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农业地域类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95.42 KB
- 文档页数:6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特点及其分布规律。
2. 使学生掌握畜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如气候、地形、草场资源等。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畜牧业发展的气候、地形等影响因素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掌握畜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材、课件、地图、案例等教学资源。
2. 安排合适的教学场地,以便进行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畜牧业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畜牧业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特点及其分布规律。
3. 分析畜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如气候、地形、草场资源等。
4. 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掌握畜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以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完成练习等方式,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延伸1. 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畜牧业发展情况,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从业者,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畜牧业的发展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课标要求: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重点知识:1、季风水田农业:重点通过读图分析掌握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及其特点,分析亚洲水稻生产商品率低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特点之间的因果关系。
2、商品谷物农业:重点是围绕商品率高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主要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三、教学方法:综合分析法四、能力培养:读图分析能力、阅读归纳分析能力五、教学思路(复习导入)(出示澳大利亚地形、气候、人口等分布图)分析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区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一、季风水田农业1、主要作物:水稻2、分布:读图由学生归纳:世界上的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季风气候区出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和气温降水图(学生讨论)上述水稻分布区主要的气候类型有那些?其主要特点是什么?这与季风水田农业形成有什么关系?出示亚洲地形图(学生讨论)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亚洲什么地形类型?为什么?出示亚洲人口分布图(学生讨论)水稻种植业与人口分布的关系?学生在上述讨论下分析归纳:亚洲形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优势条件3、区位优势条件归纳;由上述可知,影响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地形、气候、劳动力,除此之外,还可能受什么因素影响?(水源、土壤、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种植经验)出示几幅水稻生产过程的图片结合这几幅景观图,阅读课本P48归纳出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产生的主要原因(结构图归纳)针对上述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和形成的原因,你能提出那些解决的措施?水稻种植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业,同时是一种自给农业;世界上还有以商品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二、商品谷物农业(板书)阅读课文,归纳出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分布地区播放美国农业的视频阅读课本案例3结合地图册P21参照归纳季风水田农业特点的方法,归纳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和主要特点思考:上述的区位条件如何影响商品率高这一基本特点的形成?(通过框架图完成)对比季风水田农业和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征,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板书设计一、季风水田农业1、主要农作物2、分布3、区位条件4、主要特点二、商品谷物农业1、主要农作物2、分布3、主要特点4、区位条件。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畜牧业的概念及其在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地位;(2)掌握畜牧业的发展条件、生产活动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了解不同地区的畜牧业生产特点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分析畜牧业的发展条件;(2)运用案例分析法,探讨畜牧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畜牧业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农业生产的意识;(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关注农村发展、服务农村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畜牧业的概念及其在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地位;(2)畜牧业的发展条件、生产活动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不同地区的畜牧业生产特点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2. 教学难点:(1)畜牧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畜牧业的定义;(2)提问:为什么会有畜牧业的发展?它在我国农业地域类型中占据什么地位?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畜牧业的发展条件;(2)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畜牧业的生产活动特点;(2)分析畜牧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介绍不同地区的畜牧业生产特点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畜牧业的发展条件、生产活动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教师补充并进行情感态度教育。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2.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3.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湘教版 必修二 第二章 第二节 农业地域类型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重点: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学习难点:对比分析各农业地域类型和区位条件方面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一、课前预习知识点一、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1.分类依据:环境条件、①____________、发展阶段与生产方式的不同组合。
3.典例(2)现代混合农业a .特点⎩⎪⎨⎪⎧以⑨ 为目的,重视规模与效益机械化程度高,和⑩ 及工业关系密切b .生产方式及优点班级______姓名______二、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地球面貌的影响: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森林面积大量减少荒漠化面积⑬土地⑭严重农药大量使用破坏生态平衡二、课堂学习考查点一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常用的几种农业类型(补充介绍)(1)亚洲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区位因素:自然条件1、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多雨热量充足气候区。
大部分集中在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的地区,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水源充足。
2、地形:主要集中在平原,盆地丘陵地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3、土壤:人工改良的水稻土,土壤肥沃4、水源:河网密布,水源充足社会经济原因1、劳动力:水稻种植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力强度大,而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2、人均耕地:由于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小,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3、生产习惯:由于历史的悠久种植水稻的传统经验丰富。
