同时能够分辨制成这些物品的材料是天然材料还是人造材料。
先是课前安排学生搜集和整理各种材料的资料让学生说说木头、棉花、岩石等材料可以制造什么物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材料是怎样得到的,从而帮学生建立起天然材料的概念。
然后再通过实验、图片、视频介绍塑料、玻璃的加工过程,由此引入人造材料的概念。
《木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木材》是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材料》单元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是“材料单元的第一课,以“木材”作为学生研究的素材,旨在让学生从研究身边常见的材料入手,探究发现木材的特点,并且能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对木材的特点进行表达和交流,认识人们对木材的利用,认识木材对生活的重要性。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材以木制家具、木质饰品组合的房间一角作为背景图,展示了木材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木材。
利用卡通人物提示学生准备相应材料。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首先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研究木材的特点,在探究过程中注意用多种方法对木材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相互合作交流,提高探究的有效性;其次让学生对实验发现的“木材的特点”进行表达与交流。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在经历探究过程后,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了解木材的特点,知道木材的用处,培养学生珍惜木材的意识。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分析】五年级同学们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有了进一步的扩展,他们的体验感受和科学探究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增强,但是仍然未脱离儿童的特点,他们好奇、好动、自我评价意识强,以形象思维为主,联系和模仿能力较强,所以对孩子的欣赏和鼓励是孩子进步的关键。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木材是天然材料。
2.了解木材的性能及用途。
3.知道塑料、人造革等是人造材料。
科学探究目标:1.能针对探究木材的特点提出观察实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实验。
2.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需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2.在实验中尊重他人的观察实验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会到木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珍惜木材,热爱自然。
【重难点】通过活动操作,发现木材的不同特点。
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木材的不同特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概述
本文档旨在概述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的知识点,以下是概
述的主要内容:
1. 物质的属性和变化
- 物质的分类:我们周围的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
种状态。
- 物质的性质:物质可以有不同的颜色、形状、硬度等属性,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物质的性质。
- 物质的变化:物质可以经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指的是物质的状态或性质的改变,而化学变化则是物质发生了新的
化学反应,形成了新物质。
2.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 空气的组成: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
其中氧气对生物的生存非常重要。
- 空气的性质:空气具有质量、体积和压强等性质。
空气中的
压强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减小。
3. 水的运动与变化
- 水的运动:水可以以液体的形式流动,它可以通过河流、湖泊等地形形成水循环过程,使水得以不断运动。
- 水的变化:水可以在不同的温度下发生相变,包括融化、冻结、汽化和凝结等过程。
以上是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的知识点概述,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一、简述亲爱的同学们,四年级的科学之旅即将结束,接下来我们将一起走进五年级上册的科学世界。
今天我们要一起探讨的是第四单元的知识点,这些知识都充满了奇妙的科学现象,让人不禁好奇。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热胀冷缩的现象吧,这可不只是生活常识,它也是科学课本里的重要知识点呢。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奇的单元,一起探索其中的奥秘吧!1. 介绍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五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带给我们全新的视角和认知,特别是第四单元,可以说是生活中的科学与自然知识的完美结合。
