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犯罪构成理论及其应用之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680.36 KB
- 文档页数:9
三大犯罪论体系下责任理论的对比研究1. 引言1.1 犯罪论体系概述犯罪论体系是研究犯罪的一种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三大犯罪论体系:正统犯罪论、社会犯罪论和新犯罪论。
正统犯罪论主要关注犯罪行为本身,认为犯罪是个体的自由选择行为,着重于犯罪行为的个体特征和动机。
社会犯罪论强调犯罪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关性,认为社会结构、文化背景和社会化等因素对犯罪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新犯罪论则强调犯罪行为的动态性和多维性,认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综合考虑个体、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三大犯罪论体系在研究犯罪问题时各有侧重,正统犯罪论注重个体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测,社会犯罪论着重于社会背景对犯罪行为的影响,新犯罪论强调犯罪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对这三大犯罪论体系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犯罪行为的本质和成因,为相关领域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在责任理论研究中,也应该考虑三大犯罪论体系的不同观点和方法,以更全面地探讨犯罪责任的问题。
1.2 责任理论概念责任理论是指在刑事法律理论体系中,对犯罪主体在犯罪行为中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规范和界定的理论。
责任理论一般包括行为责任、结果责任和过错责任等内容。
行为责任是指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所承担的责任,即行为的起因和行为本身引发的后果。
结果责任是指犯罪主体应对犯罪行为的后果负责的责任,主要体现在犯罪结果的预见性和预防性方面。
过错责任是指犯罪主体在犯罪行为中所表现出的过错程度,即应对其过错的程度和形式进行责任的划分和界定。
责任理论的核心是对犯罪主体的主观能力和意愿进行评估,以便确定其是否应当承担犯罪责任。
责任理论对于司法实践和法律制度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其不断发展与完善将有助于促进刑事司法公正和效率的提高。
2. 正文2.1 三大犯罪论体系下的责任理论三大犯罪论体系下的责任理论主要包括罪责划分理论、犯罪人格理论和犯罪社会责任理论。
在罪责划分理论中,责任的划分主要根据犯罪人的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来确定。
三大犯罪构成体系之实例比较分析作者:姜雯来源:《中国检察官·经典案例版》2011年第06期本文案例启示: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犯罪构成体系能够在体系之内判定是否构成犯罪,而我国的犯罪构成体系除了四要件之外,还应该包括正当化事由才能解决问题。
[基本案情]1884年5月19日,英国的Mignonett号游船由英格兰的南安普敦起航驶向悉尼。
乘务组由四人组成。
其中TomDudley是船长,EdwinStephens和Ed-mundBrooks是船员。
男孩RichardParker大约17至18岁。
是游船的工作人员。
7月5日,游船因遭遇风暴而失事。
四人被迫以一艘小艇逃生,在距离好望角1600多海里的公海上漂流。
除了两罐芜菁,他们没有食物和水。
在第4天。
他们抓了一只小海龟并以其肉维生。
小艇继续漂流,他们离陆地还有1000多海里。
在第18天,他们已经7天没有吃东西,5天没有喝水。
两个被告人对Brooks 说,如果没有救援到来。
就必须牺牲一个人来救其他人。
但是Brooks不同意,而男孩根本没有参与这次商议。
7月24日,Dudley向Stephens和Brooks提出,应该抽签决定牺牲者,Brooks拒绝了,男孩还是不知情。
最后,抽签没有进行。
在那天,两被告人Dudley和Stephens说他们有家庭,最好是杀了男孩。
Dudlev提出,如果明天早上还看不见船只,男孩就必须死。
7月25日,没有船只出现。
Dudley告诉Brooks最好去睡一觉,然后暗示Stephens和Brooks。
要牺牲男孩。
Stephens同意了,而Brooks依然不同意。
此时,男孩躺在船的底部,他显得那么无助,而且由于饥饿和喝了海水,显得极度的虚弱,根本不可能进行任何的反抗。
也从来没有同意牺牲自己。
在Dudley祈祷他们的灵魂得到救赎之后,走向男孩,并告诉他,他的时间到了,然后将刀刺进男孩的喉咙,杀死了男孩。
三人以男孩的血肉维持了四天。
三大犯罪论体系下责任理论的对比研究责任理论是刑法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对于明确犯罪行为的主体身份和主体责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三大犯罪论体系下,也存在着不同的责任理论。
本文将从分类、内涵、适用范围和特点等方面对这些责任理论进行比较研究。
