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40年来降水量时空变化趋势_张文纲
- 格式:pdf
- 大小:901.64 KB
- 文档页数:9
《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篇一一、引言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积雪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气象要素之一,其时空变化特征对于理解气候变化和预测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近50年来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
二、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1. 时间变化特征近50年来,青藏高原积雪的年际变化呈现明显的波动趋势。
通过对历史气象数据的分析,发现积雪深度在冬季呈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而春季则有明显的减少趋势。
这种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密切相关。
具体来说,冬季气温上升导致积雪深度增加,而春季气温升高则加速了积雪的融化速度,从而导致积雪深度减少。
2. 空间变化特征青藏高原的积雪分布呈现出显著的地理差异。
在高原的不同区域,积雪深度和覆盖范围有所不同。
总体而言,高原的西部和北部地区积雪较深,而南部和东部地区积雪相对较浅。
此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青藏高原的积雪线呈现出向高海拔地区移动的趋势。
三、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1. 西风带的影响青藏高原的积雪与西风带的关系密切。
西风带是地球上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藏高原的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西风带的气流将暖湿气流从热带地区带到青藏高原,进而影响积雪的分布和变化。
当西风带增强时,会带来更多的暖湿气流,导致青藏高原的积雪减少;反之,当西风带减弱时,积雪则可能增加。
2. 季风气候的影响季风气候对青藏高原的积雪也具有重要影响。
季风气候的降水分布直接关系到青藏高原的积雪形成和消融过程。
当季风强度增加时,降水增多,有助于增加积雪深度;而当季风强度减弱时,降水减少,可能导致积雪深度减少或融化速度加快。
四、结论本文通过对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其与全球气候变暖密切相关。
时间上,冬季积雪深度呈增加趋势,而春季则有减少趋势;空间上,西部和北部地区积雪较深,而南部和东部地区相对较浅。
青藏高原近4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湖泊环境响应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青藏高原近40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湖泊环境的影响。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使其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地区。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日益明显,青藏高原的气候也在发生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对当地的湖泊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首先分析青藏高原近40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包括温度、降水、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
随后,我们将探讨这些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湖泊的水位、水质、生态结构等方面。
我们将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现场观测数据、遥感影像以及气候模型输出结果,揭示气候变化对湖泊环境的具体影响机制和过程。
本文还将对青藏高原湖泊环境的响应进行深入研究。
我们将评估湖泊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和脆弱性,探讨湖泊环境的变化对当地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湖泊的响应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湖泊环境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动态变化过程。
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也可为其他类似地区的气候变化和湖泊环境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特征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独特的高原气候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近40年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特征愈发显著,主要体现在温度、降水、风速等多个方面。
在温度方面,青藏高原整体呈现显著的增温趋势。
根据气象观测数据,过去40年中,高原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上升了约1-2摄氏度。
这种增温趋势在冬季尤为明显,导致高原冬季的气温逐渐接近甚至超过夏季。
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高原的生态系统,也对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降水模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青藏高原的降水总量在过去40年中呈现出波动增加的趋势,但降水分布却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和时间异质性。
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则出现减少。
这种降水模式的变化对高原的水资源、湖泊环境以及农业生产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其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对于全球气候系统有着重要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研究进行梳理与总结,旨在揭示该地区气温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二、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历史回顾自1960年代开始,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研究逐渐受到关注。
早期的研究主要基于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揭示了青藏高原整体上呈现气温上升的趋势。
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随着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一)研究方法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研究主要采用气象观测数据、遥感数据和模型模拟等方法。
