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稻田养鱼
- 格式:ppt
- 大小:340.50 KB
- 文档页数:13
稻田养鱼经济效益全面分析1、经济效益(1)节约耕地稻田养鱼是内涵扩大再生产,综合利用稻田空间,进行立体开发。
它节约耕地,既可减少占田挖鱼塘面积,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又可避免因单一种粮效益不高而撂荒耕地的现象发生。
(2)节约肥料鱼类,特别是草食性鱼类,在稻田中活动可起到保田造肥作用,有利于稻禾有效分蘖增多和谷粒饱满。
稻田养鱼农户反映,稻田养鱼2、3年后,不施或少施化肥,稻谷同样能增产。
据四川省大足县水产部门测定,亩产成鱼90千克的稻田,鱼排出的粪便相当于增加12.6千克纯氮(折合27.4千克尿素)。
(3)节约用工稻田养鱼工程建设使稻田的进排水渠、田埂等得到永久性修固,不再每年护田埂;鱼的觅食活动可疏松泥土,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可以免耕;草食性鱼类以稻田杂草为食,不需要人工薅秧除草。
(4)节省农药鱼能吞食水稻的害虫,还可吃掉多余的“稻脚叶”,可使稻田通风、透光性增强,增加溶氧,提高水稻的抗病虫害能力。
据试验观察,不养鱼稻田中飞虱、稻叶蝉的发生率,比养鱼稻田高200%至300%。
每年每亩稻田可节约农药开支10至15元。
(5)增产粮食稻田养鱼虽然因开挖沟占用少量面积(一般占稻田面积5%至10%),但由于在稻田内养鱼,使土壤肥力提高,杂草减少,沟使水稻产生边行优势,透光性增强,稻田水温升高,有利于水稻的分蘖,能使水稻产量增加5%至10%。
(6)增产鲜鱼稻田养鱼把池塘养鱼的高产技术和稻田的生态优势充分结合起来,使产量大大提高。
亩单产一般能达到50至100千克,最高的可达500千克。
(7)增加收入由于稻田养鱼是一家一户经营,这种增收具有普遍性和直接性。
据测算,一般的稻田养鱼每亩可综合增收100元左右。
如果实施高产模式的“稻鱼工程”的养殖稻田,平均每亩可增收400至800元。
稻田养殖名、特、优、新品种,每亩稻田增收超过千元,相当于或超过稻谷的收入。
2、生态效益(1)增加有效蓄水稻田养鱼,相应加高、加固了田埂,开挖沟渠大大增加了蓄水能力,有利于防洪抗旱。
稻田养鱼的实施方案
稻田养鱼是一种传统的农田养殖方式,不仅可以提高稻田的综合效益,还可以
有效地利用农田水资源,实现农业生产的多元化。
下面将介绍稻田养鱼的实施方案。
首先,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
在进行稻田养鱼时,需要选择适合养鱼的水稻品种,一般选择水稻生长周期短、耐淹水能力强的品种,如早熟水稻或淹水稻等。
这样可以保证水稻在养鱼的同时也能正常生长,不会因为养鱼而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其次,合理布置养鱼区域。
稻田养鱼的养鱼区域一般布置在水稻田的低洼地带,利用稻田的水体进行养殖。
在布置养鱼区域时,需要考虑到水流通畅、水质清洁、鱼类生长环境等因素,保证养鱼的效果和水稻的生长不受影响。
再次,选择适合的鱼类。
在稻田养鱼中,一般选择适合水稻田环境的鱼类进行
养殖,如鲫鱼、鲤鱼、鳊鱼等,这些鱼类对水质的要求不高,适应能力强,能够很好地适应稻田养鱼的环境。
此外,合理投喂和管理。
在稻田养鱼过程中,需要根据鱼类的生长情况,合理
投喂饲料,保证鱼类的健康生长。
同时,需要定期清理养鱼区域的杂草和杂物,保持养鱼环境的清洁和通风,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最后,合理收获和利用。
在水稻成熟收割后,需要及时清理养鱼区域,将养殖
的鱼类进行合理的收获和利用。
可以将养殖的鱼类进行销售,也可以作为农户自家的食用鱼类,增加农户的经济收益。
综上所述,稻田养鱼是一种有效利用农田水资源、提高农田综合效益的养殖方式。
通过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合理布置养鱼区域、选择适合的鱼类、合理投喂和管理,以及合理收获和利用,可以使稻田养鱼取得良好的效果,为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做出贡献。
稻田养鱼实施方案范文(6篇)第一篇: 稻田养鱼实施方案浙、闽、赣、黔、湘、鄂、蜀等省的山区稻田养鱼较普遍,养殖鱼类以草鱼、鲤鱼为主,也养殖鲫、鲢、鳙、鲮等鱼。
养鱼前须将稻田堤埂加宽、加高,并拍打结实;同时挖鱼沟、鱼溜或鱼坑,并设置鱼栅。
放养时间一般在插秧后7~10天为宜,每亩可养殖鱼种1000尾左右。
稻田养鱼后应保持较高水层,关键是防止大雨时逃鱼。
此外,在施用化肥、农药和烤田、耘草时,应充分考虑到鱼类生长的要求,可分片间隔施放,以免影响鱼类生长。
折叠实用技术稻田养鱼应以水稻为主,兼顾养鱼。
这一指导思想是根据稻鱼共生理论,利用人工新建的稻鱼共生关系,将原有的稻田生态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达到水稻增产鱼丰收的目的。
根据促进水稻增产兼顾养鱼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稻田养鱼应以草鱼为主(50%-70%),因地制宜搭配一些鲤和尼罗罗非鱼等。
草鱼是典型的草食性鱼类,又是典型的杂食性鱼类,在有适口的动物性食料时,它先吃动物性的后吃草料,如芜萍与孑孓-起放入水中,草鱼先吃孑孓后吃芜萍。
体长10cm以后,转入以食高等水生植物为主。
