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作业《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典范《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理论从实践中来,更要到实践中去。
我们阅读经典、学习理论,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学会如何将理论应用于指导我们的实践。
最近通过认真阅读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并结合工作实践进行思考,我深切感受到,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创立,是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实践的光辉典范。
我们学习这部著作,不仅有利于更加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进程,提高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而且可以从中学习和体会到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路和方法,进而获得新形势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做好自身岗位工作的有益启迪。
一、《新民主主义论》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同志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原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同年2月在延安出版的《解放》杂志刊载,题目改为《新民主主义论》。
这篇著作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核心文献,与《〈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文章一起,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理论。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独特创造,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组成部分,是在中国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一次飞跃。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至抗日战争爆发,在领导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而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了极其艰难曲折的历程,这段时间在对什么是中国革命、怎样进行革命、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等重大问题的认识上仍没有完全成熟和自觉。
1938 年10 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之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采取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在政治上大肆叫嚣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谬论。
1938年12月,国家社会党的张君劢发表《致毛泽东先生一封公开信》,咄咄逼人要和毛泽东讨论共产党之理论号称国民党理论家的叶青更是主张三民主义可以满足中国现在和将来的一切要求。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初期提出的一部重要理论著作,它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和路线。
这部著作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和纲领。
读完《新民主主义论》,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毛泽东在书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概念,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
他指出,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主要矛盾是国家民族矛盾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对象,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纲领。
毛泽东在书中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包括土地革命、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
他指出,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要求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土地改革,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民族革命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任务,要求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
政治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必要条件,要求建立一个民主的政治制度,实现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这些纲领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方向,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的纲领和路线。
读完《新民主主义论》,我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毛泽东在书中指出,中国革命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复杂的过程,需要经过几个阶段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
他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和方向,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纲领。
读完《新民主主义论》,我对毛泽东的思想和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毛泽东在书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革命的分析和规划,对国际形势的评价和展望。
他的思想和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和纲领。
新民主主义论心得体会篇一:《新民主主义论》读书报告指引中国革命航船的明灯——读《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领袖与导师毛泽东同志在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做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讲演,这就是深刻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新民主主义论》。
最近,在学习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有关课程以后,我仔细阅读了这一名篇。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认真的学习了文中的观点和精神,因为这篇文章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的重要代表作。
在文章里,我深刻的领会到,毛主席他以一个无产阶级伟大革命家的气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对中国民族革命实际的分析,提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全新的构想,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做了全面的分析论证,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在我看来,《新民主主义论》就像是一盏金光闪闪、永不熄灭的明灯,高悬在中国的夜空,指引着饱受压迫的中国人民驾驶着革命的航船,乘风破浪,争取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读完这篇文章,我对中国革命的几个根本性问题做了深入的思考与分析,得出了下面的一些结论。
首先是关于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及其性质。
旧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就已经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经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才是进行社会主义的革命,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
我们不能幻想着一步登天,跑步进入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这种思想是极其幼稚的,是有害革命的。
我还清醒的认识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胜利以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之内的,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革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读后感新民主主义是毛泽东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是中国革命的基本纲领和发展阶段。
通过对《新民主主义论》的阅读,我对新民主主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以下是我对这篇文章的读后感。
首先,新民主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
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以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为基础的统一战线,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这一思想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中国革命的目标是为了改变人民的命运,让国家变得更加繁荣和强大。
其次,新民主主义的实现需要通过武装斗争来推翻反动统治。
毛泽东强调,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敌人,必须通过武装斗争来推翻他们的统治。
这一点让我想起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和牺牲,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他们的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令人敬佩,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第三,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是“几个并举”。
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发展应该实行“几个并举”,即以国家经济为主体,兼顾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
这种经济政策的核心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同时允许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
这一点让我想到了中国现在的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也是实行了“几个并举”的经济政策,既有国有企业,也有私营企业,这样的经济体制可以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
最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政策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建设应该允许各种思想流派的自由发展,鼓励各种文化形式的创作和交流。
