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越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在播音创作中的体现
- 格式:pdf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3
第11届齐越节齐越奖作品:《誓者》源自电视剧《大宅门》的片段,运用激烈剧情冲突及反差角色转换凸显了两位参赛者优秀朗诵功底和技巧。
全篇稿件一气呵成,调动了观众评委的爱国主义情感,所以得到了观众及评委的一致认同。
个人认为本稿件较有难度,由于篇中以口头对话居多,若朗诵功底不过硬,容易致使其乡土化,失去艺术鉴赏性。
(北广作品)flash: /v/MB2k7Qfymb8/programs/view/MB2k7Qfymb8/第11届齐越节一等奖作品:《希尔斯堡》经典作品!取材于英国希尔斯堡的球迷踩踏事件,稿件运用哥哥与弟弟间的对话为线索运用亲情和同情使观众产生共鸣,两位参赛者演绎真挚,表达到位。
是具有时代性的优秀朗诵篇目。
(北广作品)flash: /v/wKhz4qQSOMM/programs/view/wKhz4qQSOMM/另外,本届齐越节的《走西口》《永远的格桑梅朵》《妈勒访天边》也都是不错的朗诵稿件。
第10届齐越节齐越奖作品:《嘎达梅林》取材于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及嘎达梅林的事迹改编而成,在作品中,参赛者运用真挚情感大气.舒张的完成了对稿件的处理,属真情流露之作。
(内蒙古大学作品)flash: /v/56zKgnRpf10/programs/view/56zKgnRpf10/另外本届齐越节的稿件《审判》《与妻书》《为爱放手》都是不错的原创作品,可一观第9届齐越节一等奖作品:《青衣》属于老稿件,个人认为这篇稿件要点在于对感情的控制必须得体,重则做作,轻则平淡。
参赛者的表现较为适中。
比较迎合评委的口味。
故在得分上取得优势。
(北广作品)flash: /v/GflEpFPzi5c/programs/view/GflEpFPzi5c/个人认为本届齐越节作品水平比较均匀,没有惊艳之作,遂齐越大奖空缺,《青衣》为最高分作品。
再度演绎的《老人与海》和《乌骓别霸王》可一观,但缺乏原创性第8届齐越节齐越奖作品:《我的心》相信这篇稿件各位都不陌生,近年来,文艺名家对于此篇的朗诵名篇很多,很多朋友都会对徐涛老师的朗诵版本印象深刻。
2018年,陕西省档案馆在国家档案局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档案史料选编》实施期间,发现开国大典播音员齐越(齐斌濡)、杨沙林(杨淑贞)夫妇的学籍档案。
这些档案包括:1941年11月,教育部特准颁发齐越在国立西北大学先修班肄业证书、1945年齐越在国立西北大学参加城固学运期间被通缉、起诉,以及在校同学录等档案。
因为齐越在毕业前夕参加学运遭通缉并被取消学籍,故70余年来其在校事迹成为谜团,难考究竟。
因此,这些档案的发现,弥补了研究齐越的空白,再现了其跌宕人生,是中国共产党广播新闻事业史研究史料的重要补充。
齐越(1922—1993),又名齐斌濡,生于内蒙古满洲里,河北高阳人,共产党员。
齐越是我国人民广播事业的第一位著名男播音员、第一位播音学教授。
1941年肄业于国立西北大学先修班。
1942年考入国立西北大学外文系俄文组,1945年因参加学运被通缉。
1946年10月参加革命,1947年担任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员。
1949年10月1日,与丁一岚一起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现场直播开国大典盛况,在中国人民广播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国土沦丧,三千万儿女沦为亡国奴的局面,齐越的父亲不愿做亡国奴,弃官携全家从满洲里逃至北平。
不满十岁的齐越随即入关,成为背井离乡的流浪儿。
少年的齐越虽然并不懂得国仇家恨的道理,但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强烈的民族意识,朦胧之间,也产生了对日寇肆意践踏我国领土的仇恨。
入读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后,齐越开始阅读鲁迅、茅盾、巴金等进步作家的作品,爱国主义思想由此而生。
1941年,满怀家仇国恨的齐越和三位同学一起逃离日伪统治下的北平,奔向西北大后方。
同年11月,齐越考入已经迁往城固的国立西北大学预科性质的先修班。
本馆中这次发现的档案,是教育部复国立西北大学学生齐斌濡(齐越)特准分发先修班肄业一事给国立西北大学的电报,上有西北大学陈石珍代校长的签章和教务处签署的意见。
永不消逝的声音作者:黄波来源:《世纪风采》2019年第11期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70年前的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成为永恒的经典。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两位播音员担任了开国大典实况解说员,他们用声音把开国大典的盛况传递到了全世界。
其中,女播音员叫丁一岚,男播音员就是新中国播音事业的奠基人齐越。
刻苦奋发、积极有为的学生时代1922年2月23日,齐越出生于黑龙江满洲里一个官宦家庭,原名齐斌濡。
齐越的童年是不幸的,3岁时母亲便去世了,父亲因为公务繁忙,只好把齐越送回老家河北省高阳县,由姑妈抚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齐越的父亲带全家逃到北京。
在北京读书期间,齐越学习刻苦,并且逐步接受了进步思想。