目前稻田里所知的常见杂草有30-50种,其中轮叶黑藻、苦草、小茨藻、菹草、眼子菜、聚合草、嫩芦苇和禾本科植物以及淹没在水中的陆生高等植物的茎叶都是草鱼最喜吃的天然饵料。
可是在没有喜食型的草料时,其他水生植物也都可摄食,即所谓迫食型草料。
此外,商品饲料草鱼也很喜食。
草鱼在幼鱼阶段,完全以动物食料为生,体长1cm左右的鱼苗,食物主要还是以小型浮游动物以及小型水生昆虫的幼虫为食,长达夏花鱼种时,就逐步转入草食性了。
草鱼种,其肠内主要食物组成为水生植物占40%-50%,水生动物和昆虫占20%-40%。
据报导,取食红虫(枝角类)的夏花草鱼生长甚快,其日增重率为11.55-14.3%;取食浮萍次之,为7.3%-8.2%;取食豆饼的最慢,为4.9%。
随着时间的推移,草鱼长大,杂草长出来,即被草鱼吃掉,其除草既经常又彻底。
1、每亩机插秧大田的稻种量,杂交稻需种子1.2-1.5KG ,常规稻需种子3-3.5KG 。
( )【您的答案】:√【正确答案】:√【答案解析】:对,来源于"三新农"图书库《水稻机械化育秧插秧技术指南》第八章水稻机械化育秧插秧技术问答(15)怎么确定每亩机插秧大田的稻种量?主要根据品种的类型而定,一般杂交稻需种子1.2-1.5公斤,常规稻需种子3-3.5公斤。
出题人:夏贤涛 沙河乡农技推广中心审题人:姚善军 湖北省 赤壁市 赤壁市农业局2、用爱苗防治水稻纹枯病和用2甲四氯防治水稻田中莎草科杂草时,爱苗和2甲四氯两种药剂不能混配使用。
( )【您的答案】:√【正确答案】:×【答案解析】:用爱苗防治水稻纹枯病和用2甲四氯防治水稻田中莎草科杂草时,爱苗可以与2甲四氯两种药剂混配使用。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解析》金盾出版社,黄世文主编。
出题人:程管民 安徽省 桐城市 桐城市种子管理局审题人:程管民 安徽省 桐城市 安徽省桐城市种子管理局3、根据水稻品种的“三性”,一般讲来,南种北引,宜选用晚熟晚稻组的品种 ( )【您的答案】:√【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根据水稻品种的“三性”,一般讲来,南种北引,宜选用(早熟早稻组)的品种,容易获得成功。
出题人:杨泽峰 阜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审题人:杨泽峰 安徽省 阜南县 安徽省阜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4、籼稻、粳稻日平均温度达10度即可发芽。
( )【您的答案】:×【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水稻技术100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组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第十二问:如何区分籼稻品种和粳稻品种?籼稻日平均温度在12度以上才可发芽,粳稻日平均温度达10度即可发芽。
出题人:刘维保 干汊河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审题人:何其明安徽省 舒城县 舒城县农委5、出自《深水稻》百度百科。
深水稻一般生长在1~6米深的水中,最浅的约为40CM 。
稻田养鱼可行性分析引言稻田养鱼是一种传统的农业养殖方式,将鱼类放养在水稻田中,通过互利共生的方式,实现农业与养殖的双丰收。
这种养殖方式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鱼类资源,还可以增加稻田的产量,提高土壤肥力。
本文将从生态环境适宜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进行稻田养鱼的可行性分析。
生态环境适宜性稻田养鱼是基于稻田的自然生态系统构建的,因此生态环境适宜性是评估其可行性的重要指标。
首先,稻田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如大量的水源和足够的面积供鱼类生长。
其次,水稻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水淹条件,这为养鱼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
此外,稻田内长有丰富的水草和浮游生物,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综上所述,稻田养鱼具备较好的生态环境适宜性。
经济可行性农业养殖项目的经济可行性是决定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稻田养鱼在经济效益方面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农民利用现有的稻田资源,不需要投入额外的土地,降低了项目的成本。
其次,稻田养鱼可以提高稻田的综合利用价值,增加土地产出。
稻田和养殖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既可以收获丰收的水稻,又可以收获丰富的鱼类资源。
此外,稻田养鱼可以为农户提供额外的收入来源,缓解了农业收入不稳定的问题。
