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翦伯赞
- 格式:pdf
- 大小:232.44 KB
- 文档页数:2
【常德历史上的今天】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创办赵必振逝世翦伯赞去世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创办。
1912年,即民国元年,湖南都督府决定兴办6所师范学校:3所男校,3所女校。
长沙居中,设湖南第一师范和第一女子师范;常德为西路,设湖南第二师范和第二女子师范;衡阳为南路,设湖南第三师范和第三女子师范。
辛亥革命的胜利,终结了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王朝,建立了新型的民主共和政权,男女平等思想引入社会政治生活。
原西路师范学堂改名为“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但在湖南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的选址问题上,湘西北地区的官员和绅士一直争论不休。
以彭施涤为首的上湘西代表主张鉴于第二师范学校已经设于常德,第二女子师范应该设于沅陵,便于教育平衡;以戴展诚为首的下湘西代表认为两所师范均设于常德,便于教育资源的集中。
双方各执理由,互不相让。
PROFILE宋教仁湖南桃源人中国近代革命先驱,被称作“中国宪政之父”今桃源县人。
这年冬天,回乡省亲的宋教仁自武汉,经岳阳到常德。
在常德,他拜访了几位故友,稍作停留。
此时宋教仁的身份是中国国民党代理理事长,主持民国初年的第一次政党大选,国民党即将成为第一届国会的第一大政党已成定局。
正在为湖南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选址争执不休的双方代表议决,请宋教仁先生一言为定。
宋教仁听完双方意见,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建议把女师设在常德与沅陵之间的桃源县。
12月18日,省立第二女子释放学校在桃源县城马号街的县立中学旧址举行开学典礼,宋教仁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1953年,学校更名为桃源师范学校。
2012年,桃源师范与常德师范合并组建新的常德师范学校,2013年升格为湖南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赵必振逝世人物介绍PROFILE赵必振1873-1956字曰生,号星庵,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石板滩人,我国早期译介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家、教育家。
先后就读于常德德山书院、长沙湘水校经书院,受康有为今文经学影响较深。
戊戌变法前夕,参加院试,补博士弟子员。
戊戌变法失败后,新政废除。
険族|XIANGCHAOa翦伯赞:真理问题上不能让步◎翦甜翦伯赞,湖南桃源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历史学系主任和教授。
1924年7月,翦伯赞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求学,在那里接触到一种令他终生追寻、至死不渝的新思想一^克思主义。
读完《共产党宣言》,翦伯赞在日记中写道:“这是黑暗世界中的一个窗户。
从这里,我看见了光明,看见了真理,看见了人类的希望。
”1926年7月,翦伯赞首次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1936年又多次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5月,中共中央批准翦伯赞入党,但为便于开展工作,党员身份不公开。
直到取得全国政权后,党组织才正式公布翦伯赞的共产党员身份。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在知识界实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翦伯赞作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历史系主任,积极倡导史学界“百家争鸣”,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引领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
当时,翦伯赞与郭沫若、范文澜被誉为“新史学”三大家,但三人在中国历史研究问题上有些不同看法。
郭沫若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全国文联主席,是学术界的泰斗。
在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上,郭沫若秉持“战国封建论”,而翦伯赞则认为是“西周封建论”(即中国从哪个时期由奴隶社会开始进入封建社会)…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布展,在“中国通史陈列”中怎样布置成为棘手问题,经过通盘考虑,布展方最终采用“战国封建论”的观点来布展。
1961年,北大历史系编写《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为主编。
他撰写了《关于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提出自己的思路,也为《中国史纲要》奠定了基本框架。
“古史分期”在中国历史学界争论了很长时期,也没有定论。
翦伯赞认为学术问题,理应百家争鸣。
这事儿上报到了中宣部部长陆定一那里,甚至惊动了毛泽东。
毛泽东也认为这是学术问题,让中宣部不要管。
最后,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采用了“西周封建论”,这与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有了一定程度的不同之处。
▚探讨中国社会发展史中国社会发展史是自梁启超提出其“新史学”论断后,中国史学界在20世纪前期一直争论不休的重要课题,也是其在20世纪面临的至关重要的历史问题。
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至今没有自己真正的历史,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传统官修史书体系,不过是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王侯将相的“家史”,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国史”。
