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九号)
- 格式:doc
- 大小:244.50 KB
- 文档页数:17
广东省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事后质量抽查方案为做好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事后质量抽查工作,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方案》和《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事后质量抽查方案》,制定本方案。
一、抽查目的经济普查事后质量抽查作为整个普查工作的一部分,是普查登记后进行的独立调查,目的是通过抽样核查部分单位,了解普查登记中发生的单位和主要指标的差错情况,对全省及市级经济普查数据质量进行评价,为合理应用普查结果提供科学依据。
二、抽查时间和范围事后质量抽查现场抽查时间为6月15日-21日。
6月13日左右省召开视频培训会议,直接培训到各区县,对参加检查人员进行业务技术培训学习,并提出工作纪律要求,6月17日起正式进入抽查区县进行现场抽查。
抽查范围为除广州市以外的各地级以上市(广州市另行检查)。
三、抽查对象抽中普查小区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四、抽查内容(一)普查登记的规范性。
抽查各地区普查登记工作的规范性。
具体表式见附件1中《普查登记受访情况调查问卷》。
(二)单位的调查质量。
抽查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的单位存续情况。
具体表式见附件1中《单位情况抽查表》。
(三)主要指标数据的填报质量。
抽查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的单位基本情况、从业人员情况和财务状况等主要指标。
具体表式见附件1中《一套表单位主要指标情况抽查表》《非一套表单位主要指标情况抽查表》《个体经营户主要指标情况抽查表》。
主要指标包括:1.法人单位的单位类型、行业类别、从业人员期末人数、资产总计、负债合计、营业收入(本年支出合计、本年费用合计)等;2.产业活动单位的单位类型、行业类别、从业人员期末人数、经营性单位收入、非经营性单位支出(费用)等;3.个体经营户的行业类别、从业人员期末人数、营业收入等。
五、抽查方法省经普办按照随机抽样原则,以各市为抽查总体,统一抽取被抽查的县(市、区)、镇(街),普查小区和抽查单位。
市辖县(市、区)数量多于5个的市各随机抽选2个县(市、区),市辖县(市、区)数量少于5个(含5个)的市各随机抽选1个县(市、区),东莞、中山各随机抽选3个镇(街),全省共抽选33个县(市、区)和镇(街)(见附件2)。
广州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解读一市场活力迸发法人单位数量增长近三倍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我市法人单位在数量上进入高速增长期,五年来增长2.8倍;在产业结构上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单位占比继续提高;在行业分布上出现增速分化,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较快。
一、市场活力激发,法人单位数量增长近三倍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市场准入门槛进一步放宽,我市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市场活力不断激发。
2018年末,全市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75.16万个,比2013年末(2013年是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增加55.23万个,增长2.8倍,年均增长39.4%,比“二经普”到“三经普”期间的年均增速(7.4%)高出32个百分点,法人单位数量呈高速增长态势。
产业活动单位[1]80.31万个,增加57.14万个,增长2.5倍,年均增长36.4%。
二、产业结构优化,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18年末,全市从事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数量为64.84万个,占全部单位的86.3%,比2013年末提高了5.7个百分注:表中合计数含从事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兼营第二、三产业活动的农、林、牧、渔业和金融业法人单位。
按质量看,信息产业发展迅猛。
五年来,在建设网络强国战略的引领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紧抓机遇,快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018年末,我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规模、人员、资产和营业收入都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法人单位5.81万个,比2013年末增加5.02万个,增长6.3倍;从业人员53. 74万人,增长1.4倍;资产总计0.66万亿元,增长1.1倍;企业法人全年营业收入0.34万亿元,增长1.7倍。
四、企业主体作用凸显企业法人比例继续提高。
随着“放管服”的持续深化,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占比持续提高。
2018年末,全市共有企业注:因四舍五入原因,存在分项合计与总计不等的情况。
广州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解读四建筑业发展驶入快车道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对我市27400个建筑业企业的经营状况调查显示,近五年,我市建筑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企业规模呈井喷式增长,资产总量翻倍,建筑队伍和营业收入随之大幅增长。
一、企业规模井喷式增长2018年末,全市共有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27400个,比2013年末(下同)增长6.0倍。
其中,联网直报建筑企业1177个,增长33.4%;非联网直报建筑企业26223个,增长7.6倍。
从企业类型看,内资企业占绝对优势,共27256个,比2013年末(下同)增长6.1倍,占99.5%。
其中,增长最快的是私营企业,共25077个,增长7.8倍,占内资企业的92.0%,比重比2013年末提高18.1个百分点。
外资企业中,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增幅也较为迅猛,分别增长52.9%和3.0倍。
从行业看,四大行业均呈井喷式发展。
发展最快的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增长8.1倍,占52.8%;其次是房屋建筑业增长5.2倍,占13.0%;余下的建筑安装业增长4.3倍,占22.8%;土木工程建筑业,增长4.2倍,占11.4%。
二、建筑从业人员大幅增长2018年末,全市共有建筑业企业从业人员69.75万人,比2013年末(下同)增长45.4%。
其中,联网直报建筑企业从业人员47.23万人,增长12.4%,占67.7%;非联网直报建筑企业从业人员22.52万人,增长2.8倍,占32.3%。
从行业看,房屋建筑业吸纳从业人员最多,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房屋建筑业从业人员增长最快。
房屋建筑业从业人员26.31万人,比2013年末(下同)增长11.3%,占37.7%;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从业人员19.37万人,增长2.0倍,占27.8%;土木工程建筑业从业人员15.27万人,增长25.7%,占21.9%;建筑安装业从业人员8.80万人,增长52.9%,占12.6%。
广州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七号)
——金融业基本情况
广州市统计局
广州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0年4月3日
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现将我市金融业企业法人单位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2018年末,全市共有金融业企业法人单位5149个,从业人员81.03万人。
分行业看,法人单位数主体集中在资本市场服务,占56.5%;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保险业,占84.6%
