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
- 格式:docx
- 大小:18.36 KB
- 文档页数:4
93、什么是“人性论”?什么是“人道主义”?它同马克思
主义思想体系是什么关系?
佚名
【期刊名称】《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1980(000)0Z1
【摘要】<正> 多数同志一致认为,“人性论”就是人们研究,论述人的本性的理论。
“人道主义”是以人为出发点,关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权利,人的解放等等的学说。
人道主义和人性论是两个既有联系又
【总页数】4页(P139-14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
【相关文献】
1.人道主义,还是反人道主义--评西方马克思主义视阈中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关系 [J], 王雨辰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与人性论人道主义的区别 [J], 郝孚逸
3.这是什么“药引子”--批判巴人《鲁迅的小说》中的人道主义和人性论 [J], 陈
瘦竹
4.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思想体系 [J], 陈国新
5.抽象的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是根本对立的思想体系 [J], 田崇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马克思学说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国外学者对马克思学说指责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认为马克思是“人类中心主义者”,他的经济学理论具有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理念,其主体理论过分张扬了人的主体能动性,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上导致人们损伤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思想根源。
这种诘难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我们还是从马克思的生态学与生态经济思想的诞生地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来说起吧。
马克思在本书中描绘未来共产主义理想境界时精辟地提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接着,他进一步指出;只有共产主义“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77]对马克思的这些科学论述,本书在此主要强调三点:1、马克思始终主张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的人道主义的统一,这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超越。
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开始,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对立就被消解;他认为要解决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然的本质”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78]的统一,即是自然的人道主义和人的自然主义的统一,马克思把两者的统一看作是“人同自然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马克思的这种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统一的观点,在他的《政治经济学》、《资本论》中得到贯彻。
“人的自然的本质”和“自然界的人的本质”的统一,是马克思概括的人和自然的自然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人的自然的本质”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是同时被理解,在人类劳动生产实践中,自然的人化同人的自然化相互融合,自然界的人化过程同时也是人的自然化过程,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关系既对立又统一的双向互动的生动画面。
马克思提供的一幅理想图景表现在他的学说中确实结束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相对立的局面。
论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它是具体的、历史的,与中国当代国情相符合的。
通过分析人道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来进一步说明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及其核心内容。
理解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体制保障;坚持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自然环境的全面发展。
标签:人道主义;科学发展现;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世界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普遍联系也就是联系的普遍性,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二是任何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也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
所以各门学科也是普遍联系的,而且各门学科也是相通的。
哲学与管理学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所以哲学当中的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使得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直至发展到至今的以人为本思想,其思想应用到各个领域,尤其是管理学领域。
谈及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究竟什么是人道,什么又是人道主义,我们首先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人道”一词由来已久。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左传》云:“天道远,人道迩”。
《礼记》云:“亲亲,尊尊,长。
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
照此看来,所谓人道,也就是人之道,是人所当行之道,是人一切行为规范的总和。
今日的“人道”,它仅仅是“人道主义”概念中的“人道”,因而仅仅是一种道德原则,亦即人道主义的道德原则。
关于“人道主义”这种思想体系,众说纷纭。
美国《哲学百科全书》写到:人道主义是“指任何承认人的价值或尊严,以人作为万物的尺度,或以某种方式把人性及其范围,利益作为课题的哲学。
沙夫说:“所谓的人道主义,我们主要指的是以人作为思考对象的体系,这个体系认为人是最可贵的财富,它力图保障人在实践中享有幸福的最美满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之间既有亲密的历史渊源,又有复杂的理论穿插。
