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7.11 MB
- 文档页数:50
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3月8—9日)试卷分析报告一、古文翻译第7题——阅卷人:第一个句子——评分细则:整体句意1分,关键词“以”:认为;“或”:或许;“执”:坚持;“乃”:才,各1分。
存在问题:1、关键实词翻译不准确,如“以”误译为“以……为由”或“因为”。
“或”误译为“或者”。
“执”:误译为“执行”。
2、不会联系上下文,揣摩句子的意思和逻辑关系。
把“执不奉旨”误译为“坚决执行不遵循皇帝的旨意。
”解决方法:1、注意掌握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加强一词多义含义的积累2、了解常见文言句式,加强句式知识的理解和积累3、提倡语感阅读,强化揣摩上下文推断句意的能力第二个句子——评分细则:整体句意1分,关键词“谓”认为;“大臣在禄位者”定语后置,享有俸禄和地位的大臣;“尤”:尤其;“审”:清楚,明白,各1分。
存在问题:1、关键实词翻译不准确,如“审”误译为审理、审查。
“谓”误译为告诉,说。
2、典型句式把握不准确,没有译出定语后置。
3、不会联系上下文,揣摩句子的意思和逻辑关系。
把“不审可得在此诏不”误译为“没有审理清楚就在诏书中颁布吗?”解决方法:1、加强一词多义含义的积累2、加强句式知识的理解和积累3、强化揣摩上下文推断句意的能力二、诗歌鉴赏8、9题——第8题——评分标准:比喻手法1分,分析2分,对比手法1分,情感2分。
答对偶和借景抒情结合学生的分析,如果恰当,也适当给分。
存在问题:1、艺术手法答错,比如托物言志,拟人,……。
2、答题不规范。
答出手法,不做分析或分析不清楚3、艺术手法不全面,只答比喻或是对比。
4、分不清手法,就将知道的手法全部写上,有的多达5种应对措施:1、还应继续加强诗歌复习的讲解和练习,注意总结规律,教育学生仔细审题,注意题干的提示信息。
2、强化规范答题的思路,基础极差的学生,可以给他答题的模式,让他严格按照模式去答。
3、严肃处理考试不认真答题的学生。
第9题——评分标准:手法1分,分析2分,情感2分。
2023年浦东高三语文一模试卷解析一、试卷总体评价2023年浦东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在命题风格、题型分布、难易程度等方面,都保持了一贯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试卷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既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又强调了能力的考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二、题型分析1. 选择题:共6小题,每题4分,共24分。
题型设计合理,考察知识点全面,包括字音、字形、成语运用、病句识别等。
解题关键在于对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
2. 古文阅读:一篇古文阅读题,题型包括填空题和选择题。
主要考察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解题时要注意古文的用词和表达方式。
3. 现代文阅读:两篇现代文阅读,题型包括选择题、简答题。
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理解、鉴赏能力。
解题时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细节。
4. 作文:试卷的作文题目为“以和为贵”,主题明确,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写作时,要注意论点清晰、论证有力。
三、解题技巧1. 选择题的解题技巧:仔细审题,抓住关键;对号入座,比对选项;注意细节,避免疏漏。
2. 古文阅读的解题技巧:通读全文,理解大意;逐句翻译,理解文意;抓住重点,分析选项。
3. 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仔细阅读,把握文章主旨和细节;带着问题,仔细阅读文章;比较选项,选择正确答案。
4. 作文的解题技巧:审题准确,观点鲜明;论据充足,论证有力;结构清晰,表达流畅。
四、知识点总结本次一模试卷考察的知识点较为全面,包括字音、字形、成语运用、古文翻译、现代文阅读等。
其中,古文和现代文阅读是试卷的重点,需要学生加强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同时,作文也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部分,需要学生注重论点清晰、论证有力。
五、备考建议1. 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特别是对字音、字形、成语运用等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运用。
2. 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古文和现代文阅读,要加强阅读量和阅读质量,提高分析、理解、鉴赏能力。
3. 注重写作能力的提高,要加强写作训练,注重论点清晰、论证有力,提高写作水平。
高三市一模语文试卷分析一、试卷结构分析本次高三市一模语文试卷共分为四个部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知识运用和写作。
试卷总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1. 现代文阅读(30分)现代文阅读部分共包含两篇文本,每篇文本后设有5个问题,共计10题,每题3分。
2. 古诗文阅读(35分)古诗文阅读部分包含古文阅读和古诗词鉴赏两个子部分。
古文阅读有4题,每题5分;古诗词鉴赏有3题,每题5分。
3. 语言知识运用(30分)语言知识运用部分包含词语运用、句子表达和语段理解三个子部分,每个子部分10分。
4. 写作(55分)写作部分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材料或题目,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二、试卷内容分析1.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部分选材广泛,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提取、分析和理解能力。
2. 古诗文阅读古诗文阅读部分选材经典,注重考查学生对古文的翻译、理解和鉴赏能力。