由于减少了土地和劳动力投入,稻田养鱼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使农业养殖产业更具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社会效益稻田养鱼除了经济效益外,还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首先,稻田养鱼可以提高农田的生态环境,促进农田的生态恢复和保护。
鱼类可以吃掉病虫害和杂草,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其次,稻田养鱼可以增加农田的生物多样性,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同时,稻田养鱼还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创造更多的农村就业岗位,有效缓解农村劳动力闲置的问题。
稻田养鱼还可以推动当地农业的产业升级和转型,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稻田养鱼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稻田养鱼是一种具有良好生态环境适宜性、经济可行性和显著社会效益的农业养殖方式。
试论稻田养鱼的作用与意义
稻田养鱼是一种双赢的农作方式,它能通过让水产动物在稻田中生长,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稻田养鱼已经被证明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模式,它
的作用和意义如下:
第一,促进稻田产量的增加。
稻田养鱼有益于提高稻田的产量。
这是由于,鱼在稻田
中会吃掉一些害虫,如蚜虫,蝗虫,鼠类,从而减少了农作物的直接损害。
另外,鱼粪也
是一种有机肥料,它能够为稻田中的水稻提供营养素。
因此,稻田养鱼可以使得稻田的产
量增加10%以上。
第二,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稻田养鱼能够为农民提供额外的收入来源。
鱼在稻田中
生长的过程中,可以被农民收割,并出售给市场上的消费者。
此外,稻田养鱼还能够带动
其他产业的发展,如饲料生产、装备制造、加工销售等。
第三,维护生态环境。
稻田养鱼能够增加稻田的生态系统稳定性。
鱼的存在可以促进
稻田水体的循环,提高水质、减少藻类繁殖,减轻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鱼也促进了稻田中
微生物的富集和种类的多样性,从而建立了一个稳定的微生态系统。
此外,稻田养鱼也可
以降低农业环境的污染,缩减污染源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稻田养鱼技术规范第一节稻田养鱼的意义稻田养鱼是利用稻鱼共生原理, 把水稻种植和鱼类养殖在稻田水域空间中紧密地结合起来, 最后达到稻鱼双丰收的生产方式。
一、生态效益1、在稻田的生态环境中,鱼通过取食水中的浮游动、植物,底栖动、植物、有机碎屑、杂草及一部分害虫等,把在传统的耕作中注定要被流失、遗弃而浪费的能量物质,转化成鱼和鱼粪,在鱼产量得到增加的同时,使稻田土壤肥力得到增加,土壤结构得到改善,从而使稻谷产量也得到增加。
2、稻田养鱼通过合理安排与调整稻田的平面与主体布局,实现了农业生产活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了农业生产活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了农业生产系统与农业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与能量循环关系的相互协调,达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的兼容与统一。
另外,由于养鱼的稻田少施化肥和农药,对保持地力和提高农产品质量有积极意义。
可以说稻田养鱼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好方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好典型。
二、经济、社会效益1、稻田养鱼是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我县扶贫工作任务艰巨,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脱贫致富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增收脱贫关键一条是要有好的生产门路和收入渠道。
稻田养鱼,一般可收入几百元、上千元,且都是现金收入,对丰富菜篮子、活跃市场经济、改善膳食结构、增加动物蛋白、增强人民体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稻田养鱼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好方式。
稻田养鱼不仅不破坏农田的基本结构,不破坏粮食的生产能力,并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且稻田养鱼具有明显的增水、增收、增粮、增鱼和节地、节肥、节工、节支的"四增四节"效益,被形象地誉为"四小工程",即小水窑、小肥料厂,小粮仓、小银行。
