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专题阅读_人物形象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07.00 KB
- 文档页数:3
高考小说阅读——人物形象分析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人物形象题型及设问方式。
2、掌握小说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3、熟练掌握方法,高效、规范答题。
考情播报:2016新课标卷《战争》2015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马兰花》常见题型:1、概括人物性格特征,例如: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2、人物形象鉴赏:(1)、概括特点。
例如: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分析人物形象。
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分析形象的典型意义。
(与现实社会联系)3、人物形象的技巧,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4、分辨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如[2010]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表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题型一: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方向。
(1)是概括还是分析。
“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
(2)是性格还是形象。
“形象”一词应大于“性格”,它以性格为中心,兼及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等。
答形象题时不要忘记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因素。
第二步:总体把握,划句分析。
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人物 1、文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的句子。
2、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
(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3、作品中其他人物(或作者)对他的评价(议论)句。
情节有关情节发展、事件变化的语句,把握人物性格的变化和主次关系。
环境有关环境(包括社会环境)的语句,环境可以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
第三步:归类合并,恰当表述。
注意题型的细微变化,怎么问就怎么答1.请概括(分析)××的形象(性格)特点。
分点作答①个性特征1(+举出实例);②个性特征2(+举出实例)……概括分析分析概括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总括句(①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
分点作答①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侧面描写②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③人物之间的关系例:为了爱国战争宁愿放弃心爱的学术的爱国青年……牛刀小试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马兰花李德霞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学案26:分析小说的形象艺术形象是小说的核心要素,“鉴赏作品的形象”,是指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征(或意义作用)进行概括与分析,有时也考查小说中的物象。
它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中的重点与热点,更是我们小说复习的重点与难点。
根据高考的要求和趋势,一轮复习我们必须完成以下任务:①准确、全面地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与作用;②准确、全面地分析概括物象的意蕴与作用;③准确、全面地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④掌握人物形象题和物象题的审答规范。
知识图要一新题试做自我体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败节草(节选)李金魁略显口吃的毛病是上县一中时才产生的,现在这种病态症状越发明显。
临上课时,“大嘴”突兀地一把拽住李金魁说:“结巴,我那支蓝杆笔找不到了,是不是你拿了?!”李金魁一怔,说:“啥、啥、啥……笔?”“大嘴”学着他的结巴语气说:“你说啥……啥……啥笔?——钢笔!”“哄”的一下,同学们笑了,立时都围了上来,他们都望着他,那眼光很复杂。
于是,李金魁沉默了片刻,说:“是,是我拿了。
”“大嘴”得意洋洋他说:“哼,我想着就是你!操,下课给我拿回来!”人们的目光像箭一样在李金魁的身上射来射去,可他却一声不吭,他再没说什么……第二天上午,在众目睽睽之下,李金魁匆匆走进教室,把一支蓝杆钢笔放在了“大嘴”的课桌上。
“大嘴”拿起笔看了看,有点诧异:“我的笔好像……是这一支么?”李金魁说:“是、是。
”刚刚上了两节课,坐在前边座位上的李红叶“呀”了一声,说:“我这儿多了一支笔,这支笔是谁的?”同学们全部看着那支笔,而后又齐涮涮地回过头去看“大嘴”……“大嘴”大张着脸愣了一会儿,才说:“我的我的,是我丢的。
操!”此刻,李红叶拍案而起,厉声说:“冯相义,你怎么能这样?!你太不像话了!”“大嘴”看了看李红叶,又望望李金魁,嘻皮笑脸他说:“这关你什么事?我又没逼他……”这时,李金魁冷冷地看了“大嘴”一眼,看得“大嘴”身上一寒,竟乖乖地把那支笔给李金魁送过来了……晚上,李红叶突然来到李金魁的寝室门前,高声叫道:“李金魁,你出来一下。
学案16分析概括形象——因形悟神,立象尽意复习任务 1.能够从物象的内在、外在特点和作者蕴含的情感分析概括其特征,全面分析其作用。
2.能够从正侧描写及作者的介绍、评价文字中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全面分析人物的作用。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 全国乙卷《“九一八”致弟弟书》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
请对此加以分析。
(6分)人物心理①散文形象分物象与人物形象两种,前者为考查重点。
②考查主要是“一象三考”:一个形象,考特点,考作用,考技巧。
以前两者为主。
③散文形象对于全国卷来说是冷考点,不排除未来考查的可能。
2021 天津卷《送一位远征的友人》在作者笔下,友人L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主要人物的特点2019 天津卷《萨丽娃姐姐的春天》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影响?(6分)次要人物的特点与作用2017 北京卷《根河之恋》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5分)主体物象的意蕴天津卷《挺拔之姿》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3分)主体物象的意蕴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3分)次要物象的作用知识图要活动一精准分析物象特点和作用散文物象主要有景、物两类。
景,景物;物,自然物和人造物,包括动物、器物、建筑物之类。
物象是作者抒情说理的主要载体,被注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悟。
