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高考化学命题趋势分析_化学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4.33 KB
- 文档页数:2
2004年全国理综试卷(化学部分)试卷分析河北定兴三中胡彦群何欣然2004年全囯高考理综试题化学部分(以下简称试题)分值108分,其中8道选择题共48分,四道主观题共60分。
试题体现如下特点:突出主干知识,不过分讲究覆盖面;体现新旧教材的差别;新旧考试说明的差别;体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认真分析该试题,对2005年备考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现将其分析如下,供参考。
一、近几年全国高考理综试题各项比较二、试卷特点1.题量减少据表一可看出,今年理综试题较前两年题量有所减少(02年主观题明为9道,实为12道),客观题由03年的22道变为今年的20道。
主观题由03年12道变为今年的10道。
这样就给了考生更充分的思考空间,有利于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有利于全面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
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适当考查。
2.题序有变据表一还可看出另一明显变化是题序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Ⅱ卷上,物理总在往前移,生化往后移,今年将物理全部移到了化学前面,而把生物放在了最后。
由于物理的难度大,这相当于加大了试题的难度,也加大了化学的难度。
从考场出来,很多学生反映物理的最后一题没有做完。
不要小看这一点,它势必会影响后面的化学题的解答。
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师必须与物理、生物教师联手,在2005年备考时,在题序上做点文章。
3、不求覆盖,考察主干首先,高考化学试题不再强调覆盖面。
由表二可知,试题对中学化学的五大板块均按《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全面考查。
但重点不再固定,每块的知识比例都有一定的变动。
如普遍认为有机化学所占比重较大,但实际连续两年都在减少。
化学计算则03年较少,02、04年较多。
可见现在的试题,重点已不再明显。
其次,试题着重考查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
如第7题要求考生找出电荷数和电子层数相同的离子,考查的内容是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因此学生必须心中有“排布”,能够熟练用“排布”。
物质结构理论是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
此外,化学平衡理论也是主干之一,如第29题(压轴题)是一种“链条式”的化学计算题,融化学平衡原理、化学计算于一体。
2003---2005年高考理综能力测试(化学部分)试卷分析与思考李静璋一、化学试题的特点1.本着稳中求进,稳中求改的原则,对试卷进行微调。
从整体上看,2005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仍然保持了近两年的特点,从结构、题型、分值和2003年的理综卷相似性,特别与2005年的《考试大纲》中参考试卷基本一致,体现了高考命题的稳中求进,稳中求改的原则,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与延续性,同时给学生稳定考试情绪,正常发挥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2004年、2005年题量较2003年有所减少,其中选择题为21题,较2003年少1题,非选择题10题,较2003年少2题。
而Ⅰ卷分值减少,Ⅱ卷分值提高,这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高考选拔性。
三学科内容调整为120∶108∶72,与理化生三科在中学阶段课程计划规定的三个学科的总课时数比例相当,起到了对中学教学课时安排的导向作用。
2005年试题中T6是化学物理学科间综合,2005年T14题是化学物理学科间综合,而且都是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简单综合,也体现理综试卷三学科的相对独立性,遵循了命题的指导思想。
从化学试题结构看,选择题有8道为化学题,一道物理综合,分值占48分,非选择题为4题,占60分,比例约为4∶5,比整卷比例略高。
同时试题的排序与参考试卷相致,Ⅰ卷生物、化学、物理,Ⅱ卷为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水平的发挥,但根据以往学生考试情况,有许多物理较差的学生容易产生紧张和时间分配不和理的现象。
这也是我们复习中应注意的一个环节。
表2、2004、2005年高考化学知识按块统计表表3: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化学试题五大知识块分配比例对照表从表2与表3可以看出,化学试题所涉及的五大知识块分布比例有明显的变化,除有机化学知识内容比例相对稳定,其余知识块进行了调整,将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分散到各个试题中,而纯考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试题几乎没有。