我们来看三大犯罪论体系下追究犯罪责任的分类。
在法盛学派的行为主义犯罪论体系中,责任理论主要包括行为主义责任论和资源责任论。
行动主义责任理论主张,只要犯罪实施行为符合行为主义科学所要求的行为形式和行为特点,即可认定他人具有犯罪责任。
资源责任论则认为,不仅行为主体需要具备作出犯罪行为的能力和意愿,还需要有相应的物质及智力资源作为支持。
在经济学派的理性选择犯罪论体系中,责任理论主要包括自由意志论和统计因果关系论。
自由意志论认为,犯罪行为完全由行为主体的自由意志决定,其责任首先取决于行为主体的自由意志选择。
统计因果关系论则探讨犯罪成因与行为主体的责任关系。
在社会学派的机会主义犯罪论体系中,责任理论主要包括罪行产生理论和社会机会理论。
罪行产生理论认为,社会环境是犯罪发生的决定因素,对行为主体具有一定的责任。
社会机会理论则认为,犯罪行为的发生取决于特定的社会机会和环境,行为主体对于社会机会的利用与否决定了其责任的大小。
我们可以比较三大犯罪论体系下责任理论的内涵。
行为主义责任论将责任归因于行为主体的行为特征和行为表现,行为主体的行为符合行为主义科学所要求的行为形式和行为特点,即可追究其犯罪责任。
经济学派的理性选择犯罪论则将责任归因于行为主体的自由意志选择和行为动机,行为主体的犯罪行为是基于其自由意志选择并受到其行为动机的驱使。
社会学派的机会主义犯罪论将责任归因于行为主体在特定的社会机会下作出的行为选择,行为主体对于社会机会的利用与否决定了其责任的大小。
中外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61)现存世界上三大法系的犯罪构成理论在思路和结构上虽截然不同,却各有其特点和优劣。
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直接源自前苏联,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人权、法治日益倡导和强调的时代,其问题也日益彰显出来。
因此,在借鉴国外犯罪构成理论优点的基础上,完善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既是现理论界正极力探讨的热门话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标签:犯罪构成;理论体系;比较研究1 简述现存的三种主要的犯罪构成理论第一,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
现代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的构成要件是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组成的综合,这三个要件之间的逻辑结构递进式的,因此称其为递进式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第二,英美法系犯罪构成理论。
因为英美法系国家法学以判例法为基本特征,没有形成完整、科学、系统的犯罪构成理论,但也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英美刑法中是通过实体(本体要件)和程序(合法辩护)两个方面来衡量和判定犯罪是否成立的,前者由控诉方证明,后者由被告方证明。
这种具有双层次逻辑结构的犯罪成立条件被称为“犯罪构成的双层模式”。
第三,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
我国的犯罪构成要件由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四部分组成,这种犯罪构成是事实评价与价值评价相统一。
我国犯罪构成评价方面的特征是综合性的一次性评价,被称之为耦合式或四边形结构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2 中外犯罪构成理论比较2.1 中外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共性(1)历史起源的关联性。
几大理论体系都起源于意大利,创立在德国。
在19 世纪下半叶,前苏联受德国刑法理论的影响开始研究犯罪构成理论,形成了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并得到发展。
20 世纪50 年代我国借鉴了前苏联的理论。
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和大陆法系的犯罪构成理论是同根同源的。
英美法系国家是不成文法、判例法国家没有犯罪构成理论体系,但随着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相互影响和逐渐融合,英美法系受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的影响也逐渐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犯罪构成的双层模式”。
犯罪构成的基本理论比较犯罪构成理论是刑法学中的核心内容,对于准确认定犯罪、保障公民权利以及实现公平正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长期的法律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犯罪构成理论。
本文将对其中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犯罪构成基本理论进行比较,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犯罪构成的本质和内涵。