这一点让我想到了现在的文化艺术领域,我们也是倡导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文化建设,鼓励各种艺术形式的创作和传播。
这样的文化政策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读《新民主主义论》,我对新民主主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新民主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基本纲领和发展阶段,它的核心思想是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引言概述:《新民主主义论》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理论著作之一,由毛泽东同志于1940年撰写。
这本著作深入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和革命的性质,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新民主主义论》后,我深受启发,对其中的几个关键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一、中国社会的特点1.1 农民问题:《新民主主义论》指出,中国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关键。
农民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力量,他们面临着土地问题、租佃问题等严重的剥削和压迫。
解决农民问题,是实现中国革命的重要任务。
1.2 帝国主义的侵略:《新民主主义论》强调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经济掠夺等手段,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革命的核心内容。
1.3 资产阶级的特点:《新民主主义论》指出,中国的资产阶级在革命中具有两面性。
他们一方面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另一方面又有自己的经济利益。
因此,中国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立场和态度是复杂而多变的。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2.1 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论》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来自于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合。
这三个阶级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们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追求民主和社会进步。
2.2 革命的领导:《新民主主义论》强调,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
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有组织性和最有纪律性的阶级,他们具有领导革命的能力和责任。
2.3 革命的道路:《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这是由中国社会的特点和革命动力所决定的,也是中国革命的必然选择。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3.1 实现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论》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实现民主政治。
3.2 进行土地改革:《新民主主义论》强调,土地改革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任务。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引言《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于1940年撰写的重要著作,是中国共产党对当时中国革命理论作出的有力回应。
这篇文章深入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具体特点和革命的发展规律,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思想和路径。
本文通过阅读《新民主主义论》这本著作,我深受启发,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道路选择以及未来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一、革命的历史背景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共两党达成了共同抗日、民主革命的共识。
然而,受到国内外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中国革命的性质和道路问题成为当时较大的争议。
《新民主主义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深入思考的产物。
文章指出,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这意味着中国的革命必须充分考虑国内外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中国革命不仅要求摆脱外来压迫,还要消除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
文章以深入的历史分析为基础,准确地刻画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矛盾和紧迫性,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实现路径《新民主主义论》明确提出,中国革命的目标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
相较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在当前历史发展阶段上的必然选择。
文章指出,在中国的特殊情况下,应该采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以确保最大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进步。
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毛泽东提出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这种专政形式充分发挥了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确保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文章还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期,可以采用各种革命形式,如农民战争、城市武装起义等,来推翻封建势力的统治,最终实现革命胜利。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景展望文章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景进行了具体分析和展望。
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全面解放的阶段,是中国革命的必经之路。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劳动人民将成为国家的主人,人民的利益将得到最大化的保障。
毛概作业《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读完毛主席的写的《新民主主义论》之后,我觉得还是相当有收获的。
文中引用了许多历史事件进行说明,让我不仅增强了对“新民主主义”的理解,还让我对历史的发展有了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
《新民主主义论》这篇着作,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它科学总结了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深刻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一次飞跃,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有关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的理论。
通过阅读《新民主主义论》我知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正如毛泽东在文中所提到“这个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其中又分为许多小阶段),其社会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还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但早已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现在则更成了这种世界革命的伟大的一部分,成了这种世界革命的伟大的同盟军。
这个革命的第一步、第一阶段,决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
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的这段话明确地告诉了当时处于困惑的人们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
不仅如此,《新民主主义论》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政治上,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采取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国体和民主集中制的政体。
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政体——民主集中制。
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
经济上,文中提到应“没收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国家所有”;“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中国的经济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道路,决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决不让少数资本家和地主“操纵国计民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引言概述:《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胜利后所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探讨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发展阶段,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新民主主义论》的一些感悟和思量。
一、对新民主主义的理解1.1 新民主主义的定义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概念,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主要任务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中国革命的理论指导。
1.2 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地位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是一个阶段,是中国革命的必经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人民要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1.3 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新民主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前奏,是为了最终实现社会主义而进行的革命。
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将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
二、对中国革命的认识2.1 中国革命的性质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革命。
中国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2.2 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