阅读时要抓住“物——情(志)”这对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深巷里的老墙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
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
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
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
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小二黑结婚学习目标:1、了解山药蛋派及赵树理。
2、了解小说背景及思想内容。
3、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4、分析人物形象学习难点:1、把握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重点:1、把握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过程:目标一:【导读】:1、山药蛋派是中国现代小说流派之一,形成于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
指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的文学流派。
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人称“西李马胡孙”,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
2、作家介绍:赵树理(1906年—1970年),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尉迟村人,著名作家。
代表作有:《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三里湾》等。
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并被搬上舞台、银幕,个别作品还被选入大、中、小学教材。
赵树理热爱家乡,热爱农民,毕生为中国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利益奔走呼吁,死而后已。
他对农民问题的许多真知灼见,虽然生前未得以实现,但由此产生的一部部文学作品却超越了创作初衷和时空界限,成为经典之作。
因此,他被誉为描写农村现实生活的“铁笔”、“圣手”和中国现代文学大众化、通俗化的旗手。
赵树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代表性作家,在国内外都有重大的影响,他所实践与倡导的“贴近生活,反映现实,与下层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创作态度,直到今天都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目标二:【导读】1、小说的背景和思想内容:赵树理曾说:“我在作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了的问题,往往就变成了所要写的主题。
”《小二黑结婚》便是作者在太行山区工作时,面对现实困惑而作的艺术思考。
小说描写的是在解放区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对青年男女冲破封建传统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
小说抨击了农村中的封建残余势力,批判了人民群众中的封建思想,歌颂了新的人物、新的时代风尚。
作品完满的结局说明了人民政权是人民实现自主婚姻的最可靠的保证。
它表明,在解放区,不仅政治和经济领域有了变革。
“小说阅读——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设计广州市协和中学粟嘉【教学设想】小说是高考现代文阅读选考题之一,而小说鉴赏的着眼点正是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可以说是小说必考的考点之一,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历年来也是高考小说阅读命题的热点。
高考考纲对于人物形象有着明确的要求: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根据考纲的要求,就小说人物形象的考点,准备从人物形象的把握、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探究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意图几个部分进行教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小说人物形象的把握,让学生掌握小说阅读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能够准确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结合文本分析,规范答题。
【学情分析】在高一、高二阶段通过必修和选修教材的学习,学生对于小说的基本知识已经有所了解,基本能明确小说三要素和主题的关系。
但在高三的综合测试中,学生对于小说人物形象特点把握得不够准确,主要是不知道如何准确概括人物形象特点,不知道在文本的什么地方去寻找答案,并且在答题中思路比较混乱,不知道如何规范答题。
【教学目标】1、掌握小说阅读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准确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2、规范高考小说人物形象分析题的答题思路。
3、提升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掌握小说阅读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紧扣主题,准确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复习《备考指南》P203 内容提要、P206 复习指引,梳理小说的考点,思考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根据已复习的小说鉴赏基本知识,完成学案上文本研读1-3。
二、导入小说的基本特征是叙事写人,以塑造人物形象观照人生世相。
因此小说鉴赏的着眼点要摆在人物形象上,要看作品塑造了怎样的人物,用什么方法塑造的,人物有着怎样的个性,蕴含着哪些值得人们深思的有价值的东西。
而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就历年来都是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
附:近年高考考题中人物形象分析题的命题方式【2008广东卷】《河的第三岸》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听言观行,正侧结合(答案在最后)王安忆说:小说是心灵的历史。
毫无疑问,小说是写人的文学,小说要反映社会生活,要表现生活世界,必须写人,写人的心灵,写人的本性,写人与人的关系。
人的性格、人的命运、人性的弱点、人性的美丽,无疑都是小说要表现的内容。
就这个意义来讲,阅读小说就是读人,读人则主要是读人的内心世界。
性格特点往往只是内心世界的一种表征,没有内心体验的小说阅读,没有走进小说人物内心世界的小说阅读,只能是隔空互望,所谓性格特点的概括也只能是贴个标签而已。
——《由虚构故事走向生活世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是高考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这部分常设考点有三个: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物象)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知识图解】题型一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赏析人物形象一般有两种命题形式:一是从文本和人物的整体上概括与分析,有的只概括不分析,有的先概括再分析。
