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猴戏
- 格式:doc
- 大小:428.00 KB
- 文档页数:9
1 新野猴戏
新野猴戏,俗称“耍猴儿”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新野猴戏雕塑近年来在新野出土的大量汉画砖上,除了杂技、游戏之外,猴子、狗和人在一起狩猎、嬉戏的精彩画面屡见不鲜。到了南北朝时期,猴戏已在新野盛行。
明清时期,新野民间玩猴就已经较为流行。那时,玩猴者多半将这营生作为养家糊口的生计门路而代代相传。新中国成立后,猴戏作为一种地方民间文化,有了新的内涵。玩猴艺人一副扁担两个箱,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玩猴艺人每到一处,放下挑子,不用搭台,只需在一块空场上,拽住猴阵子,扬起手中的小扎鞭,用嘴那么一吆喝,便和这小精灵同台演出了。你看这小毛猴戴上假面具,穿上小戏服,模仿着人们的举止行动,爬杆、担水、骑车、犁地、走钢丝、打篮球,要多像有多像,实在是滑稽。
新野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猴戏市场。野性十足的小毛猴,通过新野民间艺人耐心的调教,成了妙趣横生的喜剧演员,这不能不说是一件绝活。
新野的猴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这里做过县令的吴承恩也对这猴戏无比钟爱。
据清康熙五十一年《新野县志》和乾隆十九年《新野县志》记载:吴承恩,贡士,安徽桐城人,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1557年)任新野知县。
《新野县志》、《名宦卷》中称其“赋性明敏,清慎自持,革吏弊,禁游民,修理学校,表扬贞节,刑清政举,吏畏民怀„„”
吴承恩在任新野知县的两年中,不仅德绩兼优,对新野的民间艺术研究也颇深。
《西游记》第一回中刻画孙悟空的前身——仙石的形态,就是以新野现存的汉议事台为背景。仙石的通体三维尺寸与汉议事台的尺寸完全相同,可见吴承恩对新野的人情风貌多么熟悉。
吴承恩在任期间,深居简从,处处留心,耳濡目染了新野县的民俗风情,尤其对新野的传统民间艺术猴戏更是入耳入脑,了如指掌。
不仅如此,《西游记》中大量地运用了新野的方言,如新野人称“饺子”为“扁食”,称动物“不安静”为“骨冗”等,此类方言在《西游记》中比比皆是,足见吴承恩对新野的民间习俗了解之深。
也许,因为有了他对新野猴戏细致入微的观察,有了新野猴戏中活龙活现的猴子情态,才有了神话力作《西游记》中招人喜爱的猴王形象。
“大郎替了宋王爷,二郎替了赵德芳,三郎马踏如泥烂,四郎失落在北方,五郎出家当和尚,七郎万箭穿身一命亡,只剩下我六郎一杆枪!小猴子你细思量,请出六郎装一装,杨家满门忠烈保大宋,朝廷上下皆敬仰!”无论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偏远的乡村,当人们听到这些耳熟能详富有地方特色的唱腔,看着脸 2 戴面具身着小戏服的猕猴,上下跳跃,跟斗连连,都会喜上眉梢脱口而出—“新野猴戏”。
猕猴
明朝罗贯中的古典名著以及央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其中“火烧新野”等章节,使“新野”二字闻名海内外。现属于河南省南阳市的这个“弹丸”小县,境内一马平川,既无高山也无森林,更无野生的猕猴,可是这新野人硬是把这攀援如飞、性情玩劣、难以教化的小猴子,耍得滴溜溜转,真让人有点不可思议。新野县从何时开始玩耍“猴戏”,从无史书可考。沙堰李庄村现年78岁的猴戏艺人邓付程说:“俺爷爷的爷爷就是玩猴的”。不过,当地近来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就有人、猴、狗嬉戏的图案。据众多猴戏老艺人讲,新野“猴戏”最迟起源于西汉,南北朝时已成气候,至明清期间已非常盛行。