其中,气象观测数据主要用于分析气温变化的趋势和空间分布,遥感数据则用于获取更大尺度的气温变化信息,模型模拟则用于探究气温变化的原因和未来趋势。
(二)数据来源研究所需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的气象观测站点和遥感观测数据。
此外,还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研究数据和成果。
四、气温变化趋势及特点根据大量研究数据,青藏高原自1960年代以来呈现出明显的气温上升趋势。
这种上升趋势在近几十年内尤为显著,特别是在高原的南部和东部地区。
同时,气温变化的季节性和年际差异也较为明显,夏季和冬季的气温变化幅度较大。
此外,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还受到地形、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五、影响因素分析(一)自然因素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等。
其中,太阳辐射是影响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大气环流则通过影响冷暖空气的流动和交换,进一步影响气温的变化。
此外,海陆分布也会对青藏高原的气温产生影响,例如海洋的调节作用可以减缓气温的波动。
(二)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是影响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的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青藏高原地区近40年来气候变化的特征康兴成【期刊名称】《冰川冻土》【年(卷),期】1996(0)S1【摘要】根据青藏高原地区气象台站上温度和降水量资料,统计分析得出:50年代比60年代暖,60年代比70年代冷,70年代比80年代冷。
在这40a期间,最暖的是80年代,它主要体现在冬季温度偏高较多;其次是50年代,这时主要是夏季温度偏高明显。
最冷的是60年代,这期间秋、冬季温度偏低明显。
70年代基本上是趋于正常,略有一点偏暖。
降水量是50年代比60年代少,60年代比70年代少,70年代比80年代少。
也就是说,从50年代以来,降水量是趋于逐渐增加的趋势。
综合温度和降水量变化的特点,青藏高原地区40a中的气候变化状况是,50年代为暖干期,60年代为冷干期,70年代则为一种弱的暖湿期,80年代整个高原上为暖湿期。
从趋势分析来看,青藏高原上的增温是从70年代就已开始。
温度的上升幅度达0.5℃左右。
另外青藏高原地区的增温不仅仅发生在地面上,而且在高空也有其表现。
特别是100hPa高度较为明显。
【总页数】8页(P281-288)【关键词】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变化;趋势【作者】康兴成【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8【相关文献】1.近50年来全球背景下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J], 白珍2.青藏高原江河源区近4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J], 姜永见;李世杰;沈德福;陈炜3.近40年来青藏高原湖泊变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J], 闫立娟;郑绵平;魏乐军4.近40年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NCEP和ECMWF地面气温及降水再分析和实测资料对比分析 [J], 李川;张廷军;陈静5.青藏高原地区近千年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 [J], 张彦成;侯书贵;庞洪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第三极”,因其独特的地形和气候特征,一直以来都是全球气候研究的热点地区。
自1960年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梳理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理解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提供参考。
二、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研究背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趋势逐渐成为气候研究的重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一)研究方法目前,研究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方法主要包括遥感技术、地面观测数据、气候模型模拟等。
其中,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大范围、长时间序列的气温数据,为研究青藏高原气温变化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二)数据来源研究所需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内外气象观测站、卫星遥感数据以及相关科研机构的数据共享平台。
这些数据包括地面温度观测数据、气象要素观测数据以及地形、植被等环境要素的遥感数据。
四、研究进展与成果(一)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气温总体趋势通过对青藏高原地区多年来的气温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青藏高原整体呈现出升温趋势,特别是在近十年来,升温速度明显加快。
这种趋势在高原的南部和东部地区尤为明显。
(二)季节性气温变化特点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的季节性气温变化特征显著。
夏季气温上升速度快于冬季,这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导致的。
此外,春季和秋季的气温变化也呈现出明显的趋势性。
(三)区域性气温变化差异在空间分布上,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高原南部和东部地区的气温上升速度较快,而北部和西部地区的气温上升速度相对较慢。
这种差异可能与地形、植被覆盖、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
(四)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气温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自然因素(如地形、植被、海陆分布等)和人为因素(如人类活动、工业排放等)。
《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篇一一、引言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因其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对全球气候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积雪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水体资源,其时空变化特征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一直是气候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就近50年来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进行探讨。
二、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1. 时间变化特征近50年来,青藏高原积雪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年际和季节性变化。