为什么要学好这一单元呢?因为我们不仅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的魅力,还可以将它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充满趣味和知识的单元吧!首先我们要明白,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它更像是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探索世界的大门。
学习科学不仅仅是理解自然现象,更是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更是在启蒙阶段为我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我们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第四单元的知识点更是如此,它涵盖了生活中的许多常见现象,比如天气变化、植物生长等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身边的世界是如何运作的。
而且这些知识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掌握了这些知识点,我们就可以更好地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甚至可以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所以学好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的知识点,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还能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让我们一起跟随科学的脚步,开启一场奇妙的知识之旅吧!2. 简述第四单元的主题和核心内容接下来我们来聊聊第四单元的核心内容,这个单元它的主题就是“探索自然现象的奥秘”。
我们知道大自然总是充满了神奇和惊喜,这个单元就是要带领大家一起去发现这些神奇的现象背后的秘密。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总结本文旨在对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和概述,以下是本单元的主要内容:1. 太阳系和行星运动在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太阳系的组成和行星的运动方式。
太阳系由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卫星、小行星等组成。
行星绕太阳公转,同时也自转。
我们研究了不同行星的特点和运动轨迹。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我们了解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中心轴旋转一圈所需的时间,也是地球的自然现象之一;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一周所需的时间。
我们还研究了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如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
3. 星星和星座在本单元中,我们认识了一些常见的星星和星座。
星星是太阳系以外的恒星,它们以不同的亮度和颜色闪烁。
星座是由一组恒星组成的图案,人们通过观察星座可以找到方向和判断季节。
4. 月球和月相我们研究了月球的特点和月相的变化。
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它绕地球公转且自转的周期相同,所以我们总是看到同一面的月球。
月相是指月亮呈现出的不同形状,由于月球的位置和光线的照射不同,引起了月相的变化。
5. 太阳和日食、月食我们了解了太阳的特点和日食、月食的形成。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星体,它向外辐射光和热。
日食是指月球遮挡了部分或全部太阳光的现象,而月食是指地球遮挡了月亮与太阳的直接光线。
我们研究了日食和月食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方法。
6. 彗星和流星雨我们了解了彗星和流星雨的形成和特点。
彗星是太阳系中绕太阳运动的天体,它们有时会靠近地球,形成美丽的尾巴。
流星雨是由彗星残骸进入地球大气层而燃烧的现象,看起来像是一颗颗闪烁的流星划过天空。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我们对太阳系和行星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星星和星座,月球和月相,太阳和日食、月食,彗星和流星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同学们能通过实践和观察,进一步探索科学的奥秘。
以上是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的知识总结,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第四单元生活中的材料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由《木头》、《纸》《陶瓷》、《金属》、《玻璃与塑料》、《材料的分类》等六个课题组成,主要研究常见材料的性能及其用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木头》本课是“材料”单元的第一课,以“木头”作为学生研究的素材,旨在让学生从研究身边常见的材料入手,认识人们对木材的利用,认识木材对生活的重要性。
《纸》本课是这一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上一课的次级研究课题。
纸这种材料,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容易引发学生进行比较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带各种纸制品或者纸来进行讨论,在交流中认识一些纸,了解一些纸的用途,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特殊的不常见的纸制品,以扩大学生对纸的认识领域。