4、食物偏好(2)商品谷物农业种植作物:小麦、玉米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我国的东北、西北国营农场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美国中部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a)地形:地势平坦开阔(中央大平原)b)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 c)水源:水源充足(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水源) d)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温带大陆性气候) 社会经济因素:a)人口: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竞争优势大b)工业:工业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及电力、化肥、农药c)科技: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 d) 交通:五大湖密西西比河航运与发达的公路、铁路相衔接,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3)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放牧牲畜品种 美国、阿根廷牧牛(干旱、半干旱地区) 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牧羊潘帕斯草原发展 气温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大牧场放牧业的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性区位优势 距海港近,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海上冷冻船的发明促进了牛肉的销售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阿根廷为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使肉牛方便地通过布宜诺斯艾利斯等港外运 发展牧牛业 大打机井,开辟水源 采取的措施 种植饲料(4)乳畜业:随城市发展而产生的农业地域类型。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高中地理教案范本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种植业的概念、特点以及其在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地位和作用。
1.2 教学内容种植业的定义与分类种植业的生产特点种植业在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地位和作用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种植业的概念和特点。
1.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种植业的定义与分类学生阅读案例,分析案例中的种植业特点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种植业在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章:种植业的分布与影响因素2.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种植业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2 教学内容种植业的分布特点影响种植业分布的主要因素2.3 教学方法采用地图分析法,结合案例讲解,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和分析案例来理解种植业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4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种植业分布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分布特点学生阅读案例,分析案例中种植业分布的影响因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观点第三章:种植业的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3.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种植业的生产技术及其经营管理。
3.2 教学内容种植业的生产技术种植业的经营管理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种植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
3.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种植业的生产技术学生阅读案例,分析案例中的种植业经营管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提高种植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第四章:种植业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4.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种植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
4.2 教学内容种植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策略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种植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
4.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种植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学生阅读案例,分析案例中的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实现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五章:种植业案例分析5.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典型的种植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学科:高中地理课时:45分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农业区位因素的判断和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
难点:如何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师生互动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场景,引发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的思考。
2. 讲解农业区位因素:介绍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种类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分析农业地域类型:讲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各类型的特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际问题,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的知识进行分析。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的知识点。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方面的掌握程度。
八、板书设计农业区位因素:1. 自然条件2. 社会经济条件3. 技术条件农业地域类型:1. 水稻种植业2. 旱地农业3. 畜牧业4. 林业5. 混合农业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十、拓展学习1.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农业政策的调整对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的影响。
2. 推荐相关书籍和论文,让学生深入了解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的研究动态。
3.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直观了解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特点。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6. 案例分析:稻米生产与消费活动设计:教师提供稻米生产与消费的案例,例如日本稻米产业。
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材分析】第二部分“农业的地域类型”是从当今世界存在的十余种农业地域类型中选取“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和“混合农业”三种来讲述,这三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别具有人口众多、占有土地面积广阔和发达国家的主要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活动”中介绍的“美国商品谷物生产”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使学生对此内容形成区域性的认识。
对于第二个“活动”中的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由于书本中没有相关教材和图表,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充分讨论,运用前面学习的三种农业类型的一般研究方法来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区位条件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培养收集资料、分析整理资料并加以概括归纳、阐述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农业的基本观念。