3. 语言知识运用语言知识运用部分考查学生对词语、句子和语段的掌握程度,以及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4. 写作写作部分注重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试卷特点分析1. 覆盖面广试卷覆盖了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语言知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2. 难度适中试卷难度与高考要求相符,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能力,也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 突出能力试卷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四、注意事项1. 仔细审题考生在答题前应仔细阅读题目要求,确保理解题意,避免因审题不清而失分。
2. 合理分配时间考生应合理分配考试时间,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所有题目。
3. 注意书写考生在答题时应保持卷面整洁,书写清晰,避免因书写不规范而影响得分。
4. 保持心态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应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因紧张而影响发挥。
5. 检查答案考生在完成试卷后,应认真检查答案,避免因粗心大意而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湖州市20XX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析20XX年4月12日本次测试卷采用的是嘉兴市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本卷以20XX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语文》为命题依据,突出了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考查。
试卷结构,题型与20XX年浙江高考语文“参考卷”基本保持一致。
对高三语文最后阶段的复习,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共24所学校的文科5579名,理科8118名学生参加了本次测试。
测试结果如下:平均分文90.62理90.3 难度值文0.58理0.59嘉兴:文科,93.09 理科95.1。
现就考生答题情况作简要分析,并根据《20XX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语文》的变化,分别提出复习建议。
一、语言文字运用。
(共24分)(一)1-4题,选择题。
考查了字音、字形、词语、病句。
答题情况:题号满分值文科得分理科得分1 3 1.13 1.152 3 1.91 1.843 3 0.67 0.644 3 1.75 1.8学生得分率较低,尤其是第1题和第3题。
第1 题。
考查字音辨析,错率奇高,选C为正确的超过50%。
“祓除”的“祓”音“fú”,可能有些生僻,造成失分。
第3题。
考查词语辨析。
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对词语活用的认识,存在误区,因而难以判断词语运用的正误。
(二)5-7题,简答题。
答题情况:文科题号5题6题6 7题分值 3 4 5 均得分 1.74 2.74 3.17理科题号5题6题7题满分值 3 4 5 均得分 1.93 2.73 3.09这三题,得分率尚可。
具体分析如下:第5题。
图文转换。
命题者提供了一张20XX年中国经济增长情况的图表,要求学生结合图表,为某报“回眸20XX年,喜看新成就”专栏消息拟写50字以内的新闻导语。
新闻导语是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的消息的开头部分。
学生要了解新闻导语的特点,才能针对性答题。
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1.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好把握新闻导语的写法。
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析一、试卷背景分析近年来,高考政策的不断调整和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使得高考语文试卷的要求逐渐提高,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语文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三一模语文试卷作为对学生语文学习成果的一次综合检验,具有较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二、试卷结构分析1. 阅读理解部分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处理能力。
其中包括了不同体裁和主题的文章,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并能够理解文章中的具体细节和语言表达。
2. 选词填空部分选词填空部分考查学生对语文词汇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语境和语法规则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空白处,同时要求学生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有较深入的理解。
3. 翻译部分翻译部分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中文原文的意思,并准确、流畅地将其翻译成英文。
这部分考查学生对中英文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4. 作文部分作文部分是考生展示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够清晰、连贯地表达思想,结构完整,逻辑严谨。
三、试卷命题特点分析1. 知识点覆盖全面试卷命题涵盖了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了基础的语言文字知识,也包括了对文学作品和文化知识的考查,使得试卷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全面性。
