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 格式:docx
- 大小:11.99 KB
- 文档页数:1
科学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科学概念及练习题◎科学概念:1.植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
如空气、水、阳光、养分、空间等。
2.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
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
3.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
不同的生物对环境有着自己特有的需要。
4.所有的生物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的环境的变化。
5.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
6.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7.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和谐共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一)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第2课:种子发芽实验(二)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第3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第4课:蚯蚓的选择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第5课:食物链和食物网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第6课:做一个生态瓶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第7课:改变生态瓶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群落的变化。
第8课:维护生态平衡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态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练习题:一、填空题1、()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
2、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植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网状结构,叫做()。
3、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
4、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
5、一只百灵鸟一年可以吃掉()只蝗虫。
6万只猫每天要吃掉()只鸟。
6、()是美国最大、最著名和建立最早的国家公园,是世界上第()个自然保护区。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课程纲要课程类型:授课时间:33课时设计教师: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课程目标】1、学生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对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态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并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学生观察光的传播特点,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
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3、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地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了解地形地貌变化及其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地球的外表。
4、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大小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动手实践,设计制作一个小车。
5、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规律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学习设计控制变量实验;运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测现象,用柱状图、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试验的意义。
6、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相信、注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课程内容与实施】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5、主要教学活动类型: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与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科学游戏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参观访问竞赛科学欣赏社区科学活动6、主要导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讨论法谈话法辩论法实验法列表法暗示法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第二单元光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怀辰学校陈海峰组长第7课时做个太阳能热水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2.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3.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构造,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依据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
方便、实用。
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研究任务和要求进行有目的的设计。
2.按一定的格式写出本小组的设计方案。
3.在全班交流介绍方案的设计思路、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1.乐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进。
2.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3.体会到任何一种科技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融合了多种知识和技术。
4.认识到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有关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构造及工作原理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纸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装水的塑料袋或饮料瓶、玻璃片或塑料薄膜、盒盖、黑色纸、镜子或锡箔纸等)【教学重、难点】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过程】一、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工作1.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它的构造怎样?它是如何工作的?2.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
3.教师介绍(最好有课件、图片)。
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控制系统。
工作过程设计的细节二、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1.学生阅读书上的提示与要求。
思考:为了使热水器尽快地升温,需要考虑哪些问题?采取哪些措施?主要应该包括哪两部分?选用什么材料做?2.阅读书上的设计方案后,学生分组自行设计。
3.小组之间交流各自的设计金点子。
三、完善我们的设计方案【素材积累】辛弃疾忧国忧民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
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
后七篇旧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
2019-2020学年度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课后辅导练习十三第1题【判断题】表面粗糙的物体比光滑的升温快。
(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2题【判断题】太阳能热水器中底部的反光材料,能提高吸热效率。
(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3题【判断题】太阳能热水器把光能转化成了热能。
(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4题【判断题】黑色蜡光纸反光较强,吸收光的能力弱。
(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5题【判断题】设计太阳能热水器,还要考虑它的保温性能。
(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6题【判断题】向阳的一面比背阳的一面温度高。
(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7题【判断题】没有太阳的日子太阳能热水器也能很好工作。
(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8题【判断题】判断题。
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A、正确B、错误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随时随地都可以利用。
A、正确B、错误太阳能热水器的贮水箱主要用来吸收太阳的热量。
