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笔记
- 格式:docx
- 大小:142.12 KB
- 文档页数:2
第1篇一、禅宗语录1.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心经》解析:这句话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暂时的,如同梦幻泡影一般,我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一切。
2.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心经》解析:这是禅宗的核心思想之一,意味着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并非完全对立。
3.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六祖慧能解析:这句话强调了心灵的纯净,告诉我们只有放下执念,才能不被外界的尘埃所污染。
4.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六祖慧能解析: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本来无一物”的观点,提醒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不是通过感官,而是通过心灵的洞察。
5. “心随境转,烦恼生;境随心转,无烦恼。
” ——《六祖坛经》解析:这句话告诉我们,心态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只有调整心态,才能摆脱烦恼。
6. “无始亦无终,无来亦无去;无我亦无人,无佛亦无僧。
” ——《六祖坛经》解析:这句话表达了禅宗的无常观念,即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没有固定的开始和结束。
二、佛教经文语录1. “众生皆有佛性,但为烦恼所覆。
” ——《坛经》解析: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潜能,只是被烦恼所遮蔽。
2.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心经》解析:这句话强调了世间一切现象的短暂性,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
3.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 ——《佛说人身难得经》解析: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能够遇到佛法是非常难得的,我们应该珍惜并努力修行。
4. “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 ——《心经》解析:这句话表达了修行的最终目标,即通过放下执念,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5. “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 ——《地藏经》解析:这句话强调了慈悲的重要性,认为慈悲是修行的基础,方便是修行的途径。
6.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故一切众生皆得成佛。
第19课学习笔记1、我们为什么要对诸佛菩萨供养身体?供养身体的方式有哪几种?因为每个人都有我执,这种我执一定要彻底断除,如果没有断除的话,始终都会依靠“自己”而造业。
向殊胜的对境供养身体,能够减少我们相续中的我执,我执少了,利益众生、发菩提心等做任何一件善事都是很容易的。
无始以来,就是因为这个“我”,才让我们在轮回中不能解脱,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所谓的我执,因此,我们要想尽办法断除对自我的身体、受用、善根等的执著,尤其是身体,如果没有对身体的执著,依靠身体而造的业是不会有的。
法本P346第一段、第三段有以下几种方式:燃指供佛;在诸佛菩萨或者上师面前,诚心诚意将身口意全部供养;在心中发愿“我依靠这个不净躯体,从今以后乃至生生世世,都为佛教做事情。
”法本P347—3492、如果将身口意三门供养了上师,今后你应怎样对待这个身体?在诸佛菩萨面前供养了身体以后,诸佛菩萨慈悲地摄受了我,现在对于自己来讲,应该为利益一切众生做事情,为什么呢?因为我已经成了如来家族中的一员,如来的唯一事业就是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除此之外,绝没有其他的繁琐事务,诸佛菩萨就是想尽办法帮助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