2. 考查能力强调试卷中较多的是对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注重考查学生能够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和观点的能力,能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 系统性强试卷题目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逻辑性,试卷整体结构较为严谨,考查内容相互衔接,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进行解答。
四、试卷评价与建议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在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辅助学生全面提升对语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考生在准备这样的试卷时,不仅需要掌握语文知识,更需要培养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注重平时的积累和训练,才能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2024宝山高三一模详解语文对于2024宝山高三一模详解语文,我可以提供以下分析和建议:1. 考试总体分析:2024宝山高三一模语文考试是一次重要的检验学生语文学习成果的考试,同时也是一次考察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考试。
在考试中,学生需要注重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注重对阅读、写作等能力的提升。
2. 考试重点难点:在语文考试中,学生需要注重对基础知识、阅读理解、作文等重点难点的把握。
同时,学生还需要注重对文学常识、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等内容的掌握。
此外,学生还需要注重对语言运用、文化素养等综合素质的提升。
3. 语文试卷结构分析:语文试卷主要包括基础知识、阅读理解、作文等部分。
其中,基础知识部分包括字音、字形、成语运用等;阅读理解部分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诗词鉴赏;作文部分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文章。
学生需要注重对各个部分的均衡发展,避免偏科。
4. 答题技巧分享:在语文考试中,学生需要注重审题,抓住题目的关键信息,从而正确答题。
同时,学生还需要注重答题的规范性和完整性,避免因为格式、字迹等问题失分。
在作文部分,学生需要注重审题、立意、素材选择、文章结构等方面的把握,力求写出符合要求的优秀文章。
5. 未来学习建议: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需要注重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加强对阅读理解、作文等能力的训练。
同时,学生还需要注重对文学常识、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等内容的积累和提升。
此外,学生还需要注重对语言运用、文化素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语文考试和实际应用场景。
总的来说,2024宝山高三一模语文考试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学生注重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提升。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建议,相信你可以更好地应对这次考试。
祝你考试顺利!。
2023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题时,请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的情趣随时随地而异,各民族各时代的诗都各有特色,将之参观互较是一种很有趣味的研究。
以中国诗和西方诗为例,它们在情趣上就有许多有趣的同点和异点。
西方关于人伦的诗大半以恋爱为中心。
中国诗言爱情的虽多,但是没有让爱情把其他人伦抹杀。
朋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谊在西方诗中不甚重要,而在中国诗中则几与爱情占同等位置。
把忠君爱国爱民的情感拿去,诗的精华便已剥夺大半。
从前注诗注词的人往往在爱情诗上贴上忠君爱国的徽帜,例如毛苌注《诗经》把许多男女相悦的诗看成讽刺时事的,张惠言说温飞卿的《菩萨蛮》十四章为“感士不遇之作”。
这种办法固然有些牵强附会,近人却又另走极端,把真正忠君爱国的诗也贴上爱情的徽帜,例如《离骚》《远游》一类的著作竟有人认定为爱情诗。
这也未免失之牵强附会。
看过西方诗的学者见到爱情在西方诗中那样重要,以为它在中国诗中也应该很重要。
殊不知中西社会情形和伦理思想本就不同,恋爱在古代实在没有现代中国人所想的那样重要。
中国叙人伦的诗,关于友朋交谊的比关于男女恋爱的还要多,在许多诗集中,赠答酬唱的作品往往占其大半。
许多西方诗人虽亦以交谊著,但他们集中叙友朋乐趣的诗却极少。
恋爱在中国诗中不如在西方诗中重要,有多种原因。
第一,西方社会表面上虽以国家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个人主义。
爱情在个人生命中最关痛痒,所以尽量发展,以至掩盖其他人与人的关系。
说尽一个诗人的恋爱史往往就已说尽他的生命史,在近代尤其如此。
中国社会表面上虽以家庭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兼善主义。
文人往往费大半生的光阴于仕宦羁旅,“老妻寄异县”是常事。
他们朝夕所接触的不是妇女,而是同僚与文字友。
第二,西方受中世纪骑士风的影响,女子地位较高,教育也比较完善,在学问和情趣上往往可以与男子欣合,在中国得于友朋的乐趣,在西方往往可以得之于妇人女子。
2024广东一模语文试题和答案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的市(县、区)、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每张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无论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还是韩愈的“不平则鸣”都未能得到宋人的呼应,因为这两个命题都含有发牢骚之意,与宋人的中和诗论相左。