一、大陆法系的犯罪构成理论大陆法系的犯罪构成理论通常被称为“递进式”的犯罪构成体系,由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组成。
构成要件该当性是对犯罪事实的客观描述,包括行为、结果、因果关系等要素。
这一阶段主要是判断行为是否符合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种犯罪的构成要件。
如果行为不符合构成要件,那么就无需进一步判断违法性和有责性。
违法性是对行为是否违反法律规范的评价。
即使行为符合构成要件该当性,但如果存在违法阻却事由,如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那么行为就不具有违法性。
有责性则是对行为人主观罪过和责任能力的判断。
只有当行为人具备犯罪的故意或过失,并且具有相应的责任能力时,才能对其定罪处罚。
大陆法系的犯罪构成理论具有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优点。
通过依次递进的判断,能够较为精确地确定犯罪的成立与否。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构成要件的解释较为抽象,缺乏具体的判断标准。
二、英美法系的犯罪构成理论英美法系的犯罪构成理论采用的是“双层次”结构,包括本体要件和合法抗辩。
本体要件包括犯罪行为和犯罪意图。
犯罪行为是指客观上表现出来的行为和结果,犯罪意图则是指行为人实施犯罪时的主观心理状态。
合法抗辩则类似于大陆法系中的违法阻却事由和有责阻却事由。
如果被告人能够成功地提出合法抗辩,如精神病、未成年、胁迫等,就可以免除其刑事责任。
英美法系的犯罪构成理论注重司法实践中的经验和案例,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但由于其缺乏统一的理论体系,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会感到较为复杂和难以把握。
三、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是在借鉴前苏联犯罪构成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四个要件构成。
比较研究犯罪构成理论以及对四要件理论的再坚持随着社会的发展,犯罪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如何理解犯罪构成及相关的理论也成为越来越热门的话题。
研究犯罪构成的理论,重要的不是排斥哪一个,而是对它们进行综合比较,找到适合自己的,更能有效提高犯罪预防和治理的效果。
因此,本文将深入探讨比较研究犯罪构成理论以及对四要件理论的再坚持的问题。
一、比较研究犯罪构成理论犯罪行为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不同的理论对犯罪构成的解释不同。
下面介绍几个比较研究犯罪构成理论。
1、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社会格局、社会结构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综合产生的结果。
传统的社会学理论,如贫困犯罪学、犯罪的跨越化分析以及洛克的社会契约理论等,都是以社会因素为主要因素来解释犯罪构成。
这些理论重要的贡献是将犯罪问题置于社会背景中,强调了犯罪问题的社会根源,对犯罪问题的预防和治理具有积极作用。
2、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主要关注犯罪者本身的心理特征,认为犯罪者的不满、焦虑、丧失控制等复杂的动机会导致他们的犯罪行为。
相比于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强调了犯罪者个体的因素,对于犯罪者的精神状况的分析和治疗更有作用。
3、生物学理论生物学理论是一种相对较新的理论,它认为人类的遗传信息和生化反应是决定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
这种理论强调了人体本质,关注犯罪行为的生物学基础,对犯罪问题的治疗和预防更有针对性。
4、环境理论环境理论认为,环境和人与环境的交互是导致犯罪的原因,如交通状况、空气质量、居住环境以及经济状态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犯罪风险。
环境理论中强调了一个人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于制定防犯策略和重点治理点具有重要意义。
5、学习理论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在与环境的交互中不断学习适应能力,包括积极的与其他人交往以及从事非法活动等。
在该理论的支持下,犯罪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化过程,视为社会舆论、社交关系和家庭因素的结果。
二、四要件理论的再坚持四要件理论是刑法规范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强调了犯罪的行为方式、主体、主观状态和客观结果的存在。
三大犯罪论体系下责任理论的对比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犯罪责任理论是刑事法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实现社会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在不同的犯罪论体系下,对于犯罪行为的认定和责任追究也存在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三大犯罪论体系是指正统犯罪论、规范犯罪论和功能犯罪论,它们分别强调犯罪的客观特征、社会规范的约束以及犯罪的社会功能。