所以,我要想利益众生的话,第一要恭敬十方诸佛菩萨,以佛法来饶益众生;第二自相续中的罪业一定要清净。
法本P350第三段3、有人说:“学了密宗以后,身体就是清净的坛城了,燃指供佛犯密乘戒。
”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这一点我们应根据相续中的烦恼与执著来区分,如果自相续确实与如来的坛城无二无别,或者对身体没有执著而观为清净坛城的话,即使你是显宗的修行人,不用燃指供佛也可以;如果对自己的身体特别贪执,认为身体很不清净,就算你是密宗的修行人,燃指供佛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法本P347第四段4、别人说我们长得不好看,或者太胖了,自己马上就不高兴了,这是什么原因?作为修行人,应当如何对治?这是因为我们对身体相当执著。
对治的方法:将身体供养给上师、供养给佛教,这样一来,身体就不属于自己了,以后没有理由去执著它了。
第17课学习笔记1、受戒时必须具备哪三条才能得到菩萨戒?2、布顿大师在讲《入行论》时说:受菩萨戒必须具足三条:第一、对三宝有信心。
第二、对众生起悲心。
第三、自己愿意受菩萨戒、想度化众生。
法本P313第二段3、有了戒牒,是否就意味着自己已得菩萨戒?4、不一定。
如果不知道菩提心的重要,尤其对大乘佛法没有信心、对众生没有悲心、自己也没有发愿受戒,不具足这三条的话,菩萨戒仪轨、戒牒作得再好,自相续中也得不到戒体。
法本P313第二段5、菩萨戒明明有十八条,为什么《虚空藏经》中只说有十四条?6、大臣的前四条与国王的前四条相同,所以从本质上归纳,菩萨戒律可以摄为十四条。
法本P314第三段7、“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大小乘分别是怎样解释的?二者的关键差别在哪里?按照小乘别解脱戒的解释方法,所谓的佛法就是不作恶业、奉行十种善法、调伏自己的相续。
而在大乘当中,前二者基本相同,“诸恶莫作”是严禁恶行戒,“众善奉行”是行持六度等摄集善法戒,但调伏自相续的“自净其意”与小乘不同,大乘所提倡的调伏自相续,就是要利益一切众生,而按照小乘观点,只要能够调伏自己、发起出离心从轮回中解脱就足够了。
所以,大乘菩萨戒还要增加一条“饶益有情戒”,这就是大小乘的差别。
法本P314第四段8、我们从来不造恶业,天天拿着转经轮念佛,对众生也不起贪心、嗔心,而且灌过很多殊胜的顶,这样算不算大乘修行人?为什么?9、不一定。
如果相续中不具备利益众生的菩提心,表面上作了再多的善法,也不算是大乘修行人。
在大乘学处中,断除了损害自他的一切因素后,我们还要尽心尽力地利益众生,利益众生是首位,利益众生是最关键的问题。
法本P315第二段10、弘法利生、闻思修行那么辛苦,还不如喝酒、打麻将、上舞厅快乐,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有智慧的人会怎样选择?为什么?11、我们做事情时,首先要观察对今生来世、对众生有没有利,如果对众生和自己都有利的话,那就一定要去做。
《佛法的生命科学观》备课笔记重点分析:作为一个有智慧的修行人,应该有开阔的眼界、深入细致的分析能力,那么我们就要深度观察、思维,我们的生命到底有没有前后世?生从何来?死往何处去?了知这个重要的观点会对我们今后有什么样的改变?修行的意义?1. 佛教观点:按照佛陀的智慧来抉择,既不管是任何一个生命,都有无量无边的前世后世,乃至灭尽轮回获得佛果之前,定会一直流转于六道当中。
我们要想改变必然要通过修学佛法。
2.不承许的过患:世间人一无所知,不承认前后世,会今宵有酒今宵醉,为了暂时的利益,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无恶不作,没有道德约束,结果必然是痛苦的因,非常可惜。
难点分析:我们无始以来是什么流转于六道轮回的呢?什么样的因才可以解脱呢?是心识,只要具足了“因”就会不断地延续,在因果规律面前,善因结善果,恶因结恶果,唯有皈依三宝,修学殊胜的佛法才可种下解脱之因。
脉络梳理:一、佛教的生命科学观是什么?二、科学家们于宗教关系密切三、寻找前世的足迹,四、当前人们对此的困惑,五、大学生理应具有正确信仰讲记脉络:一、佛教的生命科学观是什么?不管是任何一个生命,都有无量无边的前世后世,乃至灭尽轮回获得佛果之前,定会一直流转于六道当中。
观点分析:a、历史分析,古罗马,古希腊的哲学家,都承认前世后世存在,古代圣者角度:1.柏拉图认为:人死后灵魂依照生前所作的善恶,会转生为人或其他众生。
2.儒教思想孔子回答生死问题:“未知生,焉知死?因孔子提倡积极入世,故而避而不谈,既不肯定有,也不肯定无。
3.道教:向往长生不老。
4.基督教、天主教:人死后善者升天堂,造恶者将堕入地狱。
小结:承许前生后世存在并不是“佛教”的专利。
二、科学家们于宗教关系密切现代科学家角度:1.美国盖洛普先生曾对过去300年以来300位科学家的信仰进行调查,结果242位信仰宗教,达到92%。
2.最理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牛顿,伽利略,爱迪生,他们不但信仰宗教还热衷于此。