马克思主义是由人道主义演变而来的,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人道主义历史观转向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空想社会主义转向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
他们反对、抛弃的只是人道主义历史观,而不是处理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人道主义原那么或人道原那么。
在马克思主义史上有三次影响深远的人道主义思潮,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掀起的人道主义思潮,在人道主义史中形成一次重要的理论打破,即区分了人道主义的两种含义或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处理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根本原那么的人道原那么;一是作为历史观的人道主义。
这种区分导致人学学科在中国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之间既有亲密的历史渊源,又有复杂的理论穿插,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络一直是理论分歧的焦点之一。
弄清这个问题,既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的理论,又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根底学科的建立。
一、马克思主义是由人道主义演变而来的人道主义的发源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它最初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即民主主义的理论根底。
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用人道主义来反对封建统治和论证民主主义。
他们认为,为什么要用民主主义取代封建专制呢?因为民主主义才是符合人性的,即人道主义的,而封建专制是违背人性、人道主义的。
空想社会主义接过了人道主义论据,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中资产阶级统治工人阶级,这种制度也是违背人性、人道主义的,只有社会主义才是符合人性、人道主义的。
这种以道德原那么来论证社会主义的学说,就是空想社会主义,或曰伦理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也经历过从民主主义转变为空想社会主义的过程。
他们都曾经是新黑格尔派的成员和激进民主主义者,在1842年前后由于革命形势和费尔巴哈的影响,他们在哲学上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但这种唯物主义只限于自然观,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者,即人道主义者。
而在政治上他们已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者,那时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人道主义已不同于民主主义的人道主义。
福柯、马克思与人道主义问题3□索良柱摘 要:站在极端的反人道主义的立场上,福柯不仅否认阶级性,也取消了一般人性。
他拒绝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辩证法,取消阶级论和革命论。
完全排斥阶级分析视角终使福柯的“权力”思想因失去了立场而走入死胡同,最后逃入个体的美学解放的乌托邦。
关键词:人道主义 反人道主义 人性 阶级 福柯 马克思中图分类号:B82-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75(2008)06-156-03 福柯,当代最受瞩目的后现代思想家,是“20世纪西方知识界最引人注目的反对派核心人物”。
极具叛逆性的福柯年青时曾有过短暂加入法共的经历,这不禁使一些马克思主义者追问,福柯的思想与马克思是什么关系?福柯曾把马克思比为爱因斯坦,自言经常引用马克思,但从不加引号。
但福柯也明确贬低过马克思,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过是把李嘉图的悲观主义转化成一种乌托邦的革命承诺,只有在19世纪的思想环境中才如鱼得水,换到其他地方就不能呼吸。
在一次访谈中,福柯明确声称自己“从来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1]实际上,在福柯那里,马克思更多地是作为思想对手存在的:“福柯的全部作品可以从他与马克思的真正斗争中来考察,这种斗争又可视为他著作多产的驱动力。
”[2]下面,我们将具体考察福柯和马克思在人性论(人道主义)问题上的“斗争”。
关于马克思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界的热门论争话题。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德国社会民主党右翼分子郎丝胡特和迈耶尔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来解释、统领整个马克思主义,以人道主义的伦理说教和“自由”“仁爱”等道义标准来衡量和改造当代社会,否定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和剩余价值的学说,其实质是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抽象的人道主义,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战斗性。
[3]至60年代,法国思想家阿尔都塞从完全不同的方向开启了马克思与人道主义关系问题的新论域,他批判法共党内用人本主义解释马克思主义、协调基督教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倾向,强调成熟的马克思同人道主义的决裂。
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研究作者:张添翼刘丽美来源:《知识文库》2019年第02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阐释了人道主义思想,关注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无论是在西方人道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思想中,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人道主义思想最终给人带来的自由、平等的理念。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观念却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被异化了,这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决定的,但这并没有影响在整个历史进程中人道主义思想的前进与发展。
人道主义思想给人类带来自由、平等的观念。
在这一过程中突出的问题就是人的生存与发展。
透过人的生存发展状况来判断人是否逐步在走向共产主义。
1 人道主义的出现、形成和发展西方人道主义思想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倡对人的关怀以及对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尊重。
人本主义、人道主义都是从人的发现开始谈起,人文主义者发现人的价值包括人的尊严、人的才能和人的自由。
在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下人道主义是一种新的思想突破。