总体上,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青藏高原积雪的覆盖面积和积雪深度呈现出减少的趋势。
特别是近十年来,这种减少趋势更为明显。
在季节性变化上,冬季积雪覆盖面积最大,春季开始融化,夏季积雪基本消失。
2. 空间变化特征青藏高原积雪的空间变化主要表现为积雪覆盖区域的扩大和缩小。
不同地区受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积雪的分布和变化存在差异。
总体上,高原南部的积雪量较大,而北部则相对较小。
此外,随着气候变暖,一些原本无积雪的地区也开始出现积雪现象。
三、大气环流因子对青藏高原积雪的影响大气环流是影响青藏高原积雪的重要因素。
近50年来,大气环流的变化对青藏高原积雪的分布和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西风带的影响西风带是影响青藏高原的主要大气环流系统之一。
西风带的强弱和移动对青藏高原的降雪量和积雪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当西风带较强时,青藏高原的降雪量增加,积雪覆盖面积扩大;反之,当西风带较弱时,降雪量减少,积雪覆盖面积缩小。
2. 季风气候的影响季风气候是青藏高原地区的重要气候特征。
季风的强弱和活动范围对青藏高原的降雪和积雪也有重要影响。
季风较强时,降雪量增加,反之则减少。
此外,季风活动还会导致青藏高原地区的气温变化,进而影响积雪的融化和分布。
四、结论近50年来,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密切。
大气环流的变化对青藏高原的降雪量和积雪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加剧,青藏高原的积雪覆盖面积和深度呈现出减少的趋势。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章节一:引言青藏高原地处中国西南,是全世界最大的高原,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
由于其高原特有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青藏高原一直被视为“世界屋脊”。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青藏高原的气候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方面展开讨论。
章节二: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青藏高原气候的变化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
其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气温变化。
青藏高原气温上升的速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尤其是在近几十年来,夏季气温升高尤其明显。
(2)降水变化。
在过去几十年中,青藏高原的降雨量呈下降趋势。
同时,降水的分布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夏季降水增加、秋季降水减少等。
(3)冰川变化。
青藏高原地区的冰川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川之一。
温度升高和降水的减少使得青藏高原冰川面积在过去几十年中减少了30%以上。
除了上述因素外,人类活动也是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放牧、开垦、工业和城市化等,这些活动对高原的植被和土壤等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从而影响了高原的水文循环。
章节三: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青藏高原作为中国的“水塔”,拥有着丰富的水资源。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青藏高原的水资源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水源地变化。
由于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青藏高原的水源地出现了融水量减少和水位下降的现象。
这使得青藏高原地区的湖泊、河流等水源面临着严重的缺水困境。
(2)水质变化。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水质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大量的污染物和有害物质进入水体中,导致水质恶化,对水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
(3)水文循环变化。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的水文循环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例如,降雨的减少导致了逐渐脱水的状态,水文循环率降低,水循环下降。
章节四: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管理的挑战青藏高原的水资源是中国乃至全球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
《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篇一一、引言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第三极”,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全球气候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积雪作为青藏高原重要的气候要素之一,其时空变化特征对理解区域气候变化、预测自然灾害以及评估水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近50年来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
二、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1. 时间变化特征近50年来,青藏高原的积雪呈现显著的时间变化趋势。
在整体上,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的积雪面积和深度呈现下降趋势。
尤其在过去的二十年间,由于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如寒潮、干旱等,导致积雪量的年际变化加大。
具体而言,春季和夏季的积雪量减少更为明显,冬季虽然仍有一定的积雪量,但整体上也在逐渐减少。
2. 空间变化特征在空间分布上,青藏高原的积雪变化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例如,高原的南部和东南部地区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积雪量相对较大;而高原的北部和西部地区则因高海拔和干旱气候等因素,积雪量相对较小。
此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这种空间分布的差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三、大气环流因子与青藏高原积雪的关系大气环流是影响青藏高原积雪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中,季风环流、西风带、极地涡旋等对青藏高原的积雪具有重要影响。
具体而言:1. 季风环流:季风环流是影响青藏高原南部和东南部地区积雪的主要因素。
季风强度和路径的变化直接影响这些地区的降水形式和量级,从而影响积雪的形成和消融。
2. 西风带:西风带是影响青藏高原西部地区积雪的重要因素。
西风带的强度和位置变化会直接影响该地区的风速、风向和降水,从而影响积雪的分布和变化。
3. 极地涡旋:极地涡旋的变化也会对青藏高原的积雪产生影响。