第1篇自古以来,佛教便以其深邃的智慧、平和的心态和独特的修行方式,吸引着无数追求心灵解脱的人们。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种种压力和困惑,而佛学则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在我接触佛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它的魅力和力量,以下是我对佛学修行的感悟心得。
一、认识佛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由释迦牟尼佛创立。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圣谛”:苦、集、灭、道。
苦是指世间万物皆无常,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皆属于苦;集是指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和贪嗔痴;灭是指通过修行断除烦恼,达到涅槃的境界;道是指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二、修行心态佛学修行首先需要培养一颗平和、宽容、慈悲的心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烦恼和困扰,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家庭矛盾等。
这些烦恼往往源于我们的无明和执着,而佛学修行正是为了帮助我们消除这些烦恼,达到内心的平静。
1. 宽容心态: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智慧。
在面对他人的过错和误解时,我们要学会宽容,不要抱怨和指责。
宽容他人,就是宽容自己,因为我们的心量和宽容程度决定了我们的幸福感。
2. 慈悲心态:慈悲是佛教的核心精神之一。
慈悲心使我们能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从而在利他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救赎。
在修行过程中,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慈悲心,关爱身边的人和事。
3. 平和心态:平和心态是修行的基础。
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时,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困扰所动摇。
平和的心态使我们能够冷静思考,理智应对各种问题。
三、修行方法佛学修行有诸多方法,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修行方法:1. 念佛:念佛是佛教修行中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之一。
通过反复念诵佛号,可以净化心灵,消除烦恼。
2. 打坐:打坐是佛教修行中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静坐冥想,可以培养专注力,提高心灵境界。
3. 念经:念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佛教教义,增长智慧。
在念经的过程中,我们要全心全意,专注聆听。
佛陀佛教在西方人眼中有着古老、异域、神秘的特点。
本书中,作者将佛陀本人回归到佛教建立之前,回归到历史人物当中,试图探索那位真真切切的人所展现出来的能量与魅力。
佛陀,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净饭王的太子(我印象中这也是一条要背会的文学常识)。
“佛”或“佛陀”是梵语音译,意为“觉者”,“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沉默的圣人”。
乔达摩出身释迦贵族,属刹帝利种姓。
幼年和青年都生活在贵族世界,享受荣华富贵,十九岁结婚,育有一子。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人间生老病死之疾苦,加上释迦族也面临战争威胁,逐渐对婆罗门教心生不满,于29岁离开妻子、国家,舍弃贵族生活,跟随当时两位著名的修行者进入山林苦修。
禁欲苦修6年无所得,他开始放弃苦修,饥食渴饮,也因此被苦修的同伴认为是背叛而厌恶。
他养精蓄锐,把更多精力用来沉思冥想。
某夜菩提树下沉思,终于恍然大悟,成就无上正觉,霎时间豁然通透宇宙诸般真理。
当时修行之人中流行两种方法,一种是苦修一种是享乐,佛陀通过自己的经历也认识到两者都不是人生正途,“中道”才是解脱之法。
佛陀领悟的不是某一个想法或者纲领,而是完整的世界观与解脱之法。
他认为自己是不会被世界理解的,他珍惜自己的正觉,因此准备保持缄默,坐在菩提树下七日,细细品味着解脱的喜悦。
后来终究不忍独善其身,几番思量之后决定开始宣扬自己的教义。