这些思想至今也是研究的重要命题,即自由、平等与博爱。
这一思想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平等”和“自由”的迫切追求与渴望。
人的自由对于我们来说是人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最高价值。
文艺复兴时期理性主义的哲学思维原则始终在引导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
近代哲学家们将理性与人文主义,旨在人类追求自由幸福的权利。
近代西方文明的发展,是以人的觉醒为标志,强调人的先天欲望和个人利益。
在笛卡尔的哲学理论体系中,按照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人被分为精神和肉体两个部分,精神是不朽的和永存的,肉体是短暂的和易逝的,思想包括人的全部理智活动、全部意志活动、全部想象活动和全部感觉活动。
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康德认为,人作为理性的存在,还具有一种时间能力,即对意志发生影响的能力。
人需要自由,但这种自由并非是人在这个世界上为所欲为,而是要遵从道德法律以及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费尔巴哈针对人道主义思想提出三个观点:一是人的本质论。
二是人的存在异化论。
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这样一种世界观。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又把人道主义的内涵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
人道主义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起着反对封建制度的积极作用。
即关心人类幸福,尤其表现在对慈善活动和社会改革感兴趣;人道主义原则的实践或表现——亦称博爱主义、慈善行为。
精神发展人道主义一词是从拉丁文humanistas(人道精神)引申来的,最早在古罗马思想家M.T.西塞罗那里,是指一种能够促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
这是人道主义最初的含义。
在15世纪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那里,人道主义是指文艺复兴的精神,即要求通过学习和发扬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这是新兴资产阶级提出的一种包含有深刻内容的追求和理想。
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人道主义反对封建教会专制,要求充分发展人的个性。
直到19世纪,人道主义始终是资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思想武器。
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性的丧失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这种人道主义理论和思潮逐渐失去了其进步的历史作用。
在现代,西方的思想家们虽然没有放弃人道主义的旗帜,但由于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前途捉摸不定,特别是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严重问题,如精神危机等等,找不到出路,所以他们的人道主义理论,或多或少都具有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的色彩。
中国当代伟大的人民思想家谢周勇,于2001年6月,在他的《论新时代》一书中,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社会人道概念,创立了伟大的社会人道主义学说,将人道主义推进到社会人道主义阶段,才真正科学地解释了人道主义,并为全人类的社会学理论奠定下了真正科学的基石。
谢周勇认为:由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单个的个人,因此我们必须承认每个人的价值,即必须承认每个人的人格。
但是,我们每个人又都是寓于社会之中的,都是一个社会的人,因此,我们同时又必须承认人的社会性。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思想解放的开展,在人性、人道主义问题上的禁区被逐渐打破。
至1982年底有关讨论文章已有400多篇。
那时,人道主义、异化是作为科学研究和学术讨论在进行的。
但是,进入1983年以后,却突然变成了一个极其严重的政治问题――反党反社会主义。
以周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为靶子、为拐点,掀起了一场对人道主义、异化问题的批判。
探讨人道主义成了“大问题”1980年9月27日,周扬在中央党校作题为《思想解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报告,概略地谈了他对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看法,并说“我们的缺点和错误是把人道主义送给了资产阶级”。
该文全文刊载于中央党校主办的《探讨》杂志1981年试刊第2期。
1980年10月下旬,全国马列主义研究会主办的全国马列文艺论著学术讨论会在天津举行,中心议题就是人性、人道主义、异化问题。
10月29日《光明日报》对会议作了详细报道。
周扬在听了会议情况的汇报后,比较详细地对这个问题发表了看法。
1982年5月12日,周扬在“毛泽东文艺思想讨论会”上发表题为《一要坚持,二要发展》的讲话,也谈到了当时讨论较多的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他再次提到经济异化、政治异化和思想异化。
这篇讲话经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兼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主任邓力群审阅,发表于6月23日《人民日报》。
时隔半年,周扬在《发扬十二大精神》一文中说:“我们要爱惜人,关心人,过去我们也批评过人道主义、人性论,有的带有很大片面性,有的是批评错了的。
我们要提倡用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明人性论和人道主义,不应不加分析一概反对或轻视。
唯物主义的人性论、无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总不应该不讲。
而且要尊重人,尊重人的尊严。
”(《人民日报》1983年1月5日)“全国纪念马克思一百周年学术报告会”文件袋1983年3月7日,周扬在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部联合举办的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学术报告会上做题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的报告。
求解“人道主义”之谜——马克思人本思想理论性质的哲学
探析
作者:赵丹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赵铁华植根时代的思想旗帜——论马克思人本思想确立的现实根基[学位论文]2010
2.孙侨同分子多晶相体系的结构和光物理性质的量子化学研究[学位论文]2010
3.崔秋锁.Cui Qiusuo诠释学的方法和哲学观的转变--哲学本性的历史考察、理论反思与现代理解[期刊论文]-长白学刊2005(2)
4.姜国峰.崔秋锁论马克思的生命理解范式[期刊论文]-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2,28(3)