当极地涡旋增强时,会带来更多的冷空气和高空槽脊活动,从而影响青藏高原的气候和降水形式,进而影响积雪的形成和消融。
四、结论近50年来,青藏高原的积雪呈现显著的时空变化特征。
近46年西藏高原昼夜降水变化趋势张核真;唐小萍;普布卓玛【期刊名称】《气象科技》【年(卷),期】2010(38)2【摘要】选取西藏地区18个气象站1961~2006年逐时降水资料,分析近46年昼夜降水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近46年,西藏大部分地区各时段夜雨率均呈减少趋势,昼雨率呈增多趋势;夜雨天数冬半年各区域都呈增多趋势,年和夏半年东北部和藏西北地区呈增多趋势,其他区域呈减少趋势,而昼雨天数大部分地区年、季都呈增多趋势. 昼、夜雨率和雨次的年代际变率较大,各区域年代际变化不一致,无明显的增减趋势;夜雨率冬半年出现异常最多,各区域年、季多为异常偏少.昼雨率冬、夏半年出现异常较多,年和夏半年多异常偏少,冬半年基本上为异常偏多;夜雨天数夏半年出现异常的最多,东部地区以异常偏少居多,中西部地区以异常偏多为主.昼雨天数夏半年出现异常最多,南部边缘地区均为异常偏多,藏北地区也以偏多为主,其他区域多异常偏少.西藏大部分地区年、季昼夜雨率的大小更多依赖于降水强度,而非雨次的多少.【总页数】5页(P205-208,插6)【作者】张核真;唐小萍;普布卓玛【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气象局气候中心,拉萨,850000;西藏自治区气象局气候中心,拉萨,850000;西藏自治区气象局信息网络中心,拉萨,8500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近54年茌平县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变化趋势研究 [J], 邱东凤2.思南县近60a降水日数与降水量变化趋势 [J], 李晓龙;谢仁波3.近46年西藏高原昼夜降水变化趋势 [J], 张核真; 唐小萍; 普布卓玛4.近40年西藏高原云量与降水分布及耦合变化特征 [J], 余忠水;拉巴;周洪莉;唐叔乙5.近43年西藏高原20cm地温对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响应 [J], 周刊社;陈华;卓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东侧地区是中国西部和南亚地区的重要自然资源基地,其气候受青藏高原影响,地形复杂,日照、温度及日较差较大。
近40年来,青藏高原东侧地区的日照量及温度发生了显著变化,汇总统计表明:1978-2017年,年平均日照时数总体呈增加趋势,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日照时数更多,冬季相对较少。
常年平均气温也逐步上升,且有明显的季节差异,从全年来看,夏季
温度较高,冬季温度较低。
另外,近40年来,青藏高原东侧地区的日较差表现为有高温
日较差,年平均最高温度普遍在8-10度以上,有些地区最高温达到16度以上。
从统计来看,青藏高原东侧地区的太阳辐射强度在近40年来有所增加,按季节计算,多数地区的夏季温度增加较快,而冬季的温度增加较慢。
此外,日较差也有明显变化,有
较高温度日较差。
综上所述,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近40年来,日照、温度及日较差显著变化,夏季温度
增加明显,而冬季温度增加较慢,日较差有较高温度日较差。
这些气候变化对当地植被的
生长有明显的影响,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植被及气象的有效监测及预测有着重
要意义。
青藏高原近30年气候变化趋势一、本文概述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是中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区。
其独特的高原气候类型和地理位置,使其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近30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青藏高原的气候也发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
本文旨在通过对近30年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趋势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揭示其气候变化的规律、特点及其可能的影响,以期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和应对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我们将对近30年来青藏高原的气温、降水、风速等主要气候要素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以揭示其变化趋势和规律。
结合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评估气候变化对高原生态系统、水资源、农业、牧业等方面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和建议,为青藏高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特点,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和应对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也为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和决策依据。
二、青藏高原气候概况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的特殊性使其拥有独特的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世界上最高、最大、最年轻的高原。
由于其高海拔和独特的地理位置,青藏高原的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和地域差异。
总体而言,青藏高原气候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具有低氧、低温、低压、高辐射、强日照和降水少等特点。
受季风和高原大地形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气候又表现出复杂多变的特性。
高原上四季不分明,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凉爽。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稀少,形成了明显的干湿季节。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气候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气温逐渐升高,冰川消融加速,冻土退化,降水模式发生改变等。
这些气候变化不仅对青藏高原本身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周边地区乃至全球气候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趋势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已经成为全球气候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重点。
青藏高原近40年来的降水变化特征张磊;缪启龙【期刊名称】《干旱区地理》【年(卷),期】2007(30)2【摘要】利用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的1961-2000年56个气象站的逐月降水资料,通过计算降水量的距平百分率,分析了青藏高原自1961至2000年以来降水量变化的趋势和1961-2000年以来各季降水量变化趋势,发现:青藏高原近40年来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降水量的线性增长率约为1.12mm/a。