那时候艺人社会地位低下,人称“戏子”。猴戏人风餐露宿外出玩耍猴戏,只为了养家糊口,混碗饭吃。建国后“文化大革命”时期,“猴戏”玩耍曾一度停止,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猴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一个渠道,一项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新野县有14个乡镇,“猴戏”主要集中在沙堰、施庵和樊集3个乡镇,其中沙堰居多,该镇21个行政村,几乎每个村都有“猴戏”艺人,全镇每年外出玩“猴戏”的就有3600多人。
猕猴
新野平原本来不生猕猴,那么玩“猴戏”的猴子从哪里来?说实在话,前几年,总有福建、四川等地的农民、国家一些科研单位,得知新野人会耍“猴戏”,能逮猴子,便前往邀请,因为一些地方猴患成灾,每当春种秋收,猴子们总要成群结队,窜进地里,扒种子,“收”果实,如若看管不甚,往往在短时间内,庄稼就会被它们“扫荡”得一塌糊涂。当地人又没有办法,便去请捕逮高手。另外, 3 国家一些科研单位也需要猴子进行科学试验。新野人独特的捕猴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如 鲁迅 先生小说《闰土》中捕鸟的方法,用长6尺、宽3尺、高1.7尺的木制笼子捕逮;一种是把猴子赶进编制的尼龙大网内隔开捕逮。猴子聪明伶俐,捕捉它们谈何容易!据说,一次一年轻人跟随前往捕猴,眼看猴子进入网内,将要收网时,这个年轻人肠胃不舒服,忍不住放了一个响屁,落网的40多只猴子刹那间跑得无影无踪。近年,猕猴被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新野猴戏艺人便改捕猴为养猴,继而又开始从家庭散养转为集中繁育驯养。2000年经河南省林业厅批准,沙堰猴戏艺人赵哲民投资350万元,建成了全省最大的猕猴繁育驯养基地,占地80亩,猴舍250间,年可繁育出栏猕猴3500多只。繁育基地向国家科研单位提供“科研猴”,为全国各地风景名胜区提供“观赏猴”,向猴戏艺人提供“玩耍猴”、赵哲民很自信地说:“全国各地风景区八成以上的猴子都来源于新野!”现在,一只生猴价格2300元左右,驯成的猴子2800元上下。
有了猴子得驯服它,不然的话“猴戏”就无从谈起。拉着生猴去玩“猴戏”,这灵长目的“机灵鬼”,不抓你个“满堂彩”才怪哩!驯猴首先得选猴,这一关很重要,一般规律是“公玩小母玩老”,公猴大都在五岁时开始驯教。猴艺人眼光都比较敏锐,往往选择那些长得“排场”、腰身直、强壮有力、四肢发达、性情温和的猴子。沙堰有名的驯猴师陈营村农民陈保才说:“看上去机灵的驯成,长得呆头呆脑的一般得较长时间”。驯猴人都知道“累子猴”(前高后矮的猴子)不能驯,下雨天这种猴身上腥臭难闻;脾气暴躁的猴子不能驯,容易“气死”。真正开始驯猴的第一步是“直身”,也就是练站功。站功是最基本的,驯成 后才能 教授其它的项目,如古代戏剧节目,现代打拳、投篮球等等。动作要一个一个地教,不然的话猴学员会吃不消的,乱了阵脚。驯猴的动作有正反之分。翻各种跟斗、握手、跳舞诸如此类都是正面的,反面的如夺猴艺人的鞭子,出其不意地抓猴艺人的头发、脸,拍猴艺人屁股等,这在演出时往往让群众捧腹大笑乐不可止。要是猴子“捣蛋”不服管教,那就“熬猴”给他来个“车轮战”,白天黑夜不让它打瞌睡,要不了两天,猴学员就乖乖儿听话,学起来特别专心。无论正反动作都是通过猴艺人面部表情、四肢动作和道具等暗示的套路,发出的信号,经过长期磨合逐渐形成的。像猴子数数。猴子再聪明,它也不识数,怎么办?猴艺人把正反两面依次写有1-10几个阿拉伯数字的硬纸板均匀放成一个圈,猴艺人对猴子说找数字“6”,然后拉着猴子依次寻找,走到写有“6”字的硬纸板旁稍做停顿,猴子就会把这个硬纸板捡起来面向观众。真是“戏法人人会,巧妙各不同”。猕猴也可与哈巴狗一起驯教。猴子驯成大约2-3个月,这样猴学员就可毕业外出“走穴”登台献技了。当然“猴戏”中也有狗猴“联袂”表演的节目,不过狗演员只是“客串”两把而已。