日寇铁蹄践踏的种种惨景,对齐越的心灵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他下定决心要离开北京,到更广阔的地方去迎接光明。
1942年,齐越考取了位于陕西城固县的西北大学。
由于自幼生长在东北,父亲懂俄语,受父亲的影响,齐越向往十月革命后的苏联,于是选择了外语系俄语组,刻苦攻读。
到大学三年级时,齐越的俄语水平已经很不错了,翻译或自己撰写了不少文章在报上发表。
他参加了民盟和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秘密读书会“北方学社”,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投身党领导的学生运动。
同时,齐越还经常参加学校社团的朗诵活动。
在校期间,齐越认识了他后来的妻子杨沙林,两人都是社团活跃分子,通过学习办报、探讨文学艺术增进了了解,加深了感情。
1945年12月,为纪念普希金诞辰145周年,学生社团举办了一次文艺晚会,齐越在晚会上朗诵了普希金的《自由颂》:你在哪里呀,劈向沙皇的雷霆,你高傲的自由的歌手?来吧,揪下我头上的桂冠,把这娇弱无力的竖琴砸烂没有扩音器,但齐越高亢而浑厚的声音震撼了整个会场,充分展示了他的朗诵才华。
在齐越朗诵的过程中,有国民党特务学生企图冲进会场,被守门的进步学生挡在门外。
几分钟后,在图书馆外面突然响起了枪声。
齐越的播音生涯作者:韩文婷来源:《中国广播》2019年第01期齐越:曾用名齐斌濡,1922年2月生于内蒙古满洲里。
194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俄语系,同年10月参加革命,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社担任编辑。
1947年成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员。
1949年10月1日,齐越与丁一岚一起向全世界现场直播开国大典的盛况。
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几十年播音生涯中,他以特有的庄重、深沉的声音感染了亿万听众,许多人便是从他的播音中深切地感受到《谁是最可爱的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名篇的魅力。
1975年齐越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调到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任教。
为纪念齐越对播音艺术的杰出贡献,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主办“齐越朗诵艺术节暨中国大学生朗诵大赛”,鼓励广大学子向齐越学习。
“在记忆的积淀里,那是最亮最亮的一颗金珠——40年前的10月1日,我向全世界转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各位听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就要开始了。
现在毛主席和他的亲密战友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同志登上天安门城楼……’林伯渠同志宣布大典开始时,毛主席的双肩抖动了一下,随即,那个庄严激昂的声音响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个声音通过电波,传遍了中国,震撼着世界。
”①这段文字刊登于1989年10月7日的《人民日报》,口述这段历史的是直播开国大典的播音员、我国著名播音艺术家——齐越。
他曾在广播史上用声音为听众留下诸多光辉的形象: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王进喜、把一切献给党的吴运铎、和时间赛跑的王崇伦、敢为人民鼓与呼的彭大将军、心中永远装着人民的周总理……直播开国大典,广播诸多名篇1949年10月1日,30万军民齐聚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典隆重举行。
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对庆典进行了现场广播,齐越和丁一岚共同担任播音员,全国各地的人民广播电台同时转播。
第11届齐越节齐越奖作品:《誓者》源自电视剧《大宅门》的片段,运用激烈剧情冲突及反差角色转换凸显了两位参赛者优秀朗诵功底和技巧。
全篇稿件一气呵成,调动了观众评委的爱国主义情感,所以得到了观众及评委的一致认同。
个人认为本稿件较有难度,由于篇中以口头对话居多,若朗诵功底不过硬,容易致使其乡土化,失去艺术鉴赏性。
(北广作品)第11届齐越节一等奖作品:《希尔斯堡》经典作品!取材于英国希尔斯堡的球迷踩踏事件,稿件运用哥哥与弟弟间的对话为线索运用亲情和同情使观众产生共鸣,两位参赛者演绎真挚,表达到位。
是具有时代性的优秀朗诵篇目。
(北广作品)另外,本届齐越节的《走西口》《永远的格桑梅朵》《妈勒访天边》也都是不错的朗诵稿件。
第10届齐越节齐越奖作品:《嘎达梅林》取材于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及嘎达梅林的事迹改编而成,在作品中,参赛者运用真挚情感大气.舒张的完成了对稿件的处理,属真情流露之作。
(内蒙古大学作品)另外本届齐越节的稿件《审判》《与妻书》《为爱放手》都是不错的原创作品,可一观第9届齐越节一等奖作品:《青衣》属于老稿件,个人认为这篇稿件要点在于对感情的控制必须得体,重则做作,轻则平淡。
参赛者的表现较为适中。
比较迎合评委的口味。
故在得分上取得优势。
(北广作品)个人认为本届齐越节作品水平比较均匀,没有惊艳之作,遂齐越大奖空缺,《青衣》为最高分作品。
再度演绎的《老人与海》和《乌骓别霸王》可一观,但缺乏原创性第8届齐越节齐越奖作品:《我的心》相信这篇稿件各位都不陌生,近年来,文艺名家对于此篇的朗诵名篇很多,很多朋友都会对徐涛老师的朗诵版本印象深刻。