但导源于这两个命题的“诗穷而后工”之说,却得到宋人的广泛认同。
这一命题见于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中的一段话:“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它不仅揭示出古代诗人创作的规律,即真正优秀的作品总是出现于诗人屡经生活的磨难之后,而且总结出个人的阅历遭遇(“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与诗歌的情感内涵(“忧思感愤之郁积”)之间的因果关系。
欧阳修所说的“穷”是指一种政治处境,而非“穷饿其身”的经济状况,因此,“忧思感愤之郁积”往往表现为深沉的忧患意识,而非穷酸的牢骚不平。
更多的宋诗人从社会阅历的角度来理解“诗穷而后工”。
他们普遍认为,命运的不幸使得诗人有可能更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扩大观察的视野,并更深刻地体验到现实人生的底蕴。
一方面,“穷于世者”往往将压抑的情绪全部寄寓于诗歌之上,以诗歌作为痛苦人生的镇痛剂,因而能在诗艺上精益求精;另一方面,“穷于世者”相对退到社会的下层,对人生世相有更深刻的体察,对天地事物有更透彻的认识,从而写出符合人情物理,引起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
长春一模高三语文试卷分析一、试卷结构分析本次长春一模高三语文试卷共分为四大板块,分别是:语言知识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写作。
试卷总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1. 语言知识运用(20分)本部分包括字音、字形、词语运用、病句辨析、标点符号等题型,旨在考查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 现代文阅读(40分)现代文阅读分为论述类文本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各占20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论点、论据的把握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则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分析能力。
3. 古诗文阅读(30分)古诗文阅读包括古诗词鉴赏和文言文阅读两部分,各占15分。
古诗词鉴赏主要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则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翻译、理解及分析能力。
4. 写作(60分)写作部分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材料或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本部分旨在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试卷内容分析1. 语言知识运用本部分题目设计紧贴学生日常生活,注重考查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选材广泛,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3. 古诗文阅读古诗文阅读选材经典,既有名家名篇,也有经典诗词,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4. 写作写作部分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表达个人观点。
三、试卷特点分析1. 题目设计合理,覆盖面广,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
2. 选材新颖,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难度适中,既有基础题,也有拓展题,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四、注意事项1. 考生在答题时应注意审题,避免因理解错误而失分。
2. 在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部分,考生应注重培养自己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3. 写作时,考生应注重文章结构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力求表达清晰、准确。
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试卷分析本次考试语文试题采用东北三省三校联考试题,试卷结构,题型与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基本保持一致。
对高三后阶段语文复习,也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整个试卷共六大题18小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从试卷难易程度看,难度适中,试题内容的设置强化了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下面我将从知识点覆盖,各题丢分情况,针对答题出现的问题,提出二轮复习备考策略三个方面分析一、知识点覆盖第一大题为论述类文本阅读,以客观形式命题,重点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以及根据文章内容理解分析的能力,3个小题,共9分。
第二大题为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节选自《后汉书邓训传》,考查对文言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分析综合能力,对重要语句的翻译能力;古代诗歌阅读由诗歌鉴赏、名句默写两部分组成,考查的是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能力。