它是融种稻、养鱼、蓄水、增肥为一体,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好模式。
3、是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
养殖业结构调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养殖方式的调整,二是品种结构的调整,品种结构的调整主要原因在市场,养殖方式的调整主要应是开拓新的养殖水域,而稻田养鱼这种生产方式正是适应了这种要求,是调整养殖业结构乃至调整整个渔业结构的有效措施。
稻田养鱼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一、稻田养鱼的背景和意义1. 稻田养鱼的发展历史稻田养鱼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始于宋代,由于南方地区气候湿润,稻田水稻种植面积较大,水体资源丰富,逐渐形成了稻鱼共生的农业模式。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深化和技术的进步,稻田养鱼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农业生产体系。
2. 稻田养鱼的意义稻田养鱼将农田和水产养殖有机结合,能够有效利用水稻营养废水,提高养殖效益,降低养殖成本。
同时,通过养殖鱼类清理水中杂草和底泥,净化稻田水质,减少施肥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稻田养鱼的技术要点1. 稻田池塘设施建设在稻田中养鱼,需要在田间适当位置修建池塘或塘坝,形成适合鱼类生长的水体环境。
池塘的大小和深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通常选择在田间不能种植水稻或在水稻收割后进行养殖。
2. 鱼类种类选择在稻田中养鱼,需要选择适应稻田水体环境的鱼类,如鲫鱼、鲢鱼、草鱼等。
这些鱼类适应水稻生长的水质和温度要求,能够与水稻共生,提高养殖效益。
3. 养殖管理技术稻田养鱼需要合理调控水质、水温、养殖密度等参数,增加氧气供应,避免病虫害发生,保证鱼类生长和繁殖。
同时,饲料供应、定时清理池塘、及时投药防治疾病是稻田养鱼的关键管理技术。
三、稻田养鱼的产出效益1. 养鱼增产稻谷稻田养鱼中,鱼类通过食用水稻田中的杂草和底泥,提高水稻的叶绿素含量,促进水稻生长,增加水稻产量。
同时,通过养鱼增加了农户的经济收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2. 多元农业产业链稻田养鱼将农田耕作和水产养殖有机结合,形成了多元农业产业链。
除了水稻和鱼类养殖外,还可以发展水产种苗生产、水产品加工销售等产业,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3. 环保农业生态模式稻田养鱼能够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减少农田面积占用和水资源消耗。
通过水产养殖清理水体杂草和底泥,改善水质,减轻环境压力,实现了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四、稻田养鱼的市场前景和推广建议1. 市场前景分析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稻田养鱼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一、稻田养鱼水稻栽培的背景和意义稻田养鱼是一种将养鱼和种植水稻结合起来的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通过在稻田中养殖鱼类,可以增加农田的综合效益,提高农民的收入。
同时,养鱼可以促进稻田中的生态平衡,减少害虫的发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二、稻田养鱼水稻栽培技术1. 稻田鱼塘建设鱼塘的建设需要选择地势较高,水源充足的地方。
鱼塘的大小要根据养殖的鱼种和数量进行合理规划。
鱼塘的底部可以铺设一定厚度的塑料膜,用以防止水渗漏。
还需要建设好水源引入和排水系统。
2. 养殖鱼种选择在稻田中养殖鱼类,常用的鱼种有鲤鱼、鳜鱼、草鱼等。
选择鱼种时要考虑水质适宜、耐寒耐高温、抗病能力强等因素。
3. 水质管理稻田养鱼水稻栽培中,合理的水质管理十分重要。
要保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避免鱼类患病和死亡。
定期检测水质指标,调整水质的pH值、氧气含量等,保持适宜的水质条件。
4. 饲料投喂管理在稻田中养鱼,需要合理投喂饲料,使鱼类得到充分的营养。
饲料的投喂量要根据鱼的种类和生长阶段进行科学控制,避免喂养过量或过少。
5. 疾病防治稻田养鱼水稻栽培中,鱼类容易发生疾病,需要及时进行防治。
可以采用定期检查、隔离治疗、合理使用药物等方法,预防和控制鱼类疾病的发生。
三、稻田养鱼水稻栽培管理1. 稻田水稻栽培技术稻田养鱼水稻栽培中,水稻的栽培技术同传统的水稻栽培相似。
需要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合理施肥、灌溉、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等。