因此,梁启超就中国“古史”提出尖锐的批判,指出中国“古史”的弊病——“四弊二病”,从而引发史学界对中国“古史”和“中国社会形势发展史”的讨论。
1927年在经历“四一二”和“七一五”事变之后,革命的失败有力地激励了当时的先进分子对中国革命的反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中国革命陷入低潮。
此后,以“社会史论战”为核心的社会发展史理论斗争在史学界展开。
1930年,翦伯赞《中国农村社会本质及其历史的发展阶段之划分》一文的刊发,标志着他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之一参加“社会史论战”,开始登上史学界的舞台。
在论战的过程中,翦伯赞对当时的“疑古”思潮提出批判。
翦伯赞认为,顾颉刚和胡适打着“疑古”的幌子否定中国古史,因而不能正确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
同时,翦伯赞肯定了郭沫若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对于打破“疑古主义”的历史意义。
但是,郭沫若在他的历史研究当中脱离中国实际,生搬硬套西方所谓的历史经验,导致其将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认定为资本主义的历史,忽视了中国历史的特殊性,进而陷入形式主义的深渊。
在谈到吕振羽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某些论断时,翦伯20世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直接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
就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发展而言,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史学从梁启超新史学的滥觞到马克思主义史的诞生这一逐步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五大史学家”之一的翦伯赞,不但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史学思想。
现从探讨中国社会形势发展问题、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以及致力于中国史学新体系建设三个方面对翦伯赞的史学思想加以探究,以期总结经验教训,推动中国史学的蓬勃发展。
2010-2023历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南长沙卷)历史(带解析)第1卷一.参考题库(共10题)1.(判断题。
正确的填“T”,错误的填“F”)翦伯赞是中国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研究中国通史和中国民族史的史学家。
()2.“三百年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水为什么会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会升起落下?这些今天看来简单至极的问题,在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
”材料中的问题被人类破解的标志性科学成就是A.阿基米德浮力定律B.牛顿力学C.达尔文进化论D.陈国达地洼学说3.今年是红军开始长征80周年。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曾说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红军长征途中发生在湖南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军事行动是()A.常德会战B.长沙会战C.芷江会战D.通道转兵4.2002年6—7月,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发现了36000多枚秦简。
这些秦简上的文字最可能是()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草书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李鸿章给奕的信材料二:洋务派在兴办军事工业和建立新式陆海军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而最主要的是财政困难。
从70年代开始,洋务派在继续“求强”的同时,着手兴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企业。
——李侃、李时岳等《中国近代史》(1)请举一个洋务派“觅制器之器”的例子?(2分)在“求富”的口号下,李鸿章创办了哪一著名民用企业?(2分)(2)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和失败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探索中处于怎样的地位?(2分)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我很失望,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
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中国人民已经做到仁至义尽了。
我想问问,这样一份丧权辱国的和约谁能接受啊!所以我们拒绝签字……6月28日,中国代表没有出现在签字现场。
高中作文素材:不服从刀剑指挥的历史学家【人物名片】翦伯赞,湖南常德桃源县人。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杰出的教育家。
翦伯赞先生早年参加过“五四运动”,北伐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翦伯赞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长。
不服从刀剑指挥的历史学家翦伯赞是著名历史学家。
冯玉祥请他讲授历史时,让随从和亲朋好友也参加听课。
一天正在讲课,蒋介石来到冯的公馆,冯玉祥向蒋介绍翦伯赞后,汇报说是请他在讲历史课,蒋连声说“好”,“你继续讲,我也是来听你讲课的。
”翦伯赞却回答:“对不起,现在已经到了下课时间。
”在座的人一听“到了下课时间”,都拿着记录本走了,蒋介石十分尴尬。