(详见表7)。
表7按行业大类分组的金融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
注释:
[1]本公报中的金融业企业法人单位汇总范围包括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监管的单位和监管范围之外从事金融行业的单位。
[2]保险业从业人员包括本单位取得工资或者其他形式劳动报酬的保险代理人员,也包括分支机构产业活动单位的从业人员数。
1。
附件:广东省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实施方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和《广东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粤府〔2018〕6号)要求,制定广东省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实施方案。
一、普查目的全面调查我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布局和效益,了解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产业形态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摸清全部法人单位资产负债状况和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进一步查实各类单位的基本情况和主要产品产量、服务活动,全面准确反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动能培育壮大、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的新进展。
通过普查,完善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以及部门共建共享、持续维护更新的机制,进一步夯实统计基础,完善“三新”统计,推进国民经济核算改革,推动加快构建现代化统计调查体系,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支持。
二、普查对象和范围(一)普查对象。
普查对象是我省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按照《普查单位划分规定》(详见《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方案》)进行界定。
(二)普查范围。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和《三次产业划分规定》,普查范围具体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以及农、林、牧、渔业中的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为保证统计单位的不重不漏,普查对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在内的全部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进行全面清查。
广州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单位和个体经营户清查实施细则单位清查是经济普查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准确确定普查对象,规范界定各类普查报表实施范围,确保普查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
为保证单位和个体经营户清查工作的顺利实施,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国发〔2017〕53号)的有关要求以及广州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总体安排,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清查目的摸清我市辖内从事经济社会活动的各类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以及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个体经营户的基本情况和分布状况,准确界定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对象与种类,明确地方普查机构与相关部门的普查登记责任,确保普查表发放种类准确、普查单位不重不漏,为普查培训和普查登记等后续各项经济普查工作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一)以块为主、条块结合。
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各级普查机构会同同级编制、工信、教育、科创、民族宗教、民政、司法、人社、住建、交通、商务、文广、卫计、国资、工商、质监、体育、旅游、金融、港务、税务等部门,以及银行、证券、保险、铁路等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开展单位清查工作,共同核查单位、评估清查结果。
其他部门根据普查要求提供基础数据资料和单位名录,配合开展普查宣传、协调基层部门协助入户登记,协助开展单位清查工作。
(二)实事求是、依法普查。
各级普查机构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开展单位和个体经营户清查,依法查阅普查对象的证照及会计、统计和业务核算等原始资料,督促各类普查对象如实提供统计资料,要求普查对象更正其清查表中存在的错误。
(三)优化手段、保障质量。
借助部门行政记录资料和综治办“网格化”管理体系等,优化清查流程;利用手持移动终端(以下简称“PAD”),提升清查效率;通过行业智能赋码技术,提高清查质量。
(四)统一组织、专业协作。
采用国家统一制定的单位清查办法,统一的统计标准,统一进行业务培训、问题解答、综合分析和确定普查单位名录,分专业进行数据审核和数据评估。
广东省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二号)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省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20年1月19日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现将我省单位的基本情况、从业人员、资产负债状况和营业收入公布如下:一、单位基本情况2018年末,全省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312.66万个,比2013年末(2013年是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增加205.40万个,增长191.5%;产业活动单位338.86万个,增加213.32万个,增长169.9%;个体经营户517.60万个(详见表2-1)。
2018年末,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96.61万个,占30.9%;制造业57.21万个,占18.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1.42万个,占16.4%。
在个体经营户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282.57万个,占54.6%;住宿和餐饮业63.69万个,占12.3%;制造业51.95万个,占10.0%(详见表2-2)。
2018年末,全省共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企业法人单位283.43万个,比2013年末增加193.47万个,增长215.1%。
其中,内资企业占97.3%,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2.1%,外商投资企业占0.6%。
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0.2%,私营企业占83.5%(详见表2-3)。
2018年末,珠三角核心区拥有法人单位266.84万个,占85.3%,比2013年末提高了6.1个百分点;沿海经济带30.01万个,占9.6%,下降了4.2个百分点;北部生态发展区15.81万个,占5.1%,下降了1.8个百分点。
珠三角核心区拥有产业活动单位285.95万个,占84.4%,比2013年末提高了6.8个百分点;沿海经济带34.11万个,占10.1%,下降了4.1个百分点;北部生态发展区18.81万个,占5.6%,下降了2.6个百分点。