二是从指定语段或语句中分析人物的心理。
鉴赏人物形象是高考小说阅读的必考点。
高考对人物形象的考查呈现以下特点:(1)整体与局部。
所谓整体,就是结合全文,对人物形象作整体分析和概括。
所谓局部,就是结合文中人物的一段对话、一个动作去考查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把握和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
有时可以是对人物的某一方面的分析,如分析人物的外貌或心理特征。
(2)直接与间接。
所谓直接,就是题干直接要求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小说人物形象考查题多以这种形式出现。
所谓间接,就是借助文中其他事物,或借对情节的分析或对人物描写的分析来考查人物形象。
(3)全方位和有重点。
所谓全方位,即考查人物形象的三维层面:思想性格、情感世界和典型意义。
有时可对这三个层面作全面考查。
所谓有重点,就是从上述三维层面上任选一个层面作重点考查。
内容图解一、就全文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必备知识学习】注意题干用语,区别“性格特点”与“形象特点”的不同。
“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的内容;而“形象特点”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可以把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考虑进去。
明确角度析人物恰当组织巧答题——小说专题之人物形象分析教学目标:1.掌握小说中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2.熟悉高考小说人物形象题答题步骤教学重难点:如何理解、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直击考纲: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考题展示:1.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10年江苏《溜索》)2.文中的递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11年江苏《这是你的战争》3.文中两处划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12年江苏《邮差先生》)高考引路洗碑①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
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
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②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①。
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
③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己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
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
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
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
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
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
④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
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
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
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
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鸣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
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⑤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
临沭一中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学案——小说阅读之一小说专题学案——人物形象【复习目标】一、积累基础知识,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和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二、明确高考小说人物形象分析的地位,掌握小说阅读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三、熟悉高考小说人物形象题答题模式,提高解题能力和水平。
【导入学习】小说是我们非常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
无论是古典的四大名著、经典的武侠小说,还是网络上让人欲罢不能的更新玄幻、言情,那些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
所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
但是,喜欢看不等于喜欢选择小说阅读题,因为小说的人物形象、主旨太难把握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尝试揭开小说人物脸上那层面纱,看看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自主学习】一、考点链接“新课标高考考纲”关涉此单元的要求是: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人物形象: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形象表现主题和作者的思想倾向。
欣赏人物形象,要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注意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作者刻画人物性格,塑造典型人物,常常运用语言、行动、心理、外貌、服饰、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种描写方法。
小说专题阅读学案——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
1.掌握小说人物形象赏析的方法;
2.了解高考小说人物形象常见题型和解题思路。
【考情分析】
赏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以考查人物形象或特点,人物的心理、性格、品质和情感倾向及塑造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为主。
【知识链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1.正面描写:外貌(肖像、衣着)、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
正面描写的作用:通过这些描写来具体形象地展现人物的性格、思想、情感等。
2.侧面描写:通过景物、环境描写与他人的言行来体现、烘托、反衬人物的性格命运。
侧面描写及作用;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侧面描写总是同正面描写相结合,相得益彰,对描写和介绍人物起了很好的作用。
