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七律 长征》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是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
在这个单元中,它的作用不仅仅是让学生领略军人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精神,更重要的一点是,要从这首诗中领略诗人的大气磅礴,感受他的伟人风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诗中“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暖、寒、更、喜、尽、开颜”等主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本文中生字、词的含义及关键词饱含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让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同时,训练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历史对话。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中生字、词的含义及关键词饱含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搜集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
◆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题:教师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1、词语读音及理解。
七律(lǜ)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云崖(yá)岷山(mín)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整体感知课文:1、范读课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3、学生齐读课文。
《七律长征》教课方案一、设计理念 :1、以生为本 ,关注学情 :因为学生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缺乏感性认识 ,因此在课前要修业生收集有关资料 ,同时针对有些字词不太简单理解 ,要修业生在课前增强预习。
2、抓住要点 ,研读感悟 :在品读诗文这一环节的教课方案上,抓住 "不怕 "这个看似平庸实则掷地有声的词来作为研读的主题,使自主感悟的空间尽量地最大化,最优化。
二、教材理解 :1、新课标对本文的教课要求 :(1)认识 3 个生字 ,会写 3 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 "长征 "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 ,感觉毛泽东及此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勇敢豪放的气派。
2、文本解读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成功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困难历程,颂扬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豪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 ,全诗共八行 ,每行七个字 ,每两行为一句 ,共四句 ,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放的语势,高屋建瓴 ,总领全诗 ,高度归纳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困难险阻、百折不回的英豪气派。
颔联承接 "千山 " 。
作者先用 "逶迤 "和"澎湃 "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 "扬"的手法 ,尔后用 "细浪 "和"泥丸 "的比喻手法言其微小 ,用的是 "抑"的手法 ,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
颈联承接 "万水 " 。
一 "暖" 一" 寒",既写出了天气状况 ,又写出了心理感觉。
尾联描绘了长征的最后历程。
翻越 "千里雪 "的岷山 ,其困难程度其实超出 " 逶迤 "的五岭和"澎湃"的乌蒙山,但这时因为成功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琳琅满目了。
【苏教】《七律·长征》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七律·长征》这首诗歌的作者和背景。
2.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3.通过分析诗歌的形式和语言,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形式和语言,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
2.学生课前阅读的《七律·长征》的文本。
3.相关诗歌鉴赏工具和材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红军长征的图片和视频,引入《七律·长征》这首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展示与讲解(20分钟)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七律·长征》的作者苏教的照片和简介,向学生介绍他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并解释《七律·长征》是他在1959年写的反映红军长征的诗歌作品。
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讲解诗歌的主旨和核心思想,引导学生认识到诗歌是对红军长征精神的赞颂和表达,强调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3.分析与讨论(20分钟)组织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分析诗歌的形式和语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
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押韵和律诗的特点,并解释其中的比喻、排比和修辞手法等,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4.感受与表达(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表达。
让学生表达对红军长征和《七律·长征》这首诗歌的感受、理解和思考,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红军长征的艰辛与伟大,培养他们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合作完成一篇小组作文,标题为《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
要求学生在作文中结合《七律·长征》的内容,表达对红军长征的理解和认识,突出长征的艰辛和历史意义。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七律·长征》这首诗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不仅了解了诗歌的背景和作者,还能够分析诗歌的形式和语言,培养了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七律·长征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长征”这篇课文,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借助这篇课文,让学生深入了解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课文内容:《长征》。
2.学习要点:课文内容概述、历史背景、优美语言、诗意表达、故事情节、军民团结、革命精神等。
3.教学方式:小组合作、课堂讲解、讨论互动等。
三、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1.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长征》这篇课文。
2.引导学生思考:“长征”是什么?红军为什么要长征?长征的过程是怎样的?2. 课堂探究步骤一: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1.通过讲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引出中国革命的历程,营造出“长征”这个时期的背景氛围。
2.结合教材和图片,讲述长征背景:蒋介石的清剿、红军战略转移等。
3.让学生自己判断,为什么红军要长征?长征对中国革命有什么意义?步骤二:表达红军的革命精神1.学习课文《长征》,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和过程。
2.借助提供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红军的革命精神。
3.分组讨论,让学生自己表达红军的革命精神。
步骤三:品味优美的语言1.讲解《长征》中的诗意表达,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的优美语言。
2.教师为学生详细解读文中的部分语句,让学生理解文学艺术中的意蕴。
3.让学生自己欣赏文中的优美语言,并能够写出一段优美的句子。
步骤四:探讨军民团结的意义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军民团结的意义和重要性。
2.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些建议和意见。
3.让学生自己表达军民团结的意义和重要性,并自己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3. 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长征》,让学生自己写一篇“我的长征”作文。
2.提供参考答案供学生参考。
四、教学效果评价1.对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有深刻的理解。
2.掌握和运用了一些优美的语言和句子。