5.白刚.崔秋锁新唯物主义: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期刊论文]-兰州学刊2008(12)
6.崔秋锁马克思价值观的三重解读维度[期刊论文]-学海2012(1)
7.任海兰高师流行演唱教学的研究[学位论文]2010
8.杨思基一本具有军队特色的教材--读何怀远等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期刊论文]-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20(1)
9.崔秋锁.罗兴刚从马克思的哲学立场看西方哲学研究方式[期刊论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1)
10.崔秋锁.Cui Qiusuo论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与社会价值理念的转变[期刊论文]-河南社会科学2007,15(1)
本文链接:/Thesis_Y9028744.aspx。
(二)马克思学说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国外学者对马克思学说指责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认为马克思是“人类中心主义者”,他的经济学理论具有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理念,其主体理论过分张扬了人的主体能动性,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上导致人们损伤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思想根源。
这种诘难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我们还是从马克思的生态学与生态经济思想的诞生地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来说起吧。
马克思在本书中描绘未来共产主义理想境界时精辟地提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接着,他进一步指出;只有共产主义“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77]对马克思的这些科学论述,本书在此主要强调三点:1、马克思始终主张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的人道主义的统一,这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超越。
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开始,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对立就被消解;他认为要解决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然的本质”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78]的统一,即是自然的人道主义和人的自然主义的统一,马克思把两者的统一看作是“人同自然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马克思的这种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统一的观点,在他的《政治经济学》、《资本论》中得到贯彻。
“人的自然的本质”和“自然界的人的本质”的统一,是马克思概括的人和自然的自然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人的自然的本质”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是同时被理解,在人类劳动生产实践中,自然的人化同人的自然化相互融合,自然界的人化过程同时也是人的自然化过程,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关系既对立又统一的双向互动的生动画面。
马克思提供的一幅理想图景表现在他的学说中确实结束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相对立的局面。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人道主义问题新探作者:嵇睿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03期摘要:历史唯物主义与人道主义之间的层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道主义问题的重要研究向度。
人道主义肇始于西方意识形态思潮,其间经历了“理性与至善”、“上帝与原罪”、“欲望与禀性”、“存在与本质”四个思想“堆叠”阶段。
自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以来,马克思从根本上破除了以往人道主义“横向展开”的解释范式,并沿着“现实的人”及其历史活动的辩证法中予以“新解”,即表现为“现实性和历史性的内在融合”、“阶段性和长远性的相互依存”、“客观性和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以及“同一性和差异性的交融互通”的四大纵向理解。
同时,“历史人道主义”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道义特质,其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三大重要现代化任务予以深刻启明。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历史人道主义;横向堆叠;纵向延伸中图分类号: B03; B82-061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4.03.012引言自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家认定晚期马克思之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仅仅局限于对历史范畴的探讨,而完全排除了“人”在其中的作用,这就导致了人道主义仿佛同历史唯物主义之间存在着“断裂”的一环。
对于“人道问题”的回应便成为衔接“断裂”的关键枢纽,同时,澄明马克思与人道主义之间的逻辑线索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过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人道”究竟在整个历史唯物主义中居于何种地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和热烈讨论。
不同学者在这一系列问题上见仁见智,部分学者同阿尔都塞处于同一立场,认为马克思没有始终立足于“人道主义”的意识形态,而存在“晚期”马克思和“早期”马克思之间的明显割裂。
同时,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表达中蕴藏着“人的逻辑”。
外国文学人道主义精神名词解释人道主义,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时期的一种思想。
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主张人格平等,互相尊重。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把它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
在当时是反对封建、宗教统治的武器,曾起过积极作用。
但它作为一种特定的观念形态,始终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之上的人道主义,它是维护劳动人民的尊严和权利的学说,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1.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一般认为是吟颂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
