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教学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78.51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编教育学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5页选择

教育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把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也就是说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9页问答《学记》是我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专著12页。

1806年,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从而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6页选择

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其代表性著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是杜威教育理论的总纲领17页。选择

6、教育学起源的假说有哪几种?选择

上帝起源论:把教育的起源归结为神或上帝。完全是出于宗教需要的,是一种杜撰,他们认为上帝创造了一切,自然也就创造了教育,这种观点无疑是荒唐的,不科学的。

生物学起源论:把动物适应环境,求得生存的本能性活动当作教育的基础,否定了人的教育与动物的本能性生物行为的根本区别,它实际上否定了人与动物区别。动物既不会自觉的改造自然,也不能将改造自然的经验传递给下一代,所以不可能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心理学起源论:把模仿看作教育的基础,而且把模仿限定为儿童,一方面,肯定了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承认了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孟緑所说的“模仿”是无意识的,本能的行为,这又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并把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排除在教育之外,因而有以偏概全之嫌,同样也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劳动起源论:把人的个体发展与人类生存需要结合起来,认为人类生理器官,语言,思维等客观发展与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代代相传的主观要求产生了教育,而劳动恰好发展了人类自身并满足了人类生存的需要,于是教育这种人类独特的社会现象便应运而生了。26页

原始教育的特征?问答

1.教育形式社会化,劳动的场所就是教育的场所

2.教育权利平等化,所有氏族公社成员的孩子的照管和教养都是平等的

3.教育内容实用化,教育内容组要以生活常识,习俗,生产知识与技能为主,

还伴随有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教育

4.教育方法简单化,主要通过言传身教,口耳相传,模仿的手段教育28页

随着社会发展。学校的存在有什么作用和意义问答

A学校产生的原因

1、经济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2、政治嬗变提出了进行贵族教育的必要性

3、文化积累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B 学校产生的意义

1.促进了教育活动的专业化发展

2.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专业人才

3.推动力学科门类知识的形成与发展28页与29页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问答

1、教育能够制约人的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的影响

2、教育能够调节和选择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3、教育能够系统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38页

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教育和经济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A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通过提升人的社会生活素质,使之更有效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教育还能够通过普及科学知识和技能来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

3、教育还可以推动社会成员转变观念,从而能够提升社会经济水平的现代社会

观念和行为

B教育的经济制约:问答

1、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与速度

2、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的人才规格和与教育结构

3、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

4、经济教育的制约作用还体现在一些相对间接的影响上,例如社会经济结构影响着家庭结构,从而影响儿童的生存状态,反过来影响学校教育的整体运行。40页与43页

教育目的的功能或作用:问答

1、导向功能:无论是对教育者或者受教育者,教育的目的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是确保整个教育活动正确的方向基础

2、选择功能:教育目的的选择功能集中体现在教育活动与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此外,教育方法,教学手段的使用也都依据教育目的的不同而有不同选择

3、激励功能:教育活动中具体而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性的教育目标,能更好的发挥其激励作用

4、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既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同时也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依据。54页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A“个人本位论”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卢梭、伊斯拉谟、马斯洛、罗杰斯

B “社会本位论”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要根据社会需要来定,它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教育。代表人物:朱熹、凯兴斯泰纳普斯朗格选择

掌握中国教育目的的几个基本点(基本精神):

1. 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性。社会主义方向性事我国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精神

2. 坚持培养劳动者。坚持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一贯坚持的另一个基本点。体现了我国教育所培养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

3. 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即品德、智力、体质、审美观)

教育目的的确定

主观依据:

1.哲学观念会影响教育目的。一方面,人都有追问世界之根本的哲学兴趣;另

一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哲学观念总是会对人的活动产生影响。

2.教育目的还受到思想家们或者指定教育目的的固有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

3.教育目的既然是对培养对象的主观设计,就不能不与人格理想相联系。

客观依据:

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是确定一定历史时期教育目的的物质基础,

水平不同对受教育者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也就不同

2.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对

教育目的起决定作用。教育目的会体现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要求,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其对教育有制约作用

总之,教育目的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

2.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

①社会生产力的极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

②社会生产关系的变换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③根本途径是教育同劳动生产相结合

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及其规则系统。它规定着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育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就业方向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

包括有关学校性质的制度、招生制度、学位认证制度、专业设置制度、就业制度、考核制度等

教育制度的改革趋势

1.学习与社会的联系更为密切

教育通过为社会培养各种人才,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是教育作用于社会的最基本特征

2.学制的弹性化、开发性的特征日趋明显

实行弹性化、开发性的学制是世界各国学制发展的共同选择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