引子:只有熟悉高考的历史变化才能清楚认识高考的变革只有认识高考的变革轨迹才能真正理解高考的现实只有理解高考的现实状况才能准确预见高考的发展只有预见高考的发展方向才能正确决断备考的策略2007年高考试题分析及2008年高考化学复习策略陕西省教育厅教材审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陕西省西安中学教研室化学教研员张根宝第一部分对2007年高考理综试卷(陕西用)的分析特征一:突出能力目前,全国及各省市的地方命题仍坚持以能力立意、而不是知识立意的宗旨,遵循大纲,突出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避免死记硬背,力求彰显时代性、开放性、地方性、创新性。
以中学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的单质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知识为载体突出对多种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的考查。
特征二:试题结构稳中有变,难度有所降低2007年理综新课程卷试卷稳中有变。
“稳”是综合中仍未出现学科间交叉的“真正融合”,学科界限较为明显,整个试卷为三科知识的“拼盘”;I卷选择题顺序仍为生物(5道)、化学(8道)、物理(8道),且化学选择题仍为8个,Ⅱ卷中物理题仍为4道大题,化学4道大题,生物2道大题。
总题量共31题,Ⅱ卷共10题,试卷长度缩短(从04年开始,03年为二卷12道题);Ⅱ卷题序有较大的变化,现在为物理、化学、生物(原为生物、化学、物理)各科分值也有较大变化,物理由110分增为120分,化学由110分减为108分,生物由80分减为72分;变化①化学试题由原来的高层次、多综合、多新意题型变为现在的低层次、少综合、重基础灵活而凸显能力的题型甚至是传统题型,大大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加强了双基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注意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变化②基本计算能力要求有所提高(题量加大07年的试题中选择题中有四道题跟计算有关,但都不难)、变化③3+2时期的接口实验题又出现在卷面上(这也是变的表现),变化④氧化还原反应题目数量和占分比例有加大的趋向,变化⑤实验题量和占分比例有减小趋势,变化⑥化学用语、化学实验的规范化书面表达要求有所提高,变化⑦元素推断题和物质推断题同时出现的命题几率在增大(上海已属于固定模式)。
2004年高考化学命题趋势分析2004年高考化学命题趋势分析山东娄善平无论是从2004年高考考试大纲所确定的考试范围和题型,还是从各种渠道得来的高考命题信息,以及对往年高考试题的比较、分析,2004年高考化学试题的难度、命题形式、试卷结构等都将保持去年试题的连续性、稳定性。
如从2002年全国的高考化学卷来看,试题难度稍微容易了一些,紧接着2003年的全国的高考化学卷难度就有所加大,2004年的高考试题难度应保持在0.55左右,不会比2003年增加难度,但部分试题的难度会有所增加。
2004年高考化学试题除保持往年试题的连续性、稳定性之外,它还会保持其社会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如每年的高考结束后,社会对某些高考试题作出评价,对那些评价低,反应差的试题,在来年的高考出题过程中,就要予以改进。
如2003年“全国理综卷”中第II卷中的31题有关“碳酸盐”的推断题,由于出题者没有在题干信息中将“碳酸盐”界定为“碳酸正盐”,而使部分优秀考生既推断“碳酸盐”,又推断碱式碳酸盐,从而既与标准答案不一致,又浪费了课堂时间。
估计2004年高考化学试题中的这类“题意不清”的试题不会再出现,所给题干信息及设问会使考生更易读懂,审题的难度不会很大,因为考生审题不准而造成丢分的情况会相应降低。
关于“理科综合卷”第I卷“化学试题”:试题的排列顺序仍在生物试题之后和物理试题之前;估计试题数量不会改变,仍为9道选择题,但生物选择题可能减少一题,所以I卷中化学题的题号应为第5题到第13题。
2003年“理科综合卷”的9道化学选择题是由2道概念(理解)题(第6、7题)、1道推断题(第8题)、2道离子题(第9、10题)、3道计算题(第11、12、13题)和1道有关元素周期表的判断题(第14题)组成的。
由此可看出,2003年考题没有出现以往的“阿伏加德罗常数”、“离子共存”等热点试题的考查,在2004年高考备考过程中要对这类试题多加关注,但也没有必要做太多的试题,可将近几年来的有关高考题做一下即可。
近日在成都举行的“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高考备考研讨会”上,来自北京、天津等地的十多位中学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在研讨会上提前预测了2004年高考走势,认为将在2003年高考的基础上总体降低题量与难度,其中,理科综合可能将删减两道选择题(物理和化学各一道),相应分值将加至非选择题部分;语文也有可能删掉一道选择题;数学难度将较2003年有所降低;英语将大体与2003年相当;文科综合也将有所变化。
语文:古文鉴赏没有标答 2004年语文高考命题趋势以“新课程试卷“为主,并将会有4个方面的变化:今年对古文阅读的考查在题型上将有所调整,即将古文阅读的5道选择题减为4道,增加古文翻译的文字量和题目的分数,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