这两部史诗描写发生于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伊战争,各分二十四卷,反映了氏族制度趋于瓦解,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广泛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成就。
2.《俄狄浦斯王》古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该剧主要通过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表现了人的意志和命运的矛盾冲突,因而被称为是典型的“命运悲剧”;该剧在艺术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精妙的结构上,亚里士多德将它尊为悲剧的典范。
3.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它是资产阶级的道德原则和生活理想,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
人文主义思想提倡以人为本,以剔除中世纪神学以神为本的思想。
它的基本内容是以人性反神性,用人权反神权,用人智反神智,用个性解放反禁欲主义,用理性反蒙昧主义,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人文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要求,体现了一个新时代的时代精神。
人文主义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
4.三一律“三一律”是17世纪古典主义剧本创作的规则,要求戏剧描写的时间、地点、情节的一致。
即一个剧本只有一个情节线索,事件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不超过24小时。
它有利于剧作情节结构的简练集中,但作为一种规则,却成为束缚剧本创作的清规戒律。
5.感伤主义文学18世纪后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学思潮,因英国作家斯特恩的小说《感伤旅行》而得名。
国内近三十年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综述国内人学研究最早的关注点就是马克思的人学思想,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研究始终是贯穿国内人学研究的一条主线,也是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内容。
纵观国内近四十年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历程,异化、人道主义、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始终是国内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关注重点,围绕这些问题的研究使得国内马克思主义人学逐渐形成了体系化、学科化、多元化的格局。
标签:人学;异化;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一、国内研究历程与成果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国内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发轫阶段。
1983年周扬在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报告会上题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的演讲、1984年胡乔木在中央党校所作的题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演讲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人学问题的讨论的深化,围绕讨论形成了相关的论著。
叶舒宪就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对象、方法及其主要内容进行了探讨,是国内较早就这一问题进行专门讨论的论文。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大批人学研究专著涌现出来。
刘全复、何祚榕的《马克思主义与人学三题》、刘悦伦等著的《现代人学》、袁贵仁的《人的哲学》就人学的相关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探讨。
20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是国内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展开阶段,这一阶段国内学界对人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系统化。
1990年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了黄楠森主编的《人学词典》和1995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孙鼎国主编的《人学大辞典》,两部辞书在整合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国内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性的参考。
韩庆祥的《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袁贵仁的《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是国内较早系统阐述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专著。
这一阶段,国内开始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人学研究机构,如北京大学哲学系人学研究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吉林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等。
2002年1月经民政部批准,中国人学学会在北京成立,由此开启了国内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之间既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又有复杂的理论交叉。
马克思主义是由人道主义演变而来的,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人道主义历史观转向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空想社会主义转向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
他们反对、抛弃的只是人道主义历史观,而不是处理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人道主义原则或人道原则。
在马克思主义史上有三次影响深远的人道主义思潮,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掀起的人道主义思潮,在人道主义史中形成一次重要的理论突破,即区分了人道主义的两种含义或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处理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的人道原则;一是作为历史观的人道主义。