3.对军民团结的意义和重要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五年级语文教案《七律长征》(最新3篇)五年级语文教案《七律长征》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诗——《七律·长征》.师: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师:长征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
齐读课题——师: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
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 师:你对长征又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指名说)师小结: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走进《长征》.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质疑问难(一)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师:请同学们翻书80页,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
(生自由朗读诗歌)师:看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样了其他的同学仔细听,从正确和流利两方面进行评价。
(课件出示诗歌《长征》)请注意加线的字的读音,谁来试试。
(生读诗歌,评价)师:老师也想读读,请同学们评评。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七律 183;长征》教课设计(一)教课要求:1、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领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困难险阻,达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豪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构成的词语。
教课要点:理解长征中红军碰到的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悟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课难点:领会红军的革命英豪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课器具: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形录象第一课时教课过程:(一)解题。
教师简介历史背景:公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歼”。
从 1931 年到 1934 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引导下,红军获得了四次反“围歼” 的伟大成功。
此后,因为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挤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歼”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歼” 失败后,为了保留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走开中央苏区依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长征途中,1935 年 4 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此后中国革命转败为胜,从成功走向成功。
党中央带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除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 11 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含辛茹苦,战胜重重困难。
红军战士击溃仇敌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 10 月成功抵达陕北依据地。
1936 年 10 月,第二、四方面军也抵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集。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能够领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碰到各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显然示意出诗句停留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澎湃/走/泥丸。
苏教版七律长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红军长征途中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中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如“逶迤”“磅礴”“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
(2)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难点(1)感受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练和节奏韵律。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刻思想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修辞手法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和伟大壮举。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红军长征的相关视频或图片,展示红军长征的路线图,提问学生对红军长征的了解,从而引出课题《七律·长征》。
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毛泽东的生平及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2)强调这首诗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表达了他对红军战士的赞美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
(3)学生齐读诗歌,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精读诗歌,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诗歌的含义,重点解释关键词语。
例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远征难”指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万水千山”泛指路途遥远艰难。
“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逶迤”形容五岭山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磅礴”形容乌蒙山高大雄伟。
“腾细浪”“走泥丸”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五岭山脉比作细浪,把乌蒙山比作泥丸,突出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七律·长征》教案(一)【助学目标】▲1.掌握诗中字音、词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理清诗歌思路,学习诗歌语言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等手法地运用。
▲3.理解诗句,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助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二三联的含义2.难点: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助学流程】1.情境设计:长征是中国历史的绝唱,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
毛主席以炽热的革命热情,坚定的革命斗志,高瞻远瞩的雄才大略,绝无先例的艺术构思,熔铸出这首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这首诗。
2.介绍写作背景。
3.学生自助(1)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不懂的字词查字典。
(2)结合提供的注释,试着理解诗句。
(3)找出这首诗的中心句。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4.求助互助(1)“万水千山”和以下两联有什么关系?(2)《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 ?翻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3)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远征难”,又从哪些地方看出“只等闲”?从中可以感受到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4)你认为这首诗歌中哪些词使用准确、概括、生动、意味深远?请举例说明。
5.教师补助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6.课堂巩固:熟读课文。
7.课后续助背诵默写课文。
题:《七律长征》班级姓名【助学目标】▲1.掌握诗中字音、词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理清诗歌思路,学习诗歌语言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等手法地运用。
▲3.理解诗句,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查询资料,了解简要写作背景二、初读诗歌,读准字音逶迤( )( ) 磅礴( )( )云崖( ) 岷( )山三、读课文,请用“‖”正确划分诗句句读,读出节奏。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七律长征》苏教版教学目标:1.正确、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明白得课文大致意思,能依照词句展开想象,生成画面。