在探究阶段,通过学生的动手比较活动和观察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同一纸的多个特点和不同纸的不同性质。
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给具有相同性质的不同纸进行排序,这样更容易满足学生的探究愿望,获得更多的学习收获。
《陶瓷》本课类似“木头”一课的探究过程,是其探究方法的再利用或再创新,体现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性。
《金属》、本课是继“木头”、“陶瓷”之后,再次让学生经历和体验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的课程,探究方法有相似之处,利于达到使学生学会科学、合理、熟练选择探究方法的目的。
《玻璃与塑料》、本课与“木头”、“陶瓷”、“金属”共同组成了常见材料的研究系列。
《材料的分类》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目的是使学生在对几种常见材料的性能进行探究之后,通过对材料的分类,了解更多的材料,进一步区分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可以再生的材料与不可再生的材料。
本单元的每一课都渗透材料与环境的教育,注重了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目标1.能判断各种物体是由不同材料组成的,并能按材料对物体进行分类。
2.认识木头、陶瓷、金属、玻璃、塑料的性质,能根据这些性质对材料进行分类,能将材料的特性与它的用途相联系。
《木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木材》是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材料》单元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是“材料单元的第一课,以“木材”作为学生研究的素材,旨在让学生从研究身边常见的材料入手,探究发现木材的特点,并且能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对木材的特点进行表达和交流,认识人们对木材的利用,认识木材对生活的重要性。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材以木制家具、木质饰品组合的房间一角作为背景图,展示了木材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木材。
利用卡通人物提示学生准备相应材料。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首先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研究木材的特点,在探究过程中注意用多种方法对木材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相互合作交流,提高探究的有效性;其次让学生对实验发现的“木材的特点”进行表达与交流。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在经历探究过程后,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了解木材的特点,知道木材的用处,培养学生珍惜木材的意识。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分析】五年级同学们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有了进一步的扩展,他们的体验感受和科学探究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增强,但是仍然未脱离儿童的特点,他们好奇、好动、自我评价意识强,以形象思维为主,联系和模仿能力较强,所以对孩子的欣赏和鼓励是孩子进步的关键。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木材是天然材料。
2.了解木材的性能及用途。
3.知道塑料、人造革等是人造材料。
科学探究目标:1.能针对探究木材的特点提出观察实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实验。
2.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需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2.在实验中尊重他人的观察实验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会到木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珍惜木材,热爱自然。
【重难点】通过活动操作,发现木材的不同特点。
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木材的不同特点。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1课、地球内部有什么填空:1.从地面到地球中心有(6000)多千米,最先进的钻机钻探深度不过(10)千米。
2. 地震波能够向(四面八方)传播,有的可以一直传到(地心)。
地震波碰到不同的物质,就会有不同的(反射)和(折射)。
3.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磁力)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内部情况进行探知。
4.地球内部可以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
5.地壳由(岩石)组成,厚(5—70)千米,地幔由(硅、铁、镁)组成,厚(2900多)千米,地核由(铁、镍)组成,厚(3400多)千米。
简答:1.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答:是利用地震波、磁力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内部情况进行探知。