这种区分导致人学学科在中国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之间既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又有复杂的理论交叉,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一直是理论分歧的焦点之一。
弄清这个问题,既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又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基础学科的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是由人道主义演变而来的人道主义的发源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它最初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即民主主义的理论基础。
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用人道主义来反对封建统治和论证民主主义。
他们认为,为什么要用民主主义取代封建专制呢?因为民主主义才是符合人性的,即人道主义的,而封建专制是违反人性、人道主义的。
空想社会主义接过了人道主义论据,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中资产阶级统治工人阶级,这种制度也是违反人性、人道主义的,只有社会主义才是符合人性、人道主义的。
这种以道德原则来论证社会主义的学说,就是空想社会主义,或曰伦理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也经历过从民主主义转变为空想社会主义的过程。
他们都曾经是新黑格尔派的成员和激进民主主义者,在1842年前后由于革命形势和费尔巴哈的影响,他们在哲学上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但这种唯物主义只限于自然观,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者,即人道主义者。
而在政治上他们已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者,那时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人道主义已不同于民主主义的人道主义。
就马克思来说,他的人道主义不是人的理性异化论,而是人的劳动异化论,这就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表述的劳动异化论。
马克思虽然以人的劳动代替人的理性作为人的本质,但仍然用人道主义方法来论证社会主义,未摆脱唯心史观,仍然停留在空想社会主义的水平。
不过这种观点已突破精神性的理性而过渡到物质性的实践——劳动,这就为他从唯心史观架起了通向唯物史观的桥梁。
因此当他和恩格斯发现生产活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时,唯物史观诞生了,科学社会主义出现了。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人道主义历史观转向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空想社会主义转向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
显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已不再是一般的人道主义者,他们的理论已不再停留在人道主义。
那么,能否说他们的理论是反人道主义的呢?具体分析起来,他们反对的、抛弃的只是人道主义历史观,而不是处理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人道主义原则或人道原则。
人道主义最初是针对封建等级制度提出来的,也就是承认任何具体的人都是人,在人格上无高低贵贱之分,都有人的尊严,都是平等的。
因此,应该尊重人,尊重人所享有的基本人权,平等待人。
后来,启蒙思想家用这样的观点来论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进而用这种观点来说明人类社会的历史,于是人道主义就成了历史观。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观,包括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属于人道主义历史观的范围。
唯物史观的出现突破了人道主义历史观,但不意味着否定人道主义伦理原则。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发表《共产党宣言》以后强调无产阶级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所宣扬的自由、平等、人权和人道主义的虚伪性和局限性,但他们从来没有抛弃人道原则,决不能说他们是反人道主义者。
但是,他们本人没有从理论上明确地区分人道主义的这两个方面,这就为后来在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埋下了争论的根苗。
二、马克思主义史中三次影响深远的人道主义思潮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的主流是强调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在苏联和中国的革命过程中对人道主义进行了笼统的批判,没有从理论上区分人道主义历史观和人道主义伦理原则,发生过一些违反人道主义的现象。
但在马克思主义的队伍中也有人坚持以人道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最早表露这种倾向的是卢森堡,但影响不大,真正形成思潮并有深远影响的有三次。
第一次是由卢卡奇开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潮。
卢卡奇于1923年出版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于1932年公开出版之前提出了“物化”概念,其内容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基本一致,对人类社会历史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做了人道主义的阐释,实际上恢复了与唯物史观相反的人道主义历史观。
卢卡奇本人后来虽然做了检讨,但这一思路为霍克海默、哈贝马斯、施密特、马尔库赛、弗罗姆、列斐弗尔、萨特等人所发扬,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影响最大的人道主义思潮。
他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人道主义,人类社会历史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异化的扬弃的历史。
由于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的残酷的反人道行为,这股思潮在西方曾获得广泛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不衰。
第二次是以赫鲁晓夫为代表的苏联人道主义思潮。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为了反对和全面否定斯大林,抛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高举人道主义旗帜,提出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人的利益的口号,宣扬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