3.在明白得、诵读中了解七律押韵、对仗的特点;在明白得、诵读中培养想象力,受到红军“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情感熏陶;在“腾”、“走”、“暖”、“寒”等字的咀嚼中学习“想象入境”、“字词知冷暖”、“知事(史)明情”的读书方法;在明白得、诵读中了解课文总分、前后呼应的谋篇布局。
教学重难点:重点:1.正确、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明白得课文大致意思,能依照词句展开想象,生成画面。
难点:在明白得、诵读中了解七律押韵、对仗的特点;在明白得、诵读中培养想象力,受到红军“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情感熏陶;在“腾”、“走”、“暖”、“寒”等字的咀嚼中学习“想象入境”、“字词知冷暖”、“知事(史)明情”的读书方法;在明白得、诵读中了解课文总分、前后呼应的谋篇布局。
学习预备:学生阅读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等故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七十几年前的中国有如此一支队伍,他们为了储存实力和北上抗日,他们在跋山涉水,他们在翻越连续不断、雄壮险峻的高山,他们在争渡惊涛骇浪的江河,他们正行进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他们在——长征。
长征是题目,七律指七言律诗。
苦不苦,红军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今天,我们就随着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去重温那段传奇的岁月。
二、诵读:自读课文,仔认真细读四遍,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读出节奏、韵律。
检读,关注字音(逶迤、礴、岷);检读,关注节奏。
齐读。
三、明白得、感悟、诵读:导语自学:诗读到那个地点,红军给你留下如何样的印象?再深入地读、更用心地读!借助注解,展开想象明白得这首诗的大致意思。
同桌交流。
检查、交流:(一)抓“万水千山”,探讨如何样的“山”,如何样的等闲,如何样的画面:考一考大伙儿是否明白得了诗的意思,谁能用课文中一个词概括遇到的困难——万水千山。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3.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重点难点]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长征背景。
教师准备:搜集视频、图片等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一教时[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一、揭题导入,了解七律1、知道毛泽东是谁吗?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外交家、诗人,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
读读课题,发现了什么?七律是诗体名,它有什么特点?打开课本,数数总共几行?每行几个字?2、这样的诗叫做——七律。
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7个字,第2、 4 、6、 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3、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谁来说说。
(生交流)若让大家用一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会用?(难)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
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深情):七律长征 (缓慢):七律长征(设计意图:揭题导入,认识诗人毛泽东;介绍长征;了解七律,建立知识结构。
)二、朗读感知,了解内容1.细读三遍诗:学法渗透: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
”请同学一定要好好地读读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三遍。
五年级七律长征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七律长征课文课文简介: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七律长征》。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与困难,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信念和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目标:1.了解长征过程中的艰难和困难,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2.学习理解诗歌形式的七律,感受诗歌的美感。
教学准备:教材、电子设备、图片资料、地图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让学生回顾一下课文标题《七律长征》,并让他们猜测这篇课文可能讲了什么内容。
Step 2:欣赏诗歌《七律长征》播放课文《七律长征》,让学生先欣赏一遍,了解课文的整体内容和诗歌的韵律美。
Step 3:理解诗歌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这篇诗歌讲述了谁的故事?2.这篇诗歌主要讲了什么内容?3.诗中有哪些词句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Step 4:感受诗歌的美感让学生再次欣赏课文的诗歌形式,引导他们欣赏诗歌的美感。
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形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Step 5:拓展延伸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者地图等,了解更多关于长征的背景知识和相关历史事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Step 6:总结回顾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课文的认识和收获。
Step 7:布置作业布置相关阅读作业或写作作业,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Step 8: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感受诗歌的美感,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欣赏诗歌《七律长征》和讨论课文内容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长征的背景知识和相关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七律长征》精品教案(附教学反思)教材分析:全诗重点讲了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展现了五幅“征难图”:山势逶迤的五岭图,群峰叠嶂的乌蒙图,水拍云崖的金沙图,桥横铁索的大渡图,千里雪盖的岷山图。
字里行间表达了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抓关键词句,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读第一联,要紧紧抓住“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等词语来理解。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概括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帅风度。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读第二、三联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帮助学生弄清诗句的大概意思;第二步是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边读边想象画面,读中感悟,培养语感。
如“五岭山脉”,那么高峻险陡,但在红军眼里,不过是跳跃着的“细浪而已”;而乌蒙山,尽管气势磅礴,但在红军看来,也不过如流动的泥球罢了。
这具体生动地诠释了“只等闲”的内涵。
再如,浪急水大的金沙江把岸边的云崖也拍击得发热了,而大渡河上惊险的铁索桥寒光闪闪,但这一切并没有吓退红军,还是被英勇的红军战胜了。
学情分析: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课相当于当代的孩子,比较遥远,所以,要如何让学生在课前能更多更好地对长征有一个较好的理解,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就在课前布置学生每人必须通过各种手段,读过至少一篇与长征有关的故事。
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2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长征》主题歌导入,你知道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内容吗?2、你们了解长征吗?简介写作背景。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the seventh law long march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2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2、篇章2: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篇章1: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助学目标】▲1.掌握诗中字音、词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理清诗歌思路,学习诗歌语言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等手法地运用。