2.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答:知道火山喷发、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可避免它对人类造成灾难。
3.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答:地球内部划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是最外面的一层,厚5—70千米不等;地壳下面是地幔,厚2900多千米,温度在1200℃到2000℃之间;地幔下面是地核,厚3400多千米,温度可达5000℃。
2课、火山1、火山喷发是一种壮观的自然现象,它是地球内力作用的产物2、1980年5月18日(圣海伦斯火山)受地震影响喷发。
3、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裂隙向上升,在地壳比较薄的部位或者地壳裂缝距地面较近处,上升的岩浆在巨大压力下冲出地面,形成火山。
4、火山喷发所带来的影响。
(1)地表形态的变化。
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口湖、圆锥形火山和火山岛(2)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灾难——烧毁森林、房屋,覆盖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同时火山喷发也会给人类带来许多益处,如在岩浆向上移动和喷发的过程中,会在地下形成铁、铜、金刚石等多种矿藏,火山灰是农作物的上等肥料。
火山喷发使地貌发生巨大的变化而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如日本的富士山、中国长白山的天池、五大连池的火山群、火山地热喷泉,景象非常壮观,还有的地区利用火山地热来发电。
【新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13.云和雾1.实验一:人造雾所需材料:量筒、温水、线香、冰袋、冷水等等。
制造方法:①往量筒内倒入适量温水,放入点燃的线香。
②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观察量筒内的现象。
③用冷水代替温水,重复步骤1、2,再观察量筒内的现象。
实验说明:造雾的时候,在量筒中放入点燃的线香,是为了增加空气中漂浮的固体颗粒。
实验现象: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量筒中有雾产生。
实验总结:在造雾的活动中,在量筒中倒温水,而不是热水,也不是冷水的原因是:如果往量筒中加热水,那么热水上方有大量水蒸气,遇到冷空气会形成雾气,还没开始实验雾就显现出来了。
如果用冷水,那么量筒里水蒸气少,造雾效果不明显。
用温水温度适中,量筒内水蒸气适量,不会快速形成雾气,便于观察。
用冰袋的目的是为了创设一个低温环境,这样水蒸气遇冷会迅速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雾,这是雾形成的条件之一。
实验结论:雾是水蒸气在受冷条件下形成的。
2.自然界中的雾是如何形成的?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空气中的水汽过于饱和,遇到温度较低时,这些水汽就会凝结成小水滴或者小冰晶漂浮在低空,这就是雾。
3.云是怎么形成的?地表上的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聚在一起飘浮在空中形成了云。
4.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
5.云和雾的区别是:漂浮在高空的就是云,接近地面的就是雾。
云和雾的位置不一样。
云和雾其实是一回事,只是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同。
距离观察者所处地表位置远的是云,距离观察者所处地表近的则是雾。
在山上我们时常说云雾缭绕,其实就是很难区分云与雾。
6.学生活动手册:记录人造雾实验。
观察到的现象:量筒中观察到的现象:量筒中,造雾效果不明显。
根据以上实验,推测出大自然中云和雾的形成原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重点归纳
在五年级上册科学的第四单元中,我们研究了以下几个重点内容:
1. 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
我们研究了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包括观察问题、收集资料、制定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和结果、得出结论等。
通过了解这些步骤,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
2. 物体的浮力
我们研究了物体的浮力是什么,以及浮力和物体的体积、密度
之间的关系。
我们发现,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会
浮在液体的表面;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会沉在液
体中。
了解物体的浮力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一些物体会浮在水上,而另一些物体会沉入水中。
3. 力的作用和效果
我们研究了力的作用和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速度和
方向。
我们还研究了一些力的种类,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通
过了解力的作用和效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4. 风的形成与效应
我们研究了风的形成与效应。
风是空气的流动,它可以通过温度差异、气压差异和地球自转等因素形成。
风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可以使风车转动、风筝飞翔等。
了解风的形成与效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气象现象。