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中,位居前三位的地区是:深圳市86.12万个,占27.5%;广州市75.16万个,占24.0%;东莞市36.98万个,占11.8%。
广东省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三号)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省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20年1月19日根据广东省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现将我省工业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单位基本情况2018年末,全省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58.42万个,比2013年末增长87.3%。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55.83万个,占95.6%;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91万个,占3.3%;外商投资企业0.68万个,占1.2%。
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0.11万个,占全部企业的0.2%;集体企业0.24万个,占0.4%;私营企业49.31万个,占84.4%(详见表3-1)。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采矿业0.24万个,制造业57.21万个,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0.97万个,分别占0.4%、97.9%和1.7%。
在工业行业大类中,金属制品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数位居前三位,分别占13.5%、10.9%和9.3%(详见表3-2)。
2018年末,珠三角核心区工业企业法人单位51.53万个,占88.2%;沿海经济带工业企业法人单位4.91万个,占8.4%;北部生态发展区工业企业法人单位1.98万个,占3.4%。
在地级以上市中,东莞市、深圳市和广州市工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居前三位,分别占24.7%、19.8%和13.2%(详见表3-3)。
表3-3按地区分组的工业法人单位企业法人单位(万个)比重(%)合计58.42100.0珠三角核心区51.5388.2广州市7.7113.2深圳市11.5919.8珠海市0.93 1.6佛山市7.0212.0惠州市 2.32 4.0东莞市14.4224.7中山市 4.768.1江门市 2.10 3.6肇庆市0.69 1.2沿海经济带 4.918.4汕头市 1.40 2.4汕尾市0.190.3阳江市0.500.8湛江市0.64 1.1茂名市0.540.9潮州市0.82 1.4揭阳市0.82 1.4北部生态发展区 1.98 3.4韶关市0.340.6河源市0.290.5梅州市0.410.7清远市0.530.9云浮市0.410.7二、从业人员2018年末,全省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1855.73万人,比2013年末下降11.9%。
广州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解读五“千年商都”换新颜企业单位数三倍增长新零售发展迅猛广州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18年末,广州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合计27.67万个,从业人员150.46万人,分别较2013年末增长3.0倍和32.6%。
一、分行业看,新零售企业法人单位数高速增长,餐饮业增速快于住宿业(一)纺织、服装及家庭用品批发业单位数量最多且增长最快“千年商都”展现新活力,商贸功能不断完善,近五年来,批发业单位数快速增长。
2018年末,纺织、服装及家庭用品批发业企业法人单位数7.37万个,较2013年末增长5.0倍,在批发业中是数量最多增长最快的“双第一”;机械设备、五金产品及电子产品批发业企业法人单位数3.73万个,较2013年末增长2.1倍,单位数量仅次于纺织、服装及家庭用品批发业。
(二)商品消费市场保持兴旺,新零售业发展迅猛2018年末,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数6.17万个,较2013年末增长2.5倍。
其中,纺织、服装及日用品专门零售企业法人单位数1.63万个,较2013年末增长4.7倍,规模在零售业中保持第一;新型零售企业法人单位数高速增长,货摊、无店铺及其他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数0.99万个,较2013年末增长7.0倍,增速在批发和零售业行业中类中排名第一。
(三)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增速快于住宿业,正餐服务占主导地位2018年末,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数1.21万个,较2013年末增长2.9倍。
其中,正餐服务企业法人单位数0.90万个,较2013年末增长3.3倍,占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数的74.2%,单位数量及增速在住宿和餐饮业行业中类中排名第一,在餐饮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从登记注册类型看,民营经济释放活力,私营企业发展最快从登记注册类型看,2018年末,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中私营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数分别是23.86万个和87.38万人,较2013年末分别增长3.7倍和65.3%,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的比重分别是91.5%和70.3%。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总结经济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对于摸清我国经济“家底”、把握经济发展新变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级普查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普查对象的积极支持配合下,已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现将本次普查工作的情况总结如下:一、普查工作的基本情况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标准时点为 2018 年 12 月 31 日,普查时期资料为 2018 年年度资料。
普查的对象是在我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为了确保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了国务院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组织和实施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相应成立了普查机构,负责组织开展本地区的普查工作。
在普查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手持移动终端(PAD)采集数据,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
同时,加强了普查数据的审核和验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普查工作的主要成果1、全面摸清了我国经济家底通过普查,获取了丰富翔实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各类单位的基本情况、组织结构、人员工资、生产能力、财务状况、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能源消费、研发活动、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交易情况等信息,全面准确反映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动能培育壮大、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的新进展。