A、正确B、错误在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的水箱部分时不需要考虑它的保温能力。
A、正确B、错误全球各地的太阳能热水器倾斜角度都是一致的。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9题【填空题】填空题。
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把______能转化成______能的装置。
______是太阳能热水器接受太阳能并转换为能的核心部件和技术关键。
太阳能热水器一般______放置(选填“倾斜”“垂直”或“水平”)。
这样容易保持集热面和阳光______,尽可能得到最强的光和最大的热量。
【答案】:【解析】:第10题【填空题】太阳能热水器由:______、______、______、支架和控制系统组成。
【解析】:第11题【解答题】太阳灶和太阳能热水器都是利用太阳能加热的,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管大多采用深色材料做成,而太阳灶大多采用浅色材料做成。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学案解析马村小学王竹青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解析的是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光》。
光是一种电磁波。
按波长电磁波可以分为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等几个波谱区。
其中可见光区又可细分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光既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光是一种物质,光也是一种能量。
由于学生的理解水平所限,小学科学中不可能指导学生从光的本质上去认识光。
本单元只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的传播特点——直线传播和反射现象,另外认识太阳光具有热能,探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
本单元共有8课,分别是第1课“光和影”、第2课“阳光下的影子”、第3课“光是怎样传播的”、第4课“光的反射”、5“光和热”、第6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第7课“做个太阳能热水器”、第8课“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第1-4课研究光的传播特点(路径、反射),第5-8课研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
第一课《光和影》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光源和影子。
教材先以影子游戏导入,通过引导让学生找出影子产生的条件,而后揭示什么是光源,最后通过三个活动探究影子的特点。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我始终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核心,贯穿一个“玩”字,着眼一个“究”字,突出一个“动”字,体现一个“用”字,让学生充分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大家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生活现象中却蕴含着深奥的科学知识。
上课一开始,我利用学生生活经验说出对光的认识和了解。
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了熟悉的手影图片,从视觉上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1)这些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呢?(2)产生这些影子需要什么条件呢?让学生大胆猜想,然后带着疑问亲自玩一玩手影游戏,探究出产生影子的条件。
光源、遮挡物、屏,及遮挡物必须要在光源和屏的中间才能形成影子。
在认识光源时首先让学生寻找实际生活中的光源,同时让学生猜想交流,讨论出像月亮和镜子等靠反射光发光的物体不是光源,未燃烧的蜡烛也不是。
五年级科学上册1-4单元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一)1.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2.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要相同。
3.研究“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实验中,如果推测“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那么,实验中让种子有水的这组就叫实验组,另一组(得不到水的)就是对照组。
(说一说:研究“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实验计划。
课本第3页)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二)4.在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中,我研究的是“种子发芽与的关系。
”5.绿豆种子发芽必需条件有: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第三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说一说:研究“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实验计划。
)6.绿豆芽生长需要的条件有:水分、温度、空气、阳光、土壤。
7.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他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第四课:蚯蚓的选择8.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
9.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第五课:食物链和食物网10.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如:蔷褫—画鱼~虫小鸟11.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
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12.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3.生物之间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第六课:做一个生态瓶14.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把它们看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15.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第七课:改变生态瓶16.减少生态瓶里的水,会减小动植物的生存空间。
17.改变生态瓶中其中一种生物,会影响其他生物。
18.增加生态瓶中的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更多的氧气,但生态瓶里的植物不是越多越好。
第八课:维护生态平衡19.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了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五年级上册主编:郁波本册执笔:陈维礼盛晶晶常瑞祥目录使用说明教科书整体结构表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主要材料清单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生物与环境一、单元概述二、单元教学目标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一)第2课种子发芽实验(二)第3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第4课蚯蚓的选择第5课食物链和食物网第6课做一个生态瓶第7课改变生态瓶第8课维护生态平衡四、评价建议五、教学案例六、参考资料光一、单元概述二、单元教学目标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第1课光和影第2课阳光下的影子第3课光是怎样传播的第4课光的反射第5课光与热第6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第7课做个太阳能热水器第8课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四、评价建议五、教学案例六、参考资料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一、单元概述二、单元教学目标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第2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第3课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第5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第6课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第7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第8课减少对土壤的侵蚀四、评价建议五、教学案例六、参考资料运动和力一、单元概述二、单元教学目标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第1课我们的小缆车第2课用橡皮筋作动力第3课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第4课测量力的大小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第6课滑动与滚动第7课运动与设计第8课设计小赛车四、评价建议五、参考资料使用说明与教科版科学教科书配套的《科学教师教学用书》是为切合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而编写的,三至六年级共8册。
为了能清晰而简明地表达课程设计的意图,同时方便教师备课,我们设计了一些栏目和提供了相应的资源。
下面是与使用有关的几点说明。
一、教师用书的体例和作用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列写本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和在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方面希望达成的目标。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1种子发芽实验(一)一、填空题1、植物的一生是从 ( )开始的。
2、我们在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有()个不同条件。