再将高原划分为四个季节,分析了各季40年来的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得出:春季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秋季降水量变化不明显。
夏季降水量值较大而降水变化幅度较小,冬季降水量变化则与夏季相反。
通过将青藏高原分为南北两个地区,分析了两个区的年降水量和四个季节的降水量的变化得出:高原南区1961-2000年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降水量的线增长率为1.97 mm/a,春季和冬季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夏季降水量变化不明显,秋季降水量略有增加;北区年降水量和夏季的降水量变化较小,秋季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冬季降水量变化最大。
对青藏高原的南北两区用Mann-Kendall方法进行突变分析,显示高原南区分别在1978年和1994年发生突变,北区没有发现突变。
【总页数】7页(P240-246)【关键词】青藏高原;降水变化;突变检测【作者】张磊;缪启龙【作者单位】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614【相关文献】1.乌鲁木齐城区近40年来降水量的变化特征 [J], 蒋慧敏;刘春云;宫恒瑞2.青藏高原江河源区近4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J], 姜永见;李世杰;沈德福;陈炜3.近40年来加格达奇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J], 牛凤权;许磊;黄剑4.青藏高原地区近40年来气候变化的特征 [J], 康兴成5.海河流域近40年来降水和气温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J], 袁再健;沈彦俊;褚英敏;齐永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第三极”,因其独特的地形和气候特征,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点关注。
自1960年以来,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变化,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趋势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成为了科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梳理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理解气候变化提供参考。
二、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历史回顾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呈现出明显的趋势。
根据历史气象数据,青藏高原的气温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尤其在近二十年内,气温上升的速度明显加快。
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高原本身的生态系统,还对周边地区乃至全球的气候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研究方法与进展1. 传统气象观测:随着气象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在青藏高原地区设立了大量的气象观测站,长期、连续地记录了高原的气温变化数据。
这些数据为研究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2. 遥感技术: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取青藏高原的地表温度数据。
这种方法具有覆盖范围广、数据量大、实时性强的优点,为研究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提供了新的手段。
3. 模型模拟:通过建立气候模型,科学家们可以模拟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趋势,预测未来的气温变化情况。
这种方法为理解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不仅关注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趋势,还对气温变化的成因、影响及未来趋势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综合运用上述研究方法,科学家们发现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当地地形、地貌、植被等因素的影响。
四、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气温的上升,高原的冰川、冻土等自然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进一步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此外,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还对当地农业、牧业等产生了重要影响,进一步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西藏科技》2018年9期(总第306期)近40年西藏高原云量与降水分布及耦合变化特征*余忠水1拉巴2周洪莉1唐叔乙3(1.西藏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中心;2.西藏自治区气象局科技与预报处;3.西藏自治区气象台,西藏拉萨850000)摘要:选取1971-2010年西藏地区22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总云量、低云量和日降水量,计算分析了该地区近40a 云量和降水量分布及其耦合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①西藏地区云水资源分布区域差异性明显,大致呈“东多西少”分布型,30°N 以南地区呈明显的“纬向型”分布,北部以“经向型”分布为主。
②西藏地区总云量以0.1-0.2成/10a 的速度呈显著减少趋势,低云量除雅江一线减少趋势显著外,其他区域增减不明显;年降水量藏西有不明显的减少趋势,其他区域呈增多趋势,其中藏北增多趋势显著,速度达21mm /10a 。
③西藏地区云量和降水量的高峰值出现在7月和8月,且在高值区内形成“双峰型”分布。
从平均状态来看,8月上旬为西藏地区明显的“雨季间歇期”,表现为云量和降水量的骤减。
④西藏地区天空在不同总云量或低云量的水平下,降水概率最大的区域为藏南,最小为藏西,降水效率雅江一线最高,藏西最低;降水量与总云量、低云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且降水与低云量相关性最密切。
⑤西藏地区多云天气频次最高达39.6%,晴天和少云频次相近,两者和为42.9%,阴天频次只有17.5%;40a 来,西藏晴天和少云天气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增速分别为4.3d /10a 和3.1d /10a ,多云和阴天呈显著的减少趋势,分别以2d /10a 和5.3d /10a 的速度递减。
关键词:西藏高原云量和降水耦合变化*基金项目: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局设项目(xzqxj201712)云和大气降水在地球气候系统的辐射能量收支和水循环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方面,云直接影响地气系统的能量交换、热量平衡和温湿分布,对全球和区域的能量和水分收支起调控作用[1];另一方面,云是空中水资源的重要载体,是产生大气可降水的决定性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