在这三大犯罪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责任理论,包括刑事责任理论、民事责任理论和行政责任理论。
对这些责任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犯罪论体系下对于责任认定的逻辑和规范。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三大犯罪论体系下的责任理论进行对比,探讨不同理论之间的异同,以期为现行刑事法律体系的完善和刑法理论的深化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三大犯罪论体系下责任理论的对比研究,探讨不同责任理论对于犯罪行为的认定和处理方式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对犯罪责任的理解。
通过比较三大犯罪论体系下的责任理论,可以揭示不同体系下对于犯罪责任的不同观念和处理方式,为我国犯罪法律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借助对不同体系下责任理论的对比研究,可以为法律实践提供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建议,促进司法实践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通过对不同责任理论的分析研究,有助于深化对犯罪学理论的认识,推动犯罪学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为犯罪预防和犯罪处理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指导。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三大犯罪论体系下责任理论的对比研究,探讨不同责任理论的内涵与特点,为提升我国犯罪法律体系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3 研究意义犯罪责任理论作为刑法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规范犯罪行为和保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在三大犯罪论体系下,不同的责任理论在解释犯罪行为的成因和处罚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对于这些责任理论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对三大犯罪论体系下的责任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揭示不同体系对于犯罪责任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完善我国刑法责任理论体系,提升司法实践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中外犯罪构成体系之比较犯罪构成体系又可称之为犯罪论体系,是指分析犯罪的一般成立要件,并且使之系统化的理论体系。
纵观世界刑法发展史,主要有三大代表性的犯罪构成体系: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大陆法系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前苏联(俄罗斯)及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英美为代表的英美法系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比较我国同德日、英美的犯罪构成体系对于促进我国刑法理论发展大有裨益。
笔者拟从三个不同法系犯罪构成体系的外在形态、逻辑结构、文化特点和出罪功能等四个层面进行比较。
一、外在形态之比较(一)德日模式的外在形态———三阶层就外在形态而言,德日犯罪构成体系是由构成要件的符合性、违法性和有责性组合而成的三阶层的结构体系。
(二)英美模式的外在形态———双层次就外在形态而言,英美犯罪构成体系是由犯罪本体要件(即刑事责任基础)和法律辩护事由(即责任充足条件)对合而成的双层次的结构体系。
(三)中俄模式的外在形态———四方面就外在形态而言,中俄犯罪构成体系是由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等四方面组合而成的对称性的结构体系。
二、逻辑结构之比较(一)德日模式的逻辑结构———三阶层纵向递进式的抽象思维逻辑第一,作为第一阶层的构成要件符合性,其旨在以抽象肯定的逻辑大体地框定犯罪成立的“典型事实构成要素”,即在一般、典型的情形下,某行为很可能构成犯罪。
该阶层反映着德日犯罪构成体系对犯罪圈的初步逻辑划定,它一方面以一种抽象肯定的逻辑对符合相应特征的行为予以纳入,另一方面又将其它不符合相应特征的诸多行为排除在犯罪圈以外。
第二,作为第二阶层的违法性(即是否具有排除违法性的事由,如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业务行为、执行命令等),其旨在(从客观层面上)考察某具有构成要件符合性的行为是否符合“更大法益原则”,是否得以排除违法性或具有法律上的正当性(排除违法性的行为也被称为“正当行为”)。