“猴戏”艺人往往在先年秋收冬播之后,到次年夏收之前这段时间,外出玩耍“猴戏”,往往三五人同行,带着三四只猴子,结伴前往,“一根扁担两口箱,猴子驮在肩膀上”就是猴戏人真实的写照。他们走城市串乡村,每到一处就扎下摊子玩耍“猴戏”。在咣咣地锣声中,猴艺人放长纼子,让猴子走上几圈,绕出一个不大的空场,这叫“晃场子”。猴艺人面对层层的观众,总要谦虚一番才开始玩耍“猴戏”:“小小锣锤七寸长,各样把戏里面藏。有人懂得其中妙,不是师父是同行”。然后猴演员就粉墨登场,生、旦、净、末、丑演将起来。 4 “猴戏”有正、杂戏之分,这以猴演员是否带面具为依据。若要演正戏,行话叫做“啃脸子”。猴演员就要口衔代表不同角色的小面具,身穿相应的小戏服,饰演“包公”、“杨六郎”、“岳飞”、“关公”、“马五”、“黄忠”、“齐天大圣”、“花姑娘”等8-16个角色。杂戏就是“玩老杆”、“撑旱船”、“狗猴犁地”等10余个不衔面具的节目。
“猴戏”有文、武戏之别。像演“包拯”、猴演员嘴噙“包拯”的小面具遮住脸部,通过面具“眼”部的两个小孔向外观看。头戴乌纱帽,身穿黑蟒袍,手持象牙笏板,在猴戏艺人的唱腔中,昂首挺胸,迈着八字步,往来走动,活脱脱一个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护法忠臣形象。若演武将,则头戴上插野鸡翎的帽子,穿上背插小旗的铠甲,手握长矛或大刀,两军对垒,刀来枪往,上下翻飞,难分难解,让人觉得真不愧为誓保疆场的英雄。
“猴戏”寓教于乐,陶冶情操。如《包公跪嫂》节目中。“包拯”装扮的猴演员一上场,猴戏艺人就粗门大嗓地唱起来“四月八来,麦稍黄,包拯我郴州去放粮,放粮只有三月整,铡坏包勉一子童。回见嫂娘来赔情,嫂娘嫂娘叫两声,叫声嫂娘您可安宁?”接着,另一个装扮包公嫂子的猴演员做抹泪样子,缓慢上场,猴戏艺人就马上细声细气唱道:“嫂娘这里开言应,骂声我弟小包拯,包勉小儿犯何罪,你铡包勉为何情?”“包公”就走上前去,双膝跪倒在地,向“嫂娘”慷慨陈词:“文正这里开言道,叫声嫂娘你当听,宋王爷任他做县令,他不该贪脏枉法害百姓,铡了包勉不要紧,百年之后弟送终!”耳闻目睹不仅让人回肠荡气肃然起敬。“猴戏”紧合时代节律,不断推陈出新。在当地政府引导下,在猴戏艺人“走江湖”的过程中,“猴戏”节目不断推陈出新,紧跟时代步伐,宣传、教育、娱乐融为一体,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像“啃脸子”、“狗猴犁地”这些是传统节目,而“踩钢丝”、“跳舞”这类节目是近年拍演出的。新近的就更富时代特色,如有这样的唱腔:“打起鼓来敲起锣,听我唱唱道德歌„„”;“‘三个代表’下基层,转换作风民称颂„„”;“猴戏出在沙堰镇,三国遗迹天下闻,关公鏖战鹊尾坡,徐庶走马荐诸葛„„”。
在城市,猴戏玩耍过程中,由“溜子”(即负责收钱的)对观众挨个收取观赏费,三毛五毛,块(元)儿八角,三块(元)五块(元),不尽相同。“没有君子不养艺人。”看惯了“阳春白雪”的城市人,对富有地方特色的“下里巴人”,更是喜闻乐见,一天演上三四场,一场下来,收入数十百元。在农村,猴戏艺人往往演罢节目,就到各家各户去收粮食,再去市上变买成钱财。你可别小看这三五人的“猴戏”团,他们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有不少还去过俄罗斯、“新马泰”、越南、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猴戏”也深受当地人的欢迎。
猴戏艺人外出玩耍“猴戏”,不但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启迪了思想,而且给他们带来了可观的效益,一般一个“猴戏”艺人外出近一年时间,就可收入几千元甚至万余元。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时间里,是“猴戏”艺人在村里也先一步建起了两层楼房,打发闺女儿媳,买来了新潮的家电,收种犁耙购置了新农机具,着实让村里人刮目相看。慢慢地他们开始领办承包示范园场,成为农业结构调整中一支生力军。沙堰贺庄村贺正全利用“猴戏”收入,办起了拥有近20台机器的轧油厂。北村王新义等50余个猴戏艺人,率先承包了57座日光温室、500余亩的立柱大棚,从事无公害设施蔬菜生产。南村崔大成等10余 5 个猴戏艺人,创办了生态养牛示范园,进行种草养牛经营„„他们对当地主导产业的兴起真是起了示范带头作用。