翦伯赞任北大历史系主任并主编《北京大学学报》时,马寅初任校长。
马校长根据毛泽东提出青年要“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精神,将每天坚持爬山和交替进行冷热水浴的情况写成论文送到学报编辑部,翦伯赞却不予刊登,理由是“北大学报是要同国外著名大学交流的,这篇文章学术性不强,刊登后影响不好”。
一个教授,拒绝领导听课,至少放弃了一次表现自己的好机会,还拒绝在本校的报刊上刊登校长的文章,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却实实在在发生在翦伯赞身上。
他曾经坦言:“真正的学术,绝不会服从刀剑的指挥,更不会变成政治的婢女。
”这是他一生所坚持和遵循的原则。
【名师解读】不向名人低头,只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翦伯赞的两次拒绝,让我们看到了他对真正的学术的尊重和坚守。
这种尊重和坚守,实际上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自信,是一个丰满的自我,被信仰的光芒长久地烛照后产生的巨大力量。
【适用话题】坚守原则自信的力量权势与真理高中作文素材第 1 页共1 页。
翦老在北大作者:田珏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第06期人物简介:翦伯赞(1898~1968年),湖南桃源县人,维吾尔族,著名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战士。
1949年在北京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生前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等职务。
他为传播唯物史观、开拓历史学的新道路,为文科教育的建设呕心沥血,献出了毕生精力,留下了宝贵的史学思想和丰富的历史研究成果。
他公开发表的著作有《中国史纲要》等17部;文章有《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内蒙古访问》等约400篇;已出版的《翦伯赞全集》就有600多万字;此外,他还主持编纂了数千万字的资料。
一、一次精彩的演讲翦老离开我们已经42个春秋了,回忆在翦老身边工作的难忘岁月,他老人家的嘉言懿行,犹历历在目。
记得那是1956年4月,春光明媚的一天。
那天下午,全国政协礼堂座无虚席,掌声阵阵。
一位头发花白的学者,正在讲义和团运动。
主讲人就是著名的史学家翦伯赞教授。
翦老从义和团运动是一次自发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讲到八国联军;从慈禧太后对于义和团的阴谋暗算,讲到义和团如何在清王朝可耻的欺骗、出卖和帝国主义强盗的联合进攻下,终于失败。
翦老在揭露帝国主义强盗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时,声色俱厉;在嘲讽慈禧太后如何跟着帝国主义的笛声跳舞,如何踏着农民的尸骨,重新回到帝座的后面时,充满蔑视;在分析义和团失败的因素和历史教训时,悲壮深沉。
翦老讲得精彩生动,我们听得如痴如迷。
他渊博的历史知识、高深的理论修养、新颖的历史观点和鲜明的爱憎,通过那才华横溢、动人心弦的演讲,征服了全场听众。
听众多为白发苍苍的政协委员,旁听的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北大历史系毕业生和研究生。
演讲获得极大的成功。
翦老在演讲结束时说,“讲得不好,抛砖引玉”。
主持报告会的郭沫若风趣地说:“我是搞考古的,根据我的鉴定,翦老的报告不是砖,是块美玉。
”在笑声和掌声中,郭老转过身来和翦老热烈握手。
翦伯赞与《中苏文化》作者:王洪来源:《红岩春秋》2016年第06期翦伯赞(1889-1968)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
他是维吾尔族人,出生于湖南省桃源县,早年毕业于武昌商业专门学校,1924年赴美国加利福亚大学研究经济,次年回国。
1926年,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过北伐战争。
1928年,他开始运用马列主义研究中国历史和社会,发表了《前封建时期之中国农村社会》《东方民族革命运动的过去与现在》等论文。
抗战爆发后,翦伯赞按照党的指示,于1940年2月来到重庆北碚,居住于设在北碚歇马镇白鹤林刘家大院的中苏文化协会内,其公开身份是中苏文化协会总会理事兼《中苏文化》杂志副主编、冯玉祥将军的中国通史教师、国民党军委政治部名誉委员。
在这些身份的掩护下,他积极投身于抗战文艺宣传和历史研究工作。
宣传阵地中苏文化协会于1936年在南京成立,是当时国民党政府迫于日寇压境华北的形势,为了同苏联改善关系,争取军援,以抵御日本帝国主义进攻而建立的文化组织,由孙科任会长,陈立夫、邵力子任副会长。
主持其工作的是常务理事王昆仑,他是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立法委员。
实际上,他在1933年就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和潘汉年直接联系。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后,为了适应新的形势需要,中苏文化协会随同立法院及孙科一同迁到北碚。
在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中苏文化协会进行全面改组,很多知名的进步人士加入进来,并分别担任各执行机构的主要领导职务,例如:研究委员会主任郭沫若,副主任阳翰笙、葛一虹;杂志委员会主任王昆仑,副主任侯外庐、翦伯赞;编辑委员会主任西门宗华,副主任曹靖华;妇女委员会主任李德全,副主任曹孟君、谭惕吾、傅学文;财务委员会主任阎宝航;秘书主任洪舫。
除洪舫一人属于国民党右派外,其余机构都掌握在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手里。
中苏文化协会的机关刊物《中苏文化》,以促进中苏邦交、沟通中苏文化为宗旨,广泛发表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增进中苏友好的文章。
81国内刊号 C N 61-1499/C 2020年09月(下)罗米娜(中共常德市委党校,湖南常德 415000)摘 要:清廉自守是对每一个党员的内在要求,翦伯赞同志作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有着独特而系统的清廉观,并将其终身实践,可谓党内清廉自守的光辉典范。
当前,学习和研究翦伯赞的清廉观,对于在新时代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意义重大。