2、为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普查数据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市场活力等方面的情况,为科学制定“十四五”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
3、推动了统计改革创新在普查中,积极探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普查方式方法,完善了统计制度和方法,提高了统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能力。
4、锻炼了统计队伍通过普查工作的实践,培养和锻炼了一支业务精通、作风扎实、能打硬仗的统计队伍,为进一步做好统计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普查工作的主要做法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普查工作,将其作为重要工作任务来抓,明确职责分工,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普查工作有序推进。
广州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九号)——其他服务业基本情况广州市统计局广州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20年4月3日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现将我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法人单位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2018年末,全市共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123550个,从业人员85.99万人,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3.8倍和75.7%(详见表9-1)。
表9-1按行业大类分组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占97.4%,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1.8%,外商投资企业占0.8%。
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内资企业占92.9%,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2.8%,外商投资企业占4.3%(详见表9-2)。
表9-2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二)主要经济指标2018年末,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35185.45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1.3倍。
其中,租赁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531.82亿元,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34653.63亿元,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3.0倍和1.3倍。
负债合计17582.1亿元。
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248.59亿元(详见表9-3)。
表9-3按行业大类分组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要经济指标(三)按地区分组情况2018年末,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中,法人单位数量位居前三位的区是:天河区占30.8%,白云区占12.3%,越秀区占10.7%。
从业人员中,天河区占26.0%,越秀区占14.4%,海珠区占12.5%。
营业收入中,越秀区占27.6%,天河区占26.9%,海珠区占9.6%(详见表9-4)。
表9-4按地区分组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要经济指标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2018年末,全市共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68377个,从业人员43.61万人,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5.9倍和1.2倍(详见表9-5)。
表9-5按行业大类分组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占98.6%,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9%,外商投资企业占0.5%。
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内资企业占96.5%,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1.5%,外商投资企业占2.0%(详见表9-6)。
表9-6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二)主要经济指标2018年末,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3064.19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1.5倍。
负债合计1786.09亿元。
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626.63亿元(详见表9-7)。
表9-7按行业大类分组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要经济指标(三)按地区分组情况2018年末,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中,法人单位数量位居前三位的区是:天河区占33.1%,白云区占15.2%,番禺区占10.6%。
从业人员中,天河区占27.6%,黄埔区占14.0%,白云区占12.5%。
营业收入中,天河区占29.8%,黄埔区占18.1%,越秀区占17.1%(详见表9-8)。
表9-8按地区分组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要经济指标三、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2018年末,全市共有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企业法人单位1910个,从业人员4.44万人,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2.6倍和94.3%(详见表9-9)。
表9-9按行业大类分组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在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占98.9%,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6%,外商投资企业占0.5%。
在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内资企业占98.6%,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1.0%,外商投资企业占0.4%(详见表9-10)。
表9-10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二)主要经济指标2018年末,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2173.5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1.1倍。
负债合计520.52亿元。
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86.52亿元(详见表9-11)。
表9-11按行业大类分组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要经济指标(三)按地区分组情况2018年末,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企业法人单位中,法人单位数量位居前三位的区是:天河区占21.0%,番禺区占13.7%,黄埔区占12.0%。
从业人员中,天河区占45.1%,番禺区占10.2%,越秀区占8.8%。
营业收入中,天河区占45.2%,黄埔区占17.7%,越秀区占13.9%(详见表9-12)。