如是,则该行为得以出罪;如否,则进入下一阶层的逻辑考察。
第三,作为第三阶层的有责性(即是否具有排除有责性的事由,如精神病态、意外事件、不可抗拒等),其旨在(从主观层面上)考察行为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是否可以排除行为人在案件具体情境中的主观罪责(故意和过失)。
犯罪构成理论简述法政学院08级刑法学专业研究生旺娜内容摘要:犯罪构成理论是以犯罪构成的概念为中心来论述犯罪成立的要件并以此为基础来构筑犯罪论体系的一种理论。
犯罪构成是刑法学理论的核心问题,整个刑法体系的建立都是以犯罪构成理论为基础的。
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是在批判地借鉴苏联理论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的。
与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其他各国的犯罪构成理论相比,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与批评,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犯罪构成犯罪构成要件犯罪构成体系一、犯罪构成理论的历史沿革论及犯罪构成,首先需要对犯罪构成的概念作出说明,因为犯罪构成虽然是刑法理论中一个通用的概念,但在理解与使用上却十分混乱。
犯罪构成在我国是一个舶来品,这就需要对其历史沿革进行考察。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是指犯罪成立条件的总和,这来自苏联理论,而苏联这一概念又是在对大陆法系刑法学中的“构成要件”这一概念进行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一般只使用“构成要件”一词,而没有“犯罪构成”或“犯罪构成要件”的说法。
大陆法系的构成要件是指某种行为具备犯罪构成事实,仅是犯罪成立的条件之一——构成要件该当性,具备这一条件并不意味着构成犯罪,因而与我们所说的犯罪构成有别。
①大陆法系的“构成要件”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3世纪意大利纠问式诉讼程序中使用的constare de delicti(犯罪的确证)一词。
在这种诉讼程序中,法院必须首先调查是否有犯罪存在(一般审问,或称一般纠问),在得到存在犯罪的确证后,才能对特定的犯罪嫌疑人进行审问(特别审问,或称特别纠问)。
后来,意大利刑法学家法利斯从该词引申出corpus delicti,用以指称已被证明的犯罪事实,作为诉讼法上的概念,强调的是如果不能按严格的证据法则对客观的犯罪事实的存在进行确证,就不能进行特别纠问。
后来,这一概念又传到德国,由德国学者克莱因译成德语Tatbestand,其字义为“行为情况”,后来译成日文时成了构成要件,但仍只有诉讼法上的意义。
犯罪构成理论的种类及具体分析第一种理论四要件的犯罪构成理论犯罪构成四要件。
犯罪的构成要件可分成具体要件、共同要件和选择要件。
其中共同要件有二要件说、三要件说、四要件说及新版的三要件说共四种版本。
而在四要件说中,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包括犯罪客体、犯罪主体、犯罪客观方面和犯罪主观方面。
它们互相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犯罪的构成都必然包含此四大要素,缺一即排除犯罪的成立。
一、犯罪客体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的被犯罪活动侵害的社会利益。
这里的社会利益指向极为广泛,可以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也可以是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或是名誉、财产利益。
按照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不同层次,犯罪客体可分为直接客体、同类客体和一般客体。
二、犯罪主体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并且应当对自己的罪行依法负刑事责任的人。
这里的人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
其中自然人犯罪主体须满足以下两条件1必须达到法定的刑事责任年龄2必须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对于刑事责任年龄有如下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于刑事责任能力的特殊情况有如下规定: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醉酒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
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至于单位犯罪主要是经济方面的犯罪以及一些妨害文物、环境、自然资源保护的犯罪。
三、犯罪客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所规定的确立犯罪的必要的诸客观事实特征。
犯罪客观方面要件一般包括危害行为、行为对象、行为的危害结果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和其他环境要件。