还将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和掌握熟语的能力,所谓“熟语”指常用的固定短语,如:不管三七二十一、死马当作活马医等,它比成语的范围广。
而诗歌鉴赏将为学生创造更为广泛和随意的答题空间。
2004年对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包括了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前两类往往是反映某一个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也就是说文章所涉及的内容对考生来说是比较新的或是比较陌生的,目的是为了检测考生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以及判断的能力。
高考写作要求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
它不同于文学创作,也不同于征文比赛,其主要目标是检测考生的写作能力。
应对良方:巩固基础知识巩固基础知识仍将是复习重点。
至于作文,一定要把自己熟悉领域中的话题扣到考题的思路上来。
考场上要写自己最擅长的文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数学:重视教材中新增内容今年高考数学命题,仍然坚持能力和应用创新不动摇,可能大幅度地出些新题,以引导广大师生摆脱题海战术。
而多年来考生反映的题量过多的情况有望在今年高考中有所改变,具体细节要等到《2004年高考说明》出来后才能作进一步确定。
应对良方:注重知识的形成和联系今后高中数学的教学和复习则不要过多地固化题型、固化解法和固化模式,更不应片面追求解题的技巧,而要注重知识的形成和联系,进一步规范解题意识和思路。
04年高考试卷分析及命题走向一、2004年高考试卷分析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试题形式、结构都与2004年考试大纲相一致,考试内容也没有超出教材和考试大纲的范围。
对学生理解能力、实验能力、推断能力的考查力度加大。
没有明显生题和偏题,整套试题区分度较高。
试题(江苏卷)涉及的主要考点有: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掌握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电极方程式,理解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气体体积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数目,并能配平反应方程式,了解原子的组成及同位素的概念,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理解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了解典型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几种重要的含卤素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氧化物、氢化物的性质,掌握各类烃中各种碳碳键、碳氢键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了解官能团在化合物中的作用,掌握各主要官能团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掌握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了解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对常见的物质进行分离、提纯和鉴别,掌握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及确定分子式的计算,掌握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掌握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二、高考命题走向自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连续二十多年的高考试题,经过了从起初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和熟练程度,到后来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深度,到近期考查学生以知识载体,以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实验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为考核目标的变迁,高考试题的出题思路已趋于成熟。
高考化学命题趋势论文概要:新课改推行以来,高考化学命题趋势逐渐产生新的变化,给教学工作带来强大的推动力。
高中化学教学应当依据高考命题指引,积极寻求创新发展。
教师要善于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设计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习惯,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拓展思维建构,迸发学习情感,进而为以后的学习生涯奠定基础。