第三大题为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文为日本叶山嘉树的《水泥桶中的信》,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第四大题为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文为薛宝琨《侯宝林--一个极其严肃的人》,主要考查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的能力,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第五大题是语言文字运用,考查内容包括成语的运用、病句的辨析、补写及句子和语言准确连贯。
第六大题是写作,考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此题为材料作文,立意简单明了。
写有关体现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精神---敬业的作文二、各题答题情况分析语文参加考试人数787人,最高分117分(理科)113分(文科)最低分9分,年级总平均分为92.75,年级及格率66.84,作文平均分43.35,第1卷平均分18.43,第2卷平均分74.32.1、单选题,第6题、第14题、第15题丢分多。
高三语文一模质量分析一.试题分析一模语文试题基本按省模考题思路命制,试题体现了一核四层四翼的评价体系,以立德树人,服务教学为宗旨,在具体的情境中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题目难度适中,能较为客观地反映教和学的真实情况。
二.答题情况分析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较好地反映了两个多月居家学习的效果。
语文成绩与年前相比整体下降了5分多。
背诵的知识遗忘非常严重,6分的题平均分只有1.9分。
答题很不规范,书写太潦草,太不规范。
重本生问题更多,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不少学生是靠猜测来答题。
三.成绩分析与年前相比,学生的整体水平有较大的滑坡。
这也反映了居家学习的真实情况。
各个学校的情况基本一致。
与兄弟学生相比,没有什么优势,两个学校水平大致相当。
四.改进措施1.居家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对期间复习过的重点知识和专题进行强化训练。
如戏剧专题、修辞专题等。
2.要求背诵的58篇,要逐篇逐个学生过关,严把背诵关书写关。
教师要加大检查力度。
3.把好选题关,考试频繁,试题的质量就是训练的质量。
要求老师们多做题,选好题,出好卷。
4.要求老师们要提前做题,要熟悉试题情况。
用自己的做题感受去揣摩学生的做题感受。
5.高标准抓集体备课,把集体通研试卷抓到实处,不务虚,不走过场。
6.抓好试题的二次过关,二次过关试题的命制由各组长承担。
作文要二次写作,借此督促教师用心指导作文,检测学生的落实情况。
7.特殊时期,要加大对学生的关爱力度。
向非智力因素要成绩。
8.起点再低点,不要过高估计学生的水平和能力。
9.试卷讲评要讲重点,不能面面俱到。
少讲精讲,要讲思路,讲思维过程,少讲知识,少讲程序性知识。
台州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评估试题语文(答案在最后)注意事项:1.作答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的规定位置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试卷、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被称为“辛普森悖论”的统计学问题:同样的数字可以传达两个完全不同的真相。
2000年到2012年,调整通胀因素后的美国工资中位数上升了0.9%。
这似乎是一个好消息。
不过,在同一时期,高中辍学生的工资中位数下降了7.9%,高中毕业生的工资中位数下降了4.7%,大学生的工资中位数下降了7.6%,至少拥有一个学位的群体的工资中位数下降了1.2%。
简单地说,美国每个经济群体的工资都下降了,但总体平均数却出现了上升。
这就是它被称为“悖论”的原因。
辛普森悖论的关键是识别群体和子群体的差异。
你是否认为这些子群体(高中辍学生、大学生等)在不同时期是固定的?事实并非如此:如今,美国工人中大学毕业生的比例提高了。
换句话说,同2000年相比,工资最高的子群体相对于工资最低的子群体变大了。
所以,虽然大学毕业生的工资中位数出现了下降,但是他们人数的增长拉高了整体工资。
大多数人从未听说过辛普森悖论,而且缺乏统计学培训,不知道两个如此矛盾的真相能够同时成立。
因此,他们会相信他们听到的版本。
如果他们同时听到两个版本,他们可能会完全失去对于统计量的信心。
在国家经济健康的理解上,没有比国内生产总值更加被人密切关注的指标了。
在大众看来,如果国内生产总值上升,我们认为普通人的生活水平也会上升。
如果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个季度下降,我们会宣布经济衰退,并且削减重要支出。
国内生产总值影响着我们所有人。
2015年,爱尔兰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26%。
对于这个欧元区小国来说,你可能觉得这是一个惊人的成就。
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是7.6%,中国是6.9%。
2023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一模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恩格斯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文化血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文化滋养之源。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这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
具体而言,其一,宇宙观方面。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强调人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而“与天地精神往来”。
荀子既以“天行有常”强调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也以“制天命而用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这种宇宙观,与西方近代以来流行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截然不同,而与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和解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二,天下观方面。