危害行为有作为与不作为之分。
犯罪构成三要件说与四要件说之比较当今世界,刑法领域内有三种犯罪论体系。
其一是前苏联等国采用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将犯罪构成要件分为主体要件、客体要件、主观要件、客观要件四部分,即通常所说的犯罪构成四要件说;其二是英美等普通法系国家采用的犯罪论体系,将犯罪成立条件分为犯意和犯行;其三是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三要件说”,三要件说认为犯罪构成要件应当是由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组成的三阶层递进式。
由于受前苏联的影响,四要件说一直占据了我国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的通说地位。
而近三十年来,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研究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不少学者对于四要件说进行了批判,同时也开始也对德日的三要件说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四要件说的通说地位受到了质疑。
虽然学术界仍然颇多争议,而司法考试已经先行一步,2009年的司法考试大纲采用了德日的三要件说理论,摒弃了前苏联的四要件理论。
一、两种学说的内涵1、犯罪构成四要件说四要件说认为,犯罪构成要件是某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满足的主客观条件的有机整体,由四个方面构成:(1)犯罪主体,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人,单位也可以成为部分犯罪的主体。
(2)犯罪客体,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3)犯罪的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危害结果所抱得心理态度,包括犯罪目的和主观罪过等要素。
(4)犯罪客观方面,指犯罪活动在客观上的外在表现,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因果关系等要素。
四要件说认为符合上述四个条件可认定行为构成犯罪,而犯罪成立后也可因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原因而对犯罪认定进行排除。
2、三要件说三要件说认为,一个行为要构成犯罪,除了行为符合构成要件并属于违法之外,行为人还必须负有责任,也即是说一个行为要构成犯罪必须符合三个递进式组合的条件。
(1)犯罪构成该当性。
犯罪构成该当性也称构成要件符合性,是指构成要件的实现,即所发生的事实与刑法条文规定的内容要相一致。
三大犯罪论体系下责任理论的对比研究犯罪学理论中最主流的三大犯罪论体系分别是经济学派、社会学派和心理学派。
这些派别针对犯罪问题的分析、原因探究以及预防措施都有不同的理论基础,而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责任理论。
本文将对三大犯罪论体系下的责任理论进行比较研究。
经济学派犯罪论体系的责任理论主要是基于理性选择论,即认为犯罪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策结果。
在这个理论框架下,犯罪人对于其行为负有最终的责任,因为他/她是有意识地选择了将犯罪行为带来的风险与潜在收益进行权衡,最终做出了决定。
因此,犯罪人应当受到惩罚,并承担其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社会学派犯罪论体系的责任理论主张的责任是更加复杂的。
这个派别认为犯罪行为不是单一个体的行为结果,而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条件下产生的。
犯罪人在这个理论框架下对其行为负有部分责任。
但是,在社会学派的视角下,负有责任的更多是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
这些制度和背景在某些情况下会限制人们的选择和行为,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因此,社会学派犯罪论体系更倾向于将责任归咎于社会和制度问题,并关注如何通过改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来预防犯罪行为。
心理学派犯罪论体系的责任理论主张的责任是基于人的个体因素的。
这个派别认为犯罪行为是个体内在心理因素的结果。
根据这个理论,犯罪人应当对其行为负有完整的责任,因为人的行为是由自己的个体心理塑造的。
这里强调的是,犯罪人的行为是基于其内在的模式和经验所做出的选择。
因此,心理学派犯罪论体系更倾向于将责任归咎于犯罪人的个体因素,并关注如何改善个人的心理状况和行为模式来预防犯罪行为。
三大犯罪论体系下责任理论的对比研究表明,这些理论都对犯罪人的责任进行了探讨,并均认为犯罪行为应该受到惩罚。
然而,这些责任理论的不同点主要在于对犯罪人与社会、制度、个人间关系的理解上有所不同。
对于经济学派犯罪论体系来说,犯罪人在行为选择上是更为主动的。
而对于社会学派犯罪论体系来说,系统因素会在某些情况下对犯罪行为进行限制或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