近年来,在素质教育倡导下,高考化学命题的变化趋势更加鲜明,从最初的源于教材,到新课程理念的渗透,再跨越到设计实验的综合应用,充分展现出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目前高考化学命题的变化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实验的探索能力全面考察学生的实验探索能力,也是高考化学命题的发展趋势。
高考实验命题中,要求学生不仅要准确把握实验条件,还需要分析在不同控制条件下,会产生怎样的实验结果,理解化学变化出现的原因。
可见,实验命题已经从实验现象研究上升到实验过程的系统性探索。
例如在工业原料制备实验中,用绿矾制备亚铁盐,从原料的加料方式,到溶液浓缩后,加入无水乙醇、静置、过滤、洗涤等一系列环节,需要学生深入探索铁粉的作用,添加无水乙醇的目的。
2.增强学科素养的考核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学科素养涵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基本品质、基本态度等,运用到化学领域包含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并由此渗透到价值观层面,建立化学情感。
为此,近几年高考化学命题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探究与实证等方面不断创新。
例如,在“化学平衡”考核中,题目形式由最初的文字信息转变为文字信息、图像信息的结合,能力要求上不仅仅是运用三段式计算平衡常数,还要努力探索化学变化的产生原因。
3.体现学科的社会价值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新能源、新材料受到广泛关注,化学在环境保护、能源供给、生产加工等领域发挥了关键作用,包括材料化学、化学生物学、应用化学以及分子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都是高校化学院系的细分专业。
从2004年高考化学江苏试卷看高中化学教改的策略和前景今年江苏高考化学试题是第一次由江苏省独立命题,既保持了前两年全国高考的特点与风格:立足基础、灵活新颖;于波澜不惊处,暗藏玄机。
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础、清醒的头脑与灵活的应变能力。
又突出了江苏省教育发展趋势和特点,也符合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值得仔细分析、认真研究,现就今年江苏化学高考的特点与今后化学教学改革应对策略和前景与大家共同进行探讨。
一、联系生产、生活学以致用化学是一门源于生活、为人们生活生产服务的自然科学,因此化学高考试题联系生活实际也是必然。
今年考题中有26个试题的背景都来源于江苏支柱产业---石油化工。
26.(10分)石油化工是江苏省的支柱产业之一。
聚氯乙烯是用途十分广泛的石油化工产品,某化工厂曾利用下列工艺生产聚氯乙烯的单体氯乙烯:CH2=CH2+Cl2→CH2CI—CH2C1…………………①CH2CI—CH2C1→CH2=CHCl+HCl………………②请回答以下问题:(1)已知反应①中二氯乙烷的产率(产率=理论产量实际产量×100%)为98%,反应②中氯乙烯和氯化氢的产率均为95%,则2.8t乙烯可制得氯乙烯 t,同时得到副产物氯化氢 t。
(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2)为充分利用副产物氯化氢,该工厂后来将下列反应运用于生产:2CH2=CH2+4HCl+02→2 CH2CI—CH2C1+2H20………—③由反应①、③获得二氯乙烷,再将二氯乙烷通过反应②得到氯乙烯和副产物氯化氢,副产物氯化氢供反应③使用,形成了新的工艺。
由于副反应的存在,生产中投入的乙烯全部被消耗时,反应①、③中二氯乙烷的产率依次为a%、c%;二氯乙烷全部被消耗时,反应②中氯化氢的产率为b%。
试计算:反应①、③中乙烯的投料比为多少时,新工艺既不需要购进氯化氢为原料,又没有副产物氯化氢剩余(假设在发生的副反应中既不生成氯化氢,也不消耗氯化氢)。
解答好此试题,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化学学习中多用化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要学会将化学的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发现问题,用化学的思维去思考分析这些问题,如此日积月累,才能培养并提高自己的化学敏锐程度及运用能力。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考化学试题的命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研究,分析其重要性、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提高高考化学试题的质量和效果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命制的重要性1. 导向作用:高考化学试题的命制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作用,能够引导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新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