以上是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的重点内容归纳。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注意:本文档中的内容是根据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要求整理而来,如有疏漏或错误之处,请以教材内容为准。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第四单元健康生活实验一:制作前臂抬起的运动模型制作材料:筷子或者短木棍、橡皮筋、线绳等。
在这个运动模型中,哪一部分相当于骨、关节和肌肉呢?筷子(或短木棍)模拟骨;橡皮筋模拟肌肉;线绳用于固定“肌肉”和“木棒”,使“肌肉”附着在“骨”上。
线绳连接的部分相当于关节。
实验二:心脏运动模拟实验活动材料:烧杯、管子、吸耳球等。
活动方法:像图片上那样用吸耳球反复将水吸进,又挤出。
活动要求:这样的活动持续一分钟,数一数一分钟之内我们挤压了多少次。
感受一下一分钟之后我们的手有什么感觉。
活动交流连续挤压了一分钟之后,我们的手有什么感觉?感觉手比较酸。
在这个活动中,我们的手和吸耳球以及塑料管的作用各相当于什么器官?我们的手相当于心脏挤压的力量,吸耳球相当于我们的心脏,塑料管相当于我们全身的血管。
这个活动与心脏输送血液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是通过挤压把液体输送到其他地方。
不同之处:模拟活动输送的是水,心脏挤压输送的是血液。
模拟活动只需要活动一分钟,心脏输送血液一天24时一下子都不停。
模拟活动只是把水输送到水杯中,心脏输送血液需要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
活动结论:通过这次模拟活动,我们发现心脏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是一项非常大的工程,需要很强大的力量,而且一刻也不停息。
实验三:做接乒乓球游戏游戏材料:乒乓球、纸杯等等。
游戏方法:两人一组,一名同学扔乒乓球,另一名同学想办法用纸杯接住乒乓球。
游戏规则:每组接球10次,将球一次性接入纸杯中,并且不弹出来的算有效接球。
游戏过程:①各小组先进行反复的练习,然后展开比赛。
②画好投球线和接球线,根据练习情况确定统一的接球距离。
③学生两人一组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游戏,数一数接到球的次数。
讨论交流经过反复练习接球之后,我们的命中率是不是有所提高呢?是的,经过反复练习之后,我们接球的命中率有所提高。
在游戏的时候,增大两人之间的距离,命中率有变化吗?会有什么变化?缩小两人之间的距离呢?会有变化。
第一单元《光》知识点汇总第1课认识光1.什么是光源?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
如太阳、正在发光的台灯等。
如月球、镜子等,这些物体不是光源。
2 .自然光源:太阳、闪电、发光的萤火虫等。
人造光源:正在发光的台灯、点燃的蜡烛、燃烧的篝火等。
3 .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4 .举例说明利用光可以做什么?答:照明、取暖、发电等,光具有能量。
5 .如果利用不当,光就会对人造成伤害。
光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光污染。
6 .光污染一般分为臼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三类。
7 .怎样防治光污染?(1)减少使用反光的建筑材料。
(2)交替使用远近光灯。
(3)夜间要注意控制照明亮度。
(4)减少彩光污染。
8 .小孔成像的实验,证明光是沿宜线传播的,成倒立的像。
第2课光的反射1.什么叫光的反射?光从空气射向镜面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传播方向发生变化,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到空气中。
9 .一般物体都能反射光。
10 我们为什么可以看到物体?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使我们能看到物体。
11 光的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潜望镜、转弯镜、汽车后视镜、医用额镜等.第3课潜望镜的秘密1 . 是潜水艇的“眼睛”。
2 .哪些地方用到潜望镜?答:地下掩蔽工事、潜水艇、地下管道。
3 .潜望镜的内部有什么?两面平面镜。
4 .潜望镜中两面平面镜是怎样摆放的?两面镜子相互平行,镜面相对,与观察方向成45度角。
5 .潜望镜的工作原理?潜望镜是利用两个平面镜使来自物体的光经两次反射进入人眼中。
第4课彩虹的秘密1.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三棱镜能把阳光分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不同颜色的光,形成彩色光带。
这是一种光的色散现象。
2 .彩虹是怎样形成的?答:雨后,空中悬浮着很多小水滴,它们会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散成不同颜色的光,形成彩虹。
3 .制造“彩虹”的方法:(1)在阳光下用喷壶喷水制造“彩虹”(2)阳光下吹泡泡制造“彩虹4 .在阳光下用喷壶喷水制造“彩虹”,观察彩虹的方向?背对着太阳。
第四单元生活中的材料教材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材料及材料的使用无论是对经济、环境,还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材料、能源和信息成为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
有人说,如果把社会比喻成为一个人,那么,信息就是神经,能源就是血液,材料就是骨和肉。
当前,新材料的发明、使用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所以,我们选择《生活中的材料》这一单元作为学生认识材料的媒介,从学生熟悉的、常见的、常用的材料,如木材、瓷、金属、玻璃与塑料入手,借助这些常见材料,让学生探究材料的各种性能,认识常见材料的基本性质和用途,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为了改善生活和环境,总在不断地改进材料的性能或发明材料,认识到材料的使用会给个人、社会、环境带来正面的积极作用,也会带来负面的消极影响。
在探究材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对社会责任感。