【重点、难点】通过分析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及混合农业形成的区位条件和特点,掌握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区位条件和特点的一般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前提下,对于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并不是很了解,而要掌握几种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形成条件,需要学生有良好的预习习惯,并能够结合相关文字材料和分布图分析、归纳,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会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方法】依据本课三维目标及学习重、难点和学习情况,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积极创设学习有关农业生产活动的问题情景,以学生自主观察,探索等新鲜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兴趣,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师生互动共同实现三维目标。
【温故知新】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技术条件等,请大家按要求在下列地理事例后的括号内,填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高中地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优秀教案教学设计3篇高中地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优秀教案教学设计3篇一课件简介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ppt 1.浓缩法记忆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一“小”:小农经营。
一“大”:水利工程量大。
一“高”:单位面积产量高。
三“低”: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
2.浓缩法记忆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一“多”:人均耕地多。
一“大”:生产规模大。
三“高”: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科技水平高。
本站课件均从网络收集或是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大家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并积极上传自己的作品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高中地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优秀教案教学设计3篇二一教材分析;【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介绍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
第一部分结合水稻分布图,气候类型图,人口分布和地形分布图,分析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
第二部分直接分析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再分析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
【作用地位】本节课是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第二节课,在第一节学生学完农业区位的基础上进行,是第一节课的延续,选择案例教学,使学生理解农业生产活动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它为第三节课《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提供了学习的范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分析影响水稻分布的因素分析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认识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差别,理解区位因素的差异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季风水田形成的区位,分析水稻种植区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学会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人地和谐的观念理解科技对农业的重要影响【教学重点】两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分析和特点的总结二教法分析学生对农业生产尤其是水稻种植业没有生活经验,不了解生产情况,而本节课采用案例教学,必须结合具体的区域实际进行。
3.2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地域类型2.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并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3.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形成条件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影响农业产业的区位因素,学会应用区位因素分析某一具体事物,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能力。
2、通过分析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应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学会分析地理事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观。
2、通过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农业生产、热爱当地产业活动,为将来从事社会活动打下基础。
3、通过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掌握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学会分析评价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课时:1课时学生:111 班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前面已经学习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基础知识,通过两个问题:1、用地理语言描述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优势条件)2、举例说明以下因素为主导因素的农业生产: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常见农业的主导因素)迅速回顾知识,并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状态。
二、明确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4.了解农业地域类型5.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并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6.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形成条件过程与方法:3、通过分析影响农业产业的区位因素,学会应用区位因素分析某一具体事物,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能力。
4、通过分析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应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学会分析地理事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观。
5、通过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农业生产、热爱当地产业活动,为将来从事社会活动打下基础。
6、通过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掌握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
一、教案简介本教案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特点以及种植业的发展条件。
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种植业发展情况,使学生能够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多样性,并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及分类;(2)掌握种植业的发展条件及主要种植业地域类型;(3)学会分析不同地区种植业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表,观察和分析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2)运用实例,分析种植业发展条件及其影响因素;(3)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发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业地理学习的兴趣;(2)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学生关爱农业、珍惜粮食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1. 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及分类(1)农业地域类型的定义;(2)农业地域类型的分类及特点。
2. 种植业的发展条件(1)气候条件;(2)地形条件;(3)土壤条件;(4)水资源条件;(5)市场需求。
3. 主要种植业地域类型(1)水稻种植业;(2)小麦种植业;(3)玉米种植业;(4)棉花种植业;(5)糖料种植业。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地理》;2. 地图: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3. 图表:各类种植业产量统计表;4. 实例:我国不同地区种植业发展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地域类型;(2)提问:你们对农业地域类型有什么了解?2. 讲解:(1)讲解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及分类;(2)分析种植业的发展条件;(3)介绍主要种植业地域类型。