古往今来,随着新野“猴戏”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也引起了不少文人墨客、中外新闻媒体、电影电视厂家和风景名胜区的关注,更使新野这中国第一“猴乡”故事多多,声名鹊起。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曾在新野做过两年县令,他对新野民间艺术研究颇深。《西游记》中新野方言随处可见,如“扁食(饺子)”“骨冗(好动不安静)”等等,特别是第一回中“石猴出世”前的仙石形态,可说以新野现存的“汉议事台”为背景和参照,仙石的通体三维尺寸与“汉议事台”的尺寸一般无二。当代军旅作家周大新的小说《走出密林》,其中更有详尽的猴戏描写片段。《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都曾纷纷予以报道。沙堰镇横堤铺村猴戏艺人匡书明,现在五龙口风景区驯养猕猴数百只,被当地人称“王中王”。1955年他的事迹在中国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栏目做了专题介绍。同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猴戏”电视连续剧《动物王国窃案》,不知倾倒了全国多少小朋友,“导演”还是新野樊集的鲍振庆哩!1996年由法国格罗利亚制片公司与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以沙堰李营村李程怀一家驯猴、玩猴为素材,拍摄了电视记录片《李氏一家》,在法国电视台四套播出,今年日本一家电视台也先后两次前往沙堰拍摄“猴戏”。你别说,新野“猴戏”还“漂洋过海”呢!2002年6月,原河南省委书记陈奎元前往沙堰检查指导工作,他饶有兴趣地参观了猕猴繁育驯养基地后高兴地说:养猴是个好产业,只要政府扶持,不愁农民没钱花。
但愿新野“猴戏”这一奇葩,在民间艺术的百花园里,越开越火红!
新野槐书
槐书为河南新野独有曲种,艺人往往就在村庄大槐树下给乡亲们演唱。久而久之,人们称它为“槐书”,即槐树底下说书之意。槐书初为单口唱或双口对唱,鼓锣伴奏,兼有猴戏、杂技、戏曲、民歌等特点。表演时,演员与受驯动物猴、狗、山羊等配合,男女主角边跳舞边口噙两片槐叶演唱台词,既通俗易懂,又富有情趣,深受乡民喜爱。
南阳是曲艺之乡,曲艺是源自盆地的乡音和民声,它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是人们口头演唱的文学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是男女老少喜爱的艺术形式。在南阳绚丽多姿的曲艺之林中,一部分曲种是本地所生,另一部分则是外地传入后,借地生根开花的。?
槐书是活跃在南阳大地上的稀有曲种,它发源于新野,原本是耍猴时伴唱的民歌小调,约在清代光绪年间经沙堰镇卢堰村一玩猴艺人(姓名已不可考)的加工改造,形成的一种唱腔优美、调门独特的曲艺新品。槐书曾一度匿绝,1961年新野县文化馆协助77岁高龄的槐书艺人汝新和(艺名汝和尚),抢救挖掘,才得以传世,重见天日。槐书,原本是玩猴艺人外出还乡后趁有余闲,在自家门前大槐树下与当地乡亲自娱自乐的艺术形式,故而人们称其为槐书。槐书初时多为单口唱或双口对唱,只有锣鼓伴奏,没有情节。解放后艺人将它改造成三人唱或多人唱,并融合了其他兄弟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