毛泽东强调,惟独工农联盟才干推动中国革命向前发展,实现革命的胜利。
2.3 中国革命的前途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惟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之后,中国才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实现最终的共产主义目标。
三、对中国革命的策略3.1 统一战线的建立毛泽东提出了统一战线的策略,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一战线。
惟独统一战线的建立,才干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
3.2 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毛泽东强调了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
惟独通过武装斗争,才干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中国人民的解放。
3.3 群众路线的贯彻毛泽东提出了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惟独密切联系群众,听取群众意见,才干真正代表人民利益,推动中国革命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新民主主义论》是一本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它由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导师、革命家毛泽东所撰写。
这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对于推进中国革命事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完《新民主主义论》后,我不禁产生了许多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新民主主义论》以其扎实的理论基础引人注目。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分析十分深刻,他指出中国当时的社会基础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形态,旧中国的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严重束缚了人民群众的解放和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新民主主义革命成为了解放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侵略的必然选择。
毛泽东通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方向和任务,并将其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路线。
其次,《新民主主义论》突出了无产阶级领导地位的重要性。
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为战略方针。
这一观点的重要性在中国的革命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无产阶级作为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具有领导革命的巨大优势和能力。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地位的确立,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新民主主义论》还深入探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
毛泽东提出了中国革命历史中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及其走独立自由资本主义道路两条根本对立的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是一条旗帜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道路,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力量,最终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这一道路的选择,在推动中国革命事业向前发展、实现国家独立和社会进步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新民主主义论》强调了中国革命伟大胜利的实现。
毛泽东指出,只有通过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发动人民群众的广泛革命斗争,才能推翻帝国主义及其走独立自由资本主义道路的封建统治,最终实现革命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论》学习心得
《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于1940年代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理论著作。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发,以下是我学习的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新民主主义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了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和矛盾性。
毛泽东强调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革命的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
地主阶级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其次,《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了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力量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和组织,而不仅仅是个
别的政治力量。
统一战线是为了团结各个阶级、各个社会力量一起反对敌人,实现国
家和民族的解放。
武装斗争是当时中国革命最重要的形式,只有通过武装斗争才能取
得政权,推翻敌人的统治。
党的建设则是为了统一革命力量,发挥党的领导作用。
最后,《新民主主义论》强调党的领导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
毛泽东指出党是革命
的核心力量,必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领导广大人民推翻敌人的统治。
同时,毛泽东还提出了一些关于党的建设的原则,如群众路线、党委制、民主集中制等,这
些原则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的来说,《新民主主义论》深刻地分析了当时中国革命的矛盾和任务,提出了有效
的解决办法和组织原则,对于推进中国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我来说,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政治理论的专著,更是一本关于中国革命历程的宝贵历史文献,值得深入研究和学习。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读完毛主席的写的《新民主主义论》之后,我觉得还是相当有收获的。
文中引用了许多历史事件进行说明,让我不仅增强了对“新民主主义”的理解,还让我对历史的发展有了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
《新民主主义论》这篇着作,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它科学总结了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深刻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一次飞跃,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有关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的理论。
通过阅读《新民主主义论》我知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正如毛泽东在文中所提到“这个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其中又分为许多小阶段),其社会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还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但早已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现在则更成了这种世界革命的伟大的一部分,成了这种世界革命的伟大的同盟军。
这个革命的第一步、第一阶段,决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
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的这段话明确地告诉了当时处于困惑的人们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
不仅如此,《新民主主义论》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政治上,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采取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国体和民主集中制的政体。
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政体——民主集中制。
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
经济上,文中提到应“没收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国家所有”;“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中国的经济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道路,决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决不让少数资本家和地主“操纵国计民生”。
文化方面,毛泽东指出“在观念形态上作为这种新的经济力量和新的政治力量之反映并为它们服务的东西,就是新文化”。
也就是说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以无产阶级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为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和命运,毛泽东胸有成竹、充满信心。
鉴于对历史发展规律
的深刻把握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科学预见,在论着的结尾处,毛泽东以诗人特有的豪迈乐观之情,向全国人民发出了伟大的战斗号召:“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
”“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
”而后来的历史的发展也印证毛泽东此时的论断,让人不能不佩服。
时代不同了,文化也会变,但是要有民族的根,"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要为人民服务"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要有民族的魂:"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新民主主义论》在最后指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仍然适用于当代。
毛主席在文章最后热情高呼:新中国站在每个人民的面前,我们应该迎接它。
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
相信文化的风帆必将为中国的远航提供力量。
这次深入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使我充分地了解党和政府所制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并自觉地拥护并贯彻执行之。
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思想,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去认识,解决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实际难题,对巩固这块社会主义阵地,不是没有好处的!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