二、实验题我们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我们的推测:用到的材料:纸巾、绿豆6粒、不漏水的盒子2个、水、记号笔。
两个小组的相同条件:两个小组不同的条件:实验的方法:1、让一组种子,保持,叫组;让另一小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干燥,叫组。
2、准备两个不漏水的盒子,在盒子内垫上纸巾并按三个洞,把种子放在洞上。
3、往一个盒子的纸巾上,一个。
4、给两个盒子用记号笔标明哪个是实验组,哪个是对照组。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2种子发芽实验(二)一、填空题1、观察下面的图片,假如除了罩子是否遮光的条件外,其他条件都一致,你认为容器里的种子会发芽(选填“A”、“B”或“A和B”),本组实验是研究种子发芽是否需要。
二、判断题1、做种子发芽实验只需一粒种子即可。
( )2、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相同,其他条件不同。
()3、在探究种子发芽与空气的关系时,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种子数量可以不一样。
() 4、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分、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 )5、移植绿豆幼苗时,一定要注意不要破坏根部。
( )三、选择题。
1、我们给种子编号的主要原因是( )。
A、利于回收B、防止丢失C、容易区别不同种子的情况2、种子发芽所必需的条件有( )。
A、光照、温度、空气B、土壤、空气、温度C、空气、温度、水分四、材料题。
1、小华在三个盘子里分别放人等量的棉花,并将数量和品质相同的豌豆种子放在棉花的上面,然后在下面的条件下进行培养。
数日后发芽情况如下表所示。
几天后的发芽情况没有发芽没有发芽全部发芽①要研究“空气对种子发芽是否有影响”,在实验设计上可选组和组。
②根据实验现象,你认为豌豆种子发芽空气。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③甲组种子没有发芽的原因是缺少( )。
A、光照B、水分C、温度五、【实验题·操作】下图是一名同学设计的探究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实验。
教学目标细目表(教学目标分解、教学设计建议、教案及教学效果检测)一、教学目标分解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光》(8课时)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教学目标分解、教学设计建议、教案及教学效果检测)一、分解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光》(8课时)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说明:1.“学习水平”中,识记、理解、运用为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其他“操作、比较、兴趣”课根据学科特点来设计。
2.检测方法主要题型:a填空,b判断,c选择,d操作,e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建议(请大家参照教师教学用书)(一)关于教材分析与处理光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
光究竟是什么呢?光是一种电磁波。
按波长电磁波可以分为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等几个波谱区。
其中可见光区又可细分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光既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光是一种物质,光也是一种能量。
由于学生的理解水平所限,小学科学中不可能指导学生从光的本质上去认识光。
本单元只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的传播特点——直线传播和反射现象,另外认识太阳光具有热能,探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
学生天天和光接触,对于光的传播特点和光可以转化为热,他们有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生活中他们也接触了一些利用光的原理制作的玩具和仪器。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是具有一定基础的。
这一单元中内容是这样安排的。
第1~4课研究光的传播特点(路径、反射),第5~7课研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
研究光的传播特点从观察光和影的关系开始,包括第1课“光和影”、第2课“阳光下的影子”。
因为影子的产生和其特点正好反映了光直线传播的规律。
所不同的是,第一课时在教室里进行,后一课时在室外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第3课“光是怎样传播的”,是在前面观察的基础上,推测和验证光的传播特点,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然后回过头去解释影子的成因。
第4课“光的反射”,是第3课的延续。
光的传播特点还包括光遇到物体会反射,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本课通过三个逐渐增加难度、层层递进的活动,让学生理解光的反射,并知道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小学科学各课重难点五(上)年级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⒈种子发芽实验(一)重点: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对比实验得过程、用对比实验得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得条件难点: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得对比实验得过程,形成对比实验得科学思维、⒉种子发芽实验(二)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与整理分析数据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适宜得温度与充足得空气。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分析收集到得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得结论。
⒊观察绿豆芽得生长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绿豆芽得生长需要合适得环境。
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坚持观察,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意识到生物具有一定得适应环境得能力。
⒋蚯蚓得选择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对环境得选择、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⒌食物链与食物网重点:建立生态系统中得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食物网得概念,并会画简单得食物链。
难点:建立起初步得生态系统得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就是相互关联得一个整体"得认识。
⒍做一个生态瓶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并制作一个生态瓶。
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与观察。
⒎改变生态瓶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⒏维护生态平衡重点:能够分析、推理草原上得鹰、兔、草得生态平衡关系,,知道人在维护生态平衡中得重要作用、难点:认识到自然界得生态平衡系统就是一个与谐得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破坏,生态系统都可能失去平衡。
初步树立科学发展观意识。
第二单元光⒈光与影重点:研究光与影得关系。
难点:准确地记录观察结果,有理由地表述光与影得关系。
⒉阳光下得影子重点: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得变化难点:对观察记录得整理并有所发现⒊光就是怎样传播得重点: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在同一种介质中就是直线传播得。
难点:寻找多重证据来证实光在同一种介质中就是直线传播得。
第7课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一)背景和目标
最后两课是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实际运用,也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光的一些基本特性,还知道了光和热的关系。
特别是第5、6两课的学习,为学生下面的学习活动作了铺垫。
第7、8两课通过设计、制作、评价太阳能热水器的活动,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中能巩固升华本单元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教科书说明
第一部分: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工作
太阳能热水器构造最重要的就是三部分。
一是利用太阳能把冷水加热的部分(集热器),二是保持水温的保温箱,三是控制冷热水进出的控制系统。
教师可重点讲前两部分。
工作过程大致是这样的:通过集热管吸收太阳能给冷水加热,然后把热水送到保温箱保持一定的温度,当我们需要用热水时,通过控制系统放热水,并补充一定量的冷水到集热器进行加热。
为了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以及方便实用,设计人员在各部分使用的材料以及结构、原理方面动了不少脑筋。
比如最重要的集热器,使用了真空集热管。
它用双层玻璃构成,内表镀上热吸收层,能充分吸收太阳光,就如保温瓶胆的内部结构。
两层之间为真空,防止和减少管内外的热对流。
保温水箱是采用双层不锈钢板构成,主要是坚固防锈。
中间是聚氨酯整体发泡的保温体,能有效地保持水温。
第二部分: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教科书提供的设计方案可供学生参考。
设计前教师应让学生阅读这份设计方案,弄懂其设计思路。
这个设计方案的塑料瓶、盒子既是集热器又是保温箱。
用塑料瓶装水,容易让阳光射进去,减少热量外流,起到升温和保温的双重作用。
盒子里面涂黑色,是为了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
盒子内瓶子的背面贴锡纸是为了加强反射,让透过瓶子的阳光反射回瓶子,减少热量外流。
盒子的盖用塑料薄膜,也和塑料瓶一样,减少了盒内的热量向外辐射。
瓶子周围用泡沫塑料,是为了保温。
装塑料瓶的盒子支起来,可以改变角度,以保持使阳光直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