▲3.理解诗句,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助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二三联的含义2.难点: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助学流程】1.情境设计:长征是中国历史的绝唱,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
毛主席以炽热的革命热情,坚定的革命斗志,高瞻远瞩的雄才大略,绝无先例的艺术构思,熔铸出这首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这首诗。
2.介绍写作背景。
3.学生自助(1)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不懂的字词查字典。
(2)结合提供的注释,试着理解诗句。
(3)找出这首诗的中心句。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4.求助互助(1)“万水千山”和以下两联有什么关系?(2)《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 ?翻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3)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远征难”,又从哪些地方看出“只等闲”?从中可以感受到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4)你认为这首诗歌中哪些词使用准确、概括、生动、意味深远?请举例说明。
21、七律长征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毛泽东同志吗?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洁汇报已有学问。
2、今日,就让我们通过对课文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吧!二、放手阅读,整体感知1、学生自学课文A、各自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B、请同桌相互读读、听听,订正读错的字音。
试着解答一下对方不懂的问题C、全班汇报沟通,读准词语,理解不懂的词语。
2、指名学生逐句朗读诗歌(七律:七言律诗,每两句为一联)理解词语的意思: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概宏伟的样子。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心红军从江西、福建动身,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3、你都知道哪些有关长征的事?学生介绍有关长征的历史事实。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动身,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终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行程25000余里,完成了绝无仅有、震天动地的万里长征。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心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多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宏大诗篇。
三、再读诗句,质疑解疑:1、介绍这首诗的体裁:这是一首七言诗。
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
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
就是七律。
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显明的节奏。
2、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么,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舒适的韵律与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1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①这两句诗有什么作用?句中的“不怕、只等闲”等词语应怎样理解?]赏析: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②这两句写的都是“山”,二者有什么不同?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写?]赏析:红军对山的征服,充分地表现了红军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
4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③运用具体的事例有什么作用?]赏析: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
这两句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④“更喜”两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赏析: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
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
1 ☜2①这两句有统领全篇的作用。
“不怕”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概括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
“万水千山”则概括了“难”的内外蕴意。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帅风度。
3②重点句解析:五岭写出山之长,连绵起伏;乌蒙则写出山之高,气势雄伟。
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
这样夸张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
4③表现红军的乐观精神及大无畏精神,写出了红军在抢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这两次战斗中所经历的困难,但这些困难没有吓倒红军,而是被红军征服了。
④“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另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
2.了解诗歌所处的时代背景。
3.正确、流利、有韵律地朗读课文。
理解诗中词语和专有名词的含义。
1.课前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和飞夺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一导入新课1.出示毛泽东的相关图片。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七律长征》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七律长征》语文教案一、教材解读:七言律诗的简称。
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足联。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余里。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二、教学目标:1、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诗句中的词语的意思,了解每一句诗描绘的情景。
在了解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地基础上,理解诗句地意思。
体会诗句所表达地情感。
3、能按诗句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能初步按照诗句的停顿读诗。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总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二、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长征的历史背景,了解长征的大致情况。
2、初读课文,初步感知七律的一些特点,初步感知全诗所表达的意思。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七律长征》教案
(一)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用具: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
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万”和“千”
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
泥丸:泥团子,小泥球。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
(五)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师: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
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第一步先找出的是那一句。
第二步说说从这句诗中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
第三步说说红军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
(观看录象)
(2)交流。
(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齐读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背诵全诗。
六、欣赏歌曲《长征》。
七、总结。
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八、扩展阅读。
推荐毛泽东的另一首歌颂长征的词《忆秦娥.娄山关》。
(二)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教学过程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