2. 评价功能:高考化学试题的命制是评价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化学素养和能力。
3. 选拔功能:高考化学试题的命制对于选拔优秀人才、推动化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命制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 研究现状:目前,高考化学试题命制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试题类型、难度、知识点等方面的研究。
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试题命制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化。
2. 存在的问题:(1)试题命制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部分试题存在知识点覆盖不全、难度不合理等问题。
(2)试题的导向性有待加强。
部分试题未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查。
(3)试题的选拔性有待提升。
部分试题在选拔优秀人才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试题的区分度和信度。
四、解决策略1. 加强试题命制的科学性:在命制试题时,应充分考虑知识点的覆盖、难度的设置、题型的选择等因素,确保试题的科学性。
同时,应加强试题的审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试题中存在的问题。
2. 强化试题的导向性:试题命制应紧密围绕新课程标准,体现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查。
通过设置具有代表性的试题,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学科的核心知识和技能,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试题的选拔性:在命制试题时,应注重提高试题的区分度和信度,使优秀学生能够脱颖而出。
同时,应加强试题的创新性,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试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
淡化热点回归基础—2004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新课程卷)化学试题特点与启示福建省龙岩二中364000 黄兵兵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高考改革又在进一步深化,今年又有部分省市自行命题,福建省属其中一个,但理综试卷还是全国命题。
而这一届正是物理、化学、生物三科使用新教材毕业的第一届,采用的是全国高考新课程卷。
回味、评析今年的新课程卷,就是为了更好指导平时的教学和高三总复习。
1 2004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新课程卷)化学试题的特点1.1淡化热点,回避“炒作”题今年理综考完后,考生喜形于色,每一道题都是那么的熟悉,并没有象高考前所想象、所预测的一样,出现新的题型和新的热点,新和热点在这一次高考中烟消云散。
各种预测卷、各省市套题中热点题、“炒作”题、“时尚”题都不涉及,出考卷专家好象和复习的老师玩迷藏,你觉得越重要,就越不考。
曾经热踪一时的信息题、STS题、方框推断题、有机信息推断题、实验设计题、文字简答题、学科间综合题今年高考连个踪影都没有。
这一特点显示今年的高考正在为这些热点题、“炒作”题降温,这一特点同时也表明今年的高考进一步向“题海”宣战,我们的高考不需要“题海”,不需要热点和“炒作”。
例如,新教材第三册第六章是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新增加的,老教材没有这一章。
一时实验设计充斥各种试卷,好象今年实验设计是必考的,当然实验设计是实验中的最高层次,实验设计题成了今年的备考题。
教师广泛收集,学生反复训练,陷入题海。
而结果呢?一分没有。
又如,今年高考有机题只是提供简单明了A结构简式,回答问题(书写分子式、结构简式、同分异构体;判断反应及反应类型),信息简单。
与平时考的各种套题中有机信息推断题大相径庭,费劲心思挖掘有机信息甚至用到大学内容,有机信息推断题泛滥成灾,而学生又在不断训练,做不完的有机信息推断题。
避免陷入题海,今年的高考起到很好的导向和指挥棒作用。
1.2回归基础,回归课本,回归传统今年考生做完后,为什么会喜形于色?就是因为题目太熟悉了,都是基础题、课本题、传统题、常规题,做起来顺手。
2004年高考化学命题趋势分析山东娄善平无论是从2004年高考考试大纲所确定的考试范围和题型,还是从各种渠道得来的高考命题信息,以及对往年高考试题的比较、分析,2004年高考化学试题的难度、命题形式、试卷结构等都将保持去年试题的连续性、稳定性。
如从2002年全国的高考化学卷来看,试题难度稍微容易了一些,紧接着2003年的全国的高考化学卷难度就有所加大,2004年的高考试题难度应保持在0.55左右,不会比2003年增加难度,但部分试题的难度会有所增加。
2004年高考化学试题除保持往年试题的连续性、稳定性之外,它还会保持其社会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如每年的高考结束后,社会对某些高考试题作出评价,对那些评价低,反应差的试题,在来年的高考出题过程中,就要予以改进。