就思想而言此后他不再有任何新的体认,他传授的是一套已然完备的教义,只不过用各种说法来解释同一论旨。
佛陀传法时用的是当地方言,以演讲,或故事,或比喻,或箴言阐述,受众可以听到各种对话与问答,可以见到各种画面与场景,总之佛陀以受众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宣扬他的教义。
相传佛陀有500弟子,著名者10位,被称为“十大弟子”。
佛陀如此传教直至终老,终年80岁。
佛陀出身贵族,家庭幸福。
本有荣华富贵,却心怀他人,对人生苦难感同身受,思索求得普世的解脱之法,然后广泛宣扬。
终得涅槃。
佛陀的教义,旨在由正觉而得解脱。
前行第一百一十一课笔记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一起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
前面已经学完了前七品的内容,今天开始学习第八品——静虑。
此品一方面宣讲了如何安住禅修,一方面宣讲了让我们相续中世俗菩提心得以增上的方便。
菩萨的六度中,静虑度属于第五度,前面我们分析过,布施度、持戒度和安忍度,这三者主要随顺于福德资粮,而静虑度和智慧度随顺于智慧资粮,精进度是二者的助伴。
在《入中论》中引用佛经的观点讲到,布施、持戒和安忍主要是佛陀为在家行者宣讲的;而静虑度和智慧度,主要是为出家的修行者宣讲的。
当然这是从主要角度而言,并不是说在家修行者不能修持静虑、智慧,出家修行者不能修持布施、持戒和安忍。
而是针对于各自不同的环境情况:在家行者的资具比较多一点,但真正一心修寂止,通过闻思修增长智慧的因缘不是特别具足,所以主要是修持布施、持戒和安忍;出家修行者,因为不是在世间工作,没有很多资具,所以主要是以法布施为主,财布施等修法就不是特别地主要,而应该在寺庙或寂静处,一心一意地修持静虑,长时间地依止清净善知识,闻思修正法,生起闻慧、思慧和修慧,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闻思修,增长智慧的侧面上。
但不管在家还是出家,菩萨都需要圆满地修持六度。
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八品的内容,六度中的第五度——静虑。
静虑、禅定、
等持、寂止和三摩地等等很多名词,都是表达一个内涵不同的侧面。
学习过《入行论》的人,都知道在第八品静虑品中,并没有讲很多修寂止的技巧,比如,观呼吸的方式,或者专注一境禅修,和一般禅定的技巧。
反倒是要我们舍弃对世间法、有情的执著,以及怎样修持自他平等、自他相换等等,这方面可以说是贯穿了整个第八品的内容。
第13课学习笔记1、解释颂词:“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虽然众生都想解除自己的痛苦,但缺乏因果取舍方面的智慧,反而去造诸恶业招致更多的痛苦;虽然都想求得快乐,却因愚昧无知,将自己的乐因乐果当成怨仇一样消灭了。
2、有人想:“佛陀具有彻知万法的智慧,若不能衡量菩提心的福德,那就不是一切智智了。
”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不是这个意思。
这里主要是说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无边,即使依靠无有限量的佛陀智慧,也无法衡量出它是一个有限的境界、有限的功德。
法本P218第二段3、为什么说即便是乞丐妓女,只要相续中具有菩提心,也值得我们恭敬顶礼?不仅佛经中赞叹,世间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家庭,也都赞叹无条件地利益一切众生,这样的心态不管是什么人具足,都值得我们敬仰;上至总统、国家主席,下至街上乞丐,如果相续中有了一颗利他的心,那是大家非常佩服的。
因为他的限度并不是帮助“我”的父母、“我”的亲朋好友,而是凡与他结缘的所有众生,在未来漫长的时日当中,全部用忘我利他的精神来对待。
现在很多人都是为了“我”而奔波,为了“我”而争斗,为了“我”而竞争,除此之外,多少人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利益众生呢?并不多!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利他的功德是相当大的。
法本P218第三段《现观庄严论》中说:如果具有了菩提心,这个人不管住在哪里,实际上跟佛塔没有什么差别。
不管是乞丐、妓女或屠夫,即使身份再低劣、再下贱,一旦他的相续中产生了大乘菩提心,也值得所有出家人和在家人恭敬供养顶礼。
法本P234第三段4、短暂的人生中,我们依靠什么样的方便方法,可以迅速积累资粮?倘若不依这一方便,其他方法能否让我们获得究竟的解脱?为什么?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中说:若人一刹那,修持菩提心,所生诸福德,佛亦难衡量。
如果一个人在一刹那间如理如实地修持菩提心,它所带来的功德,就连遍知佛陀也很难以衡量,而这样的功德,我们凡夫也是可以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