这种抽象宣扬全人类利益的人道主义,不但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也与当时冷战局势格格不入,使赫鲁晓夫本人陷入尴尬的自相矛盾之中。
但由于赫鲁晓夫身居苏联共产党最高领导人的地位,苏联理论界也掀起了一股强大的人道主义思潮,人道主义成了一切理论工作的主流。
这股思潮也适应了西方人道主义思潮,以至于赫鲁晓夫下台后苏联人道主义思潮仍居意识形态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变成了宣扬抽象的人、人性和人道主义为出发点、中心和目的的哲学。
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掀起的人道主义思潮。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经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逐渐恢复,“双百方针”得到认真贯彻,在批判“四人帮”罪行和拨乱反正的过程中,人道主义问题作为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提了出来。
中国理论界认为过去在理论上全盘否定人道主义是错误的,应该拨乱反正。
但人道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应处于什么地位,或者说,它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怎样,却出现了原则性的分歧。
当时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人道主义,宣扬所谓现代的科学的人道主义,主张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核心和归宿,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的异化或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异化的扬弃的过程。
这种观点以青年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尤其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道主义作为他们最强有力的理论根据。
他们所依靠的根据和提出的观点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实际完全一致。
另一种不同的观点则认为,对人道主义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而应有分析地具体对待。
马克思主义包括人道主义,但不等于或归结为人道主义。
用抽象的异化理论来解释社会历史和现实是与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背离的。
马克思主义应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看待各种人道主义理论。
这两种观点在80年代初进行了针锋相对的争论,争论在1983年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时达到高潮,此后分歧仍然存在。
这场争论在人道主义史中形成一次重要的理论突破,即在总结历史上对人道主义的理解的基础上,区分了人道主义的两种含义或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处理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的人道原则,即人人平等的原则;一是作为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即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的异化和异化的扬弃的历史观。
这种区分导致人学学科在中国诞生。
三、中国的人学在人道主义争论中诞生中国传统文化中无疑有丰富的关于人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也有很多关于人的思想,但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一直没有人把人本身作为一门学科的对象来研究,没有从整体上研究人及其规律的人学。
20世纪下半叶西方思想界和苏联理论界均已提出人学研究的任务。
由于他们不区分人道主义的两个方面,他们所说的人学,与人道主义在实际上无明显的区别。
在他们看来,人学就是人道主义,人道主义之外没有什么人学。
这种观念在我国也颇流行。
把人学与人道主义区别开,建立对人作整体研究的人学,是从区别人道主义的两个方面的观点引伸出来的。
前面已经谈到过,把人道主义区分为人道原则和人道史观的实际上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他们把人道史观和人道原则区分开来,并否定人道史观、保留人道原则,才从唯心史观转向唯物史观、从空想社会主义转向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他们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历史观变成科学,其中就逻辑地蕴涵了把人学变成科学的可能性。
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后来的理论工作由于革命的需要主要集中在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的问题,研究如何改造人类社会。
因此,在后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队伍中,除了人道主义流派而外,很少有人专门谈论人学的理论问题。
中国20世纪80年代人道主义讨论区分了人道主义的两个方面才解开了这个结,提出了把作为整体的人作为科学对象来研究、建设科学的人学的问题。
这可以说是中国人学研究的理论前提,同时还有实践的前提。
改革开放调动了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理论界日益关注人的各个方面,人的主体性、人的实践、人的才能、人的权利、人的品质、人的个性、人的教育、人的管理、人的使用等,日益成为理论研究的生长点。
这些基于人的实践而出现的人的微观的局部的研究呼唤着对人的整体的宏观的综合研究,即人学研究。
因此,人道主义争论逐渐平息以来,理论界很多人士都发出了应该建立和建设作为一门学科的人学的呼声。
但是,人学是什么?人们的看法颇不相同。
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人学,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核心和归宿,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唯一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不研究人以外的东西,不研究与人无关的东西。
这种观点把世界观(本体论)、自然观排斥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把人学与哲学完全等同起来,不是取消人学,就是取消哲学,这对哲学与人学的建设与发展显然都是不利的。
另一种观点则把人学看成一种严格意义的学科或科学,认为它具有明确的对象,即作为整体的人,从人的实际情况出发,经过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得出人学的一般范畴、原理、规律,形成有严密逻辑的思想体系。
具有这种观点的学者们,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经出版大量论文和著作,其中包括全面系统介绍阐释和研究人学的词典、教材、专著;许多高校开设了系统讲授人学的课程,供学生选修;成立了若干全国性或全省性的群众性人学学术团体;有的高校建立了人学学术研究机构。
人学已逐渐形成为一门得到理论界承认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