天下为公、大同世界,是儒家关于理想社会的重要思想。
《尚书·尧典》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不少知识分子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相联系、相比附。
其三,社会观方面。
“和”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是深刻影响中国人的一个重要观念。
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社会观,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论以及关于社会关系高度和谐的未来设想,有诸多契合点。
其四,道德观方面。
中国人与人为善、义利相兼等伦理观、道德观,与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并重等倡导,有相近相融之处。
(摘编自孙来斌《科学把握“两个结合”的三个维度》)材料二:儒家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不断中国化的社会文化土壤。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绝没有脱离中国社会与中国的历史文化。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分析一、试卷总体评述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是对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考核,试卷内容涵盖了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多个方面。
本次试卷整体难度适中,考察内容涵盖基础和拓展知识点,有助于考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二、试卷具体内容分析1. 题型分布•阅读理解:占比30%,主要考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形近字辨析:占比20%,考察学生对汉字的掌握程度;•诗歌鉴赏:占比15%,考察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作文:占比35%,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表达能力。
### 2.难易程度分析•阅读理解部分偏难,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形近字辨析题目适中,考生需要细心辨识字形;•诗歌鉴赏部分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作文题目具有一定的思考深度和要求,考生需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 3. 考点分析•诗歌鉴赏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对诗歌内涵和意境的理解能力;•阅读理解部分结构多样,考察学生不同层次的阅读能力;•形近字辨析部分考察学生对汉字纵横结构的掌握程度;•作文部分注重考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要求内容连贯,观点明确。
## 三、备考建议1.阅读平时多接触各类阅读材料,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多熟悉古典诗文,加强对古典诗歌的欣赏和理解;3.多写作文,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4.学习形近字的方法,提高字形辨析能力。
本次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的分析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试题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
希望同学们能在备考中认真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取得优异成绩。
2024年高三年级第一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岭被认为是中国南北分水岭,是中国重要的地理标识之一。
1908年地理学家张相文在《新撰地文学》中提出的“北岭淮水”说,是近代以来最早以秦岭为中国南北分界线的观点。
中国地理自古以南北来划分,少以东西来界定,因秦岭阻隔,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文化,既有“江南杏花春雨,塞北铁马秋风”的南北方截然不同的风景,也存在南稻北麦、南船北马的迥异生活方式。
以秦岭为轴心地带形成的华夏文明具有鲜明的南北文化差异,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华夏民族这样具有强烈的南北意识,文化的各个分支均有南北分流情形。
然而中国人的南北意识不是早就有的,秦汉时,“汉文化的核心地带,一直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关中和山东,曾是两个高度的开发区”。
汉唐文献中,秦岭之南经常被描述为沼泽与丛林之地,到处是烟瘴之气、怪鸟异兽,故而开发较迟。
及至晋室南迁,才初步改变北方经济、文化在华夏文明中占主导地位的态势。
中国南北疆域分化,南北自然、人文景观存在差异。
秦岭具有横亘东西、划分南北的自然地理特征,在华夏民族不断向秦岭南麓开拓、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南北意识逐渐形成,滋养出华夏文明独有的南北文化。
历史上秦、汉、隋、唐、元、清都有秦岭南北疆域空间和政权上“大一统”的行政区划。
晋之后的一个世纪,中国又以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划分而分裂,从而出现南北中国的局势。
从十一到二十世纪,长江流域甚至更南的地域逐渐成为中国经济、文化中心。
中国文化也存在南北分流的现象。
中国哲学,春秋时孔墨在北,老庄在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