但在本届比赛中,参赛者张一萌同学利用年轻人的视角激情的对老稿件进行了全新处理,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受,朗诵功底可见一斑。
(北广作品)第8届齐越节一等奖作品:《商鞅》经典作品!个人十分喜欢的一篇朗诵,作品原创;表现洒脱大气!参赛者表演到位。
应属经典传诵之作。
(云南艺术学院作品)另外,本届齐越节的描绘建设青藏铁路的《天路》及阿木古郎的一部参赛作品《战士之歌》,同属原创稿件,也很不错。
方明播音的创作特点作者:梅云飞来源:《传播力研究》2017年第03期摘要:齐越、夏青、林如、方明等的个人播音创作是新中国播音创作的支点。
对个人播音创作特点的梳理、总结,这是广播电视学、中国播音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对方明播音创作特点的梳理、总结,探究其在播音创作领域带给我们的启迪和指导。
关键词:方明;播音创作;创作特点方明是继齐越、夏青之后,在60年代成长起来播音艺术家。
方明的播音创作,在大量的实践工作和自我的不断学习中,形成了自己相对独立完整的体系。
方明的播音创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坚定的党性原则播音员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工作性质决定了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坚定的党性原则。
方明大量的播音创作,得到听众的广泛赞誉,获得成功,是因为他的播音中始终贯穿了坚定的党性。
方明的新闻播音一直遵循着齐越老师一生的信条:“我是中国人民的播音员、中国共产党的播音员。
我传达的是中国人民战胜艰难险阻走向胜利的声音,我传达的是中国共产党堂堂正正的真理之声。
”[1]所谓的党性原则,就是指播音员应做到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坚持新闻的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方明的播音创作始终坚持着坚定的党性原则。
在播音创作中,播报重要领导人去世的消息,最难把握的就是“化悲愤为力量”。
1997年邓小平同志逝世的消息,是由方明播出的,他播得很悲壮,“小平同志去世了,我们很悲痛,很惋惜,但他的丰功伟绩和高风亮节引领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对前途充满希望、充满信心。
”方明曾说道。
他播的时候,化悲痛为力量,所以在播关于小平同志的生平、通讯、讣告,方明的基调把握得比较准确,并且很有力量。
坚定的党性原则是方明播音创作的根本原则,它与整体的创作观念一起,体现出方明播音中的大局意识、导向意识和政治立场。
二、整体的创作观念方明播音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整体的创作观念。
方明的整体创作观,不仅是一般的整体展现,更体现出他认识事物的角度。
用他的话说就是:“由大到小,由小到大,由外到里,又由里到外的一个辩证的反复认识过程。
齐越节朗诵秋瑾评述齐越节,这是一个富有激情和活力的节日,它源于我国南方的广东省,代表着南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我们举办了一场精彩纷呈的齐越节朗诵活动,旨在传承和发扬我国南方优秀文化的精髓。
在齐越节朗诵活动中,秋瑾评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那就是如何在面对压力和挑战的时候,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及如何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紧密联系起来。
秋瑾评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引导现场观众深入思考,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在活动现场,秋瑾以极高的艺术水准,通过对《红色娘子军》这部现代京剧的精彩片段进行朗诵,向观众展示了这部充满正能量的京剧作品所蕴含的力量。
她用富有感染力的嗓音,表达了主人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使观众为之动容。
紧接着,秋瑾又向大家分享了她对于京剧这门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她认为,京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之一。
此外,她还在现场分享了自己在学习和表演京剧过程中的经历和心得,勉励观众们继续努力,深入挖掘京剧这门传统文化的精髓。
齐越节朗诵活动,不仅是为了弘扬我国南方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为了激励人们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
在这个活动中,秋瑾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为观众们带来了极大的艺术享受和心灵鼓舞。
作为一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演员,秋瑾在表现艺术的同时,也在为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我国南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总之,齐越节朗诵秋瑾评述这一活动,既展示了我国南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也为我们传递了积极向上、勇敢面对生活的正能量。