如2003年“全国理综卷”中第II卷中的31题有关“碳酸盐”的推断题,由于出题者没有在题干信息中将“碳酸盐”界定为“碳酸正盐”,而使部分优秀考生既推断“碳酸盐”,又推断碱式碳酸盐,从而既与标准答案不一致,又浪费了课堂时间。
估计2004年高考化学试题中的这类“题意不清”的试题不会再出现,所给题干信息及设问会使考生更易读懂,审题的难度不会很大,因为考生审题不准而造成丢分的情况会相应降低。
关于“理科综合卷”第I卷“化学试题”:试题的排列顺序仍在生物试题之后和物理试题之前;估计试题数量不会改变,仍为9道选择题,但生物选择题可能减少一题,所以I卷中化学题的题号应为第5题到第13题。
2003年“理科综合卷”的9道化学选择题是由2道概念(理解)题(第6、7题)、1道推断题(第8题)、2道离子题(第9、10题)、3道计算题(第11、12、13题)和1道有关元素周期表的判断题(第14题)组成的。
由此可看出,2003年考题没有出现以往的“阿伏加德罗常数”、“离子共存”等热点试题的考查,在2004年高考备考过程中要对这类试题多加关注,但也没有必要做太多的试题,可将近几年来的有关高考题做一下即可。
因为这类试题几乎年年考,出题内容多为以往有关高考题的重新组合,甚至有与以往高考试题完全相同的试题,如2001年的第9题为:下列各组离子,在强碱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A.I- AlO2- Cl- CO32- B.Na+ K+ NH4+ Ba2+ C.Br- S2- Cl- CO32- D.SO32- NO3- SO42- HCO3-该题为AC。
无独有偶,1997年全国高考化学试题的第13题与其完全相同,就连选项的排列、答案都完全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制定的高考命题、选题原则是“一是命题来源于教材但又不会照搬教材;二是为了让学生脱离题海,命题不会来自复习资料和模拟试题”。
因此,对于考生复习而言,最好的复习资料就是教材和往年的高考题;对于教师而言,还有“两纲”(“教纲”和“考纲”)。
2003年“理科综合卷”中没有实验类的化学选择题,在今年的备考中,要多加注意实验选择题,特别是有关图、表类的实验选择题,如,1995年全国高考化学试题的第7题“喷泉实验”题,2001年全国高考化学试题的第12题“中和滴定”题等。
总体来说,2003年“理科综合卷”中化学选择题考查范围较为全面,难易也适中,有些题综合性强,具备选拔功能,如第12题:某温度下向100g澄清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5.6g生石灰,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原来的温度。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沉淀物的质量为5.6g B 沉淀物的质量为7.4gC 饱和石灰水的质量大于98.2g D 饱和石灰水的质量小于98.2g另外,2003年全国高考化学试卷(广东)中的第11题:若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OH-)=1×10-14mol·L-1,满足此条件的溶液中一定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Al3+ Na+ NO-3 Cl-
B.K+ Na+ Cl- NO3-C.K+ Na+ Cl- AlO2-
D.K+ NH4+ SO42- NO3-该题既考查了离子共存、盐类水解,又考查了水的电离等知识,题目虽小,综合性却强。
这种综合性较强的下“小”题,存在着一个或多个隐含条件。
所以,2004年高考备考过程中要在这方面下一点功夫,防止高考考场中因掉进试题隐含条件的“陷阱”而丢分。
关于“理科综合卷”第II卷的“化学试题”:2004年的重点题目
和多数分值还是在第II卷上,试题数量可能会教2003年减少1题,为4题,目的是在考场上给考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这也是考查学生能力的重大体现。
2004年第II卷的题目还是会保持往年第II卷的特点,难度不会加大,但会在一个题目本身的难度上有些增加,其题型也会出现调整。
因为2003年“理科综合卷”II卷中的5道化学试题除1道实验题外,其余皆为推断题(不过其中也不乏有计算),题型较偏。
估计2004年“理科综合卷”第 II卷中的4道化学试题是由1道实验题(所占分值最高,应该属于较难的试题,估计不会很容易得分,特别是没有做过实验的考生)、2道推断题(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各1题)、1道计算题所组成。
总之,2004年高考化学试题仍为坚持考查学生的能力为主。
具体说:⑴考题遵循“两纲”(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而不拘泥于这“两纲”;⑵命题仍贯彻以化学学科内综合为主的原则;⑶注重考核学生化学实验能力;⑷重视考核考生定量的、理性的思维能力、计算推理能力等,这一点从今年《考试大纲》中对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有所加强(如增加的题型示例中有5题是有关化学计算的,而且加强对计算过程的要求)可以看出;⑸命题注重图表语言的考核,特别会体现在I卷中的1-2道试题上;⑹综合性的小题的考查,也主要体现在I 卷中的选择试题上。
这些方面在2003年的高考试题中已经有所体现,2004年还有继续体现的可能,但总体上来说还是以测试学生能力为主。
测试能力是以中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为依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