2. 鱼类对稻田的影响稻田养鱼可以增加水稻的养分供应,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鱼类的排泄物可以作为水稻的有机肥料,同时,鱼类的活动还可以松土、促进水稻的生长。
3. 稻田养鱼水稻的布局设计在稻田养鱼水稻栽培中,需要合理设计稻田的布局。
可以采用分区域养鱼的方式,使水稻和鱼类养殖有机结合,最大程度上发挥两者的互补作用。
4. 稻田养鱼水稻的经济效益评估稻田养鱼水稻栽培可以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
稻田养鱼的管理稻田养鱼是以稻为主,以鱼为从,在摆正两者关系之后,再来决定如何管理。
稻田水与池塘无法比,因为水稻不喜欢深水,所以决定了鱼(虾蟹)只能在很浅的水中生活,另外稻田每一块都不大,鱼沟、鱼溜又仅占稻田面积的6%〜7%,所以鱼类活动空间十分狭窄。
更与池塘不同的是,稻田种植期要施肥、喷药、晒田,怎样正确处理好稻和鱼之间的主从关系,同时利用好它们之间的互助关系,正是管理工作的重点。
稻田养鱼是一种古老的养殖方法,它利用稻田不深的水体,把种稻与养鱼相结合,发挥稻和鱼的互利作用,实现鱼稻双丰收。
我国有0.25亿公顷稻田,至少有半数稻田可以发展养鱼、养虾、养蟹,是今后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场所。
稻田是一个综合生态体系,以稻为中心与它共生的有昆虫、杂草、敌害生物等。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人们要向稻田施肥、灌水等生产管理,但是稻田许多营养却被与水稻共生的动、植物等所猎取,造成水肥的浪费。
在稻田生态体系中,我们放进鱼(虾、蟹)后,整个体系就发生了变化,因为鱼(虾、蟹)几乎可以食掉在稻田中消耗养分的所有生物群落,起到生态体系的“截流”作用。
这样便减少了稻田肥分的损失和敌害的侵蚀,促进水稻生长,又将废物转换成有经济价值的食鱼(虾、蟹)。
实践证明,稻田养鱼,水稻可增产10%,每667平方米增产鱼10〜15千克。
稻田是一类特殊的水体,在水稻种植期有浅水与深水两个阶段。
浅水期水深3〜4厘米,深水期也只有12〜15厘米,所以稻田是一个浅水环境。
水浅水温变化就大,日夜温差有时达18℃,最高水温可达41℃,最低仅20℃,这是一大特点,另外相对来讲,浅水中鱼类的饵料种类多,水中溶氧也比较高。
A.放鱼时间稻田养鱼的放鱼时间应该在不影响禾苗生长的前提下尽量早放,目的是延长鱼类生长期。
通常是早稻放养鱼苗或夏花,可在整田或插秧后立即放鱼,原因是这时鱼体小,活动力弱,不致造成浮秧。
如若放养10厘米左右鱼种,则需在插秧后,待秧苗返青后再放鱼,以避免因鱼的活动造成浮秧损失。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2、农业生态学:是人类为满足S H 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被驯化了的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4、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满足S H 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被驯化了的生态系统。
二、填空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的科学2、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首次提出()的概念,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作是一个动态整体,受到个学派的赞同。
3、生态学是由德国科学家()首先提出来的。
4、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为()。
三、单选题1、农业生态学是研究的对象时(C )。
A.系统B.生态系统C.农业生态系统D.农田生态系统2、农业生态学的学科基础是()。
A.植物学B.动物学C.微生物学D.生态学3、生态系统概念是由()首次提出来的。
A.赫克尔B.坦斯列C.林德曼D.奥德姆4、食物链的理论是由()提出来的。
A.赫克尔B.坦斯列C.林德曼D.奥德姆四、简答题1、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农业生态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一、名词解释1、系统: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等。
3、消费者:是指除了微生物以外的异养生物。
4、分解者:主要是指以动物残体为生的异养微生物。
二、填空1、生态系统是由()和环境组分构成。
2、稻米→人的食物链总共有()营养级。
3、系统组分本身可以自成系统,称为(成层性)。
4、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包括()和人工环境组分。
5、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三大功能类群。
6、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可以分为水平结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