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朱熹、感悟理学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悟朱熹的理学

摘要:朱熹继承了北宋以来的儒学思潮,建立起一个前无古人的集大成的理学体系。朱熹理学以儒家思想为主干,同时吸收了佛学与道家、道教的方法论或理论思维。理学是我国哲学发展史上一个极其突出且重要的新思想典范,它构建了道德理论,其最高人格境界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关键词:朱熹理学理格物致知人欲

正文:学习了宋明理学,我对于朱熹的理学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朱熹的哲学是入世的哲学,是关于社会发展和人间万物的哲学,以人为中心,"理"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也是人类所憧憬的人生最高境界,是精神的理,他的思想体系的核心与重点部分在于道德道义价值系统。

毕生执着于教育的朱熹,师从一个"理"字。在他的心目中,"理"是万物开始的主宰,是自然界的一切,所有的世间万物,生成于"理",遵从于"理",归结于"理"。这种先天存在的精神的"理"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又是随处可见,时时主宰着人们的生活,维护统治者的地位。主要可以概括为:1、理是世界的本源(或心即理说);2、“格物致知”论;3、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下面介绍一下我对朱熹哲学的认识。

首先,朱熹哲学的基本问题,应该是对理的态度及认识。朱熹的“理”就是“道”,他继承了二程“万物皆是一个天理”的思想,把“理”看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人生之生,不能离开“理”,理在时间、空间上是无限的,是可以修炼“想”出来的。

“理”是仁义礼智的总称,主要内容就是三纲五常。朱熹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说明了三纲五常的必然性、合法性。当然,朱熹的“理”虽是“凭空想象”,但也不是完全不讲逻辑,在朱熹看来,这些都是有合理的内涵,不排斥客观事物的存在。这些“理”并非不可捉摸,理在事中,无论事之大小,都有一个道理存在,大至宇宙,小至蚂蚁,都各有一个道理。学习就在于理会这许许多多的道理。只不过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而理是一种难知而无形的东西。虽然难知而无形,但是我们都拥有“理”,只有认真理会才能认识理。

其次,朱熹哲学的重点是人伦哲学,是成为圣人。人伦哲学的中心是心、性、情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朱熹说:“有是行则有是心,而心之所以得乎天理则谓之性(仁、义、礼、智是也);性之所感于物而动则谓之情(恻隐、羞恶、是非、辞逊是也);是三者人皆有之,不以圣凡为有无也。但圣人则气清而心正,故性全而情不乱耳。”朱熹的“理”有两种,一种叫做事理,一种叫做天理,在心而言,称之为性,在事而言,称之为理。“万理具于一心”,故性即理,这是就事理而言。万物的形态气质都是由上天授予的,当上天授予万物各种性质的时候,万物之中也就蕴含着理,所以对于万物,性即天理。由此可知,天理和事理其实是一样的东西。这也是朱熹的“性即理说”。此外,朱熹认为,理是天地共有的,性则是人物各别的。理是先天的,性是后天的。

在朱熹的哲学中,成为圣人是目的,方法论则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在即物穷理,通过研究物,而获得知,达到穷理的目的,由物及理。人接触物,以自己的“心”去体会,认知。此处的物包括一切自然现象,也包括一切心理现象和道德行为规范。格物然后致知,致是到达的意思,知即知识和认识。不难看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朱熹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固然指三纲五常,在当时“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的主体。其主要内涵,是理与欲的对立。合乎道理的是天理,需要泯灭的是人的欲望。在他看来,排除过分的私欲便是去恶,循道而行的便是存善。人心只考虑到自己的需要,而不考虑到合理不合理;道心则在考虑到自己需要之外,还要考虑是否合理。凡事如果不掺杂私心贪念,坚守道心,则办起事来可以执中不偏、恰到好处,这自然合乎天理了。所以人在社会活动中,要自觉遵守各种道德规范。

宋明理学也被称之为新儒学,它的精神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整体体现,朱熹的思想无疑是这种民族精神的体现。其一,是求理精神。朱熹理学讲究格物致知,这是朱熹理学的最基本的特点;其二,力行精神。它是朱熹入世的品格和刚健精神的凸显,是其投身现实社会,奋发进取,追求自己理想价值实现的体现。朱熹强调知的先行性,主张“先知后行”,又重视行的重要性,坚持“行重知轻”,只要沿着格物致知的路线走下去,就必定能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成为“圣人”;其三,道德精神。重伦理,是朱熹理学道德精神的重要特征。在功利与理想,利益与道德、公与私的冲突中,拔高理想、道德和公的地位,主张以公灭私,以理灭欲,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其四,开放精神。朱熹哲学是吸收了儒、佛、道等各家所长,为我所用,表现出极大的兼容心态和开放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朱熹思想所依赖的时代背景已经消失,其具的主张思想观点也多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价值。但是蕴含在这一哲学思想中的求理、力行、道德和开放的精神,任然存在于民族文化之中。理学所体现的这些精神,与当代中国的现实相结合,意义深远。

现代社会,科技发达,经济快速发展,但人的精神文明却每况愈下,沦丧殆尽。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化,互信力消失,个人主义盛行于世,这一切都导致社会丑恶现象不停地上演。在这种形势下,极需“天理”“良心”来洗涤过分的人欲。可见,对于朱熹理学,我们应该取其精华,传承美德,共创中国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