表9-12按地区分组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要经济指标四、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2018年末,全市共有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15840个,从业人员13.62万人,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3.0倍和46.1%(详见表9-13)。
表9-13按行业大类分组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在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占99.2%,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5%,外商投资企业占0.3%。
在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内资企业占97.1%,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2.2%,外商投资企业占0.7%(详见表9-14)。
表9-14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二)主要经济指标2018年末,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221.07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1.2倍。
负债合计158.74亿元。
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97.18亿元(详见表9-15)。
表9-15按行业大类分组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要经济指标(三)按地区分组情况2018年末,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中,法人单位数量位居前三位的区是:天河区22.8%,白云区占18.5%,番禺区占14.7%。
从业人员中,天河区占22.6%,白云区占17.4%,番禺区占16.1%。
营业收入中,天河区占26.5%,白云区占14.3%,番禺区占13.9%(详见表9-16)。
表9-16按地区分组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要经济指标五、教育(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2018年末,全市共有教育企业法人单位9473个,从业人员11.35万人,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7.6倍和1.5倍。
在教育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占99.5%,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3%,外商投资企业占0.2%。
在教育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内资企业占99.3%,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4%,外商投资企业占0.3%(详见表9-17)。
表9-17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教育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二)主要经济指标2018年末,教育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361.27亿元,比2013年增长2.3倍。
负债合计262.76亿元。
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94.44亿元。
(三)按地区分组情况2018年末,教育企业法人单位中,法人单位数量位居前三位的区是:天河区占20.0%,白云区占15.5%,番禺区占14.1%。
从业人员中,白云区占16.3%,天河区占15.5%,番禺区占13.9%。
营业收入中,越秀区占18.1%,天河区占17.4%,白云区占16.5%(详见表9-18)。
表9-18按地区分组的教育企业法人单位主要经济指标六、卫生和社会工作(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2018年末,全市共有卫生和社会工作企业法人单位2455个,从业人员4.78万人,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4.7倍和1.2倍(详见表9-19)。
表9-19按行业大类分组的卫生和社会工作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在卫生和社会工作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占99.1%,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5%,外商投资企业占0.4%。
在卫生和社会工作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内资企业占98.3%,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1.3%,外商投资企业占0.4%(详见表9-20)。
表9-20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卫生和社会工作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二)主要经济指标2018年末,卫生和社会工作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201.58亿元,比2013年增长3.1倍。
负债合计129.87亿元。
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30.67亿元(详见表9-21)。
表9-21按行业大类分组的卫生和社会工作企业法人单位主要经济指标(三)按地区分组情况2018年末,卫生和社会工作企业法人单位中,法人单位数量位居前三位的区是:天河区占25.2%,白云区占16.6%,越秀区占12.0%。
从业人员中,白云区占23.9%,天河区占22.9%,越秀区占14.2%。
营业收入中,白云区占25.4%,天河区占22.9%,越秀区占16.1%(详见表9-22)。
表9-22按地区分组的卫生和社会工作企业法人单位主要经济指标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2018年末,全市共有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法人单位18522个,从业人员9.60万人,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6.0倍和51.6%(详见表9-23)。
表9-23按行业大类分组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占99.3%,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5%,外商投资企业占0.2%。
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内资企业占95.9%,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3.1%,外商投资企业占1.0%(详见表9-24)。
表9-24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二)主要经济指标2018年末,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881.77亿元,比2013年增长73.1%。
负债合计543.46亿元。
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42.28亿元(详见表9-25)。
表9-25按行业大类分组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要经济指标(三)按地区分组情况2018年末,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法人单位中,法人单位数量位居前三位的区是:天河区占28.8%,白云区占12.4%,海珠区占12.0%。
从业人员中,天河区占21.9%,越秀区占19.9%,番禺区占18.4%。
营业收入中,越秀区占40.5%,天河区占20.4%,番禺区占18.6%(详见表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