3.情节的发展与矛盾冲突。
【方法点拨】
1.从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认识人物形象。
2.从描写手法(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中认识人物形象。
3.从小说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认识人物形象。
4.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中认识人物形象。
【小试牛刀】木笛
赵恺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有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
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校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
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
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
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
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
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
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
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
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
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
主考官们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朱丹答:“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朱丹答:“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
久久。
久久。
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
朱丹答:“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决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
听到这句话,朱丹眼中顿时涌出苦涩的泪。
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着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
朱丹不知不觉地走到鼓楼广场。
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光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
走近一看,竟然是孩子方阵。
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
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
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
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
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
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
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
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
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也一身雪白,手中也擎着一根燃烧的红烛。
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
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
”
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
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实践应用】
永远的绯红毕淑敏
我当过多年的医生,听到过外国同行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美丽的女人得了不治之症。
治疗本身更加重她的痛苦,延长她受苦的时间,“我实在是受不了,”她对主治医生说,“这是我最后一次求您了,我的意志已经走到尽头。
除了消耗别人的精力与财富以外.惟一的用处就是感受痛苦。
经过郑重的考虑,我恳求您帮助我,结束生命。
”
“您是说。
要我助你自杀?”医生惊异地问。
“不需要您亲手来做这件事,我只请求您告诉我应当怎样做。
它最好简单实用,像电子计算器的按键一样,只需轻轻一按,一切就结束了。
那装置要力求百发百中,您知道,我懦弱,虽然决心已下,但我怕最后的关头会手忙脚乱,意志动摇,手指发抖。
还有最后一条……”女病人突然显出羞怯,说,“您帮我选择的死亡方式最好不要使我看起来很丑陋。
”
“女士,您让我想一想。
这个问题很突然……我钦佩您的勇气和智慧。
它其实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
但这一切,需要手续。
”
“我现在很清醒,完全是我的自由选择。
但是您说得很对,我和我的丈夫将写出书面文件……”
医生做了一个精巧的装置,类似儿童玩的弹弓。
它有一个小小的机关,只要轻轻一揿就会有一支锋利而强劲的针头射进皮肤。
它携带着剧毒药液,可在几秒钟内致人死地。
女士和她的丈夫选定了一个吉日。
医生和丈夫随着女人走。
他们不知道她要到什么地方去。
无论她到什么地方,他们都只能跟随。
“就这里吧。
”女人如释重负地说。
她的肌体已经十分虚弱,还要留有足够的劲道操纵小弹弓。
医生突然想丢掉他的小弹弓,“让我们再试一试另外一种治疗方案,好吗?一切都重新开始。
”他满怀希望地说。
女人微笑了,说:“当决定把这里当作最后的安息地时,我也动摇了。
但是,夜间频频发作的剧痛提醒了我。
我的生命已经不属于我,只服从病魔。
我按照自己的意志完成了一生,我是胜利者。
”
她吻了丈夫,吻了医生。
“我不得不请你们走了,很抱歉。
”她说。
“祝晚安。
”这是她的丈夫说的惟一的话。
两个男人踏着厚厚的腐叶向东方走去。
他们没有回头。
不知是怕自己失了勇气还是怕那女人失了勇气。
“等一等!”突然传来女人尖锐的叫喊。
面对医生,她说,“我再问您一遍,您一定要如实地回答我。
过一会儿,我……会不会很可怕?特别是我的脸……”女人目光炯炯地盯着医生。
“不会。
什么都不会改变。
一切都和现在一样,特别是您的脸,气色很好。
一切都将保持住。
那将是一种凝固的美。
”医生冷静地说。
“那太好了!快!请你们快走!我感觉到我脸上的血正在往脖子里回流。
红色就快保持不住了。
我需要这份健康的颜色。
”她说着用双手托着自己的下巴,以为能够阻止血液的回流。
“时间到了。
”医生说。
“再等一会儿吧。
万一……我不能忍受。
”丈夫说。
“你应该相信我,相信科学。
”医生率先踏响了去冬留下的黄叶。
女士侧卧在林间的木椅上,脸上留存着永远抹不去的绯红。
那位外国医生,后来被州法院传讯,被控谋杀罪和制造杀人武器罪。
这个案例引起了轰动,许多女人团结起来,游行,示威,强烈要求无罪释放那名医生。
不久,医生被判缓刑,走出了看守所。
第二年,州立法院修改了法律条款,安乐死成为合法的死法。
在美丽和爱面前,法律也让了路。
请就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形象作简要欣赏。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