本单元主要落实以下目标:1科学探究: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会查阅书刊或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3科学知识:能判断物体是由不同材料如木头、纸、瓷、金属、玻璃、塑料等组成的,并能按材料对物体进行分类;认识某些材料的性质,能根据这些性质对材料进行分类,能将材料的特性与它的用途相联系;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在发明新的材料,增强对新事物的敏感性,激发创新意识。
相关:本单元由《木材》、《纸》、《瓷》、《金属》、《玻璃和塑料》、《材料的分类》六课组成,主要研究常见材料的性能及其用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学生集中探究材料的主题单元。
在以前的学习生活过程,学生经常使用各种材料制成的物品,对常见材料的已有经验是极为丰富的。
因此,本单元无论在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容上,学生都有相应的基础。
实际上,材料的重要性体现在许多其他探究专题中。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木材》体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纸》重在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瓷》是在引导学生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引用研究木材的方法;《金属》的探究方法呈开放性,是前三课探究方法的运用与再提高;《玻璃和塑料》迁移运用了以上几课的探究方法,着重渗透了对比实验的方法;《材料的分类》是对前几课的汇总。
每一课都渗透了材料与环境的教育,注重了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4、木材教学目标:1、能针对探究木头的特点提出观察实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实验;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对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在探究木头特点的观察活动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观察实验结果;意识到不合理的使用木材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知道木头是天然材料,了解木头的性能及用途。
教学过程:一、从学生身边常见事物引出探究的主题师说: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家里有哪些家具吗?有桌子、椅子、书橱。
沙发、床、柜子。
写字台。
餐桌。
师说:哎呀,这么多啊!那你们知道这些家具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木头。
师说:对,是木头。
你们研究过木头吗?没有。
师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木头,好吗?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要研究的容,设计研究方案师说:如果我们要研究木头,你想研究什么呢?我想研究木头的年龄。
我想研究木头在水中是浮还是沉。
我想知道木头能导电吗?木头的气味有什么不同?木头是什么形状的?木头有什么用?……(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到黑板上)师说: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问题!咱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从中选择你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
小组研究兴趣相同的同学可以合作,共同研究你们感兴趣的容。
大家认为这样可以吗?可以!师说:如果我们现在就开始研究,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办?还需要注意哪些?我认为小组要分好工,配合好。
要认真观察,并做好记录。
要选好实验材料和工具。
还要制定好实验方案。
要注意安全。
……师说:同学们真会思考问题!那么要研究这些问题,我们该采用哪些研究方法?做实验。
查阅书籍,还可以上网。
问问老师和同学。
师说:说得真好!大家一定要根据自己研究的容,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然后制定好方案,按照方案进行探究。
在研究的过程中,如果需要某些材料、工具、书籍资料可到前面来取,需要上网查阅相关信息可到老师的微机上来查询,当然,你也可以询问老师或同学。
都听清楚了吗?听清楚了。
师说:为了帮助同学们作好实验记录,老师还为同学们准备了记录表。
你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一边研究,一边记录。
能做到吗?能。
师说:好,现在,请各小组选择要研究的问题,分好工,制定好方案,开始探究!三、学生开始探究实验,并学会在探究中分工合作、观察、记录。
(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有一小组学生把木头接入电路,检验干木头是否导电。
他们还想到把木头浸湿,继续检验湿木头是否导电,并用画图的方式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四、交流与表达师说:都研究好了吗?现在请每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让大家一起来分享。
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并做好记录,若有不同意见可以站起来补充。
我研究的问题是"木头在水中是沉还是浮",通过实验,我发现木、柳木、枣木、榆木、桐木、樟木、槐木、江南香木都浮在水面上,而红檀木、酸枝木、紫檀木、鸡翅木沉到了水底。
师说:你观察的真仔细!实验前你是怎么想的?我原来认为所有的木头都浮在水面上的。
师说:结果呢?结果发现木头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