于越:声“绘”建党百年路文/华素 图/于越提供气壮山河、风云岁月,人间正道、苦难辉煌……随着配音员醇厚的声音,百年来恢宏的历史画面在人们面前呈现。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央电视台从5月18日开始播出的百集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是中国迄今为止体量最大的纪录片,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创业、百年筑梦、百年辉煌、百年奋斗的壮丽史诗。
在这部纪录片中担任配音的于越,也因为优美动听的好声音吸引着人们关注的目光。
于越,是北京人民广播电视台主持人、配音员,国家一级播音员。
他从哈尔滨走出,将黑龙江人粗犷豪放的气质、质朴率真的品性、热情大方的特质、包容海涵的气度和幽默机敏的智慧融入到播音事业中。
自2011年进入北京广播电视台(原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以来,他很快就崭露头角,次年就获得了最佳新人奖。
2016年,于越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的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担任解说,其声音大气稳重,十分具有亲和力,带给观众以耳目一新的体验。
2017年,他为纪录片《蓝色星球II》的配音一经播出即人气爆棚。
随后,于越又为《威武之师》《永远的军魂》等百余部(集)纪录片配音,他的真人秀配音更是为节目锦上添花。
这些骄人的成绩让于越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其配音作品先后获第24届、第26届电视文艺“星光奖”特别奖、第3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电视纪录片奖,以及亚太广播联盟奖特别奖,中广联国际选片会纪录片一等奖、中国纪录片学会“十佳纪录片”评奖“年度纪录片大奖”(最高奖),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节系列纪录片奖及年度大奖(最高奖),“理想照耀中国”红旗飘飘全纪录片最佳荣誉作品,第22届中国电视纪录片系列片年度作品,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纪录片扶植计划最佳长纪录片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纪录片扶植计划“最佳纪录片奖”等等一系列星光璀璨的奖项。
以音传情,为爱发声。
于越,用声音描绘了以山河为经,以岁月为纬;以人物为峰,以党史为鉴,百年来成千上万共产主义先烈们共同书写的非凡历史,全面、立体、生动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诠释了我们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成功密码”。
身临其境情景交融浅谈情景再现在播音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摘要:情景再现是播音感受力中的具体感受,是播音员在播音创作中调动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的重要手段,必须依托具体的实际和稿件进行合乎情理的想象。
用心、用情、用景,设身处地同受众进行交流,用生动形象地声音语言“重现”给听众。
产生出的画面真实、自然、流畅,真正达到“身临其境,情景交融”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感受力,情景再现,联想,重现播音创作当中的感受主要由具体感受和形象感受组成。
具体感受,就是“感于外,受于心”[1]。
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是播音员对稿件内容进行具体感受的深化,是播音员由稿件内容由积聚到迸发的状态,是随着稿件内容不断发展的状态。
这种状态可以使有声语言富有丰富性和流动性。
“感于外”,就是播音员每天所接触到的不同类型和种类的稿件,我们把这些稿件都统称为文字符号[2]。
“受于心”,就是内心反应,是播音员看到文字稿件之后所产生的心理刺激。
“感于外,受于心”是话语主体,因语言符号所传递的客观事物,接收到其刺激,产生出内心反应的过程。
“感于外”是通过语言符号,感受到符号所代表的具体的客观事物的存在,接受到外界的各种刺激,从而“受于心”就是客观事物,对话语注意所产生的内心反应。
形象感受,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时间空间知觉,运动知觉……。
播音员从文字稿件的文字符号中,看到自己描述叙述的对象,是一种非常直观的视觉想象。
例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当中出现的“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我们不禁会看到眼前在万里晴空的草原下,马儿在草原上尽情地奔跑,无拘无束。
当我们播到“望梅止渴”和“甘之如饴,津津有味”这些词语时,我们的味觉也会自然而然地接受着刺激,同时稿件当中关于嗅觉的描写也是经常出现的,这时我们就应该运用嗅觉想象加以感受。
形象感受是来源于文字语言深层次的理解,千万不可就字说字,只停留文字的表层,只有深入地理解稿件,才能有更加深刻地感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