3. 案例分析:(1)分组讨论:让学生查找我国不同地区的种植业发展案例;(2)分享案例:各小组汇报分析结果,讨论种植业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
4. 练习:(1)让学生完成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的观察和分析;(2)填写各类种植业产量统计表。
5. 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2)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提醒学生关爱农业、珍惜粮食。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高中地理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种植业的概念及其在农业中的地位。
2. 使学生掌握种植业的生产特点和地域分布规律。
3. 培养学生对我国主要种植业地域类型的认识,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种植业的概念及其在农业中的地位2. 种植业的生产特点3. 种植业的地域分布规律4. 我国主要种植业地域类型及特点5. 种植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种植业的概念、生产特点、地域分布规律及我国主要种植业地域类型。
2. 教学难点:种植业地域分布规律及我国主要种植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种植业的发展问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种植业的直观认识。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我国典型种植业地域为例,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发展特点。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种植业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种植业的地域差异。
2. 讲解种植业的概念及其在农业中的地位,让学生了解种植业的基本情况。
3. 分析种植业的生产特点,如周期性、季节性等,让学生掌握种植业的生产特性。
4. 讲解种植业的地域分布规律,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种植业的分布特点。
5. 分析我国主要种植业地域类型及特点,如水稻种植业、小麦种植业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各类种植业的发展状况。
6. 探讨种植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让学生了解种植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7.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我国种植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内外部因素。
8.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种植业的认识。
9.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10. 课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种植业概念、生产特点、地域分布规律的掌握程度。
3.2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
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地域类型
2.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并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3.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形成条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影响农业产业的区位因素,学会应用区位因素分析某一具体事物,培养学生
分析和归纳能力。
2、通过分析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应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学会分析地理
事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观。
2、通过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农业生产、热爱当
地产业活动,为将来从事社会活动打下基础。
3、通过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掌握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培
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学会分析评价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
课时:1课时学生:111 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前面已经学习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基础知识,通过两个问题:
1、用地理语言描述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优势条件)
2、举例说明以下因素为主导因素的农业生产: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常见农业的主导因素)迅速回顾知识,并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状态。
二、明确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4.了解农业地域类型
5.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并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6.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形成条件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分析影响农业产业的区位因素,学会应用区位因素分析某一具体事物,培养学生
分析和归纳能力。
4、通过分析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应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学会分析地理
事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观。
5、通过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农业生产、热爱当
地产业活动,为将来从事社会活动打下基础。
6、通过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掌握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培
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
处理:让学生读一遍(增加印象,明确学习目标)
三、解决学习目标
(一)农业地域的形成
1.阅读以下内容,提取关键词、谈对概念的理解。
概念: 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经济、社会、科技、文
化等条件的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特点: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 条件、结构 、经营方式 、发展方向 等具有相同
的特征。
2. 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类
(二) 案例分析
1. 阅读课本 64 页材料, 提取关键词, 掌握并回答: 水稻的生长习性有哪些?或者水稻喜欢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长?
2. 看图填写以下内容
壱、
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1、 分布地区
主要分布在 、 和 的季风区,以及
的热带雨林区。
以
为主。
自给农业
粗放农业
商品农业
密集农业
3.小组讨论结合 ppt 总结区位条件:
(1)有利:
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自然:适合水稻生长。
地形:河流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水源:河流密集,。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
社会:历史:种植历史,有丰富的生产经验。
市场:本地区人们喜爱吃稻米,市场广阔。
(2)不利:
季风区多灾害。
科技水平、机械化水平。
4.阅读人教版的补充材料,总结并分析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及各特点的原因。
(1)经营。
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
(2)单位面积产量,商品率。
(3)机械化水平,科技水平。
(4)水利工程量。
5.针对以上特点思考并回答相对应的发展措施。
(1)经营。
(2)控制。
(3)提高水平,加大投入。
(4)兴修。
6.效仿季风水田农业的学习思路(作物、分布、特点、区位)小组合作、根据课本有关材料,总结回答商品谷物农业的特征、分布、作物、区位。
商品谷物农业
1、基本特征:面向,生产规模,水平高。
2、分布地区国际:美国、加拿大、、、等国。
国内:地区。
3、主要作物:和。
4、区位条件(美国中部平原)
(1)有利:
地形;土壤;水源;
自然:气候.
交通:;市场:;。
社会经济:发达的工业:
科技:
(2)不利:农业成本,农业生态环境。
【课堂探究】:我国东北地区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区位因素、和不利
区位因素?
课后作业:自主总结特带种植园农业、地中海式农业的作物、分布、特征、区位条件。
本节课板书设计
农业地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作物
商品谷物农业分布
地中海式农业特点
热带种植园农业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