师说:看来仅靠猜想是不行的,还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我还发现木头上有一圈一圈的年轮,数一数年轮有几圈,就知道木头有几岁。
我从《百科全书》上还查到有些树木一年长好几圈呢,那样,年轮就不等于年龄了。
师说:说得好!查阅书籍资料确实是获得知识的好方法。
我还发现年轮有的疏有的密,我认为根据年轮能辨别方向,疏的一面指南,密的一面指北。
师说:你的知识可真丰富!老师,我还在网上查到了很多年轮的图片呢。
师说:是吗?太好了!能给大家展示一下吗?(学生到微机前面,展示有关年轮的图片和资料。
并一边展示,一边介绍。
)师说:还有什么新发现?我研究的问题是木头是否导电。
我先把干木头接入电路中,发现所有的干木头都不容易导电;可是我把湿木头接入电路后发现小电珠也不亮,湿木头也不导电呢!师说:是吗?有不同意见吗?不对,湿木头导电!师说: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从课外书中看到过。
师说:那湿木头到底导不导电呢?想不想知道?想。
师说:老师这里有一个非常灵敏的仪器,它能检测出非常微弱的电流。
(出示电流计)当有电流通过时,它的指针会发生偏转。
我们就用它来检验湿木头是否导电。
(演示:分别把两段长短、粗细相同的干、湿木头接入电路,检验它们是否导电。
教师做演示实验时,学生们纷纷站起,瞪大眼睛观察指针的偏转情况。
当看到接入湿木头指针发生偏转时,不禁惊叹起来!)师说:你们还研究了什么?老师,我还发现木头有的软,有的硬呢。
师说:是吗?你在研究中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真了不起!说说你是怎么研究的?我用指甲在木头上划,发现桐木、榆木、樟木较软,红檀木、酸枝木、紫檀木较硬。
师说:你能用感官充分感知木头的软硬,真不简单!我还研究了木头的用途。
师说:你发现了什么?我可以到微机上边演示边说吗?师说:当然可以。
师说:通过你的研究,老师真是眼界大开,木头竟然有这么多用处,连躺在我们面前的这纸,它的主要材料也是木头,真是太神奇了!你们还知道木头有那些用处吗?我知道木头还能制作玩具。
能制作象棋。
能做铅笔。
师说:是啊,木头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天然材料。
师说:你们知道木头是怎么来的吗?是砍伐大树得到的。
树要经过很多年才能长成材呢。
我知道一种树叫"铁木",它长得慢极了,所以非常硬,刀枪不入呢!师说:木头真是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珍惜木头。
你认为我们要怎样珍惜木头?要爱护花草树木。
不能在树上乱刻乱画。
看到破坏树木的现象要制止。
我认为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节约用纸,因为木材是制造纸的原料。
我觉得我们要用一些替代木头的东西。
比如,木头桌子可以用玻璃的代替,这样就节约了木材。
师说:同学们说得真棒!五、课堂小结及课后拓展师说:这节课同学们对木头进行了悉心研究,真不简单!你们能不能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学生纷纷谈这节课自己的感受。
)师说:同学们的收获很多。
我们来看一下探究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有些问题大家非常感兴趣,并认真进行了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新发现,真棒!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如木头的形状、木头气味,虽然同学们想到了,也提了出来,但暂时没有研究,因为时间关系,那咱们就课下再去研究,好吗?好。
15 纸教学目标:1、会用对比的方法探究纸;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探究纸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动手能力。
2.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由纸的发展意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节约纸能够保护环境。
3、知道不同的纸具有不同的特点;知道造纸术是我国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的伟大贡献。
教学楼重点、难点了解纸的一些性质和特点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不同的纸、胶头滴管、量杯、水、放大镜学生准备:纸制品、查阅有关纸的资料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请大家来欣赏一组漂亮的工艺品,要请同伴们来鉴定一下,他们是用什么神奇的材料做成的?请看大屏幕。
(投影出示有关纸工艺品)。
师:你们觉得他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生:纸|、塑料等。
师:是的,这些美轮美奂的工艺品的确很难通过肉眼来鉴别它们的材料,但真相只有一个,它们的材料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朋友,每天学习和生活离不开的——纸。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纸。
(板书:纸)(一)了解纸的发展史1、谁知道纸是哪国人首先发明的吗?(中国人)对,造纸的技术也是中国人发明的,比西方国家早了一千多年呢!说到造纸术,就说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哪四大发明?(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这四大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
2.结合图片补充纸的历史远古时代没有纸。
商朝,将字刻于龟甲、兽骨上。
周朝时,用竹简、木简、帛布写字著书。
西汉时,劳动人民发明用布絮造纸。
到了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廉价原料造纸,称为蔡侯纸。
从此,纸的产量大增。
唐朝时,造纸术开始流传国外。
(二)了解纸在生活中的用途1、师:随着科技的进步,纸的品种越来越多,用途也越来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