关键字:翦伯赞;清廉观;史学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
清廉是对每一个党员的内在要求,翦伯赞同志作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我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有着独特而系统的清廉观,并将其终身实践,可谓清廉的光辉典范。
当前,学习和研究翦伯赞的清廉观,对于在新时代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意义重大。
一、翦伯赞的清廉养成观翦伯赞清廉观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而是贯穿于他整个人生历程。
1.客观养成翦伯赞在《论18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经济的性质——兼论《红楼梦》中所反映的社会经济情况》一文中写道:“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任何人,包括作家在内,决不能离开他所处的历史时代、社会环境而孤立地生存。
”翦伯赞的清廉观,正是在三重现实中养成。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蒙。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直饱含着对于清廉的高度推崇。
儒家经典《周礼》里有“六廉”之说,“廉”被当做考核官吏政绩好坏的标准,老百姓期盼、拥戴清官,官员大多以做清官为道德追求,历朝历代在选拔考核官员时将廉摆在重要地位,历朝正史亦为清官立传,司马迁撰《史记·循吏列传》,开中国正史《循吏传》之先河,二十四史中,二十部都有《循吏传》,包拯、于成龙等循吏,因清廉、正直的政治品格而青史留名。
直到现在,不少家训族规都含有“廉”的要求,告诫后人勿沾染贪腐。
翦伯赞的父亲翦奎午是清末最后一批秀才之一,翦伯赞7岁时,就在其父指导下学习《诗经》《左传》《纲鉴易知录》等经史典籍,到12岁时把《史记》和《资治通鉴》全部圈点读完,重廉、敬廉、爱廉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直接启蒙了翦伯赞的清廉思想。
2021翦伯赞历史剧著述中文学与历史的对话范文 翦伯赞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作为一位在史学领域成就卓着的史学家,他在戏曲研究领域也留下了探索的足迹。
他对于戏曲研究的涉猎,与他认为史部以外的历代文艺作品中包含有重要的史料学价值有关,但是又绝不仅仅局限于纯粹的史料学范畴,而是深刻地介入到戏曲尤其是历史剧创作的研究问题中。
历史剧是指取材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并经艺术加工而成的戏剧,是文学与历史学这两种不同文化形态的结合体。
文学与历史学之间既相通又互补,这是二者能够在历史剧中以和谐交融的形式展示出独特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
然而文学与历史学又有着不同的学科性质与任务,史学唯“真”,文学唯“情”、唯“美”,二者之间的差异被认为是科学与艺术的区别(郭沫若:《历史·史剧·现实》,高国平编:《郭沫若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502页),这就决定了在历史剧的创作中二者的融合必然经历碰撞磨砺的过程。
历史剧是以艺术的形式承载科学,以感性的方式诠释理性,对历史的美学化处理也必然要以尊重历史的真实及理性精神为前提,这是历史剧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形式存在的根本。
文学与史学的相通及差异性,使得在历史剧研究中,文史关系成为无法避开的重要内容。
在翦伯赞的历史剧研究中,史学家的学科敏感及思想知识体系,使得他的评论提供了不同于文艺评论家的研究视角和学科资源,而他对于历史学理性精神的张扬又是以尊重文学独立的艺术属性为前提的,所以翦伯赞的历史剧研究中包含着文史关系的丰富内涵。
本文将结合翦伯赞的历史剧研究着述,具体探究蕴含其中的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对话。
一 历史真实是历史剧艺术真实的基础文学与史学有着相通性,文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没有现实的土壤,文学便成了空中楼阁。
历史的存在为文学创作史学提供了题材,文学反过来也丰富补充了历史,故而人们可以以文读史。
但文学与史学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又有着差异性。
翦伯赞是何许人翦伯赞,湖南桃源县人,一八九八年生,维吾尔族。
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杰出的教育家。
一九三七年五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九二六年,翦伯赞投身北伐战争。
大革命失败后,为了探讨革命失败的原因,开始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历史。
九一八事变后,特别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翦伯赞写了大量的著作,宣传党的坚持抗战、团结和进步的方针,揭露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投降阴谋和分裂倒退活动,一九四O年起,翦伯赞同志长期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在重庆从事统一战线和理论宣传工作,进行抗战斗争。
在这艰苦的岁月中,翦伯赞同志以极大的努力完成了《中国史纲》第一、二卷和《中国史论集》第一、二辑等上百万字的重要著作,为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在中国的奠定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翦伯赞按照周恩来同志的部署,在南京、上海和香港继续进行统战和宣传工作,团结爱国民主人士,坚决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热情支持各地蓬勃发展的爱国民主运动和青年学生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翦伯赞在统一战线、民族团结、理论宣传和教育事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和历史系主任,历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协同郭沫若、范文澜等,筹建了中国史学会,开展史学研究和史料编撰工作。
翦伯赞宣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努力改造旧史学,建立并发展马克思主义新史学。
他发表的《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论中国古代的农民战争》及有关《红楼梦》研究、历史人物评价等论文,都是为阐述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历史的论述而写的。
他的《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等文章,宣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抵制了唯心史观和虚夸学风。
他认真执行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鼓励史学工作者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改造世界观,提倡老专家要认真带徒弟,青年要虚心向老专家学习,做到尊师爱生,互学互助。
简评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摘要:翦伯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历史哲学教程》是他在史学理论领域的代表作。
书中,作者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宣扬了唯物史观,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
这部著作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对当时国内外诸多不利于抗战的思想作了批判,极具现实性和战斗性,同时又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关键字:翦伯赞马克思主义现实性局限性翦伯赞(1898——1968)原名象时,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
1919年武昌商业专门学校毕业,1924年赴美国,入加利福尼亚大学专攻经济学。
1927年参加北伐战争。
从1930年开始,参加有关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历史问题的论战。
1934年5月,与好友覃振一道赴欧美考察司法。
1937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湖南从事抗日宣传工作。
1940年至重庆,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从事统一战线和理论宣传工作。
1946年到上海,从事反将民主运动,兼任大夏大学教授。
1947到香港,任达德学院教授。
1949年后,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副校长,兼任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
1968年,被江青一伙迫害,于妻子一起吃下大量安眠药自杀身亡。
一生著作颇丰,除主编《戊戌变法》、《义和团》、《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中国史纲要》之外,著作尚有《历史哲学教程》、《秦汉史》、《中国史论集》、《历史问题论丛》、《翦伯赞史学论文选集》、等。
①翦伯赞是我国二十世纪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是新史学五大家之一(其余四人为郭沫若、吕振羽、范文澜、侯外庐)。
1938年8月由内迁长沙的新知书店出版的《历史哲学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是翦伯赞在史学理论领域的代表作,也是继李大钊的《史学要论》之后,我国史学界又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史学理论名著。
《教程》一书问世不久,在出版地长沙及分销地重庆、贵阳、桂林、广州、香港等除即被抢购一空。
次年8月再版,,增加“再版序言”,题为《群众、领袖与历史》。
可是不久,便被国民党政府列为禁书,下令不许再版,不许翻印,不许销售,现存之书,下令“付之一炬”。
作者: 苏双碧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同舟共进
页码: 67-71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诞辰110周年 翦伯赞 中国 纪念 历史问题 理论著作 60年代
摘要:2012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诞辰110周年,翦先生之所以值得史学界追念和缅怀,是因为他的思想和理论著作闪耀着时代和历史的光辉。
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初他的《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一文的发表,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个人迷信横行的年代,像是一副清醒剂,激发着人们去面对、去思考“若干历史问题”,在当时的史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者: NULL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
出版物刊名: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26-35页
主题词: 毛主席;中苏文化;四人帮;知识分子;文化界;周总理;林彪;直接领导;重庆;文化工作
摘要: <正>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同志离开我们已整整十年了。
他的由林彪、“四人帮”一伙制造的十年沉冤,终于在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彻底昭雪。
这使死者瞑目,生者欢心。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我们长期在翦伯赞同志身边学习和工作,这一切虽已年久月